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院校的特色

职业院校的特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院校的特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职业院校的特色

第1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group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eep fusion with the enterprise, can improve the school running quality, better service area economy and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aking Centre South Industrial School demonstrative specialty group: the construc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oup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s the example, describe the basic, the idea, the highlight of the specialty group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which has a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ve specialty group in Hunan occupation universities, an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social awareness of Hunan occupatio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关键词: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石油化工;社会服务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alty group;petrochemical industry;soci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00-03

0 引言

为加快构建与湖南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示范性职业院校的示范性作用和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各个示范性高职院校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特色专业群建设,岳阳市组织中南工业学校申报建设石油化学行业化工建设专业群,中南工业学校是一所立足于石油化工,服务石油化工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的职业学校;有40多年的建校历史,开设有焊接、安装、仪表等十二个专业,现有在籍学生5000余人。学校是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石油和化学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了以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协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构建服务于石油化工行业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的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

1 专业群简介

1.1 专业群建设基础

石油化学行业化工建设专业群由核心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及机电设备安

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共三个专业组成,其中焊接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十一五”精品专业、“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十二五”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化工行业培养压力容器制造、化工管道安装等化工建设中掌握多种焊接工艺的焊工技能人才。该专业拥有2个省级精品课程,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设有湖南省焊接技能大师室,现有在校生742人,四十年来为石化行业输送6千余人焊接优秀人才。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面向化工行业培养化工设备、化工管道制造、安装、维护、检修等化工建设所需的管工、铆工、钳工等多个工种技术技能人才。是湖南省“十一五”精品专业、“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十二五”生产性实训基地。该专业现有在校生1096人,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门省级精品课程。历届毕业生参加了国家多项化学工程项目建设。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专业1998年设置,2012年确认为湖南省特色专业。面向化工行业培养化工仪表安装、维修、调试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校学生186人,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为化工行业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推广培养了大量人才。

这三个专业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和办学优势,为化工装备的制造、安装、维护、检修、监测等多个岗位形成配套服务,为全国特别是湖南石化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技术人才。

1.2 专业群的优势和特色

学校前身隶属中国第四化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为全国十六家化学建设公司培养焊工、管工、铆工、钳工、仪表工等多个化工建设岗位人才,教师60%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和实践,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高。通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近年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本专业群形成了下列明显优势和特色:

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技能、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突出“项目+现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构建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实践条件建设――基本建成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校企共用的实践教学场地;

学生培养――形成了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注重职业素养养成的培养氛围;

社会服务――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服务体系。

2 专业群建设思路

按岳阳市《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规划》,结合湖南省石化产业向岳阳转移的发展趋势,中南工业学校以拳头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构建由焊接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三个专业组成面向岳阳区域石化行业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的化工建设专业群重点建设,以带动本区域其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2.1 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根据岳阳市《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规划》,确定以市局领导、行业专家、学校三方组成“化工建设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对岳阳区域石化行业深入调研,制定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计划;建立以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为基础的化工建设专业群,面向岳阳区域石化行业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岗位培养高技术高素养人才;带动岳阳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与产业对接紧密,对其他专业群起引领示范作用。

2.2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立足本区域石油化工行业,建立以“项目+现场”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为主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的现场焊工、铆工、管工、钳工、仪表工等施工项目,开发出不同的项目课程,充实岗位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整合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化工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化四公司合作,对现有焊接实训室、无损检测实训室、管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修实训车间、化工仪表安装实训室及化工仪表调校实训室进行改、扩建,增添能体现当前化工建设先进水平的教学设备;共同建立专业群内综合技能训练现场教室三个。与东方仿真公司合作,共同新建一个仿真实训室。

2.4 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制度,着力把焊接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石化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群带头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按照“双师型”教师要求进行培养;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有现场专家参与的“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2.5 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师资培训、顶岗实习、课程改革、质量评价等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3 主要突破点

3.1 对接石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3.1.1 “项目+现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立足本区域石油化工行业,与企业合作完善“项目+现场”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的现场焊工、铆工、管工、钳工、仪表工等施工项目,开发出不同的项目课程,充实岗位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1.2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机制,实施双证书制度

立足石化行业,将专业与企业岗位群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联动了解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瞄准化工行业相关岗位的职业发展动向,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机制;根据职业任职要求,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本专业毕业双证书获取率达100%。

3.2 整体设计,构建基础相通、核心融合、专业特色突出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3.2.1 根据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构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共同分析行业企业对专业群专业人才要求,系统构建专业基础相通、主干课程相关、核心课程独立,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由公共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组成。确保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2 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

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实施理实一体和工学一体的一体化专业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重在组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的实训场地如学校铆焊生产车间、化工管道安装模拟工段等设施进行现场教学,将企业文化、现场案例、工作场景、行业动态真实及时地融入课堂。

3.2.3 共建共享,引进开发并举,建立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

学校统一构建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职教新干线),专业群的三个专业都建有专业资源空间,我们力求建设具有中南特色的专业资源空间群,构建专业课程资源的立交桥,如核心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资源空间――中南焊接:焊接博物馆,焊接核心课程集合平台与交互使用的立交桥,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专业成果、优秀学子的展示平台等。以核心专业为头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慕课(MOOC)课程的建设。全校师生均建有功能齐全的个人空间。

3.2.4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化工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与一线企业专业一道对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从易到难,比单一到综合设置实践教学项目课题,每个项目课题又含有几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教学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教学层次进行积木式的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对职业岗位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随时添加新的模块。

3.3 对接化工建设产业、建立现代化综合实训基地

紧紧抓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条主线,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地方石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共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推进培养方案实施着手,对校内原有实训基地进行改建,成立了集教学、生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现代化实训中心,形成了真正的“校中厂”,实现了引企入教,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化工建设专业群品牌。

3.3.1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单项技能实训室建设:

与中化四公司合作,对校内焊接实训室、无损检测实训室、管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修实训车间、化工仪表安装实训室及化工仪表调校实训室进行改、扩建,增添能体现当前化工建设先进水平的教学设备,对省内化工建设起到提升作用。

综合技能现场教室建设:

与中化四公司合作,对“现代化工模拟工段”精心设计,通过投资或捐赠,新增浮头式换热器、反应釜等静设备及管道附件,再现当前化工建设施工真实场景,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技能现场教室。

生产性教学车间建设:

与湖南吉祥石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安装实训车间”通过投资或捐赠,新增焊接机器人、埋弧自动焊等设备,可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及承接生产加工任务,实现产学互动、校企双赢。

3.3.2 建设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优质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投资新建8个校外实训基地,成立“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为企业培训、顶岗实习及技术改造等提供服务,实现双方共赢、资源共享。

4 结语

通过建设好化工建设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充分发挥其服务石油化工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与岳阳区域职业院校资源整合,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对接岳阳化工园区及石化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并引领岳阳区域或全省石油化工产业建设。

在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群”观念不强,还需探讨加强几个专业之间如何互动和资源共享等问题;二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三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如何建立适应本专业群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升湖南省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梅.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贵州特色产业;专业设置;策略

作者简介:刘星(1988-),女,贵州盘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BJA100088,主持人:庄西真。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12-04

特色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形的一种或几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具有国际、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省份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而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最具特色。因此,贵州省特别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贵州省已形成了以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烟酒、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制定了包括旅游、制药、烟草、畜牧业和绿色农业等在内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第四条指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可见,国家对贵州省特色产业的发展是相当重视的。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与特色产业,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相匹配,是决定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

(一)产业结构决定高职院校专业结构

一般而言,专业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政策、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等,但是主要受经济结构的影响,也即是说,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对地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备来说,必然受到其所在地区特色产业的影响。贵州特色产业结构不是单纯的第一、第二或者第三产业,而是三种产业的融合体,特色产业不仅涉及到农业、工业,还涉及到服务业。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贵州省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以及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并相继制定了“关于旅游商品产业和特色食品产业的振兴计划”和“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其中,民族医药业——是指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民族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贵州省工业增长的五大支柱之一。贵州省现有的药品生产企业有175家,上市公司5家,中药材种植面积近200万亩,建成的医药工业园也逐渐显现出产业集群效应,并逐步形成了以贵州百灵、神奇、同济堂、信邦、益佰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特色食品产业——贵州省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工业,基本形成了以辣椒制品、调味品、茶叶、肉制品、粮油制品、土豆等为主要产品的特色食品产业,创建了“老干妈”、“都匀毛尖”、“牛来香”、“味蒓园”等知名企业和品牌。据了解,贵州省将重点发展辣椒制品、茶叶加工、肉干制品、乳制品、禽肉制品以及果蔬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基础,实施辣椒制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培育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雷山银球茶、贵定云雾茶等主导的“黔茶”品牌。旅游商品产业——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从无到有,如今已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建立起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市场各领域的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形成了以银器(饰)、蜡染、刺绣及乐器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商品和以木(竹、石)雕、编织品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品种达1000多个,省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经营企业127家,旅游商品产业已成为促进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特色产业结构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时间、地点、条件和发展速度而变化。特色产业结构发展的规模、速度等都决定着职业院校培养不同专业的人才数量以及专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新专业的设置以及老专业的调整,都应该接受市场的检验,使专业结构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对接。

(二)职业院校应紧紧围绕产业调整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是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产业结构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础和前提,职业院校要以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变动趋势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产业经济的发展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为地方经济和行业服务的特点,专业的设置要仅仅围绕产业结构来进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充分考虑地方、行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趋势。就贵州省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应该以区域支柱产业为主导,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调整专业,培养出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而也就保证了学校良好的生源与声誉。当然,高职院校在规划专业设置时,要分析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态势,将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考虑到位。

二、贵州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特色产业结构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2年,贵州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有24所,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所高职院校进行研究,其中3所贵州省省级示范性院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所民办高职院校:贵州盛华职业学院;1所医专: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所普通高职院校: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样本的选取兼顾了类型和层级的不同,公立和私立之别。

(一)专业数量较多,缺乏特色专业

如表1所示,设置专业(高职专业)最多的是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46个,最少的是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共7个(包括2012年秋开设的新专业)。招生专业在20个以上的有7所学校,占70%。

由上表可以看出,贵州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数量较多,但缺乏区域特色专业(如表2所示)。10所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很少体现出贵州的特色产业——特色食品制造、烟酒、电力、民族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的发展要求。尤其是食品制造业方面,贵州的“老干妈”风味辣椒已销售至世界10几个国家,累计上缴国家税收2.2亿元;贵州茶叶产值在200亿元以上,“毛尖”、“翠芽”、天然矿物质茶等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但是,从贵州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表2)来看,相关的专业基本都没有设置。同时,贵州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不合理,各学校类似专业较多,但精品专业数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业办学资源的相对缺乏。

(二)专业结构与贵州的特色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三大产业会逐渐由“一、二、三”变为“三、二、一”结构。但是目前贵州省的产业结构还未达到“三、二、一”的阶段,而是处于“二、三、一”的阶段。依据贵州省“十二五”规划,贵州省将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带动化战略。首先,改造提升以煤炭、化工、冶金、有色、建材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其次,发展壮大电力、烟酒、装备制造、民族医药等支柱产业;再次,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最后,重点发展和壮大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10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贵州省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较差。此外,随着贵州省工业强省和城镇带动化两大战略的实施,基层、农村和贵州省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最大,而10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未突出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

1.由表2可知,10所院校专业集中前15位的分别是:计算机技术、旅游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护理、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畜牧兽医、机械制造、工商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园艺技术、商务英语。不难发现,电子信息类、财经类等专业从布点数来看已趋于饱和,如会计、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一度是学生趋之若鹜的“白领”专业,如今在贵州省已出现富余现象,且用人单位对这些岗位人员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几个专业的招生亟待降温。

2.根据贵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10所职业院校与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屈指可数,如,开设了与民族医药产业相关专业(苗侗医药生产与应用技术、民族医药)的学校只有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黔南民族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与特色食品产业相关专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学校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和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与旅游商品产业相关专业(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的学校是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虽然这些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都很单一,与贵州省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规格、数量相距甚远。

3.与特色产业相关的涉农专业,如茶叶种植、中草药种植、生物技术等寥寥无几。贵州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是以第一产业为依托的,但是,涉农方面的人才却很稀缺。表2反映出来的是:10所院校涉农专业太少,进入前15位的涉农专业只有园艺技术。虽然其他院校零星地开设了一些农林专业,如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作物生产技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和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但是涉农专业的布点数和招生人数的比重都比较低。尽管农学类专业一直是冷门专业,但随着贵州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对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农副产品种植基地等也要加强建设,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工业化生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相对于竞争较激烈的热门专业,农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会更广阔。

(三)新专业开发力度不够,尤其是与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领域

由于职业院校起步较晚,投入有限,加上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思路,制约了新专业的开发。贵州高职院校大多习惯于开设条件成熟、招生与办学相对容易的专业,甚至开设原有中专学校升格的专业,而对老专业的改造和新专业的开发缺乏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是与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更是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甚至在专业开设上存在盲目性。

三、基于贵州特色产业的专业建设对策

发展特色产业,是贵州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职业教育发展就必须围绕这条主线服务。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应该与贵州特色产业相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为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为第一二三产业服务的特色专业建设

贵州特色产业是一个同时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群,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为第一二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建设。首先,加强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代表的第一产业的专业建设。按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发展壮大茶产业,着力提升土豆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和中药材,建设优质烤烟生产基地的要求,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新成果推广为抓手,巩固发展优势农业专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相关专业,支持农产品加工、经营和管理,观光农业和农业机械等延长产业链的相关专业,不断加强和完善涉农专业的建设,增强涉农专业的竞争力。其次,加强以服务“工业强省”为要求的第二产业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电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冶金、烟酒、新兴产业、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为主的十大特色产业相关专业,加强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社会需求的对接,注重专业标准与企业要求一致,推进学校同企业、学校同产业、学校同社会的深度合作。最后,加强以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为标志的专业建设。以服务市场、服务学生为宗旨,按照“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旅游大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要求,加大现代服务业等专业的覆盖,加强旅游等为重点的专业建设。

(二)结合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开拓新的专业领域

依据贵州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围绕贵州省特色产业的发展,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发展稀缺专业,开拓新的专业领域,以形成特色化专业群。纵观贵州省十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有学校开设了一些特色产业领域的专业,如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苗药生产与应用技术专业等,但是特色产业领域的专业并不多。结合贵州特色产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瞄准贵州特色产业经济,建设一批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固、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例如,可以紧密围绕贵州的特色经济——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多彩贵州建设的需求,在现有普遍设置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品设计、民族文化旅游等专业或专业方向。还可以根据民族医药产业,利用市场营销专业的条件设置“药品营销”专业,利用“制药”专业设置“苗药生产与应用技术”专业;还可以根据特色食品产业,设置茶叶食品与加工等专业。

(三)加大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专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离不开国家、地方各方力量的支持与投入。2010年3月,教育部决定对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优先批准等相关政策的扶持(教高厅函[2010]13号)对于贵州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政策上的扶持外,专业建设还需要财力的投入。省政府应该积极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争取中央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同时,对省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也要列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示范专业的建设,尤其是对与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要给予重点支持,以确保专业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贵州将振兴特色食品产业[OL].新华网贵州频道,2011-2-12.

[2]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05).

[3]付小庆.从适应性需求原则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2).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特色 教学计划 教学过程

一、形势发展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高职教育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得到迅猛发展,短短十年内新成立了不下20所高职院校。随着院校地域分布不同和各学院专业发展沿革,各院校的专业发展情况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学校成立高职学院较早,已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较强。有些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晚,专业建设和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有些专业还是由各类中职、培训类院校转过来的,所开设的专业办学特色和亮点略显不足。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导致各院校招生规模截然不同,各院校就业情况也是差距较大。新成立的高职学院应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及时调整战略发展自己,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才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二、建设符合自身条件且不易复制的特色专业

省内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高职专业的开设应尽量避开竞争的焦点,根据学院自身的历史沿革和自身优势另辟蹊径,确定专业办学特色。

1.特色专业建设应当具有独创性

高职专业开设上应体现实用性和时代性,专业教学上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高职学院还应具备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及“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高职创建的特色专业是要能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的专业,或别的学院不具备开设此专业相应条件的专业。例如笔者所在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地处非省会城市新余,而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新钢职工大学与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合并改制而来。根据学院历史沿革与师资,依托新钢公司的资源,根据现有的条件开设了冶金类专业,如炼钢、炼铁等专业,经过几年发展,在江西省内此专业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毕业生深受钢铁厂企业欢迎。相比而言,省内别的高职学院就没有相应的资源与条件开设此类专业。

2.特色专业建设应具有不易复制性

若要使高职学院的专业特色优势得到保持,其专业特色的建设就应当不容易被别的学院效仿。当学院专业特色明显,有建设成果且在省内具有辐射作用,学院因此而受益时,其他高职学院就会学习效仿,那么原学校的特色专业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因此专业特色需具备不易复制性。这需要高职学院把专业特色的建设真正落实到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的细节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那么这专业就不会被轻易地复制了。有时专业的教学计划需企业人员参与制订,学院与企业进行深层次校企合作,以企业的特色来加强办学的特色。

三、适时修改专业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学院特色专业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独创性上,还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将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衡量专业特色的基础。

目前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学时确定后,教师一般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最后进行课堂教学。在新的形势下高职特色专业的课程要根据市场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外,还要随时增加本专业院级、省级的科研成果的有关内容。同样,高职学院应根据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变化,调整理论与实践培养目标。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自身条件自主选修课程,允许学生依据自身需要进行实践实习,可以让学生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业。通过制订相对弹性的教学计划,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前提下,打乱课程学习内容顺序来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在特色专业教学中可以把教学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授课教师在作授课计划时,需根据下一阶段培养目标来确定现阶段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使下一阶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前一个培养阶段开设课程的科目、课时数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等都与后一培养阶段的需要相关,整个培养过程必须把前后阶段联合起来才能顺利完成。采用此种方式来组织教学,可以使每一阶段的教学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我国高职院校定位与特色建设摭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目标;方法;经验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02-03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当前中国劳动力结构性的短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培养和提高中国劳动者的政治、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世界观的树立、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承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方式、行为准则。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来,企业文化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的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帮助大学生重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挥企业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责任感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在生动的职业基础之上,校园文化充满生机活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进一步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融合企业文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要着眼于企业文化对职业人的要求,立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汇点上,建设具有时代特征、高职特色和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服务于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企业的进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汇点就是两种文化对接的接口,是连结两种文化并使之顺利过渡的桥梁。通过两种文化的有效对接, 使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企业的认同,使高校毕业生具备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为高校培养与企业和社会无缝对接的人才服务。

(一)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客观载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要考虑到美化校园、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光荣传统、发扬奋发向上精神的主旨作用,还应注意到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生产现场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整体的物质文化规划,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的有机成分,如企业对职工的行为规范、质量理念和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经典标语,引入校园文化,加以张贴、宣传和运用;二是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建设带生产性的实训或生产基地,把企业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等引入基地,建设一批具备企业文化特点的教学实训基地。通过精心设计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突显职业教育的学院校园物质文化。

(二)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范要求和规章制度,我们在进行学院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和锻炼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等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配套与内容的衔接,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更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心理准备。也就是说,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要结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建设一整套与企业接轨的、科学的大学生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将制度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觉悟和习惯。

(三)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关键。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要主动吸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等企业精神文化,形成一套以现实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系的价值标准、道德和行为准则,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方法与路径

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立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结合企业文化来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子,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开展区域企业文化调研,整合企业文化资源

显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合企业文化,首先要对企业的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企业文化的调研和学习入手。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适应相关岗位群为依据的,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性和行业性特点较为明显,近二年来,我们在珠三角地区分行业进行企业文化调研,并在这个基础上对行业的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注: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整合,就是指有意识地对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的文化倾向或文化因素通过有效地整理,将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是文化主张、文化意识一体化的过程)。目前已初步完成了服装、动漫、物流等行业的企业文化的调研报告。

(二)初步建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引入企业的物质文化,重点是在两个方面进行实现:一是将企业对职工要求的行为规范、质量理念和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经典标语张贴在校园里,如“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告诉学生工作精益求精的重要意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则为学生揭示了工作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中耳闻目睹,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二是在专业实验实训室的环境布置上,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将企业生产现场要求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上墙等,通过精心设计,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达到环境育人之效,如我院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装设计与生产基地、物流基地、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等。

(三)初步建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大学生管理制度

对大学生的管理,是通过大学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准则来实现的。我们积极探索和引入企业文化来创新大学生的管理模式:以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作为切入点,参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衣着、举止、出勤等做出大家认同的规范并严格执行;重新评估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办法,制定大学生个人业绩表,从德、能、职、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学习企业在用工制度上的竞争机制,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助、贷等方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建立并实施一整套大学生管理及评价体系。

(四)融合企业文化,提高工学结合的水平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直接体验企业的生产氛围,掌握岗位技能。很明显,要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在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融合企业文化,才能使工学结合的全过程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不单形像,更加神像,从而提高工学结合的水平。近年来,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融汇:一是对各类实训或实习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调研成果,聘请企业有关专家,精心进行规划和设计,引入企业的精神文化,力求建设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学院所有的实训基地都张贴有安全生产、管理格言、企业口号、名言警句等宣传标语或教育图片,如“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强化管理,精益求精,铸造品质”、“忠于公司、忠于职业、忠于人格”、“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等等。二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学院成立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管理,积极引入企业的管理文化,进入基地实训的大学生,实施“准员工”身份管理;对于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课堂教学,借鉴企业的团队管理方法,引进企业的目标责任制和员工考核办法。三是“筑巢引企”,先后将广州百越动漫有限公司研发部、环球旅游公司,福田服装公司引入学院,企业的研发部、生产设备和正式员工进入学校,也直接地把企业的文化带进校园。

(五)在大学生的二课堂活动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近年来,学院和各系积极拓展大学生二课堂活动,通过企业赞助、校企联合、科技文化下企业等形式,大力开展各种文艺演出、产品、节日联欢会、演讲比赛、技能竞赛等大学生二课堂活动,渗透企业文化气息,建立了一批行业或企业参与或冠名的校内大学生的品牌二课堂活动或社团活动,如服装展演、口语大赛、金牌导游大赛、礼仪队等,在大学生的二课堂中彰显企业文化。

三、经验总结

(一)融合企业文化是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方式、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企业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与经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办学理念,积极了解和引进现化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并融合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来,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具备大学精神和浓厚的区域经济的气息,形成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二)引进企业文化是提高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选择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改革,结合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把企业文化结合进来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有了灵魂,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否则,没有文化,没了企业的味道,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换汤不换药,工学结合就只是一句空话,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工学结合的各个环节,主动引进企业文化,既能对学生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认同企业文化,增强了高职大学生对企业环境和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三)借鉴企业文化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

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上就是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不但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帮助大学生重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要积极吸纳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责任感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在生动的职业基础之上,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管理融合企业文化,并不是不要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是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现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吸纳企业文化的好的经验和方法,使大学生的管理模式生动化,人性化和具体化,在管理中育人,在管理中接受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的教育,这对于高职大学生从“大学生―准职业人―企业人”的角色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14(2).

[2][美]斯坦利・M.戴维斯.企业文化治理与改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日]松本厚治.企业主义[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4]余祖光,李术蕊.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2005,(12).

[5]段伟.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培育途径这一中心,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明确专业定位、注重校企合作、完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培育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主要途径。

培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鲜明特色,不仅是“十一五”期间全面迎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的一项必要工作,而且是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增强的重要途径。20世纪末21世纪初,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速度、规模和水平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至此,面对日益竞争的外部环境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注重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建设,创建有持久发展后劲的专业群体,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高职院校深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分析,借鉴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特色通常是指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优于其它专业的,科学的特性、思路和举措,是对专业较长时期发展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在这方面,国内众多学者有过科学的论述,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要有所创新,要有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长严正广指出:“办学特色专指学校的办学者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的的需要,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表现风格、机制等”。归纳起来,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一般地说,专业发展理念是指导专业实践活动,并在不断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形成专业特色的基础。如果在专业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做到观念超前,意识领先,就无法用创新的思想和探索的行为指导专业实践活动,甚至始终跟在同类院校专业建设的后边,这样就不可能形成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国内著名学者潘懋元指出“之所以在高职人才工作水平评估中,对A类专业要侧重特色项目的评估,就是要用建设特色专业这一要求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走出自己的新路”。具体地说,首先要用创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人才培养同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树立“让专业建设适应社会、服务行业、督导学生”的人本教育理念,打破“一切由学校说了算,一切让社会、学生围绕学校转”的传统思维模式。在这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该校的所有专业都以特色建设为主线并以此推进专业教学、管理和其他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有社会意识和市场观念。专业建设要富有特色,办出生机与活力,形成广阔的生源面向和就业面向,就必须立足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和把握市场动态。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最终结果能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否带动相关行业、企业效益的提高,做为衡量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的设立要有充分的行业、企业专家论证,专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社会经济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效益要接受社会相关组织的检验。据2006年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表明,凡是在培育和塑造专业特色方面依托行业力量付诸艰辛努力,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高职院校,其相应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入学率都比其他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良好的发展水平。反之,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背离或忽视行业、企业需求,处于较低水平的院校,其相应专业学生的入学率和就业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先天不足。再次要运用逆向思维,在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出专业发展与创新的内在规律,从实践活动中概括并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以此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

2.稳定互助的产学合作机制。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必须有行业、企业相关专家的参与。从国内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培育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强化,这也是从根本上构建高职专业特色的要求。为此,还要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机制。首先,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的参与,要紧跟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动向和素质要求,把定单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注重工学结合,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同行业、企业的需求一致。其次,根据行业需求确立招生、就业的发展面向,解决好专业培养的入出口问题。再次,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对口实习实训,参与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

3.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就在于,在必要的教学内容讲授和知识积累的情况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社会、行业或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宗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建设。要体现“厚基础、强专业、多技能、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要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知识平台,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架构,有对核心能力起系统支撑作用的基础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应用技能,将社会和行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若干个细小的专业模块,各个专业模块实践的集合就构成了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

二、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研究,其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科学性。专业特色不是对专业某一行为活动的简单概括或描述,必须是在长期的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科学的内涵,同时有相关知识、能力的支撑。既要符合国内教育发展的规律,又要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相结合。如果离开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长期概括和提炼,人为地为一时的目的或目标而总结或拼凑出来的内容或行为,就不能构成专业的特色。专业特色在科学的基础上要体现先进性,要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专业特色要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同行业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2)独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所提炼、总结出来的独特的做法和经验,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模式,又有别于一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此外,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应体现鲜明的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其参照物应是同类高职院校,只有相对独立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做法和经验,才能称为特色。从哲学意义上讲,特色是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能离开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这是共性的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其职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共性基础上的不同才是独特性。

(3)持续性。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办学风貌和发展模式,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工作过程,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方面的主观追求及客观效果上的和谐统一。其一旦形成并确立起来,应能够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伴随专业建设与发展得到持续性的增强,就不能构成专业特色。

(4)创新性。专业特色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新特色应建立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在发展中紧密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并在些基础上,紧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间断地探索创新。要不断总结专业建设的最新成果和经验,不断研究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他人尚未认识的理念和观点。

三、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养途径

1.明确专业定位,强化素质培养

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在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认识不清,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不够准确,这就直接影响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力度和水平。高职院校学生,准确定位应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是行业、企业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也可以是行业、企业一线的组织管理人才。为此,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要围绕这一主线努力打造专业目标和培养计划,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反复研究和领会国家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文件精神,把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此确立相应的课程群系,明晰各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层次,另一方面又强化了相应的技能。从而以素质培养为龙头,统领专业各项人才培养工作。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能力就业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954年建校,具有50多年建校历史。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国家35个“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是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联合批准的“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本、专科教育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万人。根据学院五大专业群发展方向,设有9系1部,开设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等28个专业。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能够在第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

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北京生产业,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信息的采集、分析、管理;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JAVA模块开发、数据库开发与维护、网络运行与维护、企业数据与维护等。精品课程:java网站开发技术、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限选课程:信息组织、竞争对手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管理、ERP财务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生产管理。

3 专业能力及特色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根据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通过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精于信息处理技术操作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信息管理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从职业认知学习到教学做一体模块和开放式综合实训模块再到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时时刻刻都与企业紧密合作,每走一步都按照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夯实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综合能力,发展ERP设计及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综合能力。

4 就业方向

①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实施管理和评价;②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设计;③信息系统集成相关的市场开发、销售、客服工作;④信息咨询公司中的咨询工作;⑤市场调查公司的项目督导、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工作。

5 实训环境及实训项目

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实训基地场地面积1200m2,实训工位近179个,设备价值750万元。是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该实训基地由网络运行与维护、软件开发部、信息情报采集处理中心、企业信息管理中心、企业远程信息服务中心五部分组成。

5.1 网络运行与维护实训室 该实训室是模拟企业网络的环境建设的,可以完成对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服务器等)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可以完成的实训项目包括:企业网安全分析及网络协议分析、企业网中采用的主要防护技术的分析与实施、企业网中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配置、企业网中的入侵检测及维护、企业网中的网络管理与网络管理系统。

5.2 软件开发部 模拟软件开发企业建设,能够完成基于java技术的web开发、eclipse开发web应用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实训内容。在这里和北京新青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环天峰内部办公系统,阳光财险自助卡投保系统的设计开发任务。

5.3 信息情报采集处理中心 这是模拟企业情报中心建成的,可以完成:市场调查预测、信息检索、企业信息采集、商业情报分析、竞争环境定制跟踪等等实训项目。

目前已经与北京东方策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汽车市场调研及资料整理工作。

5.4 企业信息管理中心 企业信息管理中心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为主要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模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和掌握企业各个业务环节中的信息管理流程。

华盛开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公交运营调度系统中开发技术文档的编写工作。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食品专业 特色文化

高职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更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基本保证。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高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现以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个案研究、访谈及经验总结等方法,浅论高职文化建设,总结出如下建议:

1 结合食品专业自身的特点,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专业的办学定位,首先要认真研究专业所在学院的办学历史及本专业的发展历史,总结办学经验,结合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调研比对,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理性找出自身有哪些不足,从而较准确地把握本专业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所处的位置。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院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有些院校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盲目设置专业、照搬本科、沿袭中职教育等现象。这种混乱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高等院校趋向“一体化”,失去特色。因此,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需精心调研,准确分析,把握好办学定位,找准高职院校的特色。在这方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该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兼顾船舶行业,以高中后专科层次全日制教育为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正是由于办学定位准确,该学院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全国数控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声誉也大大提高。

2 科学规划,校企合作,建设食品类专业的特色物质文化

食品类专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包含校园景观、文化长廊、专业历史诸多方面,其中校园景观作为学生学习生活随时接触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有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既要融合食品专业知识,又要体现文化传承和人文底蕴。校园景观在传承和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之时,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将学校的校训、办学宗旨、教风、学风等,巧妙地融合进去,形成意义深远且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科学构建,形成赏心悦目的绿化环境、布局合理的校园、别具匠心的建筑物、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等,体现“诚信、安全、绿色、责任”等食品行业的职业道德。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它影响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我院在中心大道显著位置竖立“明德立信”校训石,建设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贯彻始终,彰显了校园文化魅力。我校自2012年正式启动“校友林”工程以来,活动得到了广大校友和毕业生的大力支持,广大校友和一届届毕业生在这里挂牌留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友林”已经成为我校“爱心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校友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校园内一个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更是我院学子走上新征程的起点和精神家园。

3 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食品专业精神文化亮点

食品类专业特色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努力营造食品类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亮化食品专业特色的精神文化。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打下基础。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他们紧紧咬定“食品”这一特色,做强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发展。该院的二级院系结合自身特点举办了富有“大食品”特色的相关活动,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如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食品文化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啤酒文化节”,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养成教育节”等。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的淮安,是、吴承恩、韩信、刘鄂等历史名人故里,也是美食之乡、运河之都。该学院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如,把“恩来精神”与学校精神融合起来,以引领学生成长,通过“班”建设,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该院利用专业优势,主持制订《淮扬菜通用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为弘扬淮扬美食文化作出了贡献。多年来,该学院一直参与淮安每年开展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活动。该院正积极探索将大运河的包容文化、开放文化,吴承恩的创新文化,韩信对漂母的感恩文化等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该院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贡献的同时,其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2]。

4 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文化,强化以“诚信、责任”为核心的职业文化

食品企业文化是指食品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成功的企业文化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实际生活中,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原因有很大多,如政策监督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唯利是图等。高职学生毕业后将逐步成为产品的生产者、生产工艺的制定者、生产过程的监控者、检验部门的执行者,即食品安全的第一道把关者,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学习以顾客为本,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要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的文化。例如,三全食品在河南食品行业公益事业方面做得堪称楷模,作为我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巨头,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时刻不忘社会责任,一直热心各项慈善事业,从华东抗洪到“非典”防治,从印度洋海啸,到汶川大地震,危急时刻,总有三全食品的热心捐助。他们积极捐建希望小学,救助孤残儿童,支援省内建设。特别是2006年,三全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首批捐款400万元设立了中国红十字·三全博爱助学基金。这是第一个由民营企业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立的面向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基金。该项以“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为主题的基金启动以来,已有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资助。它是河南食品企业实力、责任意识的一次高调彰显,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优秀品格[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样,双汇集团在自然灾害的救助、捐资助学等方面也投入了巨额资金。2010年,双汇集团一次性拿出3000万元人民币,定向资助2000名贫困大学生,连续3年,设立“双汇奖学金”,每人每年将获得5000元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

5 围绕企业需求,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

建设食品专业的人文文化之时,食品专业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有关食品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参与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锻炼。食品专业的教师,在申请课题时,重点考虑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食品企业的生产力,是否有市场。实践表明,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可以丰富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提高其教学与科研水平,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会有明显好转。在这方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的做法值得一提。从2006年开始,山东美佳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向食品学院提供10万元合作资金,学院担负企业职工培训体系中的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培训场所、培训管理等职责;定期举办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专题班,培训企业员工;双方互派管理人员挂职,互派技术人员锻炼、交流,企业优先从学院选择毕业生,逐步建立起了全面合作办学机制,为合作企业提供各类培训1万余人次[4]。

参考文献:

[1]樊彩萍.地方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2]赵慧.对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培育的几点思考—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2,8,29-32.

第8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80-03

专业化,是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过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经过某专业学科的培训成为从事学生辅导工作的专门人才过程。但是,作为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让辅导员明确自己只是属于某一方向发展就完事,其中还需要以专业学科、专业培训、专业地位、专业管理等作为支撑,使高校辅导员由普通劳动者向专家转化,在这里,人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才是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使高校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型人才。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虽然国家以政策、法规等形式给予高校辅导员较高的地位,但笔者对中国的一些高校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并不理想。

(一)辅导员专业化理论知识薄弱,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陡增。于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也急剧扩大。一大批大专毕业生或本科生担任了专职辅导员,尽管现在有些院校开始招聘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担任专职辅导员,但是高校似乎并不看重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或学科专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与赵庆典[1]等同人调查结果相似):辅导员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方面基础薄弱;思想教育理论水平较低;价值观念不成熟稳定。有些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毫无成就感,对这项工作逐渐失去了兴趣;有些辅导员是为了能进高校而选择这项工作,为日后再转岗作为跳板准备。因此,这成为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一大原因;另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软硬件条件也未到位,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三五年后转为教师岗或其他行政岗位。

(二)专业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确

“辅导员事实上戴着教师的帽子,干着学生的‘保姆’、机关部门的勤务兵和院系的服务员等工作。而这些工作似乎人人可以做,也总让人觉得可有可无,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确,杂务缠身往往令辅导员无所适从、身心疲惫,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就难以深入,难以做到针对性与实效性,更谈不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纵深的研究”[2]。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上至院校党委、行政校长,下至众多部门都可以管理辅导员。辅导员除了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进行管理、承担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性品德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工作能力失衡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不明确,因此,辅导员各自按照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去工作。加之辅导员长期在事务性管理以及组织管理中与各部门打交道,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涉及到知识性教育能力,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能力则较为欠缺。

(四)缺乏职业成就感与归属感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因素虽然较多,但从辅导员自身来说,缺乏职业成就感,对自我职业的认同程度较低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笔者曾和一些辅导员交谈,大多数认为“做辅导员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辅导员未来发展方向是当学院书记,但这只是极少数人才可以”。他们普遍不看好自身的发展空间;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多数都认为辅导员不算“老师”,笔者听一位辅导员反映:曾有学生这样留言“辅导员你本身就比我大不了几岁,也就和现在大四的学长差不多,我们尊重你叫你一声老师,你还真把自己当老师来教训我们了”。认为“辅导员似乎不算老师”。有一位辅导员感慨地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大学生不知道课程安排和放假时间,向辅导员询问,辅导员告诉她‘校历上有放假的时间你查一下,我也不记得了;课表校园网上有公布你可以查询并记下来就可以了’。学生听后很不高兴地说:‘你都记不清楚,那你是干什么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理是保姆,不是老师。”由于缺乏职业成就感,辅导员看不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缺乏工作激情和动力,做了一二年辅导员工作后,对学生工作的“套路”比较熟悉后,不思创新,对学生也缺乏责任感,对工作也敷衍了事。

(五)缺乏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高校辅导员各种事务缠身,空暇时间较少,加之自我认同感低,长时间又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很少有人有意识地主动做一些相关研究。又由于辅导员能够申请到的研究课题很少,也很少有机会去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极少订阅相关期刊和参与各类课题[3]。这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辅导员普遍缺乏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两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也难有开拓创新性,难以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特点

高校辅导员究竟是干什么的?其角色任务应该明确。由于高校辅导员定位的不明确性,使得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很难把握,笔者以为,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任务既有教师的角色任务但又不同于专业教师教学任务,应该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组织管理特点

高等学校是一个由学院、系、班级等子系统组成的母系统,要使整个学校系统良好运行,就需要每个子系统正常健康而有效地运行。辅导员工作在基层子系统,如果没有组织管理才能,就很难保证子系统的良好运行。因此,辅导员首先要知道如何组织管理班级、年级。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会每天生活在事情做不完、头绪理不清的疲惫奔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