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药学的基础

中药学的基础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药学的基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药学的基础

第1篇

【关键词】高血压;基础血压;个体差异

有一部分健康人基础血压低于标准血压120/80 mm Hg,甚至只有90/60 mm Hg。当这类人群血压接近临界高血压时其血压增加比例高达40%以上,有出现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而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偏高状态下舒张压介于80~60 mm Hg者较常见,当收缩压降到正常值时,舒张压只有60 mm Hg左右,有部分患者产生血压偏低恐惧症,而私自停药后血压反跳而出现意外。因此医务人员如何指导患者正确判断个体化理想血压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高血压防治原则一般都以数值作为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健康状态基础血压的差异。因此为健康人群建立基础血压档案显得尤为迫切。

1 临床资料

1.1 职工体检资料显示20~45岁女性中有十分之一基础血压在90/60 mm Hg.,男性中基础血压在90/60 mm Hg的人群相对较少。上述人群无头晕等不良临床症状,并且血压值相对较稳定。

1.2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人群中有十分之一患者当收缩压>140 mm Hg时,舒张压却只有60~70 mm Hg,而服用降压药后,当收缩压

1.3 徐某,男,90岁,患高血压病多年,长期服用降压药,收缩压经常控制在140~120 mm Hg之间,舒张压则介于60~65 mm Hg之间。两年前恐惧血压太低而私自停药,血压反跳至170/70 mm Hg,后来出现脑梗死,经治疗后基本恢复。现要求其坚持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30~120/65~60 mm Hg,二年来情况一直良好。

1.4 周某,男,76岁,患高血压多年,服用降压药后测得血压140/60 mm Hg,总是感觉舒张压太低,停药后反跳到160/75 mm Hg,又恐怕血压太高,反复停药与服药,找不到一平衡点。因产生恐惧心理,加上拒绝医师要求其服用长效降压药的建议而坚持服用短效降压药,有一阶段甚至每天要求医务人员为其上午、中午、下午测量三次血压,一度使医务人员无所适从。

1.5 姜某,女,73岁,患高血压多年,长期自行服用降压药,正常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为90/60 mm Hg,恐怕血压太低而停药,血压反跳到150/85 mm Hg,又减量服用降压药,血压为120/75 mm Hg,此时又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

2 分析

2.1 在正常人群中血压的个体差异很大,按现有的高血压防治标准收缩压从

2.2 基础血压只有90/60 mm Hg的个体,收缩压从90 mm Hg增高到理想标准120 mm Hg,增高比例达33.3%,舒张压从60 mm Hg增高到理想标准80 mm Hg,增高比例也达33.3%。此依据就完全能解释基础血压90/60 mm Hg个体当血压只有120/80 mm Hg(理想血压)时,一部分人有时会出现头晕头疼等高血压症状,临床上往往会忽视高血压的诊断。

2.3 在大部分理想血压120/80 mm Hg的个体中,收缩压从120 mm Hg升高至140 mm Hg,或舒张压从80 mm Hg升高至90 mm Hg就已列为高血压管理人群,其实按数值计算,收缩压增高比例为16.7%,舒张压增高比例仅为12.5%。这一理念能为解决现阶段一部分35~60岁仅舒张压超过90 mm Hg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不理想的难题提供方向和依据。

2.4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目前缺乏健康状态基础血压资料,加上现有降压药中很难找到只针对降低收缩压的药物,因此医务人员仅能做到向患者解释收缩压偏高的弊端大于舒张压偏低的弊端。当然对于舒张压偏低的高血压患者,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也应考虑存在梗死因素患者的梗死风险。

2.5 医务人员(特别是乡村、社区医务人员)要慎用“你的血压太低了”“你的下压太低了”等容易误导患者产生恐惧心理的语言,因为缺乏患者的基础血压资料,所以很难判断生理性基础血压偏低或是降压过度还是病理性低血压。

3 结论

3.1 建议建立健康人群基础血压档案,建议把基础血压和血型一样作为一项个体化生理指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现基础血压在接近或达到90/60 mm Hg的个体,因提醒该个体要清楚自己的基础血压,为今后在高血压防治中给医方及时提供必要的原始依据。

3.2 建议补充高血压判断附加标准。在现有仅以血压数值为判断高血压唯一标准的基础上,添加当基础血压临近90/60 mm Hg的个体血压增高到120/80 mm Hg时就应列为重点监测人群,并建议其实施低盐、体育锻炼等一系列高血压预防措施等条款。

第2篇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兽医站813500)

1低碳畜牧业的内涵

低碳畜牧业具体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畜牧业是低碳经济行业的延伸。相关的学者指出,低碳畜牧业的实质是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低碳畜牧业的核心是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转变。总而言之,发展低碳畜牧业已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低碳畜牧业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畜牧业有助于畜牧业朝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2发展低碳畜牧业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来,各国都在大肆建造工厂,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给各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对各国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大的。当前,我们正居住在一个急速变暖的星球上,全球气候的变化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是,如若人类对全球暖化的现象置之不理,那么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而这种危害从一定程度上讲大于地质灾害。由世界各国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奏响了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从全球利益出发,制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既到2020年时,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我国为节能减排所做的贡献。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的发展畜牧业就等于过量的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量,畜牧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全球都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畜牧业面临着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多重挑战。

3发展低碳畜牧业的主要对策

3.1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畜牧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功能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肉、蛋、奶等营养物质,在改善人类的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畜产品供应量充足,市场上的供需总量趋于平衡状态,但是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中,对低碳畜牧业的发展观念不一致,有的地区中片面发展畜牧业,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畜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而有的地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积极带动当地的畜牧业经济朝着低碳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这2个地区发展模式的不同,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地区发展理念的不同。因此,在发展畜牧业经济时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进而为低碳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是我国发展低碳畜牧业的重要环节,对于养殖污染的治理具体应做好这些工作:第一,将畜禽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在加工成可利用的有机肥。第二,将畜禽粪便中的碳进行处理后排放。第三,将畜禽所排放的粪尿加工成沼气后加以利用。实践证明,经过以上3项工作,畜牧业所产生的污染将会大大降低,从根本上减轻了畜牧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总的看来,以上3项工作中的第3项在农村地区实施的最为有效,沼气作为新型的清洁能源可以用来照明、取暖、做饭,而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液与沼渣则可以用作畜禽或者是鱼饲料,沼渣与沼液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作为畜禽或鱼的饲料,很多情况下会被用作植物的肥料,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进而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3.3合理的进行地区养殖规划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度,畜牧业也在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变发展模式,注重发展与治理相结合,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很多地区的畜牧养殖处于分散的状态,这种离散的发展形势所造成的污染更大,由于缺乏集中式的管理与规划,养殖户肆意的堆放畜禽的粪便,以致臭味熏天。

第3篇

一、语文积累是现代教育理论在语文课程理念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获得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应该是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这意味着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要达到一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水平。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包括三方面内容:⑴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⑵语言运用思维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思维规律。了解这些语言思维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⑶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中的学习、背诵古今中外优秀诗文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丰富语言,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提供了借鉴。另外,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还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内涵的拓展,对原有相互隔离课程内容整合的作用。如语文学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

二、语文积累不是对语文教学成果的概括,而是对语文教学状态的描述

语文积累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一个有许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语文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性的学习过程,也是具有个性特点的学习状态。以语文积累中的语言积累为例,语言积累不只是对语言文字词语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了解语言包含的意思,把握内在的意义。理解的目的主要是准确地“再现”,是积累语言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体会。感悟是学习者向语言积累过渡的较高层次,它能够推己及人。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与技巧,汲取艺术营养。鉴赏实现了由内容到形式的过渡,是语言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并与已有的知识构建成知识链。记忆则是语言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另外,语言积累的这些过程,需要注意:第一,理解、感悟、鉴赏是语言积累的基本条件。这里的理解、感悟、鉴赏是就学习者知识背景而言,不一定要很深入,可以是浅层次的,但却不能完全缺失。没有理解、感悟、鉴赏的记忆只能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第二,理解、感悟、鉴赏、记忆四个环节不能绝对分割。它们如同调色板上的颜料,融合在一起。理解中往往有感悟,有鉴赏,也有记忆;记忆中又会有新的理解、感悟、鉴赏。第三,四个环节是一种认知心理的思维过程,但这些环节又不是绝对不变的,有时还可以略过或省去其中某个或某些环节。第四,从理解到记忆,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

三、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积累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关系

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性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的最大效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英语课堂教学来说,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追求的最大效率就是在每一个有限的课堂内,以教学内容为中介,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策略、文化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与提高。然而怎样才能获取“最大效率”呢?笔者认为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发展能力的关系

从《心理学》上说,技能是通过实际操练而巩固起来的活动方式,有技能并不完全等于有熟巧的功夫,熟巧是在已经具有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有这些理论指导,能理解所从事活动的性质,熟巧的形成就会更快更容易。那么,要掌握一门英语,仅获得语言知识和具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熟巧是不够的,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具有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的学生,并不等于已具备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学任务之一应是通过教师传授基本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张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当今,人们对待课堂上的师生关系问题正好犯了这个毛病。 初中学生尚处于不成熟的年龄阶段,自控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在老师的监控下学习;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其学习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老师的科学安排、深入浅出的讲解,说他们能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2.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

现在很时髦的提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认为课堂上组织更多的活动,即任务,便是尊重了学生“主体”。于是不管是否需要,不管什么课,堂堂课都开展活动,热热闹闹,至于结果却不甚考究。结果我们发现,许多课堂上,知识未得到落实,学习任务被压在了课后。“以人楸尽本褪且匝生的发展为本,以其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堂上学有所得、打牢“双基”,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就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误解。

三、教学与学生学习应考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认真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当前,由于客观上存在片面以学生中、高考成绩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水平高低和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现象,致使学校一些教师认为,执行教学大纲固然重要,但应付考试则更为必要,考试考学生什么,就着重教学生什么。考试没有听、说试题,教学中就放松或放弃听说训练;考试不考翻译题,教学中就不注重于这方面的训练;考试题型以标准化的客观题为主,教学中就大搞选择题型,模拟练习。为了学生考试的分数,甚至有的教师改变教学计划,减缩教学进程,大搞应试技巧训练等。对于此种做法,模拟测试对复习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对提高成绩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如果单纯地搞题海战术,除了能训练学生机械模仿及猜测题型的能力外,势必影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训练,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全面,基本知识不扎实。因此,应客观地看待考试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按照教学与学习英语的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讲与练的关系

新课程有四种提法:精讲多练,精讲精练,精讲泛练,精讲不练。对于教材的有些内容讲后需要多练,适当的练习;有些内容精讲后要学生有示范性的练习,做到举一反三;有的内容通过讲解再稍微一练就明白了;还有的内容讲过后学生部练也能掌握了,就不要练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作业时注意质与量的问题。精讲有利于记忆;练习多少要看教学内容、课程性质;不管如何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思考,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锻炼他们的智力与能力。如果把多练理解为练得越多越好,无限的加码;把精练理解为练得少一点,于是对作业不加挑选,使学生无法理解所学内容,都打不到练习的目的。

五、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94-02

初高中衔接课在近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普及,也来越来越受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衔接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认同。首先,初高中英语学习要求学生达到的英语水平跨度大。根据新课程标准,学完普通初中课程应达到五级课程标准,主要内容就是只要能听懂老师用英语上课,能简单的会话,能读简单的文章,能写小作文就行。对其听说读写的要求较低。而学完普通高中课程应达到8级目标,即“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能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初高中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初中只要求简单的听说而高中对听说读写都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由于知识量的突然增大,许多学生到了高中就会出现词汇困难、阅读困难、语法困难、听说困难,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信心缺失等。所以在缺乏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在高一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状况,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英语在知识上进一步增加难度,词汇量大幅增加,出现大量难句、长句,还涉及较复杂的语法,课文篇幅急剧扩大,听说读写全面铺开。例如:在现行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中就有大量生词汇,该单元精读课文Ann's Best Friend的3~5自然段——安妮日记的原文中就有大量的长句和难句,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安妮当时的心境。所以初高中衔接教学更显重要。其次,初高中学习方式的不同使得初高中衔接教育非常必要。初中学习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成熟度还不够,主要是以教师教为主,更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高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不断成熟,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大幅度提高,所以高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高中学习较初中学习更能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新教材难度大知识量多内容新颖,也就要求学生有些内容必须自学,且还要具有协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英语学科,更为明显。高中英语学习必须学会预习和复习,课外阅读和平时积累,否则很难适应高中英语学习。初高中衔接教学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具体应有怎样的措施呢?通过教学,总结如下。

一、说明初高中英语的差异

主要说明考试题型的差异和初高中英语知识能力要求的差异,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底。通过对高考题型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在高中学习中的方向。例如:高考中阅读分数比重最大,而且主要来自科技、广告、文学和哲理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对初高中知识能力要求差异的说明,让学生对高中学习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例如:高考要求学生达到八级的词汇量,所以学生必须掌握词汇学习的方法,学会通过语境猜词义,掌握基本的构词法,按构词法进行记忆。

二、制定学科要求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制定出相应的高中三年学生学习的规范,进而制定出英语学习要求。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调整学习状态,适应教师的讲课风格,适应高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学会预习。通常教师将第二天上课的内容提前一天公布于黑板上,并在第二天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检查。

2.学会记笔记。从上高中一开始,一定要指导学生记笔记,循序渐进,给足他们记笔记的时间。定期检查学生笔记使其形成记笔记的习惯。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记笔记,在保证听懂的情况下选择性地记笔记。

3.学会复习。每天课前几分钟用于对前一天内容的抽查,以此督促学生对每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定期测试,检查知识掌握程度。

4.养成课外阅读能力。即从高一开始每周精选3篇阅读,养成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并在每篇阅读中积累常用生词和分析1~2个长句难句,让学生学会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学生的词汇量和化解难句的能力。

5.实行加分制。说明加分减分原则,说明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复习英语基础知识

1.复习语音。主要是复习音标和相关语音知识。虽然在初中英语教学音标已经学过,但由于不是考试内容,很多老师只是匆匆带过,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掌握。而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单词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要想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拓展词汇量,提高自学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知识。

2.学习英语词类、句子成分和基本句型。在初中单词少,句子简单,所以一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中的词类、句子相关知识。但高中词汇量猛增,大纲中的词汇往往要求学生掌握词性和含义,所以学生们必须先了解英语中不仅仅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还有副词、连词、介词、冠词和数词。高中教材中大量的难句和高中语法要学习的各种从句都以英语基本的句子成分和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为基础,所以要求学生对其要有基本的了解。

第6篇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前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平衡。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设置一些交往、互动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探究新知和体验新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为了让课堂不出现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还应具有组织者的身份,提出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并精心讲评。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探究和接受的关系

生物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是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不通过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很多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但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并非每一节生物课都要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学生收集资料、合作讨论。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首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现成知识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接受性学习积累的。其次,接受性教学往往以感性知识或直接经验作支柱,探究是学生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探究过程能够深化接受性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此外,生物学上有很多概念,概念是知识的基础,接受性学习是学习概念、同化概念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探究学习则是从概念形成途径学习概念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并非贬低或抛弃接受性学习,只是想强调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地位。作为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生物新课程在内容体系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另外,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因为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被弱化,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处于不平衡的地位。

传统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基础教育的不断完善、继承与发展,知识与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没有知识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没有知识,学生的发展便无从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无源无本,正是有了已有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

四、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这个观点来看,学生学是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因为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旧知识与经验去引领当前的学习。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直观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并非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诸多弊端,但经过多年的改进和提炼,有其精华方面。如教师的语言在设问、总结、强调重难点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课堂上的板书教学在归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因果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撞击,多媒体的介入只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生动,但它只应起辅助作用,它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实验和理论的关系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生物学的有关概念、理论就失去了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要重视理论,而且要重视实验。

生物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都是经过论证的经典实验,在新课的导入和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对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养成科学态度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可忽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六、插图和文字的关系

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以简洁、形象、直观的形式来描叙生物知识,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插图中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文字的叙述,通过插图和相应文字的对照学习能促进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113―0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涉及的力学知识并不多,但是针对初中学生而言,掌握起来难度还是不小。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力学知识时困惑多,再从近年来会、统考试卷中分析,力学知识已成为学生失分的主要方面。经过多年教学中的摸索,笔者积累了一些巧解物理力学难点的方法。下面,就此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要深刻理解力的物理概念,理清概念所包含的意思

初中力学问题的关键是要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 其一,一个力的产生必须具有两个物体,也就是说只要有力的存在就一定存在施力物和受力物。如果找不到施力物,那么这个力就不可能存在。例如,对面飞过来的篮球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进行受力分析,有的学生会认为篮球除受重力外,还要受向前的推力,那么这个推力到底存在吗?我们先假设它存在,那么这个推力的施力物是谁呢?而这个施力物是找不到的,所以论证了这个力是不存在的。其二,两个物体之间要发生相互作用。发生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指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改变的趋势,所以有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力。

二、要学会正确分析、判断物体所受力的情况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时,多数学生会出现多力、少力或力的大小、方向判断不准确的现象。教学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先按方向进行分析,切记不能全面开花。在对某一个方向受力分析时,对其他方向暂不去考虑。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对力的个数判断不准确的现象。如,向前推动放在地面的物体,分析力时,先给学生分析向前的推力,再分析向后的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向下的重力。这样层层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构建空间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空间思维的构建是最重要的,因为许多物理过程是动态的、理想化的。通过一定的物理思维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把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以思维的形式得到,这种方式在解决问题时极为有效。

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先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不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都受到浮力,接着思考以下几个思考题:1.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呢?2.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3.用钢铁制造的大块轮船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呢?然后通过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了解重力和浮力的大小的关系,并根据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四、挖掘生活中的力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篇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46―01

数学教学是中小学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加强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就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几个关系。下面,笔者就此谈些看法和体会。

一、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学科教学和思想教育并重,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民族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同时还要经常与学生谈心,加强情感交流,做学生尊敬信任的朋友,帮助他们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引导他们形成为实现人生理想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

二、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教师要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积极尝试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汲取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进行新课改并不是对传统教学一概否定,传统教学中许多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原则和方法,不但不能否定,还要继承和发扬。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 “直观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 “讲练结合法”等方法。

例如,在教学“绝对值的意义”这一课题时,教师首先应让学生记下“绝对值的意义是指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这句话,再举例解释、强调、讨论。如,|-3|,指数轴上-3代表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并强调:这里的“距离”指的是数轴-3代表的点到原点的线段的长度,这个长度就是3个单位长。在反复举例、强调的同时,再让学生举例讨论,达到使学生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教学,既使学生记忆并真正理解了绝对值的意义,而且为今后涉及到的绝对值运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熏陶。

三、教与学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探究、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但要把对学生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在一起,还要把自己的学和自己的教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师生间“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互动统―。

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的关系

教师渊博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专业知识渊博,才能对文本内容有准确理解和恰当把握,进而提出恰当的学习目标,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和途径,课堂上学生才可以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学习。每当发现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要及时进行点拨疏导或分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也要注重非专业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如高尚的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关心每一个学生;教学语言准确、规范、恰当,适合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板书设计文图美观、规范;教师仪表形象整洁,举止大方,气度优雅;上下课守时,很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对非专业领域和现代科技发展也有一定了解等。专业素养是数学教学的前提与条件,非专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五、理解与记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