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6 17:04: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第1篇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原因;影响;股票市场;板块

一、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近期,市场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各大财经类网站以专栏的形式报道各方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3月15日,美国130名国会议员,不分党派,联名向白宫施压,要求奥巴马政府就人民币汇率问题采取强硬行动,并要求财政部在4月15日公布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汇率制度报告中把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并对中国征收反补贴关税。随着中美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紧张关系加剧,美国国会考虑向中国进口商品增收关税。一个国际汇率专家小组劝告美国国会不要采取严厉的单方面贸易行动。在美国政府的言论施压下,人民币DNF(无本金交割外汇远期,用于衡量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走势一路下行,人民币升值预期升温。

中国经济于2008年四季度见底,2009年第二季度走出低谷、实现复苏,2009年3季度和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9.1%和10.7%,全年增长8.7%,比发达国家经济体普遍高10个百分点以上,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机构纷纷发表研究报告,论证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高盛在2010年3月5日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和出口的强劲复苏,人民币预计在下半年升值5%。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认为中国现阶段还不存在恶性通胀,出口增速也没有进口快。朱民认为,迄今为止中国并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迹象,强劲的需求是推动价格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2月份2.7%的通货膨胀是由于食品价格波动引发,食品价格的波动是由恶劣恶劣天气及春节需求高造成。1月至2月我国净出口总值386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8%。出口2040.8亿美元,增长31.4%,进口1823.2亿美元,增长63.6%,贸易顺差为217.6亿美元,下降50.4%,3月份甚至有可能出现贸易逆差,中国出口强劲复苏也无从谈起。人民币现阶段升值压力,来自于外部,主要来自于美国。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不会改变我国长期出口的增长趋缓,决定出口增长的主要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即需求,其次是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即产品竞争力,而不是汇率变化。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低,中美两国在劳动力价格方面差距巨大,人民币小幅升值并不能扭转中美贸易中我国的长期顺差的局面。众所周知,中美的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中美两国出口重合度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具有较大优势,他们在这方面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美国如果不取消高科技技术出口限制,中美贸易顺差的局面根本不可能扭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美国进口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历史结果表明,人民币小幅升值并不会降低我国在这些行业上的优势。

银河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的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与出口量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这一次如果人民币升值在中长期内并不会影响我国的出口与就业,近期出现的民工荒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短期内会对出口依赖较高的行业产生冲击,比如机电、毛纺。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可以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因经济刺激计划而遗留下来的通胀隐患,为货币政策退出留下更大余地,有利于今年“调结构”的大背景。另一方面通过出口将通胀压力输出,使得其他国家紧缩提前。西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在做客“财富非常道”中指出,人民币适度升值,在长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提高国民消费力,也就是所说的提高中国人的福祉。在短期对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会有冲击,需加强管制力度。并且升值幅度不宜过大,否者有可能造成大量国际热钱撤离中国市场,引起股市、楼市的崩盘和恶性通货膨胀。

三、预计人民币升值的时间与幅度

如果上半年出口持续高增长,不出现严重逆差,估计人民币会在6月份外贸数据出来以后升值,从6月份开始美国进入中期选举拉票的关键时期,各方为解决美国国内失业问题,会将矛头指向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最晚不超过6~8月份。如果美国方面施压过大,人民币升值最早将在4月份启动,近期可能触发人民币升值的事件有:美国政府公布汇率操纵国名单、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访美以及G20会议。从人民币NDF上来看,升值幅度约为3%,最大不超过5%。

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使A股的投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中长期来看是一种“五星级”利好,对资产类、航空、资源类、原材料进口类板块影响较大。

1.资产类。包括银行、地产、保险等金融股,资产类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资产价格重估,人民币升值将使非可贸易的股票、土地、房屋等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上价值增加;二是流动性溢价,因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后偏向于投资在流动性较高的资产上,这当中楼市、股市又是首选,股市中金融类大盘股又是不错的标的。人民币升值会推动包括银行、地产在内的资产类板块上涨。这一次人民币升值的情形与2005年的汇改情况不同,上一次人民币从2005年7月到08年持续升值20%,推动资产类板块膨胀,这一次人民币升值幅度与时间都要小于上一次,推动幅度也会大不如前。其中地产股的前景更不是十分看好,国内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态度近期更加强硬,本着安全第一的国际资本对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十分厌恶,这对房地产市场和地产板块会产生抑制。

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国内银行正负担着房地产和地方财政双重风险,抑制了国际资本流入大盘金融股的冲动。近期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在为瑞信亚洲投资论坛午餐会所做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并不同意各种关于地方融资平台对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影响的说法。朱民承认高房价已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认为,中国购房者负债并不严重,不会在中国引发系统性经济与金融危机,是否会有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线性化,现在说还太早。他在提问环节里表示,中国银行就对地方融资平台大概贷出700亿元,他们就是有选择地保证钱进入最好的项目。商业银行贷款到房地产项目,去年总共是7.9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19.6%,其中还包括4.86万亿元的个人按揭贷款。即使房价下跌15%,不良贷款比率只增长16.8%。银行股银行股将在本次人民币升值中获益。

2.航空类。典型外汇负债类行业,尤其是美元负债,航空公司有大量的航空器材融资租赁负债,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费用和本金。航空公司外币负债比例高,人民币升值会造成一次性的汇兑收益,也使进口的航油价格下降,由于燃料费用占航空公司总成本的30%左右,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航空公司的成本。人民币升值除了使航空公司能够一次性获得相关的汇兑收益外,还由于航油进口价格的下降以及租赁成本的降低而受益,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航空公司毛利率提高0.5%。国内上市的航空公司主要是5家:南方航空、海南航空、东方航空、国航以及外运航。前四家是主要是客运,外运航以货运为主。下面是这五家航空公司的资产负载率:

其中外运航空资产负载率最低,对人民币升值几乎不敏感,海南航空前期跟随海南版块被热捧,近期可能有回调风险。主要考虑另外三家:南航:目前市/账比最低,美元负载率最高,对人民币目前的收益程度也最大。东航:地理优势,上海世博会。国航:营业能力行业首位,在今明两年的航空公司国际化加速过程中具有先发优势。人民币升值对三家航空公司都有利好因素,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从估值上来看,目前三家公司的估值都不算便宜,不建议价值型投资者参与。ST东航预期将在上海世博会和人民币升值的推动下获得短期超额收益。

3.原材料进口类。造纸:(1)人民币升值可降低进口木浆、废纸的成本。(2)降低进口纸机等设备成本。(3)外汇负债下降,获得汇兑收益。但是造纸行业在国内外都属于夕阳行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出口的下降。钢铁:人民币升值使铁矿石的进口价格下降,国内钢铁行业过于分散,在集中度较高的国际铁矿石巨头面前缺乏议价能力,很可能人民币升值的同时铁矿石巨头也提高铁矿石价格,使升值带来的收益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铁矿石巨头侵蚀。

4.资源类。黄金产业:黄金价格定价权在国际市场,国际黄金价格对国内黄金价格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国对黄金原料以及标准黄金的进口实行无关税、免增值税的政策,长期以来国内黄金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基本一致。两个市场的黄金价格不会出现明显的价格倒挂现象,一旦差价过大,将引发国内外黄金“蚂蚁搬家”式的套利操作。国际黄金价格一般以“美元/盎司”标示,国内黄金价格则按照汇率及重量单位换算成以人民币标示的“元/克”。国内黄金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国际金价、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升值将打压国内黄金价格,如果在人民币升值期间,国际金价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将对国内金价由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下跌压力形成抑制作用,若国际金价能够大幅上涨,幅度远远高于人民币升值幅度,将对冲掉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国内金价也可能出现逆势上扬的态势。如果国际金价下降或者上涨幅度不够将导致国内黄金价格的下降。关于国际黄金价格,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金融危机以来,市场出现恐慌,金融资产价格下降,黄金是很好的避险工具,投资者对黄金的热情推高了国际金价,随着部分经济主体的逐渐复苏,市场的信心的恢复,黄金的吸引力将大大下降,可能出现抛售黄金的局面,国际金价有可能下降。对黄金股也不做推荐。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美]N・格里高利,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信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从众行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好坏是衡量、制约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针对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主流经济学已有诸多的阐述,笔者在此首次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信用问题进行诠释。

一、信用问题概揽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汕头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契约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信用行为)的动机。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行为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信用问题,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从理论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约,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则优选守信,反之,则失信;当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优选失信,反之,则宁愿守信。如医疗行业中,正规大型医疗机构中的少数医务人员做“医托”,把来就诊的病人介绍到私人机构就诊,从中提取回扣,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在西方国家则是吊销医疗执业资格而永不能从事医疗职业,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中国则是通过一番教育或罚款惩处后,仍继续原医疗职业,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二是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二手车市场或柠檬市场)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在实际经济交易时,假设有甲、乙两方,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则甲方损失。此后,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市场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守信行为遭受损失,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失信者逐渐增多,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三是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交

易对象众多,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

二、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诠释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信用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1、确定性效应。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认为,人们是厌恶风险的,与可能的结果相比,人们更青睐于确定的结果,既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获得300元和100%概率获得150元之间选择,前景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后者;又如,纳税人在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之间选择时,预期效益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节税最多的结果,而前景理论认为,在风险与安全之间,纳税人更应选择后者,尽管两种都节税,但与标准扣除相比,分项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确定,故更有可能选择标准扣税。对信用问题的分析,也存在确定性效应。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是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关键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选择哪一方,假如当选择守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选择失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失信行为,因为守信时有30%被蒙骗的可能性;当选择守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选择失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推定,假如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简明、易于操作,且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严厉,威慑作用强大,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使失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这样,就促使交易主体优选守信行为取向;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繁琐、难以操作,且对守信行为的保护性差,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难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甚至守信也会面临一定风险,且失信的风险小,在这种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体就会优选失信行为取向。

2、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

人们在最终决策时依赖于信息显示,尽管这些信息对决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们对信息处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这可能导致其偏好与选择的不一致,即产生所谓的分离效应。如抛硬币就表明了分离效应对决策的影响:在第一次抛硬币打赌的结果出来以后,问所有参赌的人是否愿意再赌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赌取决于是否赢了第一次赌”,尽管第一次赌的输赢与第二次赌的实际结果的影响不大;若第一次赌赢了,大多数人愿意再赌一把,否则,大都不愿再赌。

当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受前期决策实际结果的影响,前期盈利增强人们的风险偏好,以平滑当期的损失;前期损失会加剧以后损失的痛苦,人们的风险厌恶会增强。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经常大于成本,会助长其失信偏好,不断重复失信行为。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为违规者造假获得的收益远大于违规成本,利润颇丰,且每次违规后所受到的处罚很轻,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职业造假违规的专业人士。股市中因不诚信而造假的触目惊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规模的造假失信行为,但因屡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励,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严惩不怠,失信者就会被强化为风险厌恶者,失信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守信行为就会受到弘扬。

3、从众行为。

不守信用的从众行为源于行为主体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看,行为经济学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从众行为。我们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具体说明。有两家饭馆相互紧挨着,每个顾客都要从中选择一家来就餐。第一位顾客选择在哪家就餐是完全根据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顾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来做决定之外,还可能受第一个顾客的影响,如果前两个顾客的选择相同,则第三个人看到其中一家饭馆有两个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却没有顾客,也可能会选择人多的饭馆。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顾客都会选择同一家饭馆就餐。但是实际上,选中的那家饭馆很可能是差的。上述理论可用来分析信用问题,失信者通过观察别人的信用选择行为,或通过不合理的推理认为他人选择失信行为而获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惩处的代价低于失信所获得的收益,即使被惩处,大多只是被要求弥补对方成本或罚点款了事,个人受到制裁甚少,这样,无形中诱发和刺激了消费者个人或企业管理者们产生了“法不责众”、“跟风无过”的心理,这种从众心理所导致的行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简单复制和添加,而是不断总结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严重。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活动之中的,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众心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根据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价值观是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个性之中支配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市场经济下,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各种诱惑随之产生,相应地,一些丑陋现象也相伴而生。一部分人以个人的利益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不守信用而欺骗另一方交易者。

从外因看,产生这种从众行为的外部原因在于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太小。行为经济学家指出,人们作决策、作判断时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法必定要受到惩罚。如果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触犯法律。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试法”,在于他们觉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正是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在作决策判断时,不会是完全理性的。正如一个小偷在他第一次行窃“成功”后,发现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尝到甜头后胆子会越来越大,罪行也会越来越严重。同理,当交易一方发现不守信用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失信行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完全理性的一方交易者会为了收益而放弃诚信操守。另外,监督成本过高,违规成本、诉讼收益太低,这就诱致众多行为人选择失信,失信案例层出不穷,社会信用普遍较差。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信用问题治理

信用问题治理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探索并力求予以解决的课题,构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决信用问题的主题。笔者根据以上对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1、第一层面是根据确定性效应,构建规范、简明、易于操作的信用体系,交易主体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把自己规范在自觉守信行为层面。按照前景理论中的确定性效应,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所以,应创造条件,增加人们面临“获得”的概率。为使守信的“获得”概率增加,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社会征信机制,使人们易于获得全社会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降低单一行为主体之间的信用信息获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尽量使社会征信机制和信用交换机制在规范的基础上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导尽量多的大众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尽量通过正式规范信用体系渠道获取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减少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用信息,如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或道听途说。

2、第二层面是根据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使交易主体之间一对一的失信行为演变为失信者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通过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机制把失信者的失信行为强化为守信行为,使介于失信后至法律惩罚之间的灰色地带的失信行为得以递减。培育发达的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是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能够中断的关键,也就是在征信制度基础上,生产出可以交换的市场能够接受的信用产品,同时建立规范的信用产品交易市场。这样,一旦某一交易行为主体不守信用,其失信行为很快通过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也即通过信用产品在信用交易市场上交换并扩散出去,导致失信者对交易另一方的失信行为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失信行为,失信者将会丧失与社会中任一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机会,作为他不守信用的代价,这种代价会伴随他较长时间甚至一生,其惩罚和威慑作用是很显著的。这样就能中断失信者的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

3、第三层面是根据从众行为特性,完善失信行为的法律机制,强化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弱化失信行为的示范作用,使失信的跟随者摄于法律的严惩,而由失信行为取向转变为守信行为取向。行为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故处罚比奖励对人的“刺激”更大。根据该理论,让失信者彻底放弃侥幸心理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大惩罚力度,让违法者们意识到不守信用必将付出沉重代价。为此,一是要加快我国的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业监管,加大惩罚力度,以解决行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二是要加强执法机关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对违反法律的失信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

目前国内加快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如上海、北京、深圳的个人征信系统运行,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的区域信用体系构建等,随着信用制度的完善,失信所获收益的成功率逐渐变得更为不确定,客观上强化了交易主体守信收益的稳定性,引致社会交往、经济交易中个人、企业守信行为趋于强化。

【参考文献】

邱曙东《灰色经济造成信用缺失潮汕背上假货标签》新华社通稿2001年11月7日

[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5页

阮德信《区域信用体系与和谐社会构建路径》《求实》2005年第6期

薛求知黄佩燕《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71-79页

第3篇

周二,房地产板块在保利地产强势涨停的带动下整体活跃,万科、金融街等龙头企业均有出色表现。周三,房地产板块更是全线飘红,近10只个股涨停,成为大盘反弹的主力军。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6月3日下跌以来,上证指数的最大跌幅为20%左右,但房地产板块的部分个股3周内已下跌超过60%,累计跌幅远高于指数,因此这轮上涨属于正常的超跌反弹,行情恐难持续,并不代表地产股迎来转机。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今年以来,地产股经过多跌,其估值优势已然凸显,目前正是“捡便宜货”的好机会。

那么,抄底房地产股的时机是不是真的已经到了呢?

低市盈率散发诱人魅力

今年以来,股指迭创新低,无论行业还是个股,市盈率也在持续向下。然而,如同对牛市中市盈率过高时应该警惕一样,对于熊市中过低的市盈率所可能蕴含的机会,也不应轻易放过。

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表明,截至6月23日,房地产板块的动态市盈率已经低至10倍以下,几乎成了目前A股市场中“最便宜”的一个板块。

从个股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动态市盈率较低的并不是万科等龙头企业,而是亿城股份、福星股份、栖霞建设等二、三线个股,它们的动态市盈率甚至低至5倍以下。按照动态市盈率最低的30家上市公司统计,仅房地产业公司占比就达40%左右。

国泰证券认为,要想估计市场短期底部的具体点位是非常困难的。但从中长期角度来看,目前3000点以下的估值水平和指数区域已经相对合理,至少没有明显泡沫。因此那些发展前景很好或者利空过分放大、估值具有突出优势的板块将具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其中,房地产板块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板块之一。因为虽然从中短期看,宏观调控政策必将继续对房地产企业的盈利带来冲击,但并不能改变房地产市场长期看好的趋势。并且从跌幅比较来看,房地产板块的跌幅远较其他板块更大,现在的价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不过太平洋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郭士英却不这么看,她认为市盈率毕竟是个动态指标,如果市场对盈利预期不再看好,看淡经济预期,即使现在的市盈率已经很低,还是要小心。说到底,市盈率是个相对概念,低了可以再低,市盈率低到3、4倍以下也不是不可能。而目前房地产市场如果在调控政策环境中继续向下,房企的资金压力就会加大,反映到市场层面,必然会继续对房地产板块的走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现在不只要看市盈率等一些技术指标有多低,还要看基本面上有没有做多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照静态市盈率水平来看,房地产板块的市盈率仍在22倍以上,而有色和银行业已经低于20倍,钢铁行业则最低仅为14倍。这样比较的话,房地产板块是否真的是目前A股市场中“最便宜”的板块,关键还要看下半年房地产企业盈利的增长速度。

楼市前景依然迷茫

那么,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是否真的会有起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看商品房市场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在下半年的走势如何。而两个变量的走势从根本上受制于政策和市场供求关系。

目前的房价可视为“政策底”,但“筑底”将持续较长过程。从市场供求关系而言,国内各区域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不一,难言“市场底”。这主要是缘于对主要区域市场存在房价下行的担忧。

6月12日,深圳市国土房管局公布的全市房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5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11014元,回落到2007年初的房价水平;住宅空置面积6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82%;商品住宅销售1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5.6%。总结成一句话:深圳的房价在跌,销量在减,库存暴增。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深圳。上海、杭州、广州、武汉、重庆等重点城市,都出现了成交量大幅萎缩、“存货”迅速增加的趋势。

毕竟,无论开发商拿出多少国外市场经验或者国际通行理论来论证房价还将上涨,归根到底,房地产市场依然还只是一个市场,还是要遵守“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一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目前的数据表明,环渤海区域的北京、天津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未来几年依然是供过于求,房价下降的可能性较大;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经过去年以来房价的大幅调整后,供求关系已基本趋于平衡,未来房价将逐渐企稳;长三角的上海、杭州以及中西部的武汉、西安和重庆、成都则略呈供不应求,房价总体稳定或有小幅上涨可能。总体而言,未来一两年内,国内房价继续上涨的市场动力明显不足。

因此,虽然地产股今年以来的大幅下跌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去年11月时的高估值压力,但考虑到未来楼市量价变化趋势尤其是环渤海部分城市房价可能的下行风险,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而过去半年房地产板块跌幅大于大盘这一事实其实也正表明,市场对该板块未来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表示高度担忧。

除了交投清淡,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下,地产公司资金链也被全面勒紧。一旦市场出现大逆转,公司的财务状况就将出现严重恶化。同以前国有企业困境、银行困境、证券公司困境一样,如今房地产企业也在遭遇空前的“地震”并即将陷入普遍困境。以目前的资金链状况,约有30%的上市公司只有在土地存量下降40%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财务平衡。因此房地产企业快速销售回笼资金的要求日益强烈,而在目前供过于求的市场中,这种急切愿望又将进一步加大房价下跌的风险,进而可能造成企业盈利的大幅萎缩。

松绑房贷难度不小

不过,最近还有消息透露,由于房产业企业资金的紧张即将威胁到银行资金的安全,国家下一步有可能要放开房贷,以缓解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局面,从而降低银行的风险。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在市场面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依靠政策面的强力刺激,危机中的房地产企业或将顺利渡过难关,并带动房地产板块的重新走强。

事实上,今年4月时,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就已露骨地表示:“(如果开发商出现资金危机)要死也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此言一出,虽然受到多方抨击和质疑,但却也道出了房地产企业与银行“鱼水相依”、“荣辱与共”的暧昧关系。

而随着SOHO中国主席潘石屹在3月时预言的“百日剧变”时间的临近,最近他在博客中继续爆料,称房地产企业正出现大规模拖欠土地出让金的现象。土地欠款之后,若开发商仍无法解决资金问题,最后就会拖欠银行贷款,这将直接威胁到银行的信贷安全。

潘石屹称,此前所说的“百日剧变”指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疯狂拿地的那些企业,把所有的钱和银行贷款拿去作为拿地的首付款。由于这些企业拿到的土地到2008年上半年还不具备销售条件,并没有形成可以在市场上打折销售的房子,因此将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

如今为了避免房地产企业资金危机波及银行,国家是否真的会给从紧的房贷政策松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