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跨学科语文教学

跨学科语文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7 18:09: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跨学科语文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跨学科语文教学

第1篇

寻求单学科研究方法的失败非但没有消除高等教育学科的“发育性痛苦”,反而产生了更大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来自高等教育研究者面对经典学科构建范式失效的无奈,更来自他们面对学科未来发展的茫然无助。但我们至少达成了一个共识,高等教育学科具备了现代学科的多元特质,其学科建设应更多关注现代学科框架下的研究对象观、研究方法观和知识体系观,走一条与传统经典学科线性发展逻辑不同的道路。传统学科框架下的单学科研究方法,只是观察事物或提出问题的一个视角或一种方法,远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一个专门领域的复杂面貌,尤其是当我们由机械主义世界观走向系统、复杂、进化的世界观时,单学科研究的解释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为与世界观转变相适应,研究对象开始由绝对化、简单化转向系统化;而当我们实现了研究对象观的系统化转向后就不难发现,传统学科及其对象与方法的先行对应关系已不复存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相互联系,甚至高度共享,多元视角和方法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视角是一个更有用的概念,它意味着远远地观察一个特别的焦点,我们从哪里看影响着我们看到什么。这表示任何观察的焦点都只能体现部分的结果,没有一个学科能够为我们提供全貌。”[3]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方法,甚至可以放大为一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多元视角就是多学科方法。过去被视为学科不成熟标志的多学科研究,正成为现代学科走向科学化和体系化的明智之选。在现代学科转向多学科研究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应被看作一个复杂、开放和变化的“系统”。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系统化转向,要求其学科研究方法必须走出“孤立主义”的单学科研究思路,走向开放的多学科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已经开始了这种方法论转变,这一转变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促进高等教育学科由“单学科研究”走向“多学科研究”的原因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国内,单学科研究遇到了严重困难,人们开始认识到多元视角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学科尚不成熟的阶段,因为“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科学,将这些学科中宝贵的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不明智的”[4]。也正因如此,西方的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开始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伯顿•克拉克等高等教育学家对多学科研究的推崇,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研究通过多学科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向我们展示了多学科研究的广阔视野和巨大作用。于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开始将多学科研究方法作为自身的研究方法,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开始摆脱传统学科框架,走上了新的学科构建之路。

二、多学科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一)多学科研究及其价值

多学科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在教育研究领域得到运用。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开多学科研究分析教育问题之先河。他将多学科研究视为基于共同研究目标或问题的学科联盟。[5]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多学科研究才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因为此时他们开始发现“高等教育各方面的问题是如此之多,又如此多样化,任何一位作者都难以孤军作战”[6]。于是,西方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多学科研究的浪潮。伯顿•克拉克于20世纪80年代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被认为是当代西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经典之作。它的出现,促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多学科研究。而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则是中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重大成果。这两部著作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使多学科研究成为高等教育学科方法论的重要取向。多学科研究之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是方法论层面的,这是自伯顿•克拉克开始就明确的观点。他认为,“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专业所展现的广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7]潘懋元教授也认为,“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它不仅是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积累,更在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8]作为方法论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指在把握高等教育现象特殊性的基础上,以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为研究方法和工具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9]它对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多学科研究促使高等教育研究者改变单一的、静态的、线性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非线性的、多元的、整合的思维方式,从而也提升了研究者面对高等教育复杂问题和多变环境的应变与解释能力。[10]多学科研究的广阔视野改变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提问方式,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也给出了不同以往的答案,甚至解决了过去争执不下的问题。多学科研究促进了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入了很多新概念和新观点。而且,通过借鉴成熟学科的学术规范,促使高等教育学自我反思和改造,从而建立新的研究规范。

(二)多学科研究的局限

审视多学科研究实践可以看到,目前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大多是零散、肤浅和不系统的,远未达到预想的建立高等教育学科独特方法论的程度。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源自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范式的多学科研究,对于构建高等教育学科帮助有限。美国人一直视高等教育为“领域”,而非“学科”,“美国人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是从教育知识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教育科学。然而,当教育科学真正发展起来并不断扩大后,似乎缺少教育现象的整体观。美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分析,是以人文科学的方式,从部分而不是从整体上来分析的”。[11]可见,多学科研究的初衷并不是构建学科体系,其结果充其量是不断产生附属于其他学科的“高等教育科学的分支领域”,而不可能建构起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高等教育学”。因此,追随美国式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最终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目标。其二,从多学科出发的研究,往往逃不出“片面深刻”的结局。这一局限性的根源是,当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时,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问题,如社会学家关注的是机会平等和社会流动,经济学家关注的是教育投入和经济行为,政治学家则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如何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态。因此,“对于其他社会学科而言,教育研究最多不过是社会学的一章,或一个心理过程、一种经济投入、一种政治工具,亦或一个社会心理现象的示例、一个历史侧面、一个哲学选题等,仅此而已……后果是使科学地研究教育的工作被扭曲了”。[12]现实也确实如此,各学科研究者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开拓自己的知识疆界,并不关注其他学科对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并且受制于学科间固有的藩篱,他们也不在乎是否能与其他学科实现对话和借鉴。伯顿•克拉克也看到了这一局限性:“专家们有不同的词汇,难以了解彼此的语言”,多学科研究成为他们“更有知识同时又更加无知的视力通道”。[13]因此,他呼吁要强化整合意识,以帮助各领域专家开阔思想,并为此进行积极尝试,但由多学科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最终并未真正填平学科间的话语沟壑。其三,多学科研究的宽阔视野并不能解决学科间的割裂与拼凑,难以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提供逻辑严密性和学科内聚力,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理论的深度整合。拉格曼指出,“教育研究产生于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的不同组合,它既没有单一的研究重点,也没有统一的研究方法。这种多样性从一开始就成为教育学术的特点,再加上该领域没有能形成一个十分有力、自我调节的专业群体,这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始终没有形成高度的内部协调。”[14]阿特巴赫也曾精确概括这种不足:“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案可以对大量学科和运用各种不同方法的研究者开放,使之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方法论或意识形态上的传统做法。但同时也应当注意,这种边缘性的研究领域缺乏方法或科学上的严密性,从而使人无法‘提供’精确的概括。”[15]可见,多学科研究很难使多元化的研究旨趣形成合力,进而整合出高度概括和关联的高等教育理论。

三、多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的转向

近几十年来,“学科整合趋势日益增强,不再盲目地细分学科,反而倾向于把不同的学科整合起来”。[16]在现代学科整合过程中,跨学科研究方法引人注目,甚至已经成为学科整合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方法。跨学科研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首先,学科内部和边缘存在的单学科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借助相邻学科。其次,各学科边界附近的领域问题日益复杂,需要跨学科研究。而从知识发展的逻辑来看,“混沌——分化——整合”式螺旋上升的路线是科学知识发展的一般路线,也是学科发展的基本特点。在当今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时代,放开学科边界,放弃对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独特性要求,通过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在更高层次上的分化和融合是必然的过程。在跨学科时代背景下,我们回头审视和比较多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会发现它们的根本不同。奥地利教育家詹奇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将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关系分为多学科、群学科、横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皮亚杰则从认识论和科学结构的角度,将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分为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三个层次。詹奇认为,多学科同时提供多种学科视角,但它们之间“关系不明确”,而跨学科则能够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科间的协调。皮亚杰认为,多学科是从两门或两门以上的科学或知识领域中获取信息,它不改变或不增加所利用学科内容,也不涉及学科的相互作用;它多少有点像情报交流会,各门学科的专家各谈各的看法,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相互作用;而跨学科则实现了学科间的合作或同一学科内各分支的合作,能够促进学科间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互赢的交流。[17]可见,多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虽然都有多个学科参与,但二者存在根本区别,即多学科的知识是否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整合与重组。多学科研究是不同学科根据各自的理论、概念框架就同一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其本质上仍然是单一的学科研究;而跨学科研究则是将不同学科进行融合,通过交流、沟通、协调提出一套新的、与各学科单一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其特征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理论的整合。[18]“多学科好比一床百纳被,跨学科研究就是一件无缝衣,多学科好比是混合物,跨学科就像是化合物。”[19]依此趋势来看,跨学科方法将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它不再像多学科研究那样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扔进高等教育那个“空荡荡的筐子”,而是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具体问题,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成适合高等教育研究的有机方法系统。这一方法系统不再是以实现各个学科自身丰富性为目的的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拼凑,而是属于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体系。正如西班牙比较教育学者费兰•费雷尔所言:“跨学科研究已是一种确定的科学做法,而单纯的多学科研究正在逐渐失去意义。”

四、跨学科研究及其价值

第2篇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专业课堂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学习英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交际,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很有可能造成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这一语言的同时,更应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语言的传授者,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主要讨论英语教师如何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

1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文化。①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了解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行为和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等。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学习语言和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才能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孪生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不可或缺性。②

跨文化意识是一种理解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如何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因素敏锐的感知。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灵活应对文化差异问题,提高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最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深入交流打下基础。

中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英语思维,要求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说英语。因为用汉语思维说英语或者进行英语写作,常常会让母语使用者产生误解,甚至听不懂或看不明白。所以只有用英语思维来进行各种交际活动,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才能正确而地道地使用英语。

跨文化意识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得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意识。让学生认识、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初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欣赏、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如果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很容易滋生交际失误、甚至冲突。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差异,才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正确使用英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国际化的、高素质的新型专业人才。

2 跨文化意识与英语专业教学

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意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长达二十多年。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英语专业教学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地球村”,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频繁和密切。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失误、矛盾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外文化差异,掌握中外文化沟通的必备知识。

离开文化的英语教学,是不完整的。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民族的认识与理解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英语专业教学必须让学生关注和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禁忌习俗、人际交往等。现代英语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把语言能力转变成交际能力。我们需要在跨文化情境中,给学生提供有效交际所需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他们才有可能实现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3 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笔者认为单独的一门或几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符合现代国际要求的新型英语专业人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恰当的指导更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笔者主要从听说、阅读、写作的课堂教学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这些专业课堂上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西方文化中。

3.1 听说课堂教学

听说课构建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掌握并运用地道的日常交际用语、体态用语等,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可以提前通过讲座、讲解、播放视频等方式输入或让学生讨论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接受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如中西方的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比较重视的隐私权、个人主义等。了解这些可以在真正的交际中理解和尊重对方,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的误解。

听说课的素材必须要真实、地道,能够体现中西方差异,且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给学生设定真实的日常交际场景,让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机会,通过模拟场景体验了解和熟悉日常交际用语。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关于美国人租房子的听说课时,先谈论没钱买房子的情况下,很多中国人会选择和父母合住,而大部分美国人更喜欢租房子住,即使结婚也一样。这跟中国人的“三代同堂”的传统观念和美国人的独立自主、注重隐私是密切相关的。接着讨论租房子要考虑的因素,提及家具因素时告知学生美国人喜欢旅行,经常搬家,所以租房很看重家具。进而提及美国人性格中的“求动、求变”和中国人的“好静不好动”。给学生展示一套真实的公寓的分布图后播放了一段打电话询租的录音。这段真实地道的录音很好地反映了美国人租房考虑的因素。然后笔者给学生观看一段看房的视频。最后给学生发了几份美国的招租广告,学生有了前面的文化背景输入加上教师所创设的场景,就可以用正确而地道的英语模拟真实的电话询租情景对话和看房的角色扮演。

3.2 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课堂应该是最有利于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然而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因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考查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忽略或者没有时间兼顾相关文化知识的传授,甚至也没有提醒学生课后去了解和关注。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这些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文化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阅读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找出母语与目标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国人思维特征:重整体,轻个体,重综合,轻分析;西方人思维特征:重个体,轻整体,重分析,轻综合。③学生在快速阅读的速度总不够理想,这跟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有关联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英语文章的结构。在分析文章结构的时候,指导学生排除自身系统思维的干扰,重视西方人的分析,再运用中国人系统思维习惯去理解所阅读文章的主题及相关文化知识。此外,现在很多教材都有文化背景介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阅读课堂,适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给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课文之前让学生搜集或者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阅读相关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中西方的差异进行对比。

3.3 写作课堂教学

通过写作教学课堂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理解中西方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并在写作训练与实践中有意识地降低其可能给母语阅读者带来的理解困扰是学生写作成功的前提与基础。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到具体,由大到小的“圆式思维模式”;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从具体到整体的“解析式的思维模式”。因此,学生按照中国人的语篇迂回式的思维模式写出来的英语文章,西方人可能会觉得重点不突出、比较松散、条理不清或没有逻辑性等。英语段落强调线性思路、直线式语篇及论证逻辑性。而中国学生写作文喜欢间接地从说,委婉、含蓄地说,喜欢绕弯子,避开主题,这样的文章可能会给西方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详细地跟学生讲解并说明中西方人在思维模式的区别,并逐步训练学生习惯运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进行英语写作,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正的英语文章。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式是非常灵活的。如教师在布置作文 “My College Life”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讨论自己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写完作文,教师除了点评学生作文,还要利用多媒体呈现西方国家的大学生活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大学校园生活的异同。如美国人不喜欢依赖父母,独立性很强,所以读大学时半工半读是很普遍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西方国家大学生所写的关于大学生活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文化的差异,如文章的结构、词汇、句法等,从而使学生学会更为准确、地道地使用英语。

4 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在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当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举办文化主题讲座;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看电影和电视等;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课后的学习、生活、西方节假日的文化活动以及各种各样英语课外文化活动中,如话剧表演、外语文化节等。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模式的构建(桂教高教[2007]165号,启动项目第31号;桂教高教[2007]109号,启动项目第7号)

注释

① 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四季的脚步》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全诗共4节,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顺序,每节讲一个季节及该季节的特色景物,诗歌采用拟人手法,把一年季节的悄然变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下面,就本课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首先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设计了播放歌曲师生同唱同乐引入新课。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这一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精美的动画课件把同学们带入四季变化的景色中。同学们通过交谈、模仿等各种学习方式,在一种全新的视觉环境中愉快进入学习。3.研读感情,引导质疑。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学生在读中感悟一年四季的悄然变化及每个季节的迷人景致。教学中采用先扶后放的阅读教学方式,重点指导学生读第一小节,放手学生读懂其它三节,设计了“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反复朗读实践中感悟四季的变化及美丽,受到美的熏陶。4.拓展延伸,总结升华。这个环节设计了“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练习。

二、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重点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时,设计了“师生同演”的环节。教师扮演“春姑娘”,同学们便是春天里的“花儿、草儿”。春姑娘来了,飞到了花丛里,飞到了草地上,让“花儿、草儿们”把自己心中的喜悦告诉“春姑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纷纷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把课外引入课内,把生活引入课本,使整个课堂动了起来。学生在轻松、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三、体现个性化的阅读行为

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对阅读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这节课中的第3个环节:研读感悟,引导质疑。首先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等,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获得过程,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文,分组交流。当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读时,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有的说:“冬天到了我看到雪花,我喜欢冬天。”有的说:“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到了,水果都熟了。”这时,便适时引导他们带上喜欢的语气来读。学生的朗读兴致变高了,通过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在这种个性化阅读行为中,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四、体现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整节课设计了“写一写、演一演、画一画”等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分组作画、写话,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把自己心中喜爱的季节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如“识字教学”这一环节,设计了“摘苹果学生字”的形式,学生们被这诱人的苹果树所吸引,纷纷“摘取生字苹果”,然后进行开火车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学为游戏,游戏中学到新知识,通过动眼、动口、动手等多项活动进行识字,培养了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五、体现积累运用的拓展读写

课标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第4篇

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新牛津版教材每一单元都包含一个话题,基本上每一个话题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为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教师在教授这些材料时,仅传授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会偏离编写者的意图。如,译林牛津版9A第一单元是关于星座的话题,不要说学生,就是作为老师的我以前也从来没听说过。在汉语言文化中与此类似的是十二生肖,学生对十二生肖比较熟悉。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其文化?群?,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西方的星座与中国的十二生肖都是关于人的性格的,所不同的是一个由出生年份决定,一个由出生日期决定,从而就不能真正理解这篇阅读材料。教师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要适当地补充有关西方的星座内容。事实上,星座文化在西方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涉及人的性格的预测,还涉及人的运气走势等,与中国的算命文化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刻挖掘其包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老外夸一个中国人的妻子“How beautiful your wife is!”这个中国人回答说“where,where”。老外听后感到很奇怪,我夸他夫人漂亮他怎么问我哪里漂亮?只好说哪里都漂亮。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它反映了如果我们在平时口语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知道汉语意思,而认为其文化差异无关紧要是不够的,轻则在实际交际中会闹出笑话,重则会引起误会。我们学习英语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口语是语言交流的最基本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容易产生不解甚至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我们回到上面所举的例子,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笑话,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在西方人的意识里,当别人发自内心赞美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并表示感谢。而在中国文化中,当受到别人赞美时我们都要谦虚一番。再比如,这样一个句子:“Will you go to play football with us?”有的学生就会按照一般疑问句的否定回答,回答成“No, I won’t.”在语法上确实没错,但这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而且这也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西方人认为,即使你在拒绝别人,语气也要委婉一点,让对方容易接受,先要表现出很乐意的样子,然后再给出拒绝的理由。其实,老外有时也挺要面子的。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境,将结构、功能与情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

三、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5篇

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脱离了文化,语言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环境和价值观不同,所以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是学习中要具备的。

二.培养的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而且要让学生能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发展沟通能力。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培养的途径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因为也称文化导入。”文化导入有很多方式,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进行培养。

作为一名高中的英语教师,我认为课堂导入最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的传授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即使在高中阶段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要领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意义。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三点需要关注的:

1.特别注意一些表面对应的英汉词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含义,引起不同的意义联想——culturally loaded words。比如owl这个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是猫头鹰。在中国文化中,这是一种不详之兆,所谓“猫头鹰进宅,丧事进来”,可是在西方文化中,owl则是智慧之鸟,是睿智的象征。看过Harry Porter的人应该都记得里面的猫头鹰可是巫师的专属信使。

2.特别注意一些由于文化涵义不等值而无法对译的习语及用法搭配。 比如汉语中“小菜一碟”,英语说是“It’s a piece of cake”;在汉语中对老师的称呼是“王老师”,英语中则是Mr. Wang, Mrs. Wang, Ms. Wang。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3.特别注意因文化的定向思维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于中国学生难以理解的表达。比如很多美国人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When you’re down, you’re not necessarily out.”对于一个高中生, 这句话中没有什么生词,可是许多学生却对其含义不了解。其实这种表达来源于美国很受欢迎的拳击运动。在比赛中若被对手击倒,裁判会进行数数计时,若是数到十还不能爬起来就被判输,但若是在这之前还能爬起再战,比赛将继续进行,即意味着还有赢的希望。所以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所有的美国人都明白这句话的寓意是用于鼓励人们,当遇到挫折时,不要丧失信心,因为还是有成功的希望。再比如经常看英文原版的好莱坞片的人想必都很熟悉“freeze”这个词, 当它从一个警察的嘴里喊出来十,它的意思是“站住”“不许动”, 而不是字典上所说的“冰冻”“冻结”。

像这种及因为文化引起的定向思维对我们学生来说会造成一些理解及运用时的困难的。所以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渗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

(二)文章的阅读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阅读材料,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广告,书信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教师如果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文化障碍,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高中英语课本里有不少文章本身就涉及有关异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有关文化的内容,且配合有一定的课后注释,提供一定的信息。在教学中不可因为文章或注释里没有重点词汇或者较难的语法现象就忽略不计或草草了事。相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比如讲到eating&health的话题时,教师可以介绍国外的饮食习惯以及不同饮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当今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阔,利用图片,录像,电影,网络,报刊等等营造英语文化氛围。这些都有助于让课堂上单一的阅读活动变得更为具体和生动,也更易于被高中生所接受。

(三)课堂实践

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外语课应当尽可能地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运用所学语言。教师可以实现给学生一定时间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创设一些诸如生日聚会,排队候诊,上街购物,初次见面,家庭聚餐等社会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这类活动气氛轻松,形式活泼,学生往往兴趣浓厚,表现积极。现在的学生相对于以往的学生来说,有较强的表现欲,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鼓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6篇

一、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 语言知识与文化教学并举,增大信息输入量,增加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递文化的任务。课堂就是将语言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教材为中心,增大信息输入量,介绍背景知识。如,在教授牛津英语Module 6 Unit 3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英美国家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课前阅读,或让学生亲自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cultural differences, 上课时,组织学生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查阅情况;学生还可以以两人为一小组的形式把它们表演出来,让学生对异国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平时,要指导学生多看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增大信息量,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了解。由于英美文化中的很多内容会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又特别实用,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极为感兴趣。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融入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 创设语言情景,开展主体性活动,增强语言交际机会

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学生在生活化的语言活动中更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并深切感受英美文化的气息。如, Module 2 Unit 1 Task部分是关于greeting others and making introductions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有关联的对话设计成一堂“活动组合课”,以组为单位,除挑选两个表演询问者及解说者以外,其余学生不确定地扮演club member,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被询问的对象。通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了异国文化风味,更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运用英语的交际性。

3. 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可以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比如,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4. 充分利用电教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真实英语文化氛围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很难感受真实的英语氛围。电教资源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Module中的内容收集和选择一些相关文化的电影、录像、光盘,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情景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比如,在讲授必修二Module 5的Vocabulary and Reading时,可以下载关于杨立伟的新闻并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学习必修二Films and TV Programs时让学生观看Harry Potter系列影片,从中,学生既听到了真实的英语,又可以通过片中的背景、人物、环境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真实的生活,感受真正的英语氛围。学生在感受大片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英语电影艺术的鉴赏力。

二、 实践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别注重将语言教学置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另外,原来由于学生基础差,上课敢于用英语积极表达的人数很少,而现在敢于提问的人数明显增加,有许多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并能互相讨论,有时就一个问题能展开激烈的争辩。而且这种浓厚的兴趣能持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爱学——学会——会学——更爱学”的良性循环。

2.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第7篇

论文摘要:文化误读是指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的缺乏,文化误读在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发生,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如何更好地在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能力和中国英语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既要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又要弘扬和传播母语文化。英语专业大学生肩负着在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的缺乏,致使文化误读在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发生,对交际双方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是:“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文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能力,减少并消除文化误读,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全球化,是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误读

所谓文化误读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文化误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解读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对解读异族文化既有正迁移作用,也有负迁移作用。当两种文化中的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一致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正迁移作用;当二者之间有差异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负迁移作用。“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文化时,首先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乐黛云(1995)因此,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如果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按照本族文化去解读异族文化,文化误读就会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产生。

例如,学生往往将英文中的“Red Tea”误读为中国的“红茶”,然而红茶的英文却是“Black 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茶叶的颜色越来越深,逐渐变成黑色。由于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因此称之为“Black Tea";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因此称之为“红茶”。而英文中“Red Tea”指的是"Rooibos",是一种生长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树的野生植物,而绝非真正的茶叶。

英语中Dutch意为荷兰人,但是学生很容易对"Dutch courage’,望文生义,将其误读为荷兰人的勇气,然而其正确的含义为酒后之勇,且带有贬义。这是因为英国和荷兰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曾因商业和海上霸权发生冲突而发生了“英荷之战”,当时英国人对荷兰人非常憎恨,他们在重创荷兰人之余,还在语言上对荷兰人加以攻击。因此,在许多场合都用Dutch一词表示厌恶、轻蔑之意。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跨文化交际含义广泛,商贸谈判属于直接的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则属于间接的跨文化交际。笔者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加上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述中国文化,甚至不能理解有关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文化误读现象时常发生。以下是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出现的三种文化误读现象。

(一)母语文化误读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因此常常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如此,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目的语文化,而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资料却非常少见、甚至为零。由于文化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输人不平衡,往往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文化认识缺乏,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正确表述自己的母语文化,甚至造成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例如,由于缺乏对《易经》知识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对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卦”产生文化误读,部分学生甚至质疑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八卦( eight trigrams )和六十四卦( sixty-four hexagrams )。实际上,《易经》里的八卦由三艾组成,六十四卦由六交组成,根据英文构词法,采用不同的英文前缀tri一和hexa-,由此将八卦译为(eight trigrams ),六十四卦(sixty-four hexagrams )。显然,学生的误读和置疑都源于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缺失。

(二)目的语文化误读

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也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误读。虽然学生对《史记》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却无法将“swan song”与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的“绝唱”联系起来,由此产生文化误读。众所周知,绝唱在此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目的语文化预设的了解,学生不理解“swan song’,的含义,而将其误读为天鹅的歌声。实际上,在目的语文化中,"swan song”并非指天鹅的歌声,而是源于源于希腊神话。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而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被用来比喻文艺。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三)跨文化误读

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将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不能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共识和差异,缺乏对跨文化知识的认知,也将导致文化误读。例如,学生对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学生对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屡建奇功,受封于齐地的故事却了解不多,学生往往根据其字面意思将“right-hand man”理解为“右手边的人”。殊不知在目的语文化中,"right -hand man’,意为“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西厢记》“红娘”在中国文化中表示促成美好姻缘的媒人,通常带有褒义。学生常常将英语中的“go - between和match -maker”与之对等,殊不知在无意之中产生了文化误读。因为在西方文化中,"go -between和match -maker’,除了表示“媒人”,还有“中间人、捐客”的含义。很显然,二者在文化涵义上不完全等同。 三、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

综上所述,文化误读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时常发生,而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英语能力薄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除了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培养,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能力和中国英语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一)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现状

虽然《大纲》已将文化列为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但是现行的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却存在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即偏重于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忽视母语文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课程设置失衡。各学校大量开设诸如《英语国家概况》、《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目的语文化课程,而有关母语文化的课程仅有《中国文化概论》。第二,教材、资料失衡。为了追求英语的原滋原味,英语文化被大量引入英语专业教学。专业英语教材中反映英美文化的语言材料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追求英语的原滋原味,目的语文化被大量引人英语专业教学,而反映中国文化的语言材料却寥寥无几。第三,教学内容与中国现实失衡。教师讲解往往局限于教材,很少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学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达。

(二)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活动,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借鉴目的语文化,还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母语文化。鉴于当前由文化教学失衡而导致的文化误读现象,文化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为此提出以下构想:

第一,构建科学的文化课程体系。针对学生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学校可开设相关中文选修课,如《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等;开设英文的中国文化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西文化对比》等,将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导人英语专业教材,增加中国文化输人。

第二,提高授课教师素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既要有良好的英语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为了适应中国文化课程英语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成为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具备良好英语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多能的英语教师。

第三,开展文化对比教学。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在文化渊源、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产生文化误读。文化课程教学应该积极开展文化对比教学,识别两种文化之间的共识和差异,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有效减少文化误读。

第四,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英语”能力。笔者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国英语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学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达。因此,出于交际的需要,学生往往根据母语思维,说出一些不符合规范英语的不适宜、甚至错误的英语表达形式,即“中式英语”,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误读。

第8篇

关键词:跨文化;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

一、当前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学生英语兴趣不高,跨文化内容所占比例较小

2.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3.学生课上英语交流较少,积极性不高

4.教师教授方式过于陈旧,不能创新方法

二、跨文化视角下提高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措施

1.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创造课堂积极气氛

课堂上需要一个良好的气氛。气氛活跃,才有可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师生平等,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走近英语、走进生活,与客观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自主进行学习,心情愉悦,提高教学效果。要想真正意义上发挥跨文化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平等互助。师生平等能够使教学更加活跃,学生主动性增强,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效果。

2.尊重学生个性,实施差异教学

将外域文化应用于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加强英语差异教学,促进学生在英语方面个性专项提高。由于学生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充分赏识学生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同和特性,引导学生从兴趣中掌握必要的学习知识,深入学习兴趣内存在的知识,陶冶情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来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了解学生之间的不同,建立起新兴的教学模式。个性不同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教学转换为兴趣教学,让学生在自由中收获知识。

3.加强小组间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协作能力

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协调的能力,让小组内部自由发挥,自主提高。在课堂中,教师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思考和讨论,学生通过倾听每一个人的回答,能够促进自己思考与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4.采取因材施教法,挖掘学生的英语才能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法来教育学生,能够加强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和掌握,依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念。

此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严格执行教学要求。老师贯彻执行英语课程,则会从根本上对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意义。教师严格执行则会使英语课堂广泛生动,否则黯然无趣。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的配合与否将会关系到这种模式的真正存在与否。采取因材施教法,进行职业英语教学,需要学生的配合,这样将会使初中英语课堂显得活性化,不至于僵化与死板。

5.课堂效率和课下作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仅仅依靠课上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得到深层次的掌握和提高。学生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加深自身对于英语教学的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自己英语成绩的提高。通过课上学习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课下作业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的巩固和加强,能够有效提高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

6.英语评价多样化,加快英语转变

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英语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本阶段的学习状况,对课上所学情况做出总结并简要针对学校要求进行考核,体现其学习目标和发展要求。教师可以综合其成绩和课上的表现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老师不能只注重成绩上的优劣,而是要对综合素质进行总体测评,对学生所做出的突出表现予以鼓励。我们要不断提倡和发扬这种英语教学方式,贯彻落实文化英语教学,在多样化的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加强英语课程建设是应对教学改革潮流的一个必要手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是教师从师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个性能力发现的一个体现。我们要紧追时代的发展潮流,严格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更深程度上促进英语教学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魏华亭.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06).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