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7 18:08: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

第1篇

侯 峰

(作者单位:胶南市消防大队)

【摘要】近些年中小学生在上下楼时造成的拥挤践踏事故频发,据统计从2005年至2009年我国中小学发生的践踏事故达20多起,死亡20多人,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平时走的楼道、楼梯在遇到灾难时,就成了逃生通道的一部分。我们在设计教学楼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这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探讨;逃生通道;缺陷;践踏

【Abstract】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trampling down the congestion caused by accidents,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2005 to 2009 occurred in violation of school more than 20 accidents,killed 20 people,the lesson is profound.We usually go to the corridor,the staircase in the face of disaster,it becomes a part of means of escape.We are in the design of school buildings,the existence of some fatal flaw,which is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Key words】Study; means of escape; defects; trampling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114-02

近半年来,世界连续发生四次大地震,海地、智利、新西兰的地震哀伤尚未散去,3月11日日本又发生了9、0级地震,并已造成了11232人遇难,这些自然灾害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痛苦,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在建筑房屋时,能否建设的更坚固些,构造更合理些,避免人为造成的伤害呢?如中小学教学楼的设计问题,我们能否设计的合理些,避免学生疏散时造成的拥挤伤害呢?在四川汶川地震时,由于汶川中学的楼道设计过窄,使逃生的孩子死伤达70余人,教训是深刻的。

中小学教学楼疏散问题,即使在没有地震灾害时也时有发生,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发生一起严重的践踏事故,造成41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这次事故距湖南湘乡育才中学发生的导致8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的践踏事故不到一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中小学共发生校园践踏事故20多起,死亡20多人,受伤3000多人。尽管每一起事故都呈现出一定的偶然性,但每一次事故几乎都是以相同的情节又一次地重复发生。这告诉我们,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原因。

践踏事故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楼梯间,追究事故原因,除了学校管理措施不当、教师责任心缺失等管理方面的责任外,校园和教学楼的规划和疏散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呢?如湖南湘乡育才中学教学楼的建筑设计完全符合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施工质量也通过验收,如此合乎规范的教学楼仍然发生了事故,这就提示我们,有必要对现行中小学的建筑设计规范进行审视。

一、对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的审视

198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总则,选址和总平面布局,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和生活服务用房,各类用房面积指标、层数、净高和建筑构造,交通与疏散,室内环境,建筑设备。与教学楼疏散设计相关的内容主要是第六章“交通与疏散”。

1、校园规划分散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校园规划多采用分散模式,即校园一般由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组成。这些单体建筑看似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但实际上存在着导致学生人流高度聚集的极大危险性。例如:当学生从一栋多个安全出口的单体建筑(如教学楼)集体向另一栋建筑(如食堂)进发的时候,急于到达目的的心情会导致学生选择距离目的地最近的楼梯间和安全出口,这势必导致学生人流的高度集中。如湖南湘乡育才中学教学楼平面呈回字形,四边均设有一个楼梯间和一个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事发时,学生为避雨,几乎都选择了教学楼与宿舍之间最近的一个楼梯间。如此一来,四个疏散通道实际上只用了一个,导致事故的发生。

2、教学楼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净宽度的确定不完善。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6.2.1条对教学楼走道的净宽度做出规定:教学用房的,内廊不应小于2100,外廊不应小于1800;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不应小于1500。显然,第6.2.1条只给出了教学楼内廊和外廊净宽度的最小值,对于具有复合的教学楼走廊而言,缺少在各种不利情况下的具体标准要求。

3、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要求有缺失。

在中小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环境中,特别需要制定防滑设计标准,但《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对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要求有缺失。《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6.7.8条规定楼梯踏步应采取防滑措施,第6.12.2条规定除有特殊使用要求外,楼地面应满足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防污染、隔声、易于清洁等要求。这仅仅是对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做了定性要求,而无定量要求。

4、教学楼走道疏散距离的确定有缺失。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对教学楼走道安全疏散距离的设计要求有缺失。《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第5.3.13条对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做了规定,但却是以建筑类型进行分类的,并将学校作为一个类型进行了限定,并未考虑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智能和体能以及人体尺度等各方面的差别,并以此确定不同的疏散距离。

5、教学楼层数和每层总面积的确定有缺失。

过高的人流聚集是践踏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楼层数决定着楼内总人数的多少,楼内总人数的多少决定着疏散时人流聚集的密集程度。《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5.2.1条规定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中学、中师、幼师的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当前,世界各国都对中小学校的建筑层数做了严格规定,如日本的学校建筑不能超过三层。

另外,无论是《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还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都没有对中小学教学楼每层的面积作出限定,从理论上看,似乎只要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3条的要求,安全疏散就有保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限定教学楼每层的总面积,有利于减少学生人流的高度聚集。

二、对教学楼的设计进行技术性改进的建议

1、更新现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从颁布至今已经过去20多年的时间,我国也从改革开放初期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从国家整体实力、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社会进步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来看,还是从国民教育、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来看,其变化都是巨大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的滞后性显而易见。校园践踏事故的频繁发生除了与管理不当有关外,也与现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GBJ99―86》的不完善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2、校园规划宜采用教学综合体模式。

校园践踏悲剧基本上都发生在学生们从一个空间向另下个空间转移的过程中,这与我国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所采用的分散模式相关。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均已采用教学综合体模式,所有教学功能都安排在一栋建筑内。这样,学生们就不用进行大规模的转移了,避免了人流的高度聚集。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逐步改变分散模式,采用教学综合体模式

3、新规范应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差别。

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年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差别又导致了其智力和体力的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又转化为在人流高度聚集的教学楼内进行疏散时的不同的应对能力。我们在更新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时,应该考虑这种差别,应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7条规定的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门的各自总宽度要求为基础,结合教学楼走廊以及中小学生自身的智力、生理特点,进一步明确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净宽度要求。

4、定量确定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标准。

在国际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已制定了楼地面防滑设计标准。虽然各国的标准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采用高标准的安全摩擦系数,以保证楼地面能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当前建筑材料业发展迅猛、各种新材料大量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可在借鉴国外长期研究的先进技术和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中小学校特点的防滑设计标准。明确哪些材料可以使用,哪些材料不能使用,可以使用的材料的安全摩擦系数必须达到不同学生群体的安全标准。

5、从严控制教学楼层数,限定每层的面积。

第2篇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目的:施工图设计是建筑学专业基础阶段的一次重要的集中实际环节,它对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和巩固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对建筑及环境的分析研究及培养学生施工图设计和绘图能力有重要作用;

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学习、掌握和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设计深度及表达方法,并获得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二.  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 设计原始资料:一套旅馆建筑设计方案

(二) 设计要求:

1. 根据自己旅馆设计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设计,完成该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建筑设计图纸要求达到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2.设计原则:

A.明确设计指导思想,掌握建筑设计规范。

B.严格按照制图规范绘制出图。

3.建筑设计内容及图纸要求:用计算机绘制A2图纸若干张装订成册,电子文档一份(全班统一刻录成一份光盘),图纸应包含下列内容:

A. 总平面图:   1:500(包括建筑物的位置、朝向、绿化、室外活动场地、道路等)

B. 各层平面:   1:100  (内容至少包括底层、标准层、顶层和屋顶平面图)

D. 一个主立面图:  1:100

E. 一个主要剖面图:  1:100(必须剖到主要楼梯)

F. 详图:5-10个(必须包括楼梯、卫生间、勒脚和屋面檐口排水的构造详图)

三. 课程设计进度总体安排

设计总时间2周,其中

(1)   熟悉建筑设计方案和相应的设计规范阶段: -----------------------时间:1-2天

熟悉建筑设计方案的设计意图,及有关设计规范,了解新的建筑设计思潮、建筑风格和市场行情。

(2)上板阶段: -------------------------------------------------设计时间:8-10天

经检查各图纸准确无误后,上板绘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 上板前,注意安排好各图在图纸的布图位置。

B. 按建筑制图的规范绘图,注意各种线型的区别使用,以及剖切符号、图名和比例的标注。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1、考核方式:主要针对各个学生设计期间的组织纪律和思想表现、图纸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评分办法: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五个等级。

五.设计参考资料

第3篇

1教材与建筑标准规范、各种标准图集结合的教学方法

合格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熟练运用建筑设计规范、手册及各种标准图集的能力。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指出其所在最新的规范和图集出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墙脚构造设计、楼梯构造设计和屋面排水组织设计三次课程作业,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建筑设计规范、手册、各种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下列出了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常用建筑标准规范和图集:“中南地区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建筑图集”(20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和“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等。

2结合三次课程作业的互动式教学

在民用建筑构造教学中,充分重视墙脚构造设计、楼梯构造设计和屋面排水组织设计三次课程作业,每次作业的学时分配为:课上2学时+课下讨论。在课上第1学时,教师详细讲授设计任务书,在黑板上图示重要的设计绘图内容,规范作图,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设计过程;课下讨论过程中,安排学生每3人组成一个小组,详细讨论设计条件、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在讨论的基础上查阅规范和图集认真完成课程作业;课上第2个学时,学生将讨论结果和作业制成PPT文稿,展示给每位学生互动交流,听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在互动的过程中吸取别人的精华,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在互动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构思、设计、绘图、评价,再修改直至完成最终成果,加强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消化和吸收,逐步养成了主动学习,主动查阅规范和图集等参考资料的良好习惯。

3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回归教学法

平屋面排水组织设计是房屋建筑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较少,设计出的平屋面排水组织设计图常造成屋面积水。首先,带领学生到宿舍楼上人屋面实地考察,注重雨水口、屋脊分水线及天沟线坡度、突出屋面上的结构物等知识点的调研;其次,从实践回到理论,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与屋面排水组织设计有关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对涉及到的规范条文进行详细讲解,按步骤总结出简便、正确、易于操作的设计方法,图例展示各种不同形状屋面排水组织设计的画法;最后,学生每3人一组在前期的基础上,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设计屋面排水系统草图,展示作业,汇报设计构思,听取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再次修改图纸并形成最终结果。

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评价

以往房屋建筑学考核方式是笔试成绩为100%,创新后的“房屋建筑学”考核方式是30%的绘图作业成绩(知识运用及设计能力)+10%团队协作成绩(学生构思、设计、评估和修改阶段的讨论记录)+60%笔试成绩(基础知识及原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方案第一次在2009级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中实施,2009级学生考核难度与以往相同,考核等级分为优(90分以上)、良(80~89分)、中(70~79分),及(60~69分)和差(60分以下)。与改革前考核结果相比,优突破20%,良的比例基本上达到43%,中及以下的比例明显减少,教学效果改善明显。基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第4篇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没有好的质量,产品就没有市场,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设计也是同样如此。

本人认为,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2、健全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3、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订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制定优化的最佳目标,打出最低的要求线,尽量把一些定性的要求变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4、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第5篇

毋庸置疑,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建筑设计质量的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二、健全建筑设计质量管理的基础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三、建筑设计质量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管理,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订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建筑设计方案的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四、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第6篇

1.1建筑物没有达到抗震标准

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建筑管理制度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相关的建筑法律法规也逐渐完善。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我国的建筑物抗震程度有着明确的规定,通常63%以上的建筑物都会受到小震,在这种程度的建筑物必须保证没有损坏;10%的建筑物可能会受到中震,这种程度的建筑物必须保证损坏是可以修复的;2%的建筑物可能会受到大震,这种程度的建筑物必须要保证不会坍塌。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地震中可以发现,建筑物的抗震程度还没有达到我国要求的建筑物抗震标准。一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够重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威胁建筑物的安全。

1.2建筑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

因为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所以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谋取私利或者降低建筑生产成本,经常忽略建筑材料的质量,或者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这些都是影响建筑安全性的因素。建筑材料因为建筑企业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被过度结余、偷工减料或者一次充好,容易为建筑物的质量安全留下隐患,不利于建筑安全性的提升。例如,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建筑过程中使用冷轧变形钢筋。这种钢筋虽然具有较高的强度,但是韧性较小,而且脆性很大,在建筑物中使用之后,会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威胁建筑物的安全。

1.3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不合理

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人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上,都和国外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和实际经验不足等问题。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楼梯和电梯的数量和位置设置,既要符合使用要求,又要满足消防需要,减少因为安全事故对建筑物的影响,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建筑安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需要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才能有效的实现建筑安全性的提升。

2解决建筑结构设计安全问题的方法

2.1加强建筑安全管理

建筑安全需要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组织相关的管理人员,设置专门的建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建筑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全面实施对建筑安全的控制,才能提高建筑安全水平。加强建筑安全管理,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进行建筑设计,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建筑安全进行检测,严格控制建筑质量安全,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安全性。

2.2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提升建筑的安全性,需要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的建筑施工情况,按照我国建筑安全设计规范,应用科学的技术实现建筑的结构设计,保证建筑的安全。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建筑质量安全意识,可以在建筑机构设计中,对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有利于建筑结构设计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实现。设计师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建筑结构设计的章程和规范,结合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经验,改变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观念,与时俱进的应用新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和技术,充分的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才能实现建筑安全性的提升。

2.3提高设计师建筑结构设计水平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结构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的安全性要求也更加严格。提高设计师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可以有效的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安全性的提升。只有建筑设计师全面掌握了系统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具备牢固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创新意识,才能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建筑设计水平,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建筑安全性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形式和内容,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建筑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设计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建筑设计水平,吸收先进的建筑设计技术和经验,适应新的建筑发展过程中对建筑架构设计的要求,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2.4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创新

建筑结构的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和政府的建筑结构设计制度和企业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今天,建筑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需要培养建筑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筑结构的设计,是建筑设计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安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创新,可以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建筑企业的结构设计水平,实现建筑安全性的提升。创新的方式可以结合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不仅要实现建筑结构设计方式的创新,还要实现对建筑结构设计思想和理论等的创新,促进建筑设计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保证建筑质量安全。

3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应用;优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096

1 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应用

1.1 完善给排水设计体系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建筑给排水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参考国外典型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将建筑给排水设计做好。需要进一步完善给排水设计体系,借鉴外国技术和经验的同时,在符合我国建筑给排水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水平。由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较多,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十分重要。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构建科学的设计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多应用先进的技术,发挥人才自身的创造性,完善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

1.2 规范设计标准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系统越来越智能化。为了节约土地,我国城市中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大,在建筑设计中应强化防火方面的设计,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完善规范设计标准,将建筑设计的各环节做好。建筑管理与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给排水设计规范做好防火设计,使建筑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我国建筑排水设施中地漏是一个经常出现问题的位置,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将加强建筑生活给排水设计,针对用户的使用要求,在符合地漏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做好地漏设计工作。在地漏设计时还应对管线的沉积性进行检验,避免有毒有害气体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目前我国建筑设计时,对地漏的设计都不够重视,地漏设计不当时,水会渗入地板,影响居民生活。在建筑给排水设计时还应对管线布置进行合理设计,管线位置的确定应符合实际情况,保证管线的设计符合规范。同时选择适合的管材,防止管壁过薄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居民的日常休息。

2 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案优化与应用

2.1 建筑给水设计的方案优化与应用

建筑给水系统包括给水管道和民用消防系统等。对于建筑面积较大的住宅通常设计为多个卫生间,通常的建筑设计上会将卫生间设计在远离厨房的位置,但这种设会增加给水管道的长度。管线长度的增加带来的影响就是管线末端会发出噪声,对居民的日常休息带来不利的影响,还可能使供水管道压力增加,一旦超过管道的符合,管道将丧失稳定性,出现管道震动的情况,影响居民生活。在建筑给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对居民的影响,在管道材料的选择上应选噪音较低的给水管道,并合理设计建筑的大小和比例,尽可能缩短给水管道的长度,防止出现给水压力过大产生一系列问题。

居民在使用建筑消防系统时,要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在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对消防用水系统和给水管道系统进行合理设计。目前民用建筑给水系统采用的供水方式是分组供水,如发生火灾时分组供水系统可以提高灭火效率,控制火情;为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在给水设计时可设置安全阀装置,居民住宅中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造成压力增加,如果压力超过限制可能发生爆炸;安全阀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控制管道和容器的压力,保证居民生活的安全。此外,在建筑设计时,应尽可能降低给水压力,增加管道承压能力,提高建筑给水管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管道排水设计方案的优化与应用

建筑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和地漏等。目前排水管道所选用的管道材质主要是铸铁,但铸铁排水管道的缺点是容易生锈,因此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目前我国通常采用塑料排水管道,避免管道生锈的问题,这种新型排水管道目前应用较广泛。但这种管道的缺点是噪音较大,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塑料管道跟其他管道相比更易产生噪音,因此设计人员应对塑料管道设置进行优化,再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将排水管道设计在距离卧室较远的位置,并安装消声装置降低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有排水需要的房间应设置地漏,这种设施是为了防止用水量较大的厨房、浴室等发生流水故障给居民带来经济损失和不便,因此地漏的设置也应合理。建筑物设计需要优化地漏,按照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合理设计。对于淋浴间建筑排水设计应采用特殊型号的地漏,提高美观的同时有效的控制水封深度。排水管材选择应符合实际情况,选择隔音材料和减压阀,防止共振噪声,保障居民日常休息不受影响。

2.3 节能设计的应用

建筑设计时应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并严格遵守规范标准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目前太阳能环保系统的应用增加了建筑设计的环保性,利用更加无污染、可再生的太阳能,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的经济效益。节能型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消耗,还极大的减少居民的经济支出。目前新建的住宅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阳能循环泵供水对贮水箱的自来水进行加热,并储存到水箱中,并通过太阳能系统对水恒温。

3 结语

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应在符合国家相应规范和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有效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我们应将协调好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各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体系,使建筑给排水设计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君,吴亚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 2015(03).

[2]何辉.浅谈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法[J].城市建筑, 2013(24).

[3]黄玉珠,王峰.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应用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2(10).

[4]张力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第8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 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 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 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 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