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7 18:08: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全球外汇投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外汇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2-0051-04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由此可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到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
货币的国际化需要货币发行国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拥有足够的流动性,从而使投资和交易更为便捷,同时也需要该国的金融市场拥有充足的风险管理和对冲工具,这样货币的结算、交易和储备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由于货币的贸易需求、交易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是货币最主要的需求,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反映出来。本文在简单介绍人民币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后,介绍和分析人民币在今后十几年国际化到一定程度时外汇市场及其主要产品应该具有的规模。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人民币外汇市场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第二部分预测到2020年时中国外汇市场,外汇即期、远期和掉期市场应该达到的规模;第三部分介绍外汇市场风险管控工具和场所的提供;第四部分介绍“筑坝建闸”,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总结。
一、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的地位及其比较
外汇市场主要以柜台交易为主,因此不能获得准确的年度数据。全球关于外汇市场最具权威的数据是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公布的当年4月的日均数据,目前可以获得的最新数据是2007年数据。表1给出了1992年到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上主要货币的日均成交金额占比分布。由于每笔外汇交易中涉及两种货币,所以每年各货币比例的总和为200%,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全球四大主要国家储备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总份额,我们可以看到,2001年该比重高达8成左右,2007年持续下降到77.4%;如果加上瑞士法郎,五大国际货币占全球外汇市场的份额从2001年85.0%下降到了2007年的80.8%。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占比仅仅为0.25%,这与该年我国GDP全球占比6.2%极不相称,说明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表2给出了2007年世界主要货币外汇全球交易占比和相应的国家或地区GDP全球占比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除欧元外其他4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外汇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的比重皆超过了其相应的GDP比重,瑞士法郎全球外汇交易量占比更超过其GDP全球占比的325%。
从表2还可以看出,7种主要国家和地区货币中除加元外,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成交额占比皆显著超过了其GDP的全球占比,其币甚至超出其GDP全球占比的350%,为7种货币之首,显示出了香港作为地区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新加坡元外汇交易/GDP占比为216.7%,略微低于澳元的223.3%,表明澳元和新币在亚太地区地位突出。7国货币外汇交易总量占比/GDP占比高于5种主要国际货币,说明近年来该7种货币外汇市场发展迅速。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世界上6个主要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外汇交易量全球占比均低于其GDP全球占比。表2最后一行“后4币”指表1中最后4种货币,也就是国际媒体通常称为“金砖四国”的4种货币,2007年该4种货币外汇交易总额仅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额的1.2%,比4国同年GDP总量的全球占比低12个百分点。从外汇交易占比与GDP占比之间的比率来看,表2中全球18个主要货币中人民币最低,仅为4.0%,不到倒数第二巴西雷亚尔8.3%的一半,仅略微超过印度卢比15.9%的四分之一,不到墨西哥比索的十分之一。
这些数字表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巨大的距离,而且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着显著的距离。要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我们还有相当巨大的任务要完成。
二、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及相应外汇市场发展需求
没有活跃的外汇市场,那么货币的结算、交易以及储备的功能都将难以充分发挥。虽然我们可以确认到2020年人民币会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我们却难以准确计算出届时人民币占国际储备的比例。本文我们用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占比与中国GDP世界占比比率的合理假设来估算届时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
(一)主要假设
表2给出的2007年18种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占比与其GDP占比的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货币相对于其经济规模的国际化程度。我们根据到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占比与中国GDP世界占比比率的合理假设来估算届时人民币外汇市场及其主要市场的规模和相应的年均增长率。
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4.0%上升到了7.2%,年均上升0.64个百分点。假设从2009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世界占比年均增长0.5%,那么到202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应该在12%左右。利用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的全球外汇市场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从1989年到2001年、1992年到2004年和1995年到2007年的三个12年内国际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7.2%和8.6%。2004年到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杠杆过高和投机性过强,增长率显著超过之前任何一个三年的时间段,而金融危机的冲击一定会对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调整作用,所以我们假设从2007年到2020年国际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992年到2004年7.2%的水平较为合适,这样我们可以容易地计算出2020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金额为7.9万亿美元。假设从2007年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例在30%到110%之间,那么可以根据如上合理假设计算出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总规模以及从2007年至2020年13年间应该达到的年均增长率。表3给出了相应的结果。
(二)主要结果
表3显示,即使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率仅为30%(相当于2007年韩国的水平,见表2),那么到2020年,人
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也将超过70万亿美元,从2007年到2020年,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该为30.4%;如果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例能够达到50%(比2007年墨西哥的比例高出近10%的水平),那么到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将接近120万亿美元,从2007年到2020年,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该为35.6%。如上两种假设条件下,相应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占比将超过瑞士法郎仅次于英镑,排名第五,介于国际储备货币的边沿。
如果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率能够达到70%(相当于表2中2007年欧元的水平,因为欧元的国际化程度还没有充分发挥),那么到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60万亿美元,从2007年到2020年,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该为39.2%,相应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占比将超过日元水平仅次于欧元,排名第三,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因此,从2007年到2020年的13年时间内,如果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例达到30%到70%的水平,那么外汇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应该介于30%到40%之间。
(三)风险管控工具和场所的提供
风险对冲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交易的重要需求之一。上文我们着重介绍了传统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即外汇远期和互换。其他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基于利率、股票和商品及其指数的各类远期、互换、期权、互换期权等,其中有些产品,如信用违约掉期,确实对金融危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他一些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前的几年内由于投机性过高也曾导致交易过度活跃的问题出现。但是场内衍生产品,即交易所交易的金融期货和期权在金融危机前后全球范围内却没有发生任何严重问题。表明场内衍生产品的市场功能和风险防范能力还是无可否认的。
由于不同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常常在程度上会出现差异,甚至在方向上都可能出现不同,这样,这些市场参与者就会通过场内期货或者期权来对冲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从而使风险可以通过这些风险管理工具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散”或者“分配”。任何现货市场反映的只是即期的供求关系,而对未来的供求关系难以很好反映。期货市场反映各类市场未来的供求关系,市场参与者通过用资金“投票”确定未来价格、汇率、利率等市场因素,是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任何机制也难以提供更好的此类市场信息。同时,期权市场反应各类市场另外一种未来的信息,市场参与者通过用资金“投票”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价格、汇率、利率等市场因素的不定性,该种信息是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其他任何市场也不能提供的。这些信息对风险管理必不可少。所以,期货和期权是金融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产品。
经过了十几年的探讨和实践,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有了可喜的成就。2008年全国商品期货成交金额首次超过70万亿元,相当于同年我国GDP的239.2%,对商品市场套期保值提供了很好的场所。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重要的商品期货如原油期货和金融期货仍然缺位,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期货这些国际市场上常见的金融产品在我国仍然没有登场,各类期权更是缺位。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这些市场也应该逐步推出并逐渐完善。
(四)“筑坝建闸”――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
对1960年到2007年之间181个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的实证研究(Reinhart and Reinhart,2008)表明,跨境资本“首先流入新兴国家,然后逆转、撤出,给这些国家带来了艰难的调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国际资金流动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冲击仍然历历在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情况更是如此。余永定(2009)曾指出,“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自由流出,由于市场很小,国内资本市场将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影响”,“资本市场还是不够发达,金融深化程度太浅、市场容量太小,经不起资金流入流出的巨大冲击。”
早在2008年5月,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之前,副总理就明确指出“改进外汇管理方式,完善外汇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2008年陆家嘴论坛主题演讲)。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采用人民币进出口贸易结算后,跨境资金流动又多了一个新的渠道,而且今后资本项目每放开一个领域,跨境资金流动同样也会增加一个渠道。在今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中国资本项目将逐渐实现开放,此时如果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没有到位,这种放开的渠道将对未放开的渠道形成一定的替代作用,使还未开放的资本项目的管制效果下降。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从而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而且还要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措施,从而使我国金融体系以至宏观经济少受外来因素的冲击。
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体系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系统。在当前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之初,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跨境资金如何流入和流出中国的方式、方法及其相应的流动规模进行深入、系统和扎实的研究非常必要。这是因为如果对新的渠道开通之前的情况都做不到心中有数,防范到位,那么在更多的流动渠道开通之后,问题势必更加复杂,防范也一定会更加困难。
三、小结
2015年恰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每五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之年,本次审查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人民币是否能被纳入到SDR货币篮子之中。SDR作为IMF于 1969年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其作用不仅限于补充IMF成员国的官方外汇储备,同时也是IMF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记账单位。人民币加入SDR不仅有利于扩大SDR货币篮子的代表性,还能有效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然而,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之路却一波三折,早在2010年SDR进行审查时,IMF执行董事会就已经对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提议进行了审议,但是最终执董会还是做出了将人民币排除在SDR货币篮子之外的决定,其理由是尽管中国的出口份额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民币仍不符合“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标准。
SDR“可自由使用货币”标准
根据IMF分别于2010年10月和2011年9月的《SDR定值审查方法综述》和《SDR货币篮子评选标准》,SDR货币篮子评选标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求货币发行国或货币联盟截至修订评选条款生效日期之前的五年间出口货物和服务的总额位居前列。IMF在2000年的SDR定值审查中,根据过去五年间的出口数据,选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四个商品和服务出口国(货币联盟)的货币作为SDR篮子的备选货币。二是该货币要满足IMF定义的“可自由使用货币”标准,只有备选货币同时满足“可自由使用货币”标准才能入选SDR货币篮子。
根据《IMF组织协定》第30条第f款规定,“可自由使用货币”是指被基金组织指定的一成员国货币,该货币事实上在国际交易支付中被广泛使用和在主要外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一国货币是否达到“可自由使用货币”标准,在实践中完全由IMF执行董事会决定。虽然IMF执行董事会从未正式公开批准哪些指标能够用于评估一国货币是否是“可自由使用货币”,也从未明确“可自由使用货币”的种类限制,但是IMF研究人员探寻衡量“可自由使用货币”指标的努力从未停止。早在1977年IMF就已经提出,一方面使用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结算币种份额及资本交易中的计价货币份额来评估一国货币的广泛使用程度;另一方面使用世界主要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量、远期交易市场的存续、外汇买入和卖出之间的价差来评估一国货币的广泛交易程度。
IMF执行董事会在1978年依据这些标准将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日元、英镑和美元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同时,IMF2010年10月的《SDR定值审查方法综述》披露,执董会也正是依据此标准,在2010年的SDR定值审查中认为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银行国际负债中的份额、国际债券交易中的份额和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四个指标方面没有达到国际交易结算中的广泛使用程度以及在全球外汇交易市场的广泛交易程度,从而认定人民币没有满足“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标准,最终拒绝了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提议。在其后的《SDR货币篮子评选标准》报告中,IMF相关部门正式建议使用上述四个指标评价一国货币是否是“可自由使用货币”。因此,这四个指标事实上代表了“可自由使用货币”的评价指标。
目前人民币满足“可自由使用货币”的程度
1996年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到2015年资本项下已实现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的子项占90%,不可兑换的子项主要集中在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和衍生工具交易方面。随着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的设立,区内人民币运用已接近完全可兑换。但从IMF的四项评选指标看,人民币满足评选标准的情况有些参差不齐。
一是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外汇储备是指一国为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由其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当前世界各国持有的外汇资产主要以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等SDR篮子货币计价的资产为主。从IMF的COFER数据库公布的2014年数据来看,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分别为62.9%、22.2%、3.8%和4.0%,人民币没有单独进行统计,被划入到“其他货币”一栏,而“其他货币”所占份额仅为3.1%,由此可见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远低于美元和欧元,也低于英镑和日元。
二是人民币在银行国际负债中的份额。银行负债是指商业银行由于授信而承担的将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存款是最为核心的银行负债业务,同业存放、同业拆入、向中央银行借款及债券融资也是重要的负债业务。银行的国际负债既包括本地居民对本国银行的外币债权,也包括本地居民对外国银行的以任何币种计价的债权。从国际清算银行的IBP数据库提供的2014年数据来看,以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计价的负债在银行国际负债中的份额分别为47.4%、29.4%、5.5%和2.7%,人民币同样被划入到“其他货币”一栏,具体份额不得而知。但从“其他货币”所占份额为6.9%来看,以人民币计价的银行国际负债份额仍远低于美元和欧元,但存在接近甚至高于英镑和日元的可能。
三是人民币在国际债券交易中的份额。债券市场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以各种货币计价的债券占全部国际债券的份额也是衡量一国货币广泛使用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国际债券既包括非居民发行的以本国货币计价的债券、票据及其他货币市场工具,也包括本国居民发行的以外币计价的债券、票据及其他货币市场工具,还包括本国居民发行的以本国货币计价但募集资金的使用对象是非居民的债券、票据及其他货币市场工具。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4年末的国际债券统计数据来看,以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在全部国际债券中的份额分别为41.1%、40.4%、9.6%和2.0%,相比之下,虽然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业务发展迅速,但所占份额依然很低,2014年末仅为0.5%,居全球第8位。
四是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外汇交易规模可以全面反映一国货币的国际广泛交易程度。近年来,人民币外汇市场快速发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一次的中央银行调查数据来看,人民币日均交易量占全球外汇交易的份额从2004年的不足0.1%增加到2013年的1.1%,世界排名跃居第9位。但相对而言,人民币与世界主要货币仍有很大差距,2013年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日均交易量占全球外汇交易的份额分别为43.5%、16.7%、11.5%和5.9%。
SDR“可自由使用货币”评选标准的合理性
IMF自2000年起正式引入“可自由使用货币”标准,并据此在2010年SDR的定值审查中,将人民币排除于SDR货币篮子之外。2011年10月,IMF执行董事会讨论了SDR货币篮子扩大评选的可能事项,但大多数执行董事仍认为现行的SDR篮子货币评选标准依然适合有效。这就意味着,如果按照现行的SDR篮子货币评选标准,人民币在今年的SDR定值审查中,很大程度上仍将与SDR货币篮子失之交臂。但是“可自由使用货币”作为一种标准,无论是标准本身还是用于衡量标准的各种指标,其准确性和合理性都值得商榷。
SDR现行货币篮子评选标准有违其设计初衷。SDR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其必须是安全的、值得信赖的。传统上,任何一种主权信用货币发行国要给予外国货币当局安全感和信任感,必须依靠其持续的贸易顺差。经常账户顺差长期累积就形成国家债权。但是,当前的SDR货币篮子没有体现出储备资产应当具有的债权国标准。美国和英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经常账户逆差,究其原因在于,随着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经常账户差额已经不能再单独决定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出口能力也不再是为主权货币背书的唯一力量。国际金融危机的事实证明,忽略经常账户重要性、以债务国货币充当储备资产的做法,对国际货币发行国以至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SDR货币篮子应该回归充当储备资产的设计初衷,应当继续以使用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额替代“可自由使用货币”作为SDR篮子货币的决定性筛选标准。此外,IMF研究人员在《SDR货币篮子评选标准》中也提出了“储备资产”标准可作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标准的一种可能的替代标准,以便更好地反映SDR作为储备资产的性质。
“可自由使用”不等同于资本账户完全开放。IMF执董会在1978年将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日元、英镑和美元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但从衡量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Chin-Ito指数可以看出,英国、法国和日本在1978年并未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英国和法国分别在1983年和1994年才真正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日本在1983年实现了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但在1995到1999年又恢复了部分资本管制(见表)。因此,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虽然与货币的“可自由使用”相关,但却并不构成“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核心标准,更不能将货币的“可自由使用”等同于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如果不能有效纠正这些执行偏差,人民币很可能重蹈2010年的SDR定值检查覆辙。
部分衡量“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指标准确性存疑。实践中,由于一些国家或经济体并未向IMF和世界银行等经济组织报送数据,导致相关经济数据披露并不完整,缺乏代表性和准确性,从而导致衡量一国货币是否是“可自由使用货币”的一些指标准确性存疑,这些问题在IMF的COFER数据库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的IBP数据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IMF的COFER数据库仅统计参加COFER项目的成员国外汇储备数据,即“可分配储备资产”,不统计未参加COFER统计项目的成员国外汇储备数据,即“未分配储备资产”。长期以来,“未分配储备资产”占IMF全部成员国官方持有外汇储备资产的比例一直持续增长,这就导致以人民币计价的储备资产份额可能被低估。此外,国际清算银行自1977年起银行的国际资产和负债数据,但是截至2014年底,全世界只有44个国家和地区向国际清算银行报送银行数据,包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但不包括中国大陆。因此,对于一国货币在银行国际负债中的份额,其准确性存在很大的疑问。
认真准备,推动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对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金融业开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动人民币入选SDR货币篮子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经济体,早已满足SDR货币篮子评选的第一个标准。在第二个评选标准方面,虽然人民币在国际债券市场和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量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SDR篮子货币相比,人民币在“可自由使用货币”指标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IMF在今年的SDR定值审查中,如果依然采用现行的SDR货币篮子评选标准,人民币很有可能在SDR货币篮子调整中再次落选。
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如果人民币在2015年再次错失进入SDR货币篮子的机会,其原因并不完全在于人民币本身,现行SDR篮子货币评选标准的合理性也亟需重新进行审视。有理由相信,随着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不是“能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问题。为此,在今年的SDR定值审查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准备工作,切实推动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
一是要充分正视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必然带来SDR篮子中原有4种货币权重的下降以及对原篮子货币发行国利益的冲击,因此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来自这些国家或经济体的阻力。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不仅是事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涉及IMF成员国相互博弈的政治问题,所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非人民银行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政治、外交、财政等部门的通力合作。
二是要探讨现行SDR货币篮子评选标准的合理性,积极推动现行评选标准及其评估指标的修改,谋求有利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评选条件。积极与IMF、BIS协商,提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清算交易等市场数据,争取国际组织提供人民币在全球国际储备、银行国际负债中的份额,准确评价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劲势头,推动IMF执董会修订评选标准,争取人民币在2015年SDR货币篮子调整中入围。即便不能如愿,也为下一轮评选打好基础。
即在记账清算的情况下,无论是通过对外投资还是扩大进口等方式转化为国际储备的货币,表面上看其货币会流出国境(这也是目前从实务界到学术界普遍使用的说法),但由于并没有货币实物(现钞)的真正转移,而只是通过清算银行以增减债权债务的记账方式进行清算,转移了货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从货币持有者(如清算银行)角度看,其持有的资金(流动性)总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只是由内债转变成外债),但却由此增加了外汇储备国家的流动性,特别是在该国中央银行购买这些外汇并相应投放本国货币的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从全球整体结果看,就形成了“外汇储备自动倍增流动性”的效应。
例如,美国甲企业向中国乙企业投资(或进口)1百万美元,并不是将1百万美元现钞从美国运送到中国。现在的清算方式是:甲企业通知其开户银行A,通过乙企业的开户银行C办理汇款,则A银行扣减甲企业存款,相应增加C银行在本行的存款,而C银行则按照通知,增加自己在A银行的存款,相应增加乙企业的存款,并通知乙企业款项收妥,清算完成。这样,A银行资产负债没有减少,C银行却因此增加了1百万美元资产负债。
拥有外储不等于真正持有了美元
正因为记账清算体系的存在,使得对外开放的国家,无论是接受国外投资,或是因为投资扩大推动出口增加,其获得的外汇并没有从货币发行国真正流入本国,而是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其在货币发行国的债权。因此,全球外汇储备越多,全球流动性就越是以其倍数方式扩张。在全球化加快发展,全球投资和贸易不平衡不断加剧,外汇储备总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全球流动性,特别是储备货币发行国流动性过剩乃至泛滥,并由此进一步引发更多问题(有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有的甚至与直观结果相悖)。例如:
2010年底全球外汇储备约9.7万亿美元(2001年仅为2.05万亿美元),其中超过62%是美元,而美元储备中绝大多数头寸都滞留在美国,这就是为什么直观看美国在2001年之后大量美元外流,其外债规模随之迅速扩大,但美国的资金实力并没有遭到削弱,华尔街仍能拥有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和金融影响力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全世界的美元绝大部分都滞留在美国,使美国聚集了全球最大的资金规模,吸引和推动了美国债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和评级公司等方面的发展,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同时这也就解释了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似乎有些玄乎(有人认为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悖论”)的现象:
一方面发达国家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或进口,支持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却又大量购买发达国家的债务(如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造成资金回流,似乎是贫穷国家在救济富裕国家。实际上,在记账清算体系下,这些货币只是转移了所有权,并没有转移持有者,货币本身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流出、流回。
外储越多相应投放的本币就越多
正是由于美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做国际清算业务的大型商业银行,其资金来源已经过多地依赖金融机构存款,特别是国际同业的存款(所以其贷存比普遍很低),而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敏感度远远超出一般企业和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金融市场出现危机信号,美国金融机构很容易遭受来自于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的挤兑,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规模并不是很大的次级按揭贷款问题最终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正是对这种状况的很好诠释: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后,美国一般性存款(企业和个人的存款)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挤兑现象,但却发生了金融机构,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的大规模挤兑,他们将大量资金转向国债投资或转存美联储,结果使1个月和3个月期的国债一度出现负利率现象,并推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到2009年1月末就比2008年8月末扩大了一倍以上,进而迫使美联储采取非传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接购买金融机构资产,扩大流动性投放以缓解金融机构流动性枯竭问题。
今年表现差劲的外贸也有改善,连续多月大幅下跌的进出口贸易止跌回升。受惠商品及食品价格上升,11月消费物价指数上升2.7%,摆脱通缩威胁。
不过外汇储备却令人担忧,11月外汇储备减少691亿美元至仅3万亿美元左右,是今年1月以来最大减幅。虽然中国仍然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流失率之大,令国家财经官员担心,要出招稳定外汇储备。
由2001年到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大幅上升。外贸盈余加上大额海外直接投资,外贸储备每年增幅超过2,000亿美元,至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破纪录的3.99万亿美元。当时中央采取措施降低外汇储备,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加海外投资,提出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筹集得到的资金,不准汇入国内。同期人民币汇率大幅上升,至2014年初,人民币兑美元升至最高的6.05。
货币贬值加快储备流失 由去年起中国外汇储备大幅流失,最高峰达到每月1千亿美元。
2007年开始,中央决定提高工人工资,以提高工业档次。中国失去廉价劳工优势,低级加工和劳工密集产业流失至低工资国家,例如印尼、越南及孟加拉等。中国企业配合国家政策走出去,近十年国企投资在非洲基建的金额达到数百亿美元。
一方面外贸盈余减少,另一方面国内资金投资海外,中国外汇储备在2014年达到高峰后持续减少。同时只升不跌的人民币也转势,由长升转为下跌。美元近几年维持强势,利率由零回升,美元汇率由90点升至最近的101点。
企业争相海外并购
为维持中国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跟随非美元货币贬值。去年8月外汇管理局于三天内将人民币汇率下调2,400点子,自此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
财富基金(SovereignWealthFunds,SWFs)’又称基金,与私人财富相对应,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并没有对财富基金的定义形成共识。IMF认为财富基金是一种基于许多宏观经济目标而建立的政府所有的基金,通常靠投资于长期海外的外汇资产转移形成。
财富基金机构对它的定义为:一种国家所有的投资基金,通常由股票、债券、房地产或其它金融工具所组成的金融资产,外汇资产为其提供资金。这些外汇资产包括,国际收支盈余,官方外币运作,私有化收入,财政盈余以及商品出口收入。摩根士丹利的StephenJen认为:财富基金有5个特征,即性、很高的外币暴露、无负债、高风险容忍度、长期投资。美国财政部对其的定义为:一种由外汇资产融资的政府投资工具,它(SWFs)管理那些从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储备相关职能)的官方储备中分离出来的那部分资产。
在现实中,目前没有哪个国家的类似基金取名为财富基金,有的叫投资公司,有的叫控股公司,有的甚至叫养老基金。因此,财富基金是一类活跃在国际社会里的以国家或地区为所有者的投资基金的总称。尽管各支基金在投资管理、投资渠道、资产来源等方面都有不同。在本文中,笔者所指的财富基金应具有以下方面的共同特征,即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资产来自拥有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或自然资源出口、无负债、致力于长期投资,杠杆化较低、追求可容忍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
二、当前的规模
截止到2009年8月,全球已有约40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自己的财富基金,总规模约为3.7万亿美元,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IFSL)(2009)认为总规模为3.9万亿美元,新建立的财富基金抵消了原有的财富基金的投资损失。但需要指出的是,该数据也只是一个估计值,其原因在于许多财富基金的不透明性。
目前全球财富基金的分布具有下列特点:①半数以上的财富基金都来源于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收入;②资产集中度较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国就拥有4支大型或超大型的基金;③财富基金的主体以一国的中央政府居多,地方政府只占少数;④从设立财富基金的经济体性质来看,既有发达经济体也有新兴市场经济体,但以新兴市场经济体居多。来源于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财富基金占据了数量和规模上的绝对优势。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当今财富基金主要集中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归其原因,可发现绝不是偶然,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包括:
第一,汇率制度缺陷。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同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样的制度安排对除所有国家的货币都有约束,各国不能随意采取汇率政策以调节本国宏观经济。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对发达国家而言,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很多时候,一国货币汇率并不是根据一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情况来确定的,各国央行经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竞争性贬值或竞争性升值的情况时有发生,汇率的决定并不完全是市场决定的结果。
第二,国际储备主要依赖于外汇储备。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包括货币用黄金、特别提款权(SDR)、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其中,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是IMF按照一定的份额比例分配给成员国的,但IMF并没有根据世界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对这两种国际储备资产进行适当调整。有约90%的份额属于外汇储备。因此,增加外汇成为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
第三,外汇储备币种以美元为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宣告了美元作为全球基础货币地位的崩溃,欧元诞生以后,有分析家认为欧元会对美元的地位形成挑战。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并非如此,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始终维持在2/3左右。
炒汇有一个标准的名称,叫“外汇保证金交易”。和股市不一样,外汇市场是全球性的,所以也更透明和公平。除此之外,它还有三大特点:第一,汇价的每日波动范围不会像股市那么大,所以回报相对而言也不会那么高,但风险相对较小。第二,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最频繁、汇率变动最多的时候,恰逢北京时间的20时至24时。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我们中国的投资者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到交易当中。第三,外汇的投资起点不高。只要投入25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0元),你就可以用电脑接通互联网,自由交易了。
炒外汇并不神秘,它不仅适合专业人士,也不排斥我们普通老百姓。如果你掌握了必备的知识,还有正确的心态,再加上合理运用,说不定你就能在当前颇不平静的经济形势中多赚些钱。当然,对于新手来说,有一些准则还是应当坚持的。
首先,要多关心政治经济形势。圈内人有句话说得很形象,叫“这年头炒外汇的不关心时事,那就和散财童子没什么区别”。这句话似乎比较偏颇,但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为汇率的变化主要是由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的。在不同的国家,由于面临不同的发展要求,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在经济运行上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在某个临界点,该国能源、大宗农产品、金融股价、巨头公司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运营状态,因而会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个时候,新手就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基本理清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这方面,新手尤其应关注GDP、CPI、RPI、UE等经济数据的走向和趋势。同时,也不可忽视政治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强人政治国家,由于政治需要,相应的货币汇率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一点,更值得关心。
其次,从一开始就得去除“赌徒”心态。以赌博心态去炒外汇,要不亏都很难。为什么,说到底,还是和挡不住诱惑有关。与现实生活一样,外汇市场也处处都是诱惑。只是由于外汇市场的利益性,所以外汇市场的诱惑来得更直接,前景似乎更动人——在这里,每天看到涨停的一些货币是一点都不稀奇的事情。但如果受到诱惑影响,盲目进行运气比拼,那十之八九都不会在外汇市场取得好结果,毕竟哪有那种随便买随便就能赚钱,或者情绪受“大流”影响,你买我也买、你抛我也抛,大家都盈利、无一人损失的道理呢?说穿了,外汇也是资本市场的产物,所以炒外汇也是一门技术活。但对于新手来说,过多地集中于钻研道式理论、蜡烛线等较为深奥的分析工具,显然是不合适的。何况,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人敢保证哪个工具是百分百灵验的。所以,对于新手来说,最好是从分析经济、政治形势的基本面开始,然后多熟悉交易规则。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正常心态和基本炒汇方法,笔者强烈建议新手通过模拟炒汇软件进行试炒汇。
一、世界金融一体化挑战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维持和推动多边货币自由兑换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原则。这也充分体现在IMF的宗旨之中。IMF虽然经历了三次修改,且其生效以来的成员国与活动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基金组织的基本宗旨仍维持不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一条的规定,基金组织的宗旨为:(1)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进行磋商和协作提供所需的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2)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均衡发展,实现高水平的就业和增长,以此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3)促进成员国汇率的稳定和有秩序的汇率安排,以此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4)为会员国经常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总制度,并设法消除妨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控制;(5)在有充分保障的条件下,向成员国提供暂时的融通资金,使其不必采取有损于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6)争取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持续时间,并减轻其不平衡程度。
根据IMF有关年报文件的概括,基金组织的根本目标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货币政策协调并监督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使其在国际货币金融活动中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成员国汇率的稳定、有秩序的外汇安排、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和保持国际交易之汇兑自由。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IMF 100多个成员国基本上实现了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并准备进一步推进全面的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但是,世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日前严重的投机活动、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等问题并未引起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当重视。最终,1997年7月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一场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受此影响,一种有悖于国际货币体系原则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原来已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智利等,在遭受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后,又重新实话了资本项目的管制,一些发达国家也对短期资本流动采取了某些限制措施,一定程度上在偏离IMF与国际货币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世界金融一体化挑战现行货币体系多种汇率制度安排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之下,各国推行了多种汇率制度,IMF所总结的八种汇率制度,确实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多样化的国家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过,在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背景下,外汇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目前日交易额已近2万亿美元,几乎等同于全球外汇储备总额,外汇交易与贸易和投资的相关性越来越小,各种短期资金流动和衍生交易已成为决定和影响汇率的最重要因素。同时,现行汇率制度假设汇率浮动会对国际收支产生自动调节作用并将其决定权完全交由各国自行确定,自主管理,缺乏应有的国际监督与协调机制。同时,从各国实行浮动汇率的实际经验来看,浮动汇率制度本身有贬值的趋向,加之未受到有效监督,这一趋向更为明显。这也与国际货币体系所追求的物价稳定目标相悖。因此,多种汇率制度安排之下的汇率扭曲和无规则的波动成为常见现象,并成为危机频繁爆发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多种汇率制度安排的体系之下,首先是浮动汇率制度本身的缺陷。在一战之前,各国执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在那个时候,主张浮动汇率可以有效协调各国经济运转是不可想象的。主张浮动汇率最有力的理由是:浮动汇率让国内有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自由,可以任意改变货币供应量或利率来刺激经济,或者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对付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不平衡。但历史一再证明浮动汇率不具有这样的功能。相反,浮动汇率无一例外地总是导致通货膨胀、汇率动荡和经济波动。然而,由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决策者(尤其是美国、欧洲、日本、IMF和世界银行的决策者)相信浮动汇率可以有效协调世界经济运转,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就永远提不上议事日程。然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动荡却永远成为世界经济最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1999年到2002年IMF成员改变汇率制度多达78次,其中放弃自由浮动的为27次,仅2001年和2002年就分别有10个发展中国家和8个新兴市场国家从自由浮动转向无区间的管理浮动,自由浮动的成员从1999年的48个减少到2003年的36个。
三、世界金融一体化挑战信用本位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实行的是美元与黄金并重的双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全球步入了浮动汇率时代,1978年,IMF成员国达成协议,宣布实行黄金非货币化,由此开始,步入到了现代信用货币本位时代,实行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对于这种货币体系,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但是,这种货币体系,使得储备货币国家在几乎毫无保留的情形下可以大量向世界倾销其货币,并进而产生出以金融创新面目出现的数量更为宏大的衍生金融资产,形成金融危机的诱因。
长期以来,这种多元化的信用本位制下,美元一直居于中心地位,很容易形成美元霸权:世界各国越是需要美元,美元的地位越高,则美元可能享受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经常项目逆差,并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例如,2003年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84%。全球外汇交易68%是关于美元的,全球的贸易结算68%是通过美元进行的。
美元的特殊地位与美元霸权,使得美国可以从中获取巨大福利:
1.获取“铸币税”
在何帆(2004)看来,美国获取的铸币税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外国居民持有的美元,二是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和投资者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可以为其国债支付较低的利率,这种利差也可以算作是铸币税的一部分。美国经济学家Frankel曾经对此进行了较为保守地估计,美国每年借助美元霸权向全世界征收的铸币税达到120亿美元[1]。此外,由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和投资者也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美国得以大力推行赤字政策,这也是铸币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铸币税带来的丰厚收益使美国大量进口的同时却无需等量出口。
2.享受“无泪赤字(tearless deficit)”
世界需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以输出美元来提供交易手段或清偿能力。美国可以拿着源源不绝的用印刷机印出来的美元到世界各地进行采购,扩大国内的预算赤字和贸易赤字,被高估了的美元价值使得美国不但将其他国家生产的最优良的商品集中于美国,而且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也即所谓的“无泪赤字”。
日本学者吉元川忠(2000)曾经对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日美贸易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日本是将自己贸易顺差所产生的剩余资金注入到美国,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维持市场繁荣和日本商品的进口,这又反过来刺激了日本贸易顺差的膨胀。说得极端一些的话,日本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并把这种现象当成了贸易顺差。当前,中国也购买了多达1800亿美元的美国债券,克鲁格曼(2003)强调,这是美国支持其贸易赤字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虑到2003年,美方统计数据表明中美贸易之间,美方赤字高达1240亿美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也差不多在重复当年日本一样的故事。
3.转嫁风险
其他国家所持有的大量美元储备,承担了巨大的贬值风险。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将美元贬值的方法,使它事实上免除大量债务。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美国就曾通过美元贬值变相减少海外债务。当前,亚洲各国持有约2万亿美元外国储备,其中,中国大陆外汇储备到2005年6月底达到7110亿美元,约60%为美元储备。鉴于2002年以来美元已持续贬值,则亚洲各国面临的潜在损失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指出,美元贬值是阴谋,在转嫁国内经济风险,在变相获取亚洲国家的经济成就(谢国忠,2004)。美元贬值减少了美国的外债的同时,还可一定程度上刺激出口以减少贸易逆差。
4.用货币影响他国政策
美元的独特地位使得美国事实上成为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和汇率的决策部门,美国可以通过美元波动来影响他国币值波动获取福利。比如,1985年,在美国主导下,通过了“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升值。当前,美国又不断以贸易不平衡为借口,向人民币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
四、世界金融一体化之下频繁的投机活动挑战IMF稳定汇率的能力
汇率监督是IMF的一项重要职能。IMF实行汇率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有秩序的汇况安排和汇率体系的稳定,消除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避免成员国操纵汇率或采取歧视性的汇率政策以谋取不公平的竞争利益。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从此进入浮动汇率时代,其后的牙买加体系确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汇率经常变动且变动幅度剧大,即使是美元,其汇率的变动幅度也大得惊人,1998年7月,美元兑日元曾达到90年代的最高峰1:147,但到1999年10月,其兑换比价接近1:102。2002年,欧元与美元的最低兑换比例达到1:0.82,而其后受美元大幅度贬值影响,2005年欧元兑换比例一度高达1:1.42。汇率的剧烈波动,为投机者提供了外汇投机的温床,导致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使一国金融资产的价值与价格的偏离的幅度加大。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国际信用的乘数效应,使游资(Hot Money)成倍增长(据估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游资多达8万多亿美元);另一方面,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征使游资生存的国际环境更具投机性。它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投机性强,流动性快,倾向性明显。在其冲击下,金融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当大量游资短期内集中侵入本国汇市时,往往高估东道国货币,从而不利于东道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导致经常项目的失衡;当大量游资逃离东道国时,又会使东道国货币急剧贬值,诱发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及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当前的日交易量巨大的外汇市场上,仅仅从稳定汇率的角度看,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很难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干预。以1997-98年之间的香港为例,危机之前虽然其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外汇储备充足,外债几乎没有,却依然遭受到了投机者的狙击。即便是外汇储备量最大的国家日本,1999年9月以来,为抑制日元不断升值的趋势,在外汇市场上卖出日元,买进了价值100亿美元,仍没能阻挡日元的升值趋势,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达到40个月来的最高点。可见,在当前的无序的汇率体系之下,不但有利于投机活动,而且极容易人为地制造投机机会、投机活动,进而导致金融动荡。于是,金融界期望IMF这样的超国家性质的国际机构在维护汇率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希望建立某种机制,以对日益泛滥的国际游资进行有效的监管,对猖獗的国际投机活动进行某种必要的监管。
五、世界金融一体化挑战IMF监管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世界金融一体化背景之下,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加,金融体系中出现的任何差错都会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即所谓的“伙伴风险”在不断增大。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风波接连不断,如1992年席卷欧共体各成员国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日本出现的住宅金融专业公司巨额不良资产危机,1994年年底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7月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显示了国际金融领域的“伙伴风险”以及有效监管的失控和乏力。1998年、2000年又相继爆发了俄罗斯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和国际储备的管理营运,各国的金融波动,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需要一个超国家性的组织从全球范围内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
由此看来,为维护世界金融体系的安全,如何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如何化解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效应,应提到IMF的议事日程上。
关键词:外汇储备 增长 外汇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此巨量的外汇储备在充分显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与烦恼,进而引发业界激烈争论。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储备大国。2007年年末外汇储备较2006年末增加了4619亿美元,达到15282亿美元。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额达到28473亿美元。2011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正式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达30447万亿美元。6月新增外汇占款为490.85亿元,较5月份的234.31亿元继续增长。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是近期我国外汇储备首次出现季度净减少现象。2012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4万亿美元,相较3月末的3.305万亿美元下降650亿。这是自2011年4季度之后,我国外汇储备再次出现季度负增长。
二、高额外汇储备的影响
(一)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有利之处
巨额的外汇储备无疑是一笔丰盛财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确保国际清偿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较为充裕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近年来,充裕的外汇储备为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充足的外汇储备便于企业对外开展经济交往活动。在外汇储备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企业用汇、购汇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如企业对外投资,只要在经济上可行,就可以用人民币购汇投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进口、外债等对外支付也同样能得到保障和满足。
再次,外汇储备经营收益可增加民生支出。外汇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在管理好风险的前提下,确保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外汇储备经营收益并入人民银行大账,人民银行依法将央行净利润全部上缴财政,增加了用于民生支出的财政资金的可使用量,实际上也对国民福利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二)过度的外汇储备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作为发行货币的储备物,央行的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外汇储备越多,相应投放的货币就会越多,而过多投放货币,就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和严重的货币贬值,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的方式回笼资金。这样就导致央行货币政策陷入困境:一方面,为抑制人民币升值过快而不断购汇,相应扩大货币投放;另一方面,为防止通货膨胀又不得不采取措施予以对冲,大量回笼货币造成资金闲置。一方面,货币过多,面对通胀,理应较大幅度提高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如果较大幅度提高利率,有可能吸引更多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并带来新问题。这就迫使中央银行使用利率工具时慎之又慎。
此外,巨额外汇储备也蕴涵着其它弊端。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导致大量“套利性”外汇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基础货币投放和外汇占款增大,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运用和效应;高额外汇储备并不经济,降低了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内债与外债大幅增加;增大了储备风险;使国家储备资产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失去了国际货币基会组织的优惠贷款。
三、对我国高额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安全、流动、增值——这三个词可以说是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金科玉律”。
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处于重要地位。我国一直坚持多元化、长期性和战略性来保障外汇储备安全。多元化,就是通常说的“所有的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既会投资不同的币种,又会在同一币种下投资不同的资产,是一种分散化的资产配置原则。长期性,是指确定外汇资产配置结构时,会综合考虑各种资产的风险收益特性、市场发展趋势等长期因素。战略性,是指确定货币结构时,还会综合考虑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和对外支付需要,以及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等宏观性或战略性因素,目的是维护大局稳定,也就有利于保障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安全。
外汇储备资产还需要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因为国家外储不仅要满足一般对外支付需求,如进口国内需要的物资或技术、支持企业“走出去”等,还要在资本可能出现快速流出、货币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发挥保障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安全的“定海神针”的作用。因此,任何国家的外汇储备都不会大规模地投资波动性大、市场容量小、流动性差的资产。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长,外汇储备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世界各国对它的经营管理已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保守变为进取,增值的目标也应运而生。
为了实现国际储备“安全、流动、增值”三原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美元将以缓慢的速度温和贬值。美元的贬值预期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这构成了我们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的基本动机。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二)开拓多元化外汇经营渠道,分散投资风险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逐渐提高股权、企业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适度降低国债、机构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
(三)积极建立能源、金属与其他大宗商品市场的储备
目前这类资源处于至少10年来的低位,投资价值明显上升。例如,尽管美国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但美国仍在利用目前的原油市场低迷时期大举囤油。相比之下,中国的原油和大宗商品进口量却在下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合理成本建立资源储备的必要性,利用时机以较低成本建立能源与大宗商品储备。
(四)采取多种措施,“藏汇于民”
适当加大“藏汇于民”的政策力度,这是化解外汇储备过多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家可利用市场化手段降低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合理的外汇储备,让企业、机构和个人更多地持有并进入外汇市场。把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企业运营的资本和居民的储蓄,这不但会增加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财富,而且还会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经营持有的资产规避市场风险。
(五)审慎执行走出去战略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我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对一系列申报“走出去”的企业进行审核,为缺乏资金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长型企业,通过调拨一定外汇储备,帮助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投资办厂;通过兼并购买、控股国际产业链中的企业降低企业成本,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加强对境内企业走出去进行风险教育。
参考文献:
[1] 任飞.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管理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8).
[2] 刘兵权,彭菲娅.超额外汇储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