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无线电通讯技术

无线电通讯技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无线电通讯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无线电通讯技术

第1篇

特别是1997年以来,上海市成立了一个三级通讯训练网络:以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为指挥中心电台,在各区、县及150多个学校成立分台,从而构成了一个空中无线网络,进行空中无线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及体委有关领导的接见及赞扬。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广大青少年无线电爱好者经过严格的训练,在技术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包揽了全国竞赛的前三名。

目前,在上海地区仍然活跃着一支青少年业余无线电活动的积极分子,特别是有一支经过培训的教师队伍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时代在变化,国际上的无线电通讯活动也不断在变化,我们要根据种种变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不断开创新的青少年无线电通讯的活动领域。我们以为,要在下列几方面开展一些切合实际的工作:

一、加强师资培训

无线电通讯自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发明以来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从过去原始的莫尔斯电码通讯发展到现今的卫星数字化通讯,电子信息技术与当今其他各个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相比是最为领先的,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加入,使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所以原来的一些青少年通讯训练的老框框也必须不断修改,使之不断地去适应这种高速度的发展。

抓教师的培训就是抓住了纲,深化学习内容,改进培训方案是教师研究的新的课题,我们将它提出来,希望成为日常工作来做。

二、教材的不断更新

基于前面说的无线电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速度,培训活动的教材也不能一成不变,最好是活页的,能够在后面不断加上去,前面过时的就要筛掉。要有一支不断写活页教材的师资队伍,另外还要加上动手培养的实验报告,包括一些实际的参考数据。

另外,无线电的设备(包括天线)也必需进行日常维护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层次。

三、加强网络的覆盖面

上海市青少年无线电培训网络目前的情况还够不完善,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功夫:

1、计算机网的无线化是发展方向,应该多朝这方面研究发展,无线化,就是通过无线电的发射和接收的形式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在这方面,我们曾经做过一些实验,比如计算机的无线图像通讯和BBS无线网站的设置以及无线差转电台的设置等等,规模还没有形成,要将所有的无线电兴趣小组联系起来,甚至于可以在任何学生的家里建立终点接口;

2、小型化,在小学以及某些中学的兴趣小组里用计算机接上无线口子就能与主台及分络;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装小型的收发信机,并且也能与网络联系上,让学生有所为就有所得,况且在很小的发射功率下不影响其他的电子设备,无管会也很容易批准;

四、基层的活动课在校园内开展小型规模的无线电活动课

1、可以结合英语听力的课程,安排通讯英语和日常中小学教材的有机结合,利用无线耳机进行实际训练;可以加上无线话筒进行小范围内的交流,即普及了无线电的知识同时起到了很好的学习英语听力的效果,况且,参加人数不限制,可以大大地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加;

2、无线电动手制作要有可以变化的电子材料,要留较大的余地让学生们开发智力,在学生中发现真正的对无线电感兴趣的爱好者。

3、要在兴趣小组中设立初、中、高三个层次;

五、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全部包办的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尽管有时老师一时可能回答不出,但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找参考资料,如何去做相应的实验以及如何发扬创造精神进行高层次的培训模式;

第2篇

关键词:北斗导航救援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084-02

1前言

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灾后救援工作中,需要迅速确定幸存者的位置,并实施救援工作。但是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后造成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或环境的改变往往不利于搜救队伍救援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灾害发生后的生命救援黄金时间内更需要迅速确定遇难者的位置,因此,如何快速定位幸存者的位置并反馈给救援人员实施营救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灾后生命救援信息系统,在本生命救援信息系统的辅助下,可以在灾后迅速深入到普通人无法深入的地方进行生命信号的探测,并对其进行定位,将幸存者位置反馈给救援人员,进一步组织实施营救。

2生命救援信息系统原理

生命救援信息系统是将北斗导航系统、红外生命探测系统、可视遥控系统、无线电通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集于一体的智能灾害无线网络服务系统。整个系统可以划分为北斗导航系统、户外移动检测平台、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和无线电通讯系统四个部分。户外移动检测平台为无线遥控直升机,遥控直升机搭载红外生命探测系统、可视遥控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地面救援指挥中心指挥人员可以借助可视遥控系统操纵直升机深入灾区,进行生命探测,红外生命探测系统探测到生命信号后锁定信号并将其定位,把其坐标位置通过无线电通讯系统反馈到地面指挥中心,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再联系就近的救援队伍进行施救,减少了救援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搜救准确度和救援效率。

3生命救援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功能

该系统由北斗导航系统、户外移动检测平台、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和无线电通讯系统四个部分构成。

3.1 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整个生命信息救援系统的核心。北斗导航系统由空间系统、工程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和用户系统四部分组成。对用户位置的计算在地面中心站完成。北斗导航系统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设置 2颗赤道角距约 6暗牡厍蛲轿佬恰K己礁哺乔蚴潜蔽?5皛 55?东经 70 皛 140爸涞牡厍6ㄎ痪任骄?00 m(1%l),工作频率:2491. 75 MHz。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为540000户/ h。系统的工作过程:首先由中心控制系统向卫星1和卫星2同时发送询问信号, 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内的用户广播,用户响应其中一颗卫星的询问信号, 并同时向两颗卫星发送响应信号,经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接收并解调用户发来的信号,然后根据用户的申请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处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用数学方法求解圆弧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 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3.2户外移动检测平台

户外移动监测平台为无线遥控直升机,该平台搭载红外生命探测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终端和可视遥控检测系统。红外生命探测系统的功能是探测存在的生命信号,探测系统雷达信号发送器连续发射电磁信号,对一定空间进行扫描,接收器不断接收反射信号并对返回信号进行算法处理。如果被探测者保持静止,返回信号是相同的。如果目标在动,则信号有差异。通过对不同时间段接受的信号进行比较等算法处理,就可以判断目标是否在动。通过测试被探测者的呼吸运动或者移动来工作,由于呼吸的频率较低,一般每秒1到2次,就可以把呼吸运动和其他较高频率的运动区分开来。生命探测仪可以进行即时移动探测,其长距离天线侦搜状态下可以透过混凝土、砖、雪、冰和泥浆,探测遇险者的距离,并通过搭载的北斗导航系统终端对存在的生命信号进行定位并将位置坐标经由无线电通讯系统传回地面救援指挥中心。

3.3可视遥控系统

可视遥控系统搭载在户外移动检测平台上,主要由摄像机、无线信号转发器、接收器及遥控信号转换器等四部分组成,系统性能结构如图1所示。摄像机主要对搜救现场情况实时摄像, 并把视频信号转换为调频信号通过天线进行发射,视频信号无线发射部分芯片对摄像机输出的视频信号进行检波调谐处理,并且驱动高频晶体管放大视频信号,然后输出到天线进行发射。无线信号转发器主要用于接收摄像仪发射的无线视频信号,通过液晶显示器再现搜救工作面现场情景,救援指挥中心指挥人员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对直升机进行控制。

3.4地面救援指挥中心

地面救援指挥中心是整个救援信息系统的调度中心,操作人员根据直升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对直升机进行遥控,进行户外探测。为配合本灾后生命救援信息系统硬件部分的工作,开发了“灾后生命救援信息系统”软件,救援指挥中心借助操作软件进行救援调度。

当户外移动监测平台上的红外生命探测系统探测到生命信号时,如图2所示的,在操作软件窗口上会有红色报警提示,并同时显示幸存者的位置。每一个救援分队也携带北斗导航系统终端,救援队的位置实时显示在软件窗口上,计算机根据幸存者的坐标和各个救援队的坐标计算选择距离幸存者最近的救援队,计算选择完毕后将该救援队的信息提供给地面指挥人员,地面指挥人员根据系统提示,呼叫该救援队伍前往幸存者位置实施救援工作,救援队伍接收到来自地面救援指挥中心的调遣命令以后借助北斗导航终端进行定位,赶往由指挥中心提供的地理位置实施救援,至此,一次“探测——数据传回——救援调遣——实施救援工作”完成。救援指挥中心操纵直升机前往其他地点进一步进行生命探测。

在操作软件上还会实时显示直升飞机的飞行时间和剩余续航时间,以便于工作人员安排遥控直升机的探测飞行时间,适时进行直升飞机的回收。

3.5 无线电通讯系统

无线电通讯系统是整个生命救援信息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最基本的通讯技术支持。在户外移动监测平台和地面救援指挥中心之间、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和救援队伍之间的通信都依靠无线电通讯系统进行。为了提高救援效率,搜救现场可能会有多个户外移动监测平台在同时作业,为了避免干扰的产生,每个户外移动检测平台和救援指挥中心的通讯信号应当设置专门的信号频率,并做好其他防干扰工作。

4应用举例

移动检测平台在指挥人员的控制下进行生命信号探测,如图3所示的,移动检测平台上的红外生命探测系统探测生命信号,发现生命信号后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将生命信号位置定位,并通过无线电通讯系统将定位信息传回地面救援指挥中心。每个救援队伍也都携带导航终端,每支救援队伍的位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各个救援队的位置显示在图2所示的系统界面上。计算机软件通过计算,选择距离幸存者最近的救援队伍,并提示指挥人员,指挥人员再通过无线电通讯系统联系救援队伍进行营救工作。如图4所示的,1为指挥中心,2、3、4、5、6、8为救援队伍,7为户外移动检测平台探测到的生命信号位置,根据计算机运算处理,救援队6距离幸存者最近,地面救援指挥中心给救援队6发送救助命令,救援队6前往幸存者位置7进行营救工作,同时将信息通过无线电通讯系统反馈给地面指挥中心,地面指挥中心接到救援队6的施救应答后操纵户外检测平台再去进行其他幸存者的搜寻工作。

5结束语

通过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搭建的生命救援信息系统,提高了灾后搜救工作的搜救效率和搜救准确度,能够有效的调度分配救援力量,降低了救援队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救援质量,有利于实现快速救援,必将在日后的灾后救援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奋军,胡远新.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28):360-361.

第3篇

在信息化极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普及到各群众的生活中。无线通信技术不再局限于用于语音通话方面,它已经全面运用于商业、生活、金融及工作中。移动电话,语音通话,数字电视,网络通信,数据交换等,都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平台繁衍而生。人们只需要一个可以移动或者固定的终端设备,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即可享受无线通信技术带来的语音或视频通话,数据及交换,图像和传真等便利服务。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是必要的。

2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

2.1无线通讯应用普及范围不广

现如今,无线通讯高速发展,配置也更加地灵活,新的无线通讯协议和产品不断出新,现在的家庭、企业和单位都引进了无线通讯技术,普遍表现为家庭上网和单位办公的无线宽带和光纤设备,由于无线技术在运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加上部分单位技术人员对通讯技术知识尚不能很好的掌握,致使部分设备不被使用,其中就以单位和企业现象最为严重,这无疑成为无线通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所以应该加大对无线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实现无线通讯的真正价值。

2.2无线设备维护工作有待完善

无线通讯的传播离不开无线设备的使用,然而这些无线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电脑数据丢失、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给企业和单位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设备故障的发生原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和单位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未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二是维护人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存在缺陷,三是企业或者单位在进行设备采购时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选择一些配置不高、质量和使用年限都不是很好的设备品类,无疑加大了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所以企业要坚持做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

2.3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通讯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无线通讯技术,还要掌握通讯设备维护和保养技术。伴随无线技术的发展,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产生,由于无线通讯技术问题导致的故障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严重制约着无线通讯技术的普及运用,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无线通讯技术热源尚没有掌握相应的加密技术和设备维护升级技术。再加上實际工作中部分技术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无线通讯技术的维护工作。

2.4无线技术水平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无线宽带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无线通讯产业的加速发展,无线宽带技术凭借其接入方式灵活,上网速度快等特点为广大用户所接受。然而在实践使用过程中,无线电波容易受到天气的干扰,造成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带着问题寻找方法,为寻找更好的使用切入点,3G技术应运而生,3G系统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不仅信号覆盖面广泛,还能支持数据、语言信号的传输和切换,成为全球3G发展技术的主流标准。然而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人们对信息的要求就会更高、更严格,尽管3G系统相较无线技术强大很多,但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即面临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广大用户期待移动通信标准能够统一,鉴于此呼吁,国际电信联盟研究制定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将移动通讯系统和无限局域网、WLAN等其他系统结合起来,产生4G技术,实现了商业无限网络、局域网、蓝牙、广播、电视卫星等通信技术的相互兼容。4G系统作为一个全IP的网络系统,安全性更高、智能性和灵活性更强,传输质量也更好,但是笔者相信,任何系统都不会是完美的,在将来的使用过程中肯定会暴露其功能上的缺陷,所以期待通讯技术第五代、第六代甚至更强大的一定通讯标准的制定,以满足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

3无线通讯技术的改进措施

3.1推广软件无线电通讯技术

无线通讯技术的使用已普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无线通讯自身技术水平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无线通讯技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通信方法,优化网络配置,提高设备相关性能,确保无线通讯的可持续发展。软件无线电通讯技术的使用,不仅便捷和灵活,还有效保证了无线通讯过程中信息的安全性,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信息保密性的要求,值得在现有无线电通讯技术推广。

3.2完善通讯技术相关维护管理制度

无线通讯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技术,在运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通讯运行和技术维护管理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管理措施不完善,无线通讯运行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要让无线通讯技术发挥其价值,就要建立完善的通讯维护管理制度,做到定期对无线设备进行网络维护和升级,将其工作表现纳入薪资考核,以提高其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同时在无线通讯技术工作中,选拔专业技术强的人员担任维护管理工作,有效减少因人员技术问题而导致的设备故障。

3.3提高无线通讯技术人员整体素质

无线通讯技术专业人员目前还比较匮乏,少数懂技术的工作人员综合水平又相对较差,导致有些企业设备引进了,但是却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加以管理和维护,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企业在后期的人员储备过程中,要不断重视此类专业人员的培养和相关培训工作,让他们更加熟悉地掌握无线通讯技术,发挥无线通讯技术对企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无线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输过程不受时间、距离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递灵活可靠,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无线通讯技术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服务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在以后的无线通讯技术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相关服务网络、技术和管理等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无线通讯技术水平,以便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迎,郑凌娟,龚宇清,杨尚瑾.光纤通信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发展前景[J].才智,2010.

[2]赵璐,张坤.对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2.

[3]曹蓓蓓,张丽华.无线通信技术热点分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井下安全

中图分类号:TP277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结合我矿实际生产情况,把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上。计划建设铜坑矿井下通信系统,系统包括井下人员,车辆定位;安全信息广播;无线电通讯;电子秤计量监控等子系统组成。

1 井下人员,车辆定位子系统

1.1 系统可行性分析

井下人员,车辆定位系统建设以主巷道,地磅,主溜井等重要地点为主,以较大采场为辅。充分利用井下现有的局域网进行无线基站的建立,并在455水平,405水平,355水平,305水平设立数据交换中心,把各水平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光收发器把信号传输到地面,系统根据井下实际情况,显示基站及其范围内的人员动态分布。系统软件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软件,其作用是实现对下井人员进行人员定位追踪;第二部分为出入井智能考勤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对每个携带人员定位卡的出入井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并将数据自动录入考勤管理数据库;第三部分为各中段平巷及斜坡道图形定位软件,实时刷新各中段人员动态和设备平面图;第四部分C/S客户端软件,软件采用C/S结构形式,使管理人员通过矿山内部网络,在矿区局域网覆盖范围内实现快速直观和安全可靠的远程监管。人员定位系统应用现代级联式光纤总线收发技术,结合先进的WiFi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实时、准确、直观的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和移动设备情况动态反映到地面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系统,每位井下人员及重要的移动设备,均配备系统专门设计的定位卡,在其经过分布在井下的无线基站附近时,其定位卡信息被无线基站捕获并通过网络传送到调度中心人员定位系统主服务器进行信息处理和展现,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和移动设备的总数及分布状况;系统能跟踪每个下井人员入井、出井时间及运动轨迹,以便于矿山进行更加合理的人员调度和管理。该系统在我国部分矿山已经投入使用。

1.2 系统功能作用

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SQL Server数据库相结合,图方并茂,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稳定可靠。系统提供井下指定人员活动轨迹及当前位置查询,整合人员考勤系统,可生成报表,形成考勤数据。可以根据不同的识别卡区分不同人员及车辆,系统基站修改,添加基站方便,统计查询进入特殊区域的人员,车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矿井。系统为各个矿车,矿车编号,司机编号,铲车编号,铲车司机编号等登记和维护功能,通过电子地图实时显示车辆状态,位置以及铲车出矿情况,可以达到优化行车路径,优化配矿,使用矿车和铲车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有效避免巷道堵车现象。

1.3 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系统可以为事故救援、搜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能够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位置,数量,撤退路线等信息,为救援工作提供第一手重要的资料。

(2)通过系统与识别卡可以有效地防范外来人员,车辆进入井下,保障我矿财产重大损失。

(3)更规范地管理我矿人员,车辆。提高全矿的管理水平,达到优化企业资源。

2 井下广播系统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井下安全广播系统适用于矿山井下人行道、各中断井口、休息室,候罐室等重点场所。系统采用HX-6006作为接收设备,广播安全信息主机通过光缆传输音频控制信号,并将音频信号编解码放大处理后再通过电缆传输到KJ-127Ⅱ型光接收副音箱中,设备采用大功率立体声高保真音频功放芯片设计,保障把信息能传输到井下各个水平,设备具有音质优美动听、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等优点,。设备工作环境温度在0℃~+40℃,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大气压力:80kPa~106kPa;无显著振动和冲击的场合;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的场合。我矿井下环境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井下安全广播系统可以通过光纤局域网与我矿地面广播实行连接,把矿部,生产调度等通知及时广播到井下人员。

2.2 井下广播系统功能与作用

该系统集安全播报、调度指挥、音乐播放为一体,新一代的数字化语音系统,往常可以增强职工安全知道,进行安全宣传、教导,指定区域播放安全规章、安全方法、注意事项等。系统可以最简捷、最快的方法通知井下作业人员,如遭受突发性事故时,教导现场相关人员急迫涣散或采用相应安全方法,做到及时并有用的应急救援为井下工人提供安全知识教育,实时提醒井下工人注意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及时播报地压活动情况,重要的生产、安全信息,播放音乐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

3 无线电通讯系统

系统可行性分析

由于矿井的条件较为恶劣,井下无线电网络系统采用有线光纤结合无线电接入点和无线交换机组合方式进行建设。采用此构建模式具有简单而强大的无线局域网集中式管理功能,无线电接入点(即AP)本身有存放任何配置文件,这样有利于AP的管理。管理人员只需简单配置无线交换机,即可实现开通、管理和维护所有AP设备以及移动终端,包括无线频普、无线安全、接入识别、移动漫游以及新用户接入等。铜坑矿在原有的光纤网络上再进行拓展,达到每个水平的主巷道,主要工作场所实现网络连接。这是保障无线电通讯网络覆盖面基础。无线电通讯系统有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机制,还有良好的网络扩展性。AP与无线交换机之间通讯,无需改变现在网络拓扑结构,也无需考虑协议兼容性,实现了拓扑无关的组网。

4 电子秤计量监控系统

4.1 系统可行性分析

系统采用通用双绞线进行传输数据,以LAN有线网络通讯、ADSL/调整解调器有线通讯方式和通讯接口,实现数据远程传输;制定相应的通讯协议。可向生产调度中心发送相关的各种数据及报表,通过网络技术使各种信息在局域网上共享,便于领导随时掌握生产情况。该系统具有远程拨号登录技术,实现了远程诊断功能,可在中心机房即时解决现场问题。系统组成由电子秤计量监控系统软件作为中心站。系统与局域网进行通讯协议转换,使得与局域网无缝连接。

4.2 系统功能作用

系统不仅使调度人员随时掌握生产的准确数据,还可直观反映电子秤开停状态,设备运行等生产设备信息,更加有效地指挥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灵活的报表功能,可对班产量、日、月、年产量进行多种统计查询处理;生产效益统计分析功能,独有的防作弊数据处理功能;操作人员无需下井即可完成对井下电子秤的日常标校及状况管理;具有管理员密码,可防止他人随意改动参数;零点漂移自动跟踪功能模块,保证系统计量精度长期稳定;专用电源模块瞬间抗冲击电压大于4000V,超宽范围供电电压:AC85V―265V,适应恶劣的电网环境;可实现网络连接,局域网上数据共享,便于领导了解生产信息;具有远程诊断功能,可快速解决现场问题。解决我矿现在产量信息只能通过电话进行上报,人工记录等作业方式。利用电子秤计量监控系统可以自动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规范化、科学管理水平。

铜坑矿井下通信系统的实施将成为我矿信息化建设又一大进步。该系统将成为井下生产作业,调度指挥,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为我矿提高安全生产,人员管理,高效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卢才武,云庆夏.IT技术在金属矿山中的应用[J].2009.

第5篇

关键词:GMDSS E航海 数字通信 海岸电台

1.水上无线电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水上无线电通信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1973年国际海事咨询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发展海上遇险呼救系统的建议”开始了新的海上通信系统的研究。水上无线电通信走进了全球履约的时代。1979年国际海事咨询委员会的A.420号决议案提出了建立“未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工作组。目标在于建立全球通信网,规定新系统应符合IMCO制定的《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99年GMDSS系统在全世界各航运国家全面启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改善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建立新的海上搜救通信程序,并用来进一步完善现行常规海上通信的一套庞大的综合的全球性的通信搜救网络。按照SOLAS公约无线电通信业务的规定,各缔约国政府为空间和地面无线电通信业务提供适当的基础设施。各国建立了地面无线电和卫星DSC值守系统。海岸电台目前业务即在这一背景下建立。

2.GMDSS复审和现代化

IMO在2009年决定开始GMDSS的回顾和现代化。通过回顾GMDSS关于无线电通讯规定的(SOLAS 公约第四章),一方面GMDSS需要用于安全,不仅仅为了遇险求救信号,而且它代表通用岸基系统的组成部分,应该实现其他无线电通讯功能(例如遇险求助、紧急事项、安全和报平安)。另外,不能单独考虑e-NAV或者GMDSS,而应该直接考虑无线电通讯,寻求一种方法确保e-航海和GMDSS的利益。

GMDSS复审和现代化过程中提出的可能纳入的新技术水上数据交换通信技术可以服务于新时代航海战略的通信需求,可以提供从近到远,覆盖各海区的数字通信服务。解决岸―船、船―岸和船―船数字通信,播发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文件,海图改正信息等航行相关安全信息的快速推送,并提供数字接口,实现与船舶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

水上移动业务甚高频频段数据交换系统(VDES)可以提供沿海30-50海里的数字通信服务,数据传输带宽可以达到150Kbps。

中频水上数字广播NAVDAT可以提供沿海300海里范围内的数字广播通信服务。

水上移动业务高频数字化数据交换系统可以提供远距离(可以为极地航线)服务的水上数字通信服务。

随着E航海通信融合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标准的推出,如通用即插即用(UPnP)协议能提供一套广泛适用、有效的协议,为不同的供应商和通信方式提供实用的、无需配置的实施方案。UPnP协议是基于英特网技术,不依赖开放系统的编程语言。UPnP协议能够部署在局域网已经应用于全球英特网上。该技术为各种水上无线电通信技术一起服务于水上通信和E航海提供了可能。

3.E航海的通信需求

从2006年左右提出E航海基本理念起,国际组织就陆续开展了E航海的用户需求调研、差距分析、成本效益和风险分析、技术架构设计、原型产品设计、数据交换模型和标准研究等,2014年制定E航海实施计划,从而标志着E航海真正进入了落地实施阶段。

E航海是航海保障的升级版,是符合信息化技术发展时代下的航海保障发展方向。通过电子的方式,在船上和岸上,收集、综合、交换、显示和分析海事信息,以增强船舶泊位到泊位的全程航行能力,增强相应的海上服务、安全和保安能力,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能力。

E航海各标准的制定和示范系统的建设,正在迅速推动E航海所需要的现代水上通信的发展。由于有大量的船岸数据通信需求,E航海的通信要求相比以往的助航方式更高。为现代化的海岸电台服务E航海战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岸基海岸电台的数字通信从甚高频、中频到高频可以为E航海提供从近到远的数字通信服务。成为众多服务E航海通信手段的重要一环。

4.海岸电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机遇

海岸电台的传统业务发展近年比较缓慢,业务量保持稳定,业务集中到以安全值守和安全履约通信为核心的GMDSS传统业务领域,如以前大量使用的SSB单边带船员电话等常规通信业务,在2000年至2004年左右进入业务高峰期以后,近些年因卫星电话和船上宽带的推广反而出现萎缩的状态,在甚高频和高频等海岸电台频段,因如SSB语音等常规通信的业务量减少,频率资源和海岸电台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

E航海、GMDSS现代化为海岸电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大量的数据通信要求为海岸电台业务量重新增长带来了机遇。未来船载通信设备将走向通信融合的趋势,各种通信手段通过即插即用等热连接的方式成为船台通信手段之一。

5.海岸电台的应对措施

5.1海岸电台更新设备具备未来数字传输功能

海岸电台设备支持数据传输是以后必需满足的功能,在海岸电台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中可以做相关的筹划和准备。

探讨电台设备对数字传输的支持性,在设备选型和技术路线选择与满足履约需要的前提下,优先选用支持数字传输的设备,如具有IP接口的设备,收发信机设备具有系统控制,可以实现软升级的设备。在以后的数字化业务发展中,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已有设备的投资,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过渡到数字传输功能,避免重复建设。在中控系统和值班系统方面实现数字化的管理、设备的管理、业务的处理用软件系统实现,在业务系统中包括数据的来源管理,业务的播发,过程的监控,事后的审计,数据的归档查询,全业务流程实现闭环管理。中控系统在可行的条件下,实现从硬交换到IP软交换过度。为数字化应用,数据的自主管理,船端设备的数据下载等以后的业务做好准备。

近年来,国内外的设备厂商已经推出同时支持模拟传输方式和数据传输方式的设备。如高频设备的收信机,已经实现RJ45标准网络接换,支持数字化高频信号的接收,并支持多天线阵列和信号叠加处理。发信机设备已经兼有RS232控制接口、四线音频接口和以太网接口,满足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设备需求,既能满足模拟和硬交换系统的运行,兼容现状的运行模式,也能满足未来水上通信的数字传输要求。

5.2跟踪水上通信数字化标准和应用的发展

水上通信数字通信频率编码方式标准已经,相应的设备也在研发当中,紧密跟踪国际会议相关方面的进展情况,了解示范应用系统的建设、运行情况,开展数字化设备的验证和标准制定工作。按照ITU的水上数字通信标准,开发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QAM调制解调协议的高容量、高可靠性数字传输系统,在海岸电台频道上实现数字通信,满足船舶航行远距离实现收发电子邮件和数据传输的功能。

5.3尝试水上数字通信在E航海示范过程中的应用

E航海已经进入到示范应用系统的建设阶段,在海事局十三五规划中,各航保中心都有示范工程,在E航海示范工程中,可以尝试海岸电台水上数字通信在E航海示范系统中的应用。通过水上数字通信系统实现E航海数据传输的船岸、岸船通信。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岸电台数字传输是未来海岸电台的发展方向,为海岸电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航海保障的技术升级和服务转型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海岸电台需要紧跟E航海示范系统的建设,提供通信手段,才能在未来水上通信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ITU-RM.1842-1建议书.水上移动业务频道交换数据和电子邮件的VHF无线电系统和设备的特性,2009(6).

第6篇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网络 环境保护验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各个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各大重工业企业,而由此带来的电力需求也随之持续高速增长。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保障,电力系统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作用。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所以针对输变电工程扰民的上访、投诉和纠纷的案件数也随之增加,纠纷的重点多在于电磁环境扰民影响,已得到环保部门和新闻媒体特别关注;而高压变电站的建设和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跨越或临近居民房屋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且已逐渐阻碍了输变电工程建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的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在输变电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遵守各方面规定,将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针对输电线路工频电场会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由于工频电场的特性:(1)电场强度与导线上的电压成正比,和距离成反比;(2)电场容易畸变,容易屏蔽;(3)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晴天仅为0.13KV/m左右,雷暴、雨等恶劣天气时会达到10 KV/m。因为线路高度越高,导线下工频电场强度越低,且同塔双回线路导线采用逆相序排列,比同相序排列或单回线路下的工频电场要低。所以为了确保输电线路投运后工频电场满足环保标准要求,在线路设计方面要尽量提高线路的对地高度,且同塔双回线路导线采用逆相序排列。

再看输电线路工频磁场影响,因为磁场有如下的主要特性:(1)磁场强度的大小只与电流有关,而与电压无关;(2)工频磁场很容易穿透大多数物体(如建筑物和人),不受物体存在的干扰。所以从以往经验看,输电线路工频磁场均能满足0.1mT的标准。从国外权威机构和国内相关专家了解到,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主要是磁场,但一般高压输电线路下的工频磁场远比0.1mT的标准小千倍以上,而彩色电视机或电炊具附近的磁场强度约为0.5~1.0mT,所以高压输电线路下的工频磁场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显著。

接着从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影响分析,从典型500KV和220KV输电线路实际监测结果来看,输电线路发生的电晕及其瞬间的电磁辐射变化,可能产生对无线电通讯的干扰影响,但电晕现象会在项目投入运行后逐步减弱并趋向稳定,所以无线电干扰水平一般不超过《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15707-1995)规定,不会由此影响正常的无线电通讯(如移动电话手机、小灵通等)。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输变电线路虽自身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水平较低,但对工商业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由于存在着其它的无线电发射源,无线电干扰水平将增加,其无线电干扰波的影响大都不可忽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下来具体分析下变电站环境影响,变电站在施工期对环境有如下的的不良影响有:土地占用、植被破坏、施工噪声等方面。而在变电站运行期的主要污染因子有: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运行噪声和废污水。

1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无线电干扰

变电站内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主要产生于配电装置的母线下及电气设备附近。变电站运行时各种带电导体上的电荷和在接地架构上的感应电荷在变电装置所处的广大空间产生工频电场,由于变电站内带电导体纵横交错,带电设备和接地架构多种多样,因此变电站内的工频电场是一个复杂的三维场分布。能源及环境变电站内各种电气设备、导线、金具、绝缘子串都是无线电干扰源,它们通过出线顺着导线方向以及通过空间垂直导线方向朝着变电站外传播干扰。站内各种电气设备亦可能产生局部电晕放电,产生无线电干扰。

2 运行噪声

输变电场在工作时无法避免的会产生噪声。110KV及以下变电站噪声主要是变压器产生的噪声。220KV及以上变电站中,除了变压器噪声外,不同结构型式的电抗器和同步调相机在运行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噪声。变压器容量大,噪声也相对较大。下来就谈谈整个变电站的设计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

(1)在设计阶段尽可能减少线路塔基的占地面积,尤其是要少占农田;线路走向应最大限度地避开居民区及各类保护目标,应用同塔多回线路,导线按逆相序排列设计,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线路与公路、铁路、通讯线、电力线交叉跨越时,要留有足够净空距离。线路跨越水体时,尽量不在水中建塔,以避免线路对航运和河道泄洪能力的影响。(2)500KV线路下及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侧5m以内不得有长期住人的建筑物。在跨越或临近不居住人的一般建筑物时,导线在最大风偏时必须保持不小于8.5m的净距离。(3)220KV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应尽量避免跨越民房,在必须跨越时,应尽量采用高塔架设,导线与房屋之间的净空高度要按规范要求设计并满足环保标准要求:220KV输电线路跨越尖顶房屋时的净空高度不低于6米,跨越平顶房屋时的净空高度不低于8米(双回导线逆相序布置)和11米(双回导线同相序布置)。110KV输电线路跨越尖顶房屋时导线与房屋之间的净空高度不低于5米,跨越平顶房屋时净空高度应不低于6米(当被跨越的房屋高度不足13米时按13米考虑)。

其次,在施工期间应合理组织施工时间,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尽量少占用临时施工用地,施工完成后应立即恢复。并要注意减少避免施工对生态、植物、树木;要对塔基采取必要的护坡措施,以防止塔基附近水土流失;线路施工、架设时应尽可能不影响附近的正常交通。

最后在投运后,还应采取如下的环保措施:变电站的生活污水需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但最好可以用于站区绿化,或进入城市污水管网,不许外排。电网设备检修和运行维护过程中,保护周围环境和植被,对产生的废油等废弃物应回收利用,严禁随意排放。

3 结语

总之,对输变电环评涉及很多环境影响因素,包括电磁环境、声、水、景观甚至生态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实际项目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板教条,抓主动点,找到主要影响因素。由于近十年国家对输变电行业环境影响重要性才开始逐步加强,所以整个输变电行业的环评体系还有大量工作有待研究、发掘、论证和完善。

第7篇

【关键词】车载 无线通讯 技术

目前,无线通讯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进步,无线通讯系统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进而带动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升级,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补给,车载芯片的研发、通讯数据的供应等整条车辆行业生产链将会不断优化和发展,实现在保障安全驾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驾驶员的舒适度,充分享受到电子科技的优势。

1 无线通讯技术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更高频段无线通信技术也不断发展,主要有蓝牙、蜂窝系统、GPS、微波、红外、短波、超短波通讯等几类:

(1)蓝牙通讯。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是一种尖端的开放式无线通讯标准。蓝牙采用的通用传输方式特点是抗噪性强、数据传输速度快。例如,车内语音通话、设备接口、使用遥控钥匙打开车门等都是采用的蓝牙技术。

(2)蜂窝系统、GPS蜂窝系统。主要应用在车辆和外部的通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其覆盖的范围按蜂窝系统的覆盖,最高可达数百公里。GPS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帮助车辆进行车辆地理位置定位、车辆行进路线标识、选择和导航等功能。

(3)微波、红外通讯。微波是指频率为0.3G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由于微波和红外通讯的特点都是点无线、对点的传输方式,且不能间离太远,所以微波、红外通讯主要用于车辆安全雷达、采集车辆环境参数、自动电子收费系统及车辆的指挥调度等等。

(4)短波、超短波通讯。短波、超短波通讯是车辆之间、车辆与外部通讯设备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换的工具。不但可以用于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而且能够达到与车辆间、车辆外部通讯设备的实时通讯。

2 车载无线通讯技术分析

2.1 车载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终将代替线缆和红外线技术在无线通讯系统中的应用,原因就是蓝牙技术能够避免线缆出现乱线,红外线对环境影响比较敏感的弊端,因此在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小,应用前景广泛。比如说使用蓝牙技术实现车门的自动开闭,利用蓝牙技术实现对车内音乐、视频等相关功能的自动控制等。此外,汽车与外部世界的高速、安全、快捷的通讯将成为汽车的基本配置和升级必要选件。采用适用于高速移动的最新无线电通讯技术,如UMB(超宽带)通讯技术、WiMAX通讯技术等,可以使汽车在高速移动中同外部通讯设备保持稳定、高速的无缝链接。随时保证汽车内、外通讯的畅通,汽车通过车载无线通讯设备可以随时收集外部信息。例如可以提前预知前方道路路况,并且能根据汽车行驶状态、周边路况等综合判断,自动采取降低车速,变换行进路线等方式,减少各类行车突发状况的几率,大幅提高行车安全系数。

2.2 嵌入式技术

目前大多数的新款车辆中,嵌入式技术的集成度逐渐提高,进而使得车载无线通讯系统变得更加安全可靠。所以未来嵌入式技术将更加深入到车载无线通讯系统芯片的开发工作中,以此来带动了车载无线通讯的通讯能力。随着地面交通设施、各种汽车内外电子设备的建设和普及程度,车载无线通讯技术将加速从研究到普及的速度,不断满足实际汽车无线电应用市场的要求。

2.3 电子通信安全技术

因为车载电子通信系统涉及汽车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种应用系统,所以其安全问题极为复杂,对车载电子通信安全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要从技术的角度来完善车载安全机制,并且加强对车载电子通信系统的管理,实现软件和系统的更新升级,弥补信息安全漏洞。加大在技术创新上的投资支持力度,鼓励和培养相关人才,实现个系统之间的统一协调,完善安全机制。此外,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保障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不但要利用网络平台本身的优势对路况信息加以整合和甄别,同时还要加大对投放和播报的信息的甄别,去除恶意信息,另外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水平和对信息分析整合的能力。

3 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车载无线通信技术在慢慢的被普及,按照通信距离的大小,车载无线通信技术分为四个部分:车内、车外、车间、车路通讯:一是,车内通讯。车内空间无线传输方式传播速度迅速,抗噪性能强,使用范围比较广,其中常用的无线数据传输手段就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蓝牙技术。二是,车外通讯。车外通讯模式指的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车辆本身和各种外部通讯设施之间的联系,实现其信息资源的传递和交互。车外通讯的通讯范围覆盖面是最广,传输距离最远,通常情况下可实现数百公里的无线通讯传输。三是,车间通讯。车间通讯是一种双向的传输方式,存在于多个动点之间,车间通信功能是当车辆遇到危险或意外情况的时候,可以迅速的发出提醒,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让意外的车辆事故得以遏止。四是,车路通讯。车路通讯指车路和外部的无线通讯设施,当前该通讯模式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主要有: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微波技术、红外技术等等。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补给,车载芯片的研发、通讯数据的供应等整条车辆行业生产链将会不断优化和发展。如今,在保证车辆驾驶安全的同时,让驾驶者的舒适度进一步提升是当前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便于人们充分的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优势。

4 结语

总之,目前车辆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人性化,所以车辆的信息传输、通讯功能也要摒弃传统的有线传输方式,不断地对无线传输技术进行优化,以此来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相信在车载无线通讯系统的不断完善下,其未来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程一风.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

[2]王冰雪.浅议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信息技术,2015(7).

第8篇

关键词:RFID;信息系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Pepper Products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

Yang Jianqiang,Wu Yucai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In chili products business,using RFID technology's advantage,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design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to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process real-time monitor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Keywords:RFID;Information System;Informatization

与其他食品生产企业相比,辣椒产品制造企业对生产温度有很高的要求。辣椒产品的生产温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产品质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只靠以往的人工测温来掌握生产温度已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要求。

本文应用RFID技术结合流水线上的读写装置和安装在瓶罐上的射频标签,通过对产品的温度测控设计了辣椒制品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一、基于RFID技术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结构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由中心控制室、RFID智能控制终端、数据库三部分组成。在中心控制室和RFID终端之间可以通过加密的无线电技术进行数据交换,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一所示。数据库由中心数据库和子数据库组成;RFID智能控制终端由RFID读写器、温控智能设备、无线电通讯器组成;中心控制室由控制台和通讯设备组成。

流水线1

流水线M

图一

二、系统的主要功能

流水线的工作流程如图二所示,每个产品贴有RFID标签,RFID终端安装在流水线的一侧。当有产品流过时,RFID读写器就会扫描该产品的ID,将该产品的信息包括原料信息、产品批次、仓储信息等以及通过温控系统测量的生产温度,通过无线电发送至中心控制室,并同时将信息发送至数据库备份。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效率。该系统还可以实现对某一批次或是单个产品的追踪、数据的实时采集,监控与更新、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自动控制。

(一)追踪功能:每个产品都有唯一的ID,控制台只需向RFID终端发送产品ID就可以实现对产品的全程追踪,记录该产品的生产信息、某一流水线上的加工时间、生产温度。还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进行新产品的研究。

(二)数据采集、监控与更新:RFID终端将经过的带有RFID标签的产品数量、批次、原料信息、生产温度和预处理结果及时发送至中心控制室,控制台将数据再分类、处理,呈献给管理者有效直观信息,并发送至数据库备份,同时检查数据是否有异常。

(三)自动控制功能:管理人员利用控制台通过无线电向RFID终端发送指令来调控温度,RFID终端也可将采集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如果出现异常数据,智能温控装置就会根据异常的等级来自动调控温度或发出预警。

三、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中心控制室可以设定系统密码,只有通过密码认证才可以对系统进行操作,中心控制室与RFID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要加密,进行每次数据传输都需认证,只有通过安全认证才可以进行数据交换。

无线电通信

流水线

产品流向

图二

四、系统的工作流程

(一)主工作流程。RFID终端向中心控制室实时传送其工作情况;RFID读写器不断扫描流水线上产品标签信息,并记录,然后将得到信息进行预处理;RFID终端将预处理结果发送控中心控制室;中心控制室根据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预警或要求必要的人工干预,并将数据传至数据库备份。

(二)产品追踪处理流程。中心控制室将需要追踪的产品ID发送至RFID终端并传至数据库记录;RFID终端根据ID进行跟踪,将该产品的位置、生产信息及时发送至中心控制室并输送数据库记录。

(三)信息交换流程。RFID终端与中心控制室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包括信息的更新、传送标签信息、接受控制台的指令并返回结果,它们间的信息渠道应保持畅通和安全,每次数据交流都要有双方相互认证的过程;RFID终端在进行密码修改以及运行程序升级时会自动中断其他业务,但不会影响与中心控制室的信息交流。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RFID技术的先进性,设计了该信息系统,与以往的人工控制相比具有节省时间与人力、便于操纵等优点。由于RFID技术的优越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RFID技术的应用将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