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考地理教学反思

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考地理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考地理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 地理教师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16-02

2014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开启,上海市、浙江省作为试点省市于同年出台了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并计划于2017年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的改革措施。

随着全国各省市的改革方案的陆续公布,可以看出虽然各地的改革措施细节有所不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一致。一取消文理分科,高考科目采取“3+3”模式,语文、数学、英语实行全国统考,其他科目根据报考学校专业的要求和个人的兴趣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有些省还增加了技术)中选择3门参加等级考试,其余科目则要参加合格考试;二是录取方面,高校依据高考统考和学业水平测试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在各方面有了更多元的选择,同时也对地理学科的课程设置,地理教学组织形式,地理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师的应对策略,就具有了迫切而现实的意义。

一、高考改革后地理学科和地理教学的变化

1.学科地位

改革前,由于文理分科且文理专业的高校招生比例大致是4比6,多数家长和学校都鼓励学生选择理科。再加上重理轻文的传统,包括地理在内的文科科目普遍不受重视。改革后的情况从试点区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17年拟在浙江招生的高校和专业看,只要符合一门选考科目就能报考的专业地理约为60.9%。[1]专业选择的增多,地理学科的地位也就相应的得到提升。

2.教学组织形式

改革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教室固定,教师根据课表走班。改革后由于学生要在6门或者7门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选考科目,就有20种或者35种组合。学生选课走班将成为必然选择。走班形成了两种形式的班级,一种是作为学校管理的行政班,另一种是教学班。

3.教学时间

改革前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是三年,改革后选考地理的学生一般会选择在高二学习阶段结束学习任务,最迟也会在高三第学一期结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这样就较以前缩短了一年到一年半。[2]教学时间的缩减必然使教学方法和内容产生变化。

4.评价方式

改革前,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的评价方式,都是看分数。分数本身并没错,错的是把分数当成评价老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改革后,作为高考录取依据之一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等级制,相对削弱了对分数的追求。同时,国家还鼓励高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的录取依据之一。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地理教师的应对策略

1.学科地位变化的应对策略

改革后选考地理学科的专业选择面的提高,加上地理学科的空间性、逻辑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使得一部分要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会选考地理,再加上要报考文史类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选考地理人数会增多。总体上选考地理的人数会增多,但局部也会有学校选考地理的人数减少。有些地理老师可能会因此对本学科产生懈怠心理。一方面地理老师应该对选考人数的多与少抱一颗平常心,另一方面还应认识到除了现实需求和个人兴趣外,学校的地理学科教学实力,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特色,也是促使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

2.教学组织形式变化的应对策略

学生走班给学校和教师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原先教师所熟悉的作业收取发放、班级日常管理、个别辅导等都有所变化。与传统的学生坐班相比,学生走班让作业的及时反馈和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帮助都变得更加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1)建立教学班的班委组织

学生走班的模式下,一个地理教学班的学生可能来自多个行政班级,这就使得地理教学老师同时承担学科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建立教学班的班委组织,可以帮助地理教师对教学班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学,如作业的收取和分发,学生的出勤,班级纪律等等。

(2)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加强师生交流

选课走班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变少,不利于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现代的通信技术已经非常普及且如QQ、微型等社交平台深受学生喜爱,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地理教学QQ群、微信班级群等,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答疑解惑和调整教学。

(3)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教学班出现的学生迟到、早退、请假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班地理教师要及时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交流,减少和避免走班过程中的混乱情况。

3.教学时间变化的应对策略

高考改革后地理教学时间较以往缩减了约三分之一,这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要在高二下学期地理等级考试之前完成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五、选修七

和区域地理部分的教学,再加上考前的复习时间,任务非常艰巨。如果地理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进度来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适应改革后的这种变化,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加以改进。

(1)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

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例,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可以渗透到必修一的教学中,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分别对应必修一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选修七《环境保护》的内容可以渗透到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

(2)教学方法的革新

高考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学方法效率与效果兼顾。一方面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理论上虽然总被贴上“机械刻板”的标签,但实践中讲授法无可争辩的任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样使用讲授法,有的老师的课堂死气沉沉,有的却生动活泼。教师的语言艺术,如何选择材料展示,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高考改革还是新课程改革,都对地理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的要求。如地理教师使用探究教学法,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并给与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方式变化的应对策略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把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之一,这就使得地理教学的评价方式不能只有考试和分数。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对于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非常有益。档案袋法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性评价。地理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代表性的发言、问题、小论文等放入各自的档案袋。经过一段时间,师生需要对档案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表现性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强,需要地理教师有一个完善的标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地理教师的技法与心法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甚至教学对象都在发生变化。外在的技法可能千变万化,但内在的心法却不曾改变。作为教师,“心法”就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要“专”还要“博”。“专”的是本学科的知识,“博”的是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应是“一潭死水”,而应该是“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语言表达是基础,组织管理是保障,自我反思是核心。如何将枯燥的知识讲述的鲜活生动,怎么把课堂管理的井井有条而不死气沉沉,怎么把实践中的失败和成功经验总结和应用起来,这些都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考地理教学 基础知识 地理图表 综合能力

地理高考命题的根本价值取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考查适应时展、现实需求的地理学科能力和价值观的功能不断增强。”地理学科能力首先要建立在地理基础知识之上,其最基本的内涵包括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图表技能等。据此,在高考地理教学中,我就此谈几点认识。

1.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要落到实处,对主干知识的学习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要引导学生主动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进而学会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问题。如对于重要的地理数据、地名等知识点,该记的一定要记,能用图记的尽量用思维地图记忆;对于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要抓本质,少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可运用以下方法学习地理概念:第一,要运用分析比较方法,辨析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抓本质属性;第二,要学会抓关键词对概念加以剖析,综合掌握其内涵。地理原理学习的主要方法有:理清知识体系,类化地理规律;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纲要信号图示,展示知识体系;应用范例解析归纳,促进融会贯通;应用因果关系推理,认识本质属性。

2.加强识图及填绘图表等技能的训练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和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以地图知识为基础,可广泛联系多项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验证地理原理、说明地理问题;注意地图、图表、数据等资料的判读和所提供信息的应用,重视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掌握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换的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良好地理思维品质。

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统计计算、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等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多数文科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地理计算题的失分率很高,因而尤其要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学生加以统计计算的技能训练。

3.提高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地理图像可广泛联系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便于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验证地理原理和说明地理问题。因而,对地图、图表、数据等地理图像的判读和所提供信息的运用,是学习地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在地理高考复习中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地理图像的判读方法,掌握一些地理图像的绘制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力度,提高学生对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对新颖图像、变式图像的应变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尽量运用逻辑推理、地理图像分析等方法让其理解透彻,在对地理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和评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向来以区域地理为基础,以系统地理为重点。因此高三地理教学要高度重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教学,同时也可为分析历史、政治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高度重视以区域为载体,提高对区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学习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特征;怎么阐述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怎么归纳一种现象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等。不宜将初中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与高中地理分开复习,要尽量融为一体。

第3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不同年级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由于高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不一,因此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对高一学生教师必须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方面的衔接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本身就有一个特点,即把现实主题与高中地理课程相联系,使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对于刚刚进入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地理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的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尤其如此,教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地理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对高二、高三的文科学生教师不得不在高考指挥棒下,尽量做到即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地理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更必须要做好与高考接轨的工作。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再是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程资源,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这种新教材观为高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村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供了依据。此外,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第二,渗透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高考,在地理教学中, 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地理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师如何把接送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首先,以地理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进理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境 ,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其次,充分利用地理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地理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和讨论。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三,指导学生学生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少,那种掰开揉碎、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了;同时,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对高中地理选修课的困惑与反思

从理论上讲,选修课就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自己喜欢的那一模块,实际上,不少学生对选修课也是充满期待的,可在现实中受各种原因的限制,我们不得不材,统一时间,统一进度,统一试题。

我想,在对待选修的问题上教师要加强使用力度,将必修与选修结合在一起使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在安排必修教学时,加入相应的选修教材内容,即在必修进行时,一个专题之下,整合必修和选修的所有相关教学内容,重新设置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学问题。或者也选择使用,在选修教材中根据课标、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有重点进行教学,而不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不分主次依次进行。在总体课时不太充裕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既能实现课标要求,又能达到我们使用选修教材的初衷。

三、对高考与教材关系的困惑与反思

第4篇

近几年高考无论哪个学科都在强调回归课本,回归生活,高考试卷的命题更加倾向于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考察。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高考的方向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不能只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要更加灵活地处理实际问题,更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新的高考命题倾向就是我们的指向标。那么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对于如何进行地理模块教学,如何突破模块中的重难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高考地理;模块;重难点;策略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一般是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然后综合的步骤,循序渐进,到了高三阶段就会模块化,综合化练习,这是教师应该走的路线。本文提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地理教学的综合阶段,对于应该如何去进行教学和实践进行探讨。自然地理模块包含了从宇宙、太阳直射角、全球气候等问题,到区域性的板块、气候、洋流、自然资源、植被、山脉、河流等等,以及从区域性的国家、洲的概况出发,到全球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人文地理模块,则包含了历史、文化、人口、工业、区位、交通等等各种问题交织。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由厚到薄然后再由薄到厚,将课本中的问题逐个击破。

一、地理学习的简单策略

(一)记忆问题解决

对于学习上的记忆问题,我们的方法就是抓基础,循序渐减,反复巩固,熟练识记各个知识点。关于地理的识记,我们可以建立在理解和直观的介绍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影像资料、地方特色以及由该地区的整体自然环境所引发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变化,来针对性地总结该地区的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要素的特点。以必修的气候特征为例,对于如何表达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我们应该寻找相关的资料。例如,对于中国海南省的气候特征,从它的纬度分析,海南省处于热带地区,盛产香蕉等热带水果,一年气温都比较高;从降雨量来看,海南省常年多雨,而且濒临海洋,位于亚洲东部的季风区;从旅游资料也可以看出该地区气候的状况。以上就是综合的、理解性的分析和记忆,对于我们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问题解决

记忆问题解决中已经稍微提到关于情境教学的内容,包括课堂演绎、新闻资讯、旅游景观、文化古迹的展示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来展示他们所感兴趣的城市、地区、国家,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等方面的资料,立体地为我们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和特殊性的地方,从而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实地的自然地理特点,然后再结合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对其进行巩固。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绎,比如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公民,进行对话,说出各自所代表的国家的文化、物产、自然资源、工业结构、经纬位置、气候、交通以及自然地理形成的原因等等,通过相互交流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点,接收新的知识,完备记忆盲区,进而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

(三)教师问题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虚心学习。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善于反思自己讲课的不足之处,提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技巧,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问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多与同事进行交流沟通,适时推出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向其他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善于和学生互动,把学生的兴趣点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考深入课堂、深入教材,而不是单纯的对课本死记硬背,无益于知识的学习。无论什么知识,都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够熟练运用的。

(四)学生画图问题解决

勤动手、勤动脑,结合地图记忆更加便捷。我们地理学科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地图的识记,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最为广泛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多尝试亲自动手进行简洁的地图绘制。例如,要识记中国的地形山脉河流,我们可以大致画出中国的轮廓,纬度范围大约为10°到50°,每五度一条横线,经度范围大约为70°到130°,每十度一条竖线,这样就能够把中国大体的经纬度范围画出来,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大体的范围,重复练习几遍,就能够记住中国大部分主要山脉的位置,对于更精确的识记山脉、高原、平原的具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地理学习的新模式

在我们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在理论化的阶段,提出几个适合我们教学的新方式,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提供相应的便利。

(一)信息传递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和指导,让学生按步骤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属于接受知识、巩固基础的阶段,需要教师细心的教导和帮助。学生从理解教材到掌握各种相关知识,大部分都是在教师的传递下完成,教师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学生如果需要一杯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随时为学生补充水源,同时也是对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资料研习模式

在资料研习模式的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研习的活动中来,充分解读所给的材料,立足于课本知识,并对其进行讨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者角色,理解和赞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补充学生遗落的知识点,修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此外,教育者也应该在教学活动当中多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和思维局限,同时学习好的思维方法,补充自身的不足,为自己以后的讲解提供新的方法和案例。只有坐到教室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使师生共同交流,深入探讨,完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任务。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学习者,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熊康宁,梁玉华,郑建.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

[2]周明才.地理教学难点及其突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Z1):53-54.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5-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我们都清楚了解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贴近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很大程度体现了地理和生活的紧密关系。《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地理教学的相关理念,并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将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怎么样把地理教学引入生活、贴近生活和联系生活,这成了地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好地运用生活中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一些与生活、生存及发展有关的生活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有的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缺乏对生活地理的体验;有的地理教学内容死板,局限书本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生活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提出有效的策略进行优化。

1.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1.1高中生的生活知识背景和心理思维特征和地理生活化教学相适应。第一,高中生具备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地理教学的生活化。高中生大部分都是16到19岁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生活中必需的地理知识;有的学生本身有地理方面的实践体验,这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高中生是出于心理青涩的阶段,其心理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这些特征很大程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过程和方法,形成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很大程度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需求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其有真挚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文化,进而形成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第三,高中生的思维特征让地理教学生活化成为一种可能。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渐渐地变得成熟,辩证逻辑思维也开始出现,这有利于学生辩证的看待事物;高中生的再生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步发展,这是地理教学需要强化的重要任务。

1.2高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并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进步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进行课内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地理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自主思考方面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质量得到提升,并形成健康的人格;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帮助其改变地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敏感的地理触觉,让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让其在学习中感悟知识,体验生活,进而推动地理教师教学目标实现。

1.3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适合生活化教学。地理知识很大程度上都与生活有关系,地理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如:地理知识和技能一般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更好的生活。一般来说,通过"衣"来讨论地理,不同地方的衣服类型和地理有很深的关系,其根据当地气候,穿不同性质的衣服;从"饮食"来看,四川人喜欢吃辣椒,这是与四川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处于盆地内,其气候具备潮湿闷热的特点,为了让人排除体内的阴湿之气,抵制风湿等疾病就需要吃辣椒来祛湿等;从住宿来看,陕西和陕北地区主要以窑洞为主,这是与其地理土质特点有关,牧民却多住蒙古包,这是游牧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从交通工具来看,根据地理环境不同和自然条件不同,南方水资源丰富,船舶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北方则主要是陆地多,交通工具就是车。这四个方面很大程度体现了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的地理教师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停留在书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具体需求,采取枯燥式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有的地理教师把生活和地理教学脱离,没有注重到用生活中经验和知识来为地理教学提供服务;有的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方式,让地理教学缺乏色彩;有的地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忽视了生活和学生的重要性,让对地理教学生活化没有多大意义;有的地理教师将部分地理实践知识省略,忽视了地理实践的重要性;有的地理教师上课不会与学生互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注重对学生生活的地理进行总结,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等;有的地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主要以评价学生成绩为主,却忘记培养地理生活素养的重要性,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等;有的地理教师缺少职后培训,没有良好的地理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地理生活教学服务等。

2.2高中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没有心思注重生活中的经验和地理知识的结合,一心思专进地理书本,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比较叛逆,不喜欢地理教师,就不爱学习地理知识,进而影响了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有的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学习热情,觉得地理逻辑性很强,无心学习等。

3.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3.1优化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水平。比如: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将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切实了解学生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的结合度有多少;加强地理教师的职后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教学;加深地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认识到其重要性等。

第6篇

关键词:教育质量 高中地理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36

1 引言

高中地理课堂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使地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改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2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强,教学理念不正确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影响,一些地理教师仍把教学的任务限制在地理知识的传授上,反而认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他们的教学任务。其地理教学观还停留在“考试万能”的基础上,只关心考纲考什么,学生考试分数如何。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在一味单向地灌输,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严重阻碍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

2.2 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地理内容的机会很少,所以兴趣大多在高中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地理课很枯燥,而且高中的地理知识点多,很多地理现象难以理解,也会使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减弱。一般的高中高一下学期就开始文理分科,理科生由于高考不考地理,便放弃了学习,文科生上地理课只关注必考的知识点,想通过多做题拿高分,因此,很少学生能够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2.3 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大多数教师仍然只是依赖大纲和教材。其实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广泛丰富,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网络资源,而且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适当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外实践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4 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资金的有限、教学时间有限、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有限,很多学校没有配备地理实验室,有实验室的学校有些实验仪器也大多数缺失,很多时候也不对学生开放,从而限制了实验课的开展。同时,教师也不很重视地理实验课,导致学生的课内动手能力比较差。另外,大多数学校也不重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了解很少,课外地理实践能力弱。

2.5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合理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和学生都看重考试分数,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没有作为考核要点,错误地导向学生以分数为主,从而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3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更是师生心灵交往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主体,要淡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观念,以学生为本,多多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关系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加以引导和帮助。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如此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2 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适当地为学生安排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方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行动,分析解决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让同学多做提前预习,不懂之处多翻阅工具书及资料,学会在网上查找资料,让学生掌握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且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展开一些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学习,或者一些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能更好提升教学质量。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合作能力。

3.3 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发现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高中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的设计应从地理教学出发,使用标准的器材或材料做准备,难度不宜过大,针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选择那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验。实验还应具有典型性,要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实验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并是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尽量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性导致增加学生的知识负担。

3.4 高中地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现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首先,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其次,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理解尊重并帮助学生;最后,教师要有提高教学效率,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及管控教学的能力,并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要起好倡导作用,精于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反思,纠正教学中的不足,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3,(9).

第7篇

1.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分析

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目前地理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很差,知识储备少。

(2)九年级不设地理课,中考不考地理,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难的最主要原因。

(3)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对地理学科都不重视,导致学生普遍轻视对地理课的学习。

(4)高中地理课时不足,没时间弥补原本就薄弱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5)初级中学地理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非专业代课现象很普遍,大多数非专业教师不喜欢、也不会教地理。

2. 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分析

(1)初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大部分初中学生地理课感兴趣,但因为记忆的内容太多,且不需要中考等原因不好好学。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主要是“考试之前背”。

(2)高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但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是在口头上提一提,或者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装装样子,做做形式而已。

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占主导地位。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背书、记笔记,学习就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份数低的就是差学生,由此就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地理学习观造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高中学生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精神;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想或不敢向地理老师提问题。能做到经常预习、复习的仅占极少一部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只做作业不看书,课后不能及时反思进行探究学习。总之,学生总体上不重视探究学习。传统的学习观不仅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3. 高中教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级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

目前,地理应试教育再高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高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之下,再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邮寄的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4.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静态是指相对于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等等。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兴趣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地理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天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2)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的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3)联成体系,提高效率。

要将高、初中地理教学联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考虑、统筹规划,同时又将高、初中地理教学各个不同阶段的地理教学作合理分工,做到衔接有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第8篇

关键词 区域地理 学习过程 案例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1区域地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以研究和介绍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环境差异、区际联系,以及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看,既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知识,又包括人口、商贸、交通、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知识。每一部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理问题的研究往往以区域为载体、区域研究为基础,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研究,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和地理规律的发现、分析和解释,都离不开区域二字,所以,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区域地理、世界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国土整治内容,都是是以区域地理为主。

除教学内容外,区域地理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考地理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论述题,总也少不了区域地理的考察。尤其是对区域分析,往往成为高考综合题来压轴。这就充分显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2问卷调查目的及统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是反映区域地理难度大,学习时间长但效果并不太好,为了解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果,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了本校高三文科生100名进行调查统计。本问卷调查围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教法及教材的使用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设计。

2.1学生学习行为调查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但从表1数据来看,仅一半学生能克服地图关,其他学生学习地理缺乏方法指导。

从表2和表3来看,说明多数学生学习地理时应试心理严重,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明显是重知识轻能力,从而忽略了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2.2课堂上学习过程调查

在表4中,“边讲边做课堂练习”这种师生互动方式最不受学生喜爱,但从学习效果看,“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我们听”和“边讲边做课堂练习”对自己却又有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矛盾反映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地理问题难度较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在表5中,讲授法是教师最常使用的教法,同时也是学生觉得对自己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导学案辅助法使用频率高,但对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不明显,归纳法在日常教学中不常使用,但学习效果较好。说明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导学案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并增加归纳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

2.3案例教学实际效果调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处理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材中应用最多。

在上述统计中,案例教学对多数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地理学科的问题主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教师结合学情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地理还是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地理的自信,主动学习精神不足。教师要注重地理课堂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共同开发,真正把生活中的地理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新课标要求的地理能力。

备课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通过分解问题逐步深化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并在得出课本案例结论的基础上,把信息提取、问题分析的方法和原理性结论运用于其他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最终形成同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这样,不仅时时创造了学生可参与可解决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还养成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情境设计或问题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进行活动设计,要结合理论指导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

3.2渗透地理学法指导,落实日常教学检查,重视学生习惯养成

在区域地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学法指导,把自然原理、人文原理与区域地理结合分析。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时时强调地理学习的图文结合,并且在基本原理规律学习完之后,提醒学生及时利用习题运用巩固和能力训练,强化学生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3.3及时进行效果反馈,强化改进教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可充分利用讲授法、习题训练法和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动画演示法这几种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并在学生反馈的问题上进行改进。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好的教法和好的理论指导进行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