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第1篇

一、关注目标“合理性”,做到心中有纲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课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认知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三部分。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实现了认知目标;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所规定的思考题、练习题等,足以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技能达成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认知、情感等因素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作为心理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一定要深入解读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经验制定科学和合理的教学目标,综合三个目标的要求,做到心中有纲。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科学教学探究活动才能突出目标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科学教学中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倍受欢迎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好多媒体教学,运用其集声色图文于一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境界中,形成种种疑问,激发探究的主动性,那么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比如,我在教学“加热和冷却”时,首先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我们可以说是相当熟悉,可是就在一些不被我们注意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我播放了水壶烧水,水溢出的录像后,提问:“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现象?发现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播放的这段开水的录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很快地进入到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之中。

三、保持教学观念“创新性”,引领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并自主探索、自主实验,在“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点拨,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让学生重新改正错误,改进自己的学习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结果,启发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实验,为学生拓宽了创造力发展的空间。比如,固热传导体的效果有没有差异呢?可以让学生利用金属棒、蜡烛、凡士林、细铜棒、火柴、木夹、热水、筷子烧杯、玻璃棒等进行实验。

四、结合学科知识“相关性”,通过互补促效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各个学科的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赋予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的内涵,呈现文化知识的多元化特点。首先,科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的结合,我们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家的故事,比如“钱学森”“詹天佑”等,其中有一些涉及到了我们所教学的科学中的知识。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就可以与语文知识整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其次,科学与数学知识的融合,科学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如“测量”这一课的内容,为数学课提供了很多的应用实例,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这两门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最后,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运用,如在执教“叶和花”时,我为学生播放了《茉莉花》的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下,呈现出茉莉花的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画中轻松步入这堂科学知识课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2篇

关键词:教材 方法 过程 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通过科学课堂学生既能学会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与技能,又能培养科学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形成。那么如何优化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呢?

一、首先要活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这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花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等等。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伴随着各种情感进行的,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小学科学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科学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小学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科学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四、关注教学过程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整体地研究,除那些繁杂偏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五、把握评价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纪律 习惯 调控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序的课堂教学能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导者且发挥自如呢?我认为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调控。在小学科学课中有效的点拨和调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创造和谐愉快的实验探索环境。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环节的调控

教材环节的推进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每一章节知识点的衔接上都应突出递进的特点。教材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教学中,一般情况我们应根据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点有序进行传授,巧妙安排每节的教材,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调控,但是有时也可根据当地的时节适当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调控

教学过程是知识的传播与吸收过程,其中“放”和“收”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胆尝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讨论,汇报交流,消除学生紧张心理。“放”可以指时间,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汇报交流,时间一到教师见好就要“收”回课堂。总之在课堂中教师要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信息,并有效处理教学中的遗憾,力求三维目标的全部实现。

三、课堂纪律的调控

对于课堂纪律的调控有三点。

一是恩威并施,树立教师威信。一个善于嬉笑怒骂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又敬又畏。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更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角色的扮演。由于科学知识包罗万象,所以有时我们就充当一位科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或政治家等角色,如在教一些基础科学知识时,由于有的同学看过课外科普书籍,有所了解,就在老师刚提出问题时急于表达自己所知道的,那些没学过的同学也会开始跟着讨论,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此时教师要面带笑容,和颜悦色的聆听他们所讲,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这样教师在班集体中的威信才能越来越高,学生自然会对你产生敬畏之心,时间一长有序的课堂教学环境就会逐步形成。

二是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处理课堂。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和纷繁复杂的问题,要想控制好课堂纪律,轻松驾驭课堂,掌握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怪异行为,可以用眼神或表情、动作来示意违纪行为。假如只用眼神无法收到如期的效果,还可适当使用一些肢体语言,如可以边讲课边走到到违纪学生身旁,轻敲其桌面,加以提醒,使学生感到老师善意的制止,从而约束自己的违纪行为。除此之外也可采取临时改变语调,加大声音或中途停顿等方法提醒违纪学生。

三是耐心地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人数多,背景比较复杂,个别学生个性比较突出,有时在课堂上批评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后要及时安抚,耐心细致地谈心,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犯错误的真正原因,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借鉴。但是对于一些思困生来说,我们更应该了解导致学生思想困惑的真正因素,通过课前课后的不断引导,配合心理疏导来解决其思想的困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慰藉,抛开思想包袱,鼓起学习的勇气,配合教师做好教学工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在其他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

四、分组探究实验的调控

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它的层次性。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有限,初次接触实验时是不可能完全独立进行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验特点,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指导。如,在学习视频示范课《哪种材料最硬》时,我设计了四个实验,先演示再分组,进行实验,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实验顺序由易到难,最后讲解金属延展性时,先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自然得出了金属的延展性。

五、学习过程的调控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归纳总结信息的过程。当授课内容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符时,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所授知识超出学生能力水平,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进行及时跟踪,并不断总结反思,哪些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信息学生还没掌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教学调控。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所在班级的班情、学情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

六、注重教学时间的调控

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中,所有知识点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根据所授课的类型以及学生掌握的情况来适度调整教学节奏,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教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例如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教材,对于学习《科学》这门学科还缺少一定的方法,我们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到了四、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参与探究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

七、注重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调控

教师布置的随堂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新知识,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效果。作业的布置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所以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质量,作业的布置须有针对性、启发性,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紧扣教学重难点,边练边掌握,边练边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习题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易,作业的布置要围绕教学目标,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这样才有助于巩固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数量,知识的巩固不在量的多少,而在于练习的精与否,精当的习题不仅能做到以少胜多,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还腾出了时间让学生广泛的涉猎各科知识,丰富学生视野。

每位教师面临的都是不同的学习主体,只有在课堂中科学调控,抓住学生的“灵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各种媒体资源,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展示,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教材;实验;方法;过程;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通过科学课堂学生既能学会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与技能,又能培养科学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形成。那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这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花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等等。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伴随着各种情感进行的,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精心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内容多,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等,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达到掌握操作技能,正确分析成败原因和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每个实验所需仪器和器材,这是保证实验成功最基本的要求。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小学科学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科学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小学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科学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五、关注教学过程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整体地研究,除那些繁杂偏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六、把握评价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结果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冷了场,要么是瞎提问题乱了场;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出不了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结果又收不了场。我们老师头疼了。所以小学科学课堂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 "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二 "电化"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 "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第6篇

新课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那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

(一)联系生活,引人入情

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上课铃声响了,教师急急忙忙地走进教室,说了这样一番话:“不好意思,同学们,我来迟了。刚才我正准备来上课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钢笔水弄了一滴在衬衫衣服的袖子上。这件衬衫是我昨天才买回来的,今天第一次穿,就弄脏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同学们,你们帮我想想办法,用什么才能把衣服上的脏洗掉吗?”老师一边说着上面的话,一边指着袖子上的污渍让学生们看,满脸愁容。学生们听了老师的话以后,纷纷举手献计献策。有的说用肥皂洗,有的说用洗衣粉洗,还有的说用洗涤剂、牙膏、衣领剂……看到这一情景,教师立即追问了一句“:哪种物品洗涤效果好呢?同学们想不想试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洗衣服的学问吧。”学生们开始分工,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活动由此紧张而有序地开展起来了。

(二)开展竞赛,引人入景

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同样能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激情。如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师准备了一些泥鳅、沙、玻璃水槽。然后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捉泥鳅比赛――把泥鳅捉到小桶里,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捉的泥鳅多。一个学生的泥鳅放在玻璃水槽里,另一个学生的泥鳅放在沙堆上。比赛开始了。台下的学生神情专注地看着,并不停地为他们加油。台上学生紧张地忙碌着,一个如探囊中之物,轻而易举地把沙堆上的泥鳅捉进了桶里;另一个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一条。比赛结果显而易见。第二回合交换比赛内容。比赛结果刚好与第一次相反,台下学生和台上学生都满脸疑惑。教师这时很自然地导入了这样一番话:“这是摩擦力的作用。一个摩擦力大,一个摩擦力小。一个费力,一个省力。那么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摩擦力的秘密,好不好?”

另外,利用音像资料,真实再现情景也是值得应用的导入方法之一。

二、引领学生探究,掀起课堂教学的

(一)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有关概念,获得实验技能。然而,一旦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种类多了,数量多了,学生兴趣也会降低,太费事了。同时有限的课堂时间保证不了个个实验都能有充裕的时间去探究。

(1)师生共同准备。如《热的传递》一课,固体的热传递实验材料让学生准备,进行分组实验。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实验材料教师准备,进行演示实验。

(2)学生按组别准备。如《神奇的水》一课,有水的毛细现象实验、表面张力实验、水的压力实验、水的浮力实验、水的溶解实验等。上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其中的两个实验准备材料。为了避免一个实验有多个小组准备,其他实验没有人准备,在了解各组选择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适当作一些调整,保证每个实验材料都有人准备。上课时,各组按照自己准备的材料开展探究活动。活动结束后,指名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做相同实验的小组同学可进行补充。全班学生在自己亲历探究和其他同学探究交流的基础上,对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水的压力、水的浮力、水的溶解性等有了较好的认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

各学科都根据教材内容实时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已是科学课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科学课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三、多元评价,体验快乐,让课终音犹在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及时给学生以表扬,愉悦学生身心。在传统教学观念里,好动的孩子往往不太受欢迎,然而正是这些孩子活跃了我们科学课的课堂,这一类型的孩子往往动手能力很强,有自己的独特思想,更具有创新思维。他们大多会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主角,他们的参与关系到探究实验的进程。课堂上,教师抓住时机,欣赏他们,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既能使他们找到“自己是最优秀学生”的感觉,享受成功的,同时也促进了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2)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能使学生意识到平时应注意自身形象。了解自己在其他同学眼里表现如何,学习情况如何。还能帮助其他学生完善研究方案,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还能从别人的评价中体会到怎样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在探究中应注意怎样操作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要想使科学课的课堂充满知趣、乐趣,充满魅力,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应用学生资源,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做到简约有效,一定会把学生引进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再现与补充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离现实、离时代比较远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大部分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则能较好地化解上述教材内容滞后的现实与科学教学的实际要求的矛盾,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现和补充。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进一步观察岩石》一课中,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让学生明确玄武岩的形成原因。教材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火山爆发的自然现象的了解,认识这种自然现象是形成玄武岩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教学内容宏观而抽象,所举的事例也已久远,学生又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因此,我们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自然现象浓缩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多变、抽象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把最近的、影响最大的“火山爆发”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地壳运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地描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海洋》一课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海洋中除了鱼,还有哪些动物?书上只配了鲸、海豚、海狮、海豹的插图和一个结论。光靠教师的讲解太枯燥,让学生自己讲吧,说一两句就没话了,讲不全。我就提出任务:上网考察“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做好介绍的准备,可以查阅其他资料,补充这些动物的趣闻。上课时学生的交流发言生动有趣,有的同学还自制了电子幻灯片配合讲解。学生的口中除了鲸、海豚、海狮、海豹以外,又多了海狗、企鹅、海牛的介绍,教师只需细心聆听,穿针引线,再不必口干舌燥,劳而无功了。网络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科学规律,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迷茫。多媒体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再次展现实验过程,效果显著。

在教学《细胞》一课时,对于细胞的繁殖,书本上只以一些图片来展示细胞的分裂繁殖,大多数的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把这一过程制作成小动画展示给他们看,这样,学生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可以清晰地观察这一繁殖过程。现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科学课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保证,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障碍,课堂也会变得生动鲜活。

第8篇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进行着发展与变革,小学也逐步建立了高效化的课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作为小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常识,塑造科学的认知观念,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将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与小组合作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让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时效性。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效率和资源优化。

一、做好相应的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通过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写作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因此,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一般来讲,在学生分组之前,教师应当对全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现有的科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做出全面的分析与掌握。在分组时要注意男女比例均衡,而且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应当是兼具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的结构,这样才能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互助。不同小组之间则应当遵循“同质化”的标准,使得各个小组之间得以公平的竞争。比如,笔者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将学生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组,每组成员应当在5-6人,而且从中选拔出组长、监督员和汇报员等人员,但是这个“职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月轮换一次,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另外,笔者还对小组定期召开组内会议,对小组的优劣势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不断总结本组在合作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优化组内成员结构和资源分配,让小组成员内部达到和谐稳定的平衡,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

二、促进小组成员发挥主动性

在合理分配小组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各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位学生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这样才能确保小组的活力、价值和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当通过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合理O置课前导人,适当的“置难”,给每一个小组或者所有小组制定不同的或者统一的学习主题,让小组成员待着任务和目标,通过搜集资料、分析信息和小组内部讨论等途径,设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做好引导者和指导者,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向性和效率性。比如,笔者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候,选择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作为科学课堂中鲜明的教材,向各个小组抛出“为什么在冰上走路会打滑”这一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大胆发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摩擦力。笔者还开展了研究活动,带领学生通过鞋子的底部观察鞋子底部为何要设计一些花纹和图案,引导学生联系摩擦力知识,让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三、进行小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