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营战略及目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接触过很多民企的老板,大多在其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没有长远的系统的经营战略规划,经营管理随意性特别强,没有企业经营战略规划,这样就会使企业就象一只无头的苍蝇,乱飞乱撞,成功时不知如何成功,失败时不知为什么失败。企业没有战略规划就谈不上工作计划的合理性,企业没有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有效执行,企业没有战略规划就不能进行目标管理,企业没有战略规划就谈不上远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结合。
一个好的企业是要有经营战略规划的,这种企业的经营战略要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的特征,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组织的未来方向制定决策和实施这些决策。分为战备规划和战略实施两部。
战略规划主要包括:1、规定企业的使命。2、制定出指导企业去建立目标、选择和实施战略的方针。3、建立实现企业使命长期目标和短期的目标。4、决定用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策略。
战略实施是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建立实现战略要的组织结构;2、确保实现战略所必要的活动能有效地进行;3、监控战略在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性。
在企业里,要确定使命就要首先确定现有的顾客是谁?潜在的顾客是谁?他们在哪?为何来购买我们的产品?我们又如何去接近顾客?顾客购买什么?顾客的价值观是什么?市场发展的趋势及潜力如何?随着经济发展,消费风尚的改变,或竞争的推动,市场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何种革新会改变顾客的购买习惯?目前,顾客还有哪些要求不能靠现有为品和服务得到充分的满足?
方针是企业组织行为的准则,它概述了建立目标,选择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框架结构,制定时要考虑,方针要有助于成功实现企业的的目标和战略和实施。
[关键词]经营;战略转型;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39-02
1 前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影响因素的不断增多,给我国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使我国国有外贸企业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把握机遇,进一步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必须对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进行转型,也可以说,经营战略的转型是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
2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型相关理论概述
21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内容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要明确。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改革的原则、方向与动力。而企业发展目标则是企业对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深化,体现出企业在某一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经营方向;②对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当前的内部、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企业存在哪些优势、劣势、威胁与机遇,进而有效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应用;③对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与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出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差异性,进而有利于企业制订具有可行性的战略方案。此外,企业也可以根据差异性分析的结果,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成本问题,制订出有效、可行的战略转型方案[2]。
22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原则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要适应企业内部、外部环境发展的需求,因此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长期性,经营战略的转型应考虑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生存与发展目标进行的规划;②竞争性,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超越竞争对手,可以说,竞争优势是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核心内容;③动态性,由于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如经营环境、行业环境、宏观环境等,只有在这些影响因素相对稳定时,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④整体性与全局性,企业经营战略转型应以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强调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如生产、人力资源、研发、销售等,可以说,企业经营战略转型主要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全局性[3]。
3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型分析
31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优势
由于传统国有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事业时间较长,对外贸行业的相关政策、操作流程等相对熟悉,有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与交易渠道,且国有外贸企业属于国有资产,其背后有国家政府的支持,工作收入稳定,待遇优厚。
32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劣势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战略定位不明确,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国有外贸企业实行的传统经营战略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定位不明确;②企业管理机制严重落后,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经营管理模式仍采用粗放式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进而导致企业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③企业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大多数传统国有外贸企业都实行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方式的利益逐渐下降。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承担仓储物流、汇兑、收汇等风险,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性较大、收益较小的现象[4]。
33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威胁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威胁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贸易方式的转变,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实现了交易的无国界、无区域等的限制,对传统实体外贸经营方式带来很大的威胁;二是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随着经济体制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国有外贸企业不再独自享有许可证、配额等优惠政策,实现了进出口经营权制度的转变。
34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机遇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体制改革与国际贸易环境两个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传统国有外贸企业不再归属于国家相关行业管理,而归属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这种管理形式的转变,使得传统国有外贸企业与其他形式的外贸企业一样,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利益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国际贸易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方面给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另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经济市场范围,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带来了机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5]。
4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型思路
41 以整条产业价值链为重心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将企业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企业经营的整条产业链,开发整条产业链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品,进而使企业获得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42 以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为重心
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在进行现有资源整合过程中,致力于整条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方面,进而有利于企业获得该环节的市场竞争优势。例如我国进出口主要业务之一纸制品,经过长期的发展,纸制品已具有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竞争力。
5 结 论
通过对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有效促进我国国家外贸企业经营战略转型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有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实现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景臣,李佳佳,刘心如案例研究对制度基础观战略理论建构的贡献――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战略转型研究[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2011:131-132
[2]贾晓军,刘玉玲,李晓丽新经济形势下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竞争环境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11):101-102
[3]彭晓平,李建伟,张双城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风险因素识别――基于出口转内销型中小企业的案例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14):123-124
[4]王晓云,王剑敏,秦玉平河北省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模式重构研究――基于价值链分析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研究(上半月),2009,20(2):126-127
[5]雷利君,陈石坚,时玉梅SM中国分公司加工贸易经营战略转型研究贸易战略转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7):122-123
[6]罗孟波,范颖彦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绩效研究[J].中国市场,2013(48)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建筑企业的发展环境愈来愈趋于复杂,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多,企业的竞争条件出现了深刻的改变。为获取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一定要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既建立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包含建筑企业的成长、创新、技术发展、人才开发、经营发展、工程质量、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战略。[1]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涵义
经营战略即企业为了适宜今后环境的改变,谋求长期稳定发展而架构的全面长远的谋划与方略。细致来讲,经营战略即企业的最高管理层为了让企业在今后剧烈竞争的环境中得到持续发展而编绘的一张蓝图。[2]其是在对今后外部环境的改变趋势与企业本身实力实施足够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一整套科学决策之程序编绘出来的,可谓企业经营理念的集中反映,其本质即达到外部环境和企业实力以及战略目标的动态平衡。
二、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
建筑企业若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占居一席之地,一定要在详细分析探讨建筑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明确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通常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类型:
(一)竞争型
建筑企业竞争发展战略即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所实施的直接应对竞争对手挑战,同时在竞争中获胜,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通常企业竞争发展战略有如下三种方式:
1.成本领先式
成本领先战略即用很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抑或费用取胜,目的在于通过给企业构建低成本优势,进而寻求成本领先位置,应对企业面临的各项竞争力量。
2.差异化式
所谓差异化战略,即用建筑经营的特征特点取胜。也就是企业借助特色化经营让企业的产品抑或服务构成行业之中最佳的品质,进而保障需求者愿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抑或服务,给企业在行业之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市场地位,切实保护企业不被抑或少被上述威胁冲击,让企业生产经营处在主导地位。
3.集中式
集中战略是指企业借助集中其所有力量适应一个具备特定需求群体的模式,为本身构建防范威胁的系统。针对相对实力略弱的企业来讲,愈加适合实施此发展战略。
(二)稳定型
企业稳定型战略也叫防御型战略抑或维持型战略,它的特点及企业适应于现有的经济成果,只谋求与以往相同抑或相近的目标,未来每年获得的期望值只具备略微的增长抑或基本保持一致,此种战略的风险不大。
(三)紧缩型
企业紧缩型战略还叫退却战略,它的核心思想即想方设法积极撤退,努力达到平稳过渡危机,伺机实施其他企业发展战略。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能够划分为如下三种方式:
1.转变式
即企业尽管陷入危机地步,可仍有挽救与值得挽救经营管理所采取的一项企业发展战略。
2.撤退式
此种战略可以保存企业实力,伺机则能发动进攻。确立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包括如下两方面:
――出卖一些资产,缩减支出,缩减广告与促销费用;
――强化库存管控,缩减一些管理者,撤退出一部分市场目标,把企业经营资源集中至企业主导项目与核心市场方面。
撤退战略包含放弃与分离两方面战略。一旦企业遭遇较大困难,预计很难以借助转换战略扭转格局抑或实施转换战略遭遇失败,企业要选择放弃战略。
3.清理式
也叫清算战略,也就是企业因无力清偿债务,借助出售抑或转让企业的所有资产,用来偿清债务抑或终止所有经营业务,进而宣告企业业务终止的企业发展战略。清算战略可划分自动与强制清算两类战略,前者通常由股东掌握,后者需求法律决定。清算战略可谓全部战略选择中最痛苦的一项,因此一般状况下属于全部企业发展战略失败时实施的一项战略,在丧失恢复正常经营的希望时,企业选择早期清理相较选择被迫破产要好得多。
三、促进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倡导绿色建筑观念以来,此一不但在提倡注重健康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工作的前提下,同时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并且正在改变着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局面。可是,怎样不断把绿色建筑的观念愈快愈好地广泛普及,在国内范围设计推广更多的绿色建筑,此是现阶段绿色建筑推广工作的关键。对于建筑领域来讲,绿色建筑不但对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达到节能减排发展目标有着重要意义,[3]从产业发展战略与一个具体建筑项目的视角来看,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具备非常关键的现实意义,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1.其是社会对今后建筑发展战略方向之需求。
2.绿色建筑的发展能够促进相关技术和产品以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战略。
3.其是建筑行业将来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战略之需要。
4.其代表了建筑品质之综合发展战略提高。
结语
总之,发展战略可谓企业持续发展之动力源泉,经营开发工作属于企业各项工作之龙头,不仅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反映,而且亦是联系面广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筑企业经营工作者一定要从企业经营战略理念的高度出发,将经营工作当成战略性的一项关键任务来抓,促进建筑业企业经营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周海鸿.浅谈建筑企业经营战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
【关键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质量经营
一、质量经营是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把质量的内涵从产品品质扩展到企业的全部活动。除了满足顾客对产品品质方面的要求外,还包括使顾客对企业的管理具有满意感,对企业产生信任。质量经营是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经营模式,把满足顾客要求作为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把所有与质量相关的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的范围,企业质量经营的目的就是找到质量相关因素的最佳结合点。它的内涵以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着眼于企业质量,通过企业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而不仅仅以产品为对象,着眼于产品质量。质量经营把企业经营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企业的所有活动包括质量的、技术的、生产的等都是企业经营过程的组成部分,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对企业来说,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走质量效益型经营发展之路,是目前工程界企业经营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情况下,承包商应该加强质量经营战略,通过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来建立一个让顾客满意的企业。目前,建筑工程企业包括监理咨询公司,如何建立以质量战略为主导的经营方针,如何围绕这一方针开展全面的质量经营活动,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而且这也是事关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
二、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初步探讨
(1)企业质量经营的战略目标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确定企业经营目标时,首先要让顾客完全满意,只有让顾客完全满意,市场最大化才有可能长期实现,才能实现利润和价值最大化;其次是让员工得益,员工,包括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劳动者,它们是企业创造新价值的主体,没有企业员工的努力参与,企业的任何经营目标都很难实现,企业经营的结果给他们一定回报,让员工获得尽可能多的薪俸及奖励,让他们受益,员工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2)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核心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经营内涵本身要求企业经营与企业、顾客、社会三者长期协调发展,既要发展又要持续,实现经济增长有效、资产环境稳定、人际环境公平。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夯实质量经营的“全员”基础,为长远的发展培养、储备人才,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根本是质量文化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培育作为质量战略的根本,涉及企业中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涉及经营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所有方面。它通过建立共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来形成无形的、非正式的和不成文的质量行为准则,使员工自觉接受准则的规范和约束,依照质量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调节、管理和控制。对于广大建筑企业来说,无论是从当前的质量实际出发,还是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都迫切需要重视和大力建设企业质量文化,以其自身的质量文化为基础制定企业的质量战略。(4)企业质量经营的途径是市场导向企业要有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这不仅包括以顾客和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还应包括了解市场对手的竞争意识,做到“知己知彼”的竞争状态。把握市场导向的操作程序:通过市场调研,明确顾客明示的、隐含的需求和期望;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和实力;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顾客的作用,都从质量的角度计划和运作。高层管理者要更加关注如何从战略层面上加强质量经营,系统的将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系统,与不断增长的顾客期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以获得持久的成功。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产品质量和经营质量的竞争,是人对质量认知、践行的竞争。企业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经营效益为目的,建立实用、精简、节约和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经营的目标要逐步完成向以质量为核心促进效益目标的经营管理机制的过渡,实现管理的创新,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强调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以及持续的质量改进。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换,反映在质量经营战略上,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企业必须着力培育以“质量第一、顾客第一”的经营理念为核心的质量文化,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l]谢勤娟.抓质量管理.创精品工程[J].工程质量.2001(5)
一、企业集团类型与预算管理控制体系
对于企业集团发展而言,其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解决以下两大问题:(1)公司战略定位及各子公司的经营战略与中长期规划;(2)集团管理控制模式,它是通过组织调整、权力配置来管理和协调集团内部业务关系,以保持集团整体经营战略的实施,并保证其整体收益最大化。
从企业集团战略定位上,我们可以将企业集团分为两大类型,即资本型(控股型)企业集团和产业型(混合型)企业集团(王斌、张延波,2000)。对于资本型企业集团,其总部的作用在于进行投资规划与产权管理,它类似于port(1987)所提出的组合管理模式(portfolio management);对于产业型企业集团,则是一种以产业链为支持的企业集团,母子之间、子公司之间存在很强的业务关联度,管理总部的主要任务是战略定位、业务协调及资源配置,因此它同时要求对战略、产权和业务三方面进行全方位管理。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集团类型,人们开始讨论其各自的内部管理控制风格与体系,及其这些内部管理机制对其整体业绩的影响。goold和campbell等人的研究表明,集团母公司管理导向与控制机制是影响公司整体收益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就是说,产业相关性很高的企业集团,如果母公司总部不能有效地强化其内部管理控制,也可能无法将其潜在协同效益发挥出来,因此产业间的高协同性并不完全代表整体高效益;反之,产业相关性很低的企业集团,如果母公司总部能够强化其内部管理控制职能,其集团整体效益也可能完全会得到充分体现。
为此,goold和campbell等以总部与各业务经营单位间的管理关系为出发点,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分为三种不同模式,即战略规划型(集权型)、财务控制型(分权型)和战略控制型(折中型)。goold和campbell关于企业集团管理控制分类方法,对企业集团的预算控制意味着:(1)不论何种管理类型的企业集团,母公司总部都应将预算控制作为其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同管理导向的企业集团,其预算控制导向、管理重点与方式存在某些差异。我们将按照goold和campbell和思路,来重点阐述企业集团预算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预算控制模式及总部管理重点
(一)战略规划型企业集团-集权预算模式
战略规则型企业集团的主要特征是业务关联度强(如横向一体或纵向一体化)。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较强的业务协同性,使得总部协调功能发挥所得收益大于协调成本,如总部统一采购和营销、统一对外筹资等经营或财务战略,会提高公司整体效益。基于此,母公司总部在进行集团控制时,一般均将预算管理定位于:第一,集团内部的统一的资源规划系统;第二,集团内部信息反馈系统和作业控制系统;第三,企业集团内部业绩控制系统。
这种定位的目的在于通过集权化预算控制方式,来强化总部财务规划功能,理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在战略规划型企业集团看来,战略目标的实现是第一位的,集团内部的所有分部或经营单位都是实现公司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预算与战略管理的结合来看,这类集团的预算控制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预算导向必须符合母公司产业发展战略,母公司与子公司的预算目标明确,且市场导向(如占有率)及相应的市场预测结果可能成为母子公司各自预算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
(2)强化预算的资源规划功能,在预算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将一切经营活动所消耗的财务资源全部纳入预算体系;
(3)总部具有对下属经营单位的预算控制权,下属经营单位往往只是预算执行主体而非预算决策主体;
(4)资本分配以支持公司总部战略为主要标准,而不以财务可行性为主导,子公司没有投资决策权,各子公司都只是利润或成本中心而非投资中心;
(5)详细地规定了下属经营单位的作业程序与财务运作规则(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在考核预算时主要根据各子公司所占有资产总额的收益情况来进行;
(6)强调总部的基础设施和财务集中服务(如要求资金集中结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因此,不难看出,这类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是全面的,它既强调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导向,同时又强调预算的全程规划与全程控制、财务(预算)与非财务(作业)统一性等特点。
(二)财务控制型企业集团-分权预算模式
这类集团的主要特征是下属各子公司间业务关联度较低、协同效益差,母公司将自身定位于从事资本运作的实体,以股东的权利来行使其买入-持有-卖出决策。在这一定位下,母公司更多考虑的是下属子公司的业绩是否达到母公司期望,因此,母公司的预算控制体系是基于业绩上的财务控制而做出的。
其预算导向及相关特征主要表现为:
(1)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预算导向是目标型的,即目标或期望资本报酬率(roe)会成为子公司业绩预算目标的起点,目标控制与目标管理成为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
(2)子公司根据母公司集中认定的预算目标来编制自身的预算,这一预算要符合子公司的经营战略,母公司对预算形成没有统一的指导意见;
(3)利用预算监控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但预算监控以不损害-各子公司独立财务运作为前提;
(4)预算指标是核心式的关键指标体系,过程指标相对较粗,但结果考核指标很严,预算考核成为评价母公司是否对子公司进行再投资或其他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5)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追加投资,主要从财务上看各子公司是否已达到了母公司所规定的资本竞价条件。其中竞价条件主要是母公司进行资本投资时所能接受的最低收益率,总部负责资本竞价管理,审定资本预算,并分配资本。
经营上的分权必然要求财务控制上的相对集权。在这类企业集团看来,结果考核上的集权是其主要控制特征,预算控制是实施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用预算数据说话”成为一种管理文化。但由于它只强调结果而不考虑过程,因此,短期预算目标的合理确定就非常重要,母公司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导向都不利于集团整体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子公司是否实现了预算目标、是否存在人为的利润操纵等等,都是母公司关注的焦点。
(三)战略控制型企业集团-折中预算模式
战略控制型企业集团试图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即在关注战略目标导向和过程控制的同时也关注预算结果。它代表了自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以来战略管理由战略规划转向战略控制的趋势。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作为战略筹划者,主要从事以下工作:(1)制定集团主要政策;(2)在各子公司业务计划与母公司资源可供性协调的基础上,按照集团整体最优化原则向各子公司分配财务资源;(3)母公司提供预算大纲和预算思想,具体预算由子公司编制,但需经过上级主管(包括业务归口部门主管和上一级预算管理部门等)认定与初审,由母公司最高权威组织审批下达;(4)母公司严格评估各子公司的业绩。
在这种管理控制模式下,预算管理采用折中型的做法,其管理要点主要有:
(1)母公司作为战略筹划者,根据市场环境与集团战略,提出母公司战略目标,如明确进入(或巩固)哪些产品领域、这些领域的销售增长率或利润增长率等;
(2)根据产品领域优先顺序,由母公司提出企业集团的资本预算,以确定对各子公司的资本分配政策(如哪个子公司的投资应当追加,追加多少等);
(3)采用自下而上式预算编制模式,强化对下属预算的审批权;
(4)重点审核各子公司的重点业务预算,对获准通过的业务预算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5)加强对各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与考核。等等。应该说,战略控制型管理导向是当代企业集团管理的主要方式,预算模式摆脱了“事无巨细的战略规划型”的各种不足,同时也避免了“粗放管理的财务控制型”的诸多缺陷,具有很强的“资源规划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综合特征。
三、我国企业集团预算控制的基本取向:折中预算模式
预算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种机制,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政策与办法。对于企业集团而言,我们认为预算管理应当而且必须成为母公司强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机制,但是如何强化预算控制职能,还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必须做。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明确我国企业集团预算控制的基本取向,即对上述所讨论的三种模式进行取舍。
(1)从企业集团类型看。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1991年至1997年间,国家先后确定了两批共120家试点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都是典型意义上的产业型企业集团,而纯粹资本型的企业集团还为数不多。对于产业型企业集团而言,其组建的基本动机也是为了规范集团业务关系、提高内部业务协调能力和增强集团整体效益。因此,采用分权式的财务控制型管理导向不可能成为这类企业集团管理之首选。在母公司管理内容上,战略管理、产权管理和业务协调管理三位一体,这一特征就决定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是战略规划型,或是战略控制型。
(2)从集权与分权角度看。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与组织模式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将企业集团产业结构分为单一产业、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无关产业四个层次的话,则管理模式上所采用的集权与分权程度也顺次选择高度集权、相对集权、高度分权和完全分权四个形式。我国企业集团内部产业结构大都介于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这一区间,相对集权和高度分权模式都是可供选择的。这就意味着,战略规划型和战略控制型两种管理控制导向都是可取的,与之相对应的预算管理模式也可能是战略规划型预算控制模式,或者是战略控制型预算控制模式。
(3)从母公司的管理能力看。母公司预算控制能力是在战略规划型或者战略控制型两者间进行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如前所述,战略规划型预算控制模式要求母公司是全能式的,而这一点在我国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它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子公司积极性不易调动、母公司预算是否具有权威性值得怀疑等)。相反,战略控制型预算控制模式对母公司提出的要求会更高,但所要做的工作量并未加大,它关注战略、关注重点业务规划、关注结果考核,母公司并不替代子公司进行直接管理,而是在集权基础上分权控制。因此,这一模式同样适合我国当前现实。
四、国企业集团折中预算模式下需要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预算权
从公司治理角度,预算作为监督、控制经营者行为的一种机制,其预算权(包括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审批权限、预算追加权限和预算考核权限)均由公司董事会行使,经营者自定预算、自我考核预算并不符合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我国《公司法》对此也有所规定。在这一前提下,问题是作为母公司是否有权力并直接对下属子公司下达经营预算?如果有的话,子公司董事会的地位如何考虑?如果没有的话,如何保证母公司整体经营战略通过预算方式来实现,即如何实现战略控制型管理?通常,母公司对子公司预算的直接影响通过以下方面来体现:(1)通过战略来影响子公司预算目标与导向,如,母公司将短期经营战略定位于市场份额增长、利润增长或者两者兼顾,这种导向会通过母公司预算管理大纲的方式来下达给子公司,子公司编制形成的预算必须符合这一导向,从而贯彻母公司战略意图;(2)通过在子公司中所占有股权的份额,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在子公司董事会中的席位,来间接控制子公司预算形成,这一形式并没有破坏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应有的法律地位;(3)母公司预算管理部门具有对子公司经营预算进行业务审核的权力,从而保证子公司预算管理不偏离母公司的战略控制目标。
(二)关于短期经营战略与年度经营预算的整合:预算大纲
集团发展离不开战略,战略规划有长有短。适用于年度预算的是短期经营战略或规划,它以集团长期发展战略为基础,以母公司年度预算编制大纲的方式体现,对所有成员企业具有约束力。母公司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两大因素:
(1)市场导向还是利润导向。市场导向以市场占有率或增长率来体现,在预算管理思想中,它要求将子公司业务量或业务额作为核心指标,围绕市场预测来编制预算。利润导向则以利润额(率)为目标,要求预算编制围绕毛利、息税前利润(ebit)、息税前利润加折旧(ebitda)、利润总额或税后净利润等来编制,体现目标利润实现所需要的业务规划、资源配置、作业安排等一系列预算过程中。不同的导向还带来不同的预算思想,从而形成不同的预算编制体系。
(2)财务导向与经营导向。财务导向要求一切为财务目标而服务,预算目标即为短期财务目标的体现,财务目标的实现以预算实现为保障,财务业绩及财务数据成为评价子公司经营好坏的唯一或主导标准;财务导向还要求预算规划必须稳健,经营活动的发展速度以不超过财务资源所能提供的支持为限(即不高于财务上的可持续增长率),同时负债规模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额度之内;利润的质量要求以相应的现金流为评价标准,经营现金流量利润率等指标会成为预算考核的关键指标之一。经营导向的预算体系以经营活动为重,一切围绕经营活动的开展而配置资源,财务资源成为经营战略的支持系统,预算管理的核心是经营规划及相应的作业规划,财务规划是次要的。
五、本文小结
企业集团预算控制是强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对集团控制类型的区分,以及预算模式的选择,为我国企业集团预算控制提供一种想法和思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很多更为具体的问题,如预算与计划、预算管理与目标管理、预算委员会的定位与权责等,都因不同的集团类型、不同的管理理念、不同的企业文化等而存在不同的预算解决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王斌、张延波。2000.《企业集团组建与运行中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财政部1999重点会计科研课题。
王凤彬。2000.集团公司产权管理中几种组织模式比较。改革。5
fredrik nilsson. 2000. parenting styles and value creation:a management control approach.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 search,11,89 ~ 112.
goold & campbell. 1987. strategies and style:the role of the center in managing diversified corporation. oxford,basil blackwell.
goold,campbell & alexander. 1994. corporate-level strategy:creating value in the multibnsiness company,john wiley and sons.
bettis,r. a. 1981.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in related and unrelated diversified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379 - 393.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战略 重要性 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50-02
一、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所谓经营战略,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谋求自身长期的生存和稳定的发展,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局性问题所做出的长远的、系统的总体谋划与对策。笔者认为,企业经营战略:一是建立企业认知,它是培养企业员工工作习惯的一个大前提,让企业所有人都有共同的方向感,知道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而做,明天去哪里,为什么要去,这一点非常重要。二是让企业与众不同,它是行为感观的不一样,也是企业卖点,进而转换成价值。三是打败对手,一切为了竞争。四是找出并选择企业焦点。五是企业在行业的领导方向。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营战略”一般主要由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及战略措施等组成有机的统一体。
为什么有些企业成长缓慢?为什么有些企业难以持久?为什么有些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竟然“不会做”了?――因为盲目,目标不清晰或好高骛远;因为盲从,一听说什么赚钱便一哄而起,赶时尚;因为盲打:心中无数,不讲战略,四面出击,急于求成。
有的经济学家预言:今天创业的企业,十年之后将有十分之九不复存在。在这些起起落落的背后是什么在发挥着作用?企业该如何正确地走向未来?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时一事把事情做正确,是很容易做到的,难的是永远做正确的事情。永远做正确的事情靠什么?靠的就是战略。
记得一位管理大师有个形象的比喻: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不少企业就有这种“流浪倾向”,它们缺乏企业战略,经营企业喜欢“脚踏溜冰鞋”,“溜”到哪儿算哪儿。许多企业经营者,因为繁冗的事务性工作而成为“大忙人”,以至于无暇顾及企业任务、方向及战略。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使企业遭受挫折的唯一最主要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任务是什么。试想一下,一家没有方向意识和连贯一致经营战略的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将会是什么结局?当一家企业像流浪汉一样,不知道应往哪里走时,企业命运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通常会走到不想去的地方。所以,有管理专家曾大声疾呼:有战略,才会有未来。生产制胜已成历史,中小企业已经进入了战略制胜的新时代。
二、战略选择
中小企业要想快速高效的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之外搞好自身的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要具有战略眼光,形成自己的发展战略。唯有如此,中小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看准方向,把握时机,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专”“新”战略、差别战略、特许权战略、名牌战略、绿色经营战略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佳选释。
1.“专”“新”战略。即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难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如大型企业,无法形成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集中力量,坚持“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是一个企业定位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所服务的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中小企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中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专注于“专”和“新”,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2.差别战略。中小企业在没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又没有质量优势,只有搞出特色,以抽象价值吸引一部分消费者。差异化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方式可以是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坚持差异化原则可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它可以增加利润却不必追求低成本。中小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不以扩大市场规模为目标,而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产品为方向,力求达到无人可敌的境地,这样做自然可获得丰厚回报。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不一定必须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可根据消费需求,采用差异化战略,即用与大企业产品有差异的特色产品吸引消费者。中小企业如果能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企业产品的依赖程度和购买频率。
3.特许权战略。所谓特许权,是指一家大企业选择若干家中小企业,授予大企业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经营权,收取一定的特许费,但不损害中小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特许经营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所以称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大企业所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小企业通过获得特许权与大企业合作。特许权经营成为大型企业使用的一种战略,它把大中小企业比较成功的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可采用这种战略。
4.品牌战略。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可从以下儿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品牌战略意识首先是品牌定位,树立名牌意识就要选好牌子,需要从产品特点、消费心理、文化现象中精心研究和策划。品牌定位成功企业也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领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其次是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制、服务宣传等各个层面使消费者接受所生产的产品,这就要有品牌的统筹策划和战略的全面谋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品牌资源,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最终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二是重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去用法律来保护企业的商标使用权。因此,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把设计、注册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商品未出,商标先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企业都是重视商标注册的。为此,目前尚无商标的中小企业应立即注册白己的商标,已有商标的企业也要注意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竞争中才会取得优势。三是努力提高品牌的含金量商标注册后在法律上获得了承认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只有商标随商品一起进入市场被广泛使用后,被消费者所认识,经营者再辅以良好的质量、服务、信誉和宣传,一个好的商品和品牌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四是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创品牌不仅要通过媒体大力宜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过程中,也必须随着阶段的不同变化而不断变换内容,从不同方面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爱,启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在一个短时间内专门让市场认同其品牌,需要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达成。五是塑造诚信的企业品牌作为企业不能把信用当作一种“装饰品”,信用是一种形象,可以用来展示素质,要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对企业本身进行信用建设。缺失了信用,就丧失了市场。
5.绿色战略。一是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寓环保意识于经营决策之中,在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要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不仅保证自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利润,同时还要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二是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企业首先应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捕捉绿色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其次,企业必须有长远意识,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再次,企业在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应遵循国际通行的绿色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再循环利用((Recy-cle)和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最后,采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在产品营销策略上,应注重生产绿色产品,尽量采用天然的、有利于消费者生命健康、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及原材料,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技术,在适当时候导入绿色标志认证。在价格策略上,应根据绿色产品价值,将开展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环境成本的价值。绿色产品的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以体现绿色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在销售渠道策略上,精心挑选有信誉、关心环保、热心公益服务、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有认识的商、批发商、零售商,借助其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利用中间商的销售网络,将绿色产品推广。同时强化绿色企业形象以引导绿色消费,加强企业内部绿色宣传和教育,制订绿色制度,培育企业绿色文化,监督企业绿色行动落实等;宣传绿色产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内涵,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绿色表现,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赵焕焱.企业战略管理设计.商业经济研究,1996(10)
2.张茂林,吴皑.企业“战略危机”九种表现.江苏企业管理,2003(10)
(一)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就是通过薪酬管理促使员工拥有其工作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工作分析可以识别组织需要多少员工以及他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结构。薪酬调查可以了解各种能力的员工的市场供需状况及使用成本,统筹考虑竞争性薪酬与成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之间的关系。岗位评价可以按组织的价值观建立重点突出、合理有序的岗位关系,可通过竞争上岗,在组织内合理分配员工能力,并使其整体能力高效发挥。目标设定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的潜能。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度能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加强学习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1.薪酬管理能促进个体能力建设,提高公司绩效
能力目标不是终极目标,提高绩效才是公司永恒的追求。无论以什么作为薪酬基础,我们最终追求的还是这种薪酬基础所带给企业的显性或隐性绩效。绩效可以分为公司绩效、部门绩效和个体绩效三个层次。对一个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合理的公司来讲,个体绩效的积累和叠加形成部门绩效,部门绩效的积累和叠加形成公司绩效,因此,个体绩效决定公司绩效。诚然,我们不可能设置理想化的组织结构和岗位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积累和叠加不是简单的算术加法关系,而是某种复杂的向量合成关系,尽管如此,我们不难看出,个体绩效仍是影响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个体绩效的产生一方面取决于薪酬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及其他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能力,其中个体能力的发挥和提高又受这些管理体系的影响。由于薪酬仍是目前激励员工的最重要手段,且绩效管理体系必须和薪酬管理体系联系在一起方能起到绩效管理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薪酬管理可以促进个体能力建设,提高组织绩效。
2.薪酬与个体绩效、组织绩效挂钩,利于全面发挥个体能力
个体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不仅与个体绩效考核有关,也与组织绩效考核有关。纵观我国企业,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常常失去提升企业绩效的作用,这是因为有些公司过分强调个体绩效,而有些公司则过分强调组织绩效。过分强调个体绩效会损伤组织的协调性,进而损伤组织绩效;而过分强调组织绩效则会损伤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损伤个体绩效。所以,在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中,薪酬不仅要与个人绩效挂钩,还要与组织绩效挂钩,当把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捆绑在一起时,上级会关注下级绩效的提高,个人会关心组织绩效的提高,此时,通过绩效考评就能激励上级关注并帮助下级员工,同时激励员工关注自身个体能力的提高。
3.薪酬与目标相联系,利于激励员工发挥和提高能力
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激励“诱因”,即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外在刺激物,它是人的行动所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一种强化剂。提供动机的基础是目标的主要功能之一。员工通过工作进程与目标的比较,就可以得到他还应该做出多少努力的信息,所以,努力是依据目标或任务需要而发动的。指导行为是目标的另一种主要功能,即目标为员工提供了完成具体行为的线索,指导员工的注意力和活动的指向。目标的再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当员工的行为遇到阻碍或困难时,能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帮助其克服困难。无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行为科学学派的科学管理理论,都为目标作为薪酬基础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应该把目标纳入薪酬基础。目标的激励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较高的目标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绩效。目标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具有价值性、挑战性和可能性的目标才有激励作用。目标的价值性要求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目标的挑战性要求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目标的可能性要求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性。这三点都满足的目标才会真正对员工有激励作用。第二,参与目标的制订可以实现自我激励。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应该让员工参与目标设定,并把员工薪酬与岗位目标挂钩,从而发挥目标激发潜能和有效激励的作用。此外,薪酬和目标设定挂钩后,员工要实现较高的目标需要掌握较高的技能,进而能直接激励员工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4.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可以直接激励员工提高技能
在这种薪酬管理体系中,员工薪酬取决于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能力,薪酬增长取决于他们能力的提高程度和新能力的获得情况。由于薪酬仍然是目前激励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可以直接激励员工提高能力。然而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操作起来有些困难,比如难以精确测量能力、所掌握的能力可能没有机会发挥等。所以,仅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还应该结合其他的薪酬基础。
(二)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主要是建立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满意程度,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薪酬调查、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可以建立外部和内部都比较公平的、符合组织文化的薪酬体系,从而建立和加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满意程度。员工不仅仅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载体,他们也会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个人目标。当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完美结合时,员工就会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增加对组织的忠诚度、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正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而当个人目标游离于组织目标以外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完成岗位目标的几率就会较低,甚至会造成员工的流失,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一个高效的薪酬体系要求员工积极参与目标设定,在组织目标的指导下,激发个人的成就取向和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在较高水平上的协调一致。员工积极参与目标设定也是人性化管理的要求及表现,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意度。
二、组织层面的薪酬管理
组织层面的薪酬管理围绕组织经营战略展开,其目的就是把薪酬管理作为公司经营战略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使之服务于组织战略并支持组织战略。组织层面的薪酬管理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达到支持组织战略的目的:一是薪酬的战略匹配管理,二是薪酬的战略弹性管理。战略匹配管理是通过薪酬管理保证薪酬与组织经营战略之间的协调一致;战略弹性管理是指通过薪酬管理保证薪酬对组织战略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匹配是指在一个时间点上的一致性,而弹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的一致性。
(一)薪酬的战略匹配管理
在传统薪酬管理中,薪酬仅仅被当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战术手段,不被当作是组织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也不被认为是组织经营战略所依据的能力。而在现代先进的薪酬管理体系中,公司经营战略延伸到了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形成并影响薪酬战略的框架,但薪酬战略在较高层次上与经营战略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匹配的战略系统。这样就要求薪酬系统的设计在组织战略表述中起到主要的作用,同时反映利益攸关者的愿望(Gomez-MejiaandBalkin,1992)。有效的薪酬管理系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与组织经营战略的匹配。
1.配合公司竞争战略,有效利用劳动力成本
一方面,劳动力成本通常在一个企业的运营中占很大的比例,所以劳动力成本将极大地影响竞争优势。通过设计高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使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料高效结合,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地利用劳动力成本,保持成本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企业战略,设计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方案,能帮助企业吸纳、保留和激励优秀人才,使企业保持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
2.反映员工相对价值
拥有不同技能的员工和处于不同岗位上的员工对企业战略的贡献也是不同的。根据企业战略和发展需要,可以对企业内部各层各类的员工进行价值排序,并制订对应的薪酬标准,从而达到相对公司战略而言的内部公平性,进而保证公司战略的顺利展开。
3.支持组织核心能力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应该深入分析实现企业战略所依靠的核心能力,并在价值评价中给予体现;对核心岗位和核心员工,应在薪酬分配上给予倾斜,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支持组织优先业务
有效的薪酬管理要识别组织的优先业务,并给予优先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依赖一系列关键业务,企业资源应该优先配置给这些关键业务。薪酬管理应该有效配置企业资源,从而保证和促进组织优先业务的顺利开展。
5.支持组织管理风格
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管理风格,薪酬管理要支持组织的管理风格。比如:具有开放管理风格的组织,其薪酬管理体系讲究员工的参与以及透明的薪酬制度。
6.反映组织文化和价值观
薪酬管理要强化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组织的文化。比如:一个强化绩效导向的企业,则薪酬要与绩效挂钩,相应的浮动工资比例要大;一个强调团队合作的企业,则个人薪酬应该与团队绩效挂钩。
7.适应与优化组织结构
一方面,薪酬要与组织结构相适应,如扁平式结构组织需要建立宽带薪酬制度;另一方面,薪酬管理要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有效的薪酬管理应该是建立在组织分析和岗位分析基础上的,通过组织分析和岗位分析可以优化组织结构和岗位结构。
8.提高组织绩效
企业战略的实现依赖于每个员工和部门的绩效,当薪酬与绩效紧密结合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绩效。有效的薪酬管理,不仅要将薪酬与员工个体绩效挂钩,也要与员工所在的部门甚至企业整体绩效挂钩,从而使企业协调一致,提高整体绩效。
(二)薪酬的战略弹性管理
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其内外部环境都在变化,因此企业的战略及组织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个完善的薪酬体系在保证其相对稳定时,应该能适应这些变化并及时调整自身,起到有效支撑企业经营战略的作用。薪酬的战略弹性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战略发生变化的自适应,二是企业薪酬体系的自我完善。
1.薪酬的自适应性
薪酬管理体系一旦建立,企业就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并切实有效地加以执行。但企业的环境会变,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结构也会变,因此,薪酬管理一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自动适应这种变化;另一方面,薪酬管理体系应该具有对应的反应机制,能够快速地对企业战略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支持企业的经营战略。
2.薪酬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
一、完善企业供应链的经营战略
在当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已意识到仅靠价格、质量、服务已无法赢得竞争的优势,仅靠自身的资源已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相关企业融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经营风险。有关学者曾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由供应链连接的企业群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是一个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至最终的用户联成一体的功能性网络结构。供应链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它是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生产商、批发分销商、零售商等企业从商品生产、采购、运输、存储、配送、分销、零售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所包含的计划、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系列衔接活动,以及它们在顾客与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个企业都是实现价值链转换的战略性相关活动的一部分,只有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战略活动,才能取得综合竞争的优势从而实现共赢。
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对供应链的理解以及如何建立供应链,而且更取决于企业如何适应供应链和完善供应链,动态开放和协调一致的企业供应链将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影响供应商或生产商的价值链结构或者改善销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以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时间,降低物流的费用,使销售商与供应商双方受益。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人们发现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最杰出者,必须联合与本企业的技术开发及新产品研制、物品的采购及供应、产品制造及工艺革新、产品的终端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业务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核心优势互补、业务关系紧密的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因此,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要延伸和发展成为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使多个企业实现协作经营,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加速供应链的物流速度,营造竞争环境下的整体优势。
二、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经营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竞争的强度、方式、手段和策略,还是竞争的范围及结果都大大超出了以往。企业为了增强其核心竞争优势,优化产品、技术、资本、市场和人才等资源结构,纷纷寻求与其他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战略联盟。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专长的同时,必须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工艺采用、新质量标准控制、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科技进步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已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已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出更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实现其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应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已开始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其合作竞争的主要形式就是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实现既合作又竞争从而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企业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既是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选择,也是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联盟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从而使企业管理逐步形成了以合作竞争替代单纯竞争为特征的新的企业经营战略模式。
所谓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各自的某种战略目标,通过公司间的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复合式网络化的联合体。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共担风险、共享资源、共得利益、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企业战略联盟不仅包括股权合资企业、互相持股企业,还包括联合开发、物品采购、技术秘诀、人才培养、产品质量标准、许可证生产、联合销售、分销网络等各种类型的非股权性质的契约式协议单位。企业战略联盟强调伙伴之间的全面相容性,它所重视的是相互之间某种经营资源的共同运用,谋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寻求优势互补,在合作的基础上强化其核心优势。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的研发和老产品的改造需要涉及多项先进技术,单个企业既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也没有必要去研究每项技术。企业间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将可能获取联盟企业的互补性技术并促使各自的技术专长相互融合,从而解决单个企业无力解决的问题。面对市场全球化竞争的强大压力,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通过不断地购并和部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纷纷将目光转向企业外部,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设计、价值供应链、新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新区域市场拓展和商品售后服务等许多方面与有关企业甚至竞争对手进行广泛地合作,结成各种形式的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对传统竞争方式的突破,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成功,需要与竞争对手合作,既为竞争而合作,也靠合作来竞争。这样,企业才能对内部业务重组再造,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组合,在外部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专长,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使自身的核心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而使自身的劣势和短处得以弥补。建立战略联盟可使企业在联盟范围内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经营资源,使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进一步节约某些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储备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企业内部精细生产、外部组织内部化、寻求合作伙伴并建立战略联盟的重要动机。企业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和竞争模式,因其不涉及企业内部的膨胀,而又能有效地扩大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分界线,从而实现既可避免企业组织机构过于庞大,避免因购并企业的管理风格不同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冲突,又可以通过联盟企业分享技术和市场等外部资源,并克服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把经营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可以说战略联盟是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以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手段。
三、塑造企业品牌的经营战略
企业已由传统的产品经营战略发展到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创造知名品牌,并运用品牌拓展市场、吸引用户、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品牌经营战略。企业的品牌所传递的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质量、功能、服务和价值等方面的承诺,是顾客判断并决定购买的重要依据。现在顾客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数量和质量消费型发展到品牌和文化消费型。顾客不仅关注商品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商品品牌、售后服务、心理感受等也十分关注。顾客追求的是购买名牌所带来的自豪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因而也关注商品核心功能以外的富有文化内涵的附加功能。可以说谁拥有了知名品牌,谁就拥有了吸引顾客、扩大市场份额并在竞争中取胜的本钱。企业品牌的内涵至少应包含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并在两者基础上衍生出企业品牌。只有与企业的商品品牌相匹配的超值服务,也就是企业建立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富有企业文化内涵的独特的服务品牌,才能不断提升商品品牌的价值含量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否则企业品牌的内涵就要大打折扣。正是有形的商品品牌和无形的服务品牌相互结合,才成就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品牌。
企业品牌是企业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尤其是知名品牌具有较好的市场形象、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品牌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企业的名称、字号、商标、图案、产品质量、产品功能、市场形象、服务承诺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反映。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无不把塑造和培育企业的品牌,提高品牌的价值含量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历了“培育品牌、发展品牌、经营品牌”的发展三部曲,利用品牌效应拓展市场,既可带来高额利润,又可降低进入新市场的费用。现代企业品牌包含的价值功能已大大增加,产品的价值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有关研究报告表明,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产品物料消耗占25%~30%、产品质量占30%~35%、产品功能和款式占25%~30%、品牌占15%~20%。可见企业在竞争中不仅要靠价格、质量竞争,也要靠功能、品牌去竞争。
四、实行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经营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争取并长期留住顾客的重要性,认识到企业的使命就是要真正了解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市场或顾客的需求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目标和中心。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服务经济,谁能提供优质服务,谁就拥有稳定的顾客。否则,即使品牌知名度高且质量好,如果没有满意的服务,顾客也会弃你而去。据1989年美国波士顿的佛鲁姆咨询公司的调查表明,顾客从一家公司转向另一家公司的主要原因,10人中有7人是因为服务不满意。服务质量每提高1%,销售额也相应提高1%。一个满意的顾客会给销售商带来8笔潜在的生意,而且至少有一笔成交。而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意愿,争取一位新顾客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顾客成本的6倍。所以,以顾客满意为核心,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规范化的服务,也就成了企业争取顾客、求生存和求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