首页 优秀范文 安全管理学知识点

安全管理学知识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5 16:45: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安全管理学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安全管理学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验医学不断发生可喜的变化,全新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模式和内容,让临床实验室已不仅仅是单纯分析来自于患者的各种样本并提供检验信息的医疗单元,同时也是配合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之一。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范围也日趋扩大,服务对象涵盖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健康人群以及感染控制部门、疾病控制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医疗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为临床实验室的服务内容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据统计,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占疾病诊断治疗辅助信息量的70%以上[1]。如何确保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是最合理、准确的,依托的是对组织所拥有的人、财、物、时间、方法、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终达成最优的目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我国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开展较晚,专业指导书籍相对匮乏。虽然国内临床实验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发展速度亦趋于同步,但国内很多临床实验室内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尚有待提高。从事医学检验专业的技术人员迫切需要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以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检验医学发展的需求。

1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教学

2006年6月由原卫生部制订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标志着我国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2]。培养既懂检验专业技术又懂实验室管理的综合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必然要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研发。我校为中医药大学,首次招收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也是刚起步。在实施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吸纳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优选具有临床实验室管理经验的教授任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注重结合临床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知识。

1.1优选授课教师

由于我校是第一次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的授课能力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教学工作,因此聘请授课老师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聘请的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验室工作经验,对实验室管理有着切身体会,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举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临床更多管理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调动起学生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兴趣,最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评价也是非常好的。

1.2教学安排与专业课契合

学生经过近3年的大学课程学习,对医学检验专业有较全面了解,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掌握了检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但在校生毕竟没有接触检验科,对临床实验室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安排在实习前最后一个学期,同时还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学正在进行,学生已经可以结合各专业课教学内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比较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再者也可以把临床实验室管理知识内容与即将学习的本专业知识进行联系,达到融会贯通作用。目前,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本课程的理论课为36学时,设为学生必修课,教学进度为每周3节课。

1.3精炼授课内容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涉及内容广泛,涵盖实验室的方方面面,章节之间缺乏较好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大多数学校安排授课时间较少,一般为20~40学时[3]。我校安排为36学时,课时安排还是非常紧张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第3版有15章,内容涉及组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学选择与评价、检验项目临床效能评价、仪器与试剂的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各方面[4],法规律条多,抽象理论多,学生们理解困难。要在36学时中把这些条条框框、管理方法全都灌输给学生很难,听课效果也不会好。我们采用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的方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依托“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5]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临床实验室的具体要求,重点讲授方法学章节,法规性文件章节采用学生自学并预留有作业,课堂提问检验学习效果,同时将学生课后的自学作为考核评分的依据,纳入到期末考评成绩中。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进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采用学生自学及导师指导小组学习,强调基础医学结合临床实际[6],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院校一致公认的教学方法。我们将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例如标准化操作文件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讲授又是很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要领,将来到工作岗位中能够用到所学的知识,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直观的优势,将ISO15189达标实验室标准化文件管理经验介绍给学生,逐一对应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制要点[7],学生听起来既感到新奇也比较容易接受。为了考察听课效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自行设计标准化操作文件模板,对照标准化操作文件编写内容和要领,让学生评判标准操作文件编写是否规范、可行,教师对学生编写文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加深了学生对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认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尝试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临床实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工作。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在校学生很少接触到具体实验方法,学生理解实验方法性能评价比较困难。教师将临床实验室实际应用的实验方法做教学示例,结合现代最新检验技术,用方法学评价指标来验证临床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及是否满足临床使用的需要。分析不同临床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通过启发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图像系统演示临床检验工作中不同检测系统的原理、参数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讲授新仪器设备如何进行方法学的评价,结合验证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知识。讲授全面质量控制内容方面,注意联系医院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的常态机制,结合图形图表讲授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的操作技能,室间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最新的质量控制技术,将临床检验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讲,请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通过扮演管理者,亲身参与实际问题的处理,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责任感增强

本届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仅有少数学生听说过这门专业,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充满了好奇和敬畏,甚至多数学生认为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离自己很远,将来走上检验工作岗位也用不上,认为是领导者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介绍检验结果误差引发的医疗纠纷,对实验室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生物安全隐患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质量不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而且包括影响分析结果检测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的事,而且是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的事,增强学生对检验工作人员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和作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较好地适应科室管理,自觉地按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工作。

4教学考核与效果反馈

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列为考察课,采取60%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为出勤、课后作业加课堂互动。考试试卷涉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认知度,特别注重结合临床工作实践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对我校首届检验技术本科毕业班133名学生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98%学生理解和充分理解授课内容,99%以上学生对授课教师满意,85%的学生认为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重要,100%学生认同没有规范化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就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医院检验科的建设和发展与科学管理密切相关。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走出课堂多接触临床实验室,近距离了解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在医学实验室中的应用。学生们的建议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鞭策,我们将逐步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开放实验室,更多地将教学研究新成果运用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实践中。

作者:程宇航 李南 刘燕 张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检验与实验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检验学系

参考文献:

[1]申子瑜,李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2]陈英利,于洋,吕跃山,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2-84.

[3]王惠民,倪红兵,崔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优化组合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88-89.

第2篇

Abstrac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Then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as constr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bility target.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urses and their positions in the curriculum group were revealed.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群;能力目标;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ability target;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24-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13年国内高等学校中有406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5万人,在高等学校土建本科专业中招生规模仅次于土木工程[1]。课程群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由多门相互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相关课程共同组成的一系列课程[2]。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展开,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3],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本文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达到知识整合和转化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以及投资造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在单门课程建设中,教师往往较为重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忽视了平行课程、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因此出现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①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脱节。由于《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是纲要性课程,是系统性讲授专业课程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其他具体课程详细讲授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架构很容易带来教学内容划分不清晰,造成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空白的现象。

②知识点被割裂到不同的课程,课程间的互动和系统性不足。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知识点割裂性的讲授实际上违反了工程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影响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整体设计。体现在:课堂案例设计围绕各自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伸性,学生无法接触到全面的工程管理案例分析实训;单独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起到巩固对应的知识点的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案例讨论还是课程设计环节,都没有顺应工程管理学科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造成前后课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行整体规划和融合。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知识,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而,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旨在通过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能力目标分为三阶段逐级建设(如图1所示),从整体认知阶段扩展到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最后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达到对所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整合和转化。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图1所示的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详见表1)。

考虑到《专业导论》是先导性的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整体的专业认知,因此设置在第1学期。《建筑施工》是技术类的基础性课程,《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三大核心知识领域,《建设法规》和《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分别补充法规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对象确定为表1所示的八门理论课程,共288学时。此外,根据单门课程的培养要求,设置了《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和《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课程训练》的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转化。课程群建设不是对多门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在整合总体知识的同时,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改进[5]。

各门课程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中的能力目标定位如图2所示。最后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实训》的实践环节,对所有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综合性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融合,更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看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上下游关系更清晰,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方式更符合知识获取的一般规律。

4 结语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50.

[2]黄小林,蒋慧.基于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群建设[J].管理观察,2015,24(587):136-137.

[3]袁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6(3):91-92.

第3篇

自南?A大学2004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以来,“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就成为该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相近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主要课程。“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也是当前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考试重要的知识点,更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将来从事安全技术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功。据调查,全国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安全系统工程”或相近的课程。[1-2]由此可见,“安全系统工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知识点非常抽象且实践性强,如何在规定的学时里讲授好每个知识模块;如何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是教师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依据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目标、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生的就业去向,近年来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系列的改革与实践,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持续改进。

1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特点

安全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人-机-环境”系统,研究的内容是采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识别、分析和评价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并采用系统危险控制技术使系统安全性达到预期目标的工程技术(它是一整套管理程序和方法体系)。“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密切的课程,主要讲授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危险控制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学会辩识系统危险因素,分析和评价系统安全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系统风险、消除事故隐患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安全系统工程所面对的对象是工业工程,涉及矿山、石油、化工、机械、煤矿、交通、建筑和核工业等多种行业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3]随着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安全系统工程涉及的前沿知识体系也不断创新和扩展,且现有教材与“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以及“安全人机工程”等基础课程的现行教材存在知识交叉和重复,安全系统工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有的放矢和更新。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在第五学期,授课对象是刚刚修完学科基础课的三年级学生,除了大二下学期的认识实习时能稍稍接触企业生产实践外,所掌握的行业背景知识相当有限,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了解甚少,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要求承担这门功课的教师具备相当的行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2.1 合理选择教材和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也是教学内容设计的母体,教材选择的合理性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安全系统工程”的教材有十余种,通过分析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比分析各类教材的内容体系、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选择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安全系统工程”(主编为林柏泉和张景林)为课程教材,并选择3本参考教学供学生课后学习。依据选用教材提供的内容体系组织课堂教学内容,[4]主要由以下5个模块构成:安全系统工程基础(2学时)、系统安全分析(16学时)、系统安全预测(6学时)、系统安全评价(8学时)和系统危险控制技术(8学时),将安全系统工程的典型应用实例作为以上各个模块案例教学的素材。

2.2 依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特点,分模块优化教学内容

南华大学安全类人才培养一直坚持核特色,学生主要面向核行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如核电建设施工、民用建筑施工、核电运行和铀矿冶企业等,围绕学科发展动态、核特色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要求和学生就业情况,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以下优化:

(1)系统安全分析教学模块 依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分析的特点,增加“LEC评价法”的教学内容;为了避免与“安全人机工程”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删减了“人的工作可靠度预测”的教学内容;针对教材中缺少预先危险性分析的危险等级确定方法的内容,增加了“危险等级确定方法”的教学内容。

(2)系统安全预测教学模块 追踪当前安全预测方法的发展前沿,在本模块教学末期,增加了研讨式的教学内容“系统安全预测方法的发展”,帮助学生扩宽专业视野;针对安全预测方法涉及数学计算较多,且一些计算手算复杂等问题,引入“MATLAB数学计算软件的介绍”的教学内容,通过介绍MATLAB软件的数学计算功能和在系统安全预测的简单应用实例,增强本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兴趣。

(3)系统安全评价教学模块 依据核行业安全分析的特点,增加“概率安全分析方法(PSA)及应用” 的教学内容;依据安全评价师的能力要求和“安全评价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要求,增加了“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的教学内容,补充讲解《安全评价通则》和层次分析法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4)系统危险控制技术教学模块 随着《安全生产法》的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灾难性事故的应急处理技术是今后企业安全工作的重点,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因此,在“灾难性事故的应急措施”小节补充了“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的教学内容。近年来,随着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公共安全也是重要的学科领域,在“安全措施”小节补充了“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的教学内容。

2.3 依据学生就业去向,通过教学案例扩大相关行业知识面

没有行业或企业作依托将无从谈安全;离开了行业或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也将无施展之地。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典型行业或企业的生产特点及安全知识。目前,安全系统工程涉及的行业较多,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逐一了解所有行业的安全特点。为此,在“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中,依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近几年的毕业去向,主要面向核工业、建筑、矿山以及化工等行业设计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去思考和查阅涉及行业的安全生产特点。

3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强化任课教师专业素养,合理设计“教”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领导者。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决定了课程“教”的质量。目前,“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责任教师为我校安全工程系系主任,南华大学“十佳”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具有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二级)等资格。同时,以责任教师为中心,组建了一直责任心强、教学和工程经验丰富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和开展课程教学。

教案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5-6]针对“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性质、教学任务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艺术性、可操作性和考虑变化性的原则,认真编写南华大学详细教案,明确每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依据前几届学生对所授教学内容的掌握效果、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和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依据教学知识点和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和布置课后自学内容和习题。

3.2 强化课程地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第一堂课,强调“安全系统工程”的课程地位:(1)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2)该课程是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必考的内容之一;(3)该课程是绝大多数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其他开办安全工程专业院校的考研试题、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试题,编写课程习题库在该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上;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对相关考试动态和试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认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扣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开展“课前预习、课上互动和课后复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了解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在课前主动预习和课后复习功课的自主学习的习惯,造成部分学生对一些教学知识点似懂非懂,跟不上课程进度;对一些课堂上看似听懂的知识,没有及时的复习巩固, 前面所学的知识点又很快被遗忘。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针对此问题, 设置课堂互动环节,事先让学生利用教材、参考资料或baidu文库等资源在课前对本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在课堂上将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设置成互动教学方式,如提问、师生讨论、角色变换等,并对踊跃发言和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加平时分的奖励,从而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在课后通过留课后作业和学习笔记等形式,引导学生去复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绝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后续的《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起到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成效。

3.4 强化“案例教学”,拓展课堂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让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能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用得上。针对“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学生有时不愿意认真听,也不容易抓住关键点。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在授课内容讲解前先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安全形势和发展前沿,不仅可以拓展课堂知识量,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安全检查表时,先以学生熟悉的学生宿舍楼为对象,讲解学生宿舍楼不安全因素安全检查表的编制过程和作用;接着,讲解地下矿山通风系统的作用、组成和安全特点,指出地下矿山通风系统安全检查的意义以及安全管理的法规等,让学生自己在课下利用CNKI等学术网站完成地下矿山通风系统安全检查的编制工作;在讲解事故树分析法时,以学生熟悉的宿舍火灾事故为例讲解事故树分析法的作用、分析流程和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接着,讲解建筑施工现场脚手架施工作业的特点和事故类型,让学生以脚手架倒塌事故为顶上事件,在课堂上完成事故树的编制工作。学生完成作业后,选择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与大家共同讨论,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探讨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加深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5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目前,“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于2011年获批为南华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项目。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搜集国内外相关高校“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料,总结本课程以往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本课程建立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了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图书资源、参考资料、试题库、交流讨论平台和网络链接资源(包括国内外专业网站和其他高校“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网站)等,方便与学生间的交流。在交流讨论平台中进行作业的布置、问题的答疑、相关教学信息通告的以及一些学生反应问题的反馈。每年依据学生成绩考核情况、学生和同行教学评估的结果、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任课教师的自身认识对各教学资源进行了完善和更新,不断促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发展。

4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及热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双语教学近年来逐渐进入了课堂,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安全系统工程”建设成为双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今后应根据高等教育和安全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和修订“安全系统工程”双语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始终处在学科前沿;另一方面要在语言环境上营造出一个互动交流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利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知识、现代安全科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基础。

第4篇

一、教学内容:夯实基础,重视实践,突出实用

(一)夯实理论基础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课程密切相关:如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消费者行为学、战略管理等。因此,在教授理论时,一方面需要掌握连锁经营管理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纳入一些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如连锁经营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区位选择理论等,管理学基础包括市场营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因此,在理论教学时,需要尽量体现出基础性与通用性,夯实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重视经营实践

连锁经营管理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需要特别注重实践性,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每章授课前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引导案例的学习进入相关教学内容;针对连锁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典型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一方面可以聘请连锁企业领导或员工进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到连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与实地调研等。

(三)突出实用内容

围绕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上着力突出与连锁经营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市场定位、营销策略、门店布局、店铺设计、商品陈列、物流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基本环节或流程。针对具体实际操作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配合视频演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并结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要求,确定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显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实现教学方技形式多元、灵活运用、注重实效

连锁经营管理具有覆盖范围广,涉及层面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方技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方技,应力求形式多元,灵活运用,注重实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利用。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可以选用多种教学方技协调使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形式多元

根据国内外教学改革经验,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1)翻转课堂。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重新配置课堂内外学习时间,将学习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则采用讲授法或协作法来满足学生需要以及促成个体学习。

(2)换位思考。教师通过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并转换研究问题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观察和思考,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3)案例教学。教学案例一般源于企业的经营实践。对案例的分析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学习和总结,大多可分为课堂教学案例和专题性案例等类型。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学生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学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个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锻炼。

(4)角色扮演。依据某个教学情景随机选择数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指出各个角色的演示所反映的问题,并提出如何预防或解决的方案或措施,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视频演示。在进行专题讨论或介绍连锁企业经营实践时,选择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进行视频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连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深入理解。

(6)模拟软件。通过引入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软件,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认知,如组织结构、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

(7)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资源,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积累实际的经营管理经验。

(8)引入实践导师。聘请连锁企业领导或员工成为学生的实践导师,对连锁企业的实践操作现身说法,增加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方技灵活运用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每种方技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同时由于课程性质、进度安排,教材选择等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各种方技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清各种方技的优点,结合重点与难点,以及具体教学情景,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如翻转课堂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为真实的学习,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等,既可以对课程整体教学,也可以对某些具体章节采用;换位思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客观分析问题。教师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和深入,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在服务失败与补救、商品陈列与布局等方面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应用于门店的营销策略和店铺管理的教学中,让学生以经营者、招聘者、应聘者等身份现场演示;视频演示可以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整体运作流程,也可以通过剪辑合成知识点碎片,使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管理流程、问题处理等进行认知;经营模拟软件需与教学情景进行契合。当前可以选用“商道”、“流通大师”等软件,可以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也可以针对整个企业运作流程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对连锁企业实践操作获得直观认知,如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陈列等。

(三)注重综合实效

在上述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的综合实效。提高综合实效需要考虑如下方面:一方面是连锁经营领域和范围的转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想的推行,使得连锁经营的涵盖范围、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等都在不断变化;二是学生的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填鸭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教育发展需要。碎片化学习、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等被不断提出。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连锁经营的发展态势和趋势,掌握连锁门店经营管理原理,获取实战操作经验,需要通过案例教学、视频演示、经营模拟软件等各种教学方技协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考核体系: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弱化考试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考核可以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的综合表现,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加大对实践教学部分的考核,弱化考试的作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考核,可采用期末考试、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比赛获奖等形式,具体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小组考核或个人考核、单独评定或综合评定等。例如在综合评定中,学生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70%或60%)和期末考试成绩(30%或40%)两部分构成(具体权重可由教师决定):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模拟实训、出勤情况等,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平时作业考核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以及调查报告等的质量;模拟实训考查学生参与各项实训活动的表现;课堂提问考查学生课堂陈述的质量;课堂出勤考核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期末考试以理论笔试为主,主要是针对知识点的系统梳理,以及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和创新的能力。由于期末考试考评指标单一,效果具有短期性,可以弱化考试作用。

四、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35-02

一、绪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创新精神培养,为社会输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卓越应用型工程师。“卓越计划”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多年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薄弱环节[1],也是目前大学生能力的不足之处[2,3]。三峡大学是第二批入围“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2012年开始招生,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深入开展校企的产学研合作,带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本科生的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计划概述

根据卓越计划的特点和本校水电行业的特点,制定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和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要求,制定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中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如表1所示。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产品开发、生产及应用、工艺设计及控制、新技术开发及工程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

三、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从表1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来看,虽然针对卓越计划制定了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如焊接工艺设计、焊接综合实验、企业工程实践等,但实践教学内容总体还偏向于理论,且校内教学和实际生产实践相脱节,没有完全从工程实际应用的角度去为学生分析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相当数量的实验还局限于验证原理、掌握操作技术方面,对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和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因此,需对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的梳理,分析哪些课程需要开设实验项目?是开设创新性,还是综合性,或验证性?开的实验项目比例是多少?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2.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就我校目前来看,大部分实验项目是由专任的实验教师负责的,但是这又往往会造成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分离,因此,如何调动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学院针对这种情况,对部分课程的实验项目进行改革,如将焊接综合实验和焊接工艺与质量控制直接联系起来,由教师直接在实验室授课,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实训课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学校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支持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将教师直接参与实验项目作为我校的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来立项,以此来提高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教师实验工作量时,考虑到创新性实验的特点,一个班分为几个小班来上的特殊性,单独制定工作量计算方法,以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3.学生的管理及评价制度。学生的管理及评价制度应该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完成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效果比较好,但有的效果比较差。有的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企业按照企业的管理办法来管理学生,要求学生先熟悉企业的文化、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然后再给学生一个相关的技改项目,并且企业委派相关的人员来管理学生,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地和指导老师沟通,包括企业的指导老师和学校的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大大的锻炼,有的学生毕业后作为技术人员就直接留在企业。但有些企业由于生产任务紧,抽不出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认为只要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到位就可以了,学生也不能创造多大的劳动价值,

只是按照协议内容接受学生,因此,效果就比较差。对于这种情况,以后学校应该和企业多进行沟通,聘任企业的人员为指导教师,真正地参与管理学生,但是,我们目前的评价考核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还应对评价制度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4.教师队伍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客体,教师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在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我校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培养青年教师,二是聘用企业专家。一方面青年教师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基础,这些青年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或者刚毕业没有几年,青年教师缺乏相应的工程实践背景。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我校利用湖北省教育厅的青年教师下企业的活动,每一名参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一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青年教师可以了解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并可以获得相应的工程背景。另一方面,聘用企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任务,规定企业专家在校的讲课学时,或者做报告场次。但是在实施上述的两种措施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学校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如果以全脱产的形式下企业挂职锻炼,教师的利益受损,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每年湖北省教育厅深入企业计划的资助名额有限,很难大面积地推广青年教师下企业。

5.毕业设计课题和实际生产脱节。本科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而目前本科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教师根据专业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课题。但是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很多学生完全借助于网络资源,学生抄袭的问题比较严重,起不到毕业设计的目的。有的毕业设计是计算机模拟有关的,学生只是简单地对参数进行修改,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参数的内涵。卓越计划在原则上要求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那么如何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和企业的实际项目联系起来?我们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直接和签约单位挂钩,由学生的签约单位直接设计题目,在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对学生做的内容感兴趣,也比较关心,学生在企业毕业设计期间,设计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二是学生前期的企业实践过程中企业遇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符合本专业培养的毕业设计课题,这种课题一般由教师直接指导。三是根据现有的教师和企业签订的产学研项目设计相应的课题,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不是从大四开始,而是从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学生参与毕业设计周期长,设计的成果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毕业设计效果显著。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行列对三峡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在对本专业新的培养模式的研究过程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根据本校本专业的特点及条件,探索出符合本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许云理.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下):239-240.

第6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教师;学生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技术的变化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反差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快速培养技能人才。

1 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场地、教材、教师一体化。它包含四方面的含义,即理论、实践、学校、企业,将四者融为一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通俗的理解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以能力本位,实现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转变以实训为中心。

2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会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呢?

2.1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已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很多原有的课程设置、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重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培养目标和一体化教学要求,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六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训导模块、专业拓展模块、顶岗实习模块。将专业模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目标和技能要求分成不同的项目。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企业岗位标准的一体化教学。

2.2 编写一体化教材

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首先,应依据国家技能鉴定标准和合作企业技术需求;再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摒弃“繁难编旧”的理论知识,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2)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3)遵从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如在编写《维修电工》一体化教材时,我们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PLC电气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及应用》、《电子技术及应用》、《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等课程进行了合理取舍,并参考了有关的电气杂志、期刊,新添加自动空气断路器一些新知识、新技术。

2.3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管理

一体化教学由于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渗透了职业情景教育,使用了许多教学设备,所以一体化教学管理比常规的课堂管理要困难得多。比较明显的是多了设备的管理和安全操作,应在场地的明显位置挂置“一体化教室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等规章制度,并在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之前进行适当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概念,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管理要借助学生来管理学生,每组指定一个组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师要指导组长在上课前检查教学工量具、设备、材料,上课中注意组内学生操作的安全,下课后组织学生做好整理、维护、清扫工作。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时教师一定要巡视,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个别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要耐心教导,引导其步入正规。每完成一个项目让学生填写一份实训报告,教师利用报告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以便教学相长。

2.4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即使有了再完善的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没有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教师,那么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此,学校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利用寒暑假进企业实践锻炼;组织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学历提升以提高其理论水平;例如在实训课中配一个理论老师、一个实习老师,理论老师讲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实习老师随班听课;实习老师在动手能力上有优势,让他们进行实操示范,理论教师随班训练,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并从职业学院、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或兼职等形式,逐步形成了能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5 创新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考核,二是结业考核。在平时考核又包括“知”和“行”,知是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及运用效果;行是指学生在课堂、训练中的学习习惯、态度、行为表现、6S执行情况等。每完成一个项目都要进行这两项考核,主要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来完成平时考核,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是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考完就忘记。结业考核是从课程的若干训练项目中学生随意抽取考核内容,包涵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通过学校专业考评小组(包括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教务处)来完成,从而全面检验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效果。一个好的考核方法对于学习一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2.6 建设一体化实训室

一体化实训室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硬件保障条件,它既要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又要具备实操教学的条件。一体化实训室的布置要体现职业教育情境、营造企业车间氛围,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他们跃跃欲试全身心地投入于一体化教学当中,当然还有课程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等张贴于墙上。一体化实训室的管理要实施“7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逐步使学生形成企业员工的良好习惯。一体化实训室的辅助设施如黑板、多媒体设备、音响、展板、展柜、可查资料的电脑等。如我校电气控制实训车间。在实训车间旁设置电工电子仿真室,该仿真室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教学的场所,理论讲解完后紧接着学生进行仿真模拟(下转第119页)(上接第53页)制作,然后再到实训车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整个过程由两位教师实施教学,因此理实一体化室为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

3 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日新月异。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己任,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我们职教人将披荆斩棘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

[2]王佳满.浅析一体化教学[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

[3]贺应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4]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5]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第7篇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

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资源,加强短期培训。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物流人才与信息资源,高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业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企业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

[2]兰呸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78-80.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1]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确定招生、招工计划,由学校负责招生,学校教师和企业有经验的师傅联合开展教学,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它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共同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发“校企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明确规定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并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标准设立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能有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2],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优化企业员工队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企业效益。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瓶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人才质量提升为核心,但是现阶段也遇到很多瓶颈:一是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甚至部分教师和管理者对现代学徒制存在较差的感知和认知,认为就是传统的师带徒教学模式。二是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不信任,企业担心学徒会影响企业效益,学生担心企业会只用不教。三是现代学徒制未能建立与普通职业教育平等的教育形象,普通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正常的教育,而现代学徒制培养仅限于师徒手手相传,被视为是上学失败的替代品。四是学徒在企业参加轮岗培训时,由于企业片面追求效益,过度考虑用人单位的成本和学徒工作能力,对学徒很少签订标准的工作合同,学生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五是企业师傅理论不高和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也制约着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有效衔接,存在着脱节现象。

3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2012年开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吉)成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佳吉人培养基地,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现代物流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创新校企“双主体”办学机制

3.1.1共建“产学研用培”一体化生产教学中心,搭建校企合作载体在学院“一主多元”办学体制框架下,积极探索机制改革创新,以嘉吉本互惠互利、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签署了校办深入合作协议,设立了校办政策、制度、资金、共建一体化生产教育中心,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形成可持续发展与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3.1.2校企制定招生招工方案,实现招生与招“干”一体化校企共同参加招生面试,合格者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学徒)身份,按管理人员岗位标准实践,享有同等标准食宿待遇,企业无偿提供学生工装与学期奖助学津贴,并在第三学期(当年的9月——次年1月),企业根据学徒的表现,设立学期奖学金制,以此作为对学生企业实践学习的激励和奖励报酬。第五、六学期(当年11月-次年7月)按实习生薪金标准规定发放工资及纳入后备干部体系等内容;学生毕业后即在管理干部岗位工作,实现了招生与招干同步,学习与工作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3.1.3校企共同创新了“两同一联”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就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高校看看其它网站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有什么内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推荐有经验的兼职教师或企业教师或讲师[3];学院选择优秀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或参与业务实践或跟踪指导,形成两个相同的现代培训模式,如图1。

3.2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

3.2.1改革教学内容,重构“职业导向、层阶递进、双线交织”课程体系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制定了以职业岗位群为导向、以标准为参照结合嘉吉等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实践根据简单、复杂的实训基地,一对一的综合性、建设性的课程体系,实施职业指导,一步一步,二线交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如图2。

3.2.2双方分段育人,实施“工学双向交替”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学生学徒双身份、工作学习双向交替”教学模式,采取“1+0.5+0.5+(0.25+0.25)+0.5”工学双向交替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即第一学年学校,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三学期企业,培养学徒企业核心岗位能力;第四学期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第五学期学校+企业,完成职业能力课程和门店管理学习;第六学期企业,培养佳吉业务综合能力。

3.3加强组织、制度保障,创新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

3.3.1校企互聘共用,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实现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栖化”一是课程采用双导师教学。实行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制度、课程校企双负责人制。聘企业一线技术能手为企业师傅,学校课程以教师为主,企业课程以师傅为主并按职级标准发放课时津贴。二是利用学院名师工作室和企业流动工作站进行教师双向交流。在佳吉设置教师工作站,依托名师工作室培训师资实践能力和企业员工理论水平。三是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教师与佳吉联合研制开发周转笼车,减少货物中转运输中产生破损,联合优化运输系统解决过远、重复、倒流运输等不合理运输难题。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对教师在职称评聘上给予优先倾斜,企业对带徒师傅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给予优先考虑。

3.3.2校企共同成立学徒制项目领导小组,创新四层次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校企协同成立学徒制项目领导小组,建立包括学校、企业、校企合作、专业化四个层次的现代培训管理体系招聘,选拔,项目管理硕士,培训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措施,违纪处理,现代学徒制教育管理体系,评价标准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进行二级定期检查和实时反馈。

3.3.3校企共管,校企共评,责任共担,开展多元的考核评价按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考核制度制定学徒相关制度,与企业共同管理、评价,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将企业员工日常考评引入学徒的过程性考核,由企业人力监管与师傅进行考核。二是融入企业关键技能点与知识点形成考试标准并建立理论考核试题库。三是按岗位操作标准整合转化形成实操考核标准。四是由分院教学督导组、企业教学督导组、专业教学督导组等“三级督察”共同对专业基础课程、企业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教学监管。五是由企业师傅、学校指导教师、学生个人和所在团队分别进行学习评价。

4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成效

4.1专业人才质量显著提升

专业录取线、获奖率、就业率、起薪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2018年高出省专科录取线157分,报到率99.15%,累计培养学生450人;2019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从94.2%提升到97.01%、顶岗实习平均报酬由2160元增长到2480元、起薪从3000元增加到3700元;学生获国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吉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2016年获全国“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产品设计竞赛铜奖。

4.2合作企业员工素质显著提升

2017届毕业生45人中有35人成为佳吉物流部门主管,8人成为门店经理,提高了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其中该班班长刘庆杰同学现任云南区经理,他提出的“调度衔接、线路整合、分散合并、接发集中”的管理办法,并简化流程,为企业节约成本近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