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浅谈数字媒体艺术

浅谈数字媒体艺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7 18:09: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浅谈数字媒体艺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浅谈数字媒体艺术

第1篇

关键词:媒体艺术;全息术;数字化时代;融合

数字化的到来,使我们迈入了“数字媒体互动网络”的新时代。而虚拟现实、视讯、影像的相互融合,使艺术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分类。但由于人们对艺术视觉效果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从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使艺术作品已经从静止向动态转变,从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转变。数字媒体艺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推动下,已经不单单是对拥有的真实存在进行表达,更主要的是把大脑皮层中各种幻想进行呈现。即在现实的世界中,展现虚拟的物象,使人们能体验和感受一种真实的环境。而全息术的日渐成熟,更是开启了新的纪元,促进了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追求。通过全息显示数字多媒体艺术作品,观赏者已经从平面显示的世界中走出来。通过自身的移动,不再局限于几个视角,而是对作品给予的视觉冲击,从360度全方位的进行感受。对于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的艺术思想,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使虚拟世界中艺术创作者的奇妙构思,能在现实的空间里驰骋和自由展现,给人们的艺术体验也是全新的。

1.全息术的产生与发展

全息术的应用原理是,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并在记录介质中存储物光波前的全部信息。当采用光波对全息图进行照射时,因为衍射原理的存在,而使原始物光波重新出现,进而形成原物体的三维全息物像、逼真而又形象。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图像,对全息图进行合成和制作。即在计算机中,输入摄像机或者是数码相机记录的图像。或者是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合成全息所用的二维图片,在进一步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合成三维的全息图像。这种数字全息显示技术制作的三维激光全息图像,真彩色、大视角、大幅面,已经在诸多领域成功的应用。包括工业设计、产品展示和商业广告。并且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展示和艺术表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二维图像的视觉效果相比,这些方面全息图像,是产业化前景的充分展现。

2.全息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技术发展的崭新成就,就是全息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艺术与技术。借助于互动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进行各个环节的制作和艺术的创作。所以,要想在数字媒体制作和创作中推广全息术,有效的融合二者,意义非常重大。

2.1 全息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取代雕刀和画笔等传统的工具,利用数字化的软、硬设备,在幕布或显示屏上,对艺术作品进行绘制。而通过融入全息技术,将艺术创作向立体现实空间拓展,它以烟雾和棱镜为画布、以光束为画笔,产生一种美轮美奂的幻境。通过改变作品的形态和创作空间,而变革视角、光影和景深等诸多创作思维。而三位仿真技术原本是在平面显示的,就应对现实空间的其他因素充分考虑。例如,通过计算全息生成汽车全息影像模型,或是采用双机拍摄而形成立体三维的全息影像。各类艺术通过充分利用全息术,而形成惟妙惟肖的全息影像,强烈的刺激观者的视觉感官,并更好地诠释艺术作品的灵魂。同时,全息术也将艺术家们的想象力进行了扩展,创造出天马行空、辉煌灿烂的艺术作品。

2.2 数字媒体全息作品即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同时还拥有观赏价值全息技术通过对作品中虚拟真实的营造,对作品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着传达。而不管是现实世界本身就存在的这份真实,还是虚拟想象出来的,为了能让观者全身心的投入,全息作品必须具有夺人心魄的光芒,产生动人心弦的吸引力。艺术作品不单单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同时还应富有深刻的内涵,这样才能彰显勃勃生机。而全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的显示,不仅需要巧妙地融合艺术思想和全息术,同时还应将更多艺术表现力的形式和元素添加进来。这就要求技术的创作者,不单单要对全息技术的设计技能和应用熟练掌握,同时,还应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所创作的作品不仅蕴含着精湛的技术性,同时艺术观赏价值也要极强。

3.结语

数字化时代,媒体艺术与全息术的融合,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因为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完善的全息技术,所以在应用和技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如全息数字3D 电影系统有着过于昂贵的价格,同时在技术和设备上的要求也非常的高等,导致全息技术不能拥有广泛的应用。如何才能使全息术产生更加真实的效果,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更好地完善媒体艺术与全息术,会使人们对艺术家的作品更好的体验和欣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会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带给人们全新的观感和享受。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勤勇 .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一朵奇葩――评《数字媒体艺术概论》[J]. 计算机教育,2013(01).

[2] 卢新亮,仲静静 . 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属性溯源[J]. 现代视听,2013(01).

[3] 饶简元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 艺术评论,2011(04).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第3篇

【关键词】媒体时代 播音主持 渠道 发展

播音主持艺术,就定义来讲一般是指以传播和主持者的身份,以有声语言为手段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各类节目中直接面向听众观众传播信息的新闻实践活动。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方向

(一)媒介的音声性

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重要媒介。所以音声性是播音创作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有声语言的传播与文字的传播相比,既有不可避免的局限,又有不可避免的优势。其局限性在于有声语言以时间为序,不像报纸文字借诸视觉,阅读可以停下来思考。有声语言的长处是,诉诸听觉,随着播音的更加可感、变化可以使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印象。电视播音加上图像的因素,则更易于受众的接受。

(二)内容的真实性

广播电视中由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容,从整体上看具有真实性的特征。这与话剧、评书、朗诵等有声语言艺术有本质的不同。这些语言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是艺术性的。文艺性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它是艺术家用典型化、夸张化的语言形式对生活进行艺术性的表示。而播音所要表达的内容主要是新闻性的,是社会中的真人真事,没有任何夸张和修饰。播音员除了播新闻性节目也播军事性节目,这些内容更是科学的、真实的,而文艺性节目的播出主要担负节目内容和文化知识方面的介绍及文艺评论等等文艺表演演播决策化的处理。因此从表达内容上来看,播音语言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是社会上的新闻人物和新近发生的事件。有的播音员也朗诵小说,演广播剧,或给译制片配音。但这一般是在播音任务以外的录制,属于文艺演播的范畴,不再以播音员的形式出现。

(三)传播的转述性和过程的时效性

从创作的身份和创作和心理来看,话剧演员是以扮演角色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创作的心理是我就是(即是剧中人);说唱演员朗诵者也是以个人身份在剧中出现,创作心理是向观众表演作品;而播音员则是以宣传员听众观众的知心朋友的身份出现,是面对受众传播消息或介绍知识或与受众谈心等,他的创作心理是我向您报道最新消息或是我向您介绍讲述,既使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节目主持人,他(她)也是代表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创制集体,表达的也是编辑部的意图和目的。把掌握正确信息知识传播思想正确观点不能说是纯个人的,因此主持人的播音不是什么个体决策化的表演。从总体上看是播音有声语言而有其艺术的传播表达方式,具有转述性的特征。

二、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有效渠道

(一)强化播音主持人员素质提升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网络上任意的选择点播媒体的视频或者音频节目,那么这就势必造成播音员主持人竞争平台的扩大。以前,一个主持人的竞争对象可能就是自己本地域本行业的,但现一个主持人的竞争对象就可能在全球的传播媒介中。在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下,不管现在你是从事广播还是电视、网络主持,都有可能在不同的媒介中从事主持活动,不同行业的主持人也会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播音与主持艺术应用领域的广泛扩大,这就对我们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刻不容缓。

(二)实现全能型播音主持培养

在全媒体语境下,因为身处全媒体的环境中,播音与主持有了转型的原动力,不再是广播节目中单纯的播报者或主持人,而是以记者和编辑的视角担当起综合型的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媒体为了提高效率,更深层次的剖析新闻事件,会选用具有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多重能力和身份的人到最重要的第一线,将以最及时的状态获取新闻信息,加工整理信息内容,组织语言传达播出。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凤凰卫视最为常见。很多凤凰卫视获取的独家的一手材料和信息都是来源于有胆有识的前线媒体工作人员采集、加工和整理的。而这些前线媒体工作人员多为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因为他们具有记者和编辑并不具备的有声语言准确传达信息的能力,又因为他们同时具有记者的采访和编辑的制作能力,所以最容易获取并传播信息。全媒体环境中的节目主持人在时代和环境的转变中,将逐渐转型成全能型的播音与主持。

(三)播音主持专业的全方位发展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注重培养口才、逻辑、思维以及个人素养,那么在企业与受众关系日益紧密联系的今天,更多的营销和公关这些职位中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清晰的逻辑思维、具有亲和力的形象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善于沟通,懂得如何在客户和企业之间做到良好的沟通,搭建和谐的桥梁。这样才能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客户青睐以及让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正如主持人需要做舞台上演员与观众的桥梁一样,很多地方企业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就是由营销和公关人员来扮演。那么其实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很多特点中所需求的因素是相同的,只不过是一个更广大、更全面的舞台。所以说在这些方面,播音与主持专业可以良好的利用和运用起来。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特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3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影视艺术类实验体系构建”(2014-gh-279),河南工业大学2014年高教研究项目“面向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2014GJYJ-B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文(197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科技依赖性

计算机图形技术为数字艺术作品的造型和表现提供了无限的发挥空间。各类图形、图像和动画软件技术的应用,都属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算法和编程的集合是所有软件的核心,多媒体软件具有十分友好和人性化的界面,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自然、方便的设计环境,而复杂的算法都在“后台”运行。有人认为新媒体设计师不需要掌握计算机语言。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理由是目前的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水平还远未达到脱离编程的环境。例如,描述生物有机体的特征或模拟自然景观需要计算机分形算法,需要进行自主开发,而普通的软件往往无法提供这些特殊的功能;又如Flash软件就需要设计师懂得ActionScript技能;网页设计师也必须掌握HTML、ASP、JavaScript等编程语言;网游设计师还得熟练掌握C++、VB或Java程序语言。显然,设计师不仅要能够熟练操作软件,还要能够运用程序设计来实现仅仅通过软件所无法实现的艺术效果。还有,新媒体艺术作品传播和网络、数据压缩与解压、媒体格式转换、虚拟现实技术等密切相关,这些知识无疑是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理论和技能。

相对于传统艺术对创作材料的依赖,数字媒体艺术对技术的依赖完全不一样,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示,需要网络设备,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者要用到创作软件。基于此,数字媒体艺术家同时又需要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他们需要掌握运用软件的技巧。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新媒体艺术家不断地学习掌握利用更新、更强大的创作平台进行创作。

二、数字媒体艺术传播的媒体依赖性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数字艺术作品超远距离传输的主要平台。艺术家可在网络上通过视频直观地推介他的艺术作品,迅速向全世界传播。另外,寻找发行或展示渠道、表演场所也都不再是难事。除此之外,数字音视频技术日趋成熟,人们在家里看电影大片、听流行音乐也成为现实。作曲家或音乐爱好者借助音乐软件,编辑创作乐曲,为自己喜欢的诗或者词谱曲,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同样,在网上,音乐检索、储存、播放、复制和下载都可以轻松地完成。现在,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它一般具备诸如上网聊天、在线音乐、网络游戏、电视节目接收等功能。技术发展积极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普及和传播。

数字媒体艺术的媒体依赖性就是对各类传统、现代媒体的依赖性。信息时代,随处都是“数字信息”的身影,海量的经过数字化艺术处理后的图片、广告和影像作品,没有一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经过数字化编码的艺术内容借助各种媒体进入千家万户。因此,可以说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及其传播方式在作品的创作、展示和普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大众心理学、媒体技术学的研究范畴是大众传播学的关注重点,但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熟悉现代数字媒体运作方式、传播途径也非常必要。因此,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知识结构中必须有媒体技术学的内容和应用传播学的内容。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短暂性和瞬时传播性

数字化的本性和电子信息传播的特征决定了许多网络艺术具有独特的瞬时传播性、短暂性、虚拟性和可下载性等几个特征。智能终端越来越普及,这无疑也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对网络媒体的依赖。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扩散的艺术,因此它也就具备了其他艺术类别所不具备的传播广泛性、快捷性。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等借助现代传媒的大众文化相类似,具有商品的特征。“短暂”是当代大众文化产品的普遍特征,这一特征使多数大众文化产品失去了难以持久的魅力。网络的高效率传播,超大规模、快捷方便的复制技术使网络艺术得以更快捷、更广泛地向大众传播。被大规模复制的网络艺术作品,因网络的瞬时传播特性,沦为一次性消费的文化产品,其极易复制的特征降低了网络艺术品的原有艺术价值,而瞬时传播的特征使得网络艺术作品变得让人过目即忘。因此,许多网络艺术有“短暂性和瞬时传播性”的特点。

虽然网络艺术有着以上特性,但是不能因此忽略网络艺术特有的美学价值。和那些经典的传统艺术作品类似,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数字艺术作品也能够保存相当一段时期,甚至被各类博物馆所收藏。

四、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兴交叉学科,融艺术与科技为一体。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该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模块:艺术美学、工业设计、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能。这几个模块之中,尤其重要的是艺术教育。在目前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人员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许多艺术家缺乏计算机编程的经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创作出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反而是具有强大功能的软件及越来越人性化的交互界面设计帮助了他们。借助计算机创作软件的超强功能,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视觉语言的把握能力,同样在数字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那些只是拥有计算机编程知识和现代媒体从业经验的人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若想取得较大的成就则非常困难。因此,要想进行数字艺术创作,仅仅熟练掌握几门创作软件技术是不够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也属于一种高级的艺术创作活动。不重视设计语言的学习和设计思维的训练,软件技术只是一种高级工具而已。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属性,要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从人类学、社会学等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艺术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注重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师生同时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从学校有所收获,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上,学习从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中解读作品的韵味,学会关注我们周围的世界,并积极地用我们掌握的艺术造型手段塑造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牟昱,叶福军.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习与就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18-19.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设计影响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每天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瞬息万变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更带给我们便捷优质的身心感受、体验。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数字技术与动画艺术相遇并结合,改变了传统动画制作慢、画面失真、画质不清晰的表现形式,实现了计算机技术运用后的快捷放大与细节处理,增加画面的清晰流畅度,从而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展示出来,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完美享受。

1数字媒体艺术为动画设计提供的便利条件

1.1动画人物形象的画面效果更佳

动画的人物造型是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人物的外在形象是动画设计中关键的设计部分,设计者用这些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维,美化人物的外在形象需要从色彩、服饰、人物整体造型上下功夫。创作者用技术来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为动画增加整体美术效果。、动画中人物的造型、服装的色彩与款式等都能体现角色的外在形象,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为人物形象增添画面的丰满感,利用声音来丰富人物的个性特点,再加入所处的不同环境中承托动画人物的生动性、立体感、真实感,使动画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突出,外形更加美观大方,动画作品的画质更加清晰流畅。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缩短动画的创作时间,还能有效的提高动画设计的艺术美感,真实的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优秀的动画设计作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带动动画业不断开辟新的道路,使动画作品更有精神文化传播意义。

1.2增加动画设计在业界的影响力

动画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创造市场价值,还要追求在整个动画设计范围的影响力,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发挥其信息快速传播的特点,将优秀的动画设计作品置于市场大环境里,受更多人的检验,使市场来评判作品的价值,观看的人越多越受关注,就能扩大动画设计作品在业界的影响力。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促进动画文化艺术的互动交流,运用技术完成网上服务模式,并建立完善的动画设计基础设备,从而独立完成设计、运营、推出、反馈等一系列活动。这样的一种模式,不但增加了动画设计行业的经济收入,还能提高在网络上和动画设计行业的影响力。动画设计的影响力越大,更拓展我国动画业的发展前途,加快我国动画业的发展速度,使文化精神与艺术表现都融合于动画作品中,将优秀文化结合动画的形式传播给人们,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享受。

2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方面的有效运用

在网络信息化快速传递的信息化时代,动画的创作过程也需要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动画设计来共同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播,动画设计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很好的将动画作品的文化精神和艺术进行表达出来,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数字媒体技术将动画设计成内容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再借助网络传播出去,以最快的速度拥有市场,让更多的人接触并欣赏中国各方面的艺术表现,给现代动画设计提供了信息化的发展平台,使动画的效果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文化艺术魅力。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人们喜欢依赖于生活在数字信息的环境中,找寻动画视觉的冲击效果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数字媒体技术与动画设计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大量的宣传费用,还满足了动画设计的技术要求,做出来的动画效果更加的逼真、有灵性、充满立体感,创作者对色彩的把握、人物造型与性格的刻画使整部动画作品更有吸引力,使人们观看时情感得到触动,并被动画的美感所吸引,享受视觉上的丰富体验。动画的创作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际情况,设计者尽量创作接近生活的动画作品,使人们更能接受这种艺术表达形式。艺术表达不能脱离生活元素,动画设计也一样,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范围,如果脱离了生活那样将失去作品的吸引力。

游戏设计也是动画设计其中的一种,游戏设计也需要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来完成,现在的游戏行业发展迅猛,当下正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网络平台下游戏行业会越来越快的发展。游戏设计的难度比较高,需要专业的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人员来设计和完成,需要将二维或三维图形借助计算机得到精确数据,运用这些数据来完成人物、背景的立体动画效果,游戏的研发设计人员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从而掌握处理各项问题的办法,掌握各方面的技术能力,使游戏也能传播中国的艺术文化,使我国的传统优秀艺术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熟知了解。

总之,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广泛的运用,我们的动画设计也需要不断的融合新的元素,数学媒体技术不仅提升了动画作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还为动画增加了视觉效果,使动画中人物的形象更加富有美感,对于动画设计来说依靠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是一个新的起点和转机,能将动画设计推向另一个巨大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就业;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100-03

一、媒体类专业及媒体类人才的“新”特征

媒体类专业可分为传统媒体类专业和数字媒体类专业,传统媒体类专业包括新闻与传播学下属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等专业,数字媒体专业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媒介平台而设立的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媒体类专业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知识结构的变易性。受媒体技术革命的影响,媒体从以印刷技术为主流的报纸媒体、以电子技术为主流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为以数字技术为主流的网络媒体,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格局也呈现为从新闻专业向广播电视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跃迁,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具有与时俱进的变易求“新”的特征。

(二)知识类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正是由于媒体类专业的技术规定性,决定了媒体类专业由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向兼具技术和艺术,并向整合心理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转移。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宽广深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现代高科技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因此,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三)知识转化的时效性。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类专业永远都是“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基地,它既要求人才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迅速转化为产业创新能力。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媒体产业的动力源,其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素质对行业发展有着引领作用。其创新能力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新”技术能力和“新”艺术创意能力上。

可见,“新”是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新”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与艺术创作能力、“新”媒体理论研究能力、“新”媒体文化创意能力与“新”媒体行业前瞻能力构成的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是媒体类专业人才核心素质。

二、国内外基于就业导向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一)国内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自1996年清华大学开设了新媒体研究专业和“新媒体研究”课程,特别是2004年,浙江大学在国内最早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以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代表形成了相对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开设信息艺术概论、信息图表设计、动态表达基础、数字动态设计表达、互动媒体设计、脚本语言基础、数字影音设计、信息设计方法、信息结构设计、界面设计、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新媒体艺术、信息设计、交互技术、设计社会学等课程。人才流向国家重点发展的信息产业、动、漫与游戏产业及其相关领域(影视动画、数字娱乐、网络游戏)、交互界面设计、移动通信应用服务、多媒体应用与内容制作、公共信息设施设计、新闻和娱乐媒体、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媒体艺术机构等。其人才培养创新性体现在超前的理念和前沿的课程,如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等特色课程。

2.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该校国内首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空白。该专业下设三个方向:数字影视制作方向、网络多媒体方向、游戏设计方向。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在影视特效艺术以及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偏重艺术实践,就业导向型,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是,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就业方向包括影视、动漫制作和电子游戏企业,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电视台以及其他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该专业科研实力雄厚,有一个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注重IT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三所高校的媒体类专业培养方式各有特色,对于创新能力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重视媒体设计思想及视觉传达的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则偏重实务及从实践中创新,作为科研型的浙江大学则重视技术工具的创新运用能力。三种培养方案对于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一是艺术主导型的院校通过艺术创意培养推动了媒体设计理念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创新;二是应用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实务训练达到熟能生巧后推动了媒体技能创新;三是科研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基础研究推动了媒体领域的技术革新。

(二)国外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比较而言,国外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我们选取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包豪斯大学等著名高校相关专业为例:

1.麻省理工学院传媒艺术与科学系:该系属于建筑设计学院的一部分,它分博士、硕士和本科公共课三个层次来进行数字艺术教育,强调科研和实践。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媒体实验室工作和获得资助。培养高端的媒体人才,为科研院所及尖端领域提供数字艺术人才。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闻名于世。独特的实验室模式,使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重。

2.普渡大学计算机图形技术系:该系将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互动多媒体、动画技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可分别授予理学士和硕士等学位。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美最好的电脑图形业界的参与者、管理者和领头人。毕业生因过硬的技术本领,深得就业市场的青睐。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图像领域的深度创新运用。

3.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该学院有三个专业,即媒体(经济)文化、媒体(艺术)设计与媒体(技术)系统。媒体文化、设计与技术一体三面,构筑媒体人才全面的知识结构。文化、设计与科学三位一体的媒体学科架构,是媒体学科上的创新之举。设置众多的项目课程。文化素质与科学技能并重,以项目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精湛的技术与大师思维。

以上可见,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渡大学为理工科院校提供了一个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很好的借鉴,前者的实验室模式以及后者在电脑图形领域的特色研究,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豪斯大学的课程安排注重对学生项目

设计能力的培养,“项目课程”的分量非常重,学分也非常大,是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重要教学计划内容,强调在“做”中学习的“项目课程”对增进就业助益颇大。

三、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就业互动机制的个案分析

在国内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以下简称“媒体系”)自2000年建系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完成了由“传播学”向“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转型,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增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结构,二是创新型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面向就业的动态培养计划体系。2004年媒体系对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影视制作类课程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计算机类课程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他综合类和基础理论课程都有所增加,其中类似《C++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现了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这一次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增进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媒体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SPSS统计软件频率分析所取得的图形化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培养计划的角度来看,IT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教育机构(考研、在高校任职或任教)这三大类型基本上是培养目标所指向的范围,最近几年七成左右的毕业生流向了这三种类型。第二,从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从事IT业者为零,到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吻合了媒体系培养目标从传统媒体逐渐向数字媒体转变的思路,也可以看出课程调整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影响。第三,硕士毕业生IT业从业者呈波动上升趋势,2008年(占总毕业生数的1/3)和2009年(占总毕业生数约1/4)明显高于2006年和2007年所占比重。显示了数字媒体行业渐次成为媒体系的主要毕业去向,这与媒体系的培养目标吻合。第四,广播电影电视业就业人数近年基本上呈收缩的态势,而广告业历年所占比重都不大,并非媒体系毕业生的首选行业。一方面,由于偏重技术的数字媒体广告职业被划归到IT业;另一方面,传统广告业所要求的设计和策划技能并非媒体系教学计划所专注的目标。第五,商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职业类型所占比重较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过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被纳入到既定轨道,培养计划对初次就业流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媒体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4届至2008届从事IT业的本科毕业生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x轴为时间轴,y轴为IT业就业者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为了简化回归系数,将年份自变量x转换为1-5的等差数列,最后得到如下回归曲线。可以看出前五年的IT就业基本拟合三次方程模型,在这五年内媒体系的IT业就业学生增速呈先慢后快的增长趋势。

从图1可见,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与学生的就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创新的内容对学生就业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流向指导着培养计划的调整。

2010年媒体系针对三网融合的就业市场进行了第二次大的调整,实行以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媒体类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在201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其中计算机类占比29%,比重明显加大(增加10个百分点),而影视制作类占18%,压缩了9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是系教学委员会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市场反馈调整的结果。第二,除了计算机类和影视制作类的变化较大,其他四种类型保持相对稳定,增减在5个百分点以内,但是课程安排有了一定的变动。为了适应数字艺术发展的需要,美术类课程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中增添了“数字表现技法”课程,艺术理论类课程新增“心理学与接受美学”、“网络虚拟艺术”课程,补充了从传统艺术向数字媒体艺术转变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第三,为了区别于计算机系、艺术系的培养方向,媒体系在加大计算机类课程比重的同时,却没有削减艺术方面的课程比重,这是保持媒体类专业艺术特色的举措。2004年艺术理论类与美术类课程的总占比为20%,2010年这两门课程的总占比为21%,艺术理论类10%,美术类11%,增加了一个百分点,说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二)建立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增进就业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和艺术创意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种前沿的视野,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增进就业的途径之一。媒体系以国家级、国家部委及省各级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黑龙江省网上虚拟体验馆、非接触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基于数字仿真模型的网络舆论引导规律研究、古代孔庙祭祀的数字化复原研究、虚拟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三维展示系统、基于动作感应技术的虚拟现实空间交互研究、与黑龙江晨报合作成立新媒体形态设计联合实验室等项目,为学生技术创新与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高平台,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研究站在研究的前沿,这些项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战略意义。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先后进入到百度、华为、中兴、腾讯、奇虎、新浪、盛大、水晶石等新媒体领域,在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媒体三网合一的时代,站在了行业最前沿。

四、结论

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由于媒体专业的特殊性,面向就业的媒体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随着就业市场的需求即时调整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其二,面向就业市场的创新性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增进就业率,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的平台。高平台的就业去向又增强了在校学生实践创新学习的热情。其三,正确预见就业市场的动向,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的关键。其四,以前沿性实践创新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先进理念和创意能力,使之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可以成为行业先锋。诚然,在探讨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促进就业问题中,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但营构动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最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3.

[2]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5).

[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tsinghua.省略/pubHsh/.

[4]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animation.EUC.省略.

[5]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B/OL].http://cs.zju.省略.

第7篇

关键词:互动性;装置;录像艺术;中国山水画

21世纪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共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地拓宽文化艺术领域,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使艺术传播方式多样化和收藏的商业价值功能大大提升,肯定了艺术家的地位和价值,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发展。

一、录像艺术的概念

所谓录像艺术(Video Art)指的是利用录像器材截取声音及影像,并经由视讯、音效的编辑将录像带或DVD运用到单频或装置艺术当中的技术。其起源要追溯到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艺术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影像深深地影响社会文化的传播,甚至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所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试图改变传统媒介的单一感知性,致力探索“互动性”、“想象性”等等。

二、回望与解构传统山水

杨泳梁年幼师从香港中文大学导师杨洋,学习中国画,练习书法将近10年,这为25岁的他初步创作的现代艺术(现代水墨、现代摄影、录像艺术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细细品味杨泳梁的作品,我们的确可以找到很多与传统山水画相同的地方。题材上,一样的高山流水,村野乡居;画幅上,多以长卷立轴;透视上,平远深远高远;构图上,相同的开合起伏。

杨泳梁对山水画、书法等传统艺术文化进行媒体化、影像化的转换,不断去研究当代的审美,传统与多媒体擦出不一样的火花,结合现代生活元素,笔法也跳脱传统的渲染、线皴,面皴,点皴。创作的型态多元缤纷,质量兼备。通过这些创作实践所提供的角度,让我们重新反思工业文明下的冷漠和被现代文明构筑又破坏、拆毁又重建的世界,给观众一种仿佛置身在古代山水,细看之下却是有我们现代建设的身影,这种魔幻的平行空间的错觉也是新媒体艺术的特色。

聪明的画家是不会去否定过去的文化,相反,只有在过去传统的身上汲取元素,赋予新的形式,艺术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杨泳梁前期的作品与德国新表现派的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相似,用了丙烯颜料、油漆、水泥、沙等,以及他开始让自己的艺术活动反映社会问题。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的那样,到处可见“正在建设中”,所以水泥无处不在。

2012年《极夜之昼》与2014年的《极昼之夜》看看两幅作品,艺术家的创作主题就不言而喻。独爱黑白灰的杨泳梁在回望传统的同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媒体的分门类别,重塑了中国传统绘画,用各种各样新的技术来服务于艺术的目的,赋予了作品一种焕然一新的活力。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杨泳梁的作品会认为它们只是普通的中国水墨画,但细看之下你就会发现这水墨中不仅有着山水的气势磅礴的景色,还有零零星星的人类生产活动以及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城市微^缩影。流动的山泉,不计其数的建筑工地以及大型的起重机,交错的交通枢纽,万家灯火的城市等等,这些画中的元素都在阐述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过快。

艺术家杨泳庞盟灵敏的视觉抓住了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的情景,另辟蹊径地解构和再生中国传统的文化,进而重新观照或反思城市化所营造的繁复的社会景观和主体意识。他用数以万计的小摄影图片拼接起来,完美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呈现“新古典”的艺术表现手法。 杨泳乓园滋煊牒谝梗优美与崇高,稀疏与密集,传统与创新的矛盾冲突,完美的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染力,在这里,传统与当代得以链接和转换,并呈现为一种和谐的状态。

三、结语

纵观录像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让艺术接受的容量再次被拓展,也使艺术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作品中的影视、录像、电脑、摄影灯以视觉文献的方式传达着各异的艺术观念,在这些与科技相关的艺术创作中有着人们不懈的理想追求,充满了人类的不羁精神和对现实、规则的宣泄和挑衅。人与机器、感觉与数字、感性与理智的合作与抗争,掌控与屈服都通过艺术创作展现出生命力。这些新的手段更准确的传达了当代人丰富又不可言说的状态。

相比传统的艺术创作,艺术家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录像艺术带给艺术家是一道沟通的桥梁,一个具有当代观念的艺术调解员。杨泳梁的艺术作品是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化的背景下诞生的,呈现出解构、重构、再塑的理性、采用拼贴、移嫁及数字化的技术,并很巧妙地运用传媒对当下社会的矛盾进行深层次的批判和思考。让大众更能体验和参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把科学和艺术自然又紧密的联系起来,在观众的“身体”里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达到技术、想象、意志与精神高度混合互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皮力. 中国当代录像艺术(2002年)[J].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09(9):14-15.

[2] 李振华, Chase Coulson Christensen. 中国录像艺术前传[J]. 艺术界, 2016(4):154-161.

第8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 媒体 优势 前景

1 数字媒体概述

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感觉媒体、表示这些媒体的表示媒体与通过计算机语言获取、储存和传输的实物媒体,三者统称为数字媒体。从狭义的概念上看,数字媒体一般仅指感觉媒体。数字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也从封装型数字媒体发展到网络型数字媒体。

2 数字媒体的特点

2.1 数字化的语言

数字化的语言是数字媒体的基础,因此,数字媒体也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的媒体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借助于接收设备,将音频、视频和图片等,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0”和“1”的信号,然后经过运算与加工,储存在硬盘中。因此,数字技术可以将任何传统媒体所要表现的事物数字化,媒体创作人员也是基于数字化的语言而创作。

2.2 多样的表现形式

数字媒体使用统一的数字语言和工具,创作的媒体可以无限复制,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传播更为广泛,奠定了数字媒体表现多样化的技术基础。例如在传统的话剧表演中,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设备,将视频、音频利用声、光、电等手段,与传统的话剧表演相结合,使观众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3 高效率的制作

媒体的制作周期较长,并且需要多次修改,即使是全部推倒重新开始的例子也很常见。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为媒体制作人员提供较大便利。对于创作的媒体,可以多次的,频繁的进行修改,为高效率的制作奠定基础。例如在大型开幕式中,大规模的彩排既浪费人力和物力,又难以组织和协调。但是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在电脑中模拟彩排效果,跨越了想象和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3 数字媒体的优势

数字媒体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储存更大容量的信息,利用检索软件,实现实时的快速检索,这都是以往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体在很多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优势。数字电话和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电报、即时通信业务和电子邮件取代了邮政系统的大部分功能,并且减少了成本支出,方便了广大群众。特别是传统的报纸行业,随着电子书刊和电子报纸的推出,数字媒体具有的容量大、易检索、内容丰富等优势,逐渐将报纸边缘化。

4 数字媒体的应用

4.1 画面数字化

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观众看到的画面数字化。在这个过程中,摄像机可以对画面进行实时的拍摄,最大程度的还原画面。此外,通过镜头的拉伸和焦距调节,还可以使观众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画面和细节。然后借助于各种传输设备,将画面信号传输到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中。在现有的条件下,基本可以实现实时传输,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2 音效数字化

声音包括了各种音乐、说话声以及动物的叫声等,声音可以使媒体的时空表现力更加复杂。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声音的制作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相比较于传统的模拟音频信号在复制和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信噪比的问题,数字媒体经过量化和重新编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任意幅度内对信号进行更改,大大降低了信噪比。同时,借助于更加专业的录音设备,人们可以不断追求更高、更真实的音质。

4.3 特效数字化

在数字媒体诞生之前,所有的特效都依赖于演员亲自完成,不仅增加了演员的危险系数,还增加了拍摄费用。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特效的数字化。通过安装在计算机上的特效软件,可以表现动物、人物和景物等复杂的画面和场景,特别是一些规模宏大的场面,利用数字特效软件,在摄影棚就可以完成拍摄,不仅提高了制作的效率,还给观众更加逼真的效果。

4.4 色彩数字化

传统的色彩调节是一种物理性的调色,利用颜料、涂料和染料等基础材料进行配色,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因此也会造成不同光源下色彩的失真。在数字媒体中,色彩分析是传统色彩的延伸,通过红、黄、绿的三原色进行配色,是一个基于传统光学色彩的混色系统。色彩的配置更加快速,也可以避免不同光源造成色彩失真的问题。

5 数字媒体未来的发展

数字媒体的产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也是充满了各种奇观的世界。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跨越时空,还原亿万年前的场景,欣赏不能去的美景。数字媒体在传播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创作者的作品受众更加广泛。我国的数字媒体虽然比发达国家晚,但是在新一代技术浪潮中,我国的技术并不落后。但是媒体的内容创作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数字媒体都应当向内容服务发展。数字媒体从业者要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促进我国数字媒体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叶,田源.浅谈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应用以及发展前景[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1):161-162.

[2]冉强辉,高雁.我国体育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1(04):48-56.

[3]樊娜.用传统媒体的优势拓展新媒体的空间[J].新闻爱好者,2011,12:71-72.

[4]肖莹艳.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美术文献,2014(05):119.

[5]文思慧.新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解构北京奥运开幕式[J].艺术探索,2009(02):56-57.

[6]马进宝.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探讨[J].海峡科学,2010(0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