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6 17:05: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治安现状及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安全防范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安全防范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好农村安全防范工作,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至关重要。本人结合自己基层派出所的工作经历,谈一下自己对农对安全防范的粗浅看法。一、当前农村安全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1、基层治保组织名存实亡。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进行了改选,精减了人员,原先的专职治保主任有的被取消,也有的治保主任由村主任兼任,因其工作繁忙,无瑕顾及治保工作,且有的治保主任业务生疏。人员不落实,治保组织无从谈起,治保工作更是一片空白,致使大量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化解,全部上交到派出所。2、群防群治组织形同虚设。近年来,农村呈现出“三多一少”现状,即:外出务工人员多,老人儿童多,留守妇女多,青壮年少。由于缺少组织与人员,打更队、巡逻队等基层一线群众性防控队伍已经萎缩,有的已经消失,很少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农村成为了社会治安的“真空”地带。3、警力不足。我辖区管辖常住人口2万余人,我所现有警力5人,所领导1名,户籍内勤1人,治安外勤3人。平均每人管理实有人口4000余人,约4个行政村。民警占所管辖人口比例为万分之三,与国家要求民警占所管辖人口比例万分之十三相差很远。由于警力不足民警整天忙于值班出警、执法办案、调处纠纷等各工作,顾此失彼,很难做好安全防范工作。4、打击与防控的难度加大。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与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作案多为摩托车、三轮车的等机动车,加之现在村队交通便利,通讯联络快捷,使得他们作案快,逃离快,从而增强了公安机关打击与防范的难度。由于防范没有形成网络状,往往你在东边巡逻,西边被盗却浑然不知,呈现出“东边日出西边雨”状况,开展巡逻守候的效果明显下降。5、派出所经费严重不足。受县域经济的影响,目前派出所的办公、办案经费存在大量缺口,经费只勉强维持派出所正常运转,很难用一部分经费用于安全防范。6、公安工作远离了群众路线。由于基层治保组织的萎缩,使得我们少了与广大群众联系的纽带,造成了治安工作是派出所一家事情的被动局面,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处理好“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关系。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向素质要警力。认真组织农村派出所民警参加岗位大练兵活动,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扎实有效的开展常用法律知识培训、考试考核、练兵比武竞等形式多样的练兵活动。通过练兵全面提高民警的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增强工作本领,真正达到“三懂四会”的要求。2、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一是加强治保会建设。积极协调当地党委、政府在经费上的支持,将责任心强乐于做安全防范工作的人选拔到治保主任工作岗位上来。并加强制度建设,定期对治保会成员进行培训指导,使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二是建立专兼职巡逻队。本着谁参与,谁受益的原则,结合实际组建护村队、季节性巡逻队,加强巡逻防控。三是继续推行联户互保工程。实行邻里守望,联户互保,共享平安。四是对大型奶牛小区、养殖户、厂、矿动员其全部安装报警装置。3、做好法律知识宣传,增强群众防范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以及其它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各种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常识方面的知识,使群众做到知法、懂法、守法。4、加大打击力度,震慑犯罪。对发生在农村的坑农、害农违法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做到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同时,适时开展打击村痞路霸专项行动,维护农村安全稳定。5、密切联系群众,构建社会安全防范大格局。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新举措,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考虑,努力为群众办真事、实事,积极向群众报告工作,与群众常沟通、常联系,建立警民雪融与水的关系,使群众成为我们的知己、朋友,主动提供各种信息,参与农村安全防范。6、推行警力前移战略。一是以“三基”工程建设为契机,努力争取编制人员、装备,并使警力、装备向基层一线倾斜。二是按照<<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要求,在农村建立警务室,警力下沉,警力前移。
【关键词】 高校;学生安全;现状及成因;对策
1 高校学生安全的现状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当中人格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当前高校学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特别是高校招生就业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等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攻击倾向等。据广东某高校对2003、2004级学生的长期心理健康普查统计,具有敌对情绪的学生占16%。这就向我们传递一个十分紧迫的信息,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多人存在攻击他人的倾向,如果这种心理障碍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和治疗,再受到一些强烈的刺激,那么将引发伤害他人的严重事故,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1.2 大学校园周边环境令人担忧。很多高校的校园周边,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厅、录像厅、网吧、计生店等随处可见。一些学生经常出入这些场所,引发了事端,引起校园暴力,盗窃和敲诈等违法犯罪行为也是呈现上升趋势,这些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1.3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滞后。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和改革滞后,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强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而高校保卫工作物业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致使高校保卫部门严重退化,萎缩,成为名不副实的机构。
1.4 部分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较差。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育滞后,现在,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的,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知之甚少。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往往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给违法犯罪份子以可乘之机。
1.5 部分学校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加大了对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力度,但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成为诱发安全事故的原因。譬如:学校集体饮食安全问题。后勤进入市场化以来,一些学校只是收取租金,对食品生产卫生和质量的监督,管理日渐淡化。因此,高校食堂的管理和制约机制的建立应是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2 当前高校学生安全问题的成因
通过对大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和总结,笔者发现有很多共同之处,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 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我国的教育大多都处在应试教育上,既只偏重智力教育,忽视了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身心健康等素质教育。往往只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越,而对于学生的心灵却疏于关注,造成有些学生心理成为一片荒漠,失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人性扭曲的变态心理。
2.2 社会经济利益使大学周边环境混乱。由于经济利益,使大学周边环境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在卫生、治安问题。校园门前夜市影响环境,并且是滋生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土壤,是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点,酗酒滋事、打架斗殴、偷盗等时常发生。并且学校周围500米内网吧众多,管理混乱,分散了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网上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3 有的学校后勤保障不足。部分高校对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公寓管理不科学,食堂经营不善,也是危及学生安全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对食堂的卫生安全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检查,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实施办法,
2.4 学校规划设计存在缺陷,防盗功能先天不足。如在广州大学城,建筑物宏伟壮观,景色优美。但是,学校之间、学校与保留村之间没有围墙,四通八达,楼栋之间通过二楼连廊大都连接在一起,处处有入口,给管理带来很大困扰。
3 当前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若干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学生安全现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以确保学生安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1 切实加强领导,协调合作,确保学生安全责任到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大事,要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安全工作,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支持,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加强学生安全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真正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实。
3.2 加强心理教育力度。各大专院校要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由校学生处负责管理、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掌握各种心理调节方法,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心理健康。
3.3 加大学校的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学校周边治安及卫生不仅有损高等学府的形象,也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学校要加强校内巡查工作。但是,校园外的问题解决,还须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协调,希望学校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4 加强安全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安全意识的形成需要培养和教育,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关于“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安全教育要根据形势变化,积极开拓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使学生有计划地走出课堂。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启发学生,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3.5 加强后勤保障制度。当前,食品卫生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学校集体食堂的供餐对象是在校师生,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涉及面广、危害人多,社会影响极大。所以应积极采取措施搞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卫生安全制度,制定伙食卫生的标准。
(2)落实卫生管理的责任。伙食卫生的内容比较多,如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的要求以及厨具、餐具的消毒,都要在炊管人员的岗位责任中逐项落实到人。
3.6 在校园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需要。在现阶段,社会犯罪率还是维持在较。高水平,校园建设不能过于追求美观而忽略安全。存在设计缺陷的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直面现实,下决心给予改正和完善。
关键词:滨海休闲旅游,SWOT分析,北海
1.北海滨海休闲旅游的SWOT分析
1.1“S”优势
(1)便利的交通条件
近年来,北海先后建成了万吨码头、飞机场、微波通讯、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构建了北海相互完善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随着南昆、钦北、黎钦铁路的建成通车,北海就是中国大西南通向东南亚各国最便捷的通道。
(2)独特的旅游资源
北海的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品味高。除银滩外,还有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涠洲岛、斜阳岛等著名的景区景点,特别是围绕一个“海”字就可以大做文章。
(3)宜人的气候条件
北海地处南亚热带,属季风型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22.4℃。北海的气候总体上说是相当的好,一年到头晴朗的日子很多,游客总能见到蔚蓝的晴空,非常适合海滨休闲度假。。
(4)优良的空气质量
北海市空气中的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环境污染指数远低于国家环境污染标准,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占总天数的97%,为良的天数占总天数的 3%。。北海市空气中负离子浓度极高,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达每毫升 2500 至 5000 个,高出全国环保重点城市负离子平均浓度一倍以上[2]。北海的空气质量、水质、植被和其他生态条件等均为世界一流,在当今世界旅游者越来越注重生态、注重生活质量的大潮流下,北海的环境优势将显得尤为突出。
(5)“物美价廉”的居住设施
北海的星级酒店、宾馆、招待所及小旅馆,为数不少。。大片的类似银滩“海世界”度假乐园的度假公寓,房价较其他滨海城市同等条件下的度假公寓都低,价值提升空间很大。不难预见,未来的北海必将会成为一个高品质的世界级旅游景点。
(6)旅游节日的品牌效应
每年的8月到9月,一系列由政府主办、企业运作的国际性大型活动“环球比基尼小姐大赛国际总决赛”和“北海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对主办地北海具有很强的形象塑造作用,为北海构筑了一道“亮丽银滩、绚丽夜景、活力城市”的美景。
1.2“W”劣势
(1)经济依托不足
在我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北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排在倒数位置,经济依托不足使得北海在旅游发展道路中对很多事情都有心无力,滨海旅游作为北海的旅游王牌,却缺乏资金,不能得到持续发展与完善,目前北海的滨海休闲旅游依旧停留于过去的发展水平,旅游项目更新速度慢,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备,这对于北海滨海休闲旅游将是十分致命的一个弱点。
(2) 北海形象不佳
因为九十年代北海泡沫经济的影响,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烂尾楼成堆,很多人一想到北海就很容易联想到上世纪北海的烂尾楼工程,这个大的经济背景为北海树立其良好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北海滨海休闲旅游开发与发展无法取得较大进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旅游专业人士的严重匮乏,这也是北海以后开发发展滨海休闲旅游最大的劣势之一。
1.3“O”机遇
(1)有利的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发展、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新格局的正式提出、中越“两廊一圈”的逐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风起云涌、华东华南尤其是“泛珠三角”经济的辐射,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开放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北部湾迎来了沉寂一千年后的又一个春天。
(2)新兴的旅游需求
世界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如美国佛罗里达海岸、南太平洋岛屿(夏威夷群岛、斐济群岛、巴厘群岛)、澳大利亚东海岸(大堡礁、布里斯班黄金海岸)、阿联酋迪拜自由港等发展势头不减,随着世界文明的进程,滨海休闲旅游在全世界范围越来越受到特别的青睐,滨海休闲旅游发展前景非常看好[3]。
(3)国家休闲旅游政策得促进
“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引导旅游城市提升特色化、人性化和国际化水平”,重点推动“热带、亚热带海滨度假地建设”和“海滨、高尔夫、滑雪、温泉等产品的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形成“分时度假、游艇俱乐部等新的旅游业态”[4];“积极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引导新业态;大力发展度假休闲产品” 。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 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滨海旅游必将成为市场追捧的新宠,滨海休闲旅游的发展驶进快车道。
(4)北海银滩改造带来的发展机遇
北海银滩中区生态改造工程的开工建设,吹响了银滩改造和生态建设工程新的号角,对于加快推进整个银滩改造项目和建设工程步伐,进一步完善北海银滩的配套功能设施,全面优化北海银滩的生态环境,整体提升北海银滩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1.4“T”威胁
(1)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早些年,在大力发展旅游的社会浪潮中,北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北海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上的破坏。以银滩为例,现在面临着沙滩萎缩、污水污染、生态破坏和景观退化等环境问题。
(2)激烈的市场竞争
激烈的市场竞争,北海要面临这样的强大威胁,是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无法避免,就只有变大变强,不但要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还要健康可持续发展。
(3)区域产品同质化
北海同其他八个守着北部湾的滨海城市,区域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从大一点的范围来说,北海要面临北戴河、青岛、大连、烟台、厦门等滨海旅游目的地的竞争 北海要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转”,从目前的状况而言,还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
2.北海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的可行性对策
2.1以创新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北海的滨海休闲旅游要提高对技术的要求,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低碳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升级创新,以生态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滨海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2.2合理开发利用滨海旅游地质资源,发展新型滨海休闲旅游城市
北海要明确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并认识滨海休闲旅游环境的脆弱性,以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来规范开发经营者的行为,禁止破坏性的开发,避免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北海要立足于自身条件,扬长避短,致力于打造“滨海休闲旅游胜地”,合理、深度、全面开发滨海休闲旅游,迎合国际化的旅游大趋势,抓住现代旅游者休闲体验旅游心理,发展新型滨海休闲旅游城市。
2.3把握发展机遇,培育核心旅游市场
中国现在的中心市场就是中国三大城市圈,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对于北海来说,这三个城市圈都是可以开发的市场。如果北海把主要的经营还是放在传统的小范围的游客市场上,如两广城市,在一定意义上就会错过发展机遇。
2.4培养专业旅游人才
北海日后应以高等教育机构和旅游管理人员为主,提高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意识,为北海滨海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储备人力资源。而吸引和留住旅游专业人才,就要重视对他们的聘用、待遇问题,稳住人心,这是北海开发滨海休闲旅游必不可少的人力因素。
2.5加大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无论是北海居民还是旅游者,对北海社会治安环境的满意度都不高,社会治安环境欠理想。在以后的旅游发展道路上,这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亟需当地公安系统部门加大整治力度,警民联手,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这才是开发好滨海休闲旅游的长久之计。
2.6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规范和引导滨海休闲型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北海市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按国际惯例办事,要从观念上、人才上、政策上,努力营造一个促进西部大开发的优良环境,积极推进对外、对内的“双向”开放,在大开放中促进大开发,实现大发展。
3.结语
放弃狭隘的地方利益和短视的眼前利益,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着眼,科学衡量开发的环境资源成本,在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利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应该作为人类恪守的准则。北海要想开发并发展好滨海休闲旅游,就要重视海洋旅游资源的保护,坚决制止唯利是图、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只重经济效益的短视行为。要强化旅游管理职能,共同扶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业管理工作要尽快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和人性化。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在声势浩大的的休闲旅游大潮中,北海的滨海休闲旅游定将取得更大的辉煌,北海的旅游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参 考 文 献
[1] 柴寿升,严冬平.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海岸工程,2002(3):3—4.
[2] 张广海,董志文.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海洋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3):39—42.
[3] 张开城.滨海休闲旅游的认识和框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153—155.
[4] 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5—8—29.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中国与拉美国家间的投资与经贸关系日益重要,中拉双方不断增强的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机制为中国对拉美投资打开了新的局面。加强对拉美东道国投资环境的评估和认知,对于提高中国对拉美投资效益和海外利益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东道国视角对拉美国家投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拉美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一、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中国对拉美投资的发展趋向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对拉美投资流量为105. 47亿美元,存量为1 061. 11亿美元,投资地区涉及2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达56. 3%。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中国对拉美的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年增速在30%以上。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投资有所回落,但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图1)。
图1 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存量及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5-2015年
(二)中国对拉美投资的特点
与对拉美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相比较,中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规模(占中国对外投资)排名第二,仅次于在亚洲的投资;随着中拉经贸与投资合作的日益加深,投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投资区域覆盖面更广,中国对拉丁美洲投资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点。
1.从区域分布看,投资区域过于集中,国别分布不均匀。近年来,中国对拉美投资区域不断扩展,投资进展稳中有升。从整体上看,投资的国别分布不均匀,投资范围集中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两个避税地和南美几个主要国家。另外,中国对拉美投资覆盖率仅56. 3%,远低于亚洲(95. 7%)和非洲(85%)。
2.从投资类型看,对拉美投资以资源寻求型和“避税”寻求型为主。中国在拉美的投资主要以资源寻求型为主,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以及厄瓜多尔等国拥有丰富的油气和矿藏资源,这很好地弥补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需求缺口。中国与拉美国家经济的互补性强,双方投资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近年来中国对拉美的投资83. 1%流向了“避税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两大避税区,投资的避税动机十分明显。
3.从投资产业分布看,以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在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和投资产业的分布上存在差异,中国对拉美的投资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业,中国并购型投资主要集中在拉美的油气、矿藏和能源领域,而绿地投资企业则在投资领域制造、农业和通信等多个领域。从投的主体看,中国在拉美资源产业的投资多数来自中国的国有企业,且以并购形式居多,而开展绿地投资的则大多数来源中国民营企业。
总体而言,拉美地区投资的区位优势是明显的,但拉美东道国环境因素十分复杂,还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拉美地区曾作为欧洲国家前殖民地,其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很大,这些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东道国政府管理效率低、腐败较为严重和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以及严格的劳工保护和外籍限制都是中国在对拉美国家实施投资前所要认真研究和考虑的。
1.委内瑞拉在拉美国家投资环境评级中明显领先,在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消费能力方面都超过多数的拉美国家。委内瑞拉的能源探明储量240亿吨,居拉美首位,对于外资有较大吸引力。
2.阿根廷投资环境优势体现在人均消费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矿产资源等方面,但是对外开放程度和营商环境有待提高(综合排名第二)。
3.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国家经济基础稳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市场和金融业发展良好,还制定了引进外资的《投资促进法》,鼓励外国人在当地投资,开放程度较高,营商便利(综合排名第三)。
4.巴西的科技创新水平排在拉美10国的首位,科技期刊论文和发明专利排在第一,其余情况和墨西哥较为相似,能源产量、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消费水平都处于拉美上游(排名第四)。
5.哥伦比亚和秘鲁的营商环境较好,但是在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创新水平等方面一般。
6.厄尔多瓜经济发展状况不太乐观,这使得它的投资环境不占优势。
7.排在环境评价结果最后的是乌拉圭和圭亚那,它们都是拉美小国,人口少,国土面积分别只有17. 6万和21. 5万平方公里,能源不足,没有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口密度较低,科技创新水平也很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一般,这些综合起来使得两国的投资环境相对于其他拉美国家缺乏优势。
二、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对拉美10国投资环境评价分析的总结,并结合中国投资拉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供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时给予考虑:
1.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是吸引企业境外投资的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区位优势的丰裕程度决定了吸引国际投资的程度。中国企业对拉美投资以资源寻求型和市场潜力型动机为主,拉美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吸引中国企业实施投资的主要原因,委内瑞拉、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作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国,其资源和市场潜力大大吸引了中国的投资。
2.东道国比较优势的开发利用是中国企业对拉美投资能否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中拉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企业对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是顺向直接投资(即利于发挥东道国比较优势的境外投资)。相对于拉美国家而言,中国企业在资源类产业、家电产业、机电、通信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中方投资使得拉美东道国和地区从中发挥了比较优势,并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实现投资国和东道国共同利益的“双赢”。
基于上述启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应加强区位环境评价,对投资国别进行区位排序与优选。依据评价结果,对拉美国家区位序列优先顺序,委内瑞拉> 阿根廷>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墨西哥> 巴西 > 哥伦比亚 > 秘鲁> 厄瓜多尔> 乌拉圭> 圭亚那。作为拉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国家”,巴西是中国进入拉美市场投资的首选。阿根廷的投资状况和投资环境良好,但是阿根廷近些年低迷的经济走势和政府为保护国内经济采取一些激进措施,在经贸往来中有针对性的阻碍设置和严格的外汇管制等,使得外国投资者对阿根廷的投资所减缓。委内瑞拉对外资持鼓励政策,与中国的关系也较为密切,中国对该国境外投资排名居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秘鲁等国的投资环境良好,可以考虑扩大对其的投资规模。
2.重视和实施本土化战略,应对拉美投资环境挑战。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拉美的开发时间更早,在历史、文化、语言方面和拉美关系更加融合,拉美被视为美国的“后院”,中国在对拉美地区的投资中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为此,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和落实本土化战略,切实做到人才本土化、管理和技术本土化等。应加强跨国经营人力资源开发和跨文化培训,做到入乡随俗,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提高中资企业环境适应能力。
3.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降低进入东道国“门槛”。中国对拉美国家的投资方式宜采取合资合作结盟等方式, 应尽量避免独资经营方式,寻求合作伙伴,合资经营有利于较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和人员关系,也易于建立当地销售渠道和市场,降低东道国进入“门槛”,也利于发挥中资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等。
4.加强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拉美国家的政治风险相对较小,但该地区的社会风险十分突出,许多国家社会治安问题严重,枪支泛滥,暴力犯罪严重,这些社会风险往往会危及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利益的安全。为此,对外直接投资应把保障海外投资利益的安全性置于首位,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拉美国家投资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应建立企业投资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包括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制定细致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应增加安保投入,完善安保设施和设备,妥善处理好企业内部劳资关系,提高雇员本地化程度等。另外,中资企业应积极与中国使馆、外交部、华商协会和当地政府及安保机构等保持密切沟通,以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转型;特点;原因;预防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迄今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表现是反复发生持久性的危害社会行为,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前者是指那些情节轻微、危害小、不能定为犯罪的行为,如逃学、偷窃、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等行为;后者是指抢劫、凶杀等犯罪行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又称少年罪错。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诸多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青少年违法犯罪正在呈以下态势:
(一)青少年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根据统计,进入90年代,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犯罪的比例一直高居50%以上,犯罪主体大多为中学生。青少年犯罪问题比较突出不仅表现在青少年犯罪率高,还表现在犯罪绝对数量不断增长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及所占比例不断攀升。以东莞市为例,2003年,全市判决的青少年罪犯占全年罪犯总数的58.7%,其中未成年罪犯424人,占当年罪犯总人数的6.4%;2004年,判决的青少年罪犯占全年罪犯总数的59.7%,其中未成年罪犯832人,占当年罪犯总人数的9.3%;2005年,判决的青少年罪犯占全年罪犯总数的59.2%,其中未成年罪犯969人,占总人数的9.6%。①
(二)青少年犯罪呈集群化、团伙化特征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一人或合伙作案的只占20%,其他均为团伙作案,作案成员大多是在校学生,有的是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同龄人,具有一定的牵连性。如从2003~2005年,东莞市青少年犯罪中团伙犯罪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40%~55%之间,并且这种团伙以一些外来务工青少年老乡间组成的犯罪团伙居多。②虽然大多数只是纠合型犯罪团伙,作案成员时有交换而不固定,但因为是集体性质,其犯罪的能量大,活动范围广,有流窜性,得逞率也比较高,社会破坏力很强,影响较为恶劣,给社会造成了一种极强的不安全感。如安徽省某县初中学生成立的非法组织“忠义帮”,成员众多,覆盖整个县城的五所中学,帮派内有明确的宗旨和帮规,组织严密,规定每个成员必须按月对上层交纳“保护费”,对非帮派成员实施抢劫打击、对小学生实施威胁勒索等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作案动机呈偶发性
青少年犯罪人员头脑思想比较简单,一般很少有预谋过程,一触即发较多。有时为了“争王”“称霸”“称地盘”就持械斗殴;有时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哥们喊一声,其他人即随声附会,干出违法犯罪的勾当。有的在一夜之间连续作案多起,进行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非常猖狂,社会破坏能力极强。如四位初中生逃学过程在某中学附近买烟,因烟摊的老夫妇拒绝把烟卖给他们,就怀恨在心,当夜即持凶具把老夫妇残忍杀死。
(四)青少年犯罪性质不断恶化
社会转型时期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冲击,这对于青少年犯罪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未成年人的“犯罪质量”一直在发展,重大犯罪比例逐年增高。据统计,在每1 000个四种类型刑事犯罪案件中,就至少有25个是青少年所为,青少年侵财型犯罪极为突出,其中盗窃犯罪一直处于各类犯罪之首。在近几年,抢劫犯罪发展速度极快,青少年作案增幅最快,增长了近5倍。此外,青少年侵财犯罪无论是盗窃还是抢劫,作案目标逐渐高档化,案值不断增高。青少年犯罪往往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作案过程中,很难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凶狠和残忍。从诸多案件的作案动机、性质、手段等方面看,青少年犯罪具有明显的成人化和智能化特点,这可以从近年来媒体不断披露的、杀人甚至是绑架案件中得到有力佐证。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探析
(一)自身潜意识的内部影响和法律意识的缺乏
青少年正处于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时期,该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相对削弱,心理构成易变,往往只看表面,片面看待事物,易受暗示,多盲从,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某些青少年的潜意识存在不良因素,稍有教唆,便不知不觉地走向犯罪的深渊。在团伙犯罪中,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是在社会闲杂人员的诱惑和拉拢下违法犯罪的。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漠和贫乏,对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是根本不懂法律。尽管违法犯罪之后也会感到后悔无比,但由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在作案前及作案过程中却难以自我控制,很难考虑到所作所为的危害性和将要受到的法律制裁。
(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土壤
由于社会缺乏有效主体价值观的引导,社会道德面貌呈现出某些衰退、滑坡的趋势,这就使未成年人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处于较严重的“后天失调”的环境中。社会中的拜金主义思潮泛滥,一些社会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分化,使一些未成年人将“不劳而获”思想“合理化”,甚至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凡此种种因素产生出的不良的示范效应,为那些在潜意识中存在不良因素的青少年提供了违法犯罪的心理环境,降低了他们的罪责感,强化了他们的“犯罪有理论”。青少年偷盗人员普遍认为:“别人家为什么那么有钱,我家也很勤劳,怎么没钱,我也要像那些大款们一样潇洒。有权有势的人贪污受贿是明的,我们偷窃只不过是暗的,道理也差不多。”在转型社会的文化冲突中,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和文化市场管理失控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他们由于缺乏正确识别事物的能力,往往视黄毒、暴力渲染为“精神快餐”,整天沉迷网络游戏、赌博,等等。
(三)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的失当把青少年推向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者和教育责任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陶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残缺家庭对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而失去了家庭温暖,不同程度地促成他们人格和行为的扭曲。在健全家庭中有些是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家庭。溺爱型家庭往往迁就子女的不合理要求,放纵子女的不良习惯,特别是物质生活中无所限制,子女常有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占有欲极强的心理,当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外扩张,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放任型家庭的父母是失职的,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他们对子女的情况疏于过问,不能及时发现和教育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对子女的越轨行为有所觉察也放任不管。粗暴型家庭的父母往往奉行“棍棒教育”,不能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和悲观、自卑情绪,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受社会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
(四)青少年司法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在宪法和其他法律有关青少年保护规定的基础上,近年来制定了一些有关青少年保护的新的法律,如《青少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关于制造良好社会教育环境保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打击非法出版物的决定》《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青少年特殊保护的规定》等,但这些规定零散、不全面,有的过于笼统、不具操作性,相互之间缺乏配套衔接,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一套系统的青少年刑事司法体系。在青少年审判机构的设置上,有些地方法院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普通制度,在法律上也没有正式确立其应有地位。许多地方没有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这很不利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和惩罚措施的实行。
(五)专业化青少年保护机构的缺位
当前,按照现行管理体制,我国政府中还没有专门主管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部门,还缺少一个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青少年工作的专门机构,而其他有关部门或群众团体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单独承担起此重任。根据有关青少年保护的法律规定,问题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教育管理主要交由家庭、学校、公安机关、居委会等实施,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主要交与司法机关、公安机关、共青团等部门。虽然规定了大家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但是分工不够具体,具体预防工作由谁牵头、问题青少年如何教育、怎么管理、由谁管理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对犯罪的青少年社会关护、挽救帮教措施乏力,制度和机构建设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根据需要采取组织措施,尽快设立从事青少年保护工作的机构,以便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形成全社会的保护网络,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保护状况,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考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状况以及同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状况密切相关的。
(一)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影响极大
整顿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是当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必须抓紧抓好。要下大力气净化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扭转,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要加强对消费娱乐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对市场秩序的整治力度,制止违规操作和违法经营,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文化、广播出版、公安等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图书发行各种娱乐场所和网吧的管理,取缔和坚决打击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针对网吧违规经营,不良电子产品、有害卡通画册和“口袋书”泛滥,校园及周边环境混乱,非法使用童工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建立长效监管制度,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有益的社会环境。
(二)尽快完善对青少年保护的法律体系
在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我们还应着眼于直接预防,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立法,以期进一步完善法律,更有效地解决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要加强对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检查监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把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制。另外,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尽快建立我国青少年保护机构。这类机构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要有权威性,没有或缺乏权威,不可能指导协调有关方面工作;二是要有全面性,以减少或杜绝某些推诿、扯皮事情的发生,使青少年保护工作的协调较为顺利,易于使各方面形成合力;三是要有务实性,可将青少年保护机构放在共青团委员会组织内,使之有上下贯通、遍布城乡的较为严密的组织系统,以便反映青少年的合理要求,成为政府和青少年之间有效联系纽带和双向信息反馈中心。③
(三)发挥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言行对子女品德的塑造、气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等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应当把住家庭影响这一关。首先,要转变家长的子女教育观和成才观。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子女观,要为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要正确对待做人与成才的关系,要为子女提供一个健康、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其次,要培养家庭美德和良好的家风。要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尊老爱幼、无私奉献、勤俭持家、文明礼貌的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使青少年从小接受家庭美德的熏染,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要创建美满和谐、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建立和完善家庭矛盾化解和疏导机制,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在家庭中形成正确表达感情的良好方式。
(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力度
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力度,深入基层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法制讲座和宣讲,继续推进中小学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加强法制副校长的考核、评比工作;把社区内各类青少年纳入教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在生活上解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把违法犯罪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依托治安、交管、消防、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有关单位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以自护网站和自护课堂、自护学校、自护教育基地为平台,开展“自护训练营”“自护夏令营”等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掌握自我保护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观念;针对有不良行为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行为矫治和心理辅导;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监督管理,把违法犯罪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③
(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把以升学教育为主转变成以素质教育为主,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学习负担,对差生、留级生、辍学生要提供心理支持和有针对性的帮助,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学习困难者施行特殊教育。要通过宣传教育和立法手段,倡导健康的道德标准与社会风气,注意影视媒介的正确导向,加强社会秩序的法制化管理。学校要与家庭密切合作,可通过定期家长会和家校联系卡互通信息,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注释: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 法律 救济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特征描述
从学理上看,“青少年暴力犯罪”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一是“青少年”,这是社会学上的用语;二是“暴力犯罪”,它是法学上的用语。关于这两个概念如何定义,目前学界尚有争论,这里不作过多讨论,青少年暴力犯罪是指“年龄为14至25周岁的犯罪主体利用身体力量或其他工具恶意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①。经过对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案件数量激增化。有资料统计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数量急剧增加,增幅以几何级数上升,且犯罪动机趋于冲动性和盲目性,暴力型特征明显,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涉案人员低龄化。来自中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最近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暴力犯罪涉案人员呈低龄化趋势,大多还是在读大学生、中学生(药家鑫、李冠丰都是)。这些人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精力旺盛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有司法机关统计,低龄化人群暴力犯罪占所有青少年犯罪比例超过70%,并且向组织化、团伙式犯罪发展。
犯罪类型多样化。经笔者粗略统计近3年的媒体报道,发现青少年暴力犯罪主要集中于故意杀人、伤人、、抢劫等类型,占比超过6成,其中暴力抢劫增加最快,犯罪性质也比过去严重很多。不少暴力抢劫还伴随罪、伤(杀)人罪,严重危害社会安全。
犯罪手段成人化。据媒体报道,目前一些青少年作案时十分胆大,喜欢模仿影视剧中的暴力情节、方法和步骤作案,手段也十分低劣和残忍,经常持械抢劫伤人,有的甚至还在抢劫杀人后毁尸灭迹,企图逃避法律制裁。团伙作案中,更是事前严密策划、仔细分工甚至订立反侦讯攻守同盟,增加了案件侦破的难度。青少年暴力犯罪日益严峻的客观形势,足以引起各方重视,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探索解决办法。
青少年暴力犯罪原因的法律分析
青少年之所以发生暴力犯罪,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原因:
立法存有缺陷。在我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大多强调保护青少年,现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不下30部。立法数量增多的同时,还留下一些漏洞:一是缺少专门的青少年犯罪刑事实体法。《刑法》(2011年修正版)未对青少年犯罪做出具体规定,《刑事诉讼法》也未根据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相关的诉讼程序。二是现有法条缺乏可操作性。《刑法》第十七条规定,青少年暴力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对于如何负、负多少责任未明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没有对防止青少年犯罪尤其暴力犯罪作出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现实中难以执行,法律救济更是无从谈起。三是没有限制暴力文化的法律文本。尽管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一律禁止青少年接触暴力文化,但仅限于条文式规定,缺少可操作性。事实上,关于暴力文化的监管漏洞较大,过滤性不够,青少年可以很容易就接触到暴力场面。
守法观念淡薄。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其直接原因在于犯罪人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和不畏法。虽然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七条明确规定“要加强青少年的预防犯罪教育”。但据调查,目前我国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家庭法制教育在很多家庭中几近于无;学校法制教育特别初、中级教育环节上,受升学率等因素影响,常常被教学课程占用,高级教育阶段法制教育也抓的不够;社会法制教育方面,由于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大量武打、凶杀影视等不健康文艺作品涌入文化消费市场,负效应非常明显;其他法制教育如司法教育等还处在探索阶段,且当下更多面向社会或是高级教育阶段人群,对青少年的教育效果有限。
执法管理失范。在我国,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执法管理主要是社会治安管理环节,该环节的管理主体是基层治安管理体系。目前,基层治安管理体系基本由公安派出所、社区联防、社会调解组织等组成,该体系在“一定时期、一定社区内能够为群众排忧解难、防止犯罪发生,却也存在忽紧忽松的失范现象②”。而且,这一体系对可能诱发或助长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社会环境的治理与预防力度不够,难以分化、瓦解具有不良行为或暴力倾向的青少年群体,因而暴力械斗和凶杀案件时有发生。
司法保护不力。当前社会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司法审理主张迥异,一种理念认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社会危害性极大,主张严惩罪犯;另一种理念则认为青少年比较特殊,主张从轻处罚予以保护。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犯罪证据收集难。经常是重犯罪证据及危害后果的收集,而忽略犯罪诱因的证据收集,司法难以全面掌握犯罪动机和准确判定主观故意程度,刑罚裁量时有失衡。二是法律规定难适用。目前尚未形成关于青少年犯罪完整的司法制度,现行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相对抽象,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分歧较大。三是惩戒作用不明显。由于刑事司法政策强调宽严相济,具体操作中过分强调保护青少年权益,一些暴力犯罪的青少年没有得到应有惩罚,刑罚的惩戒效应不足,既增加了他们再犯罪的可能性,也容易损害刑法的威严。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法律救济
青少年暴力犯罪危害性大、影响面广,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的发生。
健全法律制度。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首先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一是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立法现状及我国国情,加快建立专门的青少年犯罪刑事实体法,形成包含青少年犯罪的专门刑法、刑事诉讼法、犯罪处罚法及管教条例等在内的法律体现,为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法律保障。二是要完善青少年犯罪司法制度。建议遵循适度的原则,在司法制度上犯罪标准的制定上要合理区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三是要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尽快形成有效规范文化生产、传播等的规定,严惩违规者,努力消除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加强法制教育。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就要从小抓好法律知识、法律技巧方面的法制教育。要加强家庭法制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法制素养,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并督促青少年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远离暴力。要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融入到日常文化课程中,改进法制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要加强社会法制教育,广泛借助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创新形式,开展普法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典型案件的法制情境教育,通过社区、学校等组织青少年旁听审理;还可以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定期组织青少年观摩,培养其自警、自省的良好品德。
完善执法管理。事实上,执法管理环节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接触多,联系密切。鉴于此,建议要依法加强基层公安力量的配备,建立健全基层自治和调解组织,与司法机关协调配合,重视和掌握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危险征兆,“发现危险苗头要及时果断采取一定措施,力争将暴力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③。同时,还要创新社会管理举措,运用法律的手段,清除过滤社会的暴力文化,瓦解青少年中的不良社会群体,加强青少年暴力犯罪易发地区的治安巡逻,重点抓好管制刀具、枪支、弹药、以及其他危险品的保管,消除引发暴力犯罪的各种因素,从而有效降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率。
强化司法保护。一是完善刑事诉讼程序。针对青少年的特殊性,建议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在诉讼程序上,对未成年犯讯问时无特殊情况应通知其家长或监护人到场,社会危害性较小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时,不予刑事拘留和逮捕。庭审中尽可能改革审判方式,容易为其所接受。二是建立犯罪预警机制。司法机关应定期总结分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有关司法实践,及时向学校、社区、家庭等青少年暴力犯罪种类、方式和手段等预警信息,以便公安机关和基层治安管理组织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三是健全教育挽救机制。公、检、法等部门形成集侦查、、审判和执行为一体的司法系统,突出实地调查、教育挽救。司法部门可在审判过程中设置青少年法制教育程序,让其知道犯罪行为所错及危害,并认罪服法;公安和检察机关还可开展定期回访、跟踪考察等,帮助“失足”青少年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青少年暴力犯罪既危害社会的和谐,也损害到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因此,要重视这一现象,尽可能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法律治疗措施,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社会轨道上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
【注释】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安全感;独生子女;首胎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5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45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初中生占有较大比例(20.84%),成为非常值得关注的群体[1]。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都还不成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情感不稳定、价值观偏离,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2]。马斯洛在人类五大需求理论中提到,除了生理需求外,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需求。具有安全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健全人格的最重要成分[3]。安全感的形成及性质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续的影响,安全感是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前提,是应对各种困境、压力、不良刺激的内在支持力,是初中生走向个性成熟、心理健康、社会化顺应的重要条件[4]。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影响因素的探究,以期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选取中江县的五所学校,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初二、初三各一个班,采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5])对71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98份,有效率为97.35%。在本研究中,安全感量表的信度为0.820,半分信度为0.807,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二、农村初中生安全感现状
农村初中生安全感现状整体良好。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之间安全感存在极显著差异(p
(一)独生与非独生初中生安全感差异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在安全感总分和人际安全感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二)非独生子女中是否为首胎安全感差异分析
非独生子女中,首胎子女与非首胎子女的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首胎子女安全感、人际安全感显著高于非首胎子女(表2)。
(三)不同年级初中生安全感差异分析(one-way分析)
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安全感总分、确定控制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初二年级学生安全感、确定控制感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安全感介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表3)。
(四)成绩差异对安全感影响的差异分析
学业成绩不同的学生在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得分差异极显著(p
三、农村初中生安全感缺乏原因分析
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既是基于安全感满足的发展结果,又是促成学生更高安全感获得的条件[6]。初中生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及正常的智力,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获得的资源、关爱等都需要与兄弟姐妹分享,并且经常担忧自己的利益会被剥夺,由于长期处于与他人竞争和比较的状态中,其安全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7]。非首胎子女年龄较小,在首胎面前处于弱势,故安全感显著低于首胎。初一年级初入中学,新环境不适应,学习课程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因此,初一年级学生安全感显著低于初二年级。而初三年级,又面临考中考升学的压力,因而学生心理安全感降低[8]。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身信心不足,又缺少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安全感也不强。此外,目前媒体大量报道的绑架、失联、被骗等负面事件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警戒作用,但同时会导致初中生恐惧、焦虑和紧张,降低其安全感。
四、提高初中生安全感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人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妥善地处理问题,绝不会患得患失而为小事困扰 [9],因此初中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真学习,勤于实践,积极参加活动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降低不安全感。
(二)创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当前,二孩政策全面开放,非独生子女、非首胎孩子将逐步增多,因此父母需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增强与子女的沟通,平等对待每位子女;此外,父母应处理好夫妻关系,避免其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10]。
(三)建立愉悦的学校氛围
70.8%的学生认为同学、朋友关系融洽是提升安全感的关键,42.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关心爱护能让自己更有安全感。教师应引导初三学生正确看待中考,学业成绩的高低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依据;教师需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挖掘他们优点进行激励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组织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感情,帮助初中生建立起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的同伴关系,从而有效提高其心理安全水平[11]。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6.4%的同学认为良好的社会治安有利于提升安全感。加强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的管理,杜绝暴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网络、电视等媒体的正面引导,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信任,降低学生心中的不安与恐惧。
参考文献:
[1] 中国家庭教育.2008年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信息第4期[DB/OL].http://.cn/2009-01-20.
[2] 郭会娟. 农村初中生安全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3] 丛中. 安全感的含义及其重要性[J]. 心理与健康,2008,03:4-5.
[4] (美)马斯洛著,(美)爱德华・霍夫曼编,许金声译.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8.
[5] 丛中,安莉娟. 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2:97-99.
[6] 刘铁芳. 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 教育研究,2016,02:50-56+77.
[7] 安莉娟 ,丛中 ,王欣. 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717-719+722.
[8] 侯立元. 初中生安全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翁春兰.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社会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近几年,食品安全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焦点。政府和媒体也在思考出现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缘由以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食品安全的深远影响已经使其成为全球性重大战略性问题,有时候甚至会成为政治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统一
首先国内食品安全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往的旧标准已经无法去衡量当今五花八门的作假手段,让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有机可乘。中国内地乳业巨头“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中国生乳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差”,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确实太低,连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士都这么认为。目前,大部分食品安全标准尚未出台。由于无标准,在对食品监管时,监管部门无法准确把握食品内在质量存在的问题有多严重,一些食品不合格也无法认定是否违法食品安全标准,从而无法进行处罚。
2.检疫部门监管不力
事实上国家的食品监督部门在食品检疫上投入很大,但是监督效果如何无人知晓。但是从双汇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检疫证明可以拿钱买到,而不是靠诚实的经营获得。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正是食品监督部门出问题了。检验成本的低廉在客观上提高了诚实经营者的经营成本,从而使诚实经营者“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经营者只有放弃诚信,牺牲消费者的权益。从经销商来看,有些经销商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为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下存活下来,只有昧着良心进行销售。
3.政府监管部门执法不严
每次当一起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后,人们在困惑:这事到底该由谁来负责谁来管?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组成部门来看,对外正式公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政府部门有13个。在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职能交叉、模糊与空白地带。在问责过程中,甚至会出现相互推诿的“踢皮球”现象。这在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各部门在工作中的沟通、对接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公共社会化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1.运用社会化管理的方式改善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这一主题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尤其是监管任务艰巨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现状十分突出,直接制约和影响食品安全工作的深入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运用社会化管理的方式,借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构筑区-乡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强化乡镇、村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形成无缝隙、全覆盖、层层布控的管理格局,对做好当前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区、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在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壮大基层力量,延伸基层管理触角,强化城乡自治和服务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将食品安全监管涵盖到所有乡镇、村,填补政府监管部门的薄弱环节,使监管内容更加全面、监管形式更加多样、监管手段更加丰富、监管对象更加广泛,最终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监管。
2.加快建立食品安全层级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
(1)建立层级级食品安全监控点。各区、市政府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在辖区内各社区、村建立食品安全监控点,发挥其食品安全监控前沿哨兵的作用。
(2)建立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各区、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着眼于内部机制的协调联动,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整合执法资源,组建相对固定的联合执法队伍,加大联合执法的频率和力度。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机制,不断加大违法违规食品案件的查处力度,发挥震慑作用。
(3)积极构建舆论监督体制。将法律监督、行政监督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以及广大群众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建立健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组建食品安全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社会监督员队伍,深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建立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发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实施群防群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食品安全社会氛围。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水平
夯实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基础。各、区市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对辖区内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拉网式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分层分类,登记造册,编制食品安全档案地图,实现分级分类管理。要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食品加工企业比较密集的乡镇通过规划试点,探索建设食品工业加工园区,把分散生产转变为集中生产,着力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为实现统一集中监管创造条件。要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员、村食品安全信息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并定期进行培训、考核。
各有关部门要围绕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源参与监督的作用,最大限度突出企业主体责任这一重点,通过加强试点、创建示范点,积极探索,发掘经验,抓点带面,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
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真正做到人民食用的食品达到安全食品的标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它不是靠一两个单位的监督管理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制订各个行业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管理政策与法令,分工协作,公共管理,走社会化的道路,才能达到食品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N].乳业时报,2009-03-04.
[2]廖文科.我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