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7 18:09: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皮肤管理基本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艾滋病 一对一家庭 社区护理
艾滋病不仅病程长、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因此,以家庭/社区为基础的一对一护理工作模式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家庭、亲朋或社会自愿者做护理员,使之掌握正确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帮助,使艾滋病患者获得尽可能满意的护理照顾及情感支持。我县1998年发现第1例HIV感染以来,至今累计发现HIV感染/AIDS患者106例,男72例,女34例,平均年龄42.13岁。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57例。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收治艾滋病患者6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护理,其中男47例,女13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文化31例,初中21例,高中以上4例。随机抽样分成两组,即一对一护理组(试点组)和普通护理组(对照组)。
护理措施
加强能力建设,掌握护理技能:①初期: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得到系统培训,2005年本人有幸被选派到武汉中南医院进修艾滋病护理,回单位后在县卫生局组织下举办了全县医疗单位艾滋病护理培训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胜任这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选拔培训家庭护理员:在艾滋病家庭中挑选1名较精明细心的家人或邻居自愿者、亲朋,对他(她)们进行面对面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作为家庭护理员。并为他们发放一定的劳务补助。③培训内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艾滋病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知识以及艾滋病患者情感心理支持技巧。
疾控护师负责提供技术支持、考核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利用每季度艾滋病患者体检之机,对家庭护理员进行培训指导,乡镇卫生院指派专人负责本乡镇患者护理管理、联络等,能尽快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一对一护理责任包保,为艾滋病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减轻患者身心痛苦、防治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是惟一的手段,试点组的每1例艾滋病患者配有1名责任护理人,有的是家人,有的是亲戚或朋友有的是邻居自愿者,他们负责为患者提供生病后的照顾、关心、问候和心理帮助,这样家庭和社会共同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对其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艾滋病是一个病程长而致死率及高的疾病,几乎所有HIV感染/AIDS患者都面临因病致贫、面对死亡、社会歧视、病痛折磨等难以抗拒的问题,常常会表现愤怒、抑郁和绝望,护理人员要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做到:关爱体贴、热情奉献、耐心细致、尊重,不评判、不歧视,消除焦虑和悲观的情绪,鼓励他们乐观向上、积极地生活方式。
饮食护理:1天3餐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根据个人经济状况,蔬菜水果多样化,豆浆、牛奶常饮,禽、肉、蛋类及时摄取,原则上以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皮肤护理:①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衣;②皮肤搔痒时不要抓伤皮肤,可轻轻按压或拍打;③若暴露的伤口不要包扎,感染的伤口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理;④皮肤过于干燥时可涂抹润肤霜。
药物依从性帮助:①监督服药,给药到手,看服到肚;②闹钟、电话、短信到点提醒。有一患者的妻子因有事要外出1周,临走前她把患者吃的空药瓶吊在卧室和厨房门顶能碰着头的位子,患者每天必须经过好几次,瓶一碰头就想起服药的事,这样妻子外出1周1次也没漏服。还有一位邻居自愿者老王,他负责护理的是一个单身男子李某,30岁出头,家里很穷,当他接到HIV阳性确认报告时,开始否认、愤怒后天天酗酒闹事,邻居老杨一家非常害怕,一见他就关门躲避。但有1次小李生病3天没起床,老杨就试着去帮助他,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主动上门指导老杨一些有关艾滋病护理常识,之后老杨就成了小李的护理员,小李开始正常生活有时还帮老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关照,过着正常的农家生活。事实证明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对艾滋病患者是多么的重要。
结 果
一对一家庭护理组的30例艾滋病患者无论从治疗效果、服药依从性还是身体状况、精神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的30例患者有很大差异,具有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的意义。见表1。
关键词:辐射;防护;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抽取在在市中心逛街及店主的10~60岁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 包括①一般情况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收入、职业等②辐射及危害基本知识 是否听过辐射、辐射三大要素、 辐射传播条件、电磁辐射危害及严重程度③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防辐射物品、各种防护措施的了解、提高大众防辐射意识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调查问卷中的结果,并且采用Epidada3.1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发放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8份,有效率为99.6%。其中女性占53%,男性占47%。年龄在18岁以下的占16%,18~30岁的占26%,30~45岁的占28%,45岁及以上的占30% 。
2.2对辐射及其危害基础知识的认知 ①被调查者中80.1%听说过辐射,19.9%好像听说过。且82.9%认为辐射对人身体是有害的;②网络、媒体、书籍是人们了解辐射的主要途径,而一些专业的讲座却比较少。因此,应该多开展一些专业讲座让人们更加了解辐射。③接触到的带辐射产品主要是电脑、手机和电视机。④10.8%的人关于对目前的电辐射对环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的看法中,10.8%的人认为非常严重,31.9%的人认为严重,38.7%的人认为一般,还有18.6%的人认为不严重。⑤电磁辐射的三要素是:辐射源的强度、受辐射的时间 、与辐射之间的距离。而知道这一知识的人只有55%,需加强该方面的有关宣传。
2.3辐射防护基本知识的认知 ①被调查者中知道的防辐射物品主要为防辐射服、植物,另外还有眼镜、雨伞。但眼镜和雨伞的防辐射本质上并没有防辐射功效,只是可以起到一点阻挡作用,而植物的防辐射作用目前并没有得到证实,人们对此认识不够全面。②86.1%的人认为防辐射产品有一定作用,但用处不大。这说明人们在防辐射上并不依赖于防辐射产品。③超过50%的人对部分产品采取过辐射防护,但也有21.4%的人从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且被调查者中有70%的人在购买电器时往往不会考虑电磁辐射这一问题。说明人们日常防辐射观念还很薄弱。④从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认为提高防辐射意识最有效地方法主要是媒体,说明媒体和有关部门在这件事情上起着绝大部分作用。因而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有关部门提高对此的重视度。
3讨论
3.1存在的问题 ①法制有差异,规定稍笼统 继国家环保局颁布《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后,各省相继颁布了管理办法。但在一些标准上不是很统一,规定内容不相同,且国内与国外的标准也存在较多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电磁辐射相关工作的施行,同时让相关部门与民众在这方面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②对电磁辐射环境污染问题关注度不足 鉴于环境中的电磁辐射不易发觉的特点,且通常是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或病变后,才受到注意。所以电磁辐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得不到重视。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辐射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已不同程度的危害了群众的健康。③环保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虽然目前我国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监管专业性很强,地市级、县级环保相关部门也大多因为监管能力建设不够、对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用监测设备的缺少而导致监管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 ④媒体宣传方式稍片面 在很多时候各种媒体在对电磁辐射及危害报道时,会夸大其词,过分强调其危害,对电磁辐射知识及理论的普及却较少,这让群众难免产生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部分电磁辐射建设单位宣传力度较小,不够重视,在项目建设中也不加强与公众的参与度,不及时对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情况进行公示,引起群众的失望满意度大大降低。
3.2建议 ①加强立法、统一标准 尽快制定并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电磁辐射项目建设,加强各部门对电磁辐射行业的监管职责和权限,为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支持。②提高对电磁辐射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 应当充分认识到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加强对电磁辐射行业规划和布局的指导,合理地降低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水平。同时加大力度开发新型环保电器,从源头降低生活上的辐射。③成立专门的监察部门 成立相关部门,把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纳入环境常规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同时给予适当的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购置基本的监测仪器以及防护设备,为各级环保部门有效开展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工作提供保障。④加强对电磁辐射的科普宣传 在加强对电磁辐射建设项目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资源普及电磁辐射基本知识,加大正面宣传,客观地报道人类对电磁辐射的各项研究成果,使公众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电磁辐射,消除恐惧心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⑤广大群众应提高防辐射意识,仅仅在思想上,更应该在行动上,从日常行为习惯开始,采取科学态度,积极预防,理智对待,做好辐射防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秋菊.核科学百年讲座第九讲电离辐射与人类生活及环境[J].物理,2003,32(9):618-621.DOI:10.3321/j.issn:0379-4148.2003.09.012.
[2] 孙永敏,陈刚,江瑞霞等.比亚芬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3(4):316-318.DOI:10.3760/j.issn:1004-4221.2004.04.018.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也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由于病情长,不能根治,并发症多,所以患者心理活动与其他疾病不同,在临床实践中要应当根据不同患者心理特点我们给予心理支持和护理,使她们了解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可以通过终生治疗情绪稳定、生活规律、适当锻炼而避免产生并发症,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长寿。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排除焦虑和消极的情绪,净化心理世界,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分型
1.型糖尿病(T1DM) 与自身免疫有关,起病缓急不一。青少年起病较急,症状明显。成人则起病隐匿,但在感染或其他应激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病人多较消瘦,有酮症酸中毒倾向。胰岛素分泌不足,需应用胰岛素治疗以控制代谢紊乱和维护生命。
2.型糖尿病(T2DM) 占本病群体的95%,是指胰岛素抵抗和(或)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多成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症状相对较轻,中晚年常伴有一种或多种慢性并发症。病人肥胖多见,很少自发性发生酮症酸中毒。多数病人不需依赖胰岛素治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是指目前病因已明确的继发性糖尿病,包括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等。
4.妊娠期糖尿病 是指在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论其是否需要用胰岛素或单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任城糖尿病。
糖尿病的临床概要
糖尿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增高、葡萄糖耐量降低和糖尿。典型的症状时“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
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或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
糖尿病的综合性治疗
综合性的治疗
-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药物治疗
-降糖、降压、调脂、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1 淡化心理及健康指导
由于病程漫长,长期饮食控制,日常检测血糖、尿糖和用药治疗等带来许多病人生活和精神负担。另外,病人对糖尿病知道的了解甚少,就产生焦虑,这样不利于配合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对病人的焦虑和消极的情绪医务人员应予理解和关心,采取多种方式,使其尽快进入病人角色,用易懂的语言,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后告知病人和家属。让病人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此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及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帮助克服淡化心理。
2 消极心理及健康指导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而且易反复,产生并发症多,所以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易出现急躁情绪及优郁等消极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治疗失去信心。消极心理及病情形成了恶性循环。对这样心理的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该做到是:让病人真正的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保持正常的体力和心理状态,摄取适合病情的饮食,增长自我保健的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了解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可以通过终身治疗情绪稳定生活有规律适当体育锻炼而避免产生并发症,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长寿。
3矛盾心理的健康指导
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长期的治疗带来的烦恼,另一方面是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带来的矛盾。控制饮食对部分食欲亢进的病人来说是一种残酷的,病人不敢吃,想运动又怕低血糖等并发症,产生复杂的心理,内心充满矛盾和极其痛苦,并出现病情不稳定。这时医务人员应做很细致,耐心的健康指导,通过心理的支持和疏通,密切护患关系,增进交流,可以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增长自我保健知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要因人而异,根据病人的年龄、个性、文化水平等,灵活的运用各种技巧进行心理护理。同时做好病人病情的观察,①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尤其注意血压、体温的变化;②观察尿量的改变,记录出入量;③监测血糖、尿糖,血、尿酮体,电解质,肾功能及血气分析。
4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包括:①饮食的控制。②坚持运动。③学会自测尿糖;④使用胰岛素者应学会和掌握胰岛素注射的技术;⑤使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⑥自我保护:注意清洁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预防感冒及其他感染。保持生活规律,情绪稳定。外出时随身携带疾病卡,并带糖果,以备低血糖时迅速食入;⑺定期复查血糖、肾功能、眼底。
饮水时间和方式认知儿童少年中对饮水时间和方式的认知正确率都接近或超过50%,其中对睡前喝水的认知正确率偏低。对一次性大量饮水、口渴时喝水和少量多次主动饮水的认知正确率在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学段的升高,饮水知识正确率有升高趋势。晨起空腹喝水和睡前一杯水的认知正确率在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儿童少年认为饮水不足可能导致便秘和皮肤干燥的比例较高,而知道可能导致头痛、肾结石和高血压的比例较低。对饮水不足导致便秘、皮肤干燥和肾结石的认知正确率在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饮水不足的危害认知正确率随学段的升高而升高,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对饮水不足导致便秘、皮肤干燥、头痛、肾结石和高血压的认知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在饮品选择上,50%以上的儿童少年在学校和家里饮用白开水或瓶装饮用水,可能与白开水在学校和家里更加方便和容易得到有关,另外在家里家长的饮水行为可能对儿童少年影响较大。家长教育与学校政策对儿童少年选择饮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饮水知识健康教育很好的切入点。儿童少年一天中在学校的时间最长,如果学校方面对学生或校内超市进行很好的管理和引导,儿童少年饮水行为可能会得到改善。在公共场所,儿童少年选择茶饮料(冰红茶、绿茶等)的比例也较高,可能与当前超市或市场等场所茶饮料的易得性有关[4];另外也与儿童少年的口味偏好有关[5]。在公共场所儿童少年缺乏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大都自己购买可能也是造成在公共场所饮料饮用比例偏高的原因。所有饮品中,调查对象最喜欢、认为最应该饮用的主要是白开水或瓶装饮用水;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白开水或瓶装饮用水的饮用比例均高于其他饮品,说明我国儿童少年对饮水基本知识了解较好,可能与近几年饮水知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有关。含糖饮料、含乳饮料、碳酸饮料等营养价值相对较低,但口感味觉好,儿童少年长期过多饮用可能会造成超重肥胖等慢性疾病[6-8]。因此,对儿童少年进行相关方面的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家长以及社会相关方面都应对儿童少年饮水行为进行很好的引导。
儿童少年对饮水时间和方式的认知正确率除睡前喝水偏低外,均高于50%。82.6%男生和91.3%女生认为少量多次主动饮水有益健康,且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学段增高对饮水时间和方式的认知正确率升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饮水应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宜少量多次[9]。机体缺水可增加慢性肾病的发病风险,也与高血压、头痛[10]、中风、冠心病、心跳过速[11]等疾病或症状相关。儿童少年认为饮水不足可能导致便秘和皮肤干燥的比例较高,而知道饮水不足可能导致头痛、肾结石和高血压的比例不高;随学段增高对饮水不足危害的认知比例增高,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对饮水不足危害认知的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确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意识支配行为。而行为的形成和改变除正确的认知以外,还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和社会环境与条件,个人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相关规章制度等。儿童少年正处于接受各种知识的阶段,正确的健康意识会对个体行为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期对儿童少年进行健康饮水知识的宣传,促进其养成健康的饮水行为方式。
作者:吕艳丽 卢立新 高仙 张世伟 李鑫 陈倩 王培玉 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 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略)
2如何培养皮肤科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及交流技巧
2.1加强皮肤科临床实习医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代医患关系泛指医务人员与病人及家属、监护人等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般的消费关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它广泛涉及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方面[3,4]。临床实习医生既是在医院环境中继续学习临床技能的学生,又是对病人实施医疗活动的医生,在带教老师面前是学生但在病人面前是医生,因此要认识到自己就是医患关系的一方主体,要知道在医患关系中,病人有使用就医权利、知情同意权和发挥参与治疗权,同时医生有职业自和得到尊重、体谅、信任的权利。和谐医患关系是指医患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尊重、信任、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洽关系,遇到矛盾与纠纷,能从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角度出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加以解决的平等关系[5]。
2.2加强皮肤科临床实习医生的法制教育:临床实习阶段除了学习临床技能外,也是实习医生培养法制观念、熟悉法律法规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正在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部涉医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但临床实习医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仍普遍存在[5],因此在对实习医生岗前培训及日常工作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医疗制度、医患沟通技巧、医疗操作规范等教育,学习法律知识以及树立法制观念,充分认识目前严峻的医疗形势,依法行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防范医疗纠纷[2,4]。
2.3加强皮肤科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及交流技巧培养:首先必须加强皮肤科临床实习医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医者,当以德为先”,没有好的德行和人品,是无法体现“人民医学为人民”这一宗旨的[6]。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病人知情同意权、隐私权、治疗护理权等。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相关知识的传授,重视临床带教,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4]。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是单纯的信息交流,而且还包含着两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医患交流的方式主要有言语和体语两种。沟通交流是一个双向过程[2]。实习医生刚接触病人时,由于尚无临床经验,往往不够自信,不知从何下手,尤其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有敌对态度的病人时容易出现不良情绪、紧张焦虑。应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应将培养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每天的临床教学中,注重交谈的方式和技巧,提倡学会使用身体语言来与病人沟通,培养实习医生去注意病人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等来判断病人的需求[4,7],使实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增强沟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医生之间医患沟通经验交流、模拟角色等进行以主要包括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沟通理念、沟通流程的言行规范、情商教育以及沟通的艺术技巧等的培训[5]。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和危重急症之一,是各种心脏病末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是心肌细胞持续性或渐近线损害引起,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亡原因【1】。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发展和生活饮食习惯、环境的变化,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导致老年性慢性CHF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老年女性CHF患者心理情绪障碍和社会角色的改变更为明显,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引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近几年来我们对老年女性CHF患者实施新型优质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护理措施和体会分析、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共收治的老年女性CHF患者共60例,均为经病史、体征、超声心动图确诊、符合诊断标准、心功能在Ⅱ~Ⅳ的住院患者。原发疾病为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高冠心等。按照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30例;将两组的年龄、病程、原发病、心力衰竭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护理方法 ①对照组:按心内科护理常规进行。②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在做好紧急处理的同时,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家庭社会等基本情况;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舒适指数(SD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了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病理、生理、心理评估,制订个体化护理计划;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心理干预、健康宣教等新型优质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时,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程度,再次进行6min步行试验、SAS、SSD、ADL的评测。随访6个月,观察半年内心衰的复发率。
1.4 统计处理? 文中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用t检验及χ2进行比较,代入SPSS18.0软件统计中处理,当P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和随访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比较,在心功能改善程度、6min步行试验、SAS、SSD、ADL、半年复发率等方面,P
3 讨论
3.1 人文关怀 患者的整个住院就诊过程中,从病室安排、生活设施、日常管理、治疗护理等方面着手,将人文关怀上护理贯穿体现其中,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就诊休养环境。病室保持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盖被轻暖、衣服松软、清洁干燥;生活设施和抢救治疗仪器设备齐全到位、安放有序。加强病区管理,保持病室整洁和安静,注意隐蔽性;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时间;定期和按需巡视病房,控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和探视时间;做好病区内消毒隔离工作,减少院内感染的可能。配备一名助理护士协助患者的生活管理,严格控制出入量【2】。指导和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利于血液循环和改善心功能;卧床的患者要定时变更和翻身或下床活动,做好饮食、皮肤和口腔护理,严防压疮和泌尿系感染;做好保护性咳嗽动作,利于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
3.2 心理干预 较多老年女性CHF患者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病情较重、预后不佳,加上对疾病基本知识、治疗护理要点不甚了解,因此常会出现恐惧害怕、焦虑紧张和抑郁失落等不良心理反应。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个体化的心理干预,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和治疗护理的基本知识,以及各种注意事项,介绍以往成功救治的病例,请恢复较好的病友多做正面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3】。加强护患沟通,多倾听患者的心声,同情理解、关心体贴病人,当病人为亲人,尽量满足其合理诉求,纾解紧张焦虑的心理。请患者家属和和朋友多关心支持患者,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缓解抑郁失落的心理。不断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拾生活的希望,积极配合临床诊疗和护理工作,利于身心早日康复。
【关键词】 糖尿病;健康教育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18例,女65例,男53例,年龄32-80岁,文化程度:大专3例,初中52例,小学55例,文盲8例。有并发症92例,无并发症26例,健康教育普及率100%。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人员 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应有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医院中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如医生、护士、营养师都有责任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1.2.2 健康教育形式 ①“一对一”指导: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时,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知识层次及疾病的不同阶段,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单独指导。②“看图对话”: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每2周1次“看图对话”教育。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参与,主要讲解病因,症状、饮食、运动、药物、监测等知识。③专题讲座:每月举行1次大讲堂专题讲座。④发放资料:通过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书籍、卡片等宣传资料,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
1.2.3 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疗法指导、用药指导、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等方面。
1.2.3.1 糖尿病基本知识 告诉患者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分型、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以及糖尿病的症状、并发症和诱发因素等,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1.2.3.2 心理指导 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是可以防治,减轻心理压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3 饮食指导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来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以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计算。碳水化合物提供总热量的50%-60%,同时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天应多吃蔬菜及粗米面制品,应以蚕豆、小麦、不含糖的新鲜水果;20%-25%的热量来源于脂肪和油类食物,饮食以清淡为宜。蛋白质不超过总热量的15%,如鱼、海产品、无皮鸡肉、坚果等。合理限制高脂食物,少吃油炸食物。少食多餐,一般每日按三次进餐;餐次分配:早、中、晚比例各为1/3或1/5、2/5、2/5。
1.2.3.4 运动疗法指导 规律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糖代谢及提高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敏感性。可根据患者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家务劳动、太极拳、打网球、跳舞、爬山等,但运动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的原则,不宜做剧烈运动。血糖>16.7mmol/L,空腹太久、胰岛素或降糖药作用达高峰,或罹患双足麻木、刺痛、颈(胸)部疼痛、呼吸短促、眩晕、恶心、视物模糊等疾病时,禁止运动。运动尽可能在餐后1-2小时进行,时间每次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频率每周至少3次;运动时最好有人陪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备糖果和血糖仪,如有不适,及时监测血糖;如有低血糖,尽快补充糖分。尽量不要在黄昏或夜间进行剧烈活动,以免睡觉后发生低血糖。
1.2.3.5 用药指导 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用药时间、剂量、药物的作用机理和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的不同类型,准确用药,并教会患者观察用药后反应,不可随意增减、漏服、补吃或突然停药,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带来脏器的损伤。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教会患者自己注射和保管胰岛素,抽取胰岛素的剂量必须准确。胰岛素注射时间要固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进餐时间也要固定,以保证胰岛素注射时间间隔符合药物动力学规律。
1.2.3.6 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指导 低血糖主要表现为:饥饿、头晕、软弱、心悸、出汗、脉速等症状,重者发生惊厥、昏迷、癫痫。可直接对机体组织细胞产生严重的损害,特别是脑组织的损害,还可诱发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等。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用药要规范,经常监测血糖,确保每餐摄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保持恒定运动量,严格按时进餐,生活规律化,如果因某些特殊情况使进餐时间延迟,应预先吃些饼干、水果或巧克力等食物,以防止血糖降低。一旦发生低血糖,患者应尽快进食糖类食品,或喝一些糖水。同时,不同患者还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已出现神志障碍,但尚有吞咽能力的糖尿病患者,可将白糖或葡萄糖放入其口颊和牙齿之间,使之溶化后咽下;对出现昏迷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喂食,防止由于喂食不当而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应迅速送往最近的诊所或医院抢救。
1.2.3.7 预防周围神经病变指导 嘱患者每日清洗、按摩足部皮肤,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鞋袜平整、宽松,避免挤压足部,有表皮损伤时及时处理,修剪趾甲时使趾甲呈弧形,与脚趾等缘,做好足部护理,预防糖尿病足。若发现局部颜色和温湿度变化或有感染时及时就医。另外要保持口腔卫生及皮肤清洁。2 结 果
通过糖尿病知识教育后,出院前对患者口头提问和出院后1个月内电话随访,大多数的患者能口述糖尿病饮食、运动疗法和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防治,并能在出院后应用所学到的糖尿病知识,定期监测血糖变化,合理用药、适当运动,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提高了生存质量。3 讨 论
关键词:全科医师;免费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是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压力的重要举措。免费医学本科生今后面向乡镇(社区)卫生院从事全科医疗工作,因而加强对全体免费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教育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新任务。
一、全科医学概念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的新型医学临床二级学科,它以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预防医学为主导,防治与保健一体化,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连贯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1]全科医疗首先在美国建立,并相继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我国的全科医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结合生理、心理、社会因素考察疾病,明确诊断,并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治疗、预防及健康教育,改善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全科医生是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门人。
二、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2]从2010年起,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连续3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本科毕业生。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66所高校已招录免费医学生1万余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全科医师视角下免费医学本科生的培养
1.培养目标与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为:根据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需求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立志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之心,对患者的大爱之心、关爱之情。
知识体系要求为: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基本了解人文科学、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基本技能要求为:具备较扎实的全科医学技能,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处理方法;初步掌握预防医学及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一般疾病的初级诊疗、疑难病症的转诊治疗能力。
2.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三段式教学;设置主干学科和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及选修课等课程群。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实施通识教育,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科学研究概论等课程,为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2)生物医学课程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
(3)公共卫生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基础。通常包括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与管理学、初级卫生保健、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等有关内容。
(4)临床医学课程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基础、口腔科学、医学影像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中医诊断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课程。
提倡早期接触基层,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开展临床课间见习、集中见习等获取临床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5)全科医学课程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整合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通常涵盖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计划生育指导、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技术、急救医学等课程。
(6)选修课程
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依据,科学配置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通常分必选和任选两大类。
3.教学评价
一是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记分作业考核、教学实践活动考核、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笔记等基本形式;二是分析课程考核和考试质量,坚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孟群,解江林,吴沛新,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