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国经济发展形势

全国经济发展形势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全国经济发展形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全国经济发展形势

第1篇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丁•哈克,斯塔夫罗斯•A.金融机构的绩效――效率、创新和监管.泽民奥斯,徐诺金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5-96.

第2篇

一、对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的评价

一季度,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认真落实“两会”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各级各部门反映的情况看,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好于去年同期,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经济形势分析会不能一般性地摆一摆工作、面上泛泛地说一下就够了,今天的会议不但要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分析形势,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抓好后段工作。

听了各区县(市)和部门的发言,结合宏观形势分析判断,我认为:今年开局虽然好于去年同期,但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工作抓得更紧更实,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应当更好,经济发展应当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原预计一季度GDP的增速可以达到14%,而实际情况是:工业增速达到了,农业生产开局平稳,三产业增速比较低。按理说,一季度经济增长不会受政策性调整的太大影响,二季度所受的影响要明显些,特别难判断的是三季度;但我市一季度经济就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指标不是很理想,一些方面表现得不景气。这有春节过节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我们自身的原因。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对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重视关注不够。有的负责同志抓工作的力度不大,精力不集中,没有盯住主要经济指标,没有看出工作与目标任务的差距,没有重视指标与工作的关系。如果我们不重视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抓发展的针对性不强,经济工作就很难搞好。同样,如果一个地方不能把这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抓好,你说这个地方的其他工作搞得很好,那恐怕也只是在讲空话。我们搞经济工作不能唯指标、唯GDP,但高度重视经济指标还是必须的。今天到会的部门很多是专业经济部门,可是有的部门所提供的经济指标数据是经不起推理的。比如,今年一季度我市二产业增长速度达到了23.8%,比去年同期高了三四个百分点,而部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的货运量同比下降了7.6%。这就很不符合常理和逻辑,这样的数据肯定出了问题。各部门要认真搞好本职工作,对照相关统计数据,搞好数据分析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各区县(市)也是一样,要搞好经济指标的分析工作,以正确判断经济发展态势,作出科学决策。现在,各项工作任务都很重,但是要分清工作的轻重主次,要认真研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工作,各区县(市)的主要领导同志每个月都要拿出几天时间来重点研究经济指标以及经济指标背后的问题。

(二)抓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还要增强。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很复杂,要积极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积极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站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看我们的发展速度。今年一季度,如果纵向比较,我们的一些指标确实好于去年;但如果横向比较,我们在全省的位置却是往后走了。自己跟自己比,我们的GDP、工业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速算是比较好的,但是,放到全省看,我们增速最快的工业在全省也只能排第八位。这也就是说,在我们增长的同时,人家在更快地增长。更何况我们的基数比较小,增加的绝对量也比较少。全国一季度GDP的增速是11.9%,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比全国平均水平快2到3个百分点才能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而一季度我们GDP的增速只有12.8%,仅快了0.9个百分点。所以,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我们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主动地想问题,主动地抓落实。特别是要在实际工作和操作层面上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比如税收征管方面,去年我们开展了税收协控联管工作,通过这一创新,收效比较明显,今年一季度地税的各项指标增速都在40%以上。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强调要主动研究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工作发展不平衡。从各地各部门汇报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出,工作成效不一样,工作发展并不平衡。显然,有些区县(市)和部门还没有对今年的复杂局面引起足够重视,还没有真正把市里确定的目标、指标系统地落到实处。比如投资的问题,有的区县(市)促进投资增长的办法还很有限,没有系统地抓扩大投资的工作。

二、对二季度经济形势的判断

从全国、全省一季度的情况看,今年的经济形势总体上要好于去年。但是,宏观经济形势要比去年复杂得多。一是流动性的问题。现在银根在收紧,流动性将进一步减少。虽然一季度金融工作的开局好于预期,但今年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总体上比去年更为复杂。二是土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制约今年发展的最大问题。虽然现在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还没有明显显现,但估计在二季度或三季度会逐渐显现出来。今年中央反复强调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怎样控制新开工项目呢?我看除了审批这道关以外,就是严格控制土地。三是价格的问题。生产资料的价格目前涨得比较快,可能会涨得很高,而过快的涨跌往往使企业很伤元气。四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一季度对外贸易加快恢复,进出口增长很快,企业拿到定单的情况也比较好。但如果今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攀升,又会影响到企业的出口。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考在前,谋划在前。要针对这些问题,在二季度相应地采取一些对策措施,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复杂的形势下,抓好发展很不容易,主要的办法还是加快工作节奏。

三、全面做好二季度的各项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二季度的形势分析。二季度,市政府要每月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各区县(市)要在每月10日之前,向市政府办报送经济形势分析材料,市政府将在每月15日左右召开常务会进行集中点评。第二,要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二季度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项目建设都是黄金期,是我们抓经济工作最重要的时段,对任务过半、全年经济工作结局也至关重要。市县两级要尽可能减少会议、压缩会议,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工作。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抓产业、抓项目、抓环境,取得明显的发展实效。具体来说,要抓好这么几项重点工作: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今年的工作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全市“十二五”规划的开局。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增长。主要是继续开展“三项行动”,抓好项目新开工;加强项目调度,掌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及时协调处置,抓好环境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做好“十二五”规划。

(二)全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我们讲的重点产业,是立足益阳发展实际,具备现实条件,符合各地资源禀赋,能够较快见效的产业,像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关于食品加工业,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的机遇和前景比较好,作为的空间很大。要力争在5月中旬之前拿出配套政策,全力支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关于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零部件业,全省在未来五年将会形成很大的汽车产业,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前景很好,现在全省有九个市州都把汽车零部件业作为重大产业在抓,益阳这项工作起步早,目前已经抓出了一些效果,要继续盯紧抓好。

(三)加快三产业发展。三产业发展要与整个经济发展同步,如果增速太慢、发展滞后,就会制约整个经济发展。并且三产业发展与地方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在税收体制改革以后,工业项目的税收大部分要上缴,真正留在地方的不多,能够形成地方可用财力的,很大一部分是靠三产业税收。去年,全市汽车消费的本地购买率只有10%;今年一季度,全市购车5326辆,其中3082辆是在本地购买的,占到60%左右,这样一来,汽车购置税就有550万元,是一笔很可观的财政收入。二季度,要深入调研,想方设法促进和扩大消费,全面加快三产业发展。

(四)加快城镇建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要同步推进。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水平实际上滞后于新型工业化的水平。国家今年将会出台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我们要提前做好调研和规划,不要等到国家的政策出台了以后再来启动这项工作。二季度是市政建设的黄金季节,中心城区的市政建设要全面启动,并且要在施工质量和施工环境上全面加强。各区县(市)都要想些办法,加快县城的建设,提高承载和聚集能力。现在,国家反复强调结构调整,具体到我们益阳怎么调结构呢?我看有两个方面是当务之急,第一是调整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把二产业的比重调高一些,把一产业的比重调低一些;第二是调整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减少农民以致富农民,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五)高度关注民生。一是要搞好就业工作。对用工和就业的问题要有实质性的举措。招工虽然是企业的行为,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但政府可以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提供信息,政府及时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信息;第二是加强引导,包括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补贴,鼓励企业招收本地职业院校的学生,引导企业关心和重视员工,等等。二是要全面铺开为民办实事工作。二季度,各区县(市)和各部门要及时启动为民办实事的有关工作,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对于那些必须要做的事情,应当是“早做一天、早一天出成效”。

第3篇

关键词:乡镇经济;农业经济;经济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人均生活所需及经济建设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全国农业生产力中,又以乡镇农业生产力为主导。因此,如何加强农业生产力,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农业部门及乡镇农业部门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近年来,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1.1 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优化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虾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乡镇农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3 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3.1 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3.2 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3 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国性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要加强乡镇水利资源的建设,同时要加大先进机械生产设备的购置力度。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农业生产人员接受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及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坚.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J].农业科技与发展,2013,(4).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85-04

一、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辽宁省是我国低碳经济试点省区。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地方申报的情况,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辽宁省在成为试点地区后,先后采取了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不论从辽宁省人均碳排放指标看,还是从碳生产率水平和其他方面看,辽宁省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人均碳排放量是用来反映碳排放水平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的指标,碳生产率=GDP/碳排放总量。刘宏、孙倩和王海采用以上两个指标比较了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发现辽宁省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碳生产率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辽宁省在生产和生活上过于依赖碳高排放的能源消耗,而且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1]。

以上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部分省市相比,在单位产值耗费的能源数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等方面都比较高,因而碳排放量较高。这也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还不高,需要加强研发,增加投入。

二、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继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辽宁省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目标,具体包括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初步确立等方面。根据这个要求,笔者认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

1.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通过节能,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地球环境的污染。节能,就是要在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同样的产出;或者是以同样的能源消耗取得比原来更多的经济产出。换言之,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要有相应的技术。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废弃物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仍是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形式。由于它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也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辽宁省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早、效果突出的地区。早在2002年,辽宁省就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了“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被国家发改委等六大部门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省。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循环经济从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阶段。但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仍然是紧迫任务。

2. 重点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辽宁省实现低碳发展的产业基础。辽宁省是一个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大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辽宁省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向以新兴低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表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型经济。这是继信息经济之后又一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与变革。适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此,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简称《决定》),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布局。这是我国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决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环保、新一点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重要特点就是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可以称之为新兴低碳产业。响应中央的号召,2010年2月辽宁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定位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把先进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9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第5篇

深刻认识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是首次。我们看到,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到“海洋”两字,指出军队要“保卫领海和海洋权益”;十五大报告提到要“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十六大报告提到要“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十七大报告提到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这些报告对海洋的表述都只有寥寥数字。十报告首次用40个字完整阐明海洋强国战略,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

中央为什么要在现阶段提出“建设海洋强国”?首先是反映了对历史的清醒认知。我国近代百年屈辱,直接源自于海上的衰落。海权的丧失,多次打乱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使之延后了至少上百年。历史荣辱表明,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必须建设海洋强国。其次是反映了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洞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之后,海洋作为国土空间和资源宝库的地位迅速显现,开发利用海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成为沿海各国矛盾冲突多发的新焦点。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海上形势,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第三是反映了对未来的清晰谋划。海洋是全球化的战略通道和贸易走廊,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生态屏障。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开发。

建设海洋强国,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关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拓宽未来发展空间,培育未来发展新增长极,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动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支持系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在战略上突破“海上包围圈”,形成区域海洋控制权,进而推动“和谐海洋”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总之,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

深刻领会海洋强国建设的任务要求。海洋强国战略,是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三位一体”的国土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主攻方向。我国是海洋资源大国,拥有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总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总长14000多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海岛7300多个,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着力开发海湾、海岛等海洋重点区域,培育海洋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石油天然气等海洋产业,有望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保护海洋环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生态支撑。目前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溢油风险加剧等,随着新一轮沿海开发全面展开,加强海洋资源环境支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首先是战略。没有海洋控制权,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海洋经济。必须树立海洋国土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开创海洋发展的远大前景。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宏伟战略。近年来,为探索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广东、山东、浙江、福建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这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海域面积占全国的30%以上,海岸线占全国的60%以上,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左右,是现阶段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所在,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导区和先行区。其改革发展,将为全国海洋强国建设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广东省以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主载体,以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岛等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2011年,广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郾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郾5%,连续17年领跑全国。

山东省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载体,以青岛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1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3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郾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郾1%。

福建省以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为主载体,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全国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示范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创新海洋综合管理试验区”。2011年,福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郾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郾7%。

第6篇

1.站在宏观经济角度,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持续下滑,物质积累速度远跟不上经济发展脚步渐渐凸显了投资的风险。(1)自2011年以来,传统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内需(消费)和出口,通过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刺激出口的方式,现如今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显现了种种矛盾,中国经济良性发展,还应提高内需,促进消费者投资。①进出口增速回落,价格水平涨幅较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②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超过0.4“警戒线”,表明我国收入差距较大。(2)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现今社会矛盾加剧,赚钱不易,普通老百姓闲置资金少,更无资金回融用于投资。房地产发展之初,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问题尚未突显,随着经济发展加快,住房需求增加,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然而只有地产业能在地产泡沫中“分一杯羹”,随着出租房屋、出售房屋,富人越来越富,导致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低收入者就更加买不起房。

2.从我国政策上看,2013年到2014年有一个大的转变,2013年政策倾向于不放松的限购调稳政策。(1)虽说货币信贷增势平稳,但数据显示2014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比上年减少8598亿元;2014年也陆续出台支持首套房贷,放宽公积金贷款和央行降息的政策,这些对宏观经济帮助较大,使得一二线城市楼市集体经济成交上升。(2)一系列的“贴补”政策未能刺激楼市的大幅回温,2014年,面对低迷的房产经济,政策上不再提“调控”二字。从呼和浩特发文取消限购以来,面对较大的房产冗余,全国各二三线城市纷纷放松限购,例如,2015年1月16日,福建厦门正式宣布全面退出限购,首周楼市成交量竟接近两成。该政策调整也将使15年未来的楼市情况得到平稳发展。3.年轻群体买房能力低。调查不同地市的人,可以得到相近的结果。(1)收入低,住房公积金补贴少倾向于租房。(2)房产中介“幌子”多。许多房产网络信息与实地看房信息不一致,中介讨价还价,实际房价远比网上刊登的高,使人望而生畏。

二、国外经济形势方面分析

1.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最新发表的《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愿望》报告显示,2014年世界经济将会继续缓慢增长,预计2015年和2016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1%和3.3%。

(1)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预期,2014年美国四季度GDP增速提高至5%,消费市场持续回升温,其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均未受到世界经济颓靡的影响,而我国2014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5%,与2013年数据相比,真实GDP增速是下降的,14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13年同比增长1.04%;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正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阶段,可是由于受到美元的大幅升值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我国现面临通货紧缩风险。

(2)欧洲经济因为石油价格大跌,欧元贬值,导致通货紧缩加剧,但欧元区财政放松,能够小幅度刺激经济增长。成员国内需求下降,劳动力市场疲软,仍是经济难以发展的表象。

(3)面对国内通货膨胀的状态日元也同样贬值,日本央行推行放大版的宽松货币政策,旨在引发货币刺激经济规模。也会成为财政恶化的诱因,从而导致日本低收入人群不满。长久来看,会降低需求,仍有导致通货紧缩的风险。

第7篇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存在就业矛盾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从上世纪70年代未知青返城,到农村经济改革带来劳动力剩余,再到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导致的职工下岗,就业问题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正当连续5年的高增长即将冲淡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担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再一次笼罩了就业市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昔日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与农民工一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2009:就业形势严峻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和各级媒体对就业市场的频繁关注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就业问题已经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这组庞大的数字显示出了2009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个群体就是大学生和农民工。

二、大学生:毕业失业

据统计,今年全国新增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10万,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一支庞大的待业队伍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即使在经济发展正常年份,消化这样一支高学历的劳动力大军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何况在就业市场遭遇寒冬的2009年呢?“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这样一句以往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调侃,在2009年变成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写照。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到2009年2月底,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这与社会保障部期望的70%的就业率还有很大差距。而往年就业率较高的几个大省市,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加不容乐观。据悉,截至今年1月底,天津市2009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到10%,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而截止1月中旬,广东全省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则只有2.2%。

三、农民工:回家≠过年

2008年春节,数十万农民工因为雨雪灾害被阻隔在广州火车站无法回家;2009年春节,风和日丽,却仍然有数十万农民工在广州火车站徘徊,今年,他们则是因为遭遇了就业市场的寒流而不得不回家过年。同样是回家,心情却迥然不同,新年的快乐与期望被失业的无奈和迷茫冲刷得无无踪。

据统计,2009年春节前,约60%左右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而根据人保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其中的5.4%是因为失业。以我国务输出大省四川为例,至2009年1底,四川省共有212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占外输劳务总量的17.8%。200年春节后,全国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需求却一降再降。作为解决了全国1/6就业岗位的广东省自2008年以来,全省用工需求一直呈下降趋势,由第一季度的228.7万人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11万人。另据预测,今年第一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约为190万人次,比上季度下降约4.99%。短短十几个月时间,“工荒”戏剧性地转化为“民工过剩”2009年就业形势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四、谁该为“就业寒冬”买单

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但百分之百的就业即使在理论上也是很难实现的。一定规模的失业率是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发达国家平均年登记失业率也在5%以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降低,2007年已降至4%。而2008年下半年来,就业矛盾却突显日益尖锐之势。究竟原因何在,可谓众说纷纭。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尽管造成就业困境的原因很多,但从影响力上来看,金融危机以绝对多数票被指认为罪魁祸首。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一方面,大量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国外需求减少的双重打击而接连倒闭;另一方面,国内上游企业因遭受牵连而举步维艰。国内经济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周期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迹象。在这种情况下,除企业倒闭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外,剩余企业招聘计划也纷纷被冻结或缩水。

往年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吸纳就业人数众多的地产、汽车、广告、石油石化、能源、物流行业,也因前景不明而无法给就业市场缓解压力。

五、高等教育的反思

从零工资就业、名校生养猪,到考研热、公务员热,知识型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局势”使人们反思高等教育的呼声日益升高。各方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1999年以来的大学疯狂扩招难辞其咎。1999年,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9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政府数据显示,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而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95万人,今年更猛增至611万人。国内人力资源市场“青黄不接”的状况早已完全改善,并且日益饱和,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

另外,有关专家指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心理感受。国内教育的倾向使得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这种片面的理解往往使他们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机会。

六、经济转型的必然之痛

经济转型是引起失业率短期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是在金融危机的放大作用下,人们已经忽略了它本身的影响。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到了转型期,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是时势所趋。事实上,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始于金融危机来袭之前。也就是说,即使不存在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带来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阵痛。但是,它最终会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而自行解决。

七、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充分就业被认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这不仅是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尽管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短短两个月内,相关政策就已接连出台,但在目前复杂的情况下,要缓解就业压力却并非政府一家之责,企业和就业者本人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八、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就业增加使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得到就业机会,使全社会的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生产出更多最终消费品,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会导致居民收入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增加,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关系。反之,失业的增加则会导致经济增长向相反方向运动。按照奥肯定律,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反向的替代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失业率每上升1%,总产出就会减少3%。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就业是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不景气导致就业形势恶化,失业又造成居民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因此减少,企业产品滞销,生产和投资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令经济增长乏力。如果不集中力量解决就业问题,“保增长”的目标很难顺利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复苏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九、就业与社会稳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其经济收益和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50%以上为劳务所得,这就意味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受阻,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会给失业农民带来很大生活压力,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十、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随着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单位,以及机械制造、桥梁设计等行业,也发展迅速。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尽量提供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今后的蓄势待发储备充足的人才。

十一、就业者应该摆正心态

第8篇

关键词:内蒙古;低碳经济;评价

1.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内蒙古低碳经济的现状,根据全面性、针对性、可比型、可操作性原则,构建科学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分为低碳产出、低碳排放、低碳资源、人民生活四个层次10个指标给予综合评价,如表1。

2.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数据整理

本文采用IPCC指南提供的能源碳排放系数估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本文根据内蒙古的数据特点,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C=∑8i=1Ei×Ci (1.1),

公式(1.1)中 C 为碳排放量,万吨;Ei为能源 i 的消费量,万吨标准煤;Ci为能源 i 的碳排放系数,吨碳/吨标准煤;i 为能源种类。在本文中,我们选取8种能源,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559吨碳/吨标煤、0.8550吨碳/吨标煤、0.5857吨碳/吨标煤、0.5358吨碳/吨标煤、0.5714吨碳/吨标煤、0.5921吨碳/吨标煤、0.6185吨碳/吨标煤、0.4483吨碳/吨标煤。内蒙古、山西省、全国碳排放量分别是:22427.01万吨、25220.95万吨、364333.41万吨。

3.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1)低碳产出水平。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内蒙古的单位碳排放的产出为0.52万元/吨碳,稍高于山西省0.36万元 / 吨碳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9万元/吨碳。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内蒙古为0.69万元/吨标准煤,也是稍高于山西省0.55万元/吨标准煤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2万元/吨标准煤。这两个指标用于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所以内蒙古的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都比较低。

(2)低碳排放水平。人均碳排放与消费观念有关,消费观念越浪费,排放越多。内蒙古人均碳排放为9.07吨碳/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比山西省要高。能源强度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消耗的能源,是用于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体现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内蒙古的能源强度是1.44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低于山西省的1.83吨标准煤/万元。内蒙古人均碳排放和能源强度都偏高,说明内蒙古低碳发展水平较低。

(3)低碳资源水平。森林覆盖率反映区域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森林覆盖率越高,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碳汇能力就越强。目前,内蒙古森林覆盖率为20%,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距离其他省市还有很大差距。城市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各类型绿地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其高低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3.4%,低于全国平均为38.6%。

(4)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理想状态是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碳排放较低。2010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530 元,全国平均水平为 5919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9元,比山西省高7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98元,全国平均水平为 1910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1元,比山西省高2050元。与全国相比而言,内蒙古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都有较大的差距,然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4.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内蒙古与山西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比,揭示了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劣势,研究结论如下:内蒙古低碳产出、低碳排放、低碳资源、人民生活水平相比山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都比较落后。通过各类指标的比较,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走低碳经济道路仍面临巨大的压力。

内蒙古是煤炭大区、能源基地,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机遇又是挑战。内蒙古地区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向低碳产业转变;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生态建设,发挥森林碳汇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利用地区资源、区位以及国家和地区政策支持等优势发展内蒙古低碳经济。(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