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健身气功;高职院校;意义作用
作为我国一项历史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健身气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调整气息、调节身体等步骤实现对健康的完善,健身气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与此同时,在对人们身体进行有益作用之后,也会对人的精神面貌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善,具体体现在精气神和身体抗疲劳程度上。因此,实现高职院校的健身气功推广,不仅应运了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也使得人与社会实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衔接。
一、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的意义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心境平和,有效缓解生活学习压力
健身气功,首先需要从“气”入手,把气息调匀,才能在最后取得一个“健身”的功效。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都面临着亚健康的困扰,同时也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看待问题,人浮躁易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不仅有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自我健康管理范本,同时还能让他们意识到合理管理自我健康的重要性,促进情绪的安定和平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气息,并在学习中体会静心的真谛,这样一来,也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端正学生心态
健身气功在修身养息方面的作用一直都是不容小觑的,它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舒展运动和心肺呼吸,促进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加快,从而在无形之中将人的身体进行一定的放松。现如今,校园暴力现象在逐年上涨,给学生增添了不少隐患,也让教职人员的教学压力增大。在校园内推广健身气功,让学生学会冷静理智的方法,尤其是在社会风气日趋浮躁的今天,大学生更注意掌握好自身的脾性,总而言之,健身气功在 培养学生理智、冷静以及正确处理情绪方面的功效斐然。
(三)促进身心健康,提高道德思想素质
健身气功在对内心的自我锻造的同时,在对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提升,以为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健身气功的社会地位至今还是得到承认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加强对健身气功的锻炼,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
二、如何深化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的意义作用
(一)创办健身气功俱乐部
健身气功俱乐部的创办,实际上就是为了鼓励一批拥有相同志向的人在一起钻研学习,将健身气功的精髓发扬光大,否则,只有形单影只的力量作为基础支撑,这项运动在兴趣爱好日新月异的大学校园之中能够长此以往存在的几率太过渺小。因此,创办健身气功俱乐部,将一些热爱此项运动的学生召集到一起,便于他们在日常学习锻炼之余交流分享心得,促进健身气功的提升和完善,也能更好地吸引新鲜的目光,让这项运动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和其他一些运动不同的是,健身气功对于场地没有要求,相反,只要通过一些肢体动作的配合就能达到相应的理想效果。因此,在实践方面,健身气功的实用性和就地取材性还是深得人心的。我们可以利用气功的这性质在校园创办俱乐部,除了给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一些可以施展的空间之外,实际上也是为了日后开展健身气功的比赛做好准备,这不但丰富了学生在繁忙课业之外的业余生活,也能给校园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给健身气功做足了宣传,让它在深入人心,从而提升将参与度,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
把健身气功这项运动也归结到体育课的范畴之内,将其作为和像羽毛球、游泳、乒乓等形式的体育运动对等的位置上看待,开设几门与之相关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像对待正课一样去练习健身气功,同时,健身气功的锻炼也不会像学生们所想的那样枯燥乏味,不会太难坚持,再者说,开设健身气功教程,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健身气功的理论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促进对健身气功的了解和学习,达到一个双管齐下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的作用是极其有利的,它不仅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更是年轻人需要的一项锻炼活动。推广健身气功在高校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完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形成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也使得中国这项传统文化实现了升华,因此,学生在健身气功的锻炼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丰富自身的学识和素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全球化浪潮也使得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将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等大量地传输到世界各地,进而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其自身建设,使之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更好的促M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优良。而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基本出发点。以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也是古往今来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一切文化成果,而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又具有重要意义。
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以及道德理念等。既可以启迪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可以启示治国理政。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甚至使其面临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疏忽了精神领域的完善,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它在社会中的巨大整合功能。与现代生活之间产生了分离,使原来的伦理价值以及规范体系与现代社会生活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造成当今社会不少人价值观的偏离以及道德的缺失:多少人还记得“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多少人还记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执着精神?多少人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精神?多少人还记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真心真情?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祖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独特性。既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主体性、延续至今的连续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扬弃地继承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既要汲取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又要认真分析、综合思量,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广大青少年以及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当下,很多年轻人信仰迷茫、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差、道德精神默然,这就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思想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时代价值中,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有能力抵御多元文化中不良成分的冲击。要以青年人的“中国梦”为纽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院校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青年人的道德修养;加强例如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发挥好其文化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以名人讲堂、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邀请文化名家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更好的宣传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就是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发展。既要保留其合理内核。又要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多元文化相融合。保持强大的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当下倡导的时代精神,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利用好历史名人故居、博物馆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等一切社会文化资源,作为古今中外文化传
承发展的教育纽带,做到古今结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孝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内涵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历揽古今,无论是孝感动天的禹舜,还是亲尝汤药的刘恒;无论是百里负米的仲由,还是芦衣顺母的子骞,无不体现着敬亲养老的高尚品质,无不流传着感人至深的孝道佳话。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孝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11世纪以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尔雅》谓“善事父母为孝”。朱熹在《论语集句》中认为孝乃“善事父母”之谓。 许慎在《说文》中谓:“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即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申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简言之,孝文化是涵盖一切关于孝的思想观念、理论制度、行为规范、文艺作品及相关民风民俗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孝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追求个性解放,及我国教育制度的缺失,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开始减弱,家庭养老观念开始淡漠,传统孝德遭到了中断和失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近年来家庭赡养纠纷增加,有的甚至发展到刑事案件。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那些高龄、多病、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而对那些自身有经济收入,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感到子辈对自己的冷落,感到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子女对老人往往是使用多,关心少,缺乏情感交流,使老人倍感孤独、凄凉。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不仅仅表达了儿女的心声,也是寂寞父母的念头,它更包含了子女对父母孝之“缺失”的普泛性存在。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据调查显示: 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如何开展孝文化
首先,要讲孝道,树立起尊老、爱老、敬老、养老,事亲行孝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孝文化对于保持家庭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理念;要真正形成弘扬孝文化,遵守“孝”这一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要让每一位公民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赡养父母、孝敬老人的责任,并时时刻刻坚持讲孝道,坚持身体力行,尽心尽力而为。
其次,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孝文化宣传教育,形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舆论的教育和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孝文化,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使遵守孝道, 崇尚孝文化日益深入人心。要通过对孝文化的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使孝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践行。
第三,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使之养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习惯。弘扬孝文化,广大青少年是关键。要把“孝”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开展孝文化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唤起广大青少年的“孝心”。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把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
第四,要理直气壮地反对一切不孝行为,对于触犯法律的虐待老人者,要依法坚决给予惩处。目前,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不赡养父母、不孝敬老人的行为,甚至时常出现虐待老人的恶行。对这些恶行,社会应该进行强烈的谴责。加大养老社会化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养老社会化进程。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养老方式,加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更加合理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鼓励人们把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形成良好的孝文化环境。.
第五,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孝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新精神。时代是不断发展,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孝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丰富多彩、生活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所以,必须在保持尊老传统,弘扬中华孝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孝文化以时代的特征。在当代弘扬孝文化,应该注重人格平等性、义务双向性、情感性、精神性和自律性等。
总结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内容上不断的充实,形式上不断的创新。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孝文化的弘扬出现了淡化的新问题,人们的孝德观念日趋下降。因而加强弘扬孝文化,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贺州民歌;保护传承;产业化开发;文化生态壁龛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外学术界关于贺州民歌的论文,笔者尚未发现。国内学者对于贺州地区的民歌研究颇多。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从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的理念出发,对贺州民歌进行继承发扬。第二,从贺州民歌的经济应用价值理念出发,对贺州民歌进行开发,带动贺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基于贺州民歌文化价值保护传承的理论
基于贺州民歌文化价值保护传承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贺州民歌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方法的研究。黄玉婷[1]对贺州民歌的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与民歌的传承原则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二,对贺州客家鸡歌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苏秀玲[2]通过对贺州客家鸡歌的调查现状分析,认为客家鸡歌在传唱方式上具有独特性,其传承方式必须符合客家鸡歌本身的特殊性。第三,在民族群体与民族艺术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如何对贺州民歌中的“蝴蝶歌”、“喇格哩”保护与传承的研究。黄玉婷[3]认为民歌在保持发扬内部精华的前提下,其民歌的创作、保护应该留有一定的生存及发展的预留空间。第四,民歌的语境关系及群体行为对民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覃爱民[4]以贺州瑶族民歌为例,深入研究了其民歌的群体性对民歌的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上述学者对贺州民歌保护传承的论述观点无可否认是有道理的,但是没有更深层次指出贺州民歌保护与产业化开发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以及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从而使贺州民歌得以有效的保护传承,同时让贺州地区人民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
(二)基于贺州民歌商业经济价值产业化开发的理论
目前,国内的学者基于贺州民歌商业经济价值开发的角度来对贺州民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对贺州民歌的产业化开发的现状不足和应对措施的研究。黄斌[5]认为贺州民歌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在城市化文化品牌打造的浪潮中,贺州地区人民应抓住机遇,积极开拓本土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一个文化产业链,为贺州地区创造经济利益。第二,对贺州民歌结合地方旅游的研究。覃爱民[6]认为通过发掘贺州传统的民间音乐,加大培育特色民歌文化与地方景点结合的力度,将使贺州民间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共赢发展,等等。
上述学者认识到了贺州民歌的产业化开发的潜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仅是把贺州民歌推入市场,而市场本身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与贺州民歌保护传承的出发点是不符的。按照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可能使贺州民歌的文化保护传承偏离原来的传承轨道。
总之,以上学者对贺州民歌的研究,主要观点集中于贺州民歌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与商业经济价值的开发两个角度。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有部分研究者开始涉及。如高尚学[7]认为:广西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两者的关系是微妙的,应用文化生态壁龛这个概念,可以合理的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悖论。但是,对于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两者微妙独特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涉及。
二、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策略
(一)文化生态壁龛概念的提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贺州民歌该如何保护及传承?因为保护与传承这两个概念本身是有对象与时间、空间的范围与边界的,这明显与贺州民歌“活态性”的文化活动形态是不相符合的。其次,该如何处理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与贺州民歌的产业化开发的两难之地?即解决好贺州民歌保护传承的文化价值与经济开发的商业价值之间存在的悖论。因为贺州民歌市场本身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盲目的将民歌推入市场,可能会把贺州民歌的文化价值引向偏离其文化传承的方向。
目前,如何处理民歌陷入的两难之地,高尚学[7]从生态学和生物学中,引进了“生态壁龛”这个概念。即提出根据与广西民歌的亲密程度,区分出不同的条件范围,从而找到广西民歌保护和传承的基质核心,划定广西民歌商业开发的红线,即广西民歌的文化生态壁龛。在一定程度上,从理论层面上为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实施的“度”,解决了两者之间的悖论。“生态壁龛”(ecological niche)一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时间和空间上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8]英国的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研究图像艺术与形成图像艺术的各种文化生态条件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时,把产生图像艺术的各种外部文化生态条件概括为“艺术生态壁龛”。[9]简而言之,即根据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的程度深浅进行合理的区分,进而找到与民歌密切关联的条件范围,即是“文化生态壁龛”。[7]这里,可以借用“文化生态壁龛”的概念设想,来解决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二者衍生的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生态问题。
(二)文化生态壁龛: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的“红线”
新媒体时代,音乐的受众群体选择范围越来越广,自由度越来越高。而传统民歌依然走着旧路,停留最初的样子,难免会使受众群体乏味。但市场又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因此找到一个平衡点至为关键。“文化生态壁龛”这个借助生物、生态学上的概念设想,可以为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两者之间画一条“红线”。首先,“文化生态壁龛”概念的提出,从理论层面上提供了一个处理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开发之间的“度”。其次,根据“文化生态壁龛”这条红线,可以保护贺州民歌这种文化形态本身的“活态性”。最后,贺州民歌进行商业化开发要依据与贺州民歌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种文化生态条件所划定的“文化生态壁龛”为前提。在这条红线所划定的范围之外,人们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商业开发的。
三、营造贺州民歌文化的艺术壁龛
随着市场的发展,贺州传统民歌必然受到影响,如何在市场中保护传承贺州民歌即怎样营造贺州民歌的文化生态壁龛?
(一)培养贺州各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贺州民歌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这么说,民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意识的体现。“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是经过许久的历史沉淀出来的民族精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与智慧、信息库存量是其他文化无法代替的。”[10]简单来说,贺州民歌是贺州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积累、沉淀下来的群体文化意识。但是,在现代化文明席卷全球的时代下,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传统文化在不经意间悄然消失。目前,贺州地区比较出名的民歌有汉族的《挖地歌》、《夜光光》,瑶族的《开山歌》、《蝴蝶歌》与《喇格哩》、《贺喜歌》与《葬祭歌》及壮族的《嘹歌》、《布洛陀》等。这些知名的贺州民歌,政府保护的力度较大,可还不是很完善。除此之外,贺州地区还有一些传统民歌得不到保护,甚至无人问津。
经过调查发现,一些村子的人普遍认为民歌已经过时了,已经没有必要传承下去了。这种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随着大量人员外出打工,越来越明显。例如:寒假期间,笔者走访了贺州市富川县朝东镇塘源村,经过访问以前的山歌继承人及一些年轻人来进行比较,得知村子里以前山歌是一种很常见的活动,唱歌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生活。如今,人们只觉得民歌枯燥乏味,哪里有手机下载的流行音乐好听。现在听民歌无疑是“老古董”,没有生活乐趣的。正是由于这种日渐薄弱的民歌文化意识,才导致贺州民歌逐渐没落。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贺州民歌,营造文化生态壁龛,必须培养贺州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
(二)保护和培养贺州民歌继承人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村人涌入城市务工,导致贺州民歌的传承人出现岌岌可危的局面。笔者的家乡贺州市富川县塘源村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村落,有许多瑶族的民歌,可是现今这些民歌已经很少有人会唱了。今年春节期间,笔者访问了几位老奶奶,从中了解到一些村里民歌的基本情况。以下为访谈内容:
我:唐奶奶,村子里以前唱的民歌多吗?
唐奶奶:多呀,那时候我们没事就聚在一起唱歌,唱歌是我们娱乐的主要活动了。
我:那你们唱歌有人组织吗?
唐奶奶:不用,只要闲下来几个人聚在一起就会唱歌。
我:唐奶奶,你们有人专门教唱歌吗?
唐奶奶:有呀,聚在一起的时候,老一辈的人就会教小一辈唱歌。
我:现在为什么没人教唱民歌?
唐奶奶:现在哪个小年轻还愿意唱民歌呀,在他们看来唱民歌已经过时喽。
我:你们唱民歌的主要场合在哪里?
唐奶奶:没有具体的场合,比较热闹的是“坐歌堂”。以前女子出嫁前一天都会唱民歌,从中午开始直到第二天早上。那时候可热闹了,有“敬茶歌”、“哭嫁歌”……还有“歌师”对歌哩。哪像现在的“坐歌堂”都没人唱歌,冷冷清清,一点也不热闹。
从唐奶奶的口中,了解到村里的民歌除了上了年纪的老人会唱,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唱民歌了。春节期间,笔者参加了一次“坐歌堂”,主人家开着电视放着现代的流行歌曲,大部分人都是拿着自己的手机玩,丝毫没有“坐歌堂”的气氛。可见,传统民歌的传承人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断层局面。所以,为了更好地营造贺州民歌的文化生态壁龛,必须要保护和培养贺州民歌继承人。首先,当地政府部门要与村子里的干部达成一个共识,积极寻找村子里的民歌传承人。其次,政府要适当的投入一些资金,让这些老一辈的民歌传承人有一定的物质补助,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精神鼓励及支持。最后,寻找新一代的民歌传承人,加大力度进行培养,使贺州民歌的传承人延续下去。
(三)建立贺州民歌生态保护区
贺州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创造了许多多姿多彩的民歌音乐。对于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政府做了一系列的措施抢救民歌,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富川瑶族的“蝴蝶歌”、塘源村的瑶家“讲歌”出现技艺濒危的局面。“蝴蝶歌”、“讲歌”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正在逐渐的缩小,一些传统的民歌活动逐渐被现代的节日所取代。演唱“蝴蝶歌”、“讲歌”的主要活动地点也日益减少。其次,“蝴蝶歌”、“讲歌”的传承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一些上了年纪的传承人逐步淡出了演唱的舞台,或者相继离世。而现在的年轻一代,随着进城务工,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对于“蝴蝶歌”、“讲歌”之类的演唱,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演唱。同时,随着现代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变化,“蝴蝶歌”、“讲歌”的发展将越来越少人参与,出现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传承贺州民歌,营造贺州民歌的生态文化壁龛,当地文化部门应实地调查本地的民歌状况,政府再借助非物质文化的平台,设立贺州民歌的生态保护区。那么设立贺州民歌的生态保护区,需要怎样做才能让贺州民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首先,应该要明确这里讲的生态保护区是不同于一般的原生态保护区,而是根据与贺州民歌关系的亲密程度所划分开来的,与贺州民歌关系极度密切的保护区,即本论文所提到的民歌文化生态壁龛。其次,应对贺州民歌演唱的传统聚集地进行保护,以及对于新出现的贺州民歌歌唱地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维护。最后,当地政府要根据贺州民歌的原生传承地进行划分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那些开发力度较大的贺州民歌加强保护,同时对甚少人知晓的贺州民歌村落进行宣传与适当保护。
(四)在市场中保护与传承贺州民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贺州民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首先,当前年轻人的主力军以80、90、00后为主。相较贺州传统民歌来说,他们更愿意听流行音乐。如:2015年筷子兄弟组合演唱的神曲《小苹果》就在年轻人中传唱度极高。其次,电视里的歌唱节目也是以流行音乐为主流。如: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国新声代》;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中国好声音》等歌唱节目,掀起了一股股流行音乐的浪潮。而贺州传统民歌在这些浪潮中只能被人遗忘。不仅是来自中国本土音乐的冲击,外国音乐对贺州民歌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的韩国歌曲《江南style》就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贺州民歌在这种情况下是相对沉寂的。最后,我们都知道民歌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的,表达的是本民族的历史及生活文化习俗。贺州地区聚集着不同的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语言差异较大。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民歌“蝴蝶歌”是用梧州话演唱的,对于听不懂这种话的人来说,想要听下去的兴趣就不大了。春节期间,笔者在塘源村专门找了会唱民歌的老人,听她们唱瑶家“讲歌”,一首民歌唱下来差不多要二十分钟。笔者试图跟着学,可是有些歌词到底讲的是什么根本不明白,很难学会这些瑶家“讲歌”。在一定程度上,受众群体听不懂民歌,就不会喜欢,想要宣传出去就很难了。受众群体对贺州民歌的文化接受程度将影响其市场的规模,决定贺州民歌产业化的发展速度。
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这样的情势下,该如何在市场中营造贺州民歌的文化生态壁龛,较好解决贺州民歌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存在的悖论,是值得深思的。有些年轻人为了标新立异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使得民歌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怎样在市场中对贺州民歌进行合理转换,让贺州民歌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即在举办大型的贺州民歌比赛中,要明确比赛的主题,保护民歌的原生态性。比如:富川瑶乡举办的“山歌颂富川”民歌比赛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进行贺州民歌与旅游相结合产业化开发的道路上,也要注意一个“度”。如:贺州昭平县黄姚古镇与“蝴蝶歌”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市场运行中注意保护传承贺州民歌最本质的内容,既让人们得到经济利益,也让贺州民歌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四、结语
贺州民歌是贺州地区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贺州民歌进行合理开发的同时,不能忽略市场的规律性,盲目地将贺州民歌推进市场。文化生态壁龛是一个独具创新的概念,它为贺州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之间的两难之地,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的途径。在一定层面上,既是对新时期贺州传统民歌研究领域的一种创新,从更高的理论层面,补充了新时期贺州民歌研究的理论内涵。同时,对于贺州民歌这种传统的民歌文化,人们也有了进一步的认同,且为贺州地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作者简介; 高尚学(1974~),男,河南正阳人,博士,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文艺生态。
蒋凤兰(1992~),女,广西贺州人,本科,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参考文献
[1] 黄钰婷.论广西贺州地区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百家,2009,(11).
[2] 苏秀玲.广西贺州客家鸡歌调查与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08,(4).
[3] 黄钰婷.广西富川瑶族民歌《蝴蝶歌》、《喇格哩》的保护现状[J].歌海,2010,(3).
[4] 覃爱民.民间音乐在传承中的语境关系和群体行为分析――以富川瑶族二声民歌“蝴蝶歌”、“留西啦咧”群体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2).
[5] 黄斌.《蝴蝶歌飞》对打造贺州文化品牌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7).
[6] 覃爱民.广西贺州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现状分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1,(12).
[7] 高尚学.广西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策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11).
[8] 高尚学.艺术生态壁龛:贡布里希的一种独特文艺文化史观[J].社会科学家,2014,(5).
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森林的大肆砍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旅游减少的盲目开发等都破坏着原生的民间自然环境,导致文化生态也随之遭遇扼杀。这里的生态文化指的就是民间文化生存繁衍的土壤,荆门民间音乐文化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长。但是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山歌、田哥、民间小调、号子等民间音乐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原始成分随之逐渐减少,荆门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受阻。人民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传承保护、发展弘扬的自觉意识,有些地区盲目的注重实用主义,忽略了民间音乐文化本身的文化智能,民间音乐的开发潜力不足;加之文化的保护需要一定的资金费用,但是地方政府根本无法投入过多的资金去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陷入困境。流行音乐文化的侵入,年轻人的审美意识被流行文化所占据,对民间音乐的继承者和创作者都在逐渐减少,而且呈现后继无人的状态;另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急剧改变,民间传统民俗活动随之减少,甚至有消亡趋势。荆门民间音乐文化被淹没在时代浪潮中的风险加大。
二、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一)转变传统观念,营造保护开发氛围,注重科学合理的利用与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首先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荆门民间音乐文化保护环境的宣传普及。首先,注重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开发的传媒视听。强化荆门当地人民对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增强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演出、比赛,丰富民间音乐文化内容,使荆门民间音乐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并通过演出、获得荣誉、各类艺术节的举办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与荣誉感,为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的开发保护营造积极良好的传媒视听氛围,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愿意主动继承弘扬本地区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其次,充分利用当地音乐艺术院校作为实践基地,增设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相关专业,招收乐于从事荆门民间音乐文化事业的当地学生,另一方面,重视民间音乐文化课堂的营建。民间音乐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重点环节,关系到荆门民间音乐文化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开发的政策倾斜力度,例如,在教育政策上,可以从中小学做起,在中小学中普及荆门民间文化教育,为荆门音乐文化的保护开发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
(二)举办各类演出,为民间音乐提供更多的展现舞台民间音乐文化来源于民间,应根植于民间发展,才能保护其生态韵味、民间风格,保持其本真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色。例如,在街头演出、广场演出,参加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的演出,或在各地请戏班演出,通过这些活动和演出,扩大荆门民间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在不断的演出中得到发展与保护,并逐渐深入更多的人心,使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荆门民间艺术文化。
三、结语
[ 关键词 ] 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原住居民 保护
从1982年至今,国务院已先后公布了5批共10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名城。20多年来,随着对人们对历史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深化,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但主要集中在保护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生态环境、城市特色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保护研究目前却很少被关注。
一、原住居民保护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提出和评定,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这些城市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发展历程、城市文化的时空连续、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而原住居民的保护对于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原住居民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主体
“原住居民”是指原来住在本地的人,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一个民族(族裔)迁徙到某一新地方,最初为“外来者”,世代相传,也变成了“原住居民”,这是相对于再迟来的“外来者”而言。因此在本文中,是指长时期甚至祖祖辈辈居住在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当地居民”。他们生存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对当地的情况最为了解,感情深厚,只有当他们有了保护名城的意识和行动,名城保护才有效果。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离开了当地居民便没有了基础和底气,原住居民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主体。
2.原住居民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在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原住居民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习俗,并逐渐积淀下来,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而原住居民就是这文化资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保持名城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载体,他们所体现的民俗特征和人文环境是名城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3.原住居民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原住居民才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人,在综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外来游客的大量增加和游客密度的提高,将使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和妨碍。特别是当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住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就有可能从起初的友好热情转为不满甚至怨恨。因此历史文化旅游名城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关注原住居民的利益,取得原住居民的支持。美国学者西奥多•斯坦杰曾撰文说:法国首都巴黎,每到旅游旺季总是大军压境,人山人海,造成交通堵塞,市民外出困难,对此市民苦不堪言,个个怨声载道,他们抱怨众多的游客使他们宁静安逸的生活遭到破坏,于是在不少景点,当地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阻止满载游客的大客车进入市区。
二、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护现状堪忧
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原住居民在过去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积淀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和独特文化,这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既独特又珍贵的资源。然而随着旅游开发和城市发展的迅猛进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原住居民保护的现状实在堪忧。
1.原住居民边缘化趋势
目前我国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状态不一,在许多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原住居民被迫迁出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而经济欠发达城市由于内部经济的滞后使得许多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意识的原住居民主动搬迁出去,依然留守的居民大多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宁愿把自己世代居住的房屋出租或出售给外来商人,许多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面临原住居民边缘化趋势,如丽江古城,原本居住着6000多户纳西族居民,自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主要街道上1600多家户主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而其中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
2.原住居民传统文化渐趋凋零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相对于其日常生活而言仅仅是一个很短暂的阶段,因此他对于目的地文化的体会就不啻蜻蜓点水,也很难使当地文化对其日后的生活方式真正产生影响。在整个旅游文化交往过程中,原住居民传统文化往往成了弱势文化,他们向游客所采借的多,而向游客所传输的少。由此出现了文化的不对等交流。受来自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富有游客所带来的异地强势文化以及随这些游客进来的外来经济势力的直接冲击,许多原住居民对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不认同感,尤其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影响,许多年轻人甚至都已经记不清楚自己家乡究竟还有哪些传统,历史文化名城原住居民传统文化渐趋凋零。
3.原住居民经济和社会结构失衡
在我国许多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留守老城的原住居民已经越来越少。年轻居民尤其是年轻女性纷纷外出打工,原住居民的男女结构、年龄结构逐渐失衡,有条件的就在外买了新的住房,把老房租出去,而留在旧城里没搬走的,多是些没有经济能力的、上了年纪的贫困人口。这一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根据丽江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丽江古城内纳西族男女比例是2.7:1,一直生活在古城的纳西族年轻人只占到总人口数的18%。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几千年来能保有自己的文化,能够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纳西族有一个健全而强大的母系阶层,现在随着大量年轻姑娘外出打工,古城男女比例失去平衡,这一母系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对古城文化的伤害尤为严重。
三、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原住居民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识
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原住居民是当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的旅游文化,是最具潜力的旅游吸引物,他们了解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历史和现状,他们是古城历史故事的保有者和权威展现者。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如果原住居民少了,传统的生活气息减弱,独特的文化也会随之消亡。丽江之所以能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独特的原住居民文化――纳西人的生活状态。然而,原住居民的这一重要价值却并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保护工作主要是涉及生态环境、历史遗存、文物古迹等方面,对原住居民的保护意识还没有形成。
2.对原住居民保护的措施缺乏相关依据
目前我国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和规定,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具体针对各个历史文化名城原住居民的保护问题还缺乏依据。地方对原住居民的保护问题认识不一,缺乏科学规划和法律依据,往往自行其是,甚至在操作时对原住居民产生严重伤害。例如很多原住居民世代居住的老宅子被列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往往不对此遗产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公示,即使经济补偿的方式和数额不尽如人意,居民也只能被迫搬出。
3.原住居民保护与旧城改造存在一定冲突
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开发是为了在使城市得到保护和开发的同时,使原住居民更好的在城内生活。一个真实的历史名城是原住居民生活在此的名城。然而,目前在我国许多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核心区域,通常也是原住居民的住宅和生活区,为了生活的方便和需要当地居民在核心区里面搭建了很多与古城风格不相称的民房,生活设施也相当的落后,为了古城整体保护和美观的需要,往往需要把这一部分民房拆除,将原住居民迁出。由于一些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不愿意搬离多年的居住环境等原因,在搬迁的过程中部分居民与相关部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例如北京大栅栏地区,初步估计旧城改造后原住居民只占现有人口的1/4,但改造后的房价自然要比目前高出许多,这些人将来还有没有能力搬回来?以什么方式回来?交不起钱的怎么办?原住居民保护与旧城改造之间的存在冲突。
4.原住居民参与自身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尽管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逐渐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采取了系统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措施,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体育活动又得到开发和恢复,如盛行于我国唐代时期的“马球”在古城西安重现;山东潍坊市的木版年画和风筝制作;一批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受到重视和发掘,然而,所有这些原先几乎被抛弃的传统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确实如法国研究旅游社会学的朗卡尔所说,是因为旅游业所能带来的“实惠”,而不是因为它们对当地居民所代表的价值。因此,许多原住居民对古城开发项目活动态度淡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却更为关注自身短期利益的得失,导致传统文化原真性丧失,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要保存传统文化的活标本并不是件难事,但如果没有当地社会的配合,这样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活标本,就会蜕变成真戏假做的危险。”
四、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护对策探讨
历史文化旅游名城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原住居民被迫外迁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名城的历史文化氛围,违背了和谐发展的原则,降低了旅游吸引力。经济受损还可以弥补,而历史文化的缺失却无法替代,传统文化一旦消亡将是整个民族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于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传统文化的承载主体――原住居民,保护势在必行。
1.加大重视力度、提高社会保护意识
原住居民是一个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文化的创造者、真正拥有者和传承者,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特色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和鲜活的组成部分,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其重要性和地位应该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和定位,这是做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护工作的首要条件。只有正确认识了原住居民的价值,才能在开发中增强保护意识、明确保护重点、完善保护措施,将对原住居民的保护纳入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保护和发展的范畴,实施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的战略,加大政府、媒介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力度,推动原住居民保护的宣传、科研、教育、培训、涉外交流等原住居民保护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原住居民的保护意识。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做到保护有法可依
目前对于原住居民的保护问题单纯依靠群众力量的自觉维护,仅仅出台一些以道德底线为基准的保护措施是不足够的,必须依据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生存现状、发展需求,结合旅游扶贫的目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护规划》,对原住居民实施保护的主体、目标、具体措施、补偿标准以及参与经济和教育援助的对象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规定。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划可行,切实加强原住居民的保护。
3.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
要缓解原住居民保护与旧城改造存在的冲突问题,建立一个科学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应遵循原住居民利益优先的原则,在对历史文化旅游名城进行改建和维护时,不能单图方便就把原住居民迁出。对核心区域实行商业行为准入制,限制缺乏历史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经营项目,支持原住居民参与经营和开发,并给予优惠政策。例如实施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的发展模式,政府投资负责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外来商户以资金入股负责物资流通和财务管理、原住居民以文化入股负责店面经营和形象维护,明确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在开发过程中的责、权、利,以有利于后续开发活动的进行,以避免将真实鲜活、原汁原味的老城改造成空洞、无味的大型景观城。
4.改善原住居民经济条件、促进良好文化心理生成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相对落后的社会往往会采借发达社会中的先进文化元素,这是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一般是物质文化的采借先于精神文化的采借,但是,伴随着物质文化的被采借,精神文化的传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有所差异、时间或早或晚、影响有强有弱而己。因此,要增强原住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经济改善是根本的前提条件。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改善原住居民生活条件和社会结构,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有利于帮助当地原住居民树立正确的心态迎接外来文化的冲击,客观对待文化间的差异,认识到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促进原住居民良好文化心理的生成,从而增强保护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西奥多•斯坦杰:旅游带来的负面效应 [J]编译参考.1995(11)
【关键词】金秀瑶族 黄泥鼓舞 发展现状 传承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69-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较稳定的思维、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其中瑶族是一个很有自己文化个性的民族。瑶族有多个支系,各分布在我国西南各省区,广西中部偏东大瑶山区内的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瑶族主要的聚居县之一。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古陈村一带居住着瑶族支系之一的坳瑶,坳瑶本地所用瑶语叫“勉语”,“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苗瑶语支之一。古陈村一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而原生态的坳瑶黄泥鼓舞得以保留下来。
一、黄泥鼓演奏特点及黄泥鼓舞的由来
(一)黄泥鼓的制作及演奏。黄泥鼓分公鼓和母鼓,公鼓鼓身长170cm,中间细小、两端粗大,像两个喇叭倒接;母鼓鼓身长100cm,两端呈圆筒形。演奏时,打公鼓的鼓手将鼓挂到胸前,用左手抓住鼓腰,以右手掌心托鼓并拍打鼓底;打母鼓的鼓手将鼓横挂在腹部,左手拿竹板敲击左边的鼓面,右手徒手拍打右边的鼓面。母鼓的鼓手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而他的徒弟则担任公鼓的鼓手,鼓手都是男性。演奏时,公鼓围绕着母鼓而舞。鼓手们一边击打着黄泥鼓一边跳着黄泥鼓舞。
黄泥鼓舞是为祭祖而跳的,用以祈求神灵保佑与人畜兴旺。每年到“盘王节”,就由师公选定地点,请来宾客,晚上祭祀活动开始时,先由四人抬一尊盘王木雕塑像走在前并放到供桌上,后面一帮坳瑶男女敲锣打鼓跟随着。供桌上还放着“土地公”、“雷神”、“雨神”、“白娘娘”等各路神灵的木壳面具。祭祀开始,锣、鼓、镲等齐鸣,母鼓率领四公鼓穿过“尘世”向“圣地”而来,环绕供桌几圈后,公鼓随着母鼓跳起了持重而古拙的长鼓舞。四公鼓同时不断往返穿插,表演各种令人目眩神迷的舞步动作。这时师公戴着面具、手摇摇铃加入其中,并边跳边唱,唱腔苍凉悲壮,怀古叹今。接着众人齐舞,将祭祀场面推向。
(二)黄泥鼓舞的由来。黄泥鼓舞是当地坳瑶举行祭祀祖先盘王的一种重要仪式。在瑶族世代传颂的《过山榜》中记载:盘王是瑶族的祖先,曾救民族于危难。盘王与国王的三公主结婚后生育了六个儿子,后盘王带六个儿子上山打猎,在与一只大山羊搏斗时不幸落崖牺牲。公主守着盘王的尸体,叫儿子将一根泡桐树砍下锯成七段,制成一个母鼓和六个公鼓的鼓架,用剥下的那只山羊的皮做鼓面,母子边敲打山羊皮边跳着舞悼念盘王,用以发泄心中的悲痛。母鼓造好之后,正巧当晚下了一场大雨,雨水把屋顶的黄泥浆冲到鼓皮上,雨过天晴,鼓面上厚厚的黄泥被太阳晒得干裂剥落,工匠剥去鼓面干黄泥再一敲,鼓声洪亮震耳。从那以后,坳瑶人民在打鼓之前,就用涂抹稀黄泥的方法来绷紧“母鼓”的鼓皮。
在古书记载中,证实了瑶族黄泥鼓舞久已流传。如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瑶本盘匏之后……有乐器名‘长篌’,长三尺余,刳梓木为之,皮冒两端,涂泥而后击。”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衡人赛……以木为腰鼓……绕身而舞。”所说的都是指瑶族黄泥鼓舞。
二、黄泥鼓舞的文化意蕴
(一)自然崇拜。瑶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奉行多神崇拜,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自然崇拜的对象又包括天体神和动植物神:天体神有日、月、风、雨、雷、电等,动植物神有树、草、谷物、牛等。在坳瑶先民还不具备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能力,却又不能对生命及各种自然现象置之不理的情况下,跳黄泥鼓舞成为他们表达对盘王和众位自然神的崇敬和恐惧的最好形式。
(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随着鬼魂崇拜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瑶族先民认定盘王为本民族的祖先,认为生命是依托灵魂才得以存在的,便将祖先的灵魂寄托在鼓上。黄泥鼓是作为纪念瑶族祖先“盘王”的乐器而存在。自古以后,当地瑶族每逢盘王节都会跳起黄泥鼓舞。
(三)母性崇拜。黄泥鼓舞是一种祭祀先祖的仪式,但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瑶族最原始的包括民族心理性格、民族习俗等文化内涵。黄泥鼓舞在演奏过程中,始终是以四公鼓围绕着一个母鼓而舞,或伴舞,或分舞,但母鼓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公鼓是作为辅助作用而存在。这种形式体现了母性崇拜的心理,体现了瑶族人民祈求团结、繁衍兴旺的心理内涵。
(四)娱乐功能。黄泥鼓舞原本是在盘王祭祀仪式上的一种神圣的娱乐,它是为纪念盘王之死而出现的。在黄泥鼓舞中,舞者们敲打着黄泥鼓,随着节奏通过舞蹈动作直接表达对盘王的纪念,祭祀中有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师公的加入,使得黄泥鼓舞中的“人神共娱”成分更加浓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黄泥鼓舞陷入低潮期。改革开放后,黄泥鼓舞又重新回到了瑶族的生活当中。但经过现代社会文明的熏陶,传统的黄泥鼓舞的宗教色彩慢慢减弱,舞蹈中的“神”的成分也慢慢削弱,娱乐的成分逐渐增多。祭祀舞蹈中的娱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祭祀成员亲自奏乐舞蹈,从中得到自我娱乐:一种是请外来人员表演,从中得到欣赏的娱乐。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的黄泥鼓舞是祭祀与娱乐合一的文化载体。
三、黄泥鼓舞的发展现状
(一)黄泥鼓舞在现代生活中边缘化。现代社会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外面世界的诱惑和生存的压力,很多瑶族青年人离家外出打工挣钱,留下的也不愿学习跳黄泥鼓舞,因为学跳黄泥鼓舞既不时兴又不能来钱。现下,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景区组织当地人为游客跳黄泥鼓舞,并给予一定的报酬,但来参与的年轻人大多数也只是为钱而来,并没有对黄泥鼓舞产生兴趣或主动学习,只有在上面要求参演时才临时应付。有些年轻人甚至担心黄泥鼓舞跳得好会被作为师公的传人来培养而有意与之保留一定距离。据调查,在当地青年人群体中,占大多数认为跳黄泥鼓舞没啥用,甚至有人不懂得什么叫黄泥鼓舞。
(二)保护单一导致商业化。由于当地民众的认识局限,再加上缺乏主动有效的保护,瑶族传统黄泥鼓舞的原生态性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其明显表现就是保护流于形式或单一化,甚至目的在于商业利益。比如因为利益的驱使,金秀瑶族自治县古陈村成立了一支专门为演出而跳黄泥鼓舞的队伍,只要给钱,就可以为客人表演,传统的黄泥鼓舞被烙上商业的印子。有利而来无利而往,这对黄泥鼓舞的传承极其不利,黄泥鼓舞的未来生存堪忧。
四、对黄泥鼓舞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传统的黄泥鼓舞慢慢被人们所熟知,也作为了一个旅游观赏项目进行了开发,在让旅游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应该同时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问题,不能一味地存在利益心理。
现在很多的景区民族文化表演,慢慢被商业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里,在表演的时候也多是敷衍了事甚至仅为博得游客的笑声。传统的黄泥鼓舞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那在保护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无价值的应付演出,应注重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入介绍,使更多的人了解、体验与接受,这将有利于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加强传承人保护,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面对了解与学习黄泥鼓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情况,应对黄泥鼓舞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并促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黄泥鼓舞。比如古陈村盘志强是值得保护的传承人之一,他是上任师公盘日新的徒弟,17岁便开始学习跳黄泥鼓舞,30岁出师。他也是当地收藏黄泥鼓最多的人,是为数不多的制作黄泥鼓水平较高的人之一。1996年,盘志强曾带队赴日本跳黄泥鼓舞,将这一坳瑶传统文化带出了国门。现在他收了盘志坚和盘振松两个徒弟。盘志强老人一直关心黄泥鼓舞的传承问题,他对后辈们说:“你们不学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迟早是会后悔的。”他的徒弟盘振松现在正在记录黄泥鼓舞,因为黄泥鼓舞是代代相传,完全属于口传身教,要记录下来确实困难。这些传承工作都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与积极推动。
(三)政府采取切实措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坳瑶的黄泥鼓乐舞列入其中,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展现了瑶族文化魅力。黄泥鼓舞的传承人盘振松受邀参加了“民族艺人团”演出,盘振松与下古陈村的另外两位黄泥鼓舞的表演者一同乘坐飞机去了日本的柏崎市、神户两地演出,观看表演的人多为学者,对黄泥鼓舞非常感兴趣,演出后,甚至有人想买下黄泥鼓。从这些事件中不仅让我们看到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保护这些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地县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调拨资金,组织人员开展调查、宣传及整理抢救工作,促使这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
(四)通过学校教育促进黄泥鼓舞的传承工作。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展开:
1.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理念,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金秀瑶族自治县义务教育阶段应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黄泥鼓舞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之中,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开设本地课程以及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从小就对黄泥鼓舞有所了解、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据了解,金秀当地已有些中小学开始尝试在艺术教育中加入黄泥鼓舞的内容,并请黄泥鼓舞传承人到校进行指导,有些学校还组织学生以黄泥鼓舞参加当地的文艺汇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对黄泥鼓舞的了解、体验和爱好。
2.通过高校推动黄泥鼓舞的开发与传承。高校文化、艺术教育应注重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传承工作,特别是在一些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地区,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形成调研―开发―专业建设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例如,广西一些高校开设了广西民间舞这一课程,课程内容所学习的便是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的舞蹈,其中也包括了瑶族的黄泥鼓舞,课上所学的也是老师亲自进行田野调查得到的,没有较多的修改,保持了舞蹈的原生态,让学生学到了原生态的舞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了解到了这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同时也用行动去体现了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春生.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K].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
[2]李运生.走进大瑶山[K].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3]刘佳家.坳瑶传统黄泥鼓舞蹈文化研究[J].民族艺术,2005(4)
[4]孙亮.广西瑶族长鼓舞的起源与发展[J].大众文艺,2009(4)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形;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世界大门也逐渐敞开,很多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新的品牌设计理念也在引领着时代变革的浪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的品牌视觉设计,它能否以其独有的形态进入消费者的心中,也成了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基于中国传统图形的设计理念就应运而生。它能够实现企业文化与内涵的有效融合,在赋予商标古典韵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保证品牌视觉形象久久的深入人心。
1 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图形是历史发展下的产物,是经过时代变迁而依旧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宝贵财富。在我国的传统图形中蕴含着前人们的伟大智慧,对现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企业想要不被社会所淘汰,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具有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高要求,还要在商标上下功夫,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
品牌视觉设计是一个企业想拥有盛名所必需的要素,是人们对产品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标志。一个小小的商标却能够蕴含着无穷的活力,使其呈现出自身的优势特点,通过它来传达一种理念或者一种信仰。将我国的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结合在一起进行商标的创建,既能够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够表达现代企业的文化内涵,达到双重效果。
2 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相结合的优缺点
2.1 优势特点
第一,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非常悠久而又深刻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的有机结合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古色古香的韵味。例如,我国的老北京烤鸭“全聚德”,就融入了传统的书法艺术,“全”字是创始人杨全仁的简称,而“聚德”两个字则运用了招牌中惯用的书法体进行书写,且这两个字还有“德行聚拢”的深层含义,表明了店主的经营理念,使其至今仍旧享誉海外。
第二,体现地域文化。我国的地域宽广,各地区都有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将中国的传统图形与品牌设计相融合能够准确表达区域文化,达到宣传的目的,并体现当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例如,“酒鬼”的包装,其外部就设计了麻绳,代表了湘西地区人民特有豪迈性格和粗犷的地域特征。
第三,体现传承性。现如今,社会竞争日渐激烈,想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有时间的长期沉淀和人脉积累。而企业品牌视觉设计的传承性能够吸引一大批具有当时特征的消费者进行消费,便于勾起人们的怀旧心理,产生亲切感,从而提高影响力。
2.2 劣势缺陷
目前,将我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相融合的做法愈演愈烈,但是在这其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为了取得优势地位,就开始大量进行同质化品牌设计,造成了消费者的盲目购买,传统品牌遭受袭击。
第二,品牌保护力度不够。有些厂家为了提高经济利益而进行虚假操作,在正规厂商不知道的前提下在别处开办同类型的商场,不仅影响了正规经营厂商的信誉和形象,而且还会危害消费者健康。例如,奶茶店“避风塘”,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连锁店,所以其中很多人忽视了真伪,但内部却有很多鱼目混珠者,导致消费者喝完拉肚子,危害身体健康。
3 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的融合研究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我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弊端,因此,如何趋利避害也就成了企业品牌构建的重点。
第一,将传统图形赋予创新内涵。有些厂商认为只要依靠精湛的质量就能够赢得市场,殊不知目前竞争的激烈态势。想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进行革新,保证品牌视觉设计传统性与时代感的有机结合,在保留以往传统商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革新,在其中融入企业的文化内涵、人文特征等内容,或者改变颜色、形状等,使其在具有高质量的前提下也富有欣赏性。例如,我国茶叶老字号品牌“竹叶青”,原来的标识虽富有美感但却缺乏个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它将字体变为了宋体,使商标更加美观大方,体现了竹子的挺拔之气。
第二,将产品包装赋予时代感。目前,不仅商品的品牌标识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度,其外在的包装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字号品牌一味地沿袭传统样式,就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因此,企业要在商品的包装上进行适时的改变,体现时代感与多元特征。对此,企业可以在外包装中融入企业的文化、融入现代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改变包装的材质,使其更加便捷。例如,娃哈哈矿泉水的外包装就有12种样式,每款都有一个星座形象,与当下年轻人对星座的爱好正好符合,使其在市场上赢得了主动权。
第三,体现出两者融合的新的文化内涵。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流行符号,它不会停滞不前,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融合的优势只能代表过去。为了迎合时展的潮流,满足人们的新理念,就一定要将新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坚持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设计战略,坚持技术创新,并逐步向海外扩张,走国际化道路,突出厚重的文化内涵。例如,可口可乐的外包装就在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文化,赋予其新的内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其外包装就被冠有纪念版的标志,造型更加多元且体现了全世界人民正在关心的大事。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中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一定要坚持品牌视觉设计的创新研究,将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小小的商标中融入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根据社会的发展潮流进行适时的革新,从而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创建属于中国特有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周璇.品牌视觉形象识别(Ⅵ)系统中辅助图形的设计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328-76.
[2] 高铁.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J].参花(下),2013(05):74-39.
[3] 张晓东.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的符号学解析[J].美术大观,2012(07):1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