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7 18:09: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破除“三个观念”
我国基础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经历一场教育观念的
革命。
首先,要破除“教育工具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价值论上,已经被“教育工具论”所绑架。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家庭追求的是让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孩子成了学校的工具,学校通过孩子提高升学率来提高声誉,获得奖赏;孩子成了国家的工具,国家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强人力资本。家庭的未来、民族素质、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成人和成才的基础上,建立在被教育者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位。
其次,要破除“教育吃苦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方法论上,已经被“教育吃苦论”所绑架。在传统上,中国人历来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此同时,在基础教育界,“学习的果是甜的,学习本身是苦的”观念甚嚣尘上。这种将成人世界的人生观直接移植到儿童教育世界的做法带来的可怕后果是一味强调加班加点、大量训练,强调节假日补课等,这些做法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尊重规律、依靠科学,将教育发展置于科学发展的轨道。
再次,要破除“教育减负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改革论上,已经被“教育减负论”所绑架。长期以来,从表面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似乎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其实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科学和意义问题。通俗地说,我们的学生苦的没道理、没价值。“苦的没道理”是指我们的教育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苦的没价值”是指我们的教育没有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简单地、机械地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非但不能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反而陷入了学校减负、家庭和社会加负的怪圈。从根本上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所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性质和Y构,促进学生自主的、有个性的、有选择性的学习和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变同质化学习为有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改变学生学习的结构就是要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做“减法”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做“加法”就是要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人文教育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等。
二、进行“五个结构调整”
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着眼于五个方面的“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教育活动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调整是主线,既要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也要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内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必须改变单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做法。德育、体育、美育不仅在立德树人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结构性支撑作用。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以动手实践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和创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载体作用。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内外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是调整师生关系结构。过去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知识传承的教学关系。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重构师生关系: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建构者。教师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的搬运工,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的建构者。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环境的建构者。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天然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将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支撑学生学习。第四,教师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示范和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是调整课程类型结构。过去的课程从类型上讲过于单一,必修课程一统天下。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第一,要处理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既要通过开设必修课程为每个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共同基础,也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引导和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第二,要处理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基础教育既要组织学生通过系统的扎实的分科课程的学习,掌握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积累的经典知识,更好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三,要处理好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关系。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回归生活,脱离了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的学习是一种僵死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学习,是一种远离人类创造活动的学习。
四是调整课程实施结构。过去的课程实施更多地遵循了单一的认知活动规律,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形成特定的概念与含意的认知性实践。借助这种认知性实践,学生、教师和课堂中的同学形成一定的社会性实践,同时也是通过自身的认识与态度的反思,重建自己的身份的伦理性实践。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必须优化课程实施结构。一般来说,课程实施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价值建构阶段。这一阶段应该确认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第二,关系建构阶段。这一阶段应该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和教材的关系、师生对教材处理方式包括思维工具的运用等,这些关系的建构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第三,活动建构阶段。情景结构或者说是教学活动知识内化的情景的建构,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第四,意义建构阶段。这是学生学习内化的过程,即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素养的过程。
我校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来,紧紧围绕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运用学校及社会力量,通过问卷调查、心理咨询、个案跟踪、专题讲座、学科渗透及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在教师、家长、学生等三个层面,扎实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我校因此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心理健康先进基地校、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实验先进集体。
一、健全组织机构,培训过硬师资队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做到分工负责、分工协作、层层落实。实际工作中我们落实“四定”,即定人员、定计划、定时间、定经费,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而有序地进行。
1.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加强教师培训,在校内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及相关知识,特别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心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和方式,强化教师的心育意识。
2.对研究中的问题及时思考,不断分析,改进研究方式和方法,并汇成小结。我们建立了学生成长袋,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文明公约,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3.找准课题与新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组织专题研究活动,做到三结合: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改革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相结合,尊重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培养传统知识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另外,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教师,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我们还先后选派8名教师到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等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
二、学科有机渗透,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中,我们始终将课堂教学当作攻坚战来对待,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都要求巧妙地融入心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语文课:结合识读,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的兴趣;通过说写熟悉的人和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习故事、寓言等,培养善良、正义的心理品质等。
2.数学:结合读算,认识动植物和日常用品,培养爱惜自然爱惜物品的品质;结合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磨练学生意志,使之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3.音体美:通过体育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从而懂得珍惜生命、感悟生活美;通过体能训练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意识;通过学唱训练提高学生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4.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借助动画、投影、微机和演示等进行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动手实践的兴趣等。
三、崇尚尊重平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抓住学科教学这一主渠道,立体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尊重平等教育。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和谐发展;创设丰富多彩、互动开放的教学空间,建立尊重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建立以尊重平等教育为核心的评价系统。在学生评价中淡化学年终的评“三好”,而强化评“十佳”,让每个孩子全都获奖。确定了 十个项目,即:勤奋学习之星、团结友爱之星、尊敬师长之星、关心集体之星、文明礼貌之星、遵守规则之星、体育锻炼之星、热爱劳动之星、爱护公物之星、社会实践之星。获奖的学生都能得到学校颁发的奖状,使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得到肯定。各班充分调动了本班学生小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建立本班的《文明公约》,自己定规立律。
四、开设心理健康课,强化学生心理训练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在全校所有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课,1~5年级每班每周1课时,并排入课表,还配备了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我们努力探索开展心理指导的方式、方法,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讲故事、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提高对外界的应变能力,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善于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让学生在各类有益活动中认识自我,学会调控自己,了解环境,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进而不断塑造健全的人格。
五、开展心育活动,联系实际渗透心育
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黄河文化”特色学校的进一步深化,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每天都有“文明礼仪小卫士”小组成员和学校值日领导站在学校门口监督,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周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两操、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教室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结合科学课程,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各班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以争创文明学校为目标,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月份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3、美化校园植树活动
四月份
1、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3、继续开展 养成教育活动。
4、迎接五一劳动节歌咏比赛。
五月份
1、开展庆祝“母亲节”系列活动。
2、开展教育示范生评比。
3、开展纪念诗人屈原“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七月份
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 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每天都有“文明礼仪小卫士”小组成员和学校值日领导站在学校门口监督,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周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早操、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走廊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各月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以争创文明学校为目标,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万娇珠 培训者:万娇珠)
三月份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四月份
1、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万娇珠 培训者:王海燕、陈业云、陈小燕)
3、继续开展 养成 教育活动。
4、迎接五、四青年节。
五月份
1、开展庆祝“母亲节”系列活动。
2、开展教育示范生评比。
3、开展纪念诗人屈原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万娇珠 培训者:陈阳、万莉、陈雪励)
七月份
关键词 教育 体育 小学 渗透 方法
一、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关系分析
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也和德育教育相互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职业被赋予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标签,事实上,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就需要重视起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切实有效地提升中华民族的素养,就需要摒弃以往的以分数为主的教育方式,要向德育教育看齐。
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工作的态度能够为德育教学带来直接的影响。如果体育教师充满热情和朝气,且有较强的责任心,学生对其有信心,有认可的态度,那么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他就会成为学生所效仿的对象,进而可以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水平。
体育教学当中有很多内容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田径项目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球类运动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而一些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规则的遵守情况等等。
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有效地增强运动的能力。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是机械性地为学生灌输体育知识,整个课堂缺乏趣味性,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没有积极性,因而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事实上,当下的小学生有很多潜力可以供我们挖掘,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尚处于一个较为朦胧的状态,体育教师如果能够对其加强引导,学生对于课堂内容也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越来越好。
二、将德育教学渗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方法
(一)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作为教育的表现者,他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例如,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够严谨,进而会让学生有消极的情绪。在体育课堂中,本来就没有太多的硬性知识需要学生去学习,体育教师的言行也会占据大多时间。在课堂上,教师难免会犯错,如果这个时候有学生指出来错误,教师勇于承认的话,那么这样的榜样行为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肯定也会成为学生将来的榜样。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导师,他们的行为会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要素。所以,小学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坚持以身作则,切实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行动去启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信赖教师,这样,教师才能够向学生传递更多的德育内容。
(二)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
在教学中有效地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课件、数字化的教学素材和工具,为学生呈现出声情并茂的课堂,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感受课堂的多样性,充分体会现代化课堂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充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完成这个阶段的体育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德育内容尤为重要。
制度越明确,就越容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如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真切地将德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就需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情况,制定有关的措施、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将体育教学与一些常规内容相结合,例如讲礼貌、守纪律以及讲道德这些内容的结合。例如在排队中,教师要制定严格的规定,让学生明白是非界限,鼓励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的思想。往往一个好的环境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行为。小学生作为可塑的个体,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价值。
(三)合理地运用突发事件
因为很多体育活动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在教学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不可预料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合理地利用一些突发的事件,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德育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将一些事件转化为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音像。例如,在赛跑中很多学生会摔倒。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爬起来,然后继续比赛,并且在比赛后对此事进行讲解,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表扬,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结语
德育教育是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真正地落实在每一个环节当中,这就需要小学体育工作者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通过好的活动和方式为学生灌输德育思想,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与意志,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亚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小学体育教学机制系统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10:98-103.
关键词: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是适应和服务,适应是时代的要求,服务则是根本宗旨[1]。服务型高职的办学理念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危机的客观局势下提出的高校建设理念。服务型高职教育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直接接轨,看重高校社会服务的量化和最大化。服务型高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绩效标准,其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适应程度高[2]。本文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索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意义
服务型工作是以人为劳动对象,为其提供时间、空间、信息、心理舒适等非物质形态需要的劳动[3],服务型高职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及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习惯的人提出的服务要求。服务型工作的质量评价基本上源于服务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满意程度,这既取决于服务质量,也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所以服务型工作中与服务对象相处的技巧、沟通的能力、主观的态度尤为重要[4]。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在于它虽然依托学科,但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各级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开展了不少探索,如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建设、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确定岗位任务时只进行了简单的任务解析,并未将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脱离了工作过程,只强调学生对能力要素的学习,使得最终的教学形态成了孤立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难以形成实用性的职业能力。同时,将服务型劳动者的职业意识等同于个人的人文素养,仅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外语、礼仪、职业道德、心理学等知识的教育,但是并未将其学习过程与具体的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融合。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建构起来的,离开合理的学习方式,单纯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难以确保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此外,工作技能并不等同于服务质量,虽然服务型劳动中的技术能力很重要,但影响顾客心理感受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也不容忽视。高等医药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医药卫生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员的要求也发生着转变。营养服务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新兴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众提供合理的营养指导和服务成为营养专业就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医学营养人才面临着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服务型人才数量和素质还达不到发展要求的困境,成为限制医学营养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讨服务型高职教育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不仅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发展研究有借鉴意义,对其他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
2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
2.1根据行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解行业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笔者于2019年8月至10月对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行业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的情况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共调查相关行业企业36家(医院营养科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健康管理公司2家、学校及幼儿园2家),得到医学营养专业的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见表1)。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结果,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进行模块化培养提供基础和依据。
2.2基于岗位需求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整合,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着重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服务型应用技术人才。医学营养专业的职业面向是临床营养技师和公共营养师。临床营养技师要求能够辅助营养医师工作,具备相应的医学、营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与患者沟通的技能,能提供全面的营养服务并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营养服务;公共营养师要求能够进行不同人群营养咨询与指导、营养配餐和评价,能够对特殊生理人群进行针对。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确定在高职营养课程设置中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几大模块:基础医学模块、营养科学模块、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基础医学模块主要包含:正常人体结构与技能、生物化学、病理学基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本专业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及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营养科学模块包含:营养学基础、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安全、营养烹饪技术、药膳与食疗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专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有机融入教学模块中。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包含:健康教育、保健食品与营销、社区营养、营养诊疗技术、中医基础、人际沟通、专业英语等课程。相关课程根据工作岗位对营养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设置,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膳食营养管理能力、指导保健医生营养知识的能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借助专业实践和情境化教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切实提高服务型高职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境为服务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依据,锻炼服务型人才对工作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此外,在各个模块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服务性人才。
2.3高职服务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根据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模块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配套的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等在线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团队的构建等。2.3.1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共同开发高职医学营养专业配套的专业主干课程(含实训内容)的规划教材。同时建设教学资源库、案例教学库、试题库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用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在线情景互动教学环境,采用实时在线情景互动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评价等系列改革,同时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2规范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适应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工作场景和职业氛围,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配备能满足职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满足学生进行仿真训练的需要。通过仿真或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前模拟执业过程中的工作场景,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能够提供开展医学营养实践的医院或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医学营养技术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习规章制度齐全。2.3.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角色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PBL等进行教学,创设营养科工作情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营养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抓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特点,结合每年“全民营养周”“520学生营养日”等特殊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技能服务。2.3.4教学团队的提升建设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具有行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行业骨干和专家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成立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课课程组,提高兼职教师比例,提升专职教师学历和在职培训比例,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
2.4服务型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评价,学生课后及时查漏补缺。改革医学营养专业毕业考试模式,采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营养士)及注册营养技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早地融入临床工作实际,积极开发1+X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双向监控体系,突出教学实施过程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体系,涵盖提高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综上所述,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首先需要树立服务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通过模块化教学,将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相融合,建设“教学—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专业考核与行业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培养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应德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绩效评价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绩效评价为重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4.
[2]王春柳.服务型高职与创业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92-96.
[3]徐国庆.服务性职业与生产性职业的职业教育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4):10-13.
一、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这是党的十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在“质量提升年”活动中,凉州区组织召开了中小学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通过“影子培训”、集中宣讲、城乡结对帮扶等活动,促进全区900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着力推广浙江杭州西湖教育集团先进办学经验和“参与式”教学新理念,之后,“新课改·新高考”专题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又对全区高中课任教师进行了一次专题培训,全区近万名中小学教师全部接受了课改新理念的培训学习。
贯彻落实十精神,要进一步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要进一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严格管理,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水平,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因此,要切实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融入班主任工作、融入学校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区各校要通过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要持之以恒地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持续不断地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教育经验。全区各校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增强质量兴校的责任意识,把提高质量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设计和规划学校的各项工作,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要做到向管理要质量,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落实新课程教学常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深化学校内涵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要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发挥联片教研“纵向深入、横向互联、由点及面、全面推进”的导向引领作用,力促教研为科学决策、教改实验、骨干教师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推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稳步提高。
三是要积极推动特色学校建设,以学校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升。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创新的需要,也是打造凉州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形象的需要。凉州区将进一步挖掘学校资源优势,转变教育观念,开发建设合乎课改精神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选择优势发展目标,打造特色项目,丰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为拓展基础教育内涵增添亮点,实现学校单项突破和个性发展,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全区教育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既延续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期许和希望,也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师资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活力的关键。
一是配齐配强学科教师,合理分布教师资源。针对目前存在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教师学科结构不够合理、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下一步凉州区将首先解决好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的问题,按照甘肃省招聘教师的相关要求,组织面向社会公开引进和招录专业对口、学历达标的教师,将进一步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将结合城乡融合发展合理分布教师资源,增强教育活力。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影子培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促进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效提高,凉州区探索了对流、结对帮扶和影子培训等活动,内容涉及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学管理、教师评价机制、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高效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班级管理、养成教育等各方面,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凉州区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探索结对帮扶、影子培训、校本培训等有效的教师培训手段,切实提高培训教师实效。
三是加强教师岗位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凉州区将有计划地对全区中小学教师开展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和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和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争取到2015年,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7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80%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达10%以上。
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办好所有学校,更要增加和普及优质教育,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同一区域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上存在的差距,要促进教育后进区域和后进学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办学水平,积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凉州区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十二五”末标准化学校数达到全区学校总数的80%以上。将下大力气解决“普九”验收遗留问题,尽快清理和化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问题。要改造薄弱学校,逐步使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达标。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学、农村中心小学要达到甘肃省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二类以上标准,其余学校达到三类标准。在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班班通”,所有中小学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
二是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缩小城乡差距。根据“高中向中心城区和组团发展核集中、初中向组团发展核和基本单元的乡镇镇区(园区)集中、小学和幼儿园向基本单元的镇区(园区)和新农村集中居住示范点或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凉州区制定了《2008~2015年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和《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凉州区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方案》,要抓好项目建设布局调整、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四、狠抓教育管理和规范,切实推进全区教育和谐发展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十精神,要以改革推动发展。当前,凉州区教育事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推进市政府“三大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都需要教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赶超进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凉州教育发展要以改革增强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大力加强站、校长队伍建设和管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不仅是指校长要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应该是学习者、思考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同时,一名好校长首先是一名好教师,学校领导带头上课,是带动教师钻研业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自身能力的有效保障。站、校长队伍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贯彻落实工作措施的关键岗位,在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十精神,要切实加强站、校长队伍管理,工作督查中仍然要将“班子成员任课情况”列为重要检查项目,确保站长、校长把工作重心放在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上来,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争先意识,全力以赴推动所在学区、学校各项工作提升。
二是加强行风建设,进一步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经过全区上下坚持不懈的整治,凉州区教育行风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下一步,区教育局将坚决杜绝各类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乱办班、乱收费、乱征订等不良现象,对出现的违规现象,严肃进行责任追究,要切实解决好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逐步形成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三是要高度重视,抓好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园和学生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大综合治理和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保证师生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坚决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确保大局稳定。
五、统筹兼顾,全面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我们党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科学谋划教育协调发展做出的新部署,对于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贯彻落实十精神,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统筹兼顾,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投入,确保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要着力促进学前教育的规范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城市、乡镇幼儿园布局结构,改扩建、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园长负责制,抓好家园共育工程,提高整体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将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使公办幼儿园接纳幼儿入园人数达到80%以上,到2015年,凉州城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每个乡镇有中心幼儿园,4~5周岁儿童90%以上接受学前教育。
二是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严格实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各中小学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体育、卫生健康和艺术教育等工作,确保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学校比例达到71%,实验教学开出率达到100%。
三是要狠抓高中教育,提升全区教育竞争力。提升高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反映全区教育事业水平的综合体现。贯彻落实十精神,要引导全区各高中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苦功、出成绩。要采取多种措施,对症下药,抓质量、抓升学,工作目标既要瞄准高考上线人数总量,更要注重升学质量,特别是进入重点高校的学生数量和比例,切实提高全区教育竞争力。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德育渗透 可行性原则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又称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实施系统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指:体育教师在讲授体育理论和技能,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审美观等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1.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独
特优势。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体育学科是各科中唯一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这样,在体现体育课程连续性的同时,也保证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1.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和教育因素,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紧密相连。
例如,强身健体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挑战极限的坚强意志和勇敢顽强的品质;竞技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力争上游的意识;注重整体配合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等等。
1.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强调运动参与的特点,使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在活动中更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道德修养状况,例如,意志是否坚强,是否勇敢、果断,是否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等等,从而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合以上三点,笔者认为,较之其他学科,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更系统、更具体、更丰富、更高效。
2.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原则
2.1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精神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心中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立性。”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勇于求知、求乐、求美和求友谊的愿望。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体育、德育和个性的有机联系,将个人融入于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在比赛中不断超越自我、展示个性、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并且与同伴协调配合,一起为集体在比赛中取得最佳成绩而顽强拼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发展学生个性与班集体的需要相结合,才能做到发展学生个性与德育渗透相结合。
2.2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教育学研究认为,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容易产生拒斥心理,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内化。教育学同时认为,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机制。具体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自我教育机制表现为,学生将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而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振,主观能动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及其德育渗透作出自己的评价和选择。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一要吃透“渗透”二字的涵义,杜绝单纯地说教和一味地灌输,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合理预设一定的德育渗透情境,合理安排德育渗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借助于集体评价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自我比照的基础上产生自主接受或调整道德意识的动力,进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2.3发挥学生群体结构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组织活动,小组就是学生的群体结构。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群体结构在实施德育渗透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结构的作用,必须选择运动能力突出且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作为体育骨干,并着力提高他们在全班学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体育骨干巨大的影响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不断优化学生群体结构,有效提高教
学效率,同时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德育渗透率得到有效提高。
2.4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具体的人”的精神面貌,是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个性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和影响,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个性偏差,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之上,因人而异地选择适合各人的德育渗透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德育渗透效果。例如,对于意志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应严格要求,并严格督促德育达成效果;对于胆小自卑的学生,应多表扬、多鼓励,逐步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自主能力;对于求快不求好的学生,应针对个人制定完备的考核标准,等等。
2.5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2.5.1实施德育渗透,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同时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正人先正己,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文明礼貌程度,对学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实施德育渗透,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注重仪表教态,有强烈的事业心,同时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坚持身体素质训练,从而塑造自己独特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巨大的感染力,提高教育说服力。
2.5.2实施德育渗透,体育教师应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
在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教师要爱学生,诚恳地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师生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德育渗透事半功倍。
2.5.3实施德育渗透,体育教师应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进行积极的教育评价。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方法,通过教育评价,使学生中的正确思想与行为表现“受益”,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趋向于德育目标。教师应采用积极的手段方法,多表扬,多鼓励,促使学生努力克服自身不足,向较高的德育目标前进;同时充分注意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要求学生持续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和行为。
3.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方法
3.1坚持课堂常规,实施德育渗透。
《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规章制度,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课堂常规要求学生上室外课必须穿便于运动的服装、运动鞋;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解,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仔细体会动作技术,刻苦锻炼;要求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严格的课堂常规应包括严格的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坚持不懈地实施严格的课堂常规,能促使学生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场地、布置器材、清扫运动场、使用和归还器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特有的重要内容。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这项活动,并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行为表现,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爱护公共财物的道德品质。
3.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实施德育渗透。
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富有思想性、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例如世界体育发展史、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我国体育发展史等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刻苦学习,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在《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各种运动项目都蕴含着德育因素,例如耐久跑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严格要求,注重吃苦锻炼,培养学生的顽强斗志,使学生克服意志薄弱的毛病。例如跳跃等内容要求学生勇敢果断、从容面对新的挑战、不怕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变得勇敢、自信、冷静。又如球类教学内容集体性、趣味性、竞争性强,富有魅力,且极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型比赛的优势,在适宜的时机辅以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集体荣誉感;同时,学生相互间的紧密团结、密切合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失误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促使学生正确对待队友的失误,给队友以时间并主动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埋怨。
3.3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实施德育渗透。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在正确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学生有一个从动作僵硬、不规范、不到位到动作协调、准确、熟练再到建立动力定型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更多地关心体育学困生,对学生多赞扬、多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通过富有竞争因素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但只要付出汗水和努力,就一定会战胜困难,做好每一件事。
3.4充发利用游戏,实施德育渗透。
游戏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竞争性,因此学生接受它、喜欢它。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承受外界环境的锻炼发展,同时得以向外释放能量和情感。好的体育游戏思想价值高,其教育作用与游戏内容、方法、规则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采用游戏法,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因素,努力提高实施游戏时的教育效果,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3.5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实施德育渗透。
在体育课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如学生晕倒、中暑、心跳过快引起的症状、运动损伤等,学生对此往往感到恐惧和害怕。教师必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在处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肃的思想教育,充分强调组织纪律性;同时注意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和助人为乐精神。
3.6充分利用运动竞赛,实施德育渗透。
运动竞赛是学生乐意积极参与的学校体育赛事。在竞赛过程中,学生普遍会增强集体荣誉感、集体责任感,参与者顽强拼搏、力争第一,不参与者积极呐喊助威。运动竞赛要求学生有组织、有纪律、紧密团结、注重相互间的合作。因此,在竞赛中,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为集体荣誉而战的精神;教育学生在比赛中注意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较之于其他学科更有利于德育渗透。教师在正确掌握基本实施原则的基础上,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多途径的德育渗透,一定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