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专院校教学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

第1篇

一、大专院校辅导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原则

⒈以人为本原则

大专院校的辅导员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管理方法,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到为学生服务。部分学生会出现不服从辅导员管理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不应该一味责罚学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⒉以身作则原则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接触较为频繁,辅导员的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价值观念等。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态度与行为,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帮助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前行。

⒊德育引导原则

德育指的是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以引导与说服为主,尽量不采用惩罚的手段。大专院校的辅导员在进行学习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德育引导的原则,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更好地约束学生。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激励方式促使学生更好的遵纪。

二、大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创新

⒈辅导员以价值观教育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线

在辅导员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线,结合大专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诚信责任教育、感恩自律教育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⒉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成人与成才教育并重

成人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使之学会做人的道理;成才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当前,部分家庭与高中阶段的教育都比较看重智育与分数,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与素质。因此,大专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德育观念,实现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结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求知等,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品德、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⒊辅导员要注重学生党团、干部与社团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党团、干部与社团队伍的建设。学生党团、干部与社团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辅导员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力辅助。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党团、干部与社团队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对入到积极分子与党团员进行强化教育与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示范作用。其次,要将学生干部队伍作为班级中的骨干,为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供助力。最后,要注重对学生社团队伍建设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⒋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抓住“四个重点”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 人才 适应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量的人才需求,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也是百花齐放,像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是这个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既具有其它普通大专院校的共性,也具有其“职业技术”的特殊性,为企事业单位最大量的用人空间输送各种人才,就业前景空前广阔。为此,高职院校如何能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正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竣问题,也是促进高职教育能稳步,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并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的第一课,首先必须明白:“我来这里干什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心态非常复杂而混乱,或好高骛远,或踌躇满志,或得过且过,或悲观失望,情绪极不稳定。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明确告诉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清楚地知道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懂得掌握职业技术,专业技能的重要意义,认识社会各个领域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和渴望,使他们看到广阔的就业前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的科学性、适应性、实用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含教学时数安排)及教材选用,与其它非高职大专院校相比,大体上都是沿用或大同小异的,教材选用更是版本甚多、五花八门。没有突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方面的科学性,适应性以及实用性。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的问题上,笔者拟有如下几点建议:

(1)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宜过分追求该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全面系统,要认真考虑学生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突出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核心价值”。要多倾听专业、学科带头人(专家)的意见,全面收集已就业学生实际工作岗位的有价值信息,综合研究后作出判断,制订方案。尽量避免“闭门造车”和沿用传统模式。

(2)目前,教材选择可谓“花多眼乱”,版本甚多。我们要从实事求是的观点出发,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综合筛选。尤其不要被那些“庙大、衔头大,名气大”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一切要以“能为我所用”作为依归,力求做到“有自知之明”。要尊重专业、学科带头人(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把工作做到实处。

(3)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各学科专业要逐步自编教材,使用自编教材,这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方向,是稳步、持续发展的基石。尤其是那些专业的“核心内容教材”要尽快组织力量实施。另一方面,也可检验和考察自身的师资力量水平以及学院的综合能力。

三、“三观”教育必须贯穿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称三观),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三观”教育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教育战线,尤其是大专院校的使命感更加强烈。所以,当我们回首这十多年的高职院校教育时,深感“立品为先”和“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挣钱”(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语)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培养,任重而道远。“三观”教育必须要贯穿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到每一堂课上,而不能把它视为仅仅是某些有关职能部门的事。

四、强化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与其它普通大专院校相比,虽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弱项。例如学生入学时相当一部份人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文化理论基础较差,这将会给今后的教育带来更大的难度。我们必须有此自知之明。作为学院的相关职能部门,要把强化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必要时还可成立专门的机构,或聘请资深的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举办各级各类的专题讲座,形成广泛的舆论氛围,让正气充满校园,努力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各专业、学科、班级和学生的社团组织要积极配合,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大造舆论,弘扬正气,打击邪恶和低俗,使校园成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群体。

五、重视“就业指导”的实践教学

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优劣,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学校整体教学效果的水平,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更是学校社会形象的标签。为此,作为“就业指导”这一环节,拟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就业指导”不应把之观为仅仅是毕业前夕必修课公共课,而应把它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应播下这颗“种子”。俗话说:“入山想着出山路”就是这个道理。

(2)建立毕业生的就业档案和就业实习回访制度,以科学的态度分析研究每一时期的就业情况,使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到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来,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目标。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讲座,要组织实习生做好实结,达到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感同身受、“资源”共享的目的。

(3)就业指导力求切合实际、杜绝“假、大、空”。对就业形势和地区差异行业差异要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既不要“一叶障目”,也不要“草木皆兵”。学院的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把就业工作做到实处。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刻课题,关乎学院的生存和稳步、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探索,但只要我们 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认清形势,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那么,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一定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肖芍芳. 外包与生产率和就业. 国际经贸探索 出版社 2012 第28期(月刊)

[2]王荣博.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德育工作 大连 中国校外教育 2012

第3篇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当今新技术条件下催生的教育管理云平台领域——集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百家争鸣。

用“云”解决教育信息化弊端

我国教育改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每年国家对大专院校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却鲜见引领行业信息化的成功模式。笔者认为重要的症结之一是,大量的教育经费被中国上千万所高校所稀释,平均在每所高校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没能形成聚焦的爆发点。

如何让教育投资专注领域、专注行业、更高效地发挥作用?近期重庆市做了一些尝试,他们将教育投资作为全市的重点战略考虑,对其进行区域性的共建和运营,实现了电子图书馆、学生档案管理、课程管理、资源管理等在一个区域内集中统一管理和共享,改变了以往各高校自行置备的投入方式。国外的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美国高校,已开始在网上共享公开课,供其他院校的师生使用。国内的大学开办公开课、联合办学已蔚然成风,如北京大学的学生可以跨校选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北京医学院的课程等。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共享和共建已是学术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IBM建议在教育资源密集的地区,用云平台进行教育资源区域建设、区域运营、区域共享,以推动正在寻求变革升级的中国大学教育。

教育“云”的机会

目前,中国至少有2、3万所大专院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四川、湖北、江苏等区域。近期,IBM针对江苏地区做了一个初步的产业规划,分析了江苏地区哪些领域适合在云平台中发展,教育便是其一。

在江苏发展教育管理云平台,因为它已经满足了3个前提条件:

有聚集的地方,就有云的机会。江苏省及周其周边地区,汇聚着290多所大专院校,产业相对集中和聚合。这些条件一方面是启动云平台商业市场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将专业能力高度聚集。

有“链条”的地方就有云计算。教育产业是一个长长的供应链,每个大专院校都需要面向学生的招生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图书馆资料管理;面向教师的教学管理、课业管理、国际交流管理;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管理、创业合作、捐赠管理等相似的需求,但任何一个高校都难以完成整个链条的建设。

有终端消费者的地方就有云的市场。在江苏省内建立教育云平台,除了可以吸引省内的297所高校,还可以供周边地区的大专院校使用。

教育“云”的三要素

另外,江苏省建立教育云平台也满足了3个运营要素。

首先,市场容量上,江苏省最适合云平台的商务应用首推大学教育管理。该省是中国大学最密集的区域,云集了超过297所的高校,在区域内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满足了云平台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虽然每个大学都需要云平台上的链条,但IBM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一所大学能把整个链条做完整,即使某些高校有相对完整的链条,也无法保证其中的每个模块都做得非常好。另外,资金缺乏制约了很多高校尤其是民办或地方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高校的IT系统,即使只是一个招生管理模块,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如果采用租用教育云平台的方式支持诸多大学的教育管理需求,每年的费用会低至几万元,大部分高校就可以付担起。在部分领域,如生物工程、仿真模拟科研领域,科研计算需要大规模的计算环境和专业的数据模型,这也不是一个院校能够凭一己之力所承载。以上条件,催生了一个对价廉、质高的大学教育平台的需求。

第二,教育云平台满足了应用的专业性及不易获得性。教育云所承载的业务是一个专业领域的功能集合,包括招生管理、在线考试、入学管理、课程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在线阅读、在线借阅、课题管理、科研交流、毕业管理、就业管理、捐赠管理、奖学金管理等,其中每个单独应用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和稀缺性。

第三 教育云平台由当地电信运营商主导,知名大学参与共建,由当地高教委监管,以保证云平台的公信力。江苏省的297所大学中,除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南京师范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学并不多,不会出现北京高校群雄割据的局面。在缺乏行业标杆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云平台的公信力?

IBM认为,在存在大量市场需求的前提条件下,高校、电信运营商、教育机构及教委可以共建这样一个市场:用户群体是297所大学及周边地区愿意进入到云平台的其他大学;教育云平台的运营商可以交由当地的电信运营商;教育云平台上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可以由省内外的知名院校以及国内、国际的教育评级机构、教育研究者,如GRE、托福甚至出国机构和计算机水平认证机构等提供,多方的参与可以把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带入教育云平台。而教育云的公信力,可以由当地省教委、高教委担当监管机构。

完善云平台需经历四阶段

虽然江苏具备了教育云平台发展的条件,其发展完善仍需要经历4个阶段:

第一,战略分析、规划阶段。产品规划的基础上,IBM全面分析适合江苏区域市场需求与产业结构,为江苏教育管理云平台的发展提供长远的发展思路,实现其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首先是规模基础。江苏省有297所大学,在这个省借助运营商和地区院校的影响力,可以在这个区域中更加顺利地快速启动。如果在其它省做,即使把当地知名的大学拉进来,成功的周期会非常长。而在江苏范围内,也许几个月甚至一年,这个平台就可以做起来。

第4篇

为了解英语导游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服务,课题组设计了“英语导游人员职业能力问卷调查”,并在H省五个城市分别对外国旅游者、英语导游员、出境旅游领队、大专院校旅游专业相关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外语导游员在完成具体接待任务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此调查问卷共发放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9份。经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筛选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统计结果。

一、研究数据统计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8%的英语导游员认为外语导游员主要是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即可,对于发音是否准确、服务态度好坏并不重要。外语导游员认为地方陪同导游是接待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后,由地方陪同导游代表地接社全面完成接待任务,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处理旅游过程中相关的突发事件。全程陪同导游为游客提供境内全程导游服务。负责旅游团移动中各环节的衔接,监督接待计划的实施,协调领队、地陪、司机等旅游接待人员的协作关系,保护游客人身及财产安全,及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确保各项服务适时、到位。而69%的外国旅游者认为,导游的服务态度和语言沟通能力最重要,他们认为一名优秀英语导游员最主要的是要热心为游客服务,语言表达能力强,发音准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82%的大专院校旅游英语教师认为,英语导游员最重要的是讲好旅游景点,强调讲解内容要丰富、逻辑性强、有文化内涵;表达准确、生动、有感染力。同时,强调发音要准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其次才是导游员的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工作态度。

二、研究数据分析

英语导游员、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及外国旅游者对英语导游员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表现出不同态度。英语导游员强调导游任务完成的程序和过程;高校教师强调导游讲解内容及语言运用能力;而外国旅游者强调导游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综上所述,高校对英语导游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视。相比之下,外国旅游者更重视导游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态度,他们认为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因此,高职院校在英语导游培养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导游员的基本能力培养,更重要的,应在导游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下功夫,毕竟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外语人才是为社会旅游市场服务。高职院校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所设置的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应满足社会需求,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三、教学建议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实用人才,第一,做好市场调研,在市场调研基础上,设置好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课上,教师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话题引入职业场景,再通过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输入导游员的业务知识、服务规范、服务流程并学习相关词汇及语言表达,然后给学生创设逼真的旅游情景对话,使学生对导游员的任务环节有清晰的认识。第三,再通过亲身体验完成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展示完成导游员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与此同时,教师、同学、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估,指出优劣之处。第四,学生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Warming-up、Reading A and Listening自主学习获得、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然后通过Speaking、Reading、Writing and Project几个环节,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职业场景中运用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较为真实的导游任务。这一学习过程是AADAA的过程,即AcquiringApplyingDisplayingAssessingAmending。

第5篇

【关键词】学分制 专业选修课 科学性 实用性 灵活性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在快速的调整,作为高职电子类专业选修课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也都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在对课程课时安排时将理论课时减少,并增加实验、实训课时。同时,各高职院校还不同程度的增设各类专业选修课,以期通过专业选修课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学分制与专业选修课的现状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因此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几乎都实行了学分制教育。学分制是以学分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学生可以通过选课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进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学习年限具有较大的弹性。学分制教育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是提供人才培养多规格、多品种、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专业选修课程是根据学分制培养目标,为学生开设的与专业关联紧密的、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选择地修读的课程。选修课学分一般不低于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分的25%。

实行学分制教学给教师的数量、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扩大了对专业教师的需求,师资不足将会导致开出的选修课少,造成课源不足,可供选择的课程不多,甚至会将“专业选修”演变为“专业限选”,学生选择课程、教师的自由度不大,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得不到延伸和扩展,不能满足学生各层次求知的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选修课增加了教学场地、仪器设备的投入。由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培养模式的调整,使得教学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加快、专业选修课的实验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专用性、需要投入的经费较多,占用消耗了学校的人力物力,增加了教学成本。由于经费的投入不足,实验仪器及设备常常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专业选修课在一些学生看来是无关紧要的课程,但迫于学分制中对专业选修课学分的要求才进入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对专业选修课的选择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学生选课常避难就易或随大流,多以拿到规定的学分为目的,完全没有根据自己的爱好、择业方向、今后人生的发展规划而有针对性的选课。由于学生选课的随机性较大,且每学年选修课程的热点在不断的转换,对各门课程选择的人数往往多寡不均,甚至有些课程无人问津,这势必又造成师资的利用不合理,教学资源、实验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二、高职电子类专业修选课的设置

高职电子类专业培养计划中由几个模块组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 实验、实训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在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中大同小异,而专业选修课则根据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设置不同的课程。当前,高职院校普遍的在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验实训课时,而利用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及择业能力是一条捷径,如何科学地设置专业选修课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如能有效拓宽选修课设置渠道,不但能丰富学校选修课的内容,还可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深入。

1. 提高专业修选课设置的科学性

制订具有更大弹性的教学计划,在“必修”“必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使专业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和发展。在设置专业选修课的时候考虑课程的多样性、连贯性、目的性。做到难易共存,层次分明,专业面宽,课程内容的涵盖面广,课程的难易设置呈“金字塔”,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需求。 “专升本”“专本衔接”“自学考试”“中外交流”等是职业教育中多层次办学、提升学生学历层次的新途径,因此,专业修选课也应随之科学性设置。

在当今的就业要求方面,对学生的技能范围方面也有更宽、更广、更具有综合性的要求。如电子行业设计分析电路时需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仿真技术等,各专科高校的学生们在就业后,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更需要足够的专业外知识和技能来进行自我提升,才能在工作中有更好的前景。因此专业选修课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开启广阔的学术视野,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知识平台上充分发展,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工作技能相结合,实施跨专业、跨学科交叉设置。突出职业特点,强调就业岗位需求,使得专业选修课具有行业发展的型性、前瞻性。如电子信号与计算机课程的互补,单片机软件的应用与电子元器件控制程序的结合,使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内容得以跨学科的深入与发展。

2. 突出专业修选课的实用性

当前,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多掌握一门知识、多一项技能,就多一些就业竞争的筹码,也能多一些就业的选择。因此,高职电子类专业选修课根据专业特色区域特点进行设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在时间上,大专院校各专业一般多在第三学期开始开设专业选修课,由于是学分制,提前在第二学期开出专业选修课,可有效地扩大学生择课学习的时空及学分制教育的优势。

加强拓展校企之间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是提高专业选修课程实用性的渠道之一,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有效方法;横向技术合作可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建立产教联合体、校企联合体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在“项目式”“订单式”教学中,针对企业的电子产品及周边设备进行研究,产品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生产工艺、产品性能开发与进一步的完善等进行专题的探讨,作为选修课,不拘于教学计划规定以及实训之内,在实训中得到理论的升华,避免了实训内容的单一性,防止了实训学生成为“学生工”,学生又可以获得选修的学分,对学生来说实用又实惠,也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为一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积极准备“专升本”“专本衔接”“中外交流”“考研”的学生安排一些在高职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或已经安排但课时较少、理论层次较高的与提升学历有密切联系的选修课,为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及考研打下结实的理论基础,如:开设《数字信号处理》继续深化信号处理理论、数字信号特性的学习,《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加强对电磁波传输系统、微波电路分析的理解等。为提高学历层次提供学习条件和基础。如我校的“专升本”“专本衔接”课程设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的提高了“专升本”概率及“专本衔接”中本科的毕业率。

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职业培训,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便可换取相应的专业选修课学分,即减少学校的负担,学生又实实在在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电子技能大赛,根据创新的能力和获奖的等级给予相应的专业选修课学分。

3 增强专业修选课的灵活性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通常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的灵活开设以学生毕业前一年的市场调研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指导,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缩小学院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专业修选课设置要利于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不但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可以做什么,而且要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专业教育中除了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让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还要科学的、前瞻性的布局专业选修课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在设置专业选修课时,不予具体的课程名称出现,而是以《电子技术专题研讨》《电子理论研究》等抽象名称出现,这部分课程内容可根据企业的具体产品、实训教学中出现的新课题、当前出现的新技术新发现等内容进行教学,作为“必修”的补充,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授课的场地既可以设在企业工作场地,也可以设在本校教室,实现教学地点的灵活性;授课人员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人员或一线具有专长的技术工人,既可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又实现了教师群体的灵活性;这样即可以借助于企业的场地及设备仪器完成选修课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企业解决了生产问题,学校解决了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及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又方便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拿到了相应的学分,实现了共赢。

利用网络资源灵活组织教学,利用网站、微博、微信、qq讨论群等手段,将国内外电子专业的优秀课程列出供学生选修,师生网上交流答疑,使得课源得以扩充,学生选修方便,专业选修课灵活性、多样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结论

专业选修课在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拓宽专业知识及提升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可从科学性、灵活性、实用性及多元化着手进行,多渠道扩大课源,加强校企合作及学生的选课指导能更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推动学分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入,使高职教育更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1-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 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 教职[1998]1号,1998-02-16.

[3]梁智. 浅谈高职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改革[J]. 教育者,2012(05) .

[4]闵建. 拓宽任选课设置渠道 推进学分制改革深入[J]. 江苏省泰州第二职业高级中学,2005.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改革;专业;实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143-02

一、引言

随着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发展,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着。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明确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大力建立“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然而与发展较快的高职教育相比较而言,公共英语教学发展比较慢。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满足不了社会、市场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学生听、说、读等应用能力不突出,与其专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和期望存在差距;仍然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目标,以学生考证过关为目标。对此,学院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在学院、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以及每位英语老师的广泛参与下,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开展需求分析,进行研究、反馈、实践、总结、完善教学体系,并与兄弟院校学习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以改进教学,推动教学改革。

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重要一点就是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队伍建设也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师管理条例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条例》、《教师工作管理制度》、《教师科研管理办法》等。将教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联系起来,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系部、学院制定了对教师的教学日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等教学文档规范和严格检查制度,紧抓教学督导、教研室活动、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集体备课、听课等教学管理活动,确保学院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针对高职英语实用性要求,突显职业、专业、岗位英语特点,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能用,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满足需求,学院大量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大量理论知识的“双师型”人才。此外,学院、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切实了解社会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使英语教学与职业、行业、专业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纯理论授课形式,为英语教学课堂带来活力,增加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实用性,突显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特色。再者,学院积极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深化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知识,学习并了解前沿信息。在学院、系部的资助下,英语教师中有10名教师出去培训,同时还有3名教师在高等学府深造学习,英语教师们分批、分阶段到企业、市场调研、学习、总结、反馈、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推动了教学改革。

2.改革传统的统一型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突出针对性、个性化、多元化

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考虑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不同专业英语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将行业英语、职业英语、专业英语融入到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中,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有选择地进行英语教学。学院生态旅游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基于生态环境及旅游方面相关知识开展,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以往的纯语言理论教学,选取环境类、生态旅游类、导游词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学资料,使专业知识与公共英语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院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打破原来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加入职业英语、行业英语,改变了过去以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或四级、六级考试合格证书定好坏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实用性上,极大提高了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是英语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正确,缺少学习主动性,尤其是理工类学生对英语学习更不重视,认为英语学习就是为了取得考试证书,用来作为找工作的一个筹码。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涉及专业多,学生面广,学生层次复杂,大班教学费时低效。学生来源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又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高中、中专、技校),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起点与中职生源的基础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的备课、上课未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教学与指导,尤其是在学法上不够重视,这样的大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若按现有统一的目标实施教学,一部分成绩不理想者,没有适合的内容与方法促其进步,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很难兼顾周全,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因此,结合学院实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编班,分级管理,分类教学,分别指导,因材施教,使其学有所获。

学院是全国招生,由于地域差异英语程度肯定有所差异,在同一时间内,教师不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要求;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也不可能选用不同级别的适合自己现状的教材。这种状况必将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授课只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口味,而另一部分学生只是浪费时间。为了使大多数学生有所学亦有所获,真正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把英语学习当成一个自学的学习过程,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原则,我们以《基本要求》为依据,实行分级教学、分级考试,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及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A班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B班能够掌握基本知识。A、B两个层次班级采用不同教材、不同授课计划、不同教学大纲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并且根据学院学生英语实际能力,我们还为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了英语选修课。同时考虑到环境艺术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小三门类,英语基础更薄弱,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制订与其相符的授课计划、教案、大纲等,更贴近学生学情要求。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3.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第二课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学院已投资建立了四个网络自主学习室,英语学习资源库。以此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听、说、读、看、译等英语教学环境。学生在宿舍,甚至在家里也可以通过英语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立体化学习环境营造了更好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做到“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大力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由外语教师专门负责组织筹划具体活动项目,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园广播、校园网等的作用,强化实践环节。利用课外时间举办英语角、口语大赛、演讲比赛及各类英语辅导班,并邀请外籍教师参与,全方位培育校内语言交流环境,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实践表明,通过从单一的小课堂教学转移到以校园为主的英语学习的大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厚,锻炼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学院英语角组织的戏剧表演在秦皇岛市各大专院校戏剧表演大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院学生代表也多次取得了省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第7篇

论文摘要:现代体育教学由于要依托一个组织,诸如学校、专业运动队和企业,因此势必要遵循一些组织管理的规律和原则,因而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必然要发生关于投入与产出等经济范畴。而成本预算作为组织管理中的基础内容,关乎体育教学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方向,因此必须提上日程。本文重点探讨这一问题。 

 

一、成本预算内涵与体育教学管理 

 

顾名思义,成本预算是一种预计或称未来成本,就是组织按照预算期的特殊生产和经营情况所编制的预定成本。 

由于现代体育教学都是依托一个实体组织,国家和各省市专业运动队、大专院校和中小学以及一些企业,因此教学行为势必要遵循组织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可以说,现代体育教学在教学行为之外,还要具有组织管理行为的特色内涵。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就必须要面临成本与收益的这一组织管理最为基本的目标和内容。而成本预算体现了从事体育教学的组织对这一教学内容所需要资金、师资、设施、课时以教学政策等资源进行先期预测,从而针对整体成本的合理性来实施对整个教学计划可行性的论证,并根据这一成本机构结论实施对教学计划及其管理工作的最优化模式的确立和健全。现代体育教学遵循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管理原则是必然的,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和成熟,教学行为越来越具有目标明确、管理严格、组织严密的特性,而成本与收益理念也成为教学行为的价值原则,强调的是以最小的教学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教学质量收益。从这个角度讲,教学管理行为就是一种经济管理行为。 

 

二、现代体育教学中的成本预算分析 

 

(一)对体育教学管理目标的成本预算 

在组织管理视野中,管理目标是首要的。任何组织行为都是以目标为起点的,而一切组织管理都可以看作是对目标实现的过程。体育教学管理的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可以说,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成为其成本预算的重要依据,什么样的目标就决定了成本预算的数量、层次和结构。比如体育教学的目标中要体现德、智、体、美的教学任务,即关于体育道德伦理、体育科学文化、体育技能和体育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而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成本预算就需要进行整体性考虑,但就师资这一成本项目上,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力度,即加强体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二)对体育教学管理控制的成本预算 

控制是组织管理行为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在管理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从而对目标的实现形成阻碍。而控制就是对这些阻碍进行克服和治理,使得组织行为朝着顺利实现目标的方向进行。而成本预算的计划往往又是控制行为的依据和基础,也就是根据成本预算来判断控制的对象、控制的方法和控制的力度,以及控制成功与否的标准。首先,控制行为是一个寻找偏差、查摆问题及其原因、采取措施和消除偏差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体育管理系统各项工作的正常状态得以维持和进行,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问题往往是通过与成本预算发生了偏差才得以发现的。因此,成本预算往往是体育教学中控制行为的甄别标准。其次,体育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许多步骤来兑现,并由许多部门协同完成。为了使这些步骤互相衔接、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就需要管理者对工作进程加以控制,以促进执行活动的协调发展,保证体育教学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如果失去有效的控制,执行计划的各个环节就会脱节,各部门之间就很难协调发展,甚至使计划落空。而涉及到多个步骤和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必然要占用大量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人力资源和管理成本,可以说,控制行为在设计多个管理步骤并分派到多个部门进行合作的时候,成本预算要表现出强大的弹性,需要对教学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考虑并予以预算支持。最后,控制管理行为是改进体育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有效的控制行为可以不断地改进体育工作,纠正工作偏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成本预算与体育教学诸要素 

成本预算本质上是对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教学资源试图优化配置的一种计划和规划行为,因此成本预算与体育教学中的各种要素息息相关。 

1.成本预算与教师。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既要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又要提供各种教学信息,优化学习条件,安排体育活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及方法。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负责协调各种关系,了解、激励、教导和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学中的成本预算的主体部分就是针对体育师资进行投入的,包括体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继续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体育技能指导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等。 

2.成本预算与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体育教学强调现场的实践指导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成本预算更多地体现了对体育教师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的培养和指导。因此学校的体育成本预算中必须要含有针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方法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内容的。 

 

参考文献: 

[1] 梁克平、贾素华:《浅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相关因素与教学效果》,职业技术2007(1)。 

第8篇

1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大专和中专两个层次的医学检验实习生,本科层次的实习生理论知识较丰富,知识面较宽,接受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也较高。但是,也有部分本科层次的实习生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自认为比专科生、中专生高人一等,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也有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理论知识很强,但动手能力极差。有些学生则过于自信,尤其是在实习后期,会出现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独自进行操作,容易在操作过程中造成差错,引起医疗纠纷。

2应对措施

2.1树立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根本的意识

质量是检验医学技术的生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质量保证,纵有再好的仪器和技术人员,得到的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是毫无帮助的,甚至会误导临床。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让实习生了解质量管理程序,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切身体会到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绝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都已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CLSIGP26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主要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质量控制[1]。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监督临床医师规范开申请单、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与接收等,带教老师应在工作中根据本科室所制定的关于各项标本采集、接收和拒收的规范化制度随时对实习生进行强化,解释不合格的标本造成检验结果错误的原理和原因,引导同学加以理解吸收,在潜移默化中让实习生加深拒绝不合格标本的思想意识。分析中质量控制:要从标本的准备、取样、加样、混匀、进样各环节均做到规范化操作。掌握建立可靠的分析测定系统的方法,让实习生参与实验室质控靶值的制作,做好质控资料记录和失控分析并及时纠正。分析后质量控制:要对结果审查并及时发出报告。正确合理地解释检验结果[2]。作为本科层次的实习生,必需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充分认识到质量是检验工作的关键,也是检验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2.2注重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是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3]。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而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是本科层次实习生的重点。因此,在带教时,不管是血液检验还是体液检验,不管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检测,对其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都加以详细讲解和示范,运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勤动手、勤观察、勤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思考。比如在血细胞形态学的临床带教时,除了教会他们正确认识细胞形态外,还告诉他们有时候骨髓象相同,但病因却不同,比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细胞型的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时一定要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来出具骨髓诊断报告,否则会造成误诊。学生通过这样的带教,体会到临床实习的真实意义,从中明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3重点加强实习生血液细胞学知识的学习

中专和大专层次的医学检验生,一般来说血液细胞学的实习并不是重点,大多数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也只有可怜的2周,完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而韶关大学医学院对这批本科生在血液细胞学方面的实习非常重视,安排了8周的时间在血液室实习。血液形态学教学最基础的技能非细胞辨认莫属,作为入门技巧,细胞基本形态能打下厚实基础,就如打开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4]。因此,在带教时除了教会他们外周血细胞形态外,还对骨髓细胞形态学进行了重点带教,让实习生对贫血、白血病、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浆细胞病以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的骨髓象加强学习,多看片,能熟练掌握血液病的诊断标准和细胞形态学特点。

2.4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层次的实习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事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兴衰,作为教学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过硬,思想上、作风上更要过硬。因此,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明确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生不计名利、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明临床检验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严格遵守规程,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教会他们能够从小事做起,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个很重要,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决定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要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以便必要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是带教工作的重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或工作不够细心,有时会发生失误,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案例的分析,让他们懂得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提高法律意识和用法律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使患者得到安全的医疗服务,又要使我们的医疗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实习生工作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带教老师必须规范操作,认真讲解操作步骤,大胆让学生亲自操作,老师在旁监督指导,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