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方法及应用

科研方法及应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7 18:09: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方法及应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研方法及应用

第1篇

一、引言

国内教育研究对教学法有很多不同的分类,主要归纳为:讲授式教学法[1]、探究式教学法[2]、实践式教学法[3] 等。这些教学法主要通过讨论、谈话、练习、参观、实验等方式融汇到教学过程中,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暗示学生主要以接受知识、承认事实为主,缺乏对知识与知识之间关联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引导。现代教学手段、设备层出不穷,如何结合社会需求、满足学生求知增技就好业的要求,迫使高等院校教学必须与之适应、衔接与创新。本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Knowledge and skills affine teaching,缩写为K&SAT)就是根据上述的相关问题、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来的。

二、K&SAT概念

仿射教学法(Affine teaching,缩写为AT)是以讲授某项内容过程的开始为起点、结束为终点,过程(或过程节点)讲解中采用与内容支撑背景、具体实现、不同方向应用及相互关系阐明的不同方式与手段的总称。而K&SAT是对“仿射教学法”更深层次的具体研究,即在“仿射教学法”的基础上,采用以知识导向技能扩展应用、技能唤醒知识拓宽应用方向的一种特殊教学法。

三、K&SAT特性分析

1.目的性。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其目的性,即达到预期结果所要的标准,达到要求所作的规定和设想。K&SAT通过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获得预期的技能,使其能从中认识到一定规律并更广泛地将其延伸。同时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形成更透彻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地拓宽其应用。通过专业系统训练后,不仅能使学生技能满足专业性就业,也能帮助学生完成本专业外其他领域的就业,培养其具有适合多岗的应用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满足社会相关岗位的需求。

2.实用性。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K&SAT实用性表现在功能、性能和效能上。对于注重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院校,运用K&SAT,能尽可能地避免学生知识与知识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校园与社会脱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更深入地研究理论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到产品研制或社会实践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某项实际操作中更优化地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知识与知识间思考出关联性,扩大实际操作的范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3.拓展性。K&SAT的拓展性主要表现在知识对技能的扩展,技能对知识的拓宽。知识是技能的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对理论知识掌握到了一定程度,才不会一味地“依葫芦画瓢”,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展性实践。经过一定的实践操作后,学生在技能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学习效果。

四、K&SAT运用原则分析

1.学生听懂会做的原则。学生听懂会做是一般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也是K&SAT的主体原则,是对K&SAT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听懂,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具体方法,例如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等等,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学生听懂后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有效完成实践性操作。

2.通俗生动直观简洁的原则。K&SAT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通俗生动、直观简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领悟知识,更熟练地将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并通过实际操作完善对原有及相关知识的理解。

3.专业素质技能融合的原则。专业素质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对专业素质的运用。K&SAT通过“知识导向技能扩展应用、技能唤醒知识拓宽应用”,将二者恰当融合,真正使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到技能训练中,使技能达到熟练和完善的同时,更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五、K&SAT运用要求分析

K&SAT的运用,要求教师了解本专业和学科,还需要了解相关专业乃至学科的行业发展,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要具有快速丰富的联想能力,通过主题鲜明、仿射恰当、适量有力的课堂教学,通俗、直观、明了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技能,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K&SAT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有如下要求:学生能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快速回忆已学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一开始学习,学生就要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基本的规划,将理论联系到具体的实际;学生必须跟踪市场技术状态,取市场所需,扩大自己的就业面,市场需要什么就重点掌握什么。

六、K&SAT运用效益分析

我们通过试用K&SAT,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培养了其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拓宽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及就业空间;

第2篇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区别,明确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分析《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特点,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深度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本文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精选、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的确定及电子资源辅助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机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98-02

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学生要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学生进行信息材料的收集、分析,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个人内在经验和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它将学生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将教师的直接讲授变为有效指导[6]。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交流者、合作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或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和主动参与者、创新者[1,2]。

二、《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主要特点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涉及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有限元方法与应用、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学时有限,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1]。

1.创新性。在设计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最为重要,这既包括设计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也包括设计团队的集体智慧,通过各种创造方法的综合应用,给出各种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系统性。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解决技术系统问题。设计方案既要考虑整体最优,又要考虑生产的可能性及市场的接纳性,同时各个子部分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优化性。借鉴优化理论及方法,实现机械设计方案优化:参数选取科学、结构先进,机械系统整体无论是功能还是性能都最优,同时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产品的基本价值功能与辅助价值功能。

4.综合性。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设计方法多元化,学科交叉性显著。综合应用信息论、相似论、模糊论、可靠性、有限元、人机工程学及价值工程、预测学等理论,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创新性地提出设计方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设计方法的科学掌握,同时提高学生个体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等活动,做到学校内外相结合。

2.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科学安排课堂内容。由于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应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确定科学的、个性化的、符合市场及企业需求的教学内容,紧凑的教学进度,高效地指引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并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地解决问题。

3.双元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所谓双元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研究性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前教师要做好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研究,认真备课;学生预习、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课上采用教师引入设计案例,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由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现代机械设计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积极的分析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设[2-4]。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设计选题,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汇报和展示课题研究结果。考虑设计选题的复杂情况,每个设计选题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或者分小组完成,设计方案是开放性的,也就是可以有多个方案,老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既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5,6]。

评价与激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展开。对于教师的评价,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两方面进行鼓励。由于研究性教学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增大,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要增强,因此学校要有相应的教改项目课题,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既实现物质奖励又实现精神激励。对于学生的激励,因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的广泛资料阅读,因此学生课堂表现对于其最终的成绩影响非常大,可以使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占到总成绩的40%,大作业占到40%,基础知识试卷占到20%。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成绩的高低,是由实践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课堂的参与度决定的。

4.开放性的教学资源。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电子教学资源的促进,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对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非常重要。网络教学资源,例如PPT、教学大纲、课堂导论视频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获得。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专用设计软件、网络资料、网上习题练习,自我学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知识体系,有效地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不断完善研究性教学模式,使课堂教育的延展性不断增强。

四、结束语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多元化、学科交叉性较强的课程。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从老师与学生两个视角分别进行了分析,对于教师开展类似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光.F代机械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J].科技论坛,2012,(22).

[2]张斌.会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教育与现代化,2010,(9).

[3]香卓伦,杨晖,张佑青.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4]李敏,陈兴文,张俊星.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5]甘大力.“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6]楚岩枫,任宏昌.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收稿日期:2016-11-09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生物医药研究方法;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39-02

广东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大省,生物医药产业已被国家和广东省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之一[1]。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物医药领域基础及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服务和管理工作,因此他们应认识生物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以适应生物医药相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或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惊人的发现或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努力和探索,选取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行业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行业实际对接的教学方法,建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又为生物科学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侧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限选课程《生物医药研究方法》。从201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始授课,至今已完成了四个年级的教学工作,经过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教学主管部门对于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获得一致好评。下面就已经开展的课程教学探索进行具体介绍。

一、充分l挥教师科研优势,构建优秀教师团队

由于方法学的内容比较枯燥,加上课程没有实验课,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课程选择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由三位左右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分别讲授不同内容。参与授课的教师全部主持过省级以上课题,主讲教师需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合教师个人科研经验,以生动具体的实例从选题、实验设计、观察、总结四个阶段为学生全面介绍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流程、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具体为学生介绍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从道德、能力和安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严肃的治学态度、严密的科学手段和严格的工作作风,为大四的本科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集中介绍组织学、电生理学、药理毒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医药研究中的常用技术,并具体介绍其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和最新技术手段。同时利用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为学生集中介绍各级基金项目的分类和具体申请方法,课题标书的构成和书写要点,以及申请课题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和直观的印象。课程内容设计和教材使用上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同时,通过课程教学,也让学生对于教师的科研方向有一定的了解,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完成从基础、专业知识积累到专业实践训练的过渡。

二、结合课程特点,确立以互动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如何提高生物医药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一直是课程授课教师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授课教师们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生物医药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教师注重强调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师完成理论内容讲授后,由学生自由分组,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个人兴趣自选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相关课题,根据选题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拟订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撰写科研标书。在学生标书设计中强调课题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特别鼓励学生挑战传统科研思维,进行大胆新颖的课题设计。课后,授课教师根据分工,分别和不同小组选出的学生负责人通过网络、电话及面谈等方式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选题和标书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包括题目的文字表述是否准确,研究内容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的相同性和创新性,拟采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通过标书撰写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为其今后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标书撰写完成后,学生还要根据课题标书内容制作相应ppt,随后在课堂上由每组学生用ppt进行汇报。除课程授课教师外,邀请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作为评审,根据学生的标书和ppt汇报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协作精神。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要更好地完成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因此,生物医药研究方法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完成教学一线工作的同时积极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请教,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授课形式更趋合理,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准备和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的知识储备也相应增加,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想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思路,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

三、建立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是考核。改变传统标准化笔试试卷形式的单一考核方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考试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观念[3]。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各占50分。其中平时成绩中课题标书撰写占30分,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标书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和标书写作中的分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协作能力。ppt汇报占20分,由几位评审教师根据各组学生ppt的内容、制作与板书运用、Z言表达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几位老师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增加了考核的公正性。期末考试以学生解决研究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为考核重点,从实验分组、每组所需实验对象数量计算、统计分析等几个方面设计应用题来考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减少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考试比重。

综上所述,生物医药的授课团队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发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查阅文献、完成创新性科学实验设计和撰写课题标书的能力。但学生在提出问题及深层次的科研问题讨论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进一步设计和完善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方式,以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生物医药特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蓓,胡炜,李海燕.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创新机制 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3,(9):48-52.

[2]于浩淼.互动式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141-143.

[3]史楠,刘柏霞.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115-117.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Bio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Based on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WANG Hui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Biopharmaceutic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食品原料学;教学方法;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激烈竞争新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并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1,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食品原料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拟从其应用型人才特征及食品原料学学科性质出发,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新的教学方法。

一、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主要是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3]。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作为新的类型层次的大学本科应用型教育,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4,5]。

(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食品专业院校,“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要强调技术应用;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更要强调专精实用[6,7]。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而言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一般是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食品专业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二、食品原料学教学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食品原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大都为工厂和企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改革与创新食品原料学教学方法,使其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现实应用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及食品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食品原料学是一门涉及到营养学、卫生学、市场商品流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传统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中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举例式、启发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较少,不能与时俱进,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五个一流”建设,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是食品原料学课程建设的方向,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研究尤为重要。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途径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明确新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目标

食品原料学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第四学期开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食品原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粮油原料、水果蔬菜原料和畜产原料三类食品原料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对食品原料有系统的认识,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确立新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二)重视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食品原料学是一门直观性较强的学科,食品原料主要来自各种生物,种类繁多,很多原料品种学生都缺少感性认识,因此,若按传统的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调教学模式,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8]。食品原料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尤其对于一些因条件所限,不能实地进行参观考察的食品原料,应多收集一些典型图片和网络视频资料,可以通过从互联网下载、购买或自己动手拍摄等多种途径解决教学素材的问题。

(三)重视食品原料学课程实习、实践环节中对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食品专业的学生参观实习一般都去食品生产工厂,但只看到食品是如何加工和包装的,而对食品原料如何生产和流通,几乎是一无所知[9]。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生多去食品原料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食品原料的生产过程。场所选择要注意多样性,既有分散的农户生产,也有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果蔬种植企业、水产养殖场等。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教学方法的具体改革与创新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各种教学方法如举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对换式教学等应广泛应用于食品原料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式教学摆脱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枯燥,深受学生欢迎[10]。近年来,有不少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出自食品原料环节,如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等,这些事例为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食品原料即一日三餐的原料,很多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经验体会,利于开展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谓角色对换式教学,即针对部分适合的教学内容,做出具体要求,分组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制作PPT,后上台讲解,时长十分钟左右,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计算机操作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怡.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应用型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2]顾红.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17(3).

[3]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

[4]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5]王延松,刘君玲.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27(4).

[6]李文虎.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23(4).

[7]秦祖泽,唐受印,俞贵邦,黄俊伟.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2,3(3).

[8]舒留泉.食品原料学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2010,31(10).

[9]谢洁.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探索[J].课程与教材,2009(7):135-136.

[10]谢翠英,冼绍祥,方熙茹.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

课题来源:辽宁医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CAD/CAM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50-02

《机械CAD/CAM》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将计算机技术与机械设计及制造过程有机结合的一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课程。《机械CAD/CAM》是随着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设计正逐渐被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设计所代替,计算机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已经从以前单一的计算、绘图发展到当今的三维建模、优化设计、仿真和虚拟制造以及设计生产一体化,大大加速了设计过程,提高了设计质量。因此《机械CAD/CAM》已经成为工科类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认为是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1]。

1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模式的提出背景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向“应用型”大W过渡,要求教学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及地方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在整个的教学体系中其核心就是实践教学环节[2]。它不仅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且还是连接知识与实践、实践与创新并使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就目前来看,实践环节都是根据课程的既定“菜单”而进行验证性实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而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如何针对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所开设课程,颠覆原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试验过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应用能力则是我们进行改革探索的目标[3]。因此对《机械CAD/CAM》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应用研究,其中包括实践教学的组织方法、实践设计、实施方法以及教学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等方面。

2 《机械CAD/CAM》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

2.1 实践教学组织方法研究

针对《机械CAD/CAM》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上机课。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是以老师给的图纸入手进行训练,而在新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分组对真实的机构进行测绘后绘制,让实验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

2.2 “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的实施

课程的实践教学组织方法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特别是体现在时间安排上。传统的实践环节大部分都是教师和学生协商后固定时间,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而在改革后,实验室向学生全天开放,实行“开放式”实验,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实验条件。

2.3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的研究

针对《机械CAD/CAM》中上机环节,制定出其上机实践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针对小组讨论,制定出其小组讨论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3 《机械CAD/CAM》课程实践教学实例――减速器的三维建模及虚拟仿真实验

3.1 实验设备

采用昆山巨林科教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CQCJ-B系列拆装减速器、微机、CAXA实体设计软件。

3.2 实验目的

(1)通过该实验使学生熟悉减速器的基本结构,并对《机械设计课程》中所学到的零件进行一次综合复习并对它们在减速器上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应用。

(2)要求学生能够对各零件进行三维建模,并在三维CAD软件中装配成为减速器模型。

(3)完成工作过程动画以便对其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仿真。

3.3 实验设计

(1)学生分组,自行安排试验时间并选择感兴趣的减速器,去实验室进行测绘。

(2)小组讨论,对减速器的三维模型进行绘制。

(3)分析减速器的运动,对其进行模拟仿真。

(4)制作PPT,讲解实验进程和结果。

3.4 学生部分实验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由于有了实验时间上的灵活性,做出的模型更加注重细节,处理的非常细致;另外就是画出的减速器的类型各不相同,彻底摆脱了传统上教师统一安排实验内容的限制。见图1。

4 结语

《机械CAD/CAM》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点在于:(1)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为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方法、实施方法。(2)在实验过程中,打破原有的实验传统,改为最大限度的以学生为主导,包括实验时间以及实验的内容确定等等。(3)为课程的实践教学建立了相应的考核体系,包括教学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

参考文献

[1] 刘爱华.《机械CAD/CAM》课程“训练式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144-145.

第6篇

关键词 国际经济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Xiujuan, CAO Yunxin

(Guangzhou University Sontan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70)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with teaching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 of schools and teachers respectively: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supply necessary funding and regulations supports for teachers'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ers should shift to "give priority to learning", reform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s, adopt bilingual teaching for the important expertise and hold current issues debates and seminar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学生跟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一样,也必须在完成毕业论文后才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国际经济学知识的缺失一方面影响了学生认识经济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造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的下降,还对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带来障碍。鉴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前瞻性较强,有助于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撰写,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一些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希望引起教师同行对国际经济学以及其他理论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视,改革现有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有所收获,提高理论水平,并进而提高应用能力。

1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师“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授课方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对其产生了“路径依赖”,没有人觉得有问题。其次,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进度,学生也不担心教师发问,因而在课前也不必查阅有关资料,学习压力较小。最后,由于校方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班级的人数通常在设定在50人左右,有时候还安排合办上课,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2)案例教学法使用不多,且案例不够典型。目前市面上国内的国际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案例很少,这样就导致国际经济学案例使用不足的问题。国外国际经济学的教材有案例,但案例是国外的情况,与中国的联系不大,有些教师通常通过网络或者文献找中国的案例,往往难以找到系统和典型的案例。

(3)双语教学法要么不采用,要么采用了但是效果不佳。一些学校因为缺乏上双语课程的教师没有对国际经济学进行双语教学,一些学校开设了双语课程,但由于教材的选择、学生外语水平、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等问题,学生的接受度不高,教学效果并不好。

(4)缺乏对最新的国际经济现象的讨论和辩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国际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各高校在课时的设置上通常不安排实践学时,教师在授课时遵照大纲的要求,不会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或组织辩论赛。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们必须在一个开放的框架下思考问题,国外的经济事件如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财政悬崖问题,欧盟的长期再融资操作都或多或少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影响,而这次都是书本上没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般以书本为中心,不注重对时事的讲解。

2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角不仅仅是教师,学校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笔者结合自身近五年的教学经历提出如下的建议:

2.1 对学校的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再教育。学校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发展,教师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国际贸易理论为例,传统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把在上世纪80年代以Krugman为代表一批学者基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提出的新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的前沿理论,而遗漏了在21世纪初Melitz基于企业的异质性提出的新新贸易理论。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因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接触到最新的东西能够将最新的理论传播给学生,但是有一些教师因为毕业较早,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需要学校为这些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如请校外专家来讲学,或者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实行访问学者制度,让教师有机会去校外接受再教育,为不影响工作,可以选择市内的高校让教师进行访学。

(2)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如同我国的改革是有代价的一样,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有成本的,如邀请知名企业家或者校外甚至国外专家来做讲座,即使对方是义务来做讲座的,我们需要支付对方必要的车马费,这些讲座对学校来说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读书等,而有关费用由任课教师本人来承担的话是不合理的,因此学校要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3)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恰当的制度支持。首先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实践学时,这样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如举办时事辩论赛的话就有了依据。其次,教务处要为实践课的时间安排提供适度的灵活性。以实施辩论赛为例,任课教师可以把整个年级的人按班级进行分组,连续进行为期三个小时的两场辩论赛,这样的话时间跟正常上课的时间就不同了。教务处在为教师排课和计算课时的时候就不能过于死板。最后,有关教学方法改革成功与否的衡量。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认为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改进了学习效果就视为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定,如准时的上下课规定就不要考虑了。

2.2 对教师的建议

(1)指导思想从“以本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的思想转变决定了教师的行动,教师要意识到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国际经济学这门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课程来说,即使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为学生讲完整本书,总是有讲不到的知识点,因此好的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积极思考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2)改革案例教学法,大量使用具有代表性、时效性强、趣味性强的案例。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去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其难度比西方经济学的难度要高。学生由于对西方经济学以及数学知识掌握得不透彻,因而看到模型和图形就觉得学不会,慢慢就失去了兴趣。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走向工作岗位,所以笔者建议以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有关现象。如讲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时候使用有关“比较优势陷阱”的材料,同时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对中国融入全球化到底起到了什么积极的作用,有没有副作用等。讲到国际资本流动的时候列举中国一些富豪、明星向国外移民的案例,同时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及影响。如讲到反倾销时,可以使用旧但是经典的中国苹果汁出口遭遇美国反倾销的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如何选择“替代国”,反倾销税率的计算乃至企业对反倾销的反应情况是如何影响到美国制定的反倾销税率的。

(3)举办有关国际经济事件的讨论课、时事辩论会。国际经济风云变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讨论课,如欧洲小国塞浦路斯政府对银行超过10万欧元存款的征税问题,已经过世的撒切尔夫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政策如何,博鳌亚洲论坛为什么这么“热”,TPP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等。另外,可以针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定期举办一些时事辩论赛,如调控经济最优的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上海建自由贸易区是否会威胁到香港的经济地位等。

(4)对于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术语进行双语教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中文的国际经济学已经比较难懂了,如果再采用英文版,就会使得一大批英语不好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解决办法就是对于国际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术语,如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倾销(dumping)、自由贸易区(FTA)、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在看相关文献的时候能看得懂即可,其余部分使用中文教学即可。

(5)举办国际经济学专题讲座,邀请一些企业家或者知名学者来做报告。目前普遍在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还聘请校外企业家担任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教师要和企业家保持一定的联系,及时听取企业家的声音,看企业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企业家的需求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讲座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良好平台,教师要邀请企业家来学校做讲座,让企业家跟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家的需求,制定自己的未来规划。另外,教师还要积极联系校外的知名学者,并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为学生做讲座,传播最新的研究成果。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014)

参考文献

[1] 崔艳娟,徐晓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第7篇

关键词:预应力 管桩 软基处理 客运专线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055-03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施工技术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各项工作的落实均获得了很大的转变。我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自身的很多内容都表现为发展中状态,可是在某些技术的实施上,已经可以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是比较多的。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将多个方面的内容深入拓展,技术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健全,操作可靠性、可行性均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1 预应力管桩的特点

预应力管桩是一种新型基桩,是由专业厂家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蒸汽养护而成,是一种细长空心等截面预制混凝土构件。目前常用规格见表1。

管桩按抗裂弯矩和极限弯矩的大小又可分为A型、AB型和B型。其中A型最小,B型最大。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采用A型或AB型管桩即可。

管桩发明于国外,国内发展极不平衡,广东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应用,而华东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推广使用,全国其他地方使用不是很多。从工程实践来看,与传统的沉管灌注桩,钻孔灌孔桩和现场预制方桩相比,具有桩身质量稳定可靠,施工工期短、承载力、造价经济、监理方便等优点,而且从表1的情况来看,管桩的规格众多,配桩极为方便,因此,这几年已经越来越受到工程界技术人员和建设业主的欢迎,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和高速公路等建设领域发展迅猛。

2 单桩承载力确定

桩设计的关键是竖向单桩承载力的确定,广东王离高级工程师提出管桩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标准RK的计算:

RK=100NAP+UP∑qmL1 (1)

式中:N为桩端处强风化的标贯值;

AP为桩尖(封口)投影面积;

UP为管桩桩身外周长;

L1为各土层划分的各段桩长;

qm为桩周土的摩擦力标准值。

该公式仅适用于桩尖进人强风化层的锤击贯人法施工的管桩,对软土地基中以磨擦为主的桩并不适用。因此,传统的设计手法仍然按JGJ94-94规范提供的土的物理指标和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承载力:

quk=u∑qmk L1+ qpkAP (2)

式中各物理数据意义参见JGJ94-94规范。

根据式(2)计算出来的单桩承载力标准值远远低于单桩静载试验得到的数值,因此如果按式(2)来确定单桩承载力,必然会造成单桩承载力的偏低,结果是工程造价浪费,管桩的经济性无法体现。笔者实际设计中对单桩承载力进行r修正,修正系数在1.0~1.65之间,根据修正后的单桩承载力标准值与静载试验值相比,结果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实际上还可以发现,根据沉降量和卸载后回弹值,结合Q-S 曲线,桩周土体实际上仍处于近似弹性压缩范围,也就是说,管桩的实际极限承载力还要高于试验值,因此,采用修正后的单桩承载力还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从实际工程反馈的信息表明,已竣工或已结顶的建筑物的沉降量均很小,全部满足规范要求和使用要求,因此,管桩的单桩承载力不能简单按式(2)计算,否则将造成工程的巨大的浪费。至于修正系数,要根据实际工程的安全等级、复杂程度、使用要求以及地质情况,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修正系数取1.2~1.4均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3 单桩承载力提高的原因分析

管桩的单桩承载力{于根据地质资料计算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现行各种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都没有专门为管桩提供设计承载力参数,所给出的物理力学指标大多是套用预制方桩的参数,造成管桩单桩承载力计算值偏低。其次,从桩周土的受力情况来看,打桩过程中,桩周土不断被挤密,在桩周形成一层硬壳,牢固地吸附在桩的表面,管桩为圆形截面,桩周土象“箍”一样箍住桩体且受力均衡。而预制方桩虽然也有挤密作用,但其截面四角尖处的土体受力复杂,应力集中,相对管桩来说,土体更容易破坏,因此,管桩的极限承载力相对高。如果采用开口桩尖中的工程基本上均采用开口桩尖,桩端土会不断地被挤人桩腔内,上挤力与腔壁摩擦力达到平衡后形成土塞效应,也可以提高单桩承载力,同时,由于管桩为薄壁空腹构件,其自重也较其他的实体桩轻,这也是有利之处。

4 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施工准备

4.1 技术准备

客运专线的施工过程中,要比一般的工程要求更加严格,无论是在硬性指标上,还是在施工效果上,都必须能够保证可以长久的运行,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技术准备良好完成,减少工作中的不足。首先,在施工开展之前,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做出良好的技术交底工作。现下的客运专线施工,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负责的工作单位而言,也能够在行业内带来良好的口碑。为此,项目总工程师,必须要向施工队伍的技术负责人、技术操作人员,加强施工技术方案的交底,加强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交底。其次,应该积极地组织全体施工人员,更好地学习施工技术、熟悉施工图纸,应该保证工作团队将各个条文、规范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管桩施工技术方案》《管桩专项施工方案》等,要保证每一名人员都懂得技术,还必须在安全防范意识上得到确切提升。

4.2 原材料质量要求

客运专线施工的过程中,其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的。因此,在应用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准备方面的工作要有效完成,还必须在原材料的质量上得到较大提升,一方面要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要在细节操作上更好地完成。首先,砂垫层的原材料操作当中,比较适合采用洁净的中砂、粗砂来有效完成,在含泥量的要求上,必须控制在5%以内。针对碾压密实度的控制上,应该达到中等密实的级别或者是以上的标准。倘若在原材料的采购上表现不足,可以选择应用天然级配的沙砾料来完成,但是在最大的粒径方面,必须要控制在50 mm以内,要将各种植物、杂质有效地清除处理,严格禁止砂中含有其他的杂物,避免对施工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操作过程中,所有的成品桩,都应该符合相关的规定、条文,包括《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 1347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JC 888)的要求等。

5 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优势分析

客运专线的施工过程中,对技术要求比较多,会从很多方面来对技术本身做出考察分析,观察其是否能够在性价比方面达到最优,如果存在不足的现象,则需要尽力去弥补和处理,避免形成严重的隐患。分析认为,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优势,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将多项成型技术联合处理,包括离心法、预应力技术、蒸汽高压养护技术等,确保管桩的质量达到最优标准,并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轻易出现损坏或者是安全问题。第二,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施,具体包括锤击沉桩的方法与静压沉桩的方法,这两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适合在不同的地方推广应用。第三,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应用到客运专线的施工当中,能够在单桩的承载力方面提高,在抗裂变的性能上表现突出,施工成绩比较优良,后期的维护工作也相对简单,因此,可以为客运专线的运营,提供长期的保障。

6 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应用

6.1 加固应用

客运专线的施工操作中,通过应用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可以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得到较大提升,针对固有的施工内容,均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多元手段来更好地应对。现下的各地方施工环境,都表现出了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施工的难度上较高。此时,应该将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加固内容较好操作,利用针对性的方式,确保客运专线施工可以在质量上得到较大提升。首先,摩擦型桩。摩擦桩是指作用在桩顶的竖向极限载荷主要或者全部由桩侧阻力承担的管桩。在桩顶载荷的作用下,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产生桩侧阻力,从而将桩顶载荷换地给桩周土,有效地减小了桩端土层得载荷。其次,端承型桩。竖向桩顶载荷主要或全部被桩端阻力承担的管桩称为端承型桩。一般情况下,端承桩的长径比较小,通常深入至中密以上的砂层中,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共同承担桩顶极限载荷,虽然桩端阻力承担的载荷较大,但桩侧阻力仍不可忽略。

6.2 技术操作

通过以上内容的实施,客运专线的开展,基本上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可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客运专线施工还会大范围的开展,应该在各个层面均投入较多的努力。除此之外,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实施,必须要保证技术的各项内容得到真正意义的落实,要明确地观察到施工的效果,在多个方面了解到施工的成绩。建议在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的应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管桩起吊、运输、堆放。平板车辆是管桩运输的特定交通工具,叠放在钢制弧形托架上,叠放层数不大于5层,用钢丝绳固定。起吊时要从两端起吊,并要选择平整的场地堆放,且高度要求不大于3层。施工前,要将施工工程区域内的杂物清除干净,保证施工场地的平整,并且应在现场堆存一定数量的桩,同时还应对管桩进行逐根检查修整,对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桩锤及桩架进行选择。(2)定位放印R平稳的将桩体移入桩机,然后桩机调平对准设计桩位,最好要对桩体的垂直度进行检验,保证偏差不大于桩长的1%。(3)沉桩。为避免由于握力过大造成爆桩,液压抱桩器的握应力要保持在8~12 kPa范围内,且压桩速度不大于1 m/min。

7 结语

该文对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法在客运专线施工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现下的工作开展比较迅速,各个地方的客运专线施工未表现出严重问题,整体上的工作符合预期。日后,应针对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健全技术体系的各项组成部分,保证客运专线施工质量得到良好提升,推动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GBJ B476-92,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S].

第8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能力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本科教育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结构框架与活动程序。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模式应该与地方区域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等紧密结合。

1.当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现有本科教育的一般模式是从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高等教育中孵化、延伸出来的,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理念陈旧,培养模式传统

中国现有本科教育模式承继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侧重于理论研究。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都没有体现出以市场需求、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现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不深入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对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因此,在本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因循守旧,没有形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的应对机制。同时,由于学校缺乏与行业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深化的校企合作关系,相关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未能及时进入课堂,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高等本科院校都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现有的本科教育深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理论的深入讲解,忽视本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忽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实际上,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着重点。

1.3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现在很多本科教学还在延续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很多学校实验设施缺乏,实践条件有限是有很大关系的,另一方面,也和我们的教育理念的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自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逐步自我培养并形成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工作能力。但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普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贯穿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的“二元制”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我们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建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2.1以地方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为主线,建设应用型特色学科与专业

主导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它具有强烈的产业关联作用,能够诱发、带动一大批地方产业的发展。地方高校应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制定学科发展方向,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形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科体系与专业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上,既要考虑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要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特征。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特色学科与专业,需要对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深入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设置并建设适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

2.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新时期下的本科应用型教育应以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由学校和地方合作企业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方式以及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实现“校企合作”,建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形成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机制和合作关系,学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教学设施,企业有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成熟运用的技术和工艺;学校输出的是职业人才,企业有现实的人才需求,这就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2.3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更新人才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