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7 18:09: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Web 商情 经销商 主题爬虫
现代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商业情报(商情)是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的重要前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政府机关和个人把信息到网上以展示自己、联系客户、实施供销等,网络已成为获得商业情报的重要途径。使用传统的搜索引擎在输入关键字后,要靠人工去点击一个个网页,查阅信息,靠复制粘贴等操作来整理保存结果,效率很低。现代搜索引擎越来越向专业和实用方向发展,目前最典型和成功应用的专业搜索引擎是旅游搜索,网上商业、经济信息搜索正在引起重视。Web商情采集系统是能实时搜集网上商情、进行跟踪监测、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等功能的系统。目前已有一些类似的通用系统被开发出来,如:创鸿商业信息采集系统商情版、通科供求情报通等。Web商情采集系统是应需求产生的,不同公司企业和个人的目标不同,需求也不同,加上网络的广泛性和虚拟性,通用系统很难满足个性需求。本文以经销商为例,详细分析了用户的需求,分析了网络各类资源的特性,提出了一种系统设计模型,并讨论了其关键技术和发展问题。
一、Web商情采集系统需求
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几乎每个企业、政府部门、学校、个人都要了解商情,但由于身份和目的不同,需求的具体内容、细节和程度有所不同。本文所谓的“经销商”泛指各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商”可以是企业或个人。
商业情报是一种情报,采集商情要遵循情报采集规律。先规划和定向,确定需求,再根据需求去采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采集到有意义的信息,支持自身的决策。经销商经销的产品一般都在一个或几个行业或专业领域内,其兴趣主要在其经营专业范围内的信息。作为商家,他们主要关心行业中的主要生产企业信息、行业内其他经销商信息、专业产品的供求信息、价格水平、折扣信息等。因此,Web商情采集系统至少应具有如下功能:
1.搜集和跟踪行业中主要企业的发展状况情报。包括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信息、新产品信息、广告投入信息、财务状况信息、管理状况信息等。
2.搜集和跟踪行业内其他经销商的商业信息。包括他们的地域、规模、客户群、经销状况、财务和管理状况等。
3.搜集和跟踪专业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
4.自动功能和手工操作相结合。系统应根据已知种子网站自动搜索其他相关网站,并根据网站的更新频率自动调整采集周期,对采集结果自动分类整理等。同时由于系统信息的复杂性及网络的虚拟性,系统要根据一定策略计算各网站的可信度,接受人工设置的单项检索,允许手工调整、确认各网站的可信度等。
5.软件系统应具备的其他管理功能,如用户管理、备份、清理、日志功能等。
二、Web商情来源网站的分类及特点
互联网上的网站多种多样,其信息规模是海量的,是虚拟的。覆盖所有网站的采集是不可能的,对专业需求也是不必要的,同时,对采集的信息需要以一定策略计算其可信度。对商情采集系统来说,要采集的对象主要是几类网站,各类网站的重要性、可信度也不同,下面简要叙述。
1.生产企业的网站是采集企业信息的主要源头。企业一般会把本企业重要新闻、行业重要新闻、本企业产品、管理机构、主要商情况到自己的网站,这些是了解一个企业的重要信息。另外,企业很少会在自己网站虚假消息,这类网站可信度很高。
2.规模较大的经销商会建立自己的网站以产品供应信息和联系客户。其上的信息除包含经销商自己的营销信息,还会有与之相关的其他经销商的信息及行业信息,这类网站可信度也很高。
3.各类电子商务网站当然是商业情报的主要来源。从中可以采集到各类商品的规格、零售价格、批发价格、折扣价格、销售情况等。电子商务网站种类很多,信息更新频繁,其可信度主要是根据网站的管理体制来确定,具体的信息可靠性由人的信誉来确定。然而人的信誉信息很难获得,网上的可信度评价只能作为参考。
4.各类商情网站是了解供需情况的重要网站,个人和企业均可把自己的供需信息在其上。但是,在这类网站商情具有随意性,其中信息的可信度没有保证,也主要由网站的机制和人的信誉来估计。
5.各级政府网站的行业新闻、财务报告是较可靠的商情来源,其信息更新不频繁,更新周期有规律,但信息相对较少。
6.一些市场研究机构和情报公司提供收费的商情报告,如中国渔业贸易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国渔业贸易商情快递》。如果向他们订阅,可以定期收到报告。这些报告可信度较高,综合性较强,可以作为系统信息保存。
7.除了前述的五类网站,其他网站上也会可能会有重要的信息要关注,如:一些企业、学校、政府网站的招标公告等。对这类信息主要应根据用户的设置有针对性的采集信息,大海捞针可能没效率,搜索结果用户也不一定感兴趣。
三、Web商情采集系统结构模型
根据前述的需求和信息来源分析,我们提出一种Web商情采集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Web商情采集系统结构图
整个系统由数据存储、数据管理、业务逻辑、用户界面四层构成。在数据存储层,系统中要存放URL种子,最初的URL种子是由用户指定的一些网址,系统运行中会不断选择有一定可信度的网站添加到其中,逐步得到较稳定的URL种子集;各类目录是支持系统信息表示的目录,同时存放相关的属性信息,如企业目录、经销商目录、地域目录、可信度目录等,这些目录也是随系统运行动态维护的;商情信息是系统的主体数据,存放分类的商情。
数据管理模块是管理数据的类,它的功能是根据上层的数据查询修改命令,完成对数据的操作。
主要业务逻辑层包括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每次开始采集,系统根据现存URL种子集生成一个URL队列;页面信息采集模块根据URL队列信息进行采集,提取页面主要信息存放到临时文件中,同时提取页面链接加入URL种子队列;临时文件中数据经判断、分类、整理,将信息存入商情信息文件中;直到URL种子集中的网址搜索完成,这个过程是爬行搜索网页、提取、整理信息的过程。
用户界面是系统的用户接口,接收用户的设置、要求,将结果反馈给用户。
四、系统讨论及结束语
1.Web信息采集系统是一种主题爬虫。其关键有二:一是采用合适的搜索算法,实现一定的查全率,并防止它跟随链接无目的漫游及产生循环采集;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主题识别和预测及提取主题信息。
2.新的知识产权法规定网络出版物同其他任何出版物一样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在网上采集信息有侵犯知识产权的可能。由于系统能搜集到的信息都是网上公开的信息,并且,系统对网页上的文本,是提取出其中的信息保存下来,一般不会保存原文,所以不会构成侵权。
3.本系统只是设置了采集、整理功能,随着信息的积累,系统可以扩展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功能,并可与企业自身的ERP系统有效整合,使其成为集成的决策支持系统。
Web采集系统是应互联网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而产生的,目前已有的系统均不成熟,运行效率和结果都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所以对其系统需求、结构、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有较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丽萍马继涛张虹霞:网络搜索引擎分类与发展[J].情报学报, 2006,25(10):421~424
[2]侯福丽:网上经济信息资源检索方略[J].商场现代化,2007,4(下旬刊):379~380
[3]创鸿商业信息采集系统商情版.htpp://省略/suite/webcollecting.htm,浏览日期:2007,5
[4]通科供求情报通., 浏览日期:2007,5
[6]钟常青杨道玲:Web 资源保存中的法律问题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3):281~284
[论文摘要]企业的信息竞争力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阐释知识管理和信息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知识管理的思想从编码企业知识、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知识库和培养知识员工方面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时至今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和繁殖的过程,累加和创新,产生最有价值的产品型知识和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一显著的特性,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上的挑战。而知识管理正是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价值含量也高,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四、小结
信息竞争能力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而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来提升企业的信息竞争能力更能对外及时准确地把握行情和技术发展动向,对内能灵活地对策协调自身力量,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就会更加主动,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正确认识信息竞争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用知识管理思想提升企业信息竞争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将关系到企业能否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爱辉:试论我国企业信息竞争力[J].经济师,2005(2)
[2]袁单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J].价值工程,2006(9)
[3]曹如中等.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
[4]杨世清: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解决这些困惑的关键在于信息管理,即如何管理好各种终端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根本的解决方案则在于信息化,即通过快速、准确的信息系统管理有关零售终端的各类信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在终端实现电脑联网,企业在速度上以快取胜的同时,也为信息化付出巨额的投资,现市场上可用于信息采集的工具或是软件举不胜举,由广州通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掌上店务通”通过运用手机登陆WAP网站的方式另辟蹊径地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投入来实现终端销售数据的采集和统计管理。
让我们先看看传统的信息采集方式:
传统管理方法,零售终端的信息管理基本上是通过企业内部制定的各种手工表格完成的。虽然各企业的销售组织架构不同,但大多数操作方法相同,即各级销售人员填写各类工作表格,通过报告系统层层上交,每一级管理人员对所辖范围做汇总,并最终在公司销售部、市场部做统一汇总分析。这种方式操作容易、灵活性较强,但存在以下显著的弊端:
1. 低效的采集
企业采集零售终端的信息通过销售代表、店内促销人员以及负责供应的经销商/商来获得,这些人员按照企业的要求每天/每周/每月填写各类表格,然后以某种方式(递交原件/电话/传真/Email等)上交到上级主管。管理人员得到表格后,做统计和汇总后再向上汇报。这种方式下,基层人员往往因为工作压力、自身素质等原因,经常性迟交、不交,信息的连贯和完整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这些数据正确与否无人仔细核对,日复一日,很多基层人员就会敷衍、应付乃至捏造。各级管理人员同样由于工作压力、重视程度等原因,也会出现拖延现象。另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存在人为更改数据的可能。因此,手工采集方法在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问题,而数据不准确,应用起来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2. 重复的统计劳动
传统的手工方式,每一级管理人员都要做统计工作,很多业务人员抱怨花费时间太 多。在统计过程中,难免由于有意无意的原因使统计结果出现偏差。业务人员应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开拓市场上,行政事务性的工作让职能人员去做。
3. 少而又少的分析
传统的手工方式,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如期将企业要求的报表采集、汇总统计完毕,已经是如释重负了,很少再有精力仔细分析这些数据和信息,比如销量的增长因素是什么?投入的费用产出合理吗?在时间分配上可能是四成的时间做采集,四成的时间做统计,而只有两成的时间做分析。在当今时代,各类信息如果不加以有效利用,企业在竞争中就会处在不利地位。
笔者曾对化妆品、服装服饰、电器、家纺家居等行业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处理信息的一些企业做过调查,发现零售终端各类信息采集汇总的周期平均为10天,也就是说决策者能看到的信息是10天前的。而宝洁、可口可乐等知名外资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强大支持下,完成同样工作仅需要1天。这10∶1代表了市场竞争的效率、机敏度的绝对差异。使用电脑的便利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配置电脑所涉及的资金投入,再加上电脑硬件的维护、维修费用、上网费等费用使得企业“望而却步”。高投入的门槛以及周期较长的培训制约了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容易操作的方式来实现终端的管理成了零售业最为迫切的信息化呼声,而WAP网站的便利性,以及手机的普遍运用为企业的终端信息化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通过手机上企业WAP网站的方式怎样使得企业既能摒弃低效的手工操作,又能做到采集、管理、统计、分析为一体。
一、 建立共享的零售终端信息平台
终端店铺数量的剧增为企业的管理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各终端的区域跨度大,传统的信息采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了,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搭建一个全员共享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跨地域、跨时间、跨组织的协同工作,保证零售终端管理信息流、工作流的畅通。通过各终端的营业人员登陆企业WAP网站填写相关的产品销售数据发送到公司后台,后台的销售数据随时更新变化,掌上店务通系统的信息筛选功能可对不同级别的人员设置不同的查看权限,同一个平台,总公司可查看所有的销售数据, 分公司或是分支机构只可查询管辖范围内的相关数据。
使用“掌上店务通”,各终端可实现:
1、随时、随地、随身让营业员使用,使用起来简单、方便。
2、终端无需配置电脑,省却巨额投资以及所衍生所产生的硬件维护费用、人员培训费用。
3、强大的系统后台可不受终端店铺数量的限制。
4、无线POS机的盘点功能,盘亏盘盈一目了然。
使用“掌上店务通”,总公司或是各分支机构可实现:
1、能够完整地记录零售终端的实时的销售情况;
2、能够在企业内部甚至经销商/商处充分共享信息;
3、能够在各管理层级上做销量、库存等自动统计,并可以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
4、能够规范各级人员的工作标准,支持企业内各种指令上传下达;
5、强大的后台分析统计报表能够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
二、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最原始的数据仍来源于最基层店内营业员通过手机WAP网站填写相关的销售、进货、调货、退货数据。数据一旦发送到系统后台后,手工的操作即告结束。信息系统可以发挥强大的存储、统计和分析功能,并为各级人员提供各种预设的报表。因一次录入的关系,数据和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人为误差均明显得到改善,人为造假数据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另外,各级管理人员均从汇总统计的繁杂负荷中解放出来,可以专注于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1、通过查询零售终端的档案信息,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所零售终端的销售情况,库存情况;
2、通过查询零售终端的促销信息和销量信息,可以比较完整地评估促销活动的效果;
3、通过信息系统的自动汇总报表,可以方便、快速地得出所有零售终端按品牌/单品的销量情况,并且得出哪些20%的零售终端贡献了80%的销量。
除此之外,掌上店务通信息系统还可以帮助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1、每年做销售预测时,可根据零售终端的过往销售数据和走势情况,更合理地制订销量目标。同时,基于每个门店的预测,对销售人员将有更明确的目标管理指导意义;
2、推广新产品时,可以通过查询零售终端的店内信息,方便地获知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销售动向和进展情况,以指导销售人员的工作和及早发现问题;
3、通过分析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零售终端的各单品销售数据,可以在设计促销活动时更有针对性地选择促销产品和促销门店;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优化整合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内涵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种现代的信息处理工具,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与通信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相互渗透,使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随着全球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成为了信息传播、搜集、存储、甄别等的载体和渠道,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能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信息采集、组织、分析、传播和服务等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管理和评价。仅仅几十年前,计算机的体积还十分庞大,一台计算机可以占据好几间房屋,并且价格昂贵到只有少部分的专家才有条件使用,现今的计算机已经变得轻简,方便携带,并且应用的功能十分强大,运转效率也更高,在学习和工作中都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计算机技术从最初的少数专家专有的高科技发展为大多人的通用技术,也使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内涵更加丰富。计算机可以帮助企业对其拥有的资源进行更大力度的整合和二次开发,使企业的信息资源有更好的分类、筛选、归纳功能,便于在搜索企业信息时可以更加高效、便捷的搜到。对于企业的物资管理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够更加透明、及时地调动物资的分配,使信息管理变得更加简单[1]。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使各项综合业务都能更好的开展,确保企业的信息可以及时有效的更新,使人们可以及时掌握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信息管理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2.1促进信息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
很多企业在账面资产管理和实际库存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账面资产数额远远高于实际库存资产数额,造成企业账面资产和实际库存资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严重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促进信息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任何变动的物资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在财务系统中得到记录、保存,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安全、可靠。
2.2增强紧急物资的调拨功能
通常企业的所有物资都有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调拨,当其他部门紧缺物资时,信息管理部门要尽快调拨物资,维持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转。然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信息管理部门的物资调配流程不够便捷,容易使紧急物资的调配不能及时完成。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将物资直接调配到紧缺部门,使传统复杂的物资调配流程变得更加简单、便利。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调配公司物资也大大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联系,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2.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在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为不便,当有什么信息需要传递和沟通时,往往会因为信息传递的途径不够便捷而影响信息的及时性或者传播的覆盖性。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难度大、大大增加了信息管理的难度。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将各个部门之间的物资情况进行全面的收集、记录、统计和分析,每个部门的废旧物资、可用物资都能够一目了然的就看到,大大提高了物资部门和企业基层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及物资调配的及时性[2]。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友好关系,避免因为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有误等情况造成部门矛盾。一个企业的有效运行需要各个部门之间配合默契,计算机应用技术为部门之间搭上了一架便捷的桥梁,使公司的信息管理实现最优化。
3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升信息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方式
3.1促进信息关系系统的创新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促进信息关系系统的创新发展,使信息管理系统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和价值的发挥。对于企业来讲,信息资源是企业运行运转的必要资料,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物资物料的调配使用、物资与财务的关系等都需要进行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与关联,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将企业的信息资料进行很好的分类、归纳和提取,并能促进企业物资的二次开发,使物资的查找效率大大提升[3]。另外,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根据企业的物资流向、人员考核标准等,制定相应的信息管理流程与标准,给相应审批人审批权限,使信息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自动向相应审批人发送审批信息,确保了企业管理、业务审批的效率。
3.2促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信息管理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加速企业决策的过程、加强团队协作、建立企业联盟、实现经济全球化。纵然企业的业务千差万别,但企业信息系统总是由一些相对稳定的管理单元构成,通俗来讲就是一系列管理与决策的活动,可以在特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指导与控制下对相关人员、物料、资金、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和调度。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企业信息系统是不同层次的企业访问主体在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约束狭隘按照特定的工作流程完成确定的工作任务,并对相应的企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决策支持。然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实现业务流程的体系化操作,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实现这一困境,大大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质量。具体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对企业的资产信息进行全面的记录、保存、整合,对于企业各个部门中的废旧物资能及时进行掌握,可以进行回收或处理,这样会大大加强企业废旧物资的有效处置。企业在进行物资招标工作时,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材料,按照在途物资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对于原材料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都可以有一份很清晰的明细分类,确保物资招标工作的更好开展及保证供应商的报价[4]。对于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报表进行有效改进,使企业的考核管理更加方便。
4优化和整合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管理的途径
4.1强化企业信息管理理念
信息来源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与企业生产、销售相关的外部信息,加之信息的质量受企业信息战略指向、决策等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使得信息的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信息集成是企业信息管理的精髓,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等等环节集成在一起,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利用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2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对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管理体系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实施计划,保证信息管理体系建设能够稳定的进行并实现更好的建设。其次需要建立信息管理组织,使信息管理体系有人力支撑,例如信息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计算机的技术支持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对计算机的各项应用非常熟悉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来有效进行信息管理,从而才能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正常运行[5]。还需要规定信息管理作业业务流程、标准和管理规章,为信息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4.3提高信息的整体素质
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的应用中经常会发现有重复信息的情况,这为工作中的信息查询带了很多不便。因此,需要提高信息的整体素质,具体体现在要对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删繁就简,把多余的信息从信息库中移除,保留信息库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这也为信息库节省了很多空间,便于以后的信息查询更加高效、快捷[6]。那么这对信息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信息管理者要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并能针对信息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处理,当然,也需要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信息管理人员。
4.4丰富库存信息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的变化和更新都很快,而信息具有完整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及时新增信息库内的信息,使库存信息可以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为用户带来更多丰富的资源。丰富信息库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信息的收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管理者可以从计算机中收集大量信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辨别,避免将虚假信息新增到信息库存库。
5结论
总的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是相互渗透的,可以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更应多关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维护、创新,增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人员的能力,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运行,从而大大提高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婷.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探索[J/OL].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17):59-60[2019-01-09].
[2]杨鑫.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路径研究[J].科技传播,2018,10(18):134-135.
[3]李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探究[J].电脑迷,2018(9):3.
[4]李玉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J].民营科技,2018(4):140.
一、家电零售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家电制造商采集零售终端信息一般通过销售代表、店内促销人员(导购)或经销商来获得,这些人员按照企业的要求按一定周期(每天/每周/每月)填写各类表格,然后以某种方式(递交原件/电话/传真/Email等)上交到上级主管;管理人员得到表格后,经过统计和汇总后再向上汇报。这种方式下,信息采集人员往往因为工作压力、自身素质或缺乏监控等原因,经常性迟交或不交报表,信息的连贯和完整得不到保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量终端成为信息管理的盲区。家电销售市场可分为一二线城市市场和广袤的农村市场两大类型。在城市市场,零售终端主要有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卖场、百货商场以及厂家或经销商的专营店,这类终端一般有较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制造商在和它们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下,容易获得较准确的零售数据,但一般难以获得竞争对手的信息;在县、乡级农村市场,零售终端普遍为小型百货商场、家电商场或夫妻店的形式,它们大多采用手工记账方式,而且从渠道结构上和厂家没有直接合作关系,因此制造商很难了解到这些终端的详细零售信息,形成了信息管理的盲区。
(二)零售信息的准确度无法衡量。家电零售卖场按人员配置又可分为有导购卖场和无导购卖场两种。卖场导购即厂家促销员,他们除了负责促销外,还定期向厂家汇报零售销量数据和竞争对手销售状况、促销活动等市场信息,其中零售销量作为计算薪酬的依据。在实际运作中,很多导购受利益驱动,存在着虚报销量的情况,厂家明知数据有假但因数据量太大而无法核对和有效监控。正因如此,厂家在做生产决策时,大多也不会以零售数据为决策依据,而是以经销商的订货量作为参考。但由于经销商的订货有一部分在较长周期内都表现为商业库存,并非都通过零售到达了消费者手上,因此这种决策方式并不科学,往往会形成“牛鞭效应”,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降低制造商的资金使用效率。
(三)信息传递周期长、流动速度慢。传统手工采集信息的方法因采集人员的自身因素和受传递流程、工具的限制,从零售终端到达企业总部的时间往往很长。据一些企业调查,零售终端各类信息采集汇总的周期平均为10天,也就是说,决策者能看到的信息是10天前的。而宝洁、可口可乐等知名外资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强大支持下,完成同样工作仅需要1天。这10∶1代表了市场竞争的效率、反应灵敏度的绝对差异。同样,企业的营销决策从总部下达到销售代表和导购员这一层级也需要较长时间。在市场状况瞬息万变、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家电行业,信息流动的缓慢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失去获胜的先机。
(四)其他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在家电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零售终端信息管理不力不是主要原因,但也与之有一定关系。诸如,无法有效分析不同零售终端的销量贡献和利润贡献;零售终端的促销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价;产品窜货问题屡禁不止,经销商怨声载道。
二、基于手机短信技术的零售信息管理解决方案
利用手机短信技术,与移动、联通运营商制定系统接口,由各地销售代表和导购员将零售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直接发送到总部服务器,总部就可以实时掌握最新、最及时、最准确的市场销售信息,并且能够准确掌握经销商库存、业务员销量、商品窜货、竞争对手活动等信息,为总部的市场战略调整和规划提供信息支持。
(一)管理流程图(图1)
(二)短信发送方式
1、导购员零售信息发送。导购人员的收入是与产品销量严格挂钩的,而且不同型号的产品给予导购员的奖励是不同的,因此导购员发送的零售数据必须精确。导购员每销售一件家电产品,可立即将产品条码用短信发送到厂家的短信服务器上,经服务器识别后进入销售数据库。数据库自动对零售数据分别按卖场、人员和产品型号进行统计,生成统计报表。人力资源部门从数据库中提取统计报表后,即可核算导购人员薪酬。
考虑到在手机上手工输入产品条码比较繁琐,且容易出错,可在产品上印制二维条码,导购员只需用具备摄像功能的手机对着二维条码,即可自动读出条码信息,并生成短信。这种方式更为便捷、准确。
对于竞争品牌的销售情况,无需十分精确。因此,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按一定方法配额确定部分卖场和部分竞品型号,并设定相应编码,由这些卖场导购员每日根据竞品销售情况发送编码和销售数量。为提高导购员调查竞品的积极性,应给予相应报酬。
2、销售代表零售信息发送。无导购的卖场,由辖区责任销售代表负责发送零售信息。因无导购卖场一般日销售量较小,但卖场地理分布较广,销售代表不可能每天都一一拜访来获得零售数据,因此可延长上报周期,如每周一次。同样,发送短信的格式也为产品型号编码+数量,销售数据库可自动按销售代表、销售区域和经销商分类统计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作为销售人员绩效考核和经销商评估的依据。
3、竞品促销信息及其他市场信息发送。竞品的促销方式各种各样,无法量化,因此可设定为文本信息,给予单独编码。发送方式为:促销信息(编码)+竞品品牌编码+促销内容。数据库接收到这类信息后,自动按竞品品牌分类存储,供销售经理和市场部门查询。
其他的市场信息,如市场异常状况、销售建议等,亦可采用类似方式。当然这些信息也可用传统的电话、E-mail等方式传送。
(三)系统功能。上述基于SMS的零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可以完成以下功能:
1、零售数据查询统计。零售数据进入销售数据库汇总后,能够根据短信信息提供,按时间、产品、客户、卖场、销售人员等条件进行的单条件或多条件组合统计查询;能够统计客户、卖场、导购人员、销售代表、销售区域的销售情况;能够统计计算各导购人员、销售代表的销售奖励。
2、销售统计分析。能够根据销售数据,按卖场、销售区域统计分析各品牌产品的销售情况,绘制销售走势图,分析本企业产品在各区域和卖场的占有率,对销售前景进行定量预测,为企业制定生产决策、分配销售资源提供辅助作用;能够分析客户销售状况,进行客户分类,为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窜货管理。窜货是家电营销中常见的渠道冲突现象。许多企业都制定有严厉的窜货处罚措施,但是在打击窜货的过程中,取证过程却是比较艰难的。应用本管理系统,每件产品给定唯一条形码,在产品从生产线下线到进入零售卖场仓库的过程中,物流系统自动将产品的销售区域、发往客户等信息送达到销售数据库中存储。当某产品疑似窜货品时,销售人员只需编辑查询请求+该产品条码,发送到短信服务器,系统就能够自动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判断该产品是否窜货。如果应用二维条码,更有利于销售人员获取条码信息。
4、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够统计分析竞品动态和市场异动情况,分析竞品销售策略以及销售手段,反馈终端促销的效果和销售存在的问题,迅速决策,指导市场销售。
5、销售指令。销售经理经常要向销售代表和导购员下达销售指令,如价格调整、促销活动、会议通知、信息反馈等,传统的电话通知方式速度慢、费用高,传真和电子邮件方式可能被销售人员遗漏,贻误战机。利用本系统,可进行短信群发,指令下达速度快、费用低廉,还可要求销售人员及时反馈。这种方式目前已经被很多销售经理使用,可完全嵌入到零售信息管理系统中。
三、结语
关键词:征信制度;征信立法;征信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1-0062-04
征信制度是一国征信活动所必须遵循的规范或准则,是征信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征信制度的一般框架中包括三个最基本的部分:征信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征信行业组织模式的规定,对征信行业的监督管理。
一、征信法律体系的国际比较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特点、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各国征信制度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以下着重就征信的立法对象、立法目的、信息数据内容的采集范围、消费者的权利及征信机构的义务等进行比较分析。
1.征信立法对象的比较
在征信行业较发达、征信体系较完善的国家中,依征信的立法对象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征信活动或征信机构为立法对象,专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墨西哥颁布了《征信局法》,秘鲁颁布了《私营征信机构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美国是此类国家中最典型的代表,其关于基本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目前多达17部,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公平信用报告法》。[1]另一类国家则以个人数据保护为主要立法对象,信用征信只是作为个人数据保护法规范的对象之一。比如英国的《数据保护法》,德国的《联邦数据保护法》,瑞典的《个人数据保护法》等,这些法律规范不仅包括个人征信活动,还涉及医疗、市场营销等诸多可能与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2]
2.征信数据管理规定的比较
各国征信的立法对象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立法目的:寻找个人隐私保护与信息采集、披露的平衡。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范围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愈加要求对隐私的尊重,但各国对隐私保护的侧重点和保护程度并不一样。
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意在保护消费者免受流通中的不准确信息的影响,以便保护消费者的名誉,其规定:征信部门出于有关信贷活动、有关就业目的、有关保险业务目的不需要数据主体同意即可进行数据的采集。[3]《公平信用报告法》还同时规定了在信用报告的使用上,不需要数据主体同意的机构或个人①。
英国《数据保护法》规定,在采集消费者信息数据时应当将信息的内容、收集的目的、可能的使用者以及信息的来源通知数据主体;在信息的披露和使用上,除征信机构已为得到数据主体同意做出努力但未有回应、数据主体没有能力表示同意、有责任对信息保密三种情况外,必须经数据主体的同意。[4]
在法国,征信机构不仅每次采集个人数据,录入数据库时必须告知数据主体并获得书面同意,而且每次披露和使用信用报告时必须再次取得数据主体的书面形式认可。
3.信用内容采集范围的比较
征信活动中,对于信息数据内容采集范围的规定和限制,各国也不尽相同。
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可采集的信息包括:(1)消费者身份识别信息;(2)贷款账户的余额、授信额度、偿还历史等;(3)与信用有关的公共记录。但不包括:(1)个人之间的交易活动信息;(2)公司内部之间的交易活动;(3)信用卡发卡机构给予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授信额度;(4)超过10年的破产信息和超过7年的民事诉讼、民事判决和逮捕,以及拖欠税款等负面信息。[5]显然,美国征信机构采集的信息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英国《数据保护法》只是要求征信机构在采集数据时不得超过已声明的目的,以及由此目的所确定的数据采集、储存和使用范围。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信用报告只包括过去5年内的负面信息,只有消费者在过去5年内发生过借款行为时才有信用档案,且放贷机构不得报告最高贷款金额,当前贷款余额,授信额度等类似正面信息,而法国、比利时的公共征信系统只报告负面信息。[6]
4.消费者的权利和征信机构义务的比较
虽然信息内容的采集范围不同,但国际上普遍认为,对于征信对象的敏感信息应当特别受到保护。如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不得因性别、种族、和婚姻状况产生对申请人的歧视;英国《数据保护法》及欧盟法令也都规定对种族、政治观点和党派、等个人信息不得采集。
关于消费者的权利和征信机构的义务,尽管各个国家的规定不完全一样,但共同点甚多,最突出的是重视维护消费者的权利。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消费者有权查看自己的信用档案记录,当消费者提出申请时,征信机构必须向其提供信用档案以及最近曾查询过此档案的机构名单。当消费者认为信用档案中存在不实信息而提出异议时,除非消费者的提议没有任何根据,否则征信机构必须对有异议的信息重新核查,并向消费者提供一份书面信息核查报告。《公平信用报告法》还规定,信用报告使用者使用信用报告后对消费者采取不利的行为时,如拒绝贷款、保险、应聘等,必须书面通知消费者,并告之提供信用报告的征信机构名称、地址及电话号码。英国《数据保护法》规定,数据主体有权知道有关自己的数据信息是否被采集、录入和存储于数据库,并在可能损害自己或他人的情况下要求停止对个人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建立公共征信系统的欧洲国家的隐私保护法则规定,个人数据只为批准信贷的目的而提供,借款人有权检查并更正其在公共征信系统的档案。瑞典的《个人数据保护法》规定,征信机构有义务免费向信息数据主体提供其本人的信息内容、信息来源,以及在信息第一次披露给第三方之前必须先提供给数据主体。
二、征信行业组织模式的国际比较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征信行业组织模式,即公共征信系统和私营征信系统。国际上一些国家如德国、阿根廷、巴西等,公共征信系统占主导,但并不杜绝私营征信系统的存在,即两种模式共存;还有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征信活动基本由私营征信机构控制,私营征信系统占绝对优势地位;而只存在公共征信系统的国家比较少见。
1.公共征信系统和私营征信系统在性质和运作方式的比较
按照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委员会的定义,公共征信系统是指“一个旨在向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以及其他银行监管当局提供有关公司及个人对整个银行体系的负债情况信息的信息系统”。[7]其一般由政府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由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当局负责运作和管理②,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和风险管理需要,便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的监管,以及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宏观经济的分析提供数据服务等。私营征信系统一般由企业或个人投资组建私营征信机构而成,具有法人资格,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商业道德行为,提高经济中的透明度,促进更为公平的商业基础的形成,以便利风险评估及商业和金融交易的完成。公共征信系统是一种强制性的信用信息交换机制,金融机构必须按要求提供有关借款人和贷款的数据信息;私营征信系统则是以自愿交换的方式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获得有关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的数据。从两种模式的特点来看,虽然有许多不同,但应该说两者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
2.公共征信系统与私营征信系统在信息采集来源上的比较
在信息采集的来源上,私营征信系统一般比公共征信系统的渠道更广阔。公共征信系统通常依靠政府法律法规强制性的从金融机构采集借款企业和个人信息,金融机构有向征信机构报送信息数据的责任。私营征信系统通常以协议或合同的方式采集数据,数据主要来源包括:提供信用工具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租赁公司,信用卡发卡机构),政府掌握并对公众开放的公共记录(如破产、欠税),零售商、批发商之间信用交易及给予消费者的消费信贷。在美国,数据来源还包括信贷申请者申请表中的信息(如职业、年龄、收入等),处于第三方地位的数据处理公司,这类公司主要收集有关消费者社会经济行为的数据(如估算消费者收入)。[8]
3.公共征信系统与私营征信系统在信息采集内容的比较
在信息采集的内容上,公共征信系统和私营征信系统对待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存在着一定差异。个人征信方面,公共征信系统和私营征信系统都收集消费者的姓名、贷款金额和贷款类型;采集数据主体的地址、纳税人身份信息、纳税信息、婚姻或就业状况信息的私营征信系统依次占90%、75%、17%、60%,而公共征信系统依次为39%、54%、2%、12%。在美国,私营征信机构还采集房屋租赁、电话费支付情况等信息。企业征信方面,90%以上的公共征信系统采集数据报送机构名称、贷款金额、公司名称、贷款类型;80%以上的私营征信机构采集公司名称、地址、贷款金额和纳税人身份号码,以及数据报送机构的名称。[9]由于私营征信系统和公共征信系统的目的不尽相同,私营征信系统有可能收集更详细全面的企业数据,包括企业所有者姓名及其纳税信息、资产负债表,以及关联企业信息等,而公共征信系统这些方面受限制较多。
4.公共征信系统与私营征信系统在服务范围方面的比较
在业务服务范围方面,公共征信系统的产品服务对象一般只限于提供数据来源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由于信用数据只在金融系统内部之间流动,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同时监管当局可以得到大额借款的借款人和银行风险最新情况,便于对金融包括征信业的掌控。而私营征信机构可以向法律所允许的社会主体出售信用信息和咨询服务,甚至包括向公共征信系统提供数据,这对于在更广范围内降低社会信用风险是有利的。
三、征信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
在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为典型代表的美国,征信业的监管以完善的法律为基础,采取政府监管机构负责执法与民间组织协调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政府监管机构包括:银行系统的财政部货币监理办公室(Office of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OCC)、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非银行系统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等。监管者的作用及监管方式主要在于:一是根据法律制定征信活动的具体执行细则,当法律法规有所变化时,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改,同时监督征信机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并采取诸如罚款手段等惩罚性措施促使其改进行为;二是对消费者进行征信教育,让其了解在征信活动中所拥有的权利和解决争议的方式或方法;三是进行调查和研究,当消费者行使权利而征信机构没有反应时,监管者可以向当地政府投诉,并要求征信机构采取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改善服务等。主要民间管理组织包括:美国信用管理协会(NACM)、美国银行公会(American Banks Association)、信用报告协会(Associated Credit Bureaus,Inc.)等。[10]这些民间组织一般代表会员(征信机构)的利益,参与征信相关法律的制定与修改,提供金融、征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育、培训,对征信行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举行研讨会、会员年会等。
比较发现,建立征信制度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依据法律法规监管信用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如前所述),除美国制定了全面的监管框架外,其他国家的监管也有特色。首先是对征信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在欧盟和阿根廷,成立征信公司必须向国家数据保护机构登记,而在美国、巴西等国成立征信公司是不需要特别审批的;其次,国际上征信业监管部门的设计,美国是专业的机构负责监管,大部分拉美国家由中央银行或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墨西哥则由承担监管金融机构的四个政府机构共同承担,而智利则完全依赖司法系统;第三,与私营征信系统不同,公共征信系统通常强制性要求中央银行监管之下的所有金融机构都必须参加该系统,但各国的参加机构有差别,对于被强制参与征信系统的金融机构必须定期、准确地报送信息,否则将分别受到行政、民事或刑事处罚;第四,欧洲一些公共征信系统的国家对信用数据的采集作出限制,要求其必须高于某一贷款限额,如德国最低贷款金额大约为150万美元,意大利为8.3万美元,法国为8.2万美元。[11]
四、对我国征信制度建设的借鉴
我国现阶段急需建立征信制度,但作为征信制度基础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最新的与个人征信有关的规章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笔者认为,借鉴国际征信业的发展经验,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征信制度。
1.维护消费者的权利,寻求信息采集、披露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
(1)信息数据采集应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要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报送个人信用信息,不需个人同意。这没能体现对消费者拥有自己信用信息所有权的尊重,消费者不知自己的信用信息是否被采集和储存,也不知已被采集的信用信息是否公正、客观、准确。《暂行办法》没有规定不能采集和不需报送的信息,如党派、、婚姻状况,疾病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采集、使用可能引起歧视。笔者认为,对信用信息的采集,虽不需要数据主体同意,但应以书面、电话方式告之数据主体,或为其提供比如免费查询本人信用信息的渠道,以便消费者核实或提出异议。
(2)信用信息的使用应保护消费者的投诉权。《暂行办法》规定了消费者提出“异议”的解决程序,但商业银行如何使用报告,以及商业银行在使用信用报告后做出对消费者不利的决定时,消费者缺乏合法的维权途径。笔者建议,监管部门应要求商业银行在使用信用报告时告之消费者,赋予并保护消费者对商业银行不当使用信用报告进行投诉的权利。由于我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普遍不高,管理部门同时应加强宣传消费者在征信活动中的权利以及行使权利的方法,增强消费者对信用报告的信心。
(3)信用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更能体现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暂行办法》只规定信用数据来源于商业银行,因此,一些散布于公共机构和其他企业(比如税务部门、法院、电信公司、移动通信公司等)的个人有效信息不能很好的被利用,而全面的信息更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消费者个人的信用。《暂行办法》对于违法、违规等负面信息没有规定保留期限,这将降低消费者的纪律约束,不能激励失信者改过自新,不利于和谐社会基础的构建。笔者同时认为,正面信息也应有时效期,因为过去太久的记录并不能完全代表现在的信用状况和守信趋向。
2.允许私营征信机构与公共征信机构并存发展
目前,我国征信行业组织模式与欧洲公共征信系统极其相似,由中央银行负责组建和管理。前面谈到,国际征信业的经验表明,公共征信系统与私营征信系统是互补而非替代。征信业在我国基础比较薄弱,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强制性要求金融机构参加由金融管理部门负责组建和管理的公共系统,对较短时间内建立公共征信系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如此,我国征信业现阶段仍应允许私营征信机构的发展,与公共征信机构并存,甚至可以考虑,未来应以私营征信系统模式为主。征信业本质上属于市场服务中介机构,政府的干预更多的应体现在征信立法和行业监管方面,不需要动用公共资源直接建立和运作征信机构。私营模式能节约政府成本投入,而且信息来源更为广泛,信用产品更为齐全,更重要的是私营征信系统不仅能为银行系统服务,更能适应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还可以避免公共征信机构依附于政府部门时容易出现非公平竞争和低效率的现象。
3.在征信机构业务模式方面实行有特色的专业化征信服务
在征信机构业务模式上,笔者认为现阶段,企业征信与个人征信宜分开进行,即强调有特色的专业化征信服务。首先,企业比个人在经济地位上不处于弱势,企业征信的隐私法律保护要求与个人不同,于是征信立法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其次,企业与个人身份识别方式不同,企业应该有全国统一的识别编码,比如美国就有邓白氏商业记录编号(DUNS)、美国标准工业编码(SIC),而个人可用身份证号来确定;最后,企业和个人所采集的信息内容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与个人的消费信贷也不同,信用评分的方式和标准也不一样。因此,二者的不同特征要求征信行业的建设要有步骤、分重点的进行,专业化是快中取胜的秘诀。国际上著名的征信公司中,邓白氏(Dun & Bradstreet)以企业征信为主,全联公司(Trans Union)、益百利(Experian)等以个人征信为主,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坚持中央银行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1)明确中央银行征信监管的地位与职责。征信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作为唯一的征信监管当局具有合理性,可以避免像国外多家机构共同监管引致相互扯皮而降低监管效率。
(2)抓紧征信立法,依法监管征信活动。在允许私营征信机构与公共征信机构并存发展的情况下,应规定征信机构市场准入门槛,明确其最低资本金、从业人员资格条件、机构内控制度等方面的要求。规范征信业务管理制度,统一信息数据采集范围,明确负面信息保存时间,依法惩处恶意泄露隐私、滥用信用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求征信机构保证数据库的安全,严格监管征信数据的跨国流动。
(3)建立征信业协会,加强市场纪律约束。征信业协会的成员组织应相互监督,加强与官方监管机构合作;研究征信业发展规划,提高征信水平;做好征信宣传,对失信者形成强大的道德约束;引导消费者对征信活动的监督,发挥信息数据主体的监督力量,因为利益主体的监督对于实现隐私保护,提高信用报告质量是最有效的,并且具有长久的动力。
注释:
① 这些机构和个人包括:信用交易的交易对方;以雇用为目的雇主;受理保险的保险公司;负责颁发各类牌照或发放社会福利的政府部门;奉法院命令或联邦大陪审团的传票;经当事人同意的其他私人代表或机构等。
②芬兰的公共征信系统则外包给一家私营征信公司。
参考文献:
[1] 林钧跃.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J]. 世界经济,2000,(4).
[2][4]杜金富,张新泽.征信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5] 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U S Government DocumentJuly 1999 [OB/OL].
[6][7][美]玛格里特・米勒著. 王晓蕾等译.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一)确认
确认可分为一步确认和二步确认,第一步确认其主要解决企业在完成某项交易或事件时确定其应否确认、何时确认、以及如何确认,属于会计判定问题,是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准确的重要步骤,其既关系到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又涉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要求财务会计员必须严格将实际情况与专业相结合,不得盲目追求自主,现阶段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未对具体的确认时间进行明确的说明,所以具体确认时间仍以实际情况为主,在具体确认的过程中,企业的一般易可以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进行账目的记录,而对于相对复杂或特殊的交易,其计量和定量的选择和具体描述的难度将大幅度提升。第二步确认是针对已记录信息进行整理、核实和调整的过程,其主要通过对日常记录账户的结清,对账户记录和实物账款的核对,对记录中出现的差错进行调整、更正和分录,将财务报表从账户末行记录转入相应项目四个步骤以提升相关信息的准确性[1]。
(二)计量
计量是现代财务会计的核心,其以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为基本要素,而财务报告能否更好的服务于财务报告,计量属性能否符合“如实反映”“相关性”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企业资产现有条件能否随时出售等标准都会对计量属性的选择构成影响,而在现实企业管理过程中如果企业持有资产具有投资性质,在市场活跃的条件下,其持有资产可以随时公开标价而单独出售,企业可以为了卖而买,而企业所持有的资产需要在后期发展中继续使用,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那么这部分就不是为了卖而买[2]。
(三)披露
披露是专门将其他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进行表述的财务会计基本程序,其并不以财务确认的前提条件为基准,其对企业过户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敏感,而是对未来企业信息的一种有效预测和估计,其通常以财务报表附注或财务信息的其他手段进行展示。
二、现代财务会计基本程序中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信息确认真实性难以保证
内部方面,由于现阶段财务会计并未形成确认程序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的方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相对较低、相关法律意识不强、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在未对会计信息加工分析的条件下直接通过分类进行账户处理,使现代财务会计在确认程序上发生错误的概率较高。外部方面,我国整体经济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企业财务会计在信息筛选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挑优略劣,这必然加剧确认程序的失真[3]。
(二)财务会计计量不全面
现代财务会计计量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都有直接的关系,其不全面不仅会使企业整体财务核算的真实性,而且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滞碍影响,但在实际应用中难以保证计量单位的高度统一,受计量单位个体在特征、形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影响,计量程序的具体实施难度较大,促使部分环节忽视计量,造成现代财务会计漏洞,这为企业在未来经营发展中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埋下隐患。
(三)相关现代财务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现有现代财务会计的相关税法、会计法中并未对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程序实施细则进行明确的规定,使现代企业在具体进行财务会计信息采集过程中缺乏具体的行为依据,而相关的管理与监督部门也无法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真正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使其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三、解决现代财务会计基本程序中现阶段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应不断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及会计基本准则,为企业能够按照现代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形式和步骤进行财务管理提供方向性指导,以保证其财务信息的高质量,使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保障。
(二)高度重视计量在现代财务会计中的作用
在充分认识到计量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应在其固有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的计量方式进行明确统一的规定,并引导帮助企业在经营核算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计量方法进行,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现实中的特殊情况为条件进行计量方式的增加和选择,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相关人员综合素质
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财务会计监督机制、机构等不断加强和完善,通过充分发挥审计、税务、财政等部门的行政作用,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与核算的质量,与此同时通过有效的选拔、晋升、评估等机制提升财务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促进现代财务会计整体质量发生质的飞跃是现代财务会计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流程重组
一、 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商务活动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化和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直在寻找除文字处理和信息传递领域外的更大、更直接的利润空间,商务领域自然成为其首选的对象,而迅速膨胀的计算机网络用户也使得具有远见的商家颇感兴趣。从单纯的网上信息、传递信息到在网上建立商务信息中心,从借助于传统贸易手段的不成熟的电子商务交易到能够在网上完成供、产、销全部业务流程的电子商务虚拟市场,从封闭的银行电子金融系统到开放式的网络电子银行,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电子商务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1997年底,全球因特网上网用户已达1亿户,年增长率为60%,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7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为2000亿美元以上。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它是在因特网的广泛联系与传统信息技术系统的丰富资源相互结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相互关联的动态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展开。电子商务系统是指商务活动的各方,包括商店、消费者、银行或金融机构、信息公司和政府部门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实现在线交易电子化的过程。电子商务系统的关键在于完全实现在线支付功能,所以,为了顺利完成整个?灰坠??需要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系统、通用的电子交易支付方法和机制,还要确实保证参加各方和所有合作伙伴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全部商业活动。电子商务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由于电子商务是在因特网等网络上进行的,因此,网络是电子商务最基本的构架。电子商务强调要使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参加交易的买方和卖方、银行或金融机构、厂商、企业和所有合作伙伴,都要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中密切结合起来,共同从事在收稿日期:2000-11-22作者简介:徐 伟(1963—),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网络计算机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Intranet是整个交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扩展到Extranet,最后,扩展到Internet,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1991年美国政府宣布因特网向社会公众开放,允许在网上开发商业应用系统。1993年万维网(www,worldwideweb)在因特网上出现,这是一种具有处理数据图文声像超文本对象能力的网络技术,使因特网具备了支持多媒体应用的功能。1995年因特网上的商业业务信息量首次超过了科教业务信息量,这既是因特网此后产生爆炸性发展的标志,也是电子商务从此大规模起步发展的标志。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通过Internet进行交易已成为潮流。基于电子商务而推出的商品交易系统方案、金融电子化方案和信息安全方案等,已形成了多种新的产业,给信息技术带来许多新的机会,并逐渐成为国际信息技术市场竞争的焦点。目前,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并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贸交易方式和整个经济的面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电子商务就是借助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而开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它通过全球互联的网络,加快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成本,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电子商务一经出现,就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全球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而且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对此,全球已形成共识,各国政府都把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分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却不亚于发达国家,而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则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 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信基础设施和电子产品制造业有了长足进步,计算机网络规模迅速扩大,信息服务业务成倍增长,为发展网络经济、开展电子商务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认识不足、基础工作薄弱、法制和标准规范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要切实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同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要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要想真正实现网上交易,要求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带宽,这必须在硬件、软件上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而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先进,已建成的网络离电子商务的要求还有距离。另一方面,上网用户少,网络利用率低,致使网络资源大量闲置浪费,投资回报率低,也严重阻碍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信方面的落后面貌,是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的重要问题。宏观上,就整个社会来说,是要建设一个能够支撑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微观上,具体到每个企业,就是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才有能力进入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
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在信息经济环境中,企业围绕着信息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要有获得信息的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可以清楚地知道现实的市场需求,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产品,需要多少。企业信息化不是在现行的业务流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流程,而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运作。电子商务的实质并不只是通过网络购买东西,而是利用Internet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将会帮助企业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运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对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一种业务转型。变换企业业务运作模式,是企业在电子世界中获得成功的关键。真正的电子商务使企业得以从事在物理环境中所不能从事的业务。例如,使Internet成为一种重要的业务传送载体;生成新的业务,产生新的收入;使企业进行相互连锁交易;自适应导航,使用户通过网上搜索交换信息;使用智能;运用注册业务或媒介组织买方和卖方;使业务交往个性化,具有动态特征,受用户欢迎,更具效益。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还在于,随着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机制必然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作用不仅仅会改变交易手段和?骋追绞?而且,由于这些变化,尤其是供应链的缩短、市场重心的转移,以及各方面管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必然导致企业流程的变化,因此,电子商务成为企业流程重组的一种根本的推动力。
三、 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
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在手工管理方式下, 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型的流程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改变原有的信息采集、描述、组织、存储、检索、分析和使用方式,甚至使信息的质量、获取途径和传递手段等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发现,在传统的劳动分工原则下,企业流程被分割为一段段分裂的环节,每一环节关心的焦点仅仅是单个任务和工作,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仅仅用计算机系统去模拟原手工管理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要的是重组企业流程,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这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所谓企业流程重组,是指对企业经营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绩效标准上取得重大改善。BPR关心的是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计较“现在是什么样子”。因此,首先提出的问题不是“如何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更好”,而是“为什么要做我们所做的事情”、“为什么要用现在的方法做事情”。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促使人们对管理企业的方法所基于的习惯和假设进行观察和思考。重新设计意味着追根溯源,从根本上重新设计经营过程,而不是表面的改变或修修补补。其做法是完全摈弃所有的陈规陋习,抛弃旧的结构与过程,创造新的工作方法。流程是实施企业BPR的重心。现行企业组织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基础上的,完整的系列活动被组织机构所分割和掩盖。人们往往熟悉部门、科室和班组,但不熟悉过程。组织机构分工明确,界限清楚,可以明明白白地画在组织机构图上。而流程却不是这样,流程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BPR的对象是流程而不是组织,但它的实施将导致组织机构的变化。实际上,只要对流程实行重组,那么完成工作所真正需要的组织结构形式将变得越来越清楚。企业内部原有的组织设置、部门分工将会改变。
企业流程重组的本质就在于根据新技术条件信息处理的氐?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企业流程重组不仅是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也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结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扩大了人们思考问题的范围和控制问题的能力。它使业务流程各个环节联系更紧密,过去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的流程融为一个整体。信息网络使各个部门交织在一起,淡化了职能部门之间的界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重组经营流程,淡化部门之间的界线,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出企业流程重组概念之前,人们从实现自动化的角度应用信息技术。从EDPS,MIS到DSS,无非是利用信息技术为现存的管理构架服务。然而提出战略信息系统概念以后,尤其是企业流程重组概念的提出和实施,则要转变到重塑管理构架了。信息技术真正的能力不在于它使传统的工作方法更有效率,而在于它使企业打破了传统的工作规则,并创造新的工作方式,这正是企业流程重组的核心内容。企业流程重组不等于自动化,它关注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的目标,是如何用新的信息技术“做好当前和过去没做过的工作”。为此,需要研究新的开发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要充分认识信息作为战略性竞争资源的潜能,创造性地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找出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每一项活动的必要性,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等,去发现正确的业务流程,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些工作可以合并,组织管理层次可以减少,有些工作可以取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