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近年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005年我国民营经济将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将会大为改善
今年我国第一部《物权法》可望颁布实施。该法将明确:私人对其合法取得的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国家保护私人财产的继承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私人对其依法取得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享有所有权。国家保护私人储蓄。国家保护私人投资以及因投资获得的收益等内容,为民营企业在法律上成为真正平等市场主体铺平道路。
政府改革步伐会进一步深化,国务院《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很快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体制有望消除。除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国家将全面放开市场准入领域,采取更具可操作性的措施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大维护民营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同时改进对所有企业的监管,进一步理顺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体制。
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逐步转向以市场化手段为主,有利于民营企业认识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的方法、节奏和力度,从容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2005年我国将开始编制“十一五”计划,民营经济的发展将被历史性地正式列入发展规划,这将对民营经济发展,乃至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金融、军工、垄断行业等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对民营企业开放。金融体制改革也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民营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望得到缓解。
今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这将为我国民营经济更好的与国外投资者合作以及民营经济更好的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005年民营经济发展将保持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态势
我国民营经济必将与国有经济实现相互协调、持续稳定的长期发展态势,并最终实现全社会各个领域协调、稳定、快速发展的格局。
在战略上保持与国有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自身将注重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民营企业将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体制创新方面寻找新的增长点;成长性好的企业将加快改组步伐,股权式联合投资和重组将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新亮点;大型企业将利用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将成为民营企业的共识。在新的一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在投资等方面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战略,将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民营企业参与我国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力度将加大。民营企业在注重企业利益的同时,将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倡企业家的奉献精神。
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会加快,采取“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民营经济领域会出现两大变化:一是将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重;二是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各个领域内的合作步伐都将加快,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民营企业也将陆续出现。
实行“科教兴企”战略成为民营企业的新取向。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第一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建立,为企业内部各层级职员定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业务、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系统性培训;第二,要加大对研发方面的费用投入,高度重视研发,培养出较强的自我研发能力,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力度:第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党建工作;第二,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第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第四,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有条件的要相应通过ISO9000、ISO14000、OH SAS18000等国际管理体系的认证。
完善企业工会制度,关爱员工、协调劳动关系将成为民营企业体现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职工权益维护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起来。
为实现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建立和完善的步伐会明显加快,使其发挥民营企业自卫性和自律性的作用。
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我们预测在未来5―10年内我国民营经济将在以下4个方面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第一,民营经济总量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60%以上;第二,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将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第三,民营经济每年将吸纳1000万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第四,民营经济的出口将保持30%的增长速度。
未来5―10年内我国民营经济将呈现以下主要特点:第一,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将向重化工业和高科技领域继续发展。第二,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民营企业数量也将不断增加。第三,民营经济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将加大,民营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将不断提高。在第二产业当中,民营经济将会加快进军重化工业和军用武器装备工业的步伐。在第三产业当中,民营经济除了将继续在传统的第三产业占据优势以外,还将逐步向物流和金融等新兴服务业领域迈进。在某些领域或某些行业范围内,将会形成更多的具有竞争实力的龙头民营企业,同时也将会出现一批极具成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第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合作形式会越来越多,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民营经济当中的比重也将会逐渐加大,预计未来5―10年内将会达到30%以上。
相关链接
经济业绩
民营经济的新增就业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比重继续上升,仍然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超过600万人。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
民营经济产出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作出新贡献。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在66%左右。
民营经济投资增长幅度有所回落,但占全社会比重仍然较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30%。
民营经济企业纳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国家财力增加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了70%。
民营经济出口额保持高速增长,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生力军。民营经济出口占全社会出口的比重超过了70%。
研究表明,民营经济的经济效益指标好于全国总体水平。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差别的重要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民营经济基本上是百姓自我投资发展起来的经济。
主要特点
民营企业进入理性发展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研究企业发展周期、产业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之间的关系,明显注重企业战略管理,注意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注意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的融合。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20*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
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回顾20*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关键词:中小企业 年金 发展 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年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对于企业年金的定位清晰的法律法规。对参与基金管理机构、企业年金报备方案流程、基金监管、养老金产品、投资范围、的规定大多都是以“通知”“办法”的形式的,相比法律,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是,国外企业年金制度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是立法先行,如美国《社会保障法案》、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法》、澳大利亚《超级年金保证费法案》、等。首先,我国关于企业年金的法律还很欠缺这也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只有《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通知》、《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方法》两部法规对企业年金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次,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等法规,基本都是围绕着大企业所设计的,对于中小企业的指导极其有限。在中小企业建立年金时,基金运营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没有法律的保障,从而产生管理混乱,导致中小企业发展缓慢。
(二)中小企业及其职工普遍对企业年金意识淡薄
首先,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相比外国替代率较高,是退休人员主要的经济来源,基本上可以保障退休人员的温饱,职工对其关注度较高。其次,金制度的企业少之又少,其职工对企业年金缺乏必要的了解,有的几乎还一无所知。只有少数退休人员是企业年金的收益者,享有企业年金带来的福利。再次,建立企业年享受企业年金的员工与不享受企业年金的员工退休后的收入目前没有形成强烈的反差,对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不大。最后,企业年金的补充作用还没有得到公众的认知,企业年金的概念还没有走入公众的视野。一系列因素导致中小企业及其职工普遍对企业年金意识淡薄。
(三)企业负担重,积极性不高
首先,通货膨胀加剧,工人工资不断上涨,致使中小企业劳动成本不断增加,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其次,我国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完善,企业不但要承担29%左右社会保险费用,还要改善职工各项福利。再次,有意愿建立企业年金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财力有限,缺乏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无法争取最大利益。最后,对职工来说,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是属于未来收益,风险性比较大,激励作用比较有限。经营管理者更倾向于发放奖金激励员工。对于不能在当期发挥激励价值的企业年金热情较低。
二、缓解我国中小企业年金发展的路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及员工的重视程度
企业年金建立的主体是企业和员工。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和员工对企业年金了解不够,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年金给其带来的的好处。国家要想大力发展企业年金,改变企业与职工的认识,大力宣传则必不可少。政府应该通过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企业年金基金机构、融监管部门共同开展宣传工作,促进企业年金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对响应国家号召的企业,给以奖励比如:国家把建立企业年金作为评判企业优良的标准,从而提高其知名度,改变企业与职工对年金的认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的法律法规
国外一些高福利国家例如:澳大利、荷兰、瑞士,从中小企业开始建立年金计划起,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统一而且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从建立企业年金的条件、缴费数额、缴费年限、税收优惠、基金的运营到收益的分配、年金的退出都作出明确的规定,让企业年金制度趋向程序化、规范化、法律化。目前,我国关于中小企业年金计划具有指导作用的法律仅有《关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已出台的相关法律较为宏观对企业年金定位不够准确,导致年金建设指导作用有限。国家要明确意识到,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才是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基础。政府应该分析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出台符合我国中小企业年金的法律法规。
(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制度
建立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可以有效发挥规模效应,首先,多家企业共同建立集合企业年金计划,资金规模比较庞大,有利于提升了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市场谈判地位,减少年金在运行过程当中的管理费用。其次,在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方面,集合企业年金计划将资金汇集起来,进行集合投资,不仅拓宽了中小规模资金的投资范围摊薄了投资中的各项成本,而且,有助于投资管理人实现分散投资,从而降低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提高收益率。最后,在企业年金持续运营方面,如果一个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只要终止缴费。并不会影响整个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正常运营。
(四)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年金缴费能力
良好的收益是中小企业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的基础。但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少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往往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要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收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问题。
首先,在融资方面,国家给予扶持,完善融资体系,减少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其次,对创新性企业、技术性企业、环保性企业等一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再次,中小企业自身要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核心竞争了,努力转型,提高经济效益,有了经济基础,才有建立企业年金的资本。最后,中小企业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奖励机制,对贡献较大、工龄较长的员工给以年金奖励,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吸引并留住人才,提高企业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锐.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与刺激政策调整动向
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刺激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急性的“治标”政策。包括高频率大幅度降低基准利率、向金融机构大规模注资、央行购买债券、大幅减免税费和发放消费券等超常规举措。一类是长期性的“治本”政策。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等。正是前一类政策,在较快地稳定国际金融局势的同时,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增加了各国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可以预计,随着经济的好转,这类超常规之举必然会逐步退出。但是,由于经济复苏进展差别较大,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国实施退出政策的步调并不相同。具体情况是:
(一)恢复较快的美国已开始为退出刺激政策热身
受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和私人投资增长支持,2009年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速达5.6%,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正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今年2月美联储上调商业银行贷款贴现率25个基点至0.75%,把基础贷款最长期限从28天缩短至隔夜,把短期资金拍卖工具最低拆进利率从0.25%提高到0.5%,并从3月8日起关闭该渠道。但是,由于中小银行倒闭潮仍在持续,商业地产市场继续恶化,失业状况的改善不明显,美联储今年3月声称,仍需在较长时期内把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同时,美国政府还公布了鼓励放贷机构减记还贷者部分或全部次级抵押贷款的新住房救援计划。
(二)复苏迟缓的欧盟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欧盟经济复苏较慢,2009年四季度GDP环比增长0.1%,逊于三季度的0.3%。去年12月以来,一些欧盟成员又遭遇了债务危机,即由于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过高,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希腊和葡萄牙的信用评级,并暗示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也存在类似问题。对此欧盟应对比较迟缓,到今年3月底才拿出初步解决方案,致使欧盟经济遭到严重冲击,欧元区失业率由1月的9.9%上升到2月的10%。在这一背景下,今年3月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均宣布维持基准利率水平不变,也未调整“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但欧洲各国政府都已宣称要控制财政支出,以便削减政府债务。
(三)陷入通缩的日本实施了新刺激政策
2009年四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0.9%,好于三季度却逊于二季度。推动日本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是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但日本继续面临内需低迷问题。到今年2月,日本核心CPI已连续12个月下降,陷入通缩的迹象明显。近期丰田等日产汽车的召回事件也可能进一步影响日本经济增长。为此,日本不仅在去年底追加了2009财年预算,用于扩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住房投资、就业保障与环保,今年3月还通过了数字创历史新高的2010财年预算案,大幅增加社保投入。最近,日本央行又宣布进一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维持原利率水平0.1%不变的同时,把向金融机构提供的紧急贷款金额上调一倍至20万亿日元。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待退出问题态度迥异
受大宗商品需求反弹推动,印度和巴西等资源出口国经济快速回升,为防范通胀风险,2009年下半年起,两国货币政策均逐渐转向从紧,分别采取了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等措施,越南等国也采取了上调基准利率的措施。但由于制造业以及消费需求依然低迷,2009年俄罗斯GDP下降了7.9%,俄罗斯央行今年两次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历史最低的8.25%。
综合各方面情况,对于世界经济状况和各国宏观政策的下一步调整状况,可以做出四点推断:第一,在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欧经济出现持续稳定增长前,不应对世界经济的元气恢复盲目乐观。第二,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让各国从实际出发谨慎渐进地实施政策调整,在时机和步骤上很难做到全球协同。第三,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把调控重点转向超常规刺激政策的副作用,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第四,各经济体今后会继续推进长期性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打好基础。
二、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及各国经济刺激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尽管今年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有利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但各经济体的宏观政策调整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退出进程不一对我宏观调控的实施及效果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尚待继续巩固,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如果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在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上不能有效协同,将增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对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冲击。
(二)各国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热钱”流出冲击我国金融市场
2009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外资看好我国发展前景的同时,境外“热钱”也在加快流入我国股市和房市。今后随着各国央行逐步收缩流动性,可能会导致热钱无序流出,引起我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剧烈调整。
(三)刺激政策的副作用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逐渐好转,今后全球能源资源需求会继续增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国际能源署等国际组织预测,今年石油需求将增长1.7%,钢材需求将增长9.2%,铜、铝需求分别增长0.8%和12.3%。另一方面,主要资源出口国如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率先实施的紧缩政策可能促使该国货币兑美元继续升值,该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也将因此难以下降。因此,预计全年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可能高位震荡,我国今年会继续面临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四)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外需的非经济因素制约强化
一些经济体特别是欧盟和日本的“无就业复苏”状态在年内难以改观,必然会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也可能继续成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夹攻的对象。今年1―3月,美国、欧盟、阿根廷、墨西哥已相继对中国油井钻管、铜版纸、三聚氰胺、服装、高碳锰铁和打汁机等众多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反倾销税;韩国从2月起也对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出口的生姜、马铃薯等各类植物实行禁运。同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还将继续利用人民币汇率问题、“碳关税”等各种名目向我施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处于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政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宏观政策的传导效应日益明显的今天,为有效应对未来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各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应继续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密切跟踪形势,加强政策协调
高度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各国宏观政策变动。敏锐捕捉主要经济体各种经济数据和政策信息的最新变化,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和主要经济体政策取向,深入研究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做好应对预案。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控。及时跟踪分析美国政策调整带来的汇率和利率变化对世界资金流向的影响,做好防范国际热钱冲击我金融稳定的调控预案,最大限度减少其他国家政策调整“溢出效应”对我的不利影响。灵活机动地搞好国际合作。大力呼吁各国在G20框架下协调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则和步骤,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平稳渡过后危机时期。
(二)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
努力化解贸易争端。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保护规则,依法实施贸易救济,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继续健全贸易摩擦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积极发挥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驻外机构的作用,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通报、应诉指导等服务。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继续利用对外援助等各种有效方式,努力提升这些经济体在我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比例,促进与之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当前特别要加强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经贸人才的培养和国情社情的研究分析工作,做好与其它国家在新兴市场经济体进行长期战略竞争的准备。妥善处理好汇率相关问题,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关键词:企业年金;制度模式;借鉴启示
企业年金,在国外又称为职业年金、超级年金、私人养老金计划、公司年金计划等等,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人口老龄化,世界多数国家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主要表现为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入不敷出和赤字不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给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同时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许多国家积极寻求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构筑多支柱的混合养老保险体系,降低基本养老金比重,发展以企业年金为主的补充养老保险就是其中的主要改革措施之一。目前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补充养老收入(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收入)已占总退休收入的60%以上。
日本已经构建了由基础养老金(厚生年金、共济年金和国民年金)、企业年金、个人补充养老金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其养老保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的有力支持。日本企业年金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企业年金的发展为缓解国家财政负担、减轻公共年金制度第一支柱的压力起到_了很大的作用。其制度发展过程和模式选择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年金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一)初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时期(20世纪30年代一二战结束)
日本早期的企业年金是仿照日本公务员退休养老补偿金的办法,由企业在职工退休时一次性给予员工一笔退休金,因此称为“退休一次金制度,”这种制度起初作为雇主对职工忠实服务的一种奖励在少数企业内实行,但到二次大战以后,几乎90%的民营企业职工在退休时可得到一次性支付的一笔退休金。该时期企业年金的特点是;企业年金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不规范的承诺,年金计划由雇主单方面确定,没有上升为员工的权利,计划的建立与管理随意性很强,政府不介入;年金费用由企业单方面缴费,企业年金的存在是松散的;年金基金几乎全部储存在银行,不进入资本市场。
(二)企业年金制度普及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期)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在历经二战的衰退后逐渐开始恢复。经济的复兴使得职工工资普遍增长,退休金额急剧膨胀。日本企业纷纷要求政府借鉴欧美国家做法,在税法上给予退休金优惠。1962年日本政府创立了税制合格退休年金制度;1965年政府修改了厚生年金保险法,出台了厚生年金基金制度;1967年为了稳定煤矿工人就业,设立了煤炭矿业年金基金。该基金向55岁以上的煤矿业退休职工发放年金,或在其死亡时支付一次性抚恤金,其费用向会员征收,按上一年的煤炭产量由雇主缴纳。至此,日本企业或直接采用企业年金制度,或从原来的“退休一次金”制度转化为企业年金,使得企业年金真正得到了普及。到1980年,加入企业年金的企业比例达到60%,企业年金占日本养老保障体系的比重已经达到11.4%,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
该时期企业年金发展的特点是:
(1)运行模式采用DB模式,即待遇确定型模式(Defined Benefit plans)。该模式缴费并不确定,但雇员退休时的待遇是确定的。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和吸引职工长期为企业服务,通过确定一定的收入替代率,可保障职工获得稳定的企业年金。这种模式的缺陷是养老金可转移性很差,职工在退休前不能支取,职工转换工作单位受到限制。而且企业承担投资风险,一旦基金投资亏损,企业也必须按事前确定的待遇将资金给职工。
(2)政府在税收上给予加入年金的企业极大的优惠,以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年金的税制类型为EET①,即年金的缴纳和投资收益阶段都不用纳税,只在支付阶段纳税。政府通过实施慷慨的税收减免政策放弃一部分即期财政收入,促进企业年金早期的发展。由于这种税制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是中立的,因此从长期来看,并没有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3)年金基金逐渐进入市场运营,投资组合趋于多元化。但基于年金必须在兑现时达到保值的特殊要求,政府在基金管理和运作中一直比较保守,主要以信托的形式运作,并控制基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如日本政府对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组合作了严格的规定:企业年金投资债券不低于50%,投资股票不超过30%,房地产不超过20%,外国资产不超过30%,投资单一公司的资产不超过10%。对基金投资的最低收益率和信息披露机制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政府对企业年金制度长期实施严格监管,保证了年金基金运营的安全性,对社会保障的平稳发展起了一定的稳定扶持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金的投资收益率。
(4)企业年金基于正规的企业劳动关系而建立,员工的权益得到法律保障;年金计划和管理主体日益多样化,资金账户管理及监管日益规范化。
总之,这一时期基于企业动机、员工需求、法律要求、税收激励、市场促进等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作用,日本的企业年金迅速发展,到2000年日本企业年金对劳动力的覆盖率达到38%。
(三)企业年金制度改革完善时期(20世纪末―现在)
20世纪末期,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大企业裁员现象屡见不鲜。鉴于DB计划使企业存在严重的偿付能力不足,加之日本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原有企业年金模式难以维持,政府在2001年对企业年金制度进行改革,并予2002年4月推出了“确定缴费年金法案”,即日本401k计划。
“确定缴费年金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改革了企业年金的筹资模式,由DB模式改变为DC模式(Defined Contribution,即缴费确定模式)。该模式缴费额是事先确定的、而职工获得的年金收入是不确定的,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DC模式建立了个人账户,方便了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把资金运营的风险转向了个人,减轻了企业的年金负担,同时为新会计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方便。作为过渡期,政府允许厚生年金基金在2年半内、税制合格退休年金在10年内向DC型企业年金转移,并允许设置企业型或个人型DC年金;(2)创立了新的监管机构_健康、劳工和福利部,该部负责监管所有除DC计划之外的计划,监管控制所有新计划,并放宽了监管原则;(3)放松了年金基金投资限制,组建了年金经营基金会,扩大民间和精英人才对基金管理与经营的参与,引进竞争机制,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养老保险基金引向资本市场。日本养老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由1983年的8.96%,猛升为的2003年的44%。为了加强资金运作的安全性,特设投资专门
委员会,对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进行严格调查和审核。按国际财会标准制度,将经营状况的信息公开,接受国民及国际社会的监督。“确定缴费年金法案”的实施,满足了日本国内的实际需要,也促使了日本养老保障体系的运作更趋于规范化、高效化和国际化。
二、日本企业年金发展的启示
日本企业年金发展有它的特色,但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特别是中日两国人民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都相似,且两个国家都面临人口老年化的问题,因此日本企业年金发展的一些经验对我国有很好的启示。
(一)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是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
企业年金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涉及多个政策领域,其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是发展企业年金的关键性制度安排,是企业年金得以发展和普及的根本性条件。日本政府为了鼓励建立补充年金计划,在税收上给予相当程度的优惠,如企业可享受税前缴费、基金投资收入免税等。这些举措是政府间接介入企业年金领域,引导企业年金规范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提高了雇主雇员双方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二)企业年金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法律环境,立法规范是企业年金发展的基础、 为了规范企业年金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与年金发展有关的立法工作。如养老金津贴受制于《劳动标准法》,有税收的养老金计划受制于《公司税收法》,个人养老金计划受制于《个人养老金保险法》,DB法人养老金计划受制_于《DB养老金法》,DC养老金计划受制于《DC养老金法》①。这些法律法规对年金发展已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企业年金基金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投资于资本市场
日本的经验表明,企业年金基金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有效运作,但要有计划有步骤进行。(1)在企业年金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保证年金基金的安全性,以慎重投资为主要年金基金投资于安全性较高的债券市场;(2)伴随着年金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可扩大年金基金的投资渠道,例如投资于风险性较高的股票市场上。国际经验也表明,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与企业年金的发展程度是相辅相成的。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性条件,而企业年金的发展又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流,促进资本市场繁荣。
(四)对企业年金基金运作的监管是保障其顺利发展的关键‘
企业年金基金运作也有违规的情况出现,也会产生运作风险,所以对年金加强监管是必要的。日本对年金基金监管严格而不封闭。监管路径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建立各种制度和规则,二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突出信息公开化。后者是日本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成功经验,它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来监管有关当事人,有效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
(五)强调企业年金计划与基本养老计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企业年金的存在,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而且增强了养老保险体系的强度和弹性。但设计企业年金待遇水平应注意与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衔接和协调。过高则加重企业负担,过低又起不到作用。一般来说,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相加一般不超过养老保险替代率的70%。在日本,二者之和以不超过公务员共济年金为限,以达到预期的综合替代率。
三、完善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若干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快速地跨入了老年化社会。统计数字表明,到2005年3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有1.1亿,占总人口的8.5%。预计到2030年老龄化人口将达到我国总人口的16.68%,到2050年将达到24.41%。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使得建立与完善养老保障体制以维护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尽管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已经有了1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特点和不足在于:(1)年金发展规模不大(到2005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到2.4万个,参加职工924万人,年金规模680亿元。2006年6月年金规模新增110亿元,达到690亿元);(2)覆盖率不高(2005年底企业年金覆盖人数占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7.04%)、替代率低(我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约为5%,而在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一般,达到20%~30%);(3)年金基金的投资渠道有限,主要还是存放于银行,少量投资于国债;(4)尚未放开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监管体制还不健全,相关的制度法规设计还有漏洞。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体制日益完善,企业年金需求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成熟,我国企业年金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今后每年企业年金新增额将超过1000亿元,到2010年有望达到1万亿元。
基于以上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在初步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不足,借鉴日本企业年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上,应加强对以下重要环境的完善工作:
1.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行DC和DB模式并举发展方案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初步确定我国企业年金采用DC模式,年金基金采用信托管理,并确定了年金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操作额度。这一制度设计,是鉴于DC计划可减轻企业负担,由员工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减轻国家财政压力角度考虑。此外,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可使用的投资和风险规避工具还有限,特别是在监管和法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谨慎放开年金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对投资进行额度及范围的限制,对减少投资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发展都是有利的。但应看到,我国还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其社会制度、企业制度等与日本不同,大中型企业多,有大量的中老年员工,因此单纯采用DC模式并不一定合适,而且DC模式相对来说管理成本和操作成本高。因此,目前应允许两种模式并存,企业到底选择DC模式还是采用DB模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从社会效应最大化来看,政府任何行政手段的干预都会导致道德风险和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上海社包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未来哪种模式可持续发展,应由市场决定。此外,随着资本市场交易工具逐步多样化以及市场微观主体规避风险能力加强,还应逐步放开限制的范围和限制额度。
2.完善企业年金发展的法制环境
2004年以来,我国一改10余年来企业年金在法制建设方面空白的局面,一系列企业年金法规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出台,为企业年金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4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同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等四部委联合《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托管以及投资管理进行了规范;同年8月《企业年金管理指引》,11月劳动保障部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关于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25号),《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南》也同时。2005年3月《企
业年金管理运营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据悉,2007年一季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将制定过渡性指导意见,公布将企业年金的存量部分规范为新的企业年金的具体操作方案。这些法规的出台,加快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步伐,为企业年金规范发展提供保障。但如何将这些暂行办法、指引、指南等上升为法律,并推出、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还有相当多工作要做。
3.完善企业年金发展的税收环境
日本的经验表明,在年金发展的历程中税收优惠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我国这方面的优惠不明确也很有限,唯一的税收优惠依据是国务院2000年颁发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但该方案没有明确具体地对税制进行规范,也没有确定税制优惠模式,使得各地各部门税收优惠要么不均衡,要么可操作性不强。建议国家税务部门尽快对以下三个阶段的税收政策予以明确:(1)交费阶段的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或延续;(2)基金累积阶段的税收,包括基金投资的交易税、利息税和资本利得税的优惠;(3)基金给付和中途返还阶段的税收政策。鉴于在企业年金形成一定规模以前,经营基金管理业务是微利甚至亏损的,我们建议在起步阶段,给予经营者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年金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因此,采用EET税制优惠模式更符合我国的实际。
4.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企业年金发展的投资环境
如前所述,健全的资本市场是企业年金运作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广其投资渠道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发展我国的企业年金,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具体措施可包括:加大力度培养资本市场微观主体、进一步增加资本市场交易工具、严格管理与规范股票市场运作、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以及鼓励风险产品创新等。与此同时,允许一些条件具备的企业年金基金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2006年12月,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等与国内目前年金基金规模最大的企业――淮南矿业签约,9200万元年金基金将入市。相信这些高累积性资金流的更大规模地进入资本市场,对后者将所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生态环境;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云南省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板块,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与东盟对外贸易进程中取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速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对外贸易的增长实现了出口创汇;促进了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的增加;同时也推动了国家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云南省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当下的新常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过度利用、资源浪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的现象也与日俱增。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存在的,文章分析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选取近年的云南省相关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检验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本文选取了自2005年至2014年云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反映生态环境的四个指标,分别是:废水、工业废气、烟尘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年排放量。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云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在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也处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废水、废气、烟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都出现了大幅度增加。如果长期下去势必会阻碍云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通过使用SPSS对五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废水、废气、烟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国内生产总值与这四个指标的相关性分别是:0.948、0.935、0.768、0.897,并且通过了显著性的检验,如表一所示。显然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与这四个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定量研究。具体方法是:1、将国内生产总值设为因变量Y,分别将废水、废气、烟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用自变量X1、X2、X3、X4来表示。2、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检验。如下表二(系数表)所示。
根据数据得到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Y=-3093.167+1261.809X1+0.722X2+126.881X3+0.782X4从系数表可知模型中各变量经过t检验,均显著成立;另外可决系数R2=0.966,表明该回归方程拟合的好,具有一定代表性。也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会使得废水、废气、烟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增加,由此可见云南省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的破坏。
三、结论
当前很多地方将自身的发展局限在经济发展的范畴,而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支持,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又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二者能否兼顾?从长期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1、不应该对GDP过度强调,这个指标并不能涵盖社会、经济的全部内容,我们应该更加关注GDP的质量和效益,即发展绿色GDP。2、增加技术投入,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降低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中应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其次,通过不断宣传和法制建设,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理论,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通过以上措施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兼顾环境生态的保护,这样就能促使云南省经济、社会以及各方面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臧天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近年来,山东省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5942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在农业方面,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919.3亿斤,比上年增长1.5%,连续第十二年实现增产。在工业方面,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其中,重工业增长10.1%,轻工业增长8.5%。从收入指标来看,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64元,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
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的决定作用
(一)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为地域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使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实力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组织和传播齐鲁文化,有力的促进了社会文化消费需求,如参加文化旅游等,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齐鲁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的消极作用
在肯定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对齐鲁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消极弱化的一面,近年来,随着山东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会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如热衷西方节日和对韩剧的追捧等,对我国传统的齐鲁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直接导致齐鲁文化建设的弱化。
(三)齐鲁文化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立性
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总是保持同一步调,地域文化在沿袭、发展过程中经常表现出自身的独立性。正如经济发达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繁荣,齐鲁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制于山东的经济基础之外,还会受到山东各地的地形地貌、人文积淀、传统习俗、河流山脉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从历史发展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山东有些曾经经济上很是繁荣的地区尽管出现了衰落,但其地域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惯性仍然保持着应有的影响。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区域经济的反作用
美国知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在当今社会生产中,具有决定作用的要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和属性决定了它不但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齐鲁文化对山东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齐鲁文化重视道德人格的塑造,重人才,重教育,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为山东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此孕育出的文化生产力摆脱了资源稀缺的问题,催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的推动了山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地域文化创新内在地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祭孔大典、在全球开办孔子学院等,带动文化产业创新,随之不断衍生新的产业门类,从而催生新的市场需求,同样的,齐鲁文化的创新也转化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作为,成为山东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二)齐鲁文化对山东区域经济的阻碍作用
关键词:投资;外商;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背景分析
1.世界形势
受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趋于饱和,而部分欠发达地区或国家经济则刚步入正轨。于是,世界市场迫切要求世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分配,借以满足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国内形势
从国家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建设的重心一直摆放在经济建设之上。尽管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可喜成效,但就目前我国发展要务而言,经济发展仍是重中之重。于是,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出台了多项规定及政策条款来促进国内对于国外资本的吸收。
二、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满足国内资本市场需求
就国内目前资本市场而言,所呈现现状为:数额小、股份多、分散、难以聚拢,这样的特点直接影响着我国国内依靠巨额投资谋求生存及发展的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然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开始,国外大量资本以大数额方式涌入国内,解决了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上对于大数额资本的需求。
2.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就目前国内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占据了我国接近50%的产业结构比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才占据了50%左右的产业结构比重。而在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仅占据不到30%,而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占据比重则超过70%。由此可见,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在于产业结构与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相脱离。然而,就国外直接投资而言,其主要投资对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第二及第三产业,这样伴随着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国内产业结构势必将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依托、第一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长远化、科学化。
3.促进国内生产技术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动力源泉的追溯。可以说,在目前国际市场上,有超过70%的成功企业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取得成功的。然而,就外国直接投资形式而言,有超过投资比例20%的投资形式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这样一定比例技术投资的影响下,国内各接受投资企业在生产技术得到迅速提高,进而促进了国内同行业领域内的生产技术的提高,实现我国依靠科学技术而带来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4.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经济的发展不仅仅直接表现为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同时表现为与经济效益提高的其他效益得到保护,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而就我国经济建设而言,与之相关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效益的保护,其中以民生问题为中心,而民生问题中又以剩余劳动力为最大难题。然而,通过国外资本的直接投资,大批企业在国内建成,这样就形成了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强大吸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问题。
三、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不利于民族资产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积极吸取国外资本发展本国经济,我国在经济政策上及税收政策上等给予了外国直接投资以十分优惠的政策条件,这些条件的积极作用在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人们却忽视了这些政策的不利影响。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外商投资享有了“超国民待遇”,这些投资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就会远远低于国内未享有“超国民待遇”的国内民族企业,于是国内民族企业在价格战上占尽劣势,不利于我国民族资产的发展。
2.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就外国资本对我国直接投资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到全部投资比例的85%左右,中部地区占有约10%左右的比例,而西部地区则仅仅占有约5%的国外直接投资比例,由此可见。国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在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外商投资的拉动之下经济进一步发展,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则会由于资本欠缺而继续保持低迷的经济发展态势,最终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失衡。
3.增加了行业垄断危机
对于国外直接投资控股企业及国外投资独资企业而言,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在于行业垄断的危害。由于这些国外投资企业拥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再加上他们所享有的一系列国内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条件,这一切,都为国外投资控股企业及国外投资独资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霸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4.增大贸易顺差
据称,我国贸易结构里加工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还有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是58.5%。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保持了每年五、六百亿美元流入规模。郑京平说,加工贸易本身就意味着顺差,因为我们进来的产品,通过在中国加工以后再出去,一定是出口的价值高于进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