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内外的整合”主题研究实践中,我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课外阅读有效地为课堂服务。我首先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在教室窗台上、书架上、没人坐的课桌上等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摆放上一本本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阅读。一、二年级放童话故事或《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拼音读物,到了中高年级就放几本名家名著、科普读物等。每逢课间休息时,便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翻翻这本书,比较一下那本书,有借书的,有还书的。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自然而然也会受到熏陶。
学生愿意读书了,在学习课文时就有意识地找一些与本组有关的文章、资料来读,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就找了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后筛选出对理解本课有用的一些图片、文字等信息,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与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有学生介绍了威尼斯的狂欢节,有同学介绍了威尼斯的木桩这一独特景观,还有学生介绍了与威尼斯特点相似的苏州风光,也有介绍威尼斯地形存在隐患的……让大家对威尼斯的风情有了更多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资料的整理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整合课内外阅读的策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文章的内容离学生来说都比较遥远,我就利用课外阅读来辅助课上理解。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我准备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让学生阅读,下载了电影《上甘岭》让学生看,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我向学生推荐《丰碑》《草地夜行》等文章,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教材,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目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选择同类阅读材料,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了作品各自的特点,这是另一个整合策略。比如,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我引导学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威尼斯之夜》,在比较阅读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拓展延伸阅读也是整合课内外阅读的最佳策略。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根据原著进行改编的,在教学前后,我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如,学了《将相和》,我引导学生读《史记》;学了《草船借箭》,就让学生读《三国演义》……使学生更立体地、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不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做好摘录,并定期检查。目的是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大课间定时阅读,学生每天阅读,完成一定量的积累――不少于5个好词,1个佳句。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交流。通过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中理解主题,品味语言。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在校大课间组织学生阅读时,我以身示范,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利用上课时间与学生一起聊读书的心得,从而教会学生一些阅读和思考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坚持一段时间的课内外阅读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爱上了阅读,语文素质也越来越高。学生每次开学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室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图书管理员主动承担给学生找书的任务,让大家到校第一天就有书可读。很多学生自己买了《森林报》《儒林外史》《史记》等书籍。我班学生在这五年级上学期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阅读了《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部分学生还阅读了《史记》《儒林外史》。在课内阅读课上,学生都运用课堂所方法来阅读课外书,或读或记或写,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抄了厚厚一本摘抄,写了大量的感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日渐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在学完《威尼斯的小艇》后,学生写的小练笔《家乡的星空》《自行车》《学校的成长园》……读起来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这是我班学生写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周玉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77-01
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实践的。
一、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建构语文教学观,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我们通过课内阅读打基础,学方法,再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赏文学之美,激生活之趣,品生活之味,作生活之文,感悟生命的真谛,积淀生活的底蕴。
二、内引外联,探索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研究的关键所在。建立了这个衔接点,及时地引导学生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培养的阅读习惯去进行课外更为深入广泛的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境界。
1、释疑解惑,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遇到疑难点,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学生就进行阅读、比较、分析、整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由古及今、由物及我、由人及己的自塑性拓展,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2、比较鉴赏,以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进行比较阅读,培养文学鉴赏水平,提高阅读的能力。
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3、拓展延伸,以课文的一个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文阅读材料,更深刻理解课文,更广博阅读精品名著。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语文的视域打开,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4、联想想像,引导学生结合课内阅读的主观感受进行拓展与创造,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升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研究实践,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新模式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种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课堂指导模式。
1、读物介绍课。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原著、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体裁的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2、疑难点指导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审视文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把学生的“阅读菜单”分为“生字新词是基础”、“不动笔墨不读书”、“善思会问多查找”三大块。
3、阅读欣赏课。教学时主要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优美的语言,吸收丰腴的营养,发展个性,学会以欣赏的眼光阅读,以评判的思维体会。
4、综合评点课。这类课型对所读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一两个阅读点进行专题式评点、赏析。
5、赏析创写课。这类课型,主要是针对适合学生想象性写作的文本。
6、成果汇报课。这类课型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展示。
四、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外联延伸,阅读拓展,生活处处皆语文
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使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升华。课内课外,内引外联,生活处处皆语文。
1、开展系列活动,保持阅读期待。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化方法为能力。
2、倡导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发各种阅读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3、提倡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提倡亲子共读,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识面。
一、立足于课内阅读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有效地抓住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远远达不到要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任务,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科特征,抓住语文知识和语文阅读技能等内容。只有从教学目标出发,以教材为基础,然后扩展课外阅读才有意义,不要只顾扩展课外阅读而没有学好教材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帮助学生掌握《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即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只有提炼出文章的精华后,才能够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策略。我们可以仔细地查看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所进行的阅读教学活动侧重于延伸课外阅读,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本末倒置,学生的语文功底并没有打扎实,语文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二、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
关键词:课外资源 英语 阅读
一、与教材相比英语报刊具有更加方便、灵活且实用的优势
1.语言鲜活、真实地道、图文并茂,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它往往辟有学习方法介绍、编辑与小读者问答等互动专栏,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内容通俗新颖、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能有效避免教材与现实生活脱节的一些现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题材广泛、信息多样,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维等各方面的内容,无疑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其词汇量、丰富其语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4.与初中教材基本保持同步,有利于补充和扩展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选择适合的英文报刊让学生阅读,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率,更多地了解、认识异域文化习俗,熟悉中外文化的基本差异。
二、报刊阅读的具体实施方法
1.介绍报刊常识及基本阅读方法
教师应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手中的英文报刊,然后介绍其基本常识,如文章类型、版面设计和标题特点等,使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接着给学生介绍几种阅读报刊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浏览(Scanning)、略读(Skimming)和精读(IntensiveReading)等阅读方法,培养其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学生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才能学到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的技巧,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有用的信息,才能使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2.选择合适材料用作听力训练
题材包罗万象的英语报刊为师生选择听力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先选好适合的材料,然后按提示从相应网站下载其录音资料,再组织对应的听力练习。学生听第一遍时,要求他们做缺词填空或正误判断练习;听第二遍时,要求他们补全核实先前所做练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问题回答等小组活动。通过英语报刊拓宽听力教学内容,还能有效避免听力课上学生容易出现的紧张、焦虑等现象,提高教学效果。
3.适当精讲部分文章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语言程度,精心选材。先要求学生做限时阅读,随后对文章作适当讲解,如体裁、中心思想、背景知识和写作意图等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意思。如:适逢上海举办世博会,在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关于上海的自然环境知识、经典名胜及其风土人情。这样,既可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助一臂之力,同时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报刊阅读的实际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文报刊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紧跟时代步伐,激发了广大学生的阅读欲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除了喜欢上阅读课,还积极参与刊物上的热点讨论、短信互动、困惑咨询和感想交流,把学习体会和方法以书面形式参与投稿。
2.有效扩大图式知识
通过大量的报刊阅读,学生扩大了词汇量,接触了优美的句子,还增强了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信仰、生活习惯、文学艺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使阅读能力获得了稳步提高。
3.加快了阅读速度
学生完全可根据自己的实情即阅读兴趣和知识水平选择难易恰当的报刊阅读材料,经过长期的、定期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训练,学生搜索关键信息、了解大意和快速阅读的能力得到提高。
4.提高了写作水平
英文报刊大多辟有诸如“Yourwords”,“showtime”,“classstar”和“中考练笔”等栏目,学生在阅读这些专栏文章时,既欣赏到了精彩的同龄人的习作,还可以从编辑的点评中发现写作时的不足和错误,并引以为戒,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5.增添了生活常识
英文报刊上有关生活常识的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海啸前兆、火灾自救、爱护牙齿、快餐食品的特点、发型“惹”的祸、保护肚脐、宠物面面观等。大量的报刊阅读,无疑让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生活知识和生存技能,也让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四、报刊阅读中的问题
利用英文报刊作为学生阅读资源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教师务必注意结合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语言基础,精心选材,合理利用,才能促进英语教学。尤其在学生的阅读初期,教师应通过一些简短、新颖、真实而有趣的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初尝胜利的成就感。进入中高阶段,教师要转向选择内容不熟悉的文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阅读能力,拓宽视野,开发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利用英语报刊的丰富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对英语教学是一种相当好的补充和延伸,也能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英语报刊与课本的关系,从而合理、有效地通过英语报刊丰富英语教学,拓宽学用渠道。
一、现状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问卷内容附后)1300份,回收1257份。之后,笔者进行了汇总,统计如图:
二、问题剖析
经过对数据的进一步梳理与分析,笔者发现了课内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乏兴趣,疲于应付
如左图所示:60%左右的学生对英语阅读课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布置”;仅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反映出了较强的自主阅读的意识。究其原因:首先,部分阅读课缺乏优化设计,缺少策略渗透,一味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枯燥、乏味的教学将学生的兴趣抹杀殆尽;其次,长期的课内外阅读的缺乏导致学生词汇量小、理解能力差,独自阅读的过程中受挫感强而无法承受;第三,由于缺乏必要的情景创设、情感渲染及知识铺垫,学生处于盲目、无序的阅读状态,无法体验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是疲于应付教师的“旨意”。
2.缺乏方法,疏于指导
数据显示:854名学生透露阅读课上老师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八成的学生反映缺乏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意思的能力(见下图);以上的学生表示没有画阅读圈、画标记以及做阅读记录的习惯;只有17.6%的学生表示能经常制订课外阅读的计划。显而易见,由于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未能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帮助其制订循序渐进的阅读计划;未能借助方法训练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娴熟的阅读技巧;未能凭借深入的内涵挖掘而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以及悦读感受,也未能通过有效的课内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和影响,从而使得学生长期处于随意、艰涩、肤浅、狭隘的阅读状况之中,兴趣得不到激发,能力得不到提升。
3.欠乏整合,忽于衔接
统计发现:61.6%的学生表示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和教材内容相关度不大,且难度较大(见下图);一半以上的学生表明在课外阅读时不用或偶尔使用老师课内教授的阅读方法;只有21.2%的学生表示在英语阅读课后会经常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不难发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课堂内外的衔接意识,未能对阅读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学生茫然无措、被动阅读。因此,积极采取手段,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必要。
4.匮乏评价,过于放任
整理得出:(如下图所示)六成左右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读书交流、阅读小报制作等展示活动;八成以上的学生反映几乎没有进行过与课外阅读相关的理解测试及考级活动;5/6以上的学生反映教师对于课外阅读的进程很少给予关注和反馈;相比较英语故事支持率达66.98%,同样有趣、且更易阅读的韵律诗只获得5.97%的关注度。显而易见,由于部分教师缺乏过程性的监控和针对性的评价,让英语水平较弱、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完全处于失控的阅读“原生态”,使得学生不仅因没有成就感而兴趣索然,而且因阅读观得不到引领导致阅读面狭窄,既不能得法于课内,亦无法得益于课外。
三、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实施以下策略能行之有效地进行优化。
1.开掘文本内涵,整合阅读内容
(1)关联单元话题。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以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很多话题,教师不妨在充分的情境渲染和方法指导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进度,精心选择、倾心推荐与话题相关联的语言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愉快地阅读。
(2)关注语言积累。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不仅蕴藏了很多话题,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因此,话题之外,同样潜藏着另一条有效进行课内外衔接的途径:即以语言积累为原点,构建课内外阅读素材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去时这一时态时,有意识地收集了各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集中承载此语法点的文本让学生阅读(诸如:Book 1 Lesson 69/71/73;Book 2 Lesson 61/63/71/73;《上海牛津》6A Unit 5等);在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时候,让学生在激昂的伴奏声中阅读I’m sailing的歌词;在学习将来时的课堂上,要求学生伴着Good Night,ladies的旋律诵读国外经典Chant“I’m going to Renta Video”等等。这不仅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对过去式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关照西方文化。语言与文化水融,密不可分。学习者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的支撑,想要真正学好英语,就必须深入地了解西方迥然不同的多元文化。因此,我们在紧扣单元主题、关注语言积累的同时,还要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英语文化元素,促进课内外阅读更加有效地整合。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每个学期至少要达到25万字。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尤为重视的。
一、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喜欢读书,但是对书籍好坏缺乏判断力,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书上,或者阅读一些不符合自身实际的书籍,对其未来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比如可以推荐一些童话寓言类书籍――《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带注音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演讲等书籍,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籍,具体阅读哪些书籍,就需要教师作出指导,给出必读书目,使学生通过合适书籍的阅读来获得良好的认知,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
二、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一部分学生爱读书,尤其是特别喜欢课外阅读,经常会沉溺于课外书籍中,难以自拔,甚至在上课时都会偷偷读课外书;也有一部分学生恰恰相反,他们不喜欢课外阅读,认为课外阅读毫无意义,只要课上认真学习,课内阅读即可满足需求。其实,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处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都是错误的。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因此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是互相带动,互相促进的,然而前提是分清课内与课外,恰当处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复习、补充,加深认识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证明,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有效方法。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使学生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正确的阅读,以正确的阅读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在课外阅读方法上进行指导
小学生接触阅读的时间较短,又缺乏总结的能力,因此对于阅读方法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仅仅是凭喜好去进行阅读。在课内阅读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但是在课外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缺席的,是无法进行指导的,因此会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下。为此,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发现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比如可以通过选读法(有选择性地阅读)、精读法(重点阅读)、速读法(快读阅读)等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帮助小学生高效阅读。
四、开展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作为一个自发性的活动,有时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开展下列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1.读书心得交流会 很多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都是基于“好玩”“有意思”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对于读书的心得体会是容易忽略的。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就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反思自己看过的书,积极地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得,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当然,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的体会或感想,也可以介绍图书信息或阅读方法。
2.读书知识竞赛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读书知识竞赛,通过设置各个方面的问题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含义,从而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会更加注意知识的获取。
3.好书推介会 一些学生在阅读过一些比较好的读物之后,通常喜欢与大家一起分享。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开展“好书推介会”这一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好书之后将其推荐给其他学生阅读,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更有重点。
五、结语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在课外阅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并开展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周霞.《浅议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干预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8)
[2]王瑛.《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探索》[J].新课程(中),2011(03)
一、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所选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为了明确课外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问难、归纳梳理等。
二、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按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短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2、由学习课文拓展到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师表》、《三国演义》等。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三、告诉学生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也不例外,我在指导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
2、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3、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
四、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己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落实这一点的。
2、打好课内基础。课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略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阅读训练,领会阅读规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课外阅读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等,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
(2)、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要注重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摘要:注重阅读是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它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及学生学习兴趣推进素质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没有辨别和选择、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语文读本承载的内容只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包罗万象。如果学生阅读面仅仅局限于课内书本知识,那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了解的社会面也是狭窄的;同时,“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也决定了语文读本难以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而课外阅读正弥补了课内阅读的不足。尤其是处在当今信息密集、知识爆炸的时代,更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1]所以说,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尽管课内阅读一直以来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它在培养阅读能力、促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占据阅读半壁江山的课外阅读却认识不够,甚至忽视其在培养能力、促进发展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如此一来,由于缺少丰富的生活阅历,更缺少充足的文化积淀,学生手中除了与学习有关的教辅书极少有其他的课外读物,致使学生习作中出现了情感僵硬、无病、缺少真情实感的现象,缺乏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同时也更多的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对较低。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现今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根据现在过多的老师和学生重视课内阅读的情况,在调查过很多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那么针对于此,对课外阅读而言,老师的重视不能浮在表面,或者是不能口头上重视,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轻视。我们的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课外阅读天然的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浅见:
一、扫除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而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法,所以应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找寻美和欣赏美的旅程,再传授合适内容和恰当方法。内容上,教师要做有心人,尽可能推荐符合学生特点的读物,着眼其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面要广,量要大,文要精,最好采用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激发其阅读欲望,赋予其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使之能在书海畅游。在课文教学之余,引导学生扩展开去,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资料。不仅扩大了阅读面,且能引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要求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教学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可以介绍学生去阅读托尔斯泰《复活》等。还可以借优秀影视剧对学生产生的强烈震撼与感染,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或类似的名家名篇。其实,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在师生交流中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掌握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一种生活,或者说阅读是为了幸福的生活,怎么样才能幸福的生活呢?语文阅读教学要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好,要有精读与略读。略读与精读是不同的,精读就是所有的细小的都要指导,略读就是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然后扶放结合这个例子,一开始是扶着的,后来是放手的,这样的读是略读。略读的“略”字有一个含义,就是“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是提纲挈领的指。就是学生的功夫而言怎么叫做“略”,就是他精读的时候要仔细的咀嚼,到略读的时候,可能做的功夫就稍微的少了一些。还要适当学会如浏览法、泛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教学生学会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掌握了这些方法,在遇到厚重的名著、自己写作的时候,学生才不会觉得头疼,当然在遇到一些经典美文的时候,才能更加深入的体会。阅读和作文成绩的提高也会显著加快。
三、培养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有一个描述,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其实也就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第一个重要的就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接着叶老继续强调说“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林语堂说过,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博学问、广见识、养性灵”。“读书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主要还在于对思想的启迪。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重知识的时代,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学好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2]“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看似未成年人,但内心却蕴藏着巨大的精神需求,需要全社会共同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师身体力行,不断学习,坚持阅读,努力与学生形成相互促进的效应,达到教学相长、彼此有益的境界。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成为“发现者、思想者、探索者”,经受文学名著的熏陶,领略文字世界的精湛,饱览群书、细心感受,让精神更加充实愉快,让心灵更加滋润丰富。”[3]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希望师生们热爱读书,坚持读书,走上与书为伴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赵洪.中学生课外阅读及指导办法[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8月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