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最近的经济形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2009年,保证自己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由此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这对职场人士来说是比较现实的做法。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因而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同时,由于金融泡沫的破灭波及到实体经济还有一个传递过程,因此在2009年国内就业形势也不会得到改善。在这种环境下,职场专家建议职场人士应尽量求稳。
前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一家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就职的小谢近日没敢跟老板提加薪的事。小谢在这家公司上了5年班,但是去年没有得到加薪的机会,而当时老板也暗示过来年一定会考虑。公司最近已经把合同到期的员工裁掉了,而一些表现一般的同事也接到了降薪的通知。见到这种情形,小谢虽然还记得老板去年的事,但他觉得现在隐忍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小谢的隐忍其实与当前就业形势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以及未来形势会趋于更为严峻,让他没了底气。就宏观层面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逐渐显现出来,如智联招聘在近期的11月份城市职业竞争指数,就明显要高于全年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
国资委在近期告诫央企负责人,即使降薪酬,也要尽力不裁员,可见在未来的一年里,就业形势会更加困难。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分析指出,中国实体经济领域首先受到冲击,先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身上产生后果,然后再进一步向虚拟经济,同时向消费领域、社会领域传导。
据了解,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而在2009年,这个数据将有可能会增加。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预计,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
对策:求稳以应对危机
职场专家表示,就明年的就业形势,职场人士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稳为主,不要轻易做出跳槽决定。
专家认为,2009年的经济形势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因此职场策略应以防守为主,只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方可出击。如何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职场专家提出六个“自救”的招数。
第一招:不要轻易跳槽
北京宏威职业顾问机构高级职业咨询师郭宏威认为,在2009年不要轻易做出跳槽决定。虽然在原公司可能有一些不如意,如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职业瓶颈等让职场人士心烦,但是要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一走了之。
第二招:坦然对待降薪
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表示,在经济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之下,降薪相比被公司裁掉来说,还算是能过得去的结果。因此,如果遭遇降薪,不妨抱着理解的心态,坦然接受公司的决定。
第三招:减少可替代性
洪向阳认为,要主动承揽更多工作内容,减少可替代性。尽量做到以一顶三,身兼数职,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可以兼任其他岗位的工作,成为“成本节约型人才”,以减少被别人替代的几率。
第四招:抓紧机会学习
洪向阳认为,应时刻保持职业危机感,除了学习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专业技能,还要积累一些可转移技能,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这些是许多岗位/职业所必备的技能。
第五招:谨慎对待创业
郭宏威表示,除非条件允许,否则别轻易开始创业,因为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将会让创业之路变得更加艰难。她认为,即使是有创业的打算,也要暂时放弃这个想法,等到经济形势改善之后再说。
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一周年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脸上比一年前少了几分凝重,多了些难得的乐观。
“从技术性角度看,这场衰退可能已经结束。”9月15日,伯南克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参加研讨会时,对经济形势作出了金融危机以来最乐观的判断。在题为“动荡的一年”的研讨会上,这位金融危机的拯救者在展望经济前景时,偶尔会露出些许稍纵即逝的微笑。
过去几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积极经济数据频现,衰退业已结束的信号似乎日渐明显。美国8月零售和工业产出的表现,超出大多数人预期。英国、日本、欧元区经济也都有望在三季度恢复正增长。发达经济体似乎已迈上复苏之路。
不过,并非人人都一样乐观。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抢眼的经济数据可能被夸大了。曾经预测这场危机的少数派,也开始警示“双底衰退”的风险。在他们看来,经济复苏的“绿芽”是否能持续生长,尚存疑问。而造成金融危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在过去一年并未得到解决。
“最近的很多好消息都是暂时的,发达经济体出现‘双底衰退’不是没有可能。”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告诉《财经》记者。
“绿芽”萌发
这个9月,对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是经济复苏“绿芽”悄然萌发之时。
“如果采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定义,将经济恢复正增长视为衰退结束,那么,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已经走出了衰退。”《财经》特约经济学家黄益平说。
9月中旬,发达经济体决策层对未来经济趋暖的表态纷至沓来。
9月14日,欧盟委员会表示,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五个季度环比负增长后,可能于三季度恢复正增长。而且三季度和四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可能分别达到0.2%和0.1%。
9月16日,伯南克表态一天后,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也表示,英国经济三季度将恢复增长。一个多月前英国通货膨胀季度报告时,默文・金虽然也认为经济刺激措施已开始起作用,但更强调英国经济的衰退程度比估计的严重。
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也对日本经济形势作出了更乐观的判断。9月17日,日本央行发表声明,认为日本经济正显示出“复苏迹象”。而在7月之后,二季度日本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日本央行仅将其视为“经济停止恶化”的信号。
德国央行9月21日在其月度报告中也指出,“初步迹象表明德国经济在三季度会明显复苏。”二季度,德国经济已经增长0.3%。
这些乐观的判断背后,还有更多亮丽的经济数据。8月,美国零售收入环比增长2.7%,创下三年来最大涨幅。同期,美国工业产值环比上升0.8%,为连续第二个月上涨。且修正后的7月工业产值环比上涨1%,为2006年以来的最大单月涨幅。此外,美国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69.6%,虽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却是半年以来的最高开工率。
“最近的数据表明,发达经济体正在重新恢复增长。”花旗集团首席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迪克莱门特(Robert DiClemente)认为,最重要的是,工业生产开始加速,“这通常被认为经济由衰退走向复苏的转折点。”
美国研究机构Haver Analytics和NTC Economic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新订单和库存之比处于十年来的最高点。瑞银证券高级国际经济学家安德鲁・凯兹(Andrew Cates)认为,这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削减库存幅度过大,目前已进入重新补充库存的阶段。这一过程将持续三个月至六个月,其间制造业将持续增长,为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今年资本市场的强力反弹,也对消费者信心及购买力有所支撑。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维内沙・罗思(Vanessa Rossi)认为,资本市场的反弹,大大减少了普通消费者在养老金和储蓄上的损失。由于美国家庭通常将超过一半的家庭财富投资于资本市场,这对于美国经济复苏极为关键。对于欧洲的富裕家庭,情况也极为相似。
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企稳,也至关重要。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9月22日报告显示,经季节调整后,美国7月房屋价格比6月上涨0.3%,为2009年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攀升。
安德鲁・凯兹认为,2009年至2010年末,世界经济都会处于复苏过程,并且速度会有所加快。虽然发达国家增速可能会低于新兴经济体,但复苏并不会中断,除非美联储犯下大错,过早退出刺激计划。
“不过,我对伯南克有信心,就算不能完全排除再次跌入衰退的可能,这也只是个小概率事件。”安德鲁・凯兹说。
可能被夸大的数据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如此乐观的判断。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对最近的一些好消息还需要仔细分析。
“当前的数据有不少夸大的成分。”史蒂芬・罗奇认为,8月消费的强劲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旧车换现金”计划,“但这些补贴只能带来短暂的繁荣,此外,还有透支未来需求的嫌疑。”
罗奇认为,由于收入增长缓慢、个人储蓄不足、失业率将长期居高不下,美国个人消费前景将非常糟糕。
消费信贷疲弱,反映出近几年靠信贷支撑的美国个人消费前景堪忧。7月,美国消费信贷余额按年率计算下降10.4%,创自1975年6月以来的最大降幅。至此,美国消费信贷已连续六个月下降,是自1991年年底以来的最长连续下降期。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约70%,一直是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美国消费减弱,而其他国家消费者无力填补这个缺口,这将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一个重要挑战。”罗奇说。
而维内沙・罗思的研究发现,一些国家经济走出衰退的背后,贸易保护主义的不祥阴云正在扩散。通过分析德法两国详细的GDP数据,维内沙・罗思发现,两国之所以能在二季度宣布走出衰退,主要归功于净出口的增加。但这并非得益于出口的增长,而来自进口的超速下降。
同期,欧盟其他贸易大国,如荷兰、西班牙和意大利,则遭受不同程度的出口下降和经济增速放缓。
“这种经济反弹不是真正的经济复苏,而是与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创造的假象。”维内沙・罗思说。
“双底衰退”之忧
短期数据的争议之外,更有不少经济学家质疑复苏的“绿芽”是否能持续成长。
国际清算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怀特9月14日在香港表示,过去一年里,各国政府用来刺激经济的各项措施并未解决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全球经济几乎肯定会进入W型衰退,即使出现L型衰退,也不会吃惊。
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RGEMonitor公司董事长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近期也警示,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出现W型衰退的可能性正逐渐加大。
威廉・怀特和鲁里埃尔・鲁比尼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作出成功预测的少数派。鲁里埃尔鲁比尼更被称为“末日博士”。
对复苏“绿芽”能否持续成长的质疑主要在于,虽然过去一年政府进行了大量干预,但是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例如,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所谓“大到不能倒”的银行甚至变得更大。
雷曼兄弟破产之后,随着贝尔斯登和美林分别并入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华尔街巨头反而掌握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截至2009年6月30日,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和美国银行三家银行持有的国内存款总额2.3万亿美元,占了30%的美国存款市场份额。三年前,这一份额不足20%。
同时,当前金融体系仍面临风险。华尔街资深银行业分析师、罗奇代尔证券(Rochdale Securities)的理查德・波夫(Richard Bove)在8月底预测,过去两年美国已有106家银行倒闭,而未来几个月,美国还会倒闭150家到200家银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需要赔付的保险费可能会达到美国银行业税前收入的25%。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这些不良资产寻找买家会越来越困难。
欧洲央行估计,从金融危机爆发到2010年底,欧元区商业银行需要减计资产6490亿欧元。截至今年6月,已经报告的资产减计规模仅为3650亿欧元。余下近3000亿欧元的资产减计是否能顺利完成,尚待观察。
“如果金融行业再曝出大规模损失,进而引发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担忧,投资者的情绪将受到极大打击,很可能触发经济二次衰退。”罗伯特・迪克莱门特担心。
此外,各国政府如何选择时机,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及积极财政政策,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能否弥补退出后留下的巨大真空,都将影响复苏“绿芽”的成长。
8月底,鲁里埃尔・鲁比尼在RGEMonitor的网站上发文指出,退出时机对决策者来说是个两难选择。他认为,如果各国决策者立即着手解决财政赤字,提高税收,削减支出,消除过剩的流动性,很可能会破坏复苏,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将卷土重来。但如果各国维持庞大的预算赤字,通胀预期将会增强,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将上升,借款利率将急速攀升,最终导致滞胀局面。
9月23日,美联储决定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历史最低水平,并重申要利用一切可能的工具来促进经济复苏、确保价格稳定。美联储在当天的声明中说,美国经济活动已有所加快:金融市场形势进一步好转,房地产市场趋向活跃,居民消费趋于稳定。但失业、收入增长缓慢、房产价值缩水及信贷紧张等因素仍严重制约经济复苏。此外,美国企业仍在裁员、削减投资。因此,美联储认为,今后一段时间美国经济仍会比较虚弱,通胀压力也暂时会被抑制。
“发达国家的就业情况也许到2011年都不会有明显改善,这对家庭收入和消费者信心都有巨大影响,是经济恢复的一个巨大风险。”黄益平说。
从2007年12月经济开始衰退以来,美国已经损失了690万个工作机会。美联储估计,2009年美国失业率会达到10%,仅略低于“二战”后的最高点――1982年时创下的10.8%。
伯南克9月15日演讲时称,即使经济2010年能恢复适度增长,“就业市场也还会让很多人失望。”在他演讲前一天,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宣布,将在今后两年裁员55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4%。
欧元区今年7月的失业率,达到了1999年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即使经济开始复苏,失业率还会继续上升,并会抑制消费需求的复苏。
然而,是什么原因引发“无裤装”回潮?很难不把这种趋势与当前糟糕的经济形势联系起来。最近的时尚周秀台上充满了高至大腿的靴子,裤子无影无踪,看起来绝不是巧合。当这种备受争议的时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T台上,从Prada长至大腿根的渔夫靴,到Rodarte缠满大腿的真皮“”,这一切都表明:本季的时尚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共谋与狂欢。
01 Girmifer Goodwin:
美国甜心Ginnifer Goodwin最近出现在《W》杂志封面,只穿了一双连加一条巴黎世家的热裤。
02 Katy Perry:
说到凯蒂・佩里,大家都很自然的把她和Lady Gaga相提并论,穿衣和言行一样的出位,一样的让人意想不到。虽然褒贬不一,但是凯蒂・佩里还是坚持自己,没有人知道她下一步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穿出什么样的天雷装。
03 Amber Rose:
这是要去Lady Gaga的Pantsless Garden Party么?艾波・罗丝和Lady Gaga一样对“惊艳”的造型情有独钟。
04 Pamela Anderson:
艳星Pamela Anderson从来不羞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身材,在去年的迈阿密艺术节上,她被人拍到穿着―件灰色T恤,黄色的内裤和粉色的高跟鞋。
05 Andre J:
在曼哈顿举行的H&M“反艾滋时尚系列”会上,易装设计师Andre J sported一身白色弹力紧身衣和连非常惹眼。他向大众证明“无裤装”不仅仅是女士们的专利。
06 Madonna:
公众大概对Madonna穿着紧身连体裤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她的大无畏精神时时让人惊讶。去年她出席一个摇滚乐颁奖典礼时,穿了一条几乎全透明的裙子,里面是连体服,一切一览无余。
01 Chanel Iman:
模特Chanel在英国设计师Matthew Williamson为H&M设计作品午餐会上,穿了一件南・肯普纳似的衣服――仅有上衣没有下装。但她告诉纽约时报杂志说,她本来穿了一条裤子,但最终决定把它脱下来。
02 Carine Roitfeld:
她塑造了无数备受争议的形象,她也是Tom Ford的缪斯、Mario Testino最钟爱的造型师。Carine Roitfeld,这个时尚圈最大胆、最犀利的手术师,必然会偶尔pantless。
最近的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广告的怀疑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普通的中国城市消费者每天大约会接收到超过300多条各种形式的广告信息,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
在吸引消费者变得越来越难的同时,受经济形势影响,企业也在纷纷削减营销预算。商家必须寻找新创意,通过省钱、有效的方式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其中,最近几年发展很快的一种方法就是口碑营销。
“口碑”宣传当然不是什么新概念,它在我们身边随时都会发生,因为人们每天会就很多问题进行交谈,其中也包括他们购买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这些对话一般是在完全轻松、没有指向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它们对于谈话参与者对所谈论事宜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因为人们往往更相信亲耳所听,尤其是当信息传达方是那些他们比较了解、认为讲话比较客观的人时。
口碑之所以能成为强大的营销工具,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它所具有的“病毒式营销效应”。故事呈几何级数速度传播,最终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给大量听众。这就是口碑的魅力所在。
环球经济:双底几率很小
本集团核心美国股票组别的基金经理Tom Luddy认为,当前市场的疲弱态势主要是由投资者的紧张情绪所造成,因此与1930年代的情况并不相同。
Luddy指出,目前市场正面临若干隐忧。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长期以来困扰美国经济的债台高筑及减债潮问题。但这并非是造成当前市场弱势的元凶。Luddy认为,欧洲债务问题才是真正的催化剂,令欧洲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问题浮出水面,成为垒球关注焦点。不幸的是,债务问题短期内可能很难找到解决方案。
面对欧洲的债务危机,美国长久以来的债台高筑问题及当前的减债潮,加上中国增长放缓隐忧,美国股市估值现已跌穿历史平均水平。更令情况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最近的经济数据表现不佳,令人担心经济复苏可能会后继乏力。
Luddy预计,环球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至于太坏。在美国,资本开支仍有待催化因素刺激,换言之,公共范畴的开支收缩必须由私营范畴来弥补,而这将有赖于雇用最多人手、支出最多资本以及建造最大库存的美国企业。在过去35年当中,美国的企业一直都是美国经济活力的最重要来源。由于企业资金充沛并且存在开支意欲,年内企业盈利有望超越2006午的水平。
有人将当前的情况与1930年代相提并论,但Luddy并不认同。他表示,1930年代时美国的私营缺乏重新刺激增长的机制,因此当时的企业盈利为零。目前美国的企业类别和银行体系却较为健康。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经济数据为市场带来噪音,但实际形势仍相当稳定,而且企业对于经济将持续复苏的信心也正不断增强。
中美两国是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过去数年以来,中国逐渐出现资源有限问题,因此当局已采取措施放缓增长速度,以防止通货膨胀失去控制。近来房地产交易量及固定资产投资双双下滑,说明政府的调控措施已然生效。倘若未来环球经济持续复苏,中国可能会继续调控增长,但如果环球复苏再次走软,那么随着通胀压力纾缓,可能会叫停调控措施。事实上,环球投资者未来的关注焦点,并非欧洲债务危机,而是中国经济政策的动向。
Luddy最后又提醒投资者留意,股票和债券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可能出现分歧。2008年投资等级债券的名义收益率为8%至9%,因此相对而言股票很难提供吸引力。但今年以来,尽管企业盈利良好,投资等级债券的名义收益率却全面处于低位,说明股债两市对未来的展望存在很大差异。
正当一个市场的价格反映投资者预计经济存在双底衰退的可能,另一个市场却并未显示承受太大压力的迹象。不少投资者已将当前的形势归纳为“新常态”。假如自由现金流的收益率高达11%,债券收益率却仅为3%,就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分歧,而分歧则意味着潜在机会。股票投资者已经对未来经济回落的可能性作出反映,因此投资者未来应密切留意企业债券的名义收益率。该项指标迄今为止表现都较为坚挺,但一旦经济确实出现双底衰退,收益率就将重新走高。
本集团美国市场首席策略师David Kelly表示。他最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环球经济会否出现双底衰退,而他的答案则是可能性很小。
Kelly说,美国经济中存在若干关键类别,总是在经济衰退时受挫最大,在复苏阶段却率先反弹,这些行业包括汽车生产、房屋建造、商业设备开支。以及库存建立。从长期而言,这四个类别只占美国经济产出的20%不到,但在典型的经济衰退中却能占到产出损失的140%,而在复苏阶段的第一年,则能占到产出恢复的60%。
在当前这轮经济复苏的前9个月中,这四个类别在产出增长当中的份额已经超过80%。举例来说,截至6月份,今年美国的轻型汽车销量已攀升至1110万辆。超越去年的1000万辆,但仍低于长期平均的1600万辆。尽管销售回升,但汽车和卡车的替换需求仍然低于平均,因此这些数字不大可能进一步下跌。
与之类似,新屋开工数量在6月份跌至60万套以下,但趋势水平却是160万套。由于每年都有约25万套房屋被拆毁,因此实质净增长仅为35万套。单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足以支持新屋开工数量从当前水平上涨。此外,库存正在建立但仍处于低位,而商业设备开支也依然受压。
那么上述这一切都代表什么呢?Kelly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增长2.5%,其中下半年的增幅可望达到3%至4%甚或更高。与此同时,当前9.5%的失业率有可能会进一步走高,然后随着越来越多劳动力重回市场寻找工作,失业率将逐渐回落。Keddly认为,未来5年失业率将会重新回到5%左右的水平。
企业利润的恢复速度比本地生产总值更快,而该项趋势预计还将继续。由于股票市场的价格已经反映经济可能会出现双底衰退,一旦经济形势柳暗花明,投资市场就将出现机会。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通胀依然低迷,假如宏观经济停滞,就有可能会造成通货紧缩。推动价格的因素是生产呆滞,而非货币政策,因此核心通胀亦有可能继续下滑。
信贷:经济形势柳暗花明
本集团环球投资等级企业债券总监Lisa Coleman对投资等级信贷看法正面,但她也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的额外回报为负,总回报几乎全都来自美国国库券的升值。Coleman表示,单独来看,目前固定收益有很多正面要素。比如企业现金充沛,正是债券投资者最有利的时机。这些持有现金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正不断降低负债率。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亦持有大量流动资金。假如本地生产总值增长2%至3%,确实将为债券创造理想环境。
此话与前苏联天才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见解同出一辙。面对虔诚求教者,他言辞恳切:欲成为一个大导演,你尚缺一场牢狱之灾。
这样的字眼也许过于坚硬。阿里巴巴的马云在这一场金融危机当头之时表意相同,然用语温和。他说,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迅速成长的,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既看到危险又看到机遇的兴奋状态。
2009年的钟声早已敲响。这个时候,进入“来年经济形势可能更加趋紧”的预判时段,有关“摆脱困局、凸显生机”的说法,最近的也有百日之遥,而危机袭来的寒意,已然浸入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神经末梢。中国社会各阶层正经历着这场从智慧、决断到命运的“牢狱历练”。
此事,宏观层面的决策部署已然纷纷就位。中轴传动齿轮,环环扣紧。世人聚焦,到了一地一城、一厂一企。再去讨论中央总共拿出多少已经没有意义,更多地关心自身获得及如何努力才是当务之急。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目前,国际政经走向、力量对比、大国关系、地缘战略以及国际格局,均在悄然酝酿某种新的重大变动;贵州也在国内各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中积极寻求自身的新坐标。应其时,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必须更加奋发有为,以酬时命。
为政者无法回避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具有相应的决策权、指挥权和影响力,对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负有重大责任。其气魄、识见和决断,往往决定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其治下的发展,金融危机下,为政者是否“精神缺失”,是否“作为缺位”,后果大不相同。
金融危机下为政者大有可为。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命题很多:面临多重有利环境的贵州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有可能在多年的投入不足后迎来自己的“井喷”时期。同样,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等方方面面,都蕴藏着各级领导干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广阔空间。
金融危机也是“试金石”。省委组织部在《关于在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决策部署中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将特别“注意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工作中观察和了解干部,把各级领导干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具体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考核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通胀预期是中国市场近期的大敌,在政府调控的关键时期,粮食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本期《财经大势》试图探索粮价上涨的原因,发现主要在于热钱的捧价。这种情况,央行加息或许不能如愿地抑制通胀。
人民币汇率是本栏目持续关注的话题,本期讨论人民币升值预期与你、与我这样的个人,有怎样的关系。
房产税的开征是近期大热点,最终政策没有出台,大约时时都有新变动,政策的细节暂不做评论。但是无论有怎样的变动,房产税开征的原因和目标值得我们讨论。
金秋十月,正是秋收的好时节。因为今年天灾频发,国内粮食市场预期扑朔迷离。官方消息称:今年国内粮食库存充裕、供需基本平衡。但市场的反应可不怎么给官方面子,各种粮食品种轮番涨价、与“充裕”、“平衡”大相径庭。
年初的西南大旱令人记忆犹新,大米涨价也从那时起,如今已经涨了12%。3月份玉米是涨价的冠军,屡屡刷新价格记录,小麦也不日示弱,从7月份起节节走高。眼下,城市普遍弥漫着通货膨胀的恐惧,粮食看涨预期增强,市场波动加剧,粮价进入敏感时期。
粮价被称为“百价之基”,最微小的波动都会带动价格总水平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形势。玉米价格每上涨10%,会使猪肉价格上涨5.3%;大豆价格每上涨10%,猪肉价格上涨7.8%。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粮食具有政治经济学特征。由于口粮占全国粮食消费的比例很大,很稳定,大多数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对粮食价格十分敏感,承受能力弱,导致粮价异动具有很强的传导性,还很容易被放大。管理当前通货膨胀,调控粮价显得更加关键。
很多学者力图解释清楚粮价上涨的原因。
以玉米为例,近年来玉米收成稳定,库存丰裕,今年的价格上涨不是单纯由于供给短缺造成,也不是周期性波动,而属于异动。
粮价异动,国外的原因是小麦价格暴涨,虽然中国的粮食供给与国际市场并不接轨,但国际粮价还是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进来,引发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相应上涨。其他原因呢?除了天灾和季节性因素之外,原因只有一个:超额货币。2009年,中国政府用超额货币驱动经济增长,一举战胜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但超额货币为何现在才引发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假说:按下葫芦浮起瓢,压抑房价会导致其他物价上涨。
今年以来,特别是在政府重拳调控楼市之后,股市楼市双双熄火,此后连续出现农产品价格暴涨的怪现象。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在博客中说:从“蒜”你狠,“豆”你玩儿,到“姜”你军,再到最近的米价菜价整体上涨,虽然每利哝产品的涨价我们都能找出背后的“黑手”,但是为什么这些奇奇怪怪的涨价会集中发生在同一段时间内呢?
超额货币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灵丹妙药,已经在欧美主流国家及中国证明了它的有效性。但是和医学原理一样,“是药三分毒”,完全没有副作用的药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有人说,超额货币在完成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使命后可以限期收回,但在现实生活中,钱到谁手里谁都不撒手,这个简单的事实就告诉大家:货币如水,覆水难收。所以,超额货币用完还能收回的理论只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假设,没有任何实证性确认。2009年,中国的广义货币(即M2)的总量增长了27.59%,今年首次由“两会”确定了17%的年度调控目标,但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月的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低于18%,今年8月份的M2总量增长速度还是在19%以上。
现在似乎到了为应对经济危机时大发货币承担代价的时刻。无论房价上涨,还是粮价上涨,都是一粒苦果。问题是,如果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解读为货币现象,那么加息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遏制实体经济的复苏。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负债率很高,据计算,银行贷款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会下降10%~15%。加息遏制不了超额货币在流动中自由交易,加息能否改变通货膨胀的预期,影响实体经济复苏到什么程度,还需要拭目以待。
“涨”声依旧
由于俄罗斯等国及美国大豆主产区造遇高温干旱天气,巴基斯坦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引发市场对下年度农产品产量下降的担忧,预计后期粮食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2006年5月,由高路易执笔的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中提出,中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自1998年以来,从2%增长到了2005年的12.7%,非国有企业在同期从7.4%上升到16%,由此论证说中国的工业企业2005年平均净资产回报率超过15%,并在结论中指出,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出乎意料的是,对世界银行该报告做出最激烈反应的人士并非来自理论界,而是来自金融业界。美国TPG新桥投资的合伙人单伟建第一时间在《远东经济评论》、《华尔街日报》和《财经》等三家权威财经媒体上发表论战文章,激烈批评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所用计量方法上的错误,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常识认识的疏漏。归纳起来,单伟建认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远比世界银行的估算要低,至多有8%-9%的水平。世界银行方面在方法上犯了相当低级的错误,将企业在银行的储蓄视同为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进而提出中国企业投资来源的构成以内部融资为主,银行为辅的结论。同时忽视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并未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拉动型,以至于错误的估算了中国的投资回报率。
那么,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其中所引申出的其他意义又何在?
本文试图综合近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对这两个问题做出解答。
廉价资本偏好症
中国经济近几年所出现的投资过热,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的原因,其根本在于国内资金使用成本过低。可以说,国内过分廉价的资本给中国经济的投资过热现象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撑作用。
造成廉价资本供给的原因有三:
首先,尽管央行对商业银行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但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未放开的情况下,名义利率过低,导致贷款数额激增。 12月初,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2007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 上透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6年1-10月份,国内新增贷款27383亿元,同比多增7543亿元。已超过全年控制目标2383亿元。从目前情况看,全年新增贷款可能超过3万亿元。
其次,目前实行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节奏和应付对外贸易失衡问题的平衡选择。尽管标准普尔等研究机构的研究结论,支持了这种中国式的 “汇率渐进主义”有效对冲了金融体制改革的阵痛。但另一方面,逐渐升值策略对于外资流入而言又是一种绥靖政策。由于对人民币升值有稳定的预期, 海外资本有充足的动力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下的项目流入中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其他”类)。此外,逐步升值并没有解决贸易失衡问题, 贸易顺差连续数月破纪录,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压力以每个月1000多亿人民币的速度增加。
最后,2006年以来央行一共加息两次,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利用定向票据在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但每次0.27个基点的贷款利率调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定向票据,只能缓解一时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绕开提高存贷款利率而频繁求助于存款准备金率和定向票据,无异于 “得过且过”。最终结果是信贷扩张没能得到实质性控制。
由此产生的一个疑问是:央行为什么回避调高存贷款利率对信贷资源配置进行价格调整的主动方式,而频繁采取通过银行间市场以被动的方式回收流动性?除了政府偏好廉价资本之外,再无解释。进一步来看,资本廉价受益最深的是刚刚完成企业自生能力改造的国有企业。一方面,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 国有企业有着先天的体制资源优势。国内银行显然也更偏好贷款给国有企业; 另一方面,廉价资本的直接结果是市场上“钱太多”,而银行加速的放贷情况, 推动了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的一路走强。(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最近的研究成果印证了这一结论,参见《证券市场周刊》第1274期封面专题《2007“牛”什么》)众所周知,在完成了“全流通”改革后,信贷扩张导致的资产重估并拉动股市持续走强,有利于国企大盘股上市新股募集,无形中降低了国有企业为进行下一阶段改造的融资成本。
面对“廉价资本”,企业的非理性投资冲动自然大增。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8.6%,2006年预计会超过5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35%的省份达到8个。制造业投资增速达30.5%。2006年1-10月份,累计新开工项目16.9万个,同比增加2.1万个;施工项目24.9万个,同比增加3.3万个。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对应的是需要足够庞大的消费需求对其进行消化。但中国的内需消费明显不足。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为73.6%,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为 59.1%,下降1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7%,而投资贡献率为49.9%。投资消费严重失衡。
单伟建在批评世界银行专家提出的“企业储蓄等于未分配利润”时,认为 “企业储蓄除了未分配利润,还包括作为成本项目的折旧摊销以及其他内容。折旧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中国的增长是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的,因此,中国的固定资产的基础逐年扩大,与之相应的折旧也逐年增加。”单的这一批评在会计学意义上是完全正确的。
被挤压的下游利润
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性逐渐增大。从数据上看,货物进出口占GDP的比重,2002年为42.7%,到了2006年前三季度为72%,四年不到的时间里增幅近30%。而另一方面,进口货物中的重头部分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从2003年开始,都在持续上涨,其中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近25 美元;铁矿石每吨上涨了30美元;铜价和锌价也有大幅上涨。
出口方面的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受到国际买家的打压以及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呈现缓步而连续的下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单伟建认为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的毛利润率在下降。
中金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虽然中国企业的毛利润率确实有所下降, 但税前利润率却在上升。中国工业企业的毛利润率,从1995-1999年的18.4% 下滑到2006年14.8%,而税前利润率却从1995-1999年的2.8%的水平,上升到 2006年的6%。显然,单伟建通过毛利润率下降推断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方法,存在缺陷。
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中金公司在同一项研究中发现,中国企业的行业间利润率差距在日益扩大,而且上游行业利润率远高于下游行业。影响行业间利润率差距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原材料价格相对于PPI(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动而决定的。当原材料价格相对于PPI的变动率上升时,行业间利润率的差距便会相应拉大。
中金公司的这项研究印证了近年来人们在经验上的判断,即能源、原材料等上游行业从下游行业中挤占了越来越多的利润空间。而上游行业中企业所有制构成又恰恰是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从而又进一步印证了瑞银证券研究部等机构对中国经济进行的微观分析结论――国有企业通过占据上游行业形成的准垄断地位,保持了企业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的稳定增长。
因此,单伟建指出“中国企业面临‘biflation’带来的利润率下滑的困境”, 尽管论证上存在漏洞,但结论上得到了部分的支持。同时要看到,世界银行专家所提出的国有企业投资回报率高企,也许确实符合统计数据上的判断,但并不符合对经济结构实证分析的判断。由于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处在上游产业,并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政策倾斜,使得国有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是以挤压中下游企业的利润为前提的。这样的经济结构,难言健康。
“东亚奇迹之争”的延续
单伟建和世界银行专家之间的这场争论,令人不禁想起1994年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针对世界银行提出的“东亚奇迹”所做的激烈批评,克鲁格曼认为所谓“东亚奇迹”是东亚各国政府主导的全要素投资拉动的,而不是由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获得的高速经济增长,因此不具备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