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语文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语文教材内容充实丰厚
语文教材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整体素养的提升,好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良好的语文教学教材一般包括作家的著作、以及各类风格的命题、文章,全面的中国风采,甚至是各个国家有内涵的教材,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就比较有正能量。相比传统的语文教材内容,现在的语文教材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阅读、了解、接近经典的文学作品,因为当下的语文教材不仅在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内容上也逐步引进了众多对学生有利的国外优秀作品,这一点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也展现出我国当代语文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特色。由于传统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引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在文言文方面,大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时间长了就会厌倦,甚至产生不想学习语文的想法。然而新的语文教材内容则不一样,它在内容的选材与编排上,都进一步贴近了现实生活,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为新语文教材的内容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后练习上也有所改变,无论是课后题,还是观察的主题,几乎可以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起来。新教材的不断改革不仅深受学生们的追捧,同时也让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的事情变化,更具有前瞻性。
二、造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
1.教师充分调动课堂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上就要具有新颖性。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自己只是课堂的辅助者,进一步带领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譬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先借鉴与课文相关的一段视频或者一首歌曲,作为课堂的引导部分;其次,在这种氛围下调动学生们的积极能动性与学习的热情;最后,再让学生们结合课文的内容做出进一步地探讨与研究。
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以及方法就会相当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自己领悟课堂的教学含义,还要让学生不断地与家长、同学等交流课堂知识,并与其拓展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中玩、玩中学”的正真含义。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为学生创造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教学的内容。而且在课堂上要注意教学的方法以及态度。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课堂内容为学生创造相关的意境,让抽象的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真正含义。这也有助于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和正面的人生价值观。
4.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
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当今的创新时代是相当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
趣,并在阅读后,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阅读的感想,或者向老师提出阅读中遇到的疑惑。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与学生进一步沟通,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所看与所想,进而清楚学生的需求。但是教师在问学生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与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不能脱离语文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进一步地喜欢阅读,以及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5.深钻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教材改变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改革 师生关系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哪些方面要作一定的转变?
一、创新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是教材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是一门极富有情感、极其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所以,教师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语文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网络等。”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如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就设计了六个问题:
问题一:开篇点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问题二: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
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问题三:文中将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比较,请你作简要分析?问题四:请你写出两个与勤学有关的典故?问题五: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的?问题六: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与探究,教学效果特别明显。根据语文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把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新课标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二、创新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记得我在教学时,就善于把《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结合起来。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则探究题:《小石潭记》中的“乐”和《醉翁亭记》的“乐”有何不相同?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总结出:《小石潭记》中的“乐”是暂时的,心情随作者所见而变化着,并且只有寄情于景。但《醉翁亭记》中,“乐”字贯穿全文,且不仅意味着寄情山水,还包含着与民同乐的思想,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已学过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少学校采用导学案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预习、上课、复习三者有机的统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固学等环节的调控,有助于以学定教,开展分层教学,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案导学”是师生共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只有教师的精心组织才能推进小组合作的有利开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创新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老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
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它取决于师生两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如:有的学生喜欢提出一些比较怪异、新奇的问题;有些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索求得新知识;有的学生喜欢通过与别人合作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等。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和实施过程中,不要只通过一种教学方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构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顺利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特性
“传道、授业、解惑”,千年以降,人们耳熟能详,然而伴随着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数字化,教育素质的适应化,时代赋予语文教师全新的教育功能,要求呈现全新的风格特点。这就体现为新语文教育理念与新世纪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责。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特性。
1.学术性
语文教学应当是完善学生人性的一门艺术,也是完善教师人性,提升其学术水平,使其走向辉煌人生的一门艺术。以战略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并将教学与科研密切地结合起来,在广泛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水准。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磨炼、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和治学之道。“古人成大事业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语文教师要想成大器就要将自己塑造成学者:具有科学家哲学家的理论、思维和行动,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策略和动手能力。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超人的学术胆识,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革新的开拓精神。
语文教师的学术性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仅撰写学术论文而且著书立说,一个不会写学术论文或不大会写学术论文的语文教师是难以搞科研的,也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不适应语文教育,更不受学生欢迎。因此,学术性的语文教师,其自身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坚实的写作素质,不仅掌握写作规律,通晓写作程序,精于执教之道,而且具有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掌握比较系统的科研理论方法,树立语文科研意识,努力学习,奋力拼搏,不断提高学术和思想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俗话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在这种身教下,自然出高徒,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应是语文教师的信念,更应是语文教师的座右铭。我在日常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强化自我反思并进行扎实锻炼。例如申请市级科研课题,借此锻炼自己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全县科研抽查考卷中,大胆采用自己平时的习作作为阅读理解题或相关能力考查题,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精心指导和善意批评,并借此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和提炼自己的学术成果。
2.平等性
古老的国度向来强调“师道尊严”,但随着市场经济和整个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更迫切地呼唤平等和民主,新课程改革更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商、对话、研究、咨询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平等。作为平等首席的教师应悉心听取学生有关自身个性、兴趣、需要等的看法,就学习起点、进程、方法等进行协商、讨论,提供参考意见,取得相近认识之后付诸实践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调整,最终走向统一。在教学中树立新语文教育意识,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坚决改变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失衡状态,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前提下,通过民主、平等的合作与讨论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发展能力。
民主性和平等性是新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间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更谈不上探究和发展。正如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民主与平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即“闻道有先后”,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更不存在尊鄙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之所以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崇高的,是具有道德修养和知识积淀等方面的原因的。就情的角度而言,每个学生与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内心世界,拥有自由的意志和自由的空间,因而师生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与尊重。因为在“不平等的主体间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对话”,所以教师要努力缩短与学生心理之间的距离,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和习惯,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只有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双方才能走进彼此的心灵。
3.互补性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里,语文教师不可能垄断社会的全部信息,也不再是知识权威的化身。大量事实表明,由于网络、媒体、报刊等信息渠道的便捷,学生掌握的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何况教师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所以信息的获取、拥有、加工、等在师生之间是互补的,否则,就不能实现信息的增值;由于语文学科越来越细的分工,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知的,即使研究有专长的语言专家,所精通的也只是茫茫学海中的很少一部分。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互补的。就已知的信息,你是教师;在未知的领域,你就成了学生。学生同样如此,他可能是信息的获取者,也可能是信息的者,同时还是信息的研究者。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心态面对教育对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拓宽师生之间交往的渠道,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相互交换已知的信息,共同探究未知的空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创新性
为使教育工作契合时代之需,培养出一大批适者、强者,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更要具有创新性,力求不断进步,敢于和善于否定自己,否定已有的成就,努力塑造一个新“我”,追求新的成就,走向新的巅峰。在课程设计、课堂对话、学习方式、研究活动等方面进行变通、调整、开掘、借鉴、创造,不故步自封,不沾沾自喜。时时用“重新开始”激励自己,处处用“力争上游”鞭策自己,以使教育面貌与教学方法不断“刷新”,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设计新的对象,构想新的课程,否定或完善已有的风格。面对层出不穷的变革,另觅探究、发展、创造之道,直奔语文教育创新。给已有的学习案例注入新的活力,对现成的案例进行一番创造,积极创设种种因地制宜或因人而异的教学环境、途径、手段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清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学习的情景中,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自觉追求促进自我发展的风格特点,对复杂的理论做出新解析,在艰难的实践中踏上新的台阶。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突破,不断发展,将自己打造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名牌教师、品牌教师,赢得学生的爱戴与敬佩。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邰启扬、金盛华等.语文教育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整合对策
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有“百科之母”之称。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对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等而言都是深刻的变革。相比较过去只能依靠课本和教参的教学手段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扩大其语文学习知识面。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手段。本文立足初中语文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一、信息技术辅助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之重要性。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任何一门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必经之路。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是必要的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学、互联网资源优势等,都有助于积极转变过去刻板、单调的语文教学现状,让课堂教学因丰富而具有趣味性。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将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动画内容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进而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扩充课堂容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现代语文教育,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唯有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课堂,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开展教学,方能达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知识唯一的教学模式,构建更加多元的教学目标,扩充课堂容量,方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是扩充课堂容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好教学课件,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是扩充课堂容量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师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视频、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扩充课堂容量。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融入文化教育资源,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综合以上两点可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扩充课堂容量,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手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对策
(一)整合多媒体技术,融入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以多媒体演示手段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为首选。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最佳的视觉体现,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多媒体的一些先进功能,如动画演示、超级链接等,让多媒体课件因丰富而多彩。其次,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以拓展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沁园春.雪》一文的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诵是教师教学这首诗的重点,也是难点。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时,可以巧妙地结合一些优秀的朗诵视频,通过图片与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最佳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培养学生朗诵的语感,提高学生朗诵的效果。
语文教学在培养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方面显示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寻语文教学的新特点,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语文教学新模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运用信息技术巧设情景,创设丰富的语文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从而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模式 大量阅读 文学素养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增长,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均有很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中国正在如此紧张激烈的国际格局上奋发崛起,既要团结各国又要发展自己,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用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把改革进步的脚印深深地踏在农业、工业等每一个角落。面对未来的持续发展,语文教学在我国当前培养大批的新型人才方面显得特别的重要,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新型的语文人才所必须的。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思考一:语文教学要以新型语文人才培养模式为基调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会结合最新的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语文能力,对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培养语文人才要培养学生具备文学素养,还要求学生有独立判断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认知识别能力等,灵活的掌握语文专业技能,拓宽语文知识面,丰富语文生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处理好语文基础课与课外语文课以及语文实践教学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化基础、淡化选拔、注重实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升综合运用语文实践能力。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在语文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新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指导。
思考二:对语文教学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来看,很多毕业班的学生都是在加班加点向前挤,久而久之就开始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更谈不上有效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了。除了学生,教师就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另一部分存在,而从当今教师来看,我国大部分教师都身兼数职,不但要进行教学工作,还要搞科研,还有些教师还要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述一遍,留下学生绞尽脑汁的与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较劲。这样长期下去,势必会使学生专业素养逐渐下降。在学校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抵触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知识,即便是硬着头皮学习也不能完全理解掌握相关的语文基础,在记忆语文知识上有很大漏洞;学生学习领悟的方法不当,不会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脑子中进行思考,而是死记老师课堂上讲过的方法和案例,稍有改动便不知所措;受教育资源与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语文实践创新能力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要多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
思考三:要始终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来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通往光明的道路有很多条,选对正确的道路便能够相对轻松。对于语文教学创新其模式方法的选择可称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针对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不断打开新的枝桠,在每一个细节上创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但无论如何拓宽,其中心始终不变,即提升教育水平,创新教育方法,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身心发展的平台,构建一座成功通向未来的大桥,任学生在广袤的知识草原里驰骋,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挖掘自身潜力,使学校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园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为培养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而努力。
思考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信息技术也有了属于它自己的一席之地,信息技术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为了使学生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能与发展迅速的科技同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提高语文水平,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知识,让其掌握应有的语文技能,并且认识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熟练运用信息到学习与生活当中,令学生具有现代信息社会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创建教学情景,课堂环境,利用漂亮的结果展示所要教授的东西,很容易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令学生产生强烈探索的欲望以及跃跃欲试动手操作的想法,这时,老师就要正确利用学生此时达到的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为了能做出所展示的结果,积极的努力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达到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学习探索的目的。用兴趣引题,精心设计,令学生想学语文。用语文游戏引题,投其所好有着广泛的吸引力。我们就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将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以新型语文人才培养模式为基调,注重知识与能力同样重要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语文实践创新能力。要始终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创设环境丰富语文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自主探索,获取技能新知,大幅度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肖云.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兴趣教学
文学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学,作为小学学习的一门必修,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普遍反映语文的学习较为枯燥,形式特别单一,更看不到语文中的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教学方式的不合理而造成的,所以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学生看到小学语文中的乐趣是语文教育创新的第一要务,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教学中这一系列的问题锐意创新,力求以创新促进语文教学,以兴趣提高语文成绩。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提出一种兴趣教学的方法,以期为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提供帮助,为语文教学的创新和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 培养人文关怀,学做良师益友
语文是一种美的艺术,是一种崇高思想的载体,在苏教版语文的许多篇目里都充满着人文关怀,比如经典的古诗《回乡偶书》无不透露着人文的美,我们在这些文章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教条式的灌输,告诉学生要爱国、要爱家乡。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文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真诚探讨课文中的人文色彩,引导学生避掉浮华,领悟课文的精髓。让学生在感悟中对老师、对课文都产生兴趣,乐意去接触,去深入语文的教学。
二、巧妙设计开篇,促进氛围和谐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往往是学生深入课堂的基础,因此,老师在课文的学习中,有必要巧妙的设计新课文的开篇,在一开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和谐和快乐的氛围。他们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甚至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必须给他们创造这种自主发挥氛围,氛围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是富有弹性的,在不同课文的开端,教师先为课文的学习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是必要的,试着在氛围中让学生由看客成为主人,以一种趣味和好奇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当中,这种方法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生在课上明显更为专注了,不再为语文的枯燥而抱怨,如此一来,成绩的提高必然水到渠成。
三、留下自主空间,引发自主学习
文学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其发散性和不确定性,不像数学、科学等学科一样,每个题目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语文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只有看到语文的这种多样美,才能真正去自主探索,探索文学中的多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去定义语文,不要让学生形成语文很单一,语文就是课文的这种思维定势,而是要激励他们在学习中去自主探索。在自由的空间里,学生才能对语文产生兴趣,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束缚当中,更没有学生愿意在束缚下进行学习,在开放式的文章学习完成后让学生扩写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发现语文的开放美和不确定美,像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可以采用的。
四、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多是老师讲解或老师与学生讨论的,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老师对课堂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的语文老师必须要让自己的语言简单易懂,并且诙谐幽默,死板的说教是引不起学生兴趣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学生反感语文的一个重要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僵化模式,精心设计课堂语言。这样,才能更加完美的创造合适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投入学习。
此外,老师还可以在文章的教学中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嘲笑和评价文中人物,比如讲课外读物时,尤其是讽刺性文章比如孔乙己,比如范进等人物。学生对这种讽刺性文章一般都当笑话看待,引不起思考和讨论,而如果老师能这样引导性的给学生指出思索的方向,学生就能体会到到一些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而不是空洞的文字理解。这种体会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是十分有益的,而小学生自制力差,精神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这种兴趣方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从内心的体悟文章才能真正融入语文,获得语文成绩的提高。
结语:语文是语句的美,是描写的美,是开放的美,是人性的美,是快乐的美,但小学生目前对语文的认知还很肤浅,只有让学生体悟到语文的这些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从兴趣中得到提高。而现在,传统僵化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不足以打动学生的,本文笔者已经介绍了兴趣教学的多种方式,希望能给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借鉴,以期小学语文能真正以创新促教学,以兴趣促成绩。
参考文献:
[1]王芳.应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成才之路.2009(26).
[2]王振忠.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兴趣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
[3]尚立宽,赵多彩.对沉闷的语文教学说再见[J].甘肃教育.2009(1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个性化 教师个性
一、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必要性
马笑霞在《语文教学个性化初探》中说到:“个性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教育”,认为教师要努力追求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以适应今天这个极具个性化的时代要求。李大海《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张扬》认为“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韩军与新语文教育》里提出“反对‘伪圣化’”,认为“伪圣化”“禁绝个人语言、个性语言、多元解读”,提倡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培养。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个性化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多次提到了语文教育的个性问题,显然,在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个性化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设计个性化
教学设计个性化是指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具体表现为:①教学角度设计得好。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人情,多快好省地理解把握课文。②教学问题提得好。教师抛出一些高明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③教学环节安排得好。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快慢适当。既与教材内容的难易相一致,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
例如,《祝福》教学中,教师通过咀嚼发现文章中隐含着一条内蕴丰富的信息: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由此,巧妙发问,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祥林嫂生命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寄托的深邃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这一线索串起了阅读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达到了以点带面、一悟百悟的效果。
(二)文本解读个性化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人行为,阅读不仅仅是在文本的暗示下发现某种意义,更重要的是创造意义。作为一位特殊的读者,语文教师应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卓越的判断意识,勇于并善于用自己眼睛解读课文,力求得到深刻的、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同时,尊重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存疑。
(三)施教手段个性化
语文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脾气、秉性、谈吐习惯和处世行为,表现在教学上,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和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选用,还包括教师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师性情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自主自立和真性情的人。只要学生接受、喜欢,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有利,各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大胆使用,尽情展示,肆意挥洒,而不必畏首畏尾。另外,教师还要学会扬长避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素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三、语文教学个性化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个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个性化,文本解读个性化,施教手段个性化,那么语文老师要怎么做到教学的个性化从而成为一名个性化老师,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主要由三方面聚合而成:自我思考、自我生命感受、自我教学实践。
(一)自我思考,独立创新
语文教师要有个性,必须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求异的思维品质,独立自主的审视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诠释学和后现代知识观承认个体在对真理和知识的解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并非不可侵犯,教师拥有对教材自我领悟的权力。如果习惯于在权威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脑,就只能窒息语文个性。语文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特长,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用风格感染学生,给学生创造与美的享受。让每一节课都成为教师教学艺术的一次创造,这样的课堂才会呈现个性与活力。
(二)自我生命感受
学生喜欢的教师,往往是个性鲜明的教师。这种个性鲜明,其实质是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生命去碰撞学生生命。用情感去碰撞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需要倾注每位教师的自我生命体验。于漪先生的课堂有个性,那是她将整个生命与热情终生灌注其中的事业。余映潮先生的课堂也有个性,那是他的生命智慧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产物。
(三)自我教学实践
教学个性的最终来源,是独立自主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教学技能、技巧经验、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心智模式。相对稳定的是个人教育经验教育技能,多变的是个人临场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很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个性更多来自课堂情境下的教学机智的磨练与提升。
对于千变万化生成无限的语文课堂,打造教学个性,教师需得学会在生成与突变暗藏的教学情境中,察变化,抓契机,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怀,独属己有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渐生成。要发挥自身优势和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巧妙设计课堂作业,以欣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应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参考文献:
[1]谢建芬.浅谈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J].创新教育,2009(2).
一、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语文教学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宗旨在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的,也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相对力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式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老师还是“催化剂”,他得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明确指出在教学进程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说明教育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传述手段的运用,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也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控制方式。
二、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调整小学语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开放型语文教育教学新模式,并建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过去单纯笔试和一卷定优劣的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已不能全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思自悟代替教师的全程指导、一味讲问、指令教授;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都健康发展、自身潜能充分发挥。
三、面对新课程的新变化语文教师如何应对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在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2、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3、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角色。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知识传授者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4、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总之,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
四、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论下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
语文教学就像线一样把学习理论、学习方法与其他课程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强调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并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其操作过程如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制定出教学目标,设计出教学任务,将任务呈现给学生后,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确定要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完新内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疑难解答。另外,通过同学的结对交流、学习讨论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寻求帮助。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不断反思,最后,对任务作出评价和反思。
五、教师对语文课改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为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立足学生主动、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教育应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此外,立足学生发展还意味着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科学教育也应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