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7 18:09: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第1篇

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省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精神,立足山地生态农业定位,牢牢把握改革这一主线,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在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以农业结构调整和园区建设为主抓手,以推进农业经营机制改革创新为主动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落实

近年来,贵州认真落实中央农机补助政策措施,连续三年在85个县(市、区、特区)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推进1431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严格落实实施购机补贴,三年新增购置各类机具72.2万台套,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2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19.8%。依托阳光工程等技能培训,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良种良法和技术推广为抓手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1200万亩粮食增产工程、265个粮油高产创建、马铃薯专项等重大项目,因地制宜发展酒用高粱、薏仁米等特色杂粮,提高粮油生产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两杂”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水稻两段育秧、玉米育苗移栽或地膜覆盖达到100%。大力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建设,抓好“菜篮子”产品项目实施,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增强供给能力。

(二)春耕备耕工作有序开展

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春耕备耕工作,各项工作组织有序,稳步开展。一是春耕农资储备充足。农资储备除农药外均快于上年同期,杂交玉米种、化肥、农膜销售快于上年同期,杂交水稻种、脱毒马铃薯种薯、农药销售慢于上年同期。杂交水稻种、杂交玉米种、脱毒马铃薯种薯、化肥、农膜和农药储备量占需求量的86.5%、88.2%、91.1%、72.1%、78.6%和55.5%。二是春耕春播进度较快。犁田同比快4.3%,犁土同比持平,春播除烤烟育苗可栽大田比上年同期慢外,其他作物种植均快于上年同期,其中马铃薯、玉米和蔬菜比上年同期快8.1%、6.6%和2.6%。

(三)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贵州省碧江区、松桃县已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雷山、瓮安、遵义县选择在部分乡村点探索经验,贵阳市所辖十个县(市、区)均已开展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突破500万亩,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分别为24个、390个,村级服务站(员)约2600个,为规范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

(四)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贵州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规模生产为基础,以农业园区为辐射,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化道路。扩大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面积稳定增长,在“突出发展牛羊,稳定生猪生产,积极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思路引领下,生态畜牧业不断壮大。大方的辣椒、中药材,罗甸的火龙果、库区鱼,兴仁的薏米,湄潭的茶叶,都成为声誉卓著、势头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2013年,全省茶园面积610万亩,规模全国第一;果园面积500万亩,火龙果面积全国第一;薏仁米产量全国第一,辣椒生产、加工规模和油辣椒制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五)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

贵州省加强全省各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统筹管理,以巩固提高为重点,整合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招商引资,深化银企对接,多渠道化解园区投入瓶颈。加快推进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和投融资、科技、人才、信息、土地流转等平台建设,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和经营主体。目前,已有1253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74家,规模以上企业549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家,园区从业农民194.5万人;园区招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签约项目644个,到位资金132.5亿元;建成种植基地354万亩,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等“三品一标”产品认证271个,认证面积240万亩。

二、贵州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做法

全省各地紧密结合产业基础、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在推进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探索了许多新路子,形成了不少好做法。

(一)实施“5个100”工程

为了全力打造重点发展平台,培育加速发展、转型发展的增长极,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集中打造“5个100工程”,具体内容包括:100个产业园区、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旅游景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2013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5个100工程”建设政策措施的意见》(黔府发〔2013〕15号),从土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环保政策、人才政策等多方面支持“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建设,为全省发展集聚更多要素、积蓄更多能量。

(二)推进185工程

185工程是贵州省黔南州在2009年提出的一项助民增收工程,基本思路是鼓励各地采取各种措施,使不同质量的耕地在一个生产年度内产值分别达到1万元、8000元和5000元以上。经过5年来的探索实践,该工程在提高单位产出,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产生积极成效;经过几年的发展,“185工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拓展和提升,在内涵方面,单位面积产值逐步向单位面积效益转变,从亩产值1万元、8000元、5000元向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8000元、5000元转变;在外延方面,由最初的耕地扩展到坡地、林地、水面、棚架等。这一做法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试行“双带”创业活动

“双带”创业活动是贵州罗甸县2013年启动的一项促“三农”发展的举措,主要是鼓励干部群众带资金、带技术深入农村,发展农业,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一年的实践证明,“双带”活动吸纳了农业人才,参与创业人数已达104名,其中机关干部84人,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等20人,共领办了75个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500多名农民就业。聚集了发展资金,“双带”人员投入农业的资金少则5万元,多则30万元,总额已超过1000万元。集中了生产用地,新建了一批种养殖基地,其中艾纳香、水果、中药材、蔬菜新增种植面积分别为11000多亩,3000多亩、1500多亩和350多亩;猪羊存栏新增1955头,禽6万羽。“双带”活动有效提升了罗甸农业的发展规模、标准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了专业合作社数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经营效益。

(四)狠抓蔬菜的标准化生产

大方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发展,一是科学谋划,力推品种优质化。通过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合作,主推甘蓝京丰一号、番茄中杂9号等优势品种,确立了一年三熟的高效种植模式。二是强化管理,狠抓生产规范化。制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范,免费为农民提供秧苗、复合肥和配置好的农药,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和田间生产档案制度。三是培育主体,实现经营规模化。整合“三江源”建设等多渠道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推进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四是紧盯市场,力促营销品牌化。引导农民强化品牌意识,集中打造蔬菜知名品牌,努力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经过多年努力,大方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0.2万亩,总产量90.6万吨,亩均蔬菜收入不低于8000元。

(五)探索向山要地的突围之路

在人多地少及石漠化严重的双重制约下,贵州省大方县坚持“三少一无”(耕地少、林地少、房屋拆迁少,无基本农田)理念,提出向山要地、削峰填谷、依山就势,在山地丘陵和石漠化地带建设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毕节试验区同心食品药品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5.44km2,其中,丘陵、石山、沟壑面积980公顷,约占70%。通过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解决了“地从哪里来”的难题,在山区创造出了“梯田产业”和“梯田园区”的经典神话。同时建园时,把平整场地得到的石头进行砂石加工,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收入。向山要地缓解了征地矛盾,降低了拆迁成本,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建立了重视土地利用效率的理念,把环境低污染和土地资源低消耗作为企业准入门槛。这一做法不仅破解了用地难题,还降低了建设成本,实现了园区建设的生态化发展。

三、调研中发现问题

(一)农业生产资金短缺情况普遍

一是水产养殖户缺少生产资金。由于饲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70%以上,一个养殖季,每户渔民用于购买饲料的资金少则50万元,多则过百万元。很多渔民的房屋和土地属集体土地使用权无法进行抵押,由于贷不到款,没钱买饲料,很多渔民不得不将尚未养大的鱼脱手贱卖,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这些渔民迫切的需要短期贷款(年初贷款年底还)支持。

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缺少原料收购资金。鲜辣椒每斤1.4元,干辣椒每斤8元,如收购1000吨就需要近2000万元,从农民手里收购又不能打白条;加工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小,贷款抵押额度有限,流动资金短缺就成了加工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二)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有待加强

大方县政府出台政策,对获得省级名牌的企业,分别由县政府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大方县琼芳食品有限公司已获得两个省级名牌产品,但申请奖励资金始终得不到落实。遵义县龙泉食品工业园招商引资时,明确提出入园企业在南白镇的,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按4.0元征收,在龙坑镇的按2.4元征收,但到了2014年,县政府提出要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和税额标准,将南白镇和龙坑镇的土地使用税统一提高到10元/平方米,企业难以承受。

(三)农产品加工水平亟待提升

贵州大方、遵义等辣椒主产区,由于缺少烘干设施设备,收获后很难及时晾干,辣椒霉变腐烂现象严重,产后损失率高达20%以上。罗甸、大方等水果、蔬菜主产区,由于缺少预冷、冷藏等设施,果蔬收获后农民只能低价贱卖,否则时间长了,可能全部烂掉;蔬菜常温运输途中,内部温度常常达到40~50℃,到达目的地就损失1/3,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污染。辣椒加工制品仅有辣椒干、辣椒面、油辣椒、糟辣椒、泡椒等几类产品,产品类型单一、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突出,企业间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现象十分普遍。

四、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业资金短缺、政策落实困难等问题

一是针对养殖业生产周期长,饲料等生产资料投入大的特点,推行以饲料加工企业为担保人的贷款模式,养殖户贷款拿到的是饲料,饲料企业拿到的是银行贷款,养殖户和饲料企业双赢互惠。

二是针对农产品集中上市,收储需要占用大量流动资金的特点,推行货物抵押贷款模式,加工或流通企业把已收储的货物作为抵押物,一批押一批,分批贷款,逐步解决抵押物不足、流动资金需求量大的问题。

三是建立项目、政策后评价制度,定期考核项目执行和政策落实情况,及时调整不合理、可操作性差的项目内容和政策条款,实现科学决策、持续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一是发展加工专用品种和生产加工专用原料,以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二是研究推广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和新装备,提高加工增值水平。比如,通过改进和推广技术装备,挖掘农产品开发利用潜力,改变低水平加工的状况。以辣椒为例,仅辣椒红色素一个产品,我国每年需求量就高达2000吨以上,国际市场需求量8000吨以上,每吨售价高达150万元人民币,比单纯生产辣椒末、油辣椒增值数十倍以上。

三是推行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以油菜籽加工为例,1万吨菜籽粕可以提取浓缩蛋白400吨,天然植物酸200吨,多酚和多糖各300吨,无毒菜籽饼粕饲料3800吨,累计加工产值可达到6亿元,是原料的50倍。我国每年有2亿吨的加工副产物没有“吃干榨净”,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三)培育发展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区域公共品牌

一是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生产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优质的农产品及加工品。

第2篇

一、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1、食用菌。2013年,全县共发展反季节高温香菇5000万袋,黑木耳2000万袋,白灵菇100万袋,鸡腿菇53万平方米,小姬菇200万袋,小平菇150万袋,平菇400万袋,毛木耳60万袋,金针菇50万袋,形成了以香菇为主,多品种发展的生产局面,总产值近13亿元。2、畜牧。2013年,全县牛存栏达37.44万头,其中“夏南牛”存栏28.05万头;生猪存栏42.89万头;山绵羊存栏27.71万只;禽存栏387.47万只;全县牛出栏20.34万头,生猪75万头,羊25万只,禽243.82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9.5亿千克,实现畜牧业产值3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3、油料。2013年,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亿平方米,总产达到1.2亿千克。4、烟叶。2013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3666.7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总产值达9670万元,实现税收2127万元,形成了以高店、泰山庙、王店、花园、双庙、赊湾等7个烟叶种植大乡。5、蔬菜。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60万平方米,总产量达2.4亿千克,总产值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84%。6、林果业。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0.1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3%,全县林业年产值9.6亿元,林果产值2.5亿元,形成了以马谷田、王店、高邑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梨基地,以贾楼、付庄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桃及小杂果基地,以象河、春水等乡镇为主的大枣基地等1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果基地。 7、茶叶。全县已建茶园1178万平方米,改造老茶园206.7万平方米,种植茶苗2000万株,实现茶叶总产0.7万千克,其中绿茶0.2万千克、红茶0.5万千克,实现产值20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县为巩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立了七大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蔬菜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夏南牛品牌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并抓好落实。截止2013年底,我县农业金融贷款34.5亿元,全县涉农资金总额46263万元,县本级投入6362万元,占涉农资金总额的13.75%。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了河南恒都食品、懿丰油脂、三明食品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建成2-3个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并形成产业化集群。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走“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之路。目前泌阳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1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97家。

(三)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特色农业市场影响力

泌阳县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特色农业。目前培育的有“泌阳花菇”、“夏南牛”、“金铜山”烟叶、“白云毛峰”茶叶、“悦生和”食用油等一系列品牌,品牌战略的实施为规范标准化生产、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特色农业规模偏小。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以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批量小、集中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品牌培育不够。目前培育的品牌少,大多数只限于地方性品牌,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品牌效益没有完全凸显。四是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泌阳县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仅在县内及周边地区流通,少数进入省内外市场,除食用菌外,缺乏出口创汇的强势农产品。五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状态进入流通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四、下步打算

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能力。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万亩人员包万村活动”等项目平台,组织农技人员分包乡镇,进村入户,开展特色农业技术培训。

2、加快结构调整,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和更新,形成主导产品,增加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特色产品,突出价格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第3篇

2013年9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开县被划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五大功能区定位,开县温泉镇因地制宜,结合山地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将传统种养殖业转移到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上来。

二、做法

(一)科学制定规划,理清特色农业发展思路。立足温泉的发展定位,高标准、高起点的编制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充分利用沿途的山地、林地资源,以降低养殖户养殖成本,提高效益为出发点,形成整体规模产业链,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宣传动员,调动农民建设园区积极性。园区建设以来先后多次组织领导干部、群众代表到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多次组织养殖大户现身说法,对比算账,用实实在在的效益吸引带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两年来,共有3000多农户参与园区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成为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主力军。

(三)引进龙头企业,推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园区建设坚持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吸引科技含量高、展示性强、带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入园建设。引进龙头企业3个:一是重庆众邦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旭晖牧业有限公司、重庆馗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龙头企业强力带动下园区农户积极投入参加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养殖规模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推进机制创新,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一是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加大产业资金扶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对在园区内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羊场达到200平米以上的户以奖代补的方式补贴4万元。同时为园区养殖大户积极争取到国家贴息贷款。

三、效果

(一)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完善。园区山羊产业采取“龙头公司+农户”的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促销售,基本形成了从技术、生产、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重庆旭辉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种羊基地推行“核心区+辐射?^+带动区”的连接机制,辐射带动金龙、金霞村周边农民发展标准化山羊养殖场20户,总产值5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300多万元。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办公室,邀请大批专家全程参与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生产,并在园区建立实验示范基地。重庆馗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于野生动物的仿生态人工训养,先后成功实现了大鲵仿生态繁殖,野香猪、竹狸、豪猪、藏獒等野生动物的人工繁殖和商品化饲养技术的突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特种养殖行业的技术领导者。目前,已研发出大鲵超高压冰冻干粉、化装品“美鲵蔻”和大鲵胶原蛋白口服液等系列产品。开县“三峡大鲵”品牌大鲵食品成为2016年“神十一”宇航员食品。

(三)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增强。随着园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温泉镇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2014年该镇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园区被提升为重庆市级农业示范园区。

四、启示

第4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县域农业经济;特色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078

1“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深化内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也是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它建立在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政治互信、经济共通、文化包容等,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充分体现了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贯穿这一重大战略的核心词就是“合作”,合作是基础,合作是主线,合作是核心。

11合作理念

“一带一路”战略首先是一种合作理念,它所涉及的范围不只局限于“丝路”沿线国家,全球范围内有意愿的国家和组织都可以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共享者。各国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双多边合作机制,利用或创造更为广阔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12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了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它将欧亚非沿线国家重新联系起来,以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共建区域合作共同体,合作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领域,而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重I域。通过区域间的产业互补、资源互配、合作共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3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合作发展平台,它符合各个国家加快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符合沿线国家人民的利益诉求,符合全球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一带一路”战略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国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沿线国家充分利用现有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区域合作平台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并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扩大区域合作空间,加快合作发展速度。

14合作渠道

“一带一路”战略下区域合作不再停留于单纯的商贸交易,而是扩展为政治互信,文化交流,信息共通,资本流通,产业融合,科技合作,人才共建,这既是“一带一路”理念的要求,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因此秉持“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依托“合作”平台,探寻“合作”渠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

2西安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机遇

21地缘优势

“一带一路”战略,国内沿线囊括新疆、甘肃、陕西等18个省份。陕西省西安市位于核心腹地,对内它连接我国中、东部地区,沟通西南、西北,对外它是通往中西亚和欧非国家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向西开放、内陆开放的前沿区域,这使得西安市无疑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西安市可以充分将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与沿线区域、沿线国家的合作发展。

22交通便利

“一带一路”是典型的大陆桥经济带,交通运输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和先决条件。陕西省结合自身定位,致力于建设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依托西安北客站、西安国际港务区,开通“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中欧班列,西安港向东与上海港、天津港等沿海港口,向西与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等沿边口岸均实现了交通连通;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开通多条直飞中亚、欧洲的国际航线和“长安号”国际货运航班,目前,西安已基本成为“丝路”沿线的最大交通枢纽。在《陕西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还提出将实施“586”发展战略,利用5年时间投资5000亿元,加快构建起“大交通、大枢纽、大物流、大服务”的陕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格局。

23政策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旨在完善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因此,它必然能够带动西部经济的开发与振兴,加快内陆改革发展速度,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发挥陕西省综合经济文化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陕西省结合自身定位发展,提出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和“桥头堡”的明确目标。2016年,陕西成为西北首个退税省份。2015年,陕西省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积极搭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平台,为推动农业“走出去”提供保障。因此,积极推动西安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格局,充分把握好这一历史重大发展机遇,是促进西安市农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做大做强农业特色品牌的必然要求。

24农业资源丰富

陕西省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省,省内农业资源丰富,西安市拥有苹果、猕猴桃、火晶柿子、甜瓜、樱桃、葡萄、酥梨、石榴等农业特色产品,质量优越,声誉远播,大部分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并拥有多个农业特色产品世界最佳优生区。特别是陕西猕猴桃,“十二五”期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并连续三年实现量价齐增,被业内看作全国果业市场的“一道靓丽风景”。西安市大力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各县依托县域内优质的农产品种植条件,以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为思路,将农业特色产业作为立县产业,部分县域已基本形成了“一县一果”的发展格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西安市名优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业企业,将搭载“丝路顺风车”,走向有更大潜力的国际市场。

25合作机遇众多

陕西省紧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不断优化省内经济发展大环境。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咸保税物流中心、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西安跨境电商园区等平台先后建成运营,“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还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承接国际产业合作专业园区,力争建成50个国际合作产业园,总体经济发展环境一片利好;另外,陕西省已相继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投资环境推介会、西博会、丝博会暨西洽会、农高会、“一带一路”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峰会等国内外交流合作活动,就多项农业合作达成共识,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共建农业产业园区。自“一带一路”实施以来,陕西省一直努力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据统计,2016年陕西省农产品出口总值35亿元,同比增长1397%。

26科技人才雄厚

陕西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大省,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在国内位居前列,且90%都分布在西安市。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均为国家“985”“211”重点院校。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杨凌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研究会等科研机构,也直接服务于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市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储备雄厚,研究成果丰富,技术水平先进。另外,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毗邻西安,拥有6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6000名科教人员,素有“中国农业硅谷”的美誉,“十三五”期间,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示范区,陕西省提出了要加快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为中亚国家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撑的发展目标。西安市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深化科技战略合作协议》,部分县级政府也与其签订了具体的《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涉及农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加工、农业文化、农业物流、农业旅游等领域,这就为西安市农业济提供了持久性的发展动力。

27历史根源深厚

在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是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今天“一带一路”立足于古丝绸之路,尊重和沿袭“丝路”历史,具有历史延伸和现实发展双重意义,“丝绸之路”这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标志和历史文明的传承。两千多年前的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的西安,仍然传播着丝路文化。2016年,中影国际丝路电影城落户西安,中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也在西安举办,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目光关注,让世界聚焦西安,瞩目陕西。

28市场空间广阔

“一带一路”首先使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联系更为紧密,国内市场空间更加互通互联。另外,“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40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多亿人,几乎占到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市场规模和开发空间巨大,这为我国农业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对外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普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中亚地区,受农业资源和长期生产结构影响,农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大部分果蔬类产品依靠进口,而且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技术开发等水平较低,作为西部农业大省,西安市与沿线国家在农业合作上具有资源互补、贸易互补、技术互补、市场互补的优势,在农业生产领域、贸易领域、投资领域、技术领域上均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市特色农产品和涉农企业必须要“向西看、向西走”,借由 “一带一路”东风,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3结论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市农业特色产业已经迎来了巨大的战略发展机遇。西安市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开展农业领域广泛合作,进一步推动农业“走出去”,打造西安市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志颐,余效宁,陈瑞剑中国陕西省参与“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分析[J].世界农业,2015(12)

[2]蔡春玲,李海樱,徐绍华“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3]康蕊“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5)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陆川县

1陆川县基本情况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陆川县坐落于广西东南部,素有“温泉之乡”的称号。全县总面积1554.32km2,辖3个乡、11个镇、155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为10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96.3万人,占90.17%。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78亿元,占生产总值27.72%。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过去的努力探索中,陆川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287789t,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水稻总产263993t,比上年增长2.51%。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2.51万亩,优质水稻覆盖率为92.1%,基本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陆川猪养殖遍及全县14个乡镇,全区20多个县市,全国17个省市。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陆川县拥有规模农业企业92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拥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

2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陆川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针对陆川易旱的实际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2农业人力资本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陆川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从农业转移出去,因此,造成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陆川县农业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陆川县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受规模及市场限制,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产业链条短。而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多为“买断型”或“合同收购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3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发展特色农业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首先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于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农田渠系的整治与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陆川县应做大做强养殖、中药材、蔬菜、亚热带水果、优质水稻等产业,扩大规模和效益。陆川猪是陆川县的传统优势之一,陆川猪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陆川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水稻是陆川县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县最重要的农作物。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安全。陆川县应充分利用其气候资源,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荔枝、葡萄、火龙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和秋、冬季发季节蔬菜,重点提高产量和品质,培育名优品牌。

3.3强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陆川县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本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陆川县应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和农民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应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尽快成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2]许云斐.从陆川黑土豆看广西特色农业发展思路[J].经济与管理,2008(4).

第6篇

[关键词] 山区特色农业 存在问题 应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8-02

一、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区的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土地破碎,经济落后,一直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经营规模小,因为没有大规模的机械收割,气候变化无常,有三里不同天之说,农民利润很低,目前的山区还是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农民工被迫离山进城发展,山区农业发展缓慢。

二、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缺乏,手工效率低下

目前山区很多地方仍然是用手工播种、收割,有些因为地形的困难现状无法使用机械收割,致使庄稼收货效率低下,遇到旱灾涝灾的情况则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说现在农民工赚不到钱,大量农民工迫于生计进城谋生,留下老人与小孩在山区,农民工大大减少,人员与效率的低下使得山区农业发展缓慢。

2.二度加工困难

农民收好粮食后,只能处于粮食未加工状态,无法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农产品的深加工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小规模作坊式加工如今仍然广泛存在,可是农民却收获很低的利润,如果我们对产品进行包装、加工,产品的增值空间会很大,但如今这种增值状态我们却无法达到。

3.市场体制僵硬

如今的山区还一直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因为山区地形地貌的限制,与城市的道路不通,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得更加困难,再加上农民的知识不够高,无法在市场中占得有利地位,一直以来都处于卖方市场,只能依靠卖家的主导,而农民们在这样的局面中则处于不利地位。

三、山区农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如今落后的山区农业现状,发展特色山区农业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特色山区农业,是山区从贫穷转向富裕的必经过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过程。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于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把着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利润上。

1.政府支持,政策支持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外面的农业发展的优秀经验和技术,也可通过加大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的投入来达到目的。此外,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服务,可以通过修订完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交通方面,政府应加强山区公路的建设,从而解决通行和运输难的问题;水利方面,政府应完善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可以多挖井、开沟渠,改善农民的灌溉条件,从而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提高山区农业效益。此外,政府要注重农业机械的及时更新和替换,开发当地山区的能源建设,优化农村的能源结构;政府更要注意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开发荒山、保护天然树林、退耕还林等方式来进行家园的保护和绿化。

2.突破束缚,改革创新

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局面,根本方法就是解放思想,改变思维方式,挣脱农业发展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简而言之,即创新。创新可以创造高收入、提高利润效率。而想要达到此目标,首先应做的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即把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到依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率上来,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资金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同时,山区农民们可以走组织创新土地和规模化经营之路,从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经营转变,由单一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起来创市场转变。在有偿、依法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集中土地流转,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土地从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

此外,我们可以引进优秀人才来西部山区创业,还可以开展劳动力培训,同时引导有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实行科技农业也是一项措施。

再次,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可以通过一些专门院校和科研机构,培育农产品的良种,或研究开发加工、储运、保鲜和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同时可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攻关,从而建立一批标准化、高效益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

3.扩大市场,延长产物链,打造品牌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公共服务,扩大信息来源,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以防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在农业管理体制上尝试一定的创新,市场调节优先化,灵活有序的市场调节可以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创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也可以实现一定的创新,如可以通过加快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流通来强化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解除地区间、行业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封锁,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加快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调控制度,改进市场运行监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储备和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调控。

此外,延长产物链,对产品进行二度,三度,四度的加工,寻找产品的附加价值,要调动当地有能力的人创办深加工工厂企业,对外部的信息做到及时掌握,真正意义上做到“卖方市场”。

打造品牌,在信息化非常发达的当代社会,品牌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只有突出了品牌,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特色农业,并且去购买,真正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四、总结

总之,要想使山区农业发展的更好,实现特色山区农业是最好的方式。而要想实现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关键就是实现山区农业的现代化,即用现代化设备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和产业体系提升山区农业的发展水平,用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发展,用现代化的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另外,也可以通过培养新型农民方面来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业发展问题,因为人是农业的创造、引领和受益者。新时期、新方式、新农业。走功能多元化、经营集约化、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即生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发展山区农业,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尹静,王金霞. 浅谈如何发展山区特色农业[J]. 中国农业信息,2012,21:139.

第7篇

规模化特点

农业发展规模化体现在宁安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体现农村土地逐渐从家庭农户经营向种植大户经营;从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从传统种植方式向现代化农业技术种植方式转变。由于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发展为农业规模化发展夯实了基础,形成了北以玉米种植业;中以经济作物种植;南以水稻种植与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化。沙兰镇、海浪镇以玉米为主农业种植规模,宁安镇、兰岗镇以农业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圆葱)为主形成了规模;东京城镇、渤海镇以“水稻”种植为主形成了规模,马河乡以食用菌规模为主。2015年市委领导高度重视抓农业土地规模化工作,在“响水两化”土地流转工作上真抓实干,成功引入“龙头企业”,引入土地流转资金,实现了东京城镇、渤海镇响水两化区域内的20多个村整村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3.5千万亩。

合作化特点

宁安的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形成了农户合作经营的发展趋势,从家庭经营方式向合作经营方式转变,通过生产要素组合,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效益。农民自愿组成了玉米种植合作社;水稻种植合作社;食用菌联合种植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形成了多种合作化发展的模式。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优质服务。宁安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47个,农业生产合作化有效的提高了农业发展。

产业化特点

宁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宁安通过产业化调整,有效带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调整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结构,使农业发展适度均衡,使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发展结构合理,虽然宁安以种植业为主,但宁安市委领导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年成功引入一家养殖奶牛企业,落户在卧龙乡,可养殖奶牛5,000头。可带动当地农民二、三产业发展。在种植业发展上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走农业特色发展之路。如马河乡前斗村、后斗村以食用菌木耳为特色的生产基地;兰岗镇形成了以西香瓜为特色的瓜果之镇;渤海镇以江西村、响水村为核心区,周边村为主产区、辐射区的“响水米”品牌的水稻专业村。

专业化特点

宁安的农业生产专业化体现在生产技术专业化;生产管理专业化,生产的服务专业化;生产过程专业化。宁安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采取最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如水稻超稀育植,采用最先进育种技术,科学育种,科学播种,形成了育种专业化,播种专业机械化,目前全市拥有育秧大棚7,800个;农机专业服务队伍128个;在播种、收割农业生产中由农业专业化服务队伍来完成,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收入。

标准化特点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衡量农产品质量关键,宁安为打造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在农业生产标准化上突出抓好种子、农药标准化,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劣种子、农药,在农业生产上严格按着农业生产标准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宁安的瓜果蔬菜通过严格标准化生产,形成了特色有机蔬菜瓜果,通过对俄贸易,经过海关检疫,远销俄罗斯,受到俄罗斯国民好评,也为宁安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现代化特点

宁安的农业已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最基本特征。农民从产前、产中、产后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机械播种、机械除草、机械收割,近几年通过国家对农民农机具补贴,农民采购大型农机具,用于农田基本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建议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兰区立足做大做强城郊型农业,积极发展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呼兰是哈尔滨市农村比重较大的区,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16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46.2万,有耕地213.7万亩、水域37万亩、草原21.3万亩、林地42万亩。2009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6 778元。目前,呼兰区农业的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村体制机制实现了突破创新。

(一)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呼兰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策牵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全区所有粮田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培育寒地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优质粮100万亩,其中绿色玉米原料基地50万亩,优质水稻24万亩。特色种植面积增加2万亩。

呼兰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全区蔬菜、苗木花卉、“两瓜”等特色作物达34.5万亩。建成双井镇护路村休闲农业项目,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口湿地、腰堡生态渔港、团山风景区等大型农业旅游项目进入招商阶段,发展小型农家乐项目70处,旅游农业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绿色食品产业从零起步加速发展,绿标认证达245个。50万亩绿色玉米原料基地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目前,呼兰区积极实施龙头牵动战略,全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企业58家,逐步形成了奶牛、肉鸡、苗木花卉等较大的龙型经济框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达到51%,产业化涉及农户达9.5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0%。

(二)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创新

呼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新上农村公路390.8公里,自来水工程25处,沼气池514个。改造农村泥草房21万平方米,建设综合活动室9个,休闲广场11个,图书室13个。落实9处太阳能路灯应用试点。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沿路村屯实现净化、绿化、美化。

去年,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00多项(套),实验水稻无土栽培育秧技术4 000亩,被誉为水稻生产的一次革命。小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新同样异彩纷呈。农民自主组建的双井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通过外聘大院大所的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内联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化科研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产业化。其中寒地吊蔓香瓜技术属国内首创,目前正在进行推广,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呼兰区推行集体经济“三资”委托制,农村财务政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组建了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三农”发展新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25个,已成为呼兰农业的一大特色。以此为牵动,全年共流转土地33.4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农业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农业跨越迈进的新特点。

二、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呼兰区在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用现代农业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融资渠道狭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三、对加快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兰区的农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目前呼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围绕改变呼兰区“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集中突破提供物质保证,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呼兰区应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把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取项目支撑、典型带动、院地合作、承包经营等有效方式,引入先进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苗木花卉、蔬菜、畜牧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眼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呼兰大葱、呼兰韭菜等,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发展拳头产业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