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学语文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方法创新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受到的教育既是对初中学习的升华,也是进入大学乃至更深层次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中的写作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与高中学生的思想挂钩,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有力的帮助。以议论文教学为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更多的观察生活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物,是写作的本源和坚实的基础。部分高中生在进行写作下笔时脑袋空无一物,不知道改写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写;还有的学生写作脱离实际,不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凑字数只能胡编乱造。发生以上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注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生活积累的少,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例如对议论文的写作,有的学生能够列举出相当多的现实论据,引经据典不在话下,而有的学生却只能望着试卷,脑袋里空无一物,不知道自己要在作文中定义什么样的论点,采取什么样的论据。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的去观察这个世界,细心留意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即使是在课堂上,他人的一言一行也可以给学生很多启发性的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才能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
二、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
熟读唐诗三千首,不会写来也会抄。这句话正是说明了阅读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高中生虽然课业繁忙,业余时间较少,但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定的阅读素材,在课余时间也应该向学生推荐有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的课外读物。现代高中生接受课外读物的方式有很多,电脑、手机等等,但是对于阅读物的选择却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推荐学生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例如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加入给我三天光明》、《飘》等等,这些书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虽然阅读时间耗费不多,但对学生的思想影响确是巨大的。此外,这些书籍还有助于学生学会语言的运用,这对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能够助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气势积累和思想积累。
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常多元方式的发展,允许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自己的兴趣。高中教师应该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写作,增加写作的兴趣、例如可以给学生播放当代青年作家韩寒的访谈,让学生理解写作对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性,或者将那些优美的作文在多媒体上制作情景播放出来,向学生讲解特定情景以及特定事物的描写。以此为论点或者论据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这一以电影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在叙述完马谡失街亭这一论据后对论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开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写作练笔
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自身的思想已经产生了一些沉淀,对生活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练笔的机会不多,因此对语言的运用描述就不是很得心应手。对此,教师应该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要求学生始终保持对写作的练习,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将自身生活中和阅读中的积累发挥出来。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议论文的写作方式,教导他们议论文写作的要点。例如议论文写作,首先要开篇破题,教师应该学生何为开篇破题、开篇破题对议论文写作的作用、如何进行议论文的开篇破题这一战略。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写作方式中开篇破题与排比开头、比喻开头等方式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开篇破题对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以此为根据向学生布置议论文的开头写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结语
总体来说,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树立一个写作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进而为学生准备更多的写作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最终让学生在高中作文考试中写出优秀作文,获得优良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吴春华.浅谈如何创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J].商情,2012,(40):79.
关键词:提高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质量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诸多意义,它不但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进而实现素质教学的目标,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教学充满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和探究,因此教师务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便是其中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情境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比如在学习契科夫的文章《变色龙》时,如果学生对变色龙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随环境不断变色的特点不太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奥楚蔑洛夫本质上的性格特征,而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层面,这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观看一段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情境;二是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出现不和谐因素时,教师要注意处理的方式及方法,尽量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心智发展的和谐;三是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要创设好导语学习的情境,尤其是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艺术享受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和能量。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可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及时摘抄和记录对自己有启发或较为优美的语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标记和圈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必会积累一定读书的心得和经验;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针对不同的文章和资料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比如有的材料需要学生大声朗诵出来,有的需要学生反复进行研读和分析,有的只需要大致粗读以下即可,总之要教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合理选择阅读方式。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
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也并不是仅仅依靠课内阅读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切忌出现一看到学生看所谓与学习无关的书籍,就好像遇到洪水猛兽,对学生采取禁止、批评的策略,这会严重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教师除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之外,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作品,比如针对国内优秀文学作品,可向学生推荐《平凡的世界》、《寻找未知的自己》、《穆斯林的葬礼》等,针对国外优秀作品,可鼓励学生阅读《呼啸山庄》、《安娜卡列.尼娜》、《嘉莉妹妹》、《百年孤独》等,相信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会收获大量历史、地理、人文知识,还会提高自身的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四、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它是阅读的较高境界,在进行一般性阅读的过程中,中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阅读方向,只是深深被故事情节吸引,而不会从中汲取营养,阅读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感知语言魅力,理解其中的文笔之美与思想之深,进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启发,获得一定的阅读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要注意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动地位,改变学生习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敏锐观察及丰富想象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发挥自身想象的深度、广度,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真正与文章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及交流,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及生活见解对文章进行分析,提高自身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五、让阅读教学更贴近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首先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做好课内阅读的基础上,适时的把注意力投放在课外,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的链接点,鼓励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引申到阅读中来,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要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引导其用敏捷、灵活的思维进行阅读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进行分析和讲解,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随者,所以一定要主张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心。
结语: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作出长期艰苦努力,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争取找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
[2]张爱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分析[J].语文学刊
[3]姜灵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
1 高中作文教学主观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作文备课:既无教案也无计划。多数教师只在写教学计划时点明安排几次作文,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不写作文教案。不仅没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自己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虑。这似乎是在忽悠作文课了。
1.2 作文方式:作文课几乎都是教师布置题目或材料,然后学生去写。不放心的教师会对作文题目或材料作一些简单的解释或提示,说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课堂上用60~80分钟进行,安排在课外的多因教学时间紧而不得已为之。
1.3 作文形式:前几年是话题作文,但现在全国Ⅰ卷和全国Ⅱ卷中变成材料作文一统天下了。随着高考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学无论平时还是考试,教师们便一股脑地采用材料作文形式,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赶上时髦,跟上高考步伐。其他形式的作文几乎一律无暇顾及。
1.4 作文批改:吃力不讨好。传统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实施单向的静态评价,学生负责写,教师负责改。在学生看来,作文就是“我写你改”,把作文交上去,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如何批改,那全是教师的事。在教师看来,学生的作文都是些不成熟半成品,要根据自己的标准和想法修改完善,并通过所做的终结性评判划出等级。在这种作文批改的模式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师生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彼此隔膜。
1.5 作文效果:效果堪忧。有教师指出:“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这一次作文得高分,得到教师表扬,但很难保证下一次也能得高分。平时作文常能作为范文拿到班上朗读的学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到一个好分数。事实上,好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水平能达到何种程度往往自己都没有把握。
2 系列作文训练方案
实践证明,在高考作文辅导过程中进行系列化作文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训练方法不仅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科学高效的教学原则,而且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健全思维素质、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系列作文训练从目的、要求、写作材料出发,可分为横式系列训练、纵式系列训练、交叉式系列训练、辐射式系列训练等四种类型。要想真正把系列作文教深教透,教师就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2.1 横式系列训练。横式系列训练的特点是一题多写、用同一写法表现多种题材或同一材料多角度写作。例如说明文训练中,指导学生分别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连续写多篇说明同一事物或同一事理的说明文,或者以一种说明方法连续写多篇说明多种事物或多种事理的说明文。这样反复训练,能让学生熟练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种训练在难度上平行或略有上升,在思维和写作方法的引导上横向延展,所以常使用于学生的基础写作过程,教师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反复训练,使他们练就灵活机动的思维方法和扎实可靠的基本功。
2.2 纵式系列训练法。纵式系列训练法的特点是就同一个写作内容或话题,从主题、立意、选材、结构、体裁各方面连续进行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纵深开掘式写作,通过对同一话题由浅入深的透析,循序渐进地深入写作思想,逐渐提高难度。效果是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站在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上进行创造性构思和写作,稳步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很重要。而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它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这既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进行新课改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确定教学认为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后,教学方法的解决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1]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就应当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影响着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使用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并非少见:
1.重教法,轻学法
传统的备课,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将教材上规定的知识“教”给学生,因此教学设计中所谓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构思出来的“教”的方法。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输,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因素。对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法。
2.重任务,轻发展
在很多教师的观念里,他们的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在上课时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全传授给学生,再批改完作业,就算完成。在课堂上,他们没有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主观体验。所以在课堂互动时,对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通常是不提问或者少提问,而只是关注少数所谓的优等生,和那些学业成就高以及在班上担任职务的学生。
在学校教育,甚至是学生的一生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班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会导致他们自卑心理严重,自我意识差,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勇气和自信,最后成为课堂教学“被遗忘的角落”。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一堂语文课上,一个女生由于怯场,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于是,老师说:“快坐下吧,简直是在浪费时间。”钱梦龙老师分析说:“在那位老师看来,最重要的是他设计得非常精妙的教案和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他偏偏忘了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发展。”[2]
教书育人,目的在于“育人”。所以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教学时,心中应时刻想着“育人”这一目标。
3.重形式,轻实效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教师的压力,教师们必须改变过去惯用的教学方法,在负担已经沉重的教学工作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任务,除了要改变自己,采用新的做法,也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
为了使课堂气氛激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教法上花样百出。例如在运用问答法教学时,有的教师为了实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设计文本的时候,设置了大量问题,全班学生几乎人人有机会回答。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关注”了每位学生,在教师看来是两全其美。但问到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也许很多都会摇头,因为他们觉得像“是不是”、“对不对”这类问题会降低他们的智商。而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教师仅为了迎合新课改,搞花架子,只是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出现假繁荣现象。有的课,对问题的深难处还没来得及探讨便草草收场。有的是学生还没完全进入状态,仅几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教师便示意停下来进行小组反馈,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出现这些情况是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解,只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教学不必过于苛求,有教师在教《祝福》的时候,仅设了一个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样死的?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再加以点拨,将小说的线索全部理清。这样,学生既了解了小说的前因后果,又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不恰当,不仅会影响课堂效果,同时也妨碍学生的发展,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
尽管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只要通过正确的管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地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培养学生上多下功夫,一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果。所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明确“教什么”和“怎样教”。对于“教什么”,从总体方面来看,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即“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从操作方面看,是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出发,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读书能力、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主编.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默读能力;默读方法;默读时间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53-01
默读是获取文字信息、书本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阅读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对默读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很少要求学生默读,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默读;部分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
1加强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
1.1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春天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一位老师先用投影仪打出句子“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问:“谁能不出声就知道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出声地读后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她又一连让学生练习一组句子:“春天的雾薄薄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豆花儿香。”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
1.2教给默读方法,培养默读习惯。默读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三不: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着默读。三到:眼到,眼睛和书的距离要适当,保证一行字都在视觉范围内,要一句一句地读;心到,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手到,边读边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1.3准确把握学段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默读训练。低段要求“学习默读”,可采取轻声带读的方式进行训练。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
2掌握默读方法
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一方法渗透给每个学生。在学生初学默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分散学习难点,只提“不出声,不指读”,不要求学生“不动唇”,待学生具备初步默读能力后,再提出“不动唇”的要求。
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还要培养学生用脑动笔、勤查工具书和坐姿端正等良好的默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学生默读时,如果只看不想、不动笔,单凭视觉器官运动,即使读书万卷,也会茫然无所得,相反还会耗损时间和精力,抹杀创造性,失去读书价值。
3保证默读时间
学生学习默读要给足时间。特别是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为了不影响学生捕捉信息的准确性,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进行。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笔者听过某教师执教《灯光》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想想他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默读的时间不到3分钟。学生刚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开始交流,交流中也只有少数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够,使得默读环节走过场,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4正确认识默读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的默读,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
4.1默读能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有专家研究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阅读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600字。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省时省力,经济、高效。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默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
4.2默读最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默读是在一种静默的状态下进行的,保证了环境的安静,有利于集中思考、理解阅读的内容,而且易于持久,不易疲劳。默读形式灵活,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逐句读、跳行读、跳段读、摘要读,是较好的一种个体阅读形式,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
4.3默读有利于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指的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吸纳。默读让学生在静默的课堂中边读边想,有利于学生独立品味语言,发展语感,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明确默读和默读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方法 探究
一、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文言文学习难度系数较大,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并且收效甚微,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死板,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这样就会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作为语文教师在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出神韵,读出情感来,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课本的内容,教师可以再次编排,改写成话剧、小品、相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上课,在《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二、学会赏析文章,做到正确诵读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的学会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的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是件和人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的进行诵读了。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会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就有利于文言文的教学了。
三、创新教学手段,实现趣味性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97-01
一、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 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人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意境,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关键词:小学中段语文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作为当前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注重分层次教学,进一步提高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改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效果,把听、说、读、写相结合
中低年级学习内容相比较来说,中年级的学习内容明显加深,更能体现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教育要全面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分层次教学,将听、说、读、写相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前做好教学规划,把教材内容变的生动有趣,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一个话题说一段话,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情境。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技能,并陪同学生一起通过探究问题,延伸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多让他们说自己对一些有意义文章和诗歌的朗读分析理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抄录,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他们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
二、掌握好的提问的技巧,使提问变有意义
说到提问,一般人会觉得没什么难度,其它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让学生无从回答,这样反而造成语文课堂更加沉闷,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技巧的提问,一个好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一个坏的提高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反而更不喜欢学习。问题的设置应该是循循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先让学生接受后再提下一个难点的问题;其次,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应给学生一段时间来思考问题。如果提出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不给时间思考,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回答不出来或是回答错误,这样的做法就失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了,也会打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也注意对所有学生共同提问,不能只对一些学习较好或者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提问,这样会使另外一部分同学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从而对课堂教学漠不关心,这样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三、改变教学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
要让小学生对教学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在进行中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认知特点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给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培养小学生有更好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放一些小学生爱看的影片,将其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一定能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能有效调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教学互动,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中年级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别人的鼓励与肯定,会使他们对自身价值有肯定。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赞扬,让他们树立更多的信心,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对提高中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传统的教学观念也逐渐被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先进化。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也充分体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构建以小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这样,可以有利于快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并达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更好的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黄燕.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创新教学[J].新教育,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