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危机定义

金融危机定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定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危机定义

第1篇

自去年触及5100点高点后,中国股市就一路下跌,这突如其来的“股灾”,让不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一下子回归到零度以下。不过,海富通这类奉行“持之以恒,稳中有胜”、为持有人稳健赚取超额回报的基金公司也随之浮出水面。据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该公司旗下固定收益类基金在2015年度平均收益达到16.46%,在80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8。凭借旗下固定收益类基金的良好业绩,第十三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评选中,海富通基金公司荣获“固定收益投资金牛基金公司” 奖项。

“没有短板”VS“风格鲜明”

在不少投资者的印象中,市场上许多固定收益类产品只是“低风险低收益”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固定收益类产品一样可以做出鲜明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梯度,比如海富通基金旗下固收产品就是个中优秀代表。据接近海富通基金的业内人士介绍,海富通旗下固收产品梯度鲜明,其中,海富通纯债、海富通一年定开等善于配置转债,超额收益通常较为显著,比较适合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而海富通稳健添利、上证城投债ETF等则波动极小,2015年最大回撤不超过1%,在跌宕起伏的市场中能够保持净值稳健增长,因此深受机构投资者的认同。海富通货币A更是因业绩稳定而在2015年12月31日被海通证券授予五星评级,在200余只货币基金A类中获此殊荣的仅有10只。

值得关注的是,海富通旗下固收产品不但产品特色鲜明,而且还没有短板。据晨星2015年12月31日数据排名显示,该基金旗下有2只债券型基金力压同类163只和63只基金,获得2015年同类基金冠军――海富通纯债和海富通一年定开。不仅如此,据银河证券和晨星去年12月31日排名数据,海富通固收团队共管理8只债券型基金(份额合并计算),7只产品的年度收益率都处于同类基金的前1/2位,所有母基金收益率超过10%;海富通货币A类、B类收益率也位于同类前1/3和1/4。可以说,公司旗下的固定收益产品没有短板,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投资偏好、流动性偏好等进行选择。

好产品能够为持有人交出好业绩,自然就会得到资本与投资者的关注。据晨星数据显示,在业绩的带动下,海富通固定收益产品2015年的规模也稳步增长,2015年,海富通旗下固收基金规模增长了2.7倍,若再加上专户、年金、社保和海外组合,固定收益资管规模已超过800亿元,2015年底海富通基金整体资管规模超1500亿元。

领军人物坚守固收已18载

“大海航行靠舵手”。海富通固收类产品业绩出色的背后,自然也少不了其领军人物――海富通基金总经理助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邵佳民的坚守和付出。

公开资料显示,邵佳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1997年就加入了海通证券国债部(后更名为固定收益部),先后担任项目经理、交易部副经理,从事债券销售、研究和投资管理工作,在固收领域里已经坚守了18年。他在大类资产配置、利率债和信用债投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研究和观点。

对于2016年的债券市场,邵佳民表示,“2016年债券市场慢牛虽未走,但操作的挑战性增大。市场供求皆上升,但存在时间错配,可能会导致收益率全年有起伏;信用债表现分化已成定局,而资金面也存在变数。为此,团队将更为重视信用风险控制,提高资产流动性并拓宽投资品种。”邵佳民透露,海富通基金将继续加强债券研究团队建设,逐步扩充债券分析师团队并进一步完善研究流程。

中坚力量“三剑客”配合无间

一支队伍要能打胜仗,除了有悍将领军人物,自然还得有强兵。海富通固收团队取得的业绩不光有明星基金经理邵佳民领军,还有多名富有实力的优秀基金经理以及投资后备力量。

这其中,赵恒毅不可不提,其自2011年起任基金经理以来,赵恒毅已有近5年的基金管理经验和10余年的证券投资经验,目前担任海富通基金债券管理部副总监。据晨星数据显示,其管理的所有偏债基金产品中,最高连续6个月回报为12.80%,最低连续6个月回报控制在-1.54%。从任职以来至2016年3月16日,所管理的偏债基金年化回报率为10.67%,远超同期中信标普全债的5.06%。

不仅如此,海富通现金管理部副总监陈轶平也是佼佼者之一。他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涉猎广泛,既管理货币基金海富通货币,也管理被动指数型债基海富通上证可质押城投债,还担任QFII账户的投资顾问。从过往业绩来看,其所管理的基金业绩都非常出色。据晨星数据显示,海富通货币A类、B类的回报稳定居前,且收益波动较小。2015年10月31日,海富通货币A类被海通证券评为五星级,该基金也被《大众证券报》评为2015年最佳固定收益基金。

第2篇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强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这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为什么说这次危机是金融危机,而不说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甚至经济衰退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衰退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他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由最初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会造成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预警;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85-02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危机频繁的爆发关于金融危机预警方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涌现。Abiad(2003)将金融危机预警方法以1997年为界分为1997年前的经典预警方法和1997年后的预警方法的新发展。1997年前的经典预警方法主要包括:刘遵义(1995)的主观概率法;Frankel和Rose(1996)的概率单位模型(probit model);Sachs、Tornell和Velasco(1996)的截面回归模型;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7,1999)的“信号方法”(signal approach)。这些方法之所以称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方法出现的较早,更重要的是即使到目前为止这些方法仍然是一些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进行金融危机预警的主要方法,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DCSD模型就是在概率单位方法和信号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来的。1997年后的预警方法主要包括:Nag和Mitra(1999)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Kumar、Moorthy和Perraudin(2003)的Simple Logit模型;Abiad(2003)的Markov-Switching方法。

一、经典的金融危机预警方法

1.主观概率法。刘遵义(1995)在联合国世界经济秋季年会上作了题为《下一个墨西哥在东亚吗?》的报告,这使之成功地预测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也是危机事前预测最成功的典范。首先报告中选择了9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以及已经爆发危机的墨西哥。其次报告选择了10项指标进行研究。最后以墨西哥为参照对各国的10项指标分别进行评价,表现好记为“√”,表现差记为“×”,并以“一国表现较差的指标个数/总指标个数”作为该国发生危机的主观概率。这一方法简单直观、易于操作,但研究中以墨西哥危机为参照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因为亚洲金融危机与墨西哥危机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一些关于危机预警的综述中并不包含这一方法,但笔者认为就这一方法事前预测效果而言是其他一些预警模型所远没有达到的,因此不应忽略此方法在危机预警中的重要位置。

2.FR概率单位方法。Frankel和Rose(1996)将离散选择模型引入危机预警研究,以105个发展中国家1971―1992年的季度数据建立了二元Probit模型(离散选择模型中的一类)。在这一模型中因变量为危机变量Y,是一个离散的而非连续的变量,当危机发生时取1,当危机未发生时取0。Berg和Pattillo(1998)对FR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检验,他们发现模型样本内预测效果并不理想。Bussiere和Fratzscher(2002)从两个方面对FR模型进行了改进。FR模型经过不断的改进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危机预警方法之一,而这一方法也被推广到了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以及银行流动性危机预警等方面。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影响了其预测效果。首先“多重估计”的存在增加了模型预测误差;其次在危机定义和指标选择等方面没有考虑国别差异。

3.STV截面回归模型。Sachs、Tomell和Velasco(1996)利用20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数据建立了STV截面回归模型。虽然这一方法不能预测危机发生的时机,但它能够有效的判断哪些国家受到危机的影响较大。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危机指数(IND),它等于外汇储备下降百分比和汇率贬值百分比的加权平均。解释变量分别为:实际汇率贬值幅度(RER)、信贷繁荣度(LB)、外汇储备虚拟变量(DLR)、基本面虚拟变量(DWF),则STV模型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IND=β1+β2RER+β3LB+β4RER・DLR+β5LB・DLR+β6RER・DWF+β7LB・DWF (1)

其中,信贷繁荣度用私人贷款增长率表示;当储备/M2处于低四分位中时,DLR值为1,其他为0;当RER处于低四分位中或LB处在高四分位中时,DWF值为1,其他为0。

STV模型应用最大的制约就是样本的选择,估计模型必须有一组相似的危机国家的数据,而在现实中这是相当困难的。另外,就模型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解释变量较少、危机指数定义不全面、模型线性假设是否成立等。

4.KLR信号方法。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d(1997)建立的信号方法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危机预警方法,Kaminsky(1999)又对这一模型进行了完善。信号方法的基本思路为:首先根据已有的危机理论选择可能的预警指标;其次根据指标的历史数据判断指标的预测能力极其“阀值”。最后利用这些危机先行指标发出的信号合成危机指数。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d(1997)通过对25篇关于危机研究的汇总选择了15个货币危机先行指标进行研究。假设每个指标都存在一个“阀值”,当该指标在某月超过这一阀值时就认为发出了危机信号,即该指标预测未来24个月会发生危机。如果24个月内确实发生了危机,则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好信号;如果24个月内没有发生危机,则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坏信号或噪音。根据“噪音―信号比”指标,使这一指标达到最小就可求出“阀值”的具体水平。Berg和Pattillo(1998)利用亚洲金融危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FR、STV和KLR三种方法的预测能力,结果发现FR概率单位法预测效果最不理想、STV截面回归其次、KLR信号方法预测效果相对较好。但信号方法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信号方法不能预测危机发生的时机;其次信号方法在指标选择上有一定的倾向性。

二、金融危机预警方法的新发展

1.AN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Nag和Mitra(1999)提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建立货币危机预警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模型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网络单元的输入输出特性以及网络拓扑结构都决定了模型信息处理功能。Nag和Mitra(1999)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1980―1998年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货币危机预警模型,并将其结果与KLR信号方法进行了比较。ANN模型的优势在于其富有弹性的样本以及允许变量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但这一方法也存在不足。首先由于大量的变量和神经层的存在模型会过度拟合。其次是ANN的先天缺陷――黑箱,即模型不能估计参数因此指标的具体表现也不得而知。

2.Simple Logit模型。Kumar、Moorthy和Perraudin(2003)提出了基于滞后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的Simple Logit危机预警模型。这一模型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对危机的定义,主要考虑利率调整引起的汇率大幅度贬值,而传统的方式是利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数进行危机定义。模型中为定义危机建立了两个模型,即未预期的贬值冲击(unanticipated depreciation crash)和总贬值冲击(total depreciation crashes)。模型中还引入了滞后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通过对32个国家1985―1999年的月度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模型得到了样本外估计结果。结果显示,外汇储备和出口的下降以及实际经济的虚弱是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另外危机的传染性对于危机的发生也非常重要。模型对于1994年墨西哥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危机以及1999年巴西危机的预测结果比较理想。虽然Simple Logit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样本外预测效果,但模型只用利率、汇率等几个主要的经济指标定义货币危机并进行预警,模型中并没有考虑外债等其他因素对危机的影响。

3.Markov-Switching体制转换方法。马尔可夫体制转换方法(Markov-Switching Approach)是体制转换模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方法。该方法认为时间序列发生体制转移的实质是该变量各个状态的概率分布发生了变化,按照变量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概率是否变化该模型可分为固定概率体制转换模型和变动概率体制转换模型。Abiad(2003)选择了22个危机预警指标,利用变动概率体制转换模型对五个亚洲国家1972―1999年的月度数据进行了研究。其实证结果显示,如果以50%为临界值模型成功预测了样本中65%的危机和89%的平静期。Arias和Erlandsson(2004)在估计方法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利用1989―2002年的月度数据对六个亚洲国家(加入新加坡)进行了研究。如果以40%为临界值,模型成功预测了样本中71%的危机和90%的平静期。虽然马尔可夫体制转换模型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理想,但不足仍然存在。首先“不转移”这个零假设在实际检验中比较难操作。其次似然面(likelihood surface)可能有多个局部最优解。

结论

本文对目前主要的几种国际金融危机预警方法进行了综述,而除了以上这些方法外,“后1997时期”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如Collins(2001)潜在变量阀值模型、Blejer和Schumacher(1998)在险价值(Value-at-Risk)方法、Zhang(2001)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Ghosh(2002)二叉树模型等。中国学者也运用这些方法对金融危机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学者们对各种预警方法的预测效果仍然存在分歧,各种方法都有优势也都存在不足,对于不同危机预警方法的效果也不一致。

参考文献:

[1] Abiad,Abdul.Early-Warning System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2003, WP/03/32.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金融资产

0 引言

2008年9月,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雷曼的破产像一根快速燃烧的引信,引爆了华尔街金融危机,随后事态不断恶化,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这场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冲击之强、涉及范围之广,令整个世界措手不及。当然,我国企业在金融衍生品上,也出现了大额亏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全球讨论的主旋律,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为了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1月9日《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企业应采用适当且可获得足够数据的方法来计量公允价值,而且要尽可能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尽量避免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并明确公允价值在计量时的三个层级,这一定位与FASB对其的规定保持一致。

1 国内外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界定

1.1 美国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最新定义

SFAS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FASB在2006年9月15日了S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07年11月5日起付诸实施。其定义是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某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为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FASB将其分为三个级次,分别为:第一级次输入值,存在活跃市场对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第二级次输入值,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可观测的报价,或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可观测的报价;第三级次输入值,市场活跃极少下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测的输入值,(需用估值技术、定价模型和假设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的风险和现金流量进行估测)。

1.2 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的最有利市场,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无论该价格是直接可观察的还是用估值技术估计的。

1.3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指资产和负债按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债务清偿之金额。其中明确指出,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会计计量的要遵循“可靠计量”原则。

财政部于2011年1月9日提出了公允价值在计量时应分三个层次,这与FASB对公允价值的规定保持一致。通知称,企业在披露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时,应当分别披露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是否发生改变及改变的原因、各个层次公允价值的金额、公允价值所属层次间的重大变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期初金额和本期变动金额等相关信息。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中,如果估值技术中使用的一个或多个输入值发生合理、可能的变动将导致公允价值金额发生显著变化的,应披露这一事实及其影响。

2 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

2.1 金融危机下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

在围绕着金融危机的种种分析和指责中,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因为可能加剧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损失惨重的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加剧金融危机,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背负罪名的会计界则认为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因而反对修改规则。

2.1.1 反对方,损失惨重的金融界

他们的主要代表性机构和人物是花期,美林,瑞银,美国国际集团,百仕通,美国金融家协会ABA,美联储FR,国际货币组织,麦肯恩等。他们反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主要原因有:(1)FV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没有现金流量的账面损失;(2)这些损失引起投资者恐慌,导致抛售次贷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3)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贷产品的风险暴露头寸,加剧次贷危机;(4)强烈呼吁修改、暂停、废除终止FV。

2.1.2 支持方,背负罪名的会计界

他们的主要代表性机构和人物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机构投资者委员会,审计质量中心,注册财务分析师协会,Robert Hertz,David Tweedie,Dennis Nally等。他们反对支持的主要原因有:(1)指责FV旨在转移公众视线,为激进的衍生品、资本虚增Capital padding和失败的风险管理RM开脱罪责;(2)指责FV显示机会主义色彩浓厚;(3)FV增加透明度,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及时了解次贷危机严重性;(4)FV并非完美,回到HC并非理想,而是因噎废食的倒退。

2.2 尘埃落定:既坚持,又妥协

2008年10月10日,FASB第157号认为:当相关市场可观测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当局关于现金流量和贴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2008年10月13日,IASB发表解释性文告Press Release,允许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并将此执行可以追溯至当年7月1日。至此,伴随着金融危机而愈演愈烈的FV之争暂告一段落,尘埃落定。但其中也体现了会计界通过有限的“调整”和“妥协”以达成坚持之目的。

2.3 公允价值会计尚需磨砺

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将其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克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该定义要求存在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显示,该假设的问题暴露无遗。FAS157也没有考虑到流动性缺乏的资产对FV的影响。在危机中,ABS、MBS、CDO等因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这些与次债相关的产品从第一、第二级次落到第三级次时,准则又未能及时提供估值模型方面的技术指导。

3 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历史成本为主,适度引入公允价值

对于国外很多国家来说,他们现代信息技术较为发达,会计人员普遍素质较高,由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这些国家迅速运用,并有效实施,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经济并不发达,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较低,尤其是那些懂得跨文化交际,整个资本市场运作的高级会计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公允价值在我国从1998年的引入到2001年的基本取消,再到新准则的重新引入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面对会计准则技术层面以及趋同、直接采用等战略层面的斗争异常激烈的复杂背景,财政部于2010年4月2日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明确了相关重大问题的解决思路是继续支持并积极参与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以表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会计姿态以及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历史成本为主,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的原则。

4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

4.1 对资产负债表B/S的挑战

未来B/S将逐渐简化并集中于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其中资产负债表演变主要表现为:(1)现金、银行存款,未来依然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资产;(2)应收帐款未来可能不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资产;(3)存货未来可能不存在;(4)固定资产,未来可能不存在;(5)投资,依然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资产;(6)向供应商负债,未来可能不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负债;(7)税务负债,未来可能不存在;(8)融资负债未来依然存在,科目属性为金融负债;(9)股东权益未来依然存在,科目属性为股东权益。 转贴于

资产负债表的演变给我们以下几点的启示:第一,历史成本会计将被公允价值会计所替代。但是市值计价会计取决于:存在活跃的市场,而非Mark to Management,即不能管理当局说了算;要有科学合理的估值方法,而非Mark to Model,即采用不当或错误的数据模型或参数。第二,充分披露交易的意图。这是公司管理当局的义务,尤其是证券投资中的交易性或可供出售、持有至到期、长期持有、套期保值等的分类。第三,杜绝表外项目。主要指用于信用承诺、交易衍生产品的项目,如可转换债券的承诺合同;新准则要求对此按公允价值在B/S中披露。

4.2 对利润表I/S的挑战

利润表渐趋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益范围或边界值厘定:经营性的,理财性的。第二,多维度,如业务分布、产品或劳务组合、地区或客户分布等业绩。第三,时间线,由于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上购买3-5年后的资源,企业竞争的时间线从1年拉长至3-5年甚至更长,I/S由披露过去一年业绩逐渐改为披露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变化,如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故从此意义讲,会计工作由回顾过去的会计正在走向面向未来的会计。第四,波动性,正在变大,资金成本对盈利影响加大,当资金成本及其时间线复合在一起时,波动更大;用户关心核心利润与财务利润的区别。第五,风险信息,未来时间线上的风险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机会或损益。

5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未来的展望

尽管我国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充分考虑公允价值运用的限制条件,并不是所有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而是只有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的企业或事项才允许运用。但由于公允价值客观上存在且难以完全避免的“主观性”,其运用的效果究竟如何,尚不能过早下结论,更不能盲目乐观。本人认为,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5.1 辩证地看待公允价值与可靠性、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当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能会出现冲突时,以可靠性为先;在可靠性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相关性最大化。死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僵化可靠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盲目追求相关性,而不顾可靠性的做法则是危险的。二者的最终结果都会丧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大降低会计存在的价值。

5.2 完善会计监管,强化外部约束

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肯定会有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利润操纵。这就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预防、发现、纠正和惩处会计造假的新机制。

5.3 改进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控制,避免财务报告引发的法律风险

监管部门必须督促企业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财务报告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勤勉经营、诚实披露信息,以实现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审视;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及达成条件

关于公允价值,机构的不同对其定义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第32号文件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针对一次公平的交易,双方要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并且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FASB2000)。”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地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并将其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尽管定义不同,但都概括出了公允价值的达成条件:(1)交易双方都是熟悉交易情况的;(2)交易双方都是自愿的;(3)现在只是有交易的意图但应由契约规定了意愿,交易双方因有交易意图而应各自承担的风险与报酬、权利与义务。

二、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导致经济混乱让世人皆知,也不断的重视。另外,由于“房贷违约率”还具有上升的趋势,导致在房屋贷款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抵押债务债券(CDO)、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价格不断的呈下跌的趋势,最终让相关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美国五大投行之重要成员――美林和贝尔斯登相继倒闭,摩根士丹利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花旗被迫转型,全美最大的两家房地产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接管。

这类情况的出现,华尔街所有的银行家将事件的原因都归根结底到“公允价值会计”上,纷纷认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次贷产品的损失夸大了,导致次贷危机的出现后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越来越深,因此,纷纷要求对公允价值进行终止或者暂停使用。美国银行家协会认为,目前所存在的准则还是依然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但是ABA有着自己的特点与经济态势,则需要针对经济价值而进行广泛地采用,非公允价值。银行业务由于传统模式的影响,其模式还是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方式为主,而这类模式与商业模式中短期的买卖交易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非常不适合采用公允价值。另外,金融公司普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则对于信贷危机是严重恶化了其影响,经过这次次贷危机以后,金融机构财务状况被会计处理过于真实地、有效率地反映出来。由于股价急剧下跌,从会计准则出发,金融公司一直坚持将“有毒资产”清除,逐步让市场失去对其的信心。与此同时,随市计价的会计准则不停地刺激着金融公司,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损失而提供更多的坏账准备资金。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开这些现象,美国银行家们一致认为要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进行修改或者取消。

但是,反对终止或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声音也同样强烈。反对者们指出,最早支持当“公允价值”模式推出来以后,最开始拥护的还是华尔街这些金融家。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会计职业界就规定要按照“公允价值”将金融产品在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当时,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其实也是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逐渐引起的。危机发生的过程中,有关于储蓄与房屋贷款的机构,利用某种会计手段对有问题的贷款进行掩盖,从而让问题设计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因此,联邦政府逼于要从破产金融机构的手中将陷入困境的房贷资产,高达1600亿美元接了下来。由于金融工具的交易导致历史成本原则的财务损失,没有客观的反映在表内,而受到不良影响。经过这次危机以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逐渐被金融界肯定。目前,因为华尔街金融界的各种问题爆发了金融危机,所以“公允价值”的作用逐渐被质疑。“公允价值”刚被推行出来的时候,一直被视为预防金融风暴的有利武器,但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却被指责为金融风暴的“助推器”。

三、金融危机后的公允价值应对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等国家及国际会计组织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也对公允价值的计价及重分类问题进行了修订。

2008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157-1、157-2号立场公报, 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使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对非金融资产和负债项目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生效日期予以递延。2008年10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题为《市场不活跃时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的157-3号立场公报,规定对所有的与第157号公告相一致的要求或允许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公告范围里面的金融资产都适用,并明确了市场不活跃时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德国也规定新会计规则可以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以及区别定价,以避免计提跌价准备,从而在账面上可以实现利润。

四、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公允价值应对策略

1.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我国的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路程较为坎坷,从一开始的大力提倡,到后来修订中的回避,直到现在的重新引入。我们以债务重组这一具体准则为例,来说明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的变化过程。1992年11月我国首次《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制度中很少采用或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1997年至2000年间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1998年6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并明确提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后又于2001年1月对其作了较大的修订,指出“债权人应按债务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但同时又提出“如果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债权人应按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占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已确定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此处,公允价值的使用就显得遮遮掩掩,想避免使用,又要有所拉扯。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明确的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又一次提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这同1998年首次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计价完全一致。

2.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反应。中国不属于直接采用国际准则而是与之趋同的国家,虽然在17项新准则涉及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坚持了适度谨慎原则。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应用的尺度和具体计价方法有所不同。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3号)准则中,对于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提出了明确的应用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在生物资产(5号)准则中,也有诸如此类的规定。对于不存在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也都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比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7号)、准则指南中提出“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在债务重组(12号)中也明确了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在股份支付(11号)准则指南中提出“对于授予的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期权等权益工具,应当采用期权定价模型等确认其公允价值”。在政府补助(16号)准则指南中提出“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如没有注明价值、且没有活跃市场、不能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应当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名义金额为1元”。最复杂的公允价值计价莫过于企业合并(20号)了,由于合并资产、负债众多,因此对于不同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计价都有所不同,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由于在公允价值运用中坚持适度谨慎原则,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发现类似美国次贷产品带来的冲击,因此对于美国及国际会计组织等的应急反应,中国财政部权威人士表示,中国的决定是不跟风,中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均不作调整。

3.我国公允价值应对策略。尽管此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没有大的冲击,但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也同样不可避免。因此尽管我国回应的态度是“不跟风”、“不调整”,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在我国发生,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我国可以考虑以下的应对策略:一是重新整合,自成一体。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3号)、生物资产(5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7号)、债务重组(12号)、股份支付(11号)、政府补助(16号)等准则中明确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他准则中也偶有提及。目前应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将现有散落在各个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进行统一整合,统一其内在原则;二是避免差异,国际趋同,避免产生新的实质性差异。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国际会计组织顺应大的经济环境,重新审视公允价值,对于现行的公允价值准则进行了修订,重新界定了金融工具的分类问题,并对市场不再活跃时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我国会计准则在谨慎运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及时跟进,可参照国际会计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做法修订及完善公允价值计价,避免由于公允价值的使用不当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晓艳.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和应用分析[J].财会通讯,2007(09).

第6篇

坦率来讲,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好题目。你说坏经济会使人变好,这个“好”怎么定义呢?是哪方面的好呢?更自信还是更守信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个话题才可以谈。身心变得更健康,还是对待财富的态度变得更健康?我不知道这个“好”指的是什么,定义不明确,没办法从逻辑上谈出什么来。

经济好坏与人性变化很难有一个正相关的关系。比如说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人们心理上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人在繁荣期间会更贪婪吗?我不相信萧条了人就不贪婪了。你说萧条期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闲适的生活,其实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更加焦虑,富人的财富大幅缩水,穷人也随时有丢掉工作的危险或者已经丢掉工作了,他们怎么能身心更健康呢?怎么可能呢?

怎么能说坏经济会使人变好呢?

经济萧条是不是使人的身心变得更健康了?金融危机肯定会使人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很多国家最近自杀的,或者得抑郁症的,或者需要心理医生的人大幅度地上升。人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悲观的情绪会很严重。如果说金融危机期间会不会使人的心境变得更平和,我的结论肯定是相反的,不会!人们在经济繁荣、稳定增长的期间,才会感觉到更加愉快。这是心理学上很普遍的现象。因为人们本身就不喜欢危机,不喜欢萧条。你喜欢失业吗?喜欢你的财富大幅度地缩水吗?我想没有一个人喜欢。怎么能说坏经济会使人变好呢?中国大量的失业现象,几千万人的失业,会影响多少人,他们的心情能好吗?

我自己就是做企业的,金融危机一来,所有的企业家都变得更忙了。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市值在下降,他们的利润率在下降。他们会花更多的时候来扭转这个局面。他怎么可能会更闲适呢?他要面对很多困境,他随时要面临企业出问题,他要裁员,他随时要面对劳资纠纷。人做负面的事情的时候,心境肯定是比较差的。你跟人谈招人进来与跟人谈今天要解雇你,心情能一样吗?

没有任何经济证据可以证明,人们在经济萧条期会更关心环境,你能举一个证据说哪个国家在经济危机期间环境变得更好吗?

关于经济危机的思考

每次金融危机之后,人们都会反思,为什么会出现金融危机,我们过去对财富的看法是不是很妥当?从这个意义来说,金融危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跟人的心境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种反思是非常痛苦的。

现在老百姓也在反思。但这个反思是不是一定会促成人们更关心环境,我找不到任何的经验数据来证明。人们可能对财富的看法更全面,对环保的意识更强,对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视,会去反思和思考,这个我同意。这是经济危机的正面意义。

但人们无法避免经济危机。

作为一个学者,我一直在思考,人类有没有可能避免这类的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者说人类的经济体系是不是有什么内在缺陷,使金融危机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我认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是人类经济体系的根本制度安排出现了大问题。什么银行监管机构不严谨,什么衍生金融工具泛滥,什么高杠杆经营,等等,都是次要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人类过度追求金钱的生活方式及其创造财富的方式不当。这是过去两三百年形成的,以前人类连利润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每个国家都在比GDP,企业在比市值,个人比身家。生活原来的意义,很多都丢失掉了。

利润膜拜的怪象

攀比出现在各个领域:不是你做得不好,而是别人做得比你更好;不是你没有钱,而是别人比你的钱更多;不是你不够出名,而是别人比你更出名;不是你的权力不够大,而是别人比你的权力更大;不是你居住的房子不够好,而是别人住的比你更好;不是你开的车不够好,而是别人的车比你更好。

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在绞尽脑汁,思量着如何跑得更快。为了确保利润或市值每年、每季、每月持续增长,公司必须永不停息地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描述新故事,乃至制造假收入、假利润、假报表;银行为了给不断累积的资产创造更高的收益,就必须永无休止地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延长金融衍生链条、不断扩张信用总量:个人为了财富身家的快速增长,必须不断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创业、兼并、收购热潮,不断发明各种能够让财富指数化增长的金融套利工具或欺诈手段。

国家一定要比GDP吗,企业一定要比市值吗,个人就要比身家吗?你是十亿富翁,我是百亿富翁,另外一个人是穷光蛋。难道这个穷光蛋就比百亿富翁差很多,是一个失败者吗?所以为了GDP,一个国家可以毁掉自然;为了市值,一个企业可以造假。

第7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准则;国家干预

一、前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9月18日左右的短短几天内,花旗银行、美林集团、AIG、高盛公司、雷曼兄弟等这些原本市值高达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金融机构一落千丈,有的市值甚至跌破低于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将百年辉煌的华尔街毁于一旦。2008年11月中旬在美国举行的G20峰会上发表的《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峰会宣言》提出:“全球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改进其对证券计价的指南,尤其是对复杂金融产品的计价”。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忙着寻找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另一方面积极探求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人们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替代失灵的自由市场。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也饱受质疑,特别是金融界有关人士认为会计上公允价值计量,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催化剂;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由此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会计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从本质上看,会计准则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

二、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特征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含义

一般而言,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平、合理的价格。但各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定义并不完全一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在当前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买入或卖出一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换言之,该项资产(负债)是在非强迫或清算拍卖的情形下买入或卖出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我国新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领计量。从各国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定义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而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也可以说它是其他属性成立的一个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允当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性、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调高公允价值可能会虚增利润,调低则相反。因此,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它距离人们的愿望要求还有一定差异,在执行中仍需要进行改革与完善。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是客观经济等环境变化的产物,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对经济环境和经济实质的反映。“公允”的本质在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在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描述中都极为强调知情、公平交易和自愿交易,真实可靠性是公允价值的一个本质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因应环境变化,提供有效信息,可以使各国会计报表符合可比性与决策相关性,拓展了会计计量空间。但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尚存在缺陷,特别是公允价值定位不明、含义模糊,缺乏核心概念,没有明确如何计算公允价值及计提减值准备,可操作性差,易纵。运用公允价值需要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公允价值的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活力的资产交换二级市场、成熟的金融市场、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完善的债务重组法律法规等外部支撑条件等。

公允价值在美国翻译为fair value,意思是公平的价值,但是作为交易的双方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如果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且无任何流通问题,那么公允价值交易的公正性并不会受到太大的争议。但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要估计其重置成本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一般演变为“管理层判断+某一估价模型”。问题是如果出现资产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其存在流动性,那么交易双方的意识误区就会产生,从管理层的判断到估值模型的计量就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使得公允价值的交易存在缺陷,而且这个缺陷并不能靠管理层自身的提高或者企业的不断进步就能弥补的。这就是公允价值存在的最大问题,即交易的双方对资产的价值判断存在不同方面的理解。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公允价值的问题所在主要是两方面,其一就是什么是公平的交易,其二为缺少活跃市场的资产公允价值如何确定。正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上述特性,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关键点上,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引发了对公允价值议论的热潮。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防范金融风险

公允价值计量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它只是财务报表中的一个点,并非能够引导次贷危机走向金融风暴;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方式,并不能够从经济问题上去否决它,不能把所有责任归咎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历史成本虽然在交易的当下能够衡量资产的价值,但却不能够持续地影响,这样会使得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可靠性。但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之间的确具有相关性。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为例,企业在取得投资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交易的金额)

投资收益(交易发生的相关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按照购入时市场公平交易的价格以及相关费用确定的。这与历史成本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如果企业的资产价值出现比较大变动时,则需要确认变动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即公允价值上升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如果公允价值下降: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根据上述处理方式,可以发现,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时,不但要在账面上反应资产的价值下降,而且还要在当期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从而影响企业净利润。如果资产的市场价值处于不断缩水的情况,公允价值的计量则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现象,企业为使资产负债表不过于难看,会被迫出售这类资产,而这样的恐慌性抛售会进一步加剧恶性循环,使得资产的价值更加缩水,造成投资者的恐慌,企业在丧失信心的情况下将会采取极端的措施,走向破产。从这一方面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我们应明白,金融危机的根本是在于次贷过度宽松以及金融泡沫的大量产生,其本身并不是由于公允价值导致的。公允价值自身并没有错误,从会计上讲,公允价值反映的企业财产的真实性反而会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如果现在的市场环境是一个有序的、正常的环境,公允价值的计量确实能够指引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但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因为市场的混乱,大量的资产减值,那么公允价值的计量就变成了金融危机的催化剂了,因此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建立公允价值管理体系

建立公允价值管理体系,将公允价值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从而要求会计信息更应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公允价值计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影响经营者和投资者的行为,从而要求企业处理好与投资者、经营者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交易对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企业要及时掌握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正确处理与往来单位的财务关系。因此,首先企业要格外关注对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资产的流动性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前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因现金短缺而被摩根大通收购,前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最终是因为流动性枯竭而破产。流动性可以简单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企业的资产如果缺乏流动性,则不但资产很难变现,而且会带来融资困难。所以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的现金头寸。二要提倡交易对象管理。如果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企业在获得其财务数据的同时,应获得其使用公允价值法的情况概要,并判断这对交易对象所报告的收益、资本和各项财务分析比率的影响。三要重视投资者关系。次贷危机爆发后,缺乏信息披露透明度的结构性产品交易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也促使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关注相关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特别是公司的流动性、债务结构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化情况。

(二)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纷纷采取实际行动,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声音,在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SEC在90天内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SEC还共同了一项声明,列举了企业如何运用最好的判断,以对交易不活跃的资产进行定价。随后,FASB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修订了一份《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允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其处于信贷危机中的资产重新定价。《公告》对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No.157)在非活跃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明确阐述,并提供了一个解释性范例以说明如何确非活跃市场中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此举为适用准则提供了新的灵活性。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研究主管韦恩・阿普顿对此评论认为,这份声明并不是放松执行公允价值的一个转折点,而只是重申了GAAP(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于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IASB在声明中称,“规定修改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登帐的企业,将可依新准则重新归类资产,从而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的结果。”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此规定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必再按当前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允许金融机构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从而避免它们的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

在我国,公允价值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分层推进的过程,应先修订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再将公允价值纳入计量属性体系,包括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改变、增加或者改进,估值方式的运用等,最后再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我国虽然制定了会计基本准则及若干项具体准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加强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要,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是完全必要的。

(三)强化公允价值执行约束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严峻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结合实际,适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顺时应势对公允价值准则进行实质性的修订,特别是强化对公允价值准则执行中的硬约束。从国内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看,还存在着执行不到位而导致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偏差。部分公司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金融资产分类存在错报以及信息披露存在误导性陈述等一系列问题。某些公司甚至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来体现利润,而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隐藏亏损。因此,我们要以美国金融危机中修订公允价值准则为契机,或者改变金融工具重分类规则,或者调整公允价值计量顺序,特别要敏锐感知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公允价值准则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四)优化公允价值使用环境

一直以来,人们对公允价值关注的焦点是在没有市场报价时如何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以及如何验证这种计量的问题。从SFAS第157号实施至今,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指导实施公允价值的指南仍显不充分。即使在美国,也仅有一部分金融工具和部分商品存在活跃的市场,财务报告中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大部分资产和负债项目没有可参照的活跃市场。准则一经,来自实务界的专业人士对非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问题表示怀疑。在强烈的反对声中,FASB被迫推迟了准则中部分项目的生效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要求企业对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将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作为最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标准。当次贷危机袭来时,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头寸较多的金融机构要面临巨额亏损,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需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要冲减所有者权益。无论是亏损还是资本的缩水,金融机构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下显得捉襟见肘,流动性风险加剧,直至破产或被接管。

公允价值的确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这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信息失真。由于会计监管的缺失,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不公允,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甚至加快了金融危机的发展速度。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从根本上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诚信体系,所以,加强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全社会要营造会计诚信的环境,还应建立公共征信机构,加强资信评级制度建设,推进诚信制度的建立,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优的使用环境。因此要加强证券监管、银行监管,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认为调控利润的发生,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普及和运用,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真实的信息作出更大的努力。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金融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改变会计准则,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好比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灭掉一样。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一个时间性的价值,若没有此价值则会导致投资者和法规制定者对于信心和流动性的决策失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

[2]陆宇建,张继袖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第8篇

旅游营销的定义有两种。定义一:指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生产商在识别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其所能提供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旅游产品、服务和项目,以满足这些市场需求的过程。具体还可以分为景区旅游营销、酒店旅游营销、旅行社旅游营销等等。定义二: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2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市场影响

(1)对居民旅游需求产生影响。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将快速传导到居民消费行为,并率先波及到旅游需求。金融海啸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大,中国境内旅游业也受到了重创。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空巨头大幅降低机票价格,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纷纷调降门票价格,各旅行社纷纷大幅下调旅游团费。但由于民众消费信心已经遭受重挫,宁愿持有现金,对旅游成本的大幅降低并不买账,旅游业陷入多年来少见的“寒冬”。预计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和12%。从出境旅游需求看,高端公务类、休闲类产品需求可能下降,跨洲远程出游也不排除下降可能;但考虑到出国旅游仍处在快速成长期,消费较为活跃,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相对有限。预计2008年出境旅游人数增长12%。

(2)对外部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入境旅游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弱,拉动增长的需求端缺乏动力。主要表现为,客源输入进入下行状态,市场行情整体低靡;入境旅游者、入境过夜者、外汇收入全面回落,显示入境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3)对市场供给及企业经营造成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财富缩水、资金趋紧、经济衰退,我国旅游业引进外资的外部环境有恶化倾向。外部需求减少,旅游企业经营国际业务困难加大。全国部分旅行社入境业务不振,市场预期悲观,更多转向本国居民需求,经营薄利多销的国内游和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出境游。

(4)金融危机对旅游投资与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损害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发展遇阻又反过来影响旅游就业。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由金融危机带来的行业影响也会更大。加之旅游从业人员的资产专用性特征较低、流动性强,旅游企业招收普通员工的转换成本低,从而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可能减员自保,导致旅游就业压力增大。

3改革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3.1建设寻得旅游营销渠道体系

营销管理学理论表明,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良好而畅通的营销渠道,有助于目的地营销组织更好地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全行业每年都组织和参加国内外例行展会、举办大型促销活动,邀请各大旅行商和媒体前来考察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所有这些渠道都面临进一步建设的任务。要在已有营销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立体交叉和行之有效的旅游营销渠道体系。(1)提升已有渠道。例行展会、大型促销、旅行商及媒体考察采风等既有渠道,要进一步改进模式、强化专业、提升质量,把渠道优势用足用实。特别要加强业界联系,有效识别出与销售本地产品密切相关的利益攸关方,重点培育、扶持、协助,扩大共同利益,形成多赢机制。(2)培育网络渠道。网络渠道具有用户大众化、选择多样化、成本低廉化、操作简便化、时间全天化、空间虚拟化等诸多优势,各行各业趋之若鹜。要更加关注网络营销的作用,加快推进以提供公共信息和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多语种旅游资讯网建设,探索旅游宣传“无纸化”、“电子化”创新,借助网络平台,改进旅游宣传推广工作。(3)创造性地利用好其他渠道。运用好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调动或借助一切有用力量或时机,既要借力发力,又要借势造市。例如,要更加主动地向国家年、交流年、高层出访、首脑会晤、国际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靠拢,巧妙介入、积极有为。要广泛利用使领馆、海外华人社团等海外资源,拉长、拉宽营销渠道。各地也应主动寻找机会,建立相应渠道。

3.2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

面对入境旅游下降,出境旅游吸引力增强的现实,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以及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情况下,普通民众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有进行国内旅游的庞大需求,有进行近程、中程旅游的能力。因此,应转变以往着力发展入境旅游,吸引大规模入境游客的策略,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为此,应加强国内旅游产品策划、营销宣传、服务,刺激国内游客国内游,进而增加国内游数量,增加国内旅游消费。在刺激国内游策略中,应当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减除高门票价格对开展国游的阻碍。国内游应当着力发展自助游,自助游应当发展家庭游、自驾游。国内旅游还应当发展乡村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休闲旅游。

3.3旅游消费坚持走“低价路线”

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成为旅游市场关注的焦点。雪灾、地震、金融海啸等突发事件使我国入境旅游举步维艰。但是,美元、欧元在内的多种外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节节走低,国际油价下降,包括欧美、澳大利亚、东南亚、日韩等在内的出境旅游线路价格普遍下跌,特别是欧洲游的下降幅度最大。与此同时,许多国内酒店客房、航空公司机票、景区门票的价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都大幅度下调,国内游总体价格与以往相比下降了。这种“低价旅游”将会直接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3.4大力发展网络营销

(1)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利于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2)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扬长避短。互联网营销还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付款方式、邮件浏览率低等问题,所以说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3.5协助政府,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

2008年11月1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副教授戴斌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及时预警、跟踪监测经济形势走势;其次,国内旅游需求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绝对主体和内容基础,要及时调整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战略,在继续确保尽最大努力保证入境旅游不出现大的波动的前提下,把国内旅游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再次,要尽可能地通过投资的拉动来确保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就业存量的减少;最后,中国政府和旅游业界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为亚太地区乃至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过程当中,为促进旅游需求的增长,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