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7 18:09: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学专题讲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爱岗敬业的更深体会。
很多团队工作的地方都能看到“爱岗敬业“的口号,而真正体会其含义还是在这次学习中,当我们不是迫于其他外来因素,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教育这份工作时,我们便真正的是爱岗了,而此时我们所要做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内心,自然便会用心去爱学生,爱工作,爱所有与之有关的一切,再也不会觉得这些是负担,孩子天真的笑容、一节成功的课堂,家长一句由衷的感谢都是我们幸福的来源,这时我们已经很好地做到了敬业。而这句号召就会具体起来,那些具体的工作也变成一种了与学生交流的工具,于是所有的教学工作都由原来的被要求做变成了我要去做。
2.对“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的折服。
同样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关爱学生”,张红老师提出的“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让我耳目一新并为之深深折服。当今教育都让我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难教,为什么不像当初的我们那样听话?张红老师便解开了这个问题的关键:传统教育是一种权利教育,而现代教育则是一种能力教育,这就要求做为现代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教授知识水平的能力,还要学会用爱去教育学生以及去教育爱。教育爱的伟大之处是爱的永远是别人的孩子,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孩子,学生到学校需求的是关心,需要的是约束,正因为他们在一天天的成长,是不断发展中的人,所以一切皆有可能,我们赞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也会因他们所犯的错误而着急,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教师因为深爱,所以厚望,因为厚望,而不允许学生犯错。而恰恰此时,做为老师的我一定要学会冷静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一切,并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让我们都越来越理性。从而去逐步达到教育的高标,实现幸福的人生目标。
3.终身学习,坚定一生的追求。
关键词:专题讲座;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90-02
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开拓型、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在校大学生学习时常见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常见的问题有:①盲目性。选择专业时缺乏对食品科学正确全面的认识,认为学习食品科学就是学习与食品相关的知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②从众性。有的学生学习任凭兴趣,缺乏专业知识学习的全局规划,往往存在“跟风”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缺乏对知识学习的系统性。③脆弱性。有些学生一旦没学好专业基础课就觉得自身能力不行,从而丧失自信和兴趣。④被动性。由于食品科学知识体系的庞大复杂,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部分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科学钻研精神。
二、大学开设“专题讲座”的必要性
“专题讲座”是食品专业的学科导引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关于食品专业学科的初步介绍,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食品专业的学生,课程的开设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关于食品专业的介绍,并了解食品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特点和内在规律等基本内容,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对本学科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困惑和茫然,从而激发学生对食品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大学开设专题讲座作用
1.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上大学前,大部分学生仅凭专业名称或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可能对将来所学专业更加茫然。通过对食品专业部分在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开课之前对食品科学了解的仅占60%左右,有50%左右的学生对将来可能要学习的专业不甚了解,如果未开设此类课程,这种状况可能要持续到专业课学习结束,或是到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全面了解食品科学专业,并对专业发展方向有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在传统教学大纲安排中,大学一、二年级一般开设公共课和基础课。由于一年级新生不全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学习和研究内容,因此很难想象他们会在业余时间主动获取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概况等。通过调查,在学习本专业之前是否曾经看过与本专业相关书或杂志的提问中,回答基本没有看过和完全没有看过的学生大约分别占总人数的60%和20%左右,看过一些的学生不到20%。因此学生对专业方向不是很了解,也就谈不上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实际上,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大学教育的职责要求。
四、开设“专题讲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虽也有开设专题讲座,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等,导致效果不明显。所以,根据目前“专题讲座”开设的实际现状,笔者对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研究方法:以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07食质、2006食科专业为主体,通过不同类型“专题讲座”的开设,以“专题讲座”为枢纽,从教师水平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院“教”与“学”整体实力提升三个方面,尤其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从三个不同阶段为重点,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
2.具体内容:①对教师自身水平提高的要求学院中级职称以上教师通过“专题讲座”的开设,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迫使自身提高水平,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提高职称、学历等,做到教学相长,并促进出成果。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于大一新生,主要以“新生入学教育”和各系开展的“专业思想教育”为主,来为大一新生介绍本专业的发展情况,使新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阶段,对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学院进行“复合型”教学。包括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等,并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第三阶段,对于大四毕业生,一是专门开设“专题讲座”课程,由研究该领域的教师进行讲授,与专业课搭配的方式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及知识点以外的东西,并注重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开设“就业专题讲座”,由相关企业的一些成功人士进行授课,介绍涉及食品专业的企业情况,同时结合自己长期从事食品行业的丰富社会经历,以一个食品专业过来人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形势下食品行业的就业前景、就业方向以及学生该如何给自己进行目标定位、如何做好跨出校门前的准备等方面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就业率,并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3.取得的效果。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取得了以下效果:①“专题讲座”首先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关于食品专业的介绍,使学生对食品学科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仅凭专业名称或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的专业有个大致理解。通过大学教育,培养了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大学教育的职责所在。②“专题讲座”为大二、大三高年级学生提供了掌握本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创新意识相结合,并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③“专题讲座”还为大四毕业生提供了就业“信息库”,使学生在即将迈入社会时就了解有关的社会动态和就业问题,把握好自己的就业方向。④在学院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初步形成食品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模式。⑤学院教师获准各级项目15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编写教材及专著6部,30余篇,累计获得10项荣誉。⑥在学院内专门设立了“食品科技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生参加的学校“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10余件作品获奖,20余名学生获得了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一、深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十天的培训,我专心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从中获取了很多的新理论知识,杨振兴专家《点亮学生生活,享用语言美妙,激活语文课堂》的专题讲座使我明确了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让孩子:快乐生活,快乐阅读;曲连坤所长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应用》讲座中说过:“人如果经常把自己想成什么样子,渐渐你就越像是什么样子,最终就成为什么样子。” 定位了我的自信心的价值;智学教授的专题讲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与专家教师的特征》给我指明了今后的教育教学发展方向;柴东升教授的专题讲座《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方法》,点击了巧妙识字的关键是“巧记”。张东兴专家的专题研究《在生活的完善中发展》使我明白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李学红专家的讲座更使我明确了教育目标,优化了教育方法,更好地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王滨老师的《教师课堂语言规范》讲座使语文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好语言的规范性和语言艺术性的运用。专家精辟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引了我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我坚信,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会熔专家理论和我的实践于一炉,游刃有余地驾驭我的课堂教学。
二 、学员互动研讨,共享教学智慧
仅仅十天的培训,不是以往冗长的专家讲座,而是在精彩的专题讲座中穿插了学员与专家的互动研讨,我与同仁们一道,抛出自己的心得之砖,引来同行之玉,畅言教学中的困惑,交流教学中的经验,在研讨中解决教学困惑,在交流中碰撞教学火花,在互动中分享教学智慧。实效的互动交流搭建了我们提高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专家的教育理论导航,有同仁们的教学经验铺路,相信我的语文课堂更加熠熠生辉。很多教学评价用语在不同的课堂里是可以通用的。比如,你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默读课文时,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很好,你就可以说:“咱们班里有些同学学习习惯真好,画一画,圈一圈,还在旁边写点感想,真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啊!”。又如在识字教学中,你让学生说说哪个字你认识?你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从电视中学到的,有的说是从广告牌上看到的等等,我们就可以说:“多会观察,多会学习的孩子呀,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三、教学课件制作,点缀精彩课堂
热闹的课堂教学不一定是成功的,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活跃的。本次学习,我的班主任桂洁老师讲义了信息技术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理念,李志敏老师让我们学会了CAI课件制作。两位老师让我们掌握了现代的教育技术,具备了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运用知识,能有效获取各种网络资源,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实现教学手段从传统向现代化的变革,更加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神采飞扬。
四、观摩名校教学,演绎教学技艺
20__年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推进年,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要在获得“省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区”荣誉的激励下,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创新。根据20__年区教育工作意见,确定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如下:
1.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构筑教育人才高地。畅通骨干教师培养、促进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渠道,继续采用选送外培、区内自培和活动推进等多种形式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提高骨干教师高位素养。
2.抓实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根据《__市__区20__-20__年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方案》,认真落实新教师培训等各系列培训,突出师德内容,抓好新课程、信息技术等各类专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3.优化培训内容与形式,提高校本培训实施水平。以贯彻《__市__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实施条例》为抓手,加强对骨干教师发展的引领,抓实常规校本学科教研活动,优化校本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努力形成__校本培训特色。
4.多渠道着力,促进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多渠道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高中、职高、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85、98.9、99.7和100,初中、小学教师中具有高一层次学历的比例分别达70、83,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达3.6。
二、工作内容与要求
1.抓好新教师培训。对20__年进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所任学科课程标准及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规范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达标活动,热情帮扶,严格考核,促使青年教师稳步、快速成长。
2.促进教师学历提升进程。根据局20__年学历达标要求明确任务,通过组织函授、自考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学历水平。特别是要加大高中教师合格学历和初中、高中教师高一层次学历(学位)的提升力度。
3.落实教师全员培训。按《__市__区20__-20__年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全区中小学专任教师参加全员培训,确保教师全员参加校本培训和培训的培训。要精选和完善培训基地培训内容与形式,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
4.强化骨干教师培训。①高质量举办区教学新秀教学研究班和教学能手课题研修班。做好研究班第二期结业、第三期开班(含小学、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的各项工作。教学能手课题研修班要在特级教师任导师的优势、强势中办出高水平。
②做好选送外培工作。积极组织区内教师参加市、省乃至出国培训,多渠道提高我区骨干教师队伍实力。
③实施骨干教师培养校际结对计划。抓实已结对学校的培养实施工作,通过双向的听课、评课,以及备课、课堂教学方法等的交流切磋来加速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学校要按《骨干教师培养校际结对计划书》认真落实各项活动,抓出成效。
④办好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坚持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制度化,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论坛举办质量,以此形式引导较高层次骨干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激励他们高位提升,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年内论坛活动向区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延伸。
⑤完善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制度。做好骨干教师专题讲座选题的更新工作,并不断充实讲座内容。各校要根据要求选好、用好专题讲座内容,不仅要用好本校骨干教师的,同时要用好区内外校骨干教师的专题讲座。选用中要按要求认真填写《__区骨干教师专题讲座选用反馈表》和《__区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反馈表》。
5.规范高效实施校本培训。要以《__市__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实施条例》为纲,根据20__年召开的“__区中小学校本培训推进会”要求,切实把校本培训摆上重要位置,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落实校本培训的地位。要着力解决教师发展的内驱力问题,对教师进行责任感教育,进行发展的目标引领,落实推动机制。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统筹,落实好各层面、各部门在校本培训中的责任。要抓实常规校本学科教研活动,花力气将这一最常态、最基本的校本培训形式抓出成效。要关注校本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以优化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切实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组织校本培训诊断与指导活动,推进校本培训的均衡发展。
6.扎实开展各类专题培训。①深入开展新课程培训。根据新一年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按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个模块,组织高中教师参加岗前培训以及后续培训。小学、初中教师的新课程培训要在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提高能力,不断提升效能上下功夫,为确保我区课改实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跑地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②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事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
③继续实施班 主任培训工作。完成第三批初、高中班主任培训,适时启动小学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④启动培训者培训。基于学科(教研)组长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年内启动培训者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着力提高参训者教科研知识与学科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
7.全面启动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基本按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逐步从新教师培训、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多条途径使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正常化、系列化,不断提高我区幼儿师资水平。
8.注重突出师德教育内容。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各类培训别是全员培训、校本培训中突出师德教育内容,促进教师规范教育行为,显著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向德艺双馨发展。
9.认真做好各类考评工作。①完成区第三批学术荣誉评选工作。年内完成区第三批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充实区骨干教师队伍。具体评选出区教学新秀150名,教学能手60名,学科带头人15名。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用户教育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2
1 研究背景
高校图书馆(简称高校馆)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IL)教育不仅是多途径、全方位培养用户IL的教育活动体系,更是系统胜宣传和推介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馆IL教育历史由来已久,随着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快,IL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用户需求更加迫切。
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2006-2008连续三年发表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的各年度中国大学评价,笔者对比2006―2008三年中国大学排名前100名,从中抽取三年来跻身于其中的前30名高校(计32所)为调研对象,藉由网络调查法,在2008年9-10月间(2009年2月更新文中相关数据)调研32所高校馆IL教育所含业务项目、在其主页中的呈现及组织方式、通过主页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等。尽管网络调查所得结果并不完全准确,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馆IL教育的实际情况。所以,本次调查基本上代表了我国高校馆IL教育的优良水平,其调研结果及建议可为我国高校馆IL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IL教育所包含的业务项目
高校馆IL教育设置的业务项目多少,可反映出各馆开展IL教育的全面性及为本校各类型用户提供针对的细分程度。
2.1 IL教育所含业务项目
如表1所示,我国高校馆IL教育所含主要业务有:新生入学教育、围绕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定期开展的系列专题讲座(简称定期系列专题讲座)、结合各院系学科需求的不定期专场讲座(简称不定期院系专场)、文献检索课(简称文检课)、在线IL教育五项业务。它们在举办形式、开设时问、面向对象等方面各有不同,互为补充,形成现阶段我国高校馆IL教育体系。另外,少数馆还设有特色业务(详见2.2)。
2.2 32所高校馆IL教育主要业务项目开展概况
如表2所示,新生入学教育(24所,75%)、定期系列专题讲座(30所,93.8%)和文检课(26所,81.3%)是大部分高校馆IL教育的固定业务;结合院系学科需求的不定期院系专场(2l所,65.5%)也是大多数高校馆IL教育的重要业务;而特色业务(如一对一教师培训、新教师人校培训、上门教师研究生专场培训服务等)仅少数馆(4所,12.5%)开展,这些特色业务服务对象专一,需求明确,更具针对性;另外,有14所(43.8%)高校馆开展在线IL教育以弥补传统服务方式的不足。
就各馆所开展的业务量而言,32所高校馆中,IL所(34.4%)设置5-6项业务,7所(21.9%)设置4项,8所(25%)设置3项,5所(15.6%)设置2项,I所(3.1%)设置1项。因此,多数馆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设置了由浅入深、重点不同的业务项目,体现出IL教育的全面性;少数馆业务开展不够完善,尽管它们均在其主页的业务部门设置及岗位职责简介中提及开展某项业务,却未在主页中设置相关栏目。
3 IL教育在图书馆主页l中的组织及呈现方式
IL教育在图书馆主页中的揭示方式影响用户对其了解的程度。层次清晰、开宗明义的组织与揭示方式有利于用户了解并参与其中,是有效宣传的基础。
3.1 IL在图书馆主页中的组织
各馆对IL教育及其主要业务的组织方式各有不同:①16所高校馆在首页一级栏目“服务”下设二级栏目“用户教育”,将所有业务内容归置于此,在此可查看本馆IL教育的所有业务,为用户展现出IL教育的全貌,便于用户全面了解IL教育及其所含各项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逻辑体系清楚。②lO所抽出5项主要业务中的1-3项,作为一级栏目“服务”下设的二级栏目;有5所或将某项业务作为一级栏目,或将IL教育放置在首页导航条,或将常开展的业务放置在首页快速链接。这两种方式虽突出重点业务,但无法整体、全面展示IL教育。③另有1所将IL教育及其业务设置于业务归属部门(如科技查新)栏目下。由于业务部门使用图书馆学专业术语命名,对于非图书馆学专业的广大用户而言,这些命名不通俗、难理解,将IL教育隐藏于其中,用户很难发现。无论采用上述何种组织方式,仅5所图书馆在各项业务页面添加“相关参照”链接。
3.2 IL在图书馆主页中的命名
业务命名关系到用户对IL教育的接受及认识程度,为此,其命名不仅应体现业务特色,更应便于用户理解。各馆对IL教育的命名各有不同,常用的有“用户(读者)教育”、“用户(读者)培训”,有些馆直接使用业务(如“一小时讲座”)或其他名称(如“教学园地”、“在线学习中心”)替代常用命名;IL教育所含5项业务的命名呈多样化特点,定期系列专题讲座服务的命名最为多样化,其中有些全面易理解(如“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利用系列讲座”)、有些仅体现出讲座的系列性(如“系列专题讲座”)、有些仅揭示讲座的时间性(如“90分钟专题讲座”),有些强调资源(如“数字化信息资源利用讲座”),有些突出教育性(如“读者培训”)。
简言之,目前IL教育在高校馆主页中的组织存在名称缺乏规范和一致、类目层次设置混乱、缺少必备的服务项目介绍等问题。这表明图书馆界缺乏行业名称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导致页面质量参差不齐,用户在使用时更是毫无规律可言。
4 IL教育通过主页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
图书馆主页是数字用户在图书馆环境下使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重要途径。IL教育通过图书馆主页提供的服务功能可反映出各馆IL教育的完备及细致程度。
4.1 服务宣传报道
现阶段,高校馆对IL教育的宣传渠道有:①依托各项业务的开展,向参与其中的用户宣传;②68.8%(23所)的高校馆在主页中个别业务的预告信息;③虽有13所开通最新消息RSS订阅服务,但仅7所在最新消息栏讲座信息,主动推送讲座预告信息;④少数馆在学校BBS中张贴服务预告,也通过解答用户提问顺便推荐相关服务;⑤少数馆在主页中IL教育报道资料等,从侧面宣传服务;⑥个别馆开通手机网站服务和图书馆博客。方式①②是大多数高校馆采用的IL教育宣传渠道。但由于业务参与人员较少、访问图书馆主页的频次较低等原因,高校馆对IL教育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可喜的是,一部分高校馆正采用
新技术增加宣传渠道,扩大服务信息的传播范围,以帮助用户更容易地获得服务信息。
4.2服务预约
服务预约可增强IL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目前,仅62.5%(21所)的高校馆提供此功能。预约方式也不够全面: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电子表单三种预约方式的仅1所高校馆,有13所采用电话及电子邮件,有3所仅采用电话,有1所仅使用电子表单,还有3所采用填写培训需求调查表并通过电子邮件预约的方式。
4.3 服务效果反馈
开展用户调查、收集用户反馈可以了解服务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32所高校馆中,仅31.3%(10所)在主页中表明或提及该功能,但存在反馈收集方式单一、调查内容不同等问题。就反馈收集方式而言,有的发放印刷问卷,有的利用电子表单在线调查,有的给出邮箱或电话收集意见。就调查内容来说,有对“网络培训”使用情况的调查、有对定期系列专题讲座意见的征询,有对文检课教学满意程度的调研,有对课件使用问题的考察,也有对数字图书馆接受程度及用户需求的摸底等。可见,高校馆还未建立起收集用户反馈的多种渠道,收集方式也过于传统,没有利用先进技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调查内容仅针对某一项业务,即使在业务开展比较全面的图书馆,也没有对所有业务项目的反馈。
4.4 课件管理及
课件可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也可帮助图书馆挖掘潜在需求。32所高校馆中,81.3%(26所)提供课件下载功能,课件格式多为PPT,方式略有不同,包括:①在IL教育栏目下与各项业务平级设立“课件下载”栏目,内容多限于文检课及定期系列专题讲座;②在定期系列专题讲座课表或培训计划内给出课件下载链接;③在首页新闻公告栏课件更新通知,其中提供课件下载链接,多限于定期及不定期讲座;④将课件放入资源栏目,在资源列表中给出课件下载链接。不难看出,此项功能面临的问题包括:课件内容单调、格式单一,形式无异。而这种仅限于课件,缺少课件管理功能(如下载量统计、课件检索等)的现状,无法了解各项业务的潜在用户量,也无法最大限度挖掘IL教育工作的效益。
4.5 在线IL教育服务
32所高校馆中,仅14所提供该服务,其内容、用途及实现形式大致分为两种情形:①开展文检课教学时必备的教学管理系统,或是图书馆自行开发的认证系统,或是学校开发(或购买)的在线教学管理平台,非选课师生无权访问;②图书馆自行开发的网页平台,有些按教学大纲组织文检课的内容,有些汇集并在线播放定期系列专题讲座的PPT课件,有些用于新生入学教育,有些汇集IL教育的各种学习材料(如图书馆使用指南、数据库使用介绍等)。此类网页平台通常自成体系,不与主页布局保持一致。页面中包含图片、说明性文字及flash等内容。这表明,现阶段高校馆在线IL教育局限于网上的组织并某项业务所产生的课件,且存在页面不友好、内容设置简单、缺少互动性、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线课件资源并不等同于在线IL教育,其教学内容与资源类型远不能满足高校不同用户群的学习需求。
5 思考及建议
用户能否从图书馆获得有效的IL教育,与各馆针对不同层次用户的业务设置,在线IL教育的建设,IL教育在主页中的组织、揭示及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等有很大关系。忽视这些细节性问题,会使IL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为此,高校馆IL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5.1 拓展IL教育的业务项目
目前,新生入学教育、定期系列专题讲座、文检课三项业务专注于培养用户掌握信息检索与评价的通用技能,即通用IL。与此相对的是专业IL,它要求馆员将IL教育整合到特定学科的研究过程及环境中,使用户能够有效学习学科知识,并在具体学科中开展研究实践。为此,IL教育不仅是高校馆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高等教育中学科课程的必备环节。尽管实际工作中,多数馆均已开展不定期院系专场业务,但由于其时间灵活、需提前预约等特点,无法避免稳定性差、受众面有限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在学校层面争取到融入学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IL教育项目,深化IL教育内容;与此同时,针对教师用户参与少、图书馆在教师IL培养方面作用不够的现状,个别馆已开展了培养教师IL的特色业务,这均为开展高校教师用户群IL教育打开了良好局面。
5.2 完善在线IL教育体系
IL教育在主页中的组织与揭示是在线IL教育体系的基础内容。在各馆自主规划、自行建设、自我发展的现状下,应注意:①充实IL教育及其各项业务的内容介绍;②业务命名既要打破图书馆员专业思维,又要摒弃新潮化;既要体现业务内容,又要便于用户理解;③设置IL教育及其各项业务的清晰类目,利用“参照”将各项业务形成互联整体,便于用户全面体验IL教育;④完善包括信息推送,讲座预约,课件管理、与使用统计,服务反馈等功能,做到全面提供、方便使用,进而帮助馆员了解各项服务的潜在用户量及需求。
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在线IL教育体系是培养IL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不仅是教学课件以数字形式在网页中的再现,也不能仅作为现实IL教育的辅助,更应成为用户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要在现有课件资源的基础上,以深化内容、丰富形式、加强互动为原则,构建完善的在线IL教育体系。
5.3 重视服务效果调查与评估
建立多样化用户调查方式,重视服务效果调查与评估。除运用座谈、访谈等传统调查方式外,现阶段以多媒体和信息交互技术为基础的调查方式,已形成特色各异且适用面广泛的用户调查方法体系,包括:①基于Web交互技术的用户调查方式,包括Email问卷调查,BBS专题调查,基于ASP、HTML等技术实现的网站问卷调查等;②基于图书馆各种应用系统(包括主页、OPAC、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等)及各类电子资源使用日志等统计数据的挖掘分析。在IL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馆应根据各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渠道畅通且相对稳定的用户反馈收集体系,及时、持续收集用户需求和意见,以调整服务内容。
支教本应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带到受援学校去,以此激活受援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改变目前支教工作的表面化、实际效果差的现状呢?
1.要在建立支教帮扶学校共同体上做文章
为了充分发挥城镇学校师资优势,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协作帮扶,可建立支教帮扶学校共同体。如,我们所在区把全区学校按类别划分了四类,即单设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单设初中和高完中,城镇学校与农村同类学校“结对子”。在帮扶过程中,我们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学校选派不同的教师。有的农村学校语文学科比较强,选派教师时就尽量不选语文教师;有的农村学校没有音体美教师,城镇学校就尽可能地选派音体美教师,做到优势互补。同时,被帮扶的农村学校要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与城镇学校的教师一起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城镇学校要在“结对子”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其帮扶效果作为教育局对城镇学校和支教教师进行考核的内容。
2.要在探索支教活动体系上下工夫
支教工作应该是个“双向”工作,在安排时既要考虑受援学校的需要,也要兼顾支教学校的现实问题,实现“双赢”。所以,在支教活动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坚持“没有最好,适合就好”的原则。
(1)创建专业引领支教团队
组织骨干教师兼职支教。定期组织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兼职授课和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
名优教师巡回讲学。定期组织“名优教师讲学团”到农村巡回讲学,送教下乡。名优教师通过示范课、专题报告等形式,指导学科教学和研究,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
双休日专题讲座。学校根据受援单位的需要,在全体教师中进行讲演课题的招标,中标者可以在相关学校开展学科知识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既可以面向一所学校,也可以在几所学校中巡回进行。专题讲座的内容纳入支教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
(2)开展“基于校本”的支教教学研讨
开展跨校联合研究。在跨校联合体活动中,组织教师上研究课,作专题发言,或作重点准备的点评,联合体负责人对上课、说课和点评作评价。
公开教学。学校根据受援学校的需要,选派相应学科的支教教师。公开教学的课题可以由受援单位指定,也可由支教教师自己确定。
(3)创新支教实践活动课程
开设拓展型课程。城镇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需要开设拓展型课程,将开设的课程提供给农村学校,供其选择,然后到需要开设课程的相关学校执教。
指导学生的兴趣活动。城镇教师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农村学校学生组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3.要在构建支教评价体系上找突破口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for the purpose, through practical choice, instruction methods,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other practical aspects of exploration, and gradually formed a se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student ability in practice to be a good exercise for the to undertake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work after graduation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关键词:生产实习实习质量冶金技术
Key words: production practice practice quality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一、冶金技术专业简介
冶金技术是一门研究从矿石提取钢铁或有色金属材料并进行加工的应用性学科,培养的是冶金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冶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高新技术和学科发展相结合是冶金技术专业的一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冶金过程的优化和新技术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产业对高品质冶金材料的要求;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冶金生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也是该专业的前沿主攻方向。考虑到我国冶金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低和特有的复合矿资源多样化的特点等因素,该专业不仅要致力于研究流程中废弃物的减量化、再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技术,而且还要对复合矿冶炼技术进行环保和经济意义上的评价和指导,并在此原则下开发复合矿的综合利用技术,最终实现我国高品质冶金材料的生态化生产。
根据以上特点,冶金技术专业主要有三大分支: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除了一般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外,冶金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制备物理化学、冶金和能源电化学;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优质高附加值冶金产品的制造和特殊材料的制备技术等。
由于冶金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理论扎实、技能全面,同时又具备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毕业生择业面宽,适应能力强。毕业生可以到冶金、化工、材料、环境保护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制和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到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冶金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全国仅有20多所高校开设有此专业,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非常有限,而市场需求量又特别大。祖国蓬勃的建设事业需要冶金技术方面大量的专业人才,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企业等都是学子们一展身手的好地方。
二、明确生产实习目的
冶金企业生产现场具有高温、高压、化学用品多以及噪声等特点,由于对环境不熟悉,对生产现场和管理制度缺乏了解,并且由于生产实习在温度高的7月份进行,导致学生不敢进入实习现场、不愿学甚至缺岗等现象,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增加了管理难度。
因此,明确生产实习目的及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核心。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向学生讲清楚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及考核管理办法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将生产实纲、实习指导书、计划安排等分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
三、多种实习方式相结合
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包括跟班学习、现场参观及专题讲座。显然,跟班学习是最好的实习模式,但因冶金技术专业实习一般为期4周,时间较短,而学生在此期间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氧化铝生产、铝电解生产和炭素电极材料的生产等。因此,为解决学习内容过多与时间过短的矛盾,采用了多种实习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实习质量。
跟班学习与集体讨论相结合。针对氧化铝生产工序多、流程长的特点,学生无法在短暂的实习期内对每个工序都了解清楚。为此,在带领学生对全厂进行了现场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将其分成若干小组并分别到各生产车间跟班实习,按实纲重点了解所在车间的情况,并在本阶段实习结束后安排一次集体讨论,由同学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回答并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全厂的情况有所了解,而且学习的知识有侧重点,有利于实习结束后学生的相互交流。
专题讲座与跟班学习相结合。熔盐电解法炼铝工业相对于氧化铝生产而言,工序简单、流程短。因此,为了提高实习质量,保证实习效果,采取专题讲座与跟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专题讲座时间与内容,另外再结合实习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跟班实习,带着问题听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与现场参观相结合。作为炼铝企业的附属单位炭素厂及矿山,由于实习时间的限制,无法使学生对其有深入的了解的机会,因此,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保证实习效果,对这两个单位的实习采用专题讲座与现场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该厂的主要设备具有感性认识,对整个铝冶金生产有完整的概念。
四、 综合评定考核
生产实习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不仅涉及专业基础、专业等多门课程理论知识,还涉及工厂的现行工艺、实际生产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为了高质量的完成实习任务,制定了合理的综合考核制度;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包括劳动纪律、组织纪律、操作技能等;实习报告完成情况,主要包括报告的全面系统性、书写规范与质量、问题探讨与知识的总结提高程度等;生产实习理论考试,其中主要内容是实习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将以上几项成绩按3:4:3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实习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教学改革
引言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1790—1870)。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十八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多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1]
一、比较文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大师亨利•雷马克于1961年在其《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一文中曾指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2]事实上,比较文学就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从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比较”的真谛并不在于单纯的对比,也不单是一种文学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跨越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不能从字面上来认识比较文学,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同文学的比较相对等。比较文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学科和重要分支。纵观外国文学研究的历史,走过的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在国外确立已经有一个世纪,在中国正式开展研究也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但它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3],它的基础依旧薄弱,并且基础性的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面对比较文学的“危机”,夯实基础、加强研究、改变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比较文学被认为是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学科,究其原因是当前比较文学的意义转向。当前外国文学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一种总趋势:各文学学科均向意义转向,即当前外国文学越来越注重对跨领域内容方面的研究。比较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与许多邻近学科——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研究,我们将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进一步完善比较文学的探究方法,使之更加规范化;通过研究,我们还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外国文学的认知水平,丰富跨文化、跨语言的知识体系,使比较文学能更好地为外国文学教学及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服务。
二、将比较文学嵌入外国文学课堂的策略
比较文学的研究呈现出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跨语言、跨学科、多维度和多层次。曾有学者指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的外国文学课本身便是比较文学课,因受其本身汉语教学这一语言环境的影响,外国文学理论知识及经典名著的学习便具备了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典型特征,该观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相关方面的专家早在30年前就呼吁将比较文学纳入外国文学的课堂,然而直至现在,比较文学却仍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中缺席。如何改善这一局面?如何让比较文学占领外国文学的高地?不妨从引入多样的教学手段及转变教学思路入手,寻求改革与发展之路。
(一)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入多样的教学手段,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又可以提升文化理解的效果。
1.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技术编制课程提纲、定义和基本内容,预设动画。利用超级链接将主板书与副板书联结在一起,使视觉画面更加生动和饱满。插入大量来自网上或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和自己制作的图表、地图、中西方文化对比鲜明的照片等,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经典名著的电影片断供大家欣赏。因为电影可以营造比较文学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影片中所表现的社会本身又有着文化、语言、生活的内涵,可以提供后续的教学内容,使学习者更自然地接近目标文化。外国文学的课堂不要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讲解,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游戏。游戏的特点有许多,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能够刺激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课堂学习。如果所采用的游戏是经过精心选择并且非常恰当的话,那么它就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任意一个环节:导入、呈现材料、进行控制性操练、开展交际练习、复习巩固等。例如,可以使用将同主题的中外文学名著分别改编为课本剧或者将外国名著中国化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们就能在亲身参与的精彩演绎中将比较文学的方法灵活应用其中。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外文学之间的差异与比较文学的价值,同时激发表演者在智力、情感上的潜力,也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共鸣,加深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学习成果的检测也可以通过此类方式进行,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
2.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比较文学专题讲座,通过明晰的叙述,借助解释、分析、对比等各种手法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比如,为配合外国文学教学,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组织一个介绍比较文学历史和现状的讲座作为比较文学学习入门的指导;对于功底扎实的学生,不妨让其整理比较文学的相关资料,鼓励其参与专题讲座的准备工作,以完善其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近比较文学,使其切实感受到比较文学对外国文学而言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当然老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鉴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性,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精而短的文化系列讲座,形成比较文学特有的文化微课堂;也可以明确讲座主题,形成招标项目,鼓励学生去招标,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完成一个个专题讲座;同时对讲座的质量要严格把控,让专题讲座的内容丰富、翔实,并且最终将讲义内容汇总成册,为比较文学教学提供范本。
3.文化实践
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文化实践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文化实践可以作为专题讲座的补充与支持,成为一种独特的知识学习与传授方式。同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实践可以是与主题相关的一个子课题,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文化实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使其学会提取有效的信息,提高其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并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直接感知信息载体来增强记忆。文化实践开始后,应适时鼓励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实践感受等,从而使他们比较文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加强。
(二)改革教学思路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学习,基本上了解了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代表作品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却无法理解各国文学之间的差异性及相互影响,更考虑不到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和文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4]因此,根据时代的发展、学科的要求、知识体系的完善需求等应对传统教材进行整合与创新。教师在整合教材的同时也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将比较文学的方法渗透进外国文学的课堂。从文学视角进行分析,需要正视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并借此来探索中西文化的异同。如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将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方法联系起来,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思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多层次的分析,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调整教学思路,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举例如下,在讲述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先后在法国、英国、俄国等地兴起这一部分时,首先将比较文学的方法应用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之中;[5]在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完成概括后,再对以上几个国家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既可以把比较文学的方法渗透到外国文学之中,又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概括分析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对于原著阅读的督促,不可让学生远离原著。同时,对中外名著的比较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缺乏对于原著的阅读及文本分析,会使很多学生无法真正深入文本、理解文本,进而无法完成比较研究。例如,可以将《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著名小说)与《人生》(中国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一个悲剧性人物的社会因素及时代烙印。
三、结语
总之,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学的介入不仅有利于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学的优势和不足,更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想,而这是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6]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文化实践等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思路的改革与创新都不失为将比较文学嵌入外国文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亨利•雷马克,姜源.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J].中国比较文学,2000(1).
[3]孙海英.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6).
[4]张云.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5).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