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金融危机;风险管理;创新改革

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金融危机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一般会造成黄金、主要国际支付货币的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许多企业大幅度裁员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率见长,更多的人失去工作。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动荡或者国家政治动荡就会随之悄然而知。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是出口。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最为明显。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最新的数据显示,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每年GDP的7倍,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已显然易见,世纪经济下滑已不可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金融危机使人民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人民开始怀疑国家的路线、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国家和政府对付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的通过膨胀,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企业倒闭,人们失去了自食其力的依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于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管理方法改进

针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内部环境的混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不稳定性,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及能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再之,风险管理目标还不明确,有些企业只注重目前业务风险,而忽略长期战略风险管理。良好的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需要实时创新和进步。所以根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1.实现金融经济管理的观念及时更新

一个企业的观念就是一个企业的思想,思想对了,方向对了,当然发展就会朝着前进的方向。所以更新观念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高管层的观念。高层的管理理念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有效、全局性的管理理念是金融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和管理方针是必不可少的经济管理对于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工作影响面大、涉及面广泛,所以要切实更新管理观念,实践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2.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

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一般需要做好金融企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金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具体的可以从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建立金融企业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形成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塑造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交易人员,内化成业者素养呵呵观工作习惯,进一步形成敏感的感知风险能力。最后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机构监督。

3.创新金融企业的经营策略

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创新其经营策略,在保证企业盈利或者不亏损的前提下,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金融企业必须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满足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生存的的组织结构、营销观念和管理方式,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依然能够存活,通过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实现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软着陆,让企业平稳健康度过金融问卷。金融企业通过改变经营理念,增加金融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理念。

4.注重“协同”效应,提高金融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超流下,金融企业不能像以前那样封闭、孤军奋战的状态,更多的是产业群,价值链的集体参与竞争,共同发展。“协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之间协同,二是内部自身协同,三是内部、外部高度协同。只有这三个方面全部协同良好,充分发挥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才能有效保证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5.金融企业勇担责任

金融企业是流淌在国民经济躯体中血液。在金融危机这个大魔头面前,金融企业不能逃避,也不能退后,唯一的路子就是勇担责任,积极应对。因为金融企业不像其他一般企业,它不仅要维持就业稳定的同时,更要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通过风险管理和优质产品设计,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从而有效地抵御风险,降低金融危机给社会、企业、大众带来的危害。

6.注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当然良好的、先进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必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员工一视同仁,加强人本管理,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让员工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再之,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高要求、严标准管理自己的员工,让良好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最后,需要激励员工的团队精神,员工要和企业心在一起,员工和员工之间更要凝结成一股绳。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而金融企业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在经济危机下,金融企业如何通过改善自己的管理,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是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之后企业重整旗鼓的关键,这也是金融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彦平,孙正平.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税,2002(,11):22-23.

[2]李慧.强化新形势下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上海会计,1995(,2):35-37.

[3]王秀芳,王秀萍.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甘肃科技纵横,2005,(2):58.

[4]刘军,李常洪,曹利军.金融企业风险统计预警系统研究[J].统计研究,2007,(4):86-91.

第2篇

【关键词】财务柔性;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

1.引言

财务柔性在最近几年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实际上,研究财务柔性的意义只有在存在财务约束的情况下才能凸显出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引起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危机范围内众多企业销售下降、经营成本上升、销售款收回期限延长导致企业资金缺口日益增大、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同时融资的资本市场活跃程度降低,使得企业资金筹集愈加困难。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成为众多学者谈论的热点话题。按照张晓朴(2010)看法,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到达一定程度超过临界值的爆发状态,因而,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性风险的不断积累。财务柔性的优势在于能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本文将结合金融危机中企业的财务投融资行为,研究财务柔性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问题。

2.财务柔性

赵华,张鼎祖(2010)认为财务柔性是以主动适应动态变化的财务环境和处理系统不确定性而管理财务风险为直接目标,以财务资源、能力有效整合为基础和动力,以财务行为决策优化为路径,以财务行为的风险管理过程和结果为表现的一种系统综合能力,一般由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企业在其现金流或投资机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变化时,能够快速而有效的针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在国外众多研究中,则是从融资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当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时,企业及时作出反应以获取所需资金、利用时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企业财务柔性表现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及利益分配等。即对企业投资策略、投资结构和融资方式、融资结构以及融资策略等方面实行灵活管理,灵活调节企业的利益分配政策,以实现其柔性化管理。财务柔性的管理特点及运作要求使得企业能利用柔性调节其财务参数,例如资金来源、资本结构、收益指标等,以适应外界财务环境变化、外界干扰等的影响,使企业能在外部环境产生变化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采用柔性管理的企业在应对经营活动中的突发性变故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迅速做出有效反应应对外部环境较快的变化,这在变化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来说非常有必要。

3.财务柔性与系统性风险

3.1 金融危机与系统性风险

所谓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是指由政治、经济等全局因素对证券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主要强调其对整体系统的影响作用,它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引起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危机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引发的债务危机;第二阶段是由债务危机造成的流动性危机,许多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而不能及时满足债权人的变现要求;第三个阶段则是信用违约危机,此阶段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信用违约掉期。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全球经济、社会、政治和大众心理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冲击,造成了许多企业的经营困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萧条。很多学者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归咎于证券化过程和评级机构的监管缺失,从根本上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到达一定程度超过临界值而引发的爆发状态。

3.2 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金融危机后,各相关国家迅速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在危机后开始启动。目前大多的研究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研究,白玉珍(2009)在研究中提出必须对金融业实施严密监控,加强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切不可降低信贷的审核标准等建议。李关政,彭建刚(2010)通过分析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指出经济资本可以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提出要在系统性风险防范目标下完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以科学的系统性风险预测为基础确定经济资本限额,优化经济资本在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配,以及通过贷款集中度管理追求风险分散最大化,从而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其中,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容忍水平下,吸收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所要求的资本。尹继志(2011)研究了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关于金融监管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提高资本质量、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引入杠杆率控制和建立动态损失拨备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希望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众多学者的研究了关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问题,也得出了许多有用的成果,但目前,还少有人从企业的微观角度谈企业应对金融危机,采取措施应对系统性风险。

3.3 财务柔性在应对系统性风险防范时的积极作用

从前文中我们了解到,财务柔性包括企业融资的柔性、投资的柔性以及利益分配的柔性。研究财务柔性的意义只有在企业存在约束的情况下才能凸显出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系统性风险一处于爆发状态,金融危机也就开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融资等活动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融资活动,企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严重的约束。财务柔性强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具有更多的优势。一方面,财务柔性强的企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免于陷人财务困境,还能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冲击所带来的有利可图的投资机遇;另一方面,缺乏财务柔性的企业则承担着投资机会丧失和投资扭曲的风险。此时,具有一定财务柔性的企业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柔性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收购兼并缺乏柔性而遭受困境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曾爱民(2011)等就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企业的冲击为事件,研究了财务柔性对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发现各类财务柔性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具有更强的资金筹集和调用能力,更能为其投资活动提供资金;该发现支持了在外部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财务柔性能较好地为其投资机会提供资金的观点。宣扬(2012)研究了公司如何通过持续多期的债务保守行为应对货币政策冲击,发现公司的持续债务保守策略显著提高了货币紧缩期间获得贷款的能力与投资水平,这意味着公司可通过债务保守策略应对冲击,弱化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该发现同样支持了财务柔性能加强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降低系统性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能力。

企业保持财务柔性可以通过现金柔性管理和负债柔性管理的方式实现。企业应持有一定的超额现金来保持适当的现金柔性,以应对非预期的不利冲击,降低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同时还能满足新的投资机会所引发的资金需求。同时,还可以采取低财务杠杆政策提高负债柔性,因为负债柔性企业在危机中可以更多地通过积极举债方式筹集所需资金,并能更多地使用负债资金为其投资活动提供所需资金。

4.小结

总而言之,财务柔性对于企业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对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等整体环境的不利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财务柔性的企业能够利用自己的柔性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甚至讲危机转为机遇,利用危机收购兼并缺乏柔性而遭受困境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实现企业财务柔性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财务柔性应有的重视,通过现金柔性管理、负债柔性管理等方式提高企业的财务柔性,增强企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洋.现代企业财务柔性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2,04:62-63.

[2]尹继志.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的创新与发展[J].科学经济会,2012,01:30,35,41.

[3]潘魏灵.浅析企业的财务柔性和流动性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12,08:102-103+118.

[4]刘吕科.货币政策与金融系统性风险关系研究述评[J].金融纵横,2012,08:13-19.

[5]白玉珍.谈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改革思路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09,29:32,26.

[6]李关政,彭建刚.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贷款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J].上海金融,2010,

05:49-53.

[7]张晓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07:58-67.

[8]赵华,张鼎祖.企业财务柔性的本原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10,06:62-69,96.

[9]宣扬.货币政策冲击、债务保守与公司融投资[J],南方经济,2012,10:102-114.

[10]王满,时龙龙.财务柔性视角下云南白药财务资源管理策略[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10:25-26.

第3篇

欧债危机的爆发看起来是一场国家的债务危机,从希腊、意大利等国的债务曝险,到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债务比重超越警戒线引发债务评级下调,显示的是一场可能的债务违约和债务危机。现在这场危机还在继续延宕过程中,影响波及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在全球经济最核心的欧元区国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时,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看起来是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冲击波杀伤了融资过度、金融体系脆弱的国家,出现了像冰岛、爱尔兰这样的陷入危机的经济体。因为金融市场的扩张过度和过分的杠杆融资而导致金融体系脆弱部分曝险,一部分金融机构受到了影响,这显然与债务性质结构无关。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体现为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否稳健的影响,当时主要的观察认识认为金融市场衍生品的杠杆化交易失控和银行类机构资产的过度市场交易是主要原因,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资产受到了影响,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并没有陷入危机,主要国家的货币体系和政策是健康稳定的。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也是健康安全的。在应对金融市场动荡时,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充分发挥了财政的最大能力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主要国家的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也是应该的,一些国家的财政甚至超越了自身的承载能力实施扩张和经济拉动,甚至还带动或强制其他金融机构实施扩张和提高支出水平,以应对经济下滑。这在学术界不同流派看来,是对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或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一次彻底批判和否定。那么,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财政体制和货币体制下,金融体系的危机爆发可能吗?它仅仅可能是局部性的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以理解,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融资活动与一国的财政体系活动和货币体系的活动可以完全地切割分离吗?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并不清楚,在学术和政策实际运作层面并没有很多关注。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国的财政体系并没有编者按:鉴于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洲经济摇摇欲坠,欧债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并迫使我国经出现明显的危机,货币政策体系也显得稳健安全,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水平都是在稳定水平状态下运行,金融危机在当时显得像是个别银行和证券机构的信用危机。在应对流动性收缩和金融机构稳健时,美国政府冲在最前面,其采用了特种预算工具筹集资金,并给予了危机金融机构大幅度的资本输入,而美联储并未作出过多反应,维持了基本的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只是在2009年以后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和就业率下降以后,才推出了扩张性的货币供应政策,即QE1和QE2。欧洲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期,也体现出了一种有限的金融机构信用或支付危机,对于经济财政支出最多是一种间接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到货币体系的稳定,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健康的。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欧债危机来说,它似乎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某种联系,但作为财政工具的债务危机又似乎与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假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被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是欧债危机是债务问题,是欧盟内部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水平失调所带来的后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债务危机也就是一国的财政信用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的假设合理吗?金融危机条件下出现的债务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究竟有何关系。当我们深入地看一下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的结构影响,才能发现欧元体系内部财政体系的功能,它们二者其实是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财政支出体系与统一的非的货币政策体系被结合到一起时,它们的运作就已经潜伏了财政扩张和债务失控的危机,而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此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因此,欧债危机,看似并非货币体系的危机,实际上真正是货币政策体系矛盾危机的集中爆发。我们这种分析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欧元货币体系隐含着内在的矛盾,财政体系的矛盾是一种突破口,债务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已经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二、货币政策体系矛盾的财政表现

欧元作为欧盟统一货币始于1999年,它的产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职能。它既是欧洲统一经济体的流通货币和支付工具,也成为欧元区的储备货币和外汇支付工具。欧元一诞生,就取代了欧洲各国原有流通的货币,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日元、英镑在国际结算中竞争,而且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的流通也形成了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体系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元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与美元竞争国际储备货币中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使欧洲央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在欧元区内部,统一的货币也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利益,对于资本流通、货物贸易和劳动力就业等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欧元体系从诞生起就带来了它的不稳定性,它隐含的矛盾冲突在市场条件形成时就必然爆发出来。

第一,欧元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货币是欧元区国家的货币,它的出现是建立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统一开放条件下的,17个国家形成的货币区大约有3.3亿人口,1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人口规模已超过美国,GDP总量为美国的80%。欧元一出现就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欧洲各国经济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高度接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小,对于经济合作和联合市场化竞争的意愿十分强烈,因而在政治上的阻力也较小,大多数西欧国家都积极加入了欧元区,一些东欧国家也积极要求加入欧元体系,这也使欧元一度被多数人看好,甚至认为在未来10多年以后极有可能取代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作为货币体系涉及到了诸多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在其中如果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货币体系的运行就会出现危机,尤其是在各国的经济利益诉求难以达成一致而又没有一种强制性的行政力量加以控制时,矛盾就会爆发,货币政策体系就难以去左右国家的财政行动,更不可能去控制各国的政治决策。而欧元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原因就是因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和一定程度的政治联合行动,没有被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严重分裂隐患,也就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控制的不同,它们所获得的来自欧元体系的利益可能是不同的。而当面临市场冲击时他们所受到的冲击程度也是不同的,极有可能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组合:最小的获益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最大的受益者则成为最小的受害者。而十分不幸的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欧债危机,正是这种结果。

第二,在各国纷纷放弃而加入欧元货币体系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的结果,显然也低估了这种可能性,也可能是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去搭便车,获得一些免费的经济利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南欧和东欧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会极尽努力直至修改财政数据力图加入这一体系。这种利益是什么,我们简而言之,就是在货币体系层面有可能的储备货币利益,竞争型的储备货币份额可能是发行和货币国际化流通获得实际的铸币税收入,而且统一的欧元变得更有竞争性,对于那些经济地位较为弱小的国家来说,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对于美元的储备性依赖也会大大降低。而从经济层面上说,区域性货币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贸易摩擦,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在理论上也被归结为存在着一种最优的“区域货币配置效应”。现在我们从实际状况看,金融危机的冲击粉碎了这种美丽的梦想,欧元区不得不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这个现实就是,欧元区货币的运作需要付出极高的运行成本,利益矛盾冲突积累又可能使得区域货币体系分崩离析,财政和债务危机的爆发是货币体系矛盾的直接体现。

第三,已有研究已经揭示了大量的问题和原因,指出了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是一国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区域货币体系的形成已经统一了货币政策,各国也就只有财政政策可以作为调节支出的工具了,欧元区成立时已经意识到财政支出规模和预算赤字有可能危及欧元体系的稳定,已经对各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规定了上限,但财政支出具有更高的含义,这一要求的提出没有强制的法律或行政约束,这为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扩张和失控留下了隐患。财政支出失控和债务危机爆发的诱发原因可以分为下列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结构差异和政治决策冲突方面看,财政支出功能失控必然引发债务危机。欧元体系的17国在进入统一货币政策以后,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竞争能力以及市场产品的发展前景差异极大,它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阵营。第一阵营即欧盟的领头羊德国和法国,其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均GDP在35000美元以上;第二阵营为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经济结构较为优势,有较高的竞争力,人均GDP为25000~45000美元;第三阵营为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冰岛等国,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人均GDP大致为20000~30000美元,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这样的结构差异导致经济政策协调的困难。统一的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政策必然导致不同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并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预算支出能力会受到更大的制约,赤字政策和财政状况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已经达到了危机临界状态,而且背负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二是从危机应对决策过程看,财政政策失控导致的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扩展爆发,金融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其中具有内在的联系。欧元区国家具有较为近似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但其国内的政治结构、治理方法、社会文化影响还是有着较大差异,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福利主义盛行,出于政党利益要求而对于财政约束松弛,导致债台高筑。其中欧猪五国的当年赤字占GDP比重在2006年为1%左右,到2011年已经达到13%以上;累计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70%上升到120%以上,其中希腊已经达到180%以上,其他国家也达到了100%以上,大幅度超出了欧盟规定的安全警戒线。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了人们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对于用国家干预来影响市场的凯恩斯主义抱有幻想,学术上也出现了否定市场机制推崇国家干预的思潮,这正好迎合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国家干预控制的理念,在欧债危机爆发过程中,这种思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信用收缩的主要政策,这些国家的财政纷纷采取了空前的扩张和救援行动,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亏损进行补贴,增加公共项目的支出,甚至直接补贴消费者以拉动市场,应对危机事实上是在扩张支出刺激经济,这完全符合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原则,新凯恩斯主义者也主张财政扩张。但随后我们看到的是狂热扩张后的严峻局面,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迅速上升,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比重已经上升到15%左右,累计债务比重超过了GDP的1倍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债务在2009年以后,已经进入偿还期而财政已经失去了偿还能力,债务危机已经是一触即发。巨额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带来就业和经济的增长,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国内通货膨胀和失业增长,局面已经恶化到经济的负增长和高达20%左右的失业率,青年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50%以上,应对失业经济衰退和面对债务危机已是欧元区国家的两难处境。很明显,在财政扩张和收缩这条道路上根本就找不到出路。破产清算也许是唯一结局,这也意味着财政扩张主义的破产,连带着欧元货币体系的破产。

第4篇

【关键词】人才;金融危机;企业;策略

说起金融危机大家都应该不陌生了,有很多大公司有的采取了降薪的举动和取消经贴的举动,有的公司则是采取了裁员的方式弄的员工都惶惶不安的,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那企业面对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才可以挽救金融危机呢。面对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应对措施。针对金融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据国际知名管理咨询机构新近对中国职业经理人所做的一次调查表明,在“困扰中国职业经理人的10大管理难题”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和留住人才。企业让员工明白的是每天不再是混混日子,等8小时下班的10号等着发工资了,而是要努力工作才能继续留在这个岗位上面。可见。在金融危机之下,企业要的不是混混日子等下班的人。而是要一个可以真正为公司服务的人才。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都不够。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为必要。

2、人力资源管理更复杂。

企业,行业分布广,地域性强。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企业,员工是多样和多层次的。企业经营中,有高层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公关人员,技术人员,还有大量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人,由于企业资源有限,不同员工的资历和接受培训的时限和机会有显著的差异。由此共同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复杂性。

二、企业采取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薪酬预算

中小企业首先要控制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不但要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实施有效控制,当业绩增长放缓,销售业绩下滑,为了安全度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保证利润不下滑,企业所采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而成本控制中,削减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也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该对已经完成的2009年薪酬预算进行一定的调整。各中小企业应该根据本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企业绩效,对薪酬预算进行适应的调整。根据调查,经济放缓对大多数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经营产生严重影响。尤其表现在在汽车,半导体,电子和制造业的企业。而内向型企业有受影响但影响较前者轻。

2、短期激励

尽管针对危机调整公司薪酬结构方案能有效降低成本,但并不是对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适用,因为需要考虑员工情绪等更多的因素。

所以中小企业也可以采取行动,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奖金分配方法。即通过增加变动奖金收入的比例,调整固定现金的比例,从而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把企业经营业绩受危机影响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点。同时,企业还可以选择减少奖金预算总额的方式,削减奖金总额规模。有些企业通过增加绩效考核周期的频度,全面加强业绩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人才管理

受危机影响较重的有些中小企业不仅仅是出口量下降,甚至有些出现停产半停产的状态。所以这些中小企业要正视困境,进行裁员。在困境面前,裁员是非常有效的做法,由其是生产制造型企业更是无可非议。在订单缺乏,开机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保留过多的人员无疑是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任何企业都很难独善其身,而应对金融危机之道,对每一家企业都应该是一堂至关重要的“必修课”。应对金融危机,首先需要我们沉着冷静理智,危难中也有机遇。以下的八条策略对企业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乃至其他任何危机都十分有效,任何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并有效实施这些策略!

1.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企业需要狠抓职业化建设

与那些把“裁员”视为应对危机法宝的企业相比,选择“培训员工”显得更高明,更积极,更富远见。而“培训员工”的重中之重,无疑就是“职业化培训”。企业的职业化建设,经理人和员工的职业化塑造,这是中国企业未来管理与发展的真正核心!

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不同的管理专家会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进入21世纪,应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无论是经理人,还是员工,职业化程度普遍不足。这是中国人力资源现状非常明显的事实,也是中国企业不可回避的最大问题。

很多人认为,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金融危机、执行力缺失或者战略模糊。实际上,危机应对也好,加强执行也好,规划战略也罢,都非常重要,不过,目前并不能真正解决困扰中国企业的核心难题――诸如,应对危机能力不足、整体效率和效益不佳、缺少国际竞争力等等!它们都是我国企业的问题,但它们都不是我国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外部市场需求大幅减弱,对制造业影响首当其冲。日前在天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制造业管理论坛中,参会企业代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制造业企业不应过多抱怨外部环境,而更需要“积极自救”的思维模式。面对危机积极反思企业问题,迅速做出战略调整;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同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获得拓展发展新空间。

危机背后意味着机遇。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分析,在这次危机中,优秀的企业能够快速抓住危机背后的机遇,其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机会以及由危机造成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首先,国家实行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出台了拉动内需的十项措施,一方面缓解了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为企业打开了市场。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西方国家的制造业不景气,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制造业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这势必推进中国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国家拉动内需增加投资的政策,更多地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从生产型增值税调整到消费型增值税后,以前企业投资好的设备资金负担较大,现在税收可以抵扣一部分成本,这样企业投资的意愿加大。另外,农村市场为最近我国发展重点,农村市场发展需要很多生产材料,我们企业的很多产品在农村改造中打开市场。拉动内需政策支持毫无疑问会加大企业投资的力度,我们可以从国外将生产线快速移到中国,同时将核心业务研发中心的总部移到中国,推进核心技术的转移也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

此次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不容乐观,尤其是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的整体经济起伏全面接轨.这也使得中国中小企业需要做好更充足的准备来加以应对.然而危机同时给企业也带来许多机遇,对于那些提前做好准备的并深谙企业经营之道的公司,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调整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定会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陈善才;企业软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范例[J];2007年02期;97-98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即一个或多个国家与地区的部分或全部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整个区域内货币贬值并伴随着企业的倒闭现象,既而失业率增高,社会普遍存在经济萧条的现象,在此次金融信用危机中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失去信心从而引发流动性危机。本文主要针对此次金融危机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及两国政府各自对此的应对措施和政策,系统性地进行分析和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经济危机中表现上的差异,并明确了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启示性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中美国透支掉很多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财产,然后通过公司破产将风险转驾于他国。也就是说美国破产的公司都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经营着他国的金融资产,即便虚拟经济破产损失的也并非自己国家的钱。同时美国还逼诱中国外汇资产投资其国债和金融公司,譬如中国投入美国的外汇资产就已超过了1.2万亿,其中中国购买的美国金融产品皆是虚拟资产,而美国购买的中国金融产品皆是实体资产。这就同美国用衍生金融工具等手段套取中国资产以摆脱其市场监管一样,达到继续扩大控股中国实体经济的目的。

二、中美两国的应对措施和政策比较

(1)采取对策的时间比较。此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中国要采取应对措施将在6个月后,在判断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以及采取有效政策上落后于美国。(2)中美两国经济政策比较。一是财政政策。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美国将货币政策变为财政政策,应对措施主集中于针对金融系统的货币政策;中国则一直以财政政策为主。美国务实本国利益,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了调和;我国政府考虑到可能会通货膨胀而实行了传统的减税调控。二是货币政策。美国刺激国内需求并通过集中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和减税措施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中国刺激投资和扩大出口并增加货币供应量;美国强化了政府力量,而中国则是培养消费和市场。

三、中美两国在经济危机中表现上的差异

(1)衰退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虽是一个人均GDP仅3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但它拥有比发达国家更强的经济承受和消化能力,因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的我国,拥有经济发展阶段性的抗衰退免疫力。(2)影响经济产业结构的形式不同。金融危机一般会向实体经济传递,对金融部门依赖程度高的实体经济产业首当其冲。据统计美国失业率已达10.2%,而中国受危机影响的恰是出口工业,银行受冲击较小;加上中国产业结构具有二元性且面临经济均衡增长的经济问题,面对危机美国经济的一元性决定了美国在短期内便可退出刺激政策,而在中国却只能长期均衡发展以缩小二元差距。(3)在经济增长中的需求不同。美国主要是投资需求不足,因为美国的投资需求不取决于政府政策,而取决于投资者对金融投资市场的信心,美国要扩大内需的主渠道就是刺激投资;中国却是消费需求不足,据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30%,消费需求就会出现负增长,所以中国存在投资需求增长速度过快的经济问题。

四、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启示性建议

(1)财政政策方面紧跟民生。一是要调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美国经济刺激计划采取的是政府买单、市场花钱的经济政策;我国则直接由政府开发项目,因此这便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改善政府参与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二是恢复市场的消费和需求。譬如美国的7870亿计划中约35%曾用于减税。(2)警惕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国家在刺激需求拉动经济的同时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和股市问题就是因为货币的供过于求,实际上大量的刺激资金并没能传递到实体经济中去。(3)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一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学习美国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二是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美国国会公布的《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的草案包含增加133亿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开发99亿美元,研究和开发设施设备34亿美元,正说明了美国十分重视科技研发的意义;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我国应遏制高失业率带来的政治和经济不良后果,放宽即将施加给小企业贷款机构的薪资限制及其他限制。

参 考 文 献

[1]李增刚.发达国家政府规模变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2007

第6篇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 国际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政策 启示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严峻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人们在不断探究此次危机爆发原因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应对措施。除实施大规模的金融救助外,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政策,意图扼制住金融危机的蔓延。

一、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比较

总体来看,这些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主要偏重于依据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的经济理论,部分涉及了凯恩斯主义关于收入分配方面的税收理论。关于这些政策措施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进行了具体论述,这里不作过多的论述。但是基于不同的发展模式,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都没有幸免,但所受冲击还是存在显著差别的。例如此次金融危机中,以高端制造产品出口为主的日本受到的冲击就不同于美英等高度依赖金融业和消费支出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国家。因此,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着力点不同

此次危机中,美国、英国和部分西欧国家央行采取了多次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政府直接接管金融机构、为居民存款提供一定额度或者无上限担保等措施, 其目的就在于稳定饱受流动性困扰的金融市场,防止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和居民挤兑行为。例如,2008 年10 月,美国政府通过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就包括高达7000 亿美元的不良问题资产救助方案,用于购买金融机构问题资产以及帮助金融机构注资。为了向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美联储还推出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与英美相比,日本虽然也采取了降息、收购不良资产、注资等方式帮助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但规模相对较小。比如,日本用于收购金融机构问题资产的资金仅为约10 万亿日元。其救市举措的着力点从一开始就放在扩大出口等方面,目的在于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阻止金融危机中实体经济的下滑。日本还采取了收购股票刺激经济的独特政策,2009 年1 月27 日,通过收购股份,向中小企业提供1.5万亿日元资金;2009 年2 月4 日,宣布将从地方银行收购1万亿日元的企业股份。日本政府和央行购买股票刺激经济的好处是低买高卖,从长远看,是成本较低的刺激经济方式。

(二)不同债务水平的经济体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力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此次危机中,金融膨胀与消费主导模式的经济体债务水平虽然也处于高位,但由于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金融和消费在此次危机中遭受重大打击,因此这些国家亟需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振经济,因而财政刺激计划力度最大,政府债务急剧膨胀。以美英为例,此次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政府债务占GDP63.1%,英国的占44.1%,到2010 年美国的政府债务水平将几乎与GDP 总量相当,英国的这一比例也大幅上升至2010 年的82.2%。而高端制造业产品生产模式的经济体尽管其财政收入来源相对多样化,可以保证一定的财政刺激力度,但由于其本身债务水平已经处于高位,增长空间相对有限。例如,此次金融危机前日本的政府债务占GDP已高达187.7%。虽然从2008 年8 月到2009 年4 月日本共出台了四个经济刺激计划,计划支出规模达75 万亿日元,仅占GDP的5%左右,其规模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二、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效果评述

总体来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制定的政策措施虽然使其经济逐渐走出了危机状态,但是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未彻底清除,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依然脆弱。

(一)政策措施产生的效果

数据来源:2008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GDP增长率数据来自IMF,2009年度失业率数据及2010年一季度所有数据来自各国官方公布数据。①②③为2009年12月份折合为年率的数据,此外2010年一季度的CPI数据除英国外均为3月份折合为年率的数据,日本的CPI数据为核心CPI。

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加速了经济回暖。相对于2008年和2009年,2010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见表1和表2)。这表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效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的解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二)政策措施带来的风险

然而,自危机爆发迄今,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见表1),这种无就业的经济复苏影响了回升力度。经济回升如果没有带动就业增长,将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增加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对未来经济复苏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世界主要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指定的政策措施的风险正在逐渐凸现。

首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了政府债务急剧增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猛药”,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实施后,2009年底欧洲爆发了债务危机,债务危机从希腊迅速波及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2009年欧盟部分国家债务情况见表3)。另外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 6月2日美国的国债已经达到13.0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90%。截至2010年4月,美国持续19个月出现财政赤字,赤字数额达到1.3万亿美元,创出历史记录。此外到2009年底,日本公共债务规模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比例最高的。

备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盟国家债务与GDP比值值60%,2009年欧盟平均水平为84%。

其次,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抬头。虽然2009年以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CPI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见表一),但是从长期来看,数量宽松政策特别是美联储QE2的推出将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其潜在的破坏力非常巨大。

(三)凯恩斯主义应对此次危机效果的理论解释

以上这些情况似乎表明,世界主要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制定的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只能治标的而不能治本,凯恩斯主义应对此次危机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每一种经济学的理论都有它应用的条件,如果不能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地依据理论的思想精神来应用理论,任何理论都可以被批判,被颠覆。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制定的政策措施产生的效果之所以不够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

第一,主要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运用条件。此次危机前各主要主要发达经济体原本就债台高筑,因此其依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继续刺激经济的空间就比较小,难以有效减轻衰退压力。大量发行国债导致各国政府陷入了财政危机并将带动长期利息上升,进一步削弱企业投资,反而影响经济复苏。致使政府债务水平不断升高,最终导致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依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解释,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贫富差距会使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然而此次危机中美国却自2010年1月1日起暂停一年征收遗产税,这使得本已很大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也构成了威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效果不够理想。但是尽管凯恩斯主义不断受到经济学家们的批判,每到危机时期各国的政府还是最推崇凯恩斯主义,用凯恩斯的《通论》所阐述的观点来说就是:在经济萧条时,要等待经济自己回复到自然率水平是靠不住的。在发生经济衰退时,再一味强调平衡预算不仅是愚蠢的,而且非常危险。依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政策措施是否能够真的消除经济危机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不论如何寻找完善凯恩斯主义的方法要比完全否定更有现实意义。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启示

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不同,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经济还属于低端制造业产品生产模式。虽然在此次危机中受到很大冲击,但与高端制造业模式的经济体不同,我国有十三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可以作为缓冲。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债务水平总体不高,政府扩大支出应对危机力度较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较为符合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应用条件。因此,我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我国应对危机政策措施的着力点从一开始就放在扩大出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生产等方面,我国政府以四万亿投资计划为主,配合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较快地复苏,经济增长率从2009年一季度的6.1%上升为2010年一季度的11.9%,进入二、三季度后经济增速也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

尽管从目前来看我国采取的政策效果是良好的,但总体来看,我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结构调整尚未实现。长期来看,我国应关注的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问题,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最终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实践来看,我国有大量的经验教训可以吸取,相关的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首先,我国政府投资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积极效果,但是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方面效果不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比重相对不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进入2010年,中国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劳资纠纷,也标志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在收入高度不均等的社会,对财政再分配的需求也会超乎寻常,并因而会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因此要增加消费拉动内需就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前提是是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基于IS-LM模型分析,我国IS曲线和LM曲线过于陡峭,导致民间投资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不敏感,使得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达不到宏观调控初始设计的水平,这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国政府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继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在此谈一下我对我国就业问题的看法,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政府强制企业进行招聘,这也不符合经济的效率原则,出路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放松经济管制,加大对新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这一点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得到印证。

最后,结合此次金融危机中欧洲爆发债务危机的教训,我国要合理控制政府债务水平,进而提高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一个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极大不稳定因素。2009年以来我国已成功发行了一定数额的地方政府债券,这种通过允许地方政府公开、规范地发行地方债,规范地方政府的发债行为的方式,有利于及时满足地方政府资金需求,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积极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郭蓉,王平.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不确定性图式初探――-兼论凯恩斯革命的意义之再认识[J].经济问题. 2007年08期。

[2]李礼辉.从金融危机到经济衰退:全球面临巨大挑战――2008年全球经济及国际金融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1期。

[3]温彬.2009 年宏观经济金融展望[J].银行家,2009年01期。

[4]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金融海啸中的救市措施批判[N].中国证券报,2009-01-15、16。

[5]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IMF,2007.4。

[6]IMF.世界经济展望[R].2007.10,2008.4,2009.7。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会计

金融危机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看法,其中有两种代表性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二、经济危机导致的现实危机

我国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导致下滑。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毕业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的业绩下滑。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物价在涨,老百姓手里的钱天天在贬值。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到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只要树立信心,团结一致,采取合理的方法积极应对,就会化险为夷,找到更好的经营出路,逆势获得增长。就目前的情况针对如何搞好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出了相关看法。

1、加强以现金为的管理方式

经济学专家郎咸平曾经对中国的企业提出忠告: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不是能够赚多少钱,而是能够在萧条的时候利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随时随地保存大量的现金,随时随地拥有最低的负债,这是他们和别人不同的地方。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加强现金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盈利企业,如果管理不好现金流,也可能面临倒闭。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尽可能要求对方采用现金的方式进行交易。现金匹配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

2、更新与提高财务管理观念和意识

经济危机中,市场是没有长胜的将军,没有永远营利的企业,企业经营者应该调整心态,对没有利润的产品,制定现实目标,能够保本经营、维持生存就是最好的营利。在经营过程中,若产品存在市场经营萎缩,长期亏损,那就应该生产其他市场需求的产品,寻找新的出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化理财观念,现代市场经济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快、准、全的信息。

3、财务稳健是根本的应对之道

企业的危机,首先反映的是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核心是资金运行的危机,资金断了,企业就难以维持了。在财务危机中,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就要贱卖资产,以筹集现金。财务的职责是要把握好有限资金的平衡和使用;尤其是在困难时期更要细心、谨慎地为企业理好财,把困难情况预计得充分些,做最坏的打算,以确保企业能顺利渡过难关。稳健的财务政策就需要企业做好几件事。一是是紧缩对下游的授信垫底资金,原先300万元的提货额度现在可能变成了100万元;二加强内部管理,挖掘潜力,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省下来的钱就是利润;三是缩短应收账款账期、大力清收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回流;四是及时清理库存,将积压过期物资尽快变现。

4、在企业内部开源节流

在企业内部开源节流,但不能节省创造收益的支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营销产生的收益,其他的成本越大,企业的利润就越低。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面是缩减开支,但是更多的应该考虑怎样进一步拓展有利的销售市场。采用以货易货方式,以货易货是企业将自身生产的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进行直接交换,换回应用现金购买的原料及设备等,从而达到减少资金流出的目的。

5、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核心点之一就是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负担。一方面,企业将获得低成本的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降低利率是刺激生产和消费的途径之一,企业应该利用好银行贷款,降低成本筹集的资金用在资金周转“短、平、快”的项目上,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另一方面,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生产型的增值税,企业要充分利用好税收带来的益处,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对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进行经营扩张,购置相应的设备,为企业下一轮的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困难与曲折没有什么可怕,只要树立信心,团结一致,采取合理的方法积极应对,就会化险为夷,找到更好的经营出路,逆势获得增长。历史车轮总是向前的,金融危机这个怪物,必将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代替。

参考文献

[1]段亚林.论大股东股权滥用及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2]张鸣.应将会计诚信写入《会计法》[J].会计之友,2004,8.

[3]陈汉生.企业理论与会计职业道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8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财务指标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危机的影响席卷全球,世界各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期盼经济能够快速复苏。后危机时代,我国各个行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生产企业的货物积压严重,为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如何能够有效的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创新变革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要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大大加深了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创新的需求,主要是基于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影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世界范围内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致使众多企业破产倒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迫切的要求我国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获得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此外,相较于国外企业而言,我国企业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包括对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催化了我国企业内部矛盾的产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首要研究课题。由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新经济管理方法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谋求更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极速下滑,加剧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需要。就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而言,可以总结出三个具体表现方面[2]。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密切,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内部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涉及到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调配,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的联系性愈加密切。基于此,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下属部门人员的薪酬待遇,同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好坏息息相关,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在工作开展中取得预期成效,确保企业其他管理措施的有序开展。经济管理中财务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现状。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高层领导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成效,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年度、季度以及月份财务报表直接反映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财务报表中所呈现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针,调整生产经营方式、营销手段以及工作开展方向,进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实现既定经济管理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对策

(一)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

无论是任何企业管理活动,与时俱进,观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员领导阶层以及下属员工的观念创新十分有必要的,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3]。此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强化战略危机意识,确保企业领导者在制定相应的方针和管理目标时,能够有效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具备大局观念。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较为密切,涉及范围广,所以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观念时,应注重管理方法以及生产技术的创新。

(二)经营策略的创新

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需要秉着与时俱进的态度,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形成更为虚拟化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健全相应企业经营组织结构,进而确保后续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方式主要有企业间经营联盟以及品牌,企业间经营联盟主要是指同行业发展水平类似的企业之间联合,形成固定的经营联盟,来应对企业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谋求共同发展。品牌的创新是指转变传统代加工的生产模式,创新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三)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诸如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的约束制度以及其他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费用的支出明细,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此外,健全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一方面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建立部门预算制度,详细记录部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预算明细,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呈现萎靡状态,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只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从经营策略、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得长远发展的资本。

作者:苏一丹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