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7 18:09: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于体育训练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 体育训练 现存问题 发展对策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指学校利用业余或课余时间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训练活动,它还包括有组织、有目的进行的专项运动技术训练和竞赛等活动。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工程,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希望工程,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发展的实力和后劲。目前,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表面上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但实际操作上也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针对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表面上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但实际上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含糊不清

对体育训练不够重视学校借助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来提高学校整体体育运动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来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竞赛,但评价基准往往是在本地区、本省市取得的运动成绩。同时,关于“高水平”是在地区性学生运动会上争取好成绩、为校争光,还是成为在国际赛事上取得好名次、为国争光的定位,长期以来也没能明确。

2.业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

业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学校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把体育训练误作是单纯跑跳的体力活动,怕训练耽误学生学习,他们认为学生只有把心都放在学习上才能取得好成绩,以后才能有好出路。所以,很多学生为了文化学习放弃了业余体育训练,这对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3.教练员整体素质问题

教练员是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运动训练的效果。目前,在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教练队伍中,大多教师来自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的体育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这与现行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有一定的差距,难以达到培训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

4.培训设施不完善

良好的体育培训设施是进行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前提,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体育培训设施并不完善,有的学校只有简单的土质操场、寥寥可数的几个健身器材,远远没有达到学校体育训练的要求,培训设施仍待完善。

二、发展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对策

针对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取得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首先,学校必须转变观念,既认真抓好训练竞赛,又关心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教练员应该经常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向他们宣传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对体育训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此外,教师要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使家长明白参加业余训练,可以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提高教练员的自身水平

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在岗教练员的整体水平,或者不断引入竞争机制,淘汰不适合教练员岗位的人员,还可以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为业余训练服务,以此保证业余体育训练教练员队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进行学校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可以给学校注入激情,使学校充满活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社会品质,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这种具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运动员自强不息的品质,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运动技术水平,实现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理想。

4.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购买和建设力度

体育运动器材和场地是开展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竞赛等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学校也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但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建设、体育设施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三、结论

不可否认,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发现、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途径。希望本文的简要分析,能够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吴贻刚,王健.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2):30,34.

[3]顾鹏,张朝法,郭吉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师范学院学报,2001,23,(6).

第2篇

关键词:安岳中学;田径;业余训练;现状

1.前言

1986年由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简称《规划》)。《规划》指出:“重点抓好学校体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 《 规划》还指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和“发挥自身体育才能、为国争光”的目标。至此,中学课余训练被国家列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又一途径。在除了上体育课外,业余的田径训练更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安岳中学田径业余训练队为研究对象,对其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相关体训队员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个年级抽取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 访谈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课余训练概况。安岳中学课余训练能正常开展,学校有自己的田径运动队并且运动队常年训练,训练工作呈好的势头。安岳中学也已经在队伍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3.2 运动员因素

3.2.1 运动员训练现状。安岳中学的运动员中没有多少具备较高素质的运动员,运动员普遍基础薄弱,后备力量不足,虽然有体育特招生和基本素质较好的运动员。但这些运动员中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运动员只经过短期训练,而有些运动员则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专业训练,经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各方面都比其他运动员更好。

3.2.2 运动员训练的动机。动机是指推动运动员从事田径训练的内部动力。 葛幸幸[2]等在研究重点中学课余训练动力因素状况时指出:“中学课余训练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需要,这种需要分为国家需要、学校需要、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需要三个层次,只有满足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体系运行才能畅通起来, 才能呈现良性运行态势。

3.3 教练因素

3.3.1 教练员队伍状况。安岳中学教练员的水平不高,大多数是一些年长的教练,虽然他们有很多的训练经验和带队经验,但对技术知识的创新和理论知识掌握都不全面,从而制约了运动员更全面的掌握技术。

3.3.2 教练员的认知表现。很多教练员对学生的训练表现还是表示认可的,也有些教练员对学生不能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的精神进行批评,还有的教练员对训练经费与补助存在看法,教练员们还觉得日常上课训练等工作,繁忙而累人,一般都在 12学时以上,有的竟达 18学时[5]。在此情况下,上完课之后还要指导学生田径业余训练.如此,教师虽然想全身心投入带领学生训练,但疲劳了一整天,精力也会明显的减少,以至直接影响田径业余训练的效果;如表1所示:

3.3.3 教练员的训练业务能力

安岳中学要真正建立健全科学的训练体制,学校教练员要在业余田径训练中提高队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要循序渐进,务实基础,切忌拔苗助长。调查表明,安岳中学田径队坚持常年训练,每周训练10次/周,每次90一150分钟,训练时间得到了保证。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教练员基本上没有多年训练计划,有年度训练计划的教练员占50%,有完整的课时训练计划的教练员仅占30%。除此之外,训练手法还比较落后,单凭积累的经验训练。对新知识的接触较少,影响和制约了训练水平的提高。

3.4 家长对课余训练的认识。有些家长对孩子参加课余运动训练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学习是最主要的,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他们认为参加课余运动训练会耽误孩子的学习。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课余训练的目标不够明确。近些年安岳中学只顾要成绩,,田径业余训练目标定位主要是参加市和省中学生运动会,存在着严重的短期效益观念。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不知道体育的提高对学生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影响。

4.1.2 田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田径业余训练的效果,大部分教练员虽然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科学化训练理论知识的指导。

4.1.3 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相突出。文化课的学习与训练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领导对训练的不重视,教师及学生家长不支持也是主要因素。

4.1.4 受训练条件限制,投入资金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安岳中学的训练场地设施基本能够满足训练的需求,学校使用标准跑道,但没有使用各类生理、生化等方面的仪器来监视测定训练,评定训练,做定量化的科学指标评定等。学校对田径训练的资金投入很少,有时候参加比赛还要学生自费,这样很影响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4.2 建议

4.2.1 明确课余训练的目标。立足于田径课余训练能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全民素质;强身健体;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等主要功能。

4.2.2 加强教练员的敬业意识。王君侠,杨柳霞[7]在研究教练员的敬业精神时认为:“在新的世纪里,敬业精神将赋予新的内涵,这就是要求教练员善于学习、肯钻研,既要博览群书,又不拘于前人的经验,敢于创新,勇于改革,始终走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前列。”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综合的指导管理能力,还应该有充分的敬业精神。

4.2.3 加强对田径运动员的管理。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运动员管理制度》、《训练制度》、《奖惩制度》,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严格自律[9]。(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晋裕,宋尽贤,裴永杰等.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J].探索与争鸣.2001,8(4):1~3.

[2]葛幸幸, 杜和平, 张朝辉等. 重点中学课余训练体系存在的问题完善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3): 88~90.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 足球训练 问题分析 方法探究 对策探讨

小学体育足球的的有效训练不仅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的义务,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断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增强小学学生的足球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足球训练带来的身心的愉悦,因此,小学体育足球训练过程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现如今,小学体育足球训练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具体如下:

一、学生对于足球训练不够重视,足球训练意识不强

现如今,我们迎来了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和老师对于足球训练都不够重视,对于足球训练的观念和态度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以至于学生面对足球训练总是草草了事,教师也不能够充分调动起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使得小学体育的足球训练成为一种形式,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些问题可以体现在学生足球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被应试教育的重压冲淡了,更有甚者,教师甚至愿意占用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教授学生课本知识,使得学生从潜意识认为体育训练中的足球训练不重要,以至于不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运动观念,给体育足球训练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二、小学体育足球训练的师资力量不强

在小学体育足球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足球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与教师有着直接的重要意义,而小学的足球训练老师往往没有专门的学习过足球方面运动的技能技巧,都是一些体育教师,不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少针对性,更不能以更专业的角度去教育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比如说守门员的位置和要领等等,这需要教师加以合理的指导。

三、学生实际训练的机会比较少,足球场地和器材比较局限

在小学足球训练的过程中,实际的足球训练和比赛永远比纸上谈兵来的更有意义,然而,学生实际训练的机会比较少,学校的足球场地也相对来说比较陈旧,设施不够完善,这对于小学足球的训练来说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使得学生和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足球训练的真正意义。

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和学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激发学生对于足球训练的浓厚兴趣,更新学生的体育运动观念

作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不断更新学生的运动观念。为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足球训练的兴趣,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学生之间的联谊赛,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更能让学生从小就埋下一颗热爱足球训练的种子,理解足球运动对于赛场的真正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关于体育运动方面的班会,让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自己是足球运动的希望,自己肩上背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更要让学生看到足球训练对于身体和心灵的好处,才会让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让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借口影响学生的足球训练。

二、完善师资力量,组织教师系统的学习足球训练的技能技巧

体育教师虽然有很强的运动天赋和体育技能技巧,但是仍然应该系统的学习足球训练的相关注意事项,这样教师心中有数才会得心应手,不断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学生。教师在学习足球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完善自己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方式方法。比如,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教师应该以最为敏锐的视角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特征特长,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比较有爆发力,适合射门,而有的学生比较稳重,更为适合守门,这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再比如,一些学生体育素质比较差,教师应该考虑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分配一些又难易差异的任务,这样才会更有效的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优秀的队员。

三、增加学生实际训练的机会,投入适当的经费改善足球设施

小学体育的足球训练需要实际的练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成就和结果,为此,教师应该增加学生与足球接触的机会,只有学生对于足球足够熟悉,对于足球的基本要领和动作技巧足够清楚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足球技能。与此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足球训练,比如,多购买一些足球,让学生能够分组进行有效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强度和针对性会大大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学校可以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扩建足球场地,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运动环境。

四、结语

目前,小学足球训练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里都有足球的影子,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足球训练的技能技巧,当然,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

一、前言

与一般院校不同的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相应的专业学习后,会直接进入到社会进行工作。同时,学生可以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直接进行定向的培养,最终得到稳定的岗位。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如果自身的体育能力较低,那么对后续的发展而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理论当中,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通过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体魄,进而加强心理上的栽培,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面对困难时,可以选择较好的发泄方式和解决方式,告别过往的极端行为,对国家人才储备而言,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的特点

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任何人在进入到工作单位以后,都必须尽快的适应,尽量减少各种理由的不适,要为单位做出足够的贡献,才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中职院校学生,本身的年龄并不高,而且正处于青春期当中,很容易因为工作压力较大,导致各种身体上的不适,也有可能出现心理上的严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健康和未来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此时,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从特点方面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内容:1、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阶段性的提高自身素质、特长,巩固心理上的稳定,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中,初始阶段通过一些简单的运动,让学生将自身的体魄更加强健,提高耐力,学习正确的生活作息方法等[1]。中间阶段,对学生开展各种拓展运用,保持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观察学生个人特长兴趣。后续阶段,持续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帮助学生形成长久体育锻炼的习惯,巩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2、就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本身而言,其会运用多元化的方法来开展。现下的很多中职院校,都会配备大量的体育器材,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同时,日常的竞赛项目上有所增加,敦促学生开展自我训练,教师给予相应的建议,保持在个人承受范围内时,取得最大化的成就。

三、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对策

(一)加强实践工作

目前,很多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当中,会积极的听取学生意见。在学生当中,可以划分为三种意见,分别是赞成、反对、中立。教师对三种意见并没有良好的把握,以至于长久的体育教学中,仍然在遵从传统的方法,对学生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建议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深度的加强实践工作。1、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将基础良好的巩固。学生自身的发展阶段特殊,又处于青春期当中。所以,在训练上必须严格的遵从国家体育教育的标准,将学生的身体素质、抵抗力、心理素质不断的提升,让学生高度认识到,自身是即将踏入社会工作的人员,并非一般的学生可比[2]。2、实践的过程中,注重个人体育能力的培养。现下很多学生都具有体育方面的爱好。在不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给予学生较多的帮助,让学生在自我能力上得到较强的巩固,为以后的工作提供较多的帮助。3、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来开展,同时加强各种技能的训练,包括游泳、登山、求生技巧等等。这些都应该在体育当中适当的灌输,让学生见识到体育的魅力和自身内容的丰富,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的价值,从而积极的学习,保证师生交流的和谐[3]。

(二)注重心理上的变化

从时间上分析,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必须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近几年的教育工作当中,各个科目的学生,均出现了极端行为,以及严重的负面思想。虽然个体数量比较少,但还是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需要进行高度的关注。1、体育训练过程当中,不可以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来进行训练,要对个人的素质进行充分的考量。例如,女生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存在生理期的情况,在特殊时期当中,体育教师不可以对学生做出强烈的训练,如果造成了严重的疾病或者是身体损害,将有可能是终身性的,这对学生而言,负面影响极为严重。2、教师应该将训练的力度合理控制。一方面,应对学生做出积极的鼓励,促使学生可以自我加强、自我拓展;另一方面,必须做出正确的引导,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开展,让学生持续的进步,杜绝“一蹴而就”的问题。

四、总结

本文对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教学展开讨论,从已经得到的工作成果来看,很多地方的中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上均出现了较大的转变,整体上的成绩符合预期,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日后,应该在体育方面深入研究,健全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冬岩.大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实践探索———以师范院校教育学类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3,07:148-150.

[2]尹群.关于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260.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篮球运动队;管理手段;管理经费;运动员保障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88-01

一、前言

高校篮球运动队的建设培养出了一批较优秀的体育后备力量,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些年通过改革的深入,在篮球队伍建设上显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手段、管理经费、运动员保障等问题,这些的不完善的体系应逐步解决,使其能够有效地保障篮球运动队可持续发展。本人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书籍及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出对策、方法、以供参考。

二、高校篮球运动队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篮球队的管理手段问题

1、高校篮球队的管理和运行的不完善、不科学

目前,普通高校在对学校篮球运动队的组队、训练等方面缺乏有效地管理,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很多高校是赛前临时组队,短期训练。比赛结束以后,训练也即终止,等下一个赛事之前,又临时组队训练参赛,如此循环,表现出一种短期的、临时的行为。这种不完善的、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已失去了高校篮球运动队的建设意义。

2、高校篮球队教练员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篮球队的教练是训练工作的组织者和直接管理者,其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球队的训练与比赛成绩,影响到球队水平的提高。据调查,江苏各个学院的篮球队的教练基本上由具有较高学历、系统的专项理论知识和精力充沛的青年体育教师构成,但缺乏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的经验。他们在担任教练的同时,还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另外,据调查,80%的教练无责任合同,75%的教练反映学校无奖励制度,65%的教练反映带队训练比赛成绩与评职不相关,竞争机制和奖罚机制不完善性。因此从教师的带队激情和工作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制约。

(二)高校篮球运动队建设中的管理经费问题

高校运动队经费的来源是学校的体育微量的活动经费和企业的赞助费。经费的短缺制约了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训练补贴、食宿以及竞赛等,严重影响了运动训练的效果。据调查,高校不仅仅组建了篮球队,同时还有足球队、田径队、舞龙舞狮等运动队。所以,篮球运动队的经费越发显得难以想象。

(三)高校篮球运动队建设中的运动员保障问题

对于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保障问题,高校篮球运动员和其他学生一样,有学习的权力,而篮球运动员学习外还要参加训练和竞赛工作,训练的强度、时间、训练竞赛的增加,对篮球运动队的学生完成学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些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条例,篮球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竞赛不明确,特别是对于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劳动保障、工资待遇、意外伤害等问题,都没有相关的条例,篮球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管理上依然存在隔膜。

三、对于高校运动队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科学的运动队管理制度

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切实安排好学生运动员培养教育工作。学校应在主管体育工作的院领导下完成有关: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训练、后勤等工作,系部应有一位科级主任分管学生工作中的教学、教育、学籍管理、教师配备后勤等各项工作。运动训练工作则由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负责,体育部制定适合本校的篮球运动队管理制度;教练员培养,教练员带队责任和奖罚措施,使高校运动队的管理有相关管理条例。

(二)建议教练员队伍的培养

教练员首先思想品德好,事业心强,认真负责,熟悉高校教学特点,有较丰富运动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的确定,应由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选拔、推荐,经学校领导机构审批决定,试行聘任制。教练员应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教练员运动训练的工作量应与体育课教学工作量等同计算。学校每年对教练员的工作进行评定,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训练水平不高的教练员进行培训和优化。

(三)建议严格管理经费使用,多方面的筹集管理经费

管理经费是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条件,应严格管理经费使用。设立专项体育经费,以保证正常开支。同时高校必须多方面筹集资金,以解决高校篮球运动队伍经费不足问题。可通过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体育场馆的创收等筹集。另外,再重视开发比赛的商业价值,扩大高校篮球运动队的社会影响力,各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和参加各类比赛,提高运动队的实战能力,提高篮球运动队自我生存能力。

(四)高校篮球运动员保障的建议

要确保运动员达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注意选择适合运动员学习的专业,制订符合学生运动员实际情况的专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运动水平较高、训练任务重、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试行累计学分制、并将体育训练计入选修课学分,或者减免某些次要课程,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制定体育奖学金办法,对品学兼优、运动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学校应设立篮球运动员学籍管理专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中有关规定,篮球运动员训练经费标准人均4000—5000元,对于运动员的劳动保障问题,如:保险、医疗和意外伤害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学生伤害事件处理办法》要求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

(五)建立高校篮球运动队监管部门

建议高校对篮球运动队随机检查和考评制度。对篮球运动队建设有问题的、不达标的停止或不予批准组建篮球运动队,并建立高校篮球队运动员公式制度,接受校内外舆论监督。

四、结语

现正处于高校篮球运动队兴起的阶段,高校篮球运动队的组建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而高校篮球运动队面临着若干的建设性问题,尽可能的解决高校篮球运动队存在的问题,使其能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找出一条适合高校篮球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模式和出路,为高校篮球运动队的组建工作做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考试中心都在高考体育术科考试中增加了原地投掷实心球这个项目。相对于以前以力量为主的原地推铅球,原地投掷实心球更加注重了投掷技巧和身体的柔韧、协调性。然而,很多人觉得在高中阶段让学生掌握复杂的技术,需要更长时间,得不偿失,从而选择了简单的教学方法,这样成绩的提高幅度就会较小。其实不然,在一定时间里学习更合理的技术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原地投掷实心球时采取“鞭子”原理的投掷方法就更能提高成绩。

关键词:“鞭子“原理;高考;实心球;体育术科考试

中图分类号:G808.1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09

一、名词解释

“鞭子”原理投掷实心球:投掷者投掷实心球前,双脚左右开立,约于肩同宽,通过身体背弓屈膝,发力鞭打实心球的一种投掷方法。在鞭打过程中,下肢如同“鞭杆”,髋如同“鞭根”,整个身体如同“鞭条”,实心球如同“鞭梢”。当鞭杆通过屈膝蹬升快速发力时,鞭杆产生的动能迅速传到鞭根,然后迅速制动,这时鞭根的力量通过鞭条迅速地传向鞭梢,鞭梢便获得和鞭根一样的动量,把实心球“鞭打”出去。

二、研究对象与分组原则

(一)研究对象

1.清远市华侨中学2008届入学体育训练生120名(包括特长生和转入训练的文化生)。

2.筛选20名身高、体重、100米成绩接近的体育训练生,最好是以前未学习过投掷实心球的。

(二)分组及原则

1.通过测试实心球成绩进行分组,把成绩分成10个档次,每一个档次由两个成绩A和B组成,并且相对应分成A组和B组,求出A组和B组的平均成绩A平和B平。

2.很多人在采取原地投掷实心球的教学方法时,开始习惯让学生前后脚站立,本人设定该种站位为A组,以“鞭子”原理投掷实心球的设定为B组。

3.同一个教师分组分开指导训练,每周训练时间为两课时。测试结果如下:

三、实验测试结果

1.从该表格可以看出,两组训练的学生都随着训练的时间增加,投掷的成绩越来越远。

2.训练的前三个月,前后脚站立的A组学生投掷实心球的成绩要好于B组,特别是刚开始一到两周;但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B组成绩的增长幅度要大于A组,特别是半年过后,在术科考试前后优势更加明显。

四、分析与讨论

由于前后脚站立,刚开始向前投掷时,下肢支撑有力,符合人的手臂发力习惯,只要能掌握发挥手臂和上身的力量就可以很快提高成绩,这也是开始时A组成绩增长较快的原因。但是练习时间一长,A组学生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其他部位的力量了,特别是下肢和腰腹的力量。这是由于前后脚开立,使得人体骨骼很难在前后方向大幅度移动,虽然稳定,但幅度太小,这也是A组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不大的主要原因。而左右脚站立时,身体的上下肢、腰腹如同一个鞭子一样,活动的幅度非常大。虽然开始练习时,身体的稳定性不好掌握,对身体协调性要求也高,所以很难用上力,这也是B组学生开始练习时成绩提高幅度较小的原因,但是随着练习时间和次数的增加,学生慢慢控制好了身体的稳定性,提高了协调性,从而掌握了“鞭子”鞭打的技巧,这样就更能发挥整个身体的全部力量,这也是为什么B组最后成绩提高得那么快的重要原因。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短时间练习实心球时(如三个月内),前后脚站立姿势更好。

2.长时间练习实心球时(如超过三个月),左右脚站立,用“鞭子”原理投掷实心球更好。

(二)建议

在练习时,腰部受伤的同学中,B组明显多于A组,特别是前六个月,但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这种现象就不明显了。虽然如此,但前期的腰伤也会阻碍学生的训练,特别是身体素质的练习,从而影响整个高考成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如下:

1.增加腰腹背的力量练习。主要是每周至少通过一节腰腹背力量课的练习来体现。练习时主要以仰卧起坐(或负重),背后两头起,双杠支撑摆追逐(两个同学一组)等等。在练习过程中,切忌肌肉过于紧张,绷得太紧,练习后,一定要放松,所以最好安排在一次训练课的最后部分中进行。

2.增加柔韧协调性练习。相对于体育术科考试中其它项目,原地投掷实心球对身体的柔韧、协调性要求较高,特别是以“鞭子”原理投掷实心球时,要求更高,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设计好练习方法以及训练量。以静止状态下的练习为主,增加运动中的柔韧、协调性的练习。

3.减少两公斤实心球投掷次数。特别是训练前期,除了指导学生持球的教学外,最好不用两公斤的,直接用一公斤的,或更轻的球类。这是因为,更轻的实心球或其它轻的球类更能让学生掌握身体“鞭打”的技巧,而且会减少腰部受伤的机会。

此外,在练习这种“鞭打”动作的过程中,要记住三个“切忌”。一、切忌无提臀,只有提臀才可以更好地把下肢的力量转化到上身去;二、切忌前臂带动上臂,一定要理解身体的发力顺序:双脚—膝关节—髋部—腰部—肩部—上臂—前臂—腕—手指,不要习惯性地前臂带动上臂,结合鞭子的发力顺序来体会身体的发力顺序;三、切忌出手点过低,开始投掷实心球时很多同学出球点都在额头前半臂距离,就如同鞭子鞭打时,鞭子中间的力量没有鞭梢的力量大,所以,出手点最好在额头前上方一臂的距离等等。

参考文献:

[1]周国戈.关于提高原地投掷实心球出手初速度的技术讨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 青年 体育教师 体质

目前中小学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转型时期,而青年体育教师参加工作后在由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换中,身体素质下降明显。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关于河南省青年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成果少之又少,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我省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状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身体素质现状的研究,对正确引导其形成一种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健身方式及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有重要的现实和实际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许昌学院体育学院2004-2007年级体育教育专业男学生与2005-2009年毕业进入许昌市五县二区中小学参加工作的男性青年体育教师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咨询相关专家,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出了《许昌市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体质状况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11.0数理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和对比分析。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许昌市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体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对象情况。许昌学院体育学院2004-2007年级体育教育专业男学生的体格检查部分结果,取其平均值。随即抽取许昌市中小学男性青年体育教师109名,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状况均取其平均值。

表1 青年体育教师工作年限统计表

2.2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情况对比。从表2可知,在校大学生与青年体育教师身体形态和机能对比中,体重、腰围和肺活量的显著非常差异(p

表2 青年体育教师与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指标对比

注:*代表P

2.3身体素质情况对比。从表3中可知,参加工作后的青年体育教师在100米跑、1500米跑、立定跳远和铅球项目上,都呈显著性差异(p

表3 青年教师与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对比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人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影响。体质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各种环境条件。但是后天的环境条件下,影响人体体质的因素也很多。关于体育锻炼的功能,例如增强体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这一点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但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次数的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还是不相同的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上课以室外课为主,加上经常会在课余参加一定量的体育活动,身体素质和机能情况保持良好。但是毕业参加工作后由于运动量的骤然减少,青年体育教师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基本状况估计过高,因此忽略了自身的体育锻炼工作压力,加上工作量的突然增加,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监管不利,运动场地少、组织日常的体育活动少等各种客观上的原因促使了青年体育教师身体质量情况下降明显,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同时在调查问卷中也可以反映出,青年体育教师自身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足,其所在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加强其身体素质的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

3.2建议

3.2.1学校和主管部门。学校和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对身体素质严重下降,甚至差到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的体育教师坚决辞退。以此措施督促体育教师主动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保持良好的体型和运动能力的目的。

3.2.2教师。教师应当对自我进行监督,定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在合理的体育锻炼同时,做到有的放矢,哪儿缺就补哪儿,减少伤病,保证正常的教学课堂体育训练。

3.2.3学生。学生应当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对那些不能胜任体育教学训练的体育教师及时进行反馈。

3.2.4加大相关体育锻炼宣传的力度。政府和学校有关主管部门应针对教师宣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对教师健身体育的投入与宣传力度,制定一些相应的引导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青年教师体育锻炼的健身意识。提高教师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使教师拥有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终身体育生活的习惯。

3.2.5加大经费投入.创造教师参加锻炼的软硬件条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的增加学校群众体育经费的投入比例,给学校增设一定的运动场所和体育设施,例如运动康复、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等设施和场所,给其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来满足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参与的需求,从而促进中小学青年教师健身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达.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李祥.健康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7.

[4]王秀香,都晓娟,全海英,孙慧.对辽宁省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94-96

[5]郑旗,.山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9):26-27.

[6]盛昌繁.临沂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4):113-115.

[7] 刘青健.福建省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5):63-66.

[8]陈建国,刘星亮,李平智.湖北省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104-106.

[9]苏柏成,贾振佳.黑龙江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3):86-89.

[10]饶东英.广东梅州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4,(2):56-58.

[11]肖 祥,刘 鲲.武汉中小学青年教师身体锻炼现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7,(1):104-106.

第8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调控

中图分类号:G8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75-03

Research on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Heavy Industry Zone

PAN Shubo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sports is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the arrangement task of human resourc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 factors of human resource shortage are the status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aches' level,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sports institutions, whil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influences the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的重要窗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制高点,也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的坚实基础。

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在竞技体育管理中要引入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当代国家事物中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现实及潜在禀赋的总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的使用,特别是要更多的培养出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

人力资源及其素质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作用超过了物质资本,本文从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竞技体育中人力资源调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取自大连市、沈阳市、朝阳市、铁岭市等4市,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8份,有效回收率91%。这些对象分别属于425个非体育家庭和303个体育家庭;所有对象中具大专以上文化者486人。把所选4个市分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大连、沈阳)和相对不发达地区(朝阳、铁岭)两组,进行比较和分析。

1.2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进行研究。采用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00计算机软件处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问卷包括3类共计可回答70个问题。问卷的第一类为答卷者的基本情况,第二类为我省竞技体育人才资源调控的评价,第三类为评价指标。

1.2.2数理统计法

第一类问题和第二类问题各组别、各问题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采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0.00程序下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对象的文化程度和所属家庭(表1)

表1文化程度和家庭情况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25.59%,非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41%,所以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的思维观念和重视文化程度修养比例高。

2.2家庭对竞技体育的态度(表2)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有61.9%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和非体育家庭有60.6%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不愿意比例稍低。

表2家庭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表3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 10岁以下孩子72.9%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1~15岁51.6%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体育训练;15~18岁51%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8岁以上69.4%家庭不愿意子女从事运动训练。x2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家庭愿意和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

2.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

表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家长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的两个市(大连和沈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所占比例大连占63.6%、沈阳占62%,不发达地区的两个市(铁岭和朝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比例朝阳占60%,铁岭占60.8%。不发达和发达两地比较是发达地区占的比重大。说明人们还有旧的思想观念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从侧面给竞技体育界提出了对我国青少年体校办学方向的重新定位问题。竞技体育体制问题,认为体制不合理、竞技体育队伍风气不正。

3分析与讨论

3.1竞技体育对人力资源调控态度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两类家庭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比例远低于不愿意从事训练的比例,其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点:首先是体育工作者普遍待遇低,除了为数不多的高级教练员和运动员之外,无论是教练员还是学校体育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都比较低,而且我国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塔基过宽,成才率过低,家庭和个人都不愿意投资于回报较少的竞技体育。其次是国家对教练员的投资少,缺乏规范的教练员培养制度和方法,以致出现短期行为,用急功近利的“近亲繁殖”的方法培养教练员。昨日还是驰骋在运动场的运动员,今天却成了教练员。这些人执教的方法还是“老祖宗”传下的那一套。这样下去就会造成非良性循环的局面,而且对他们教育和继续教育又长期无法保证,使不少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低因而影响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新思想和新理论的迅速掌握。我国体校文化学习氛围差、学生素质低,也是另一个影响社会和个人投资竞技体育以及人才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再有就是人们对体育不正确看法(特别是非体育家庭)。即搞体育的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且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且成才率低还影响文化学习,一旦成不了才,便影响了一生,因而人们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

3.2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由表3看出,孩子在初中阶段,家长开始考虑中考和将来的高考,试图把竞技体育作为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和大学的敲门砖,因此,不愿意者逐渐减少,不愿意的比例出现下降;但一旦发现孩子无法借用竞技体育进入高中或大学时,就再次反对孩子进行运动训练,比例再度上升。研究发现,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主要原因是“高考可加分”、“中考体育必须及格”、“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进入大学”等。这反映只要有相应的政策,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为数仍然不少,问题是如何制定相应政策培养合格的“运动员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这样既能增加我国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本投入,又是改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素质的重大举措。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素质可归纳为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资源应该是不会枯竭的,但任重而道远。

3.3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态度的比较分析

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沈阳、大连两市与相对不发达地区铁岭、朝阳两市家庭对待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可见,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多于愿意的家庭,不愿意的程度x2检验分别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原因有经济收入可满足子女读书的需要,也有传统思想的问题。至于不发达地区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原因则可能是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家庭补偿多,家庭承担比较困难。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成才率低、得到回报慢等原因,也是导致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的原因。

3.4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

《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存量越大,素质越高,道德品格和精神本质水平也会越高,从而竞技体育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将会越少,国家对竞技体育所投的物质资本生产率就越有效,竞技体育就越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是:

第一要保持人力资源供给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第二要促进人力资源在竞技体育生涯的良性发展;第三要实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其最大价值;第四要促进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5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合理需求,是竞技体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不同人力资源系统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作用,而要发挥人力资源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调控,具体原因如下:

1) 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专业队、依托市场发展的职业队、依附于各类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等实体,而不管是对于哪一类型的运动队,都必须遵照我国整体发展竞技体育的需要谋求发展,国家必然要对这些不同人力资源实施调控。

2) 我国实行的是积极政府的模式,政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必须为国家调控,并要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3) 当前各国更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各国均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实施了调控。

4)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而国家和人民对竞技体育要求和期望却很高的情况下,政府控制竞技体育的职能不能削弱,只有当市场机制逐渐完备、社会逐步成熟之时,政府才有可能将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

5) 另外,市场经济虽然具有计划经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失灵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6) 未来几年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竞技体育面临一系列重大赛事及谋求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考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均必须有赖于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调控。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确存在不容置疑的紧密联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总目标。体育资源调控是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资源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为重点内容的“四位一体”式的调控体系。均衡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调控竞技体育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资源产业,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市场,健全竞技体育资源的法规制度建设,促进竞技体育主要类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竞技体育资源是竞技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及保证。竞技体育资源具有生成性、调控性、社会性、有限性及整体性等特征;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资源调控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竞技体育资源观主要由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辩证观、开放观等组成。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的主要原因是:竞技体育的地位、教练员的水平、传统思想和竞技体育体制。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使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可能出现危机。

3) 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经济发达地区人群更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更不愿意投资于竞技体育。但是适当的政策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有助于储存和开发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竞技体育的经济回报率,对人力资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存和开发具有调节作用,竞技体育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4.2建议

1)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调控体系。从前面表中可知,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数的比例低,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所以若想发展我省的体育事业,就要礼贤纳才,积极发现人才、广招人才、大力培养人才。要建立由决策系统、协调系统、操作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组成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制度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行政监督、组织协调的水平,要在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配置、利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

2) 营造人力资源发展的适宜条件及合理流动。要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并逐步解决体育人才的进修、升学、晋职、留学、住房、就业等问题,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积压、不浪费、不屈才、不抑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部门要切实搞好体育人才流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健全体育人才交流工作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规定,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体育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 建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保险机制点。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及投资运营机制,加强保险供给方的责任监督机制,强化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保险制度的运作监管,注重竞技体育保险中介业务的发展。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要重点加强运动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祖国培养意识”和“普通公民意识”,培养其高尚、健全的人格。加强对体育干部、教师、教练员、科技人员和优秀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和刚,龚德贵.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探索[J].体育学刊,2005,(4).

[2] 李富荣.继续积极推进教练员培训工作深入发展[J].2000.2-4.

[3] 司虎克,蔡犁.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9,19(4):37-40.

[4] 肖林鹏,赵云宏,赖其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释义[J].体育文化导,2003,(5):13-14.

[5] 杨再淮,余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2001,(1).

[6] 邓春菊.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1).

[7] 林凯明,周洪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 李佑发,魏高峡,陈谷.现代科技革命对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9] 蔡文利.关于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特征及其社会需求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0] 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投稿日期:20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