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引言
伴随着高校毕业人数持续提升,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700多万,就业难成为社会重要难题之一。由此可见,高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措施,这也导致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办校的难点问题之一。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的办学经验,按照社会和就业需求的不断改变,各个高校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着自身的培养计划,其实践环节作为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措施,一直备受关注。从各个高校对该专业学生在实践环节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状况而言,虽然实践环节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较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足的主要因素。
2.1、课程结构不合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逐渐迈向实践化,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反复的进行实践训练,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时间不足,学生就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实践环节主要集中在7或8学期,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在整个学时学分中比例不超过20%,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实践课程开设的数量比较少,总学时并不多,不同的实践课程之间没有关联性,并且针对性也比较弱。
2.2、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需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自从开设一来,大多数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都较为重视,改革的次数也比较多,按照健身市场的实际需求,对该课程设置并实施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优化与调整,并淘汰了一些陈旧的项目,开设了一些新型的健身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但是,因为健身市场的社会需求变化速度较快,并且许多高校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并不快,这也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无法及时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形成严重楼后,以至于实践教学内容不具备前瞻性与针对性,促使学生所学内容无法应用于社会。
2.3、实践教学质量较弱
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该学校毕业的学生,此外也有一部分是其他体育项目转到该项目的教师。虽然这些教师在学历层次、专业理论等方面能力较高,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参与工作,对市场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需求认识并不充足,缺乏工作经验,只能够从理论到理论,无法从理论转变为实践,最终提供的实践教学质量有明显不足。
2.4、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较弱,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许多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并不充足,器材老旧、教学环境较弱,硬件设施设备长久不更新,在该专业方面的经费投入也并不多。与此同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也相对较弱,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及运行规模,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市场保障。因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较弱,再加上实践基地的实践时间不足,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成本又比较高,学生所接受的实习教学质量并不足,只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而言,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务必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持续完善课堂实践、校内校外实践等相关环节的结构体系,并突出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关联性,持续构建并完善相对独立但又有较高协调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提升实践教学的学时,持续不断的在四年本科教学中贯穿实践教学,促使实践教学成为整个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促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稳定处于合理有效、规范有序、科学严谨的状态下开展。
3.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采用一些具备较高社会体育市场工作经验的实践性教师;其次,需要鼓励当前的专业教师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健身行业的进修工作,促使教师真正的掌握当前的建设那行业,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而提升教师在实践课程当中的实践教学能力;最后,需要定期选择一批素质较高、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健身行业当中,并参与相关的职业培训以及资格认证活动,促使其能够在健身行业中获得相应的成就,从而优化高校的办学竞争力。
3.3、整理当前资源,持续提升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
充分应用高校目前的条件资源,并逐渐提高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优先以校内实践基地为辅导,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健身技术操作方式以及健身原理,再以校外的实践基地为主要完成空间,促使其能够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时间技能提升方式,最终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平台。与社会的有名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力求与其进行合作,由高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用性人才,由企业为高校提供校外实践空间,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并开展相应的定向培养途径,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从而极大程度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与创业机遇。
3.4、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核心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分为具体目标与总体目标。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其基本上都是为了实现整体教学目的而服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训的整体目标就是借助具体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而言的。对此,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而制定的。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该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基本技能与技术,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过在社会、体育管理部么、健身企业、各类体育组织中从事大众健身服务与指导、项目开展与设计、推广与组织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就当前而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的具体目标。对此,按照专业实践课程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必须明确各个阶段实践教学的目标。第一阶段:大学一、二年级,其目标应当是提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认识。主要是借助通识基础课以及学科专业课当中的课堂实践教学为核心实现该教学目标。当前的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与社会认知能力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中逐渐培养形成,该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当是结合案例教学与授课内容进行简要的社会介绍,并借助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与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认识。其次,借助课程作业与基础性时间互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与应用,以北京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其设置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社会体育项目推广两个主要方向,围绕着这两个方向的理论课程设计了两个方向的实践课程,也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实践与社会体育项目推广实践,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第二阶段:大学三、四年级,其目标是综合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能够独立的完成相关实践实习任务。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借助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来完成,这一阶段的实际目标主要总结为: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综合应用与体育工作实践,并在实践当中检验、巩固所教学的理论技能与知识,借助实习,促使实习生能够基本掌握体育管理、体育资讯、体育经营以及体育知道等方式方法,锻炼并培养实习生独立工作的技能与能力。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含: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应用的空间,促使学生能够思考自身的专业角色,考验学生的实际管理水平,识别自身的技能成就,辨别自身的实际需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能够准确评判实习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操作平台。
4、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现代教与学理论以及规律性理论,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论,着重理论教育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借助实践教学强化自身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持续完善,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J].科教文汇旬刊,2014,13(8).
[2]王晓云,阮云龙.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J].运动,2015,23(17).
[3]高小亮.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2(18).
[4]戴国清,高秋平.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教学体系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5,23(32).
[5]冯振伟.职业教育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32(8).
[6]黄思敏,王绍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益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及改革思路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项目拟构建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会计模拟实训为基础,会计信息应用为重点,会计与财务、税务、审计融为一体,实现了会计实训逐步向会计职业的其他应用领域拓展,如财务分析、纳税筹划、预算管理等,满足会计岗位不同层次就业目标的需求;同时,将课程手工模拟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适应实务工作对相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
(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结合会计学专业特点,以课程实训、综合实训、案例分析、社会调研及校外实习等多种形式构建会计实践教学系统,全方位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建立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平台,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实践教学与就业目标相对接,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相对应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体系。“两层”施教,落实了操作层和管理层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的差异,使学生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感悟职业需求,增加学习的动力;同时主要实训项目要求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完成,通过“双线”运行,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要求。
二、“两层双线”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策略
(一)完善课程实训内容,满足双层就业目标的需要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在现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主干核心课程基础上将纳税申报实训、审计流程实训从课内独立出来,开设《纳税申报》、《审计流程》实训,增加《财务分析》实训。同时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研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范围内跨年级有计划地组织企业财务案例大赛、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等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
二是增加综合模拟实训。综合实训在会计学专业学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其内容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可安排在学生实习离校前一学期。综合实训包括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ERP 沙盘模拟实训等会计学专业技能训练。在此阶段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为学生设计情境,组织、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结束前,目的是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本实训需仿真企业运行环境,模拟企业经营过程的多人协同实习。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业务实训,使学生了解工作岗位的业务衔接,更深入了解企业财务活动;企业财务实训,进行手工模拟实习,了解会计数字的来龙去脉,进行电算化模拟实习,熟悉软件操作;财务相关服务窗口业务实训,解决学生毕业后上手慢的问题。ERP 沙盘对抗模拟实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互动学习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课程,该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物流、财务、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之上,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企业的模拟运作,亲身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和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ERP 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的开设,不但培养和考察了学生综合各单科知识并运用于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难题,为学生就业和未来成才构建了平台。
三是在确保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效果的基础上,落实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夯实双线实训计划 “双线实训”即是针对一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实训手段,并将其紧密结合的一种会计实训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使用同一套模拟数据,让学生先手工完成会计循环的全过程,然后利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上机操作,从记账凭证的输入到自动登记账薄和生成会计报表,合理地将手工核算的方式与方法运用到电算化实践中。如此,实训内容相同、实训步骤和进度均相同,最终的实训结果应该也是相同的。“双线实训”可以运用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实训中,通过会计核算软件、EXCEL等办公软件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一过程也可体现在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将两种不同的会计模拟实训中生成的会计资料进行互查对比,以检查其正确性,比较两者操作的异同点;另一方面还可在实践中感受到两种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此外,在校能了解企业工作思路,掌握会计实际工作和方法,缩短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三、“两层双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会计实训教材的建设 会计实训教材建设要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依照实践教学逐渐扩充的内容体系的要求进行研制与开发,鼓励本专业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自主开发实用实训教材,且随着实践内容和设施的更新而不断修订完善。学校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每年必须集中修改实践资料,对企业实际资料进行全面加工整理,编写实践教程。保证向学生提供完整、真实、全新的辅助资料,提供企业财务活动设计方案。
(二)构建“双高”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大多是在传统的会计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缺乏会计实践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这是制约会计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既重视师资结构建设,更重视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此提出“双高”(高职称学历、高职业资格)的建设思路。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上,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教师在重视学历学位的同时,重视考取会计职业资格;二是对副教授以下和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制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内容包括:(1)根据研究方向在实验室亲自动手完成两项以上现有会计专业实训项目;(2)所有副教授以下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均承担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师生比达到1:20;(3)进入实习基地参与企业实践,通过去企业实习,参与企业财会实务的处理,为教学搜集实际案例资料;通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设计或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了解企业需求,实现校企“双赢”发展。
(三)有效实践“双导师制”,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根据学院“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的办学定位,搭建实践教学合作平台,将实习基地建设成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地,为“双导师制”的实施创造条件。“双导师制”具体落实是为每位在校生配备二位导师,大二配备校内导师负责其专业学习,大三配备校外导师负责其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其目的:把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训练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零距离培养。实施“双导师制”长效机制的措施如下:(1)学生接受校外导师指导成绩计入学分;(2)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校外导师的薪酬;(3)建立联系单制度对学生接受校外实践指导进行过程监控。“双导师制”不仅稳定了实习基地,而且创建了依托社会资源的实践教学团队。
(四)推进情景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会计的核算对象,便于掌握会计核算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容易树立全局观念;同时情景数学还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灵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缺乏工业企业的生产实践,有的甚至从未走进过工厂的大门。如,在《成本会计》这门实务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生产的特点与成本核算程序、方法的关系,缺乏对成本核算环境的了解。因此,通过对钢铁、陶瓷、电力、机械制造等典型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组织方式,成本控制的方法和内容,成本核算程序与方法的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需求,正确理解生产特点、管理需求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并将与教学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采编整理,作为会计专业进行专业教育、成本会计教学的情景资料,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本文系唐山学院教育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0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针对公安院校以及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要培养学科基础扎实、有较强科学研究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所以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实践教官队伍素质、改进实践教学管理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侦查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公安学作为一级学科,对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具备系统扎实的公安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和技能,具备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专业学术修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下属的侦查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依靠校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侦查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公安专业学科,只有具备较强的公安岗位技能,才能为科研和应用工作打下基础,才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在校内教学之外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质量。
一、社会实践教学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公安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前提,决定着整个教学体系的方向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培养学生某项或某几项具体的技能,而应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也就是实践基础知识、科研创新能力、政治素质三个方面的整合。侦查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目标,除了基本的侦查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其在实践教学中更具实质性的意义。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生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应更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知道”该怎么做,更要“思考”该怎么做,在思考过程中培养应用创新能力。同时,优秀的思想政治品质也必不可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公安工作真实环境和具体任务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识,逐步在思想上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实践效果。考虑到侦查专业研究生的本科来源包括公安专业和非公安专业,因此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公安见习和毕业实习两种。
(一)公安见习
针对本科非公安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补充公安见习,公安见习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见习可以由学生利用假期,自行联系到公安机关进行,时间上不少于两个月,主要是了解公安实践状况,特别是对侦查工作的感性认识,初步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二)毕业实习
研究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之后方可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既是对研究生前期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为毕业论文和相关科研做准备。实习前,培养单位应当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明确实习的主要项目,如侦查专业的实习至少应当包括侦查管理工作和侦查办案工作。实习中,培养单位要派专业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生实习点进行专业理论指导。毕业实习最好由学校统一组织,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的契机,让学生深入专业对口的科、所、队,并委以一定的职务,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案件的讨论、决策中,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案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学生的理论优势,为实习单位出谋划策解决当地治安问题,与实习单位协同创新,自然,具备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也能得到实习单位的喜爱,形成良性互动。正如实践教学目标中提到的,实践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还是对学生进行忠诚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预先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面人生百态,在此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各类问题,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
三、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合作一直是个难点,公安院校希望选择一些治安问题相对较多、执法规范和具备实践条件、专业对口的业务部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锻炼,而由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业务部门的绩效指标影响并不大,相反其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所以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不高,结果导致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实践教学内容与院校实践教学目标难以吻合的现象。只有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院校和业务单位的需要,互助互促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才能够实现长期的有效合作交流。而如何实现共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纳入绩效考核。基层业务单位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上级单位绩效目标考核的制约,如果能将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纳入考核加分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业务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第二,制度倾斜。比如实践教学基地的业务部门优先挑选毕业生;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获得院校毕业推荐的优先权等,以此提升业务部门以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第三,统筹安排。不少业务部门出于警力补充的目的,而愿意成为实践教学基地,如果院校一味强调实践的专业对口,势必挫伤业务部门接受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双方在实践过程中应统筹安排,业务单位尽量安排学生到对口实习部门进行实践,学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业务部门的机动力量,也要服从业务单位自身的工作需要从事相应的工作。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业务部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因此院校在选择实践教学基地之初,就应当全面考虑此问题,从而保障基地建设的长期有效运转。
四、社会实践教学教官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仅在于基地的硬件设施,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官队伍。公安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教官队伍的长期培养。这不仅有利于院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促进业务部门整体战斗力的提升。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公安院校与业务部门应当对教官队伍的构建进行深入交流,形成专门的培养机制,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官队伍奠定基础。公安院校的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公安实践部门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到基地实习的过程,也是难得的调研机会,对教师的教学、科研都将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制度上的规范明确。教师深入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调研,参与基地的公安实践,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作为制度加以建设,丰富教师的公安工作经验,达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目的。三是在模式上,建立公安业务部门骨干与公安专业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师实行动态跟踪研究,实现教学、科研、办案一体化,为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业务部门的教官队伍建设则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出台政策。实践教学基地应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基地教官的职责、地位和待遇,对教官在精神、物质和政治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调动民警担任教官的积极性。①二是建立选拔和用人机制。由公安院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定选拔标准,把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的业务骨干选,建立“教官库”,公安院校将来聘用或雇用的教官都应来自于“教官库”。
五、社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一)实践教学组织的规范化
组织领导是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公安院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中心,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现阶段公安院校对实践教学的任务、内容规定较为笼统。院校在组织实践教学时,首先各教学单位要根据自身专业特色,按照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并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按照指导书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实践教学。各教学单位应分解出本专业业务岗位的能力点,明确实践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例如江苏警官学院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以“七个一”规范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全方位地体验公安工作。这种细化的实践教学计划能够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人数多,地域分布广,再加上远距离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依赖于业务单位,院校培养单位进行监督,这种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将更多的力量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比如培养单位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业务单位领导、同行等,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化交流平台,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随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得实践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官三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及时,业务单位和院校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实践的动态,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专门化
长期形成的以理论课学习成绩为主的考评体系,导致院校和学生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很少有学生拿不到社会实践的学分,更不会有学生因社会实践而毕不了业,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出台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和等级评定方法,克服重宏观和结果的管理方法,加大微观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工作力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作者:邓亮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注释:
①刘振华.加强公安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2).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践教学;项目贯穿式;软件技术
1实践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在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授予学生知识与技术,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影响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作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养成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教学的准备、观察、操作和完成后的总结分析的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2校企深度合作,架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学校与行业企业融合为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通过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建立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与企业的融合,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合市场需求,企业提供项目资源,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培养按照典型的软件开发工作流程进行,采用项目贯穿式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了软件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教学与生产相融合,通过学生在企业按照职业人岗位实践学习来达到岗位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三年不问断的学习,培养出企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基于对软件产品特点的分析及专业对接行业企业的保障,在软件技术专业中实行工程项目贯穿、岗位工作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程对接一个软件技术的项目,从而实现与软件类工作岗位的完整融合。通过三年对软件技术实践教学与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员职业岗位职业素养的融合,实现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达到毕业即能上岗的水平。
3架构软件技术专业“项目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托
以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合理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构建以软件技术核心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项目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
“项目贯穿式”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架构,在课程的组织上,打破了课程界限,按能力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实验实训层次、建立模块式实验、实训体系。实践课程以核心技能和职业岗位为本,将“工作过程”融入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岗位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环境“工厂化”、能力考核“工程化”,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充分体现企业生产现场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很强、数量和场地足够、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位;要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要具有可供训练的反复性,能给学生创造反复训练的机会,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提高技能熟练程度;要能进行主要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的能力培养,使学生体验操作过程,顺利完成毕业上岗前的准备和训练。
4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分层目标体系
根据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分为3个层次:职业核心能力、专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特定能力。为准确定位软件开发的专业核心技能岗位的3个层次的能力范围,对典型的软件开发的工作流程的各个阶段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按照目前市场流行的开发语言分为JAVA程序开发员、.Net程序开发员和移动应用开发员应具备的能力。根据能力分析的结果,除去岗位特定能力以外,其余软件开发流程上各个阶段的能力是各个岗位类型的程序员都应具备的能力,称为专业通用能力或软件开发能力。最后,抽取工程化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作为职业核心能力。根据3种能力的依赖关系,建立以职业核心能力支撑专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以专业通用能力支撑岗位特定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分层目标体系。
5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架构
依据“项目贯穿式”的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架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操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实践教学内容的体系架构,另一个是实践教学内容实施的架构。
5.1以典型的软件开发项目构建实践教学内容
在软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开发的实践课程内容体系中,每个模块中的实践教学课程性质不同,有的实践课程主要是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这些实践课程可认为是专业主要的和基本的资源模块,控制着专业教学的基本进程;有的实践教学课程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实训为主,是面向工作过程的综合技术实践,它强调特定意义上的技术完整性,其载体通常表现为典型的职业核心项目案例。为了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将项目案例更好地融人课堂教学,采取分段教学或项目贯穿的教学模式。比如计算机平面设计课,基础性比较强,可分为两段来教学,第一阶段以理论讲授和验证性实训为主,学完所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再进入第二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项目实训。再如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等实践课程,由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所需要的开发技术,因此可采用核心技能项目贯穿的教学模式,以突出培养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和项目经验。
5.2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架构
第一课堂:以常规的教学计划内的实训课程教学为主,属于必修部分。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职业技能实训,以加强职业导向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在此获得基础必修学分。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以自主性学生活动为主。在这个部分,可以完全放开也可以半放开地由学生自主选择,获得技能选修学分。
第三课堂:主要以真实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岗位实战为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第三课堂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更为关键,因为只有与行业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这个部分,学生获得素质创新学分。
在实施中,把实践教学内容始终贯穿于这三种课堂之中,共同纳入学分制管理。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均获得相应的学分,可以采用置换方式,置换第一课堂的部分学分。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软件程序设计”是专业核心技能,主要在常规教学计划中通过JAVA程序设计等系列课程来培养,但也可通过程序员认证、编程专业队、模拟软件公司等其他形式进行培养。现有本专业的某学生参加考证,获取了“高级程序员”证书(三级/高级技术),则可以免考J2EE开发技术这门课程,用技能选修学分置换基础必修学分,这就是“以证代考”。但如果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第一课堂没有直接的联系,则只能作为技能和素质加分,不能置换第一课堂的学分。比如,软件技术专业的某学生凭着兴趣爱好,参加了某营销类工作室的实习,则他虽然获取素质创新学分,但却不能置Q本专业第一课堂中的基础必修学分,其实践经历,不能置换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三课堂”联动,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灵活多样和开放性的特点。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3105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面临经济、社会和产业及空间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城乡规划作为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求规划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此解决复杂的城乡发展问题。为此,充分意识实践教学对于新型城镇化人才需求的重要性,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在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一、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
城乡规划教育要服务规划师职业发展需要[1]。中国的城乡规划已走过半个多世纪,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城乡规划师的角色和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发生了转变,因此,对城乡规划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
(一)当前规划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城乡规划学科本科阶段的办学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总体来看,国内大多数院校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不同程度参与过实践或在实习期间接触过实践项目,但从当前实践的复杂性和国家及社会发展速度来看,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较服务职业发展需要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4+1”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够。针对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学习,大多数专业院校教学模式为4年理论学习,1年实践教学,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
学习与实践环节未有效结合,
实践教学目标中对责任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没有作硬性要求,尤其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引入导修职业导向学习制度,即缺乏引入有丰富经验的职业规划师和管理者承担相应的核心设计课程或实践教学;(2)双师型教师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目前中国本科实践教师群体在高校内部尚未取得相应的地位,高水平教师参与本科实践教学的少,导致实践教学师资出现缺口,使得教师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出现滞后性。实践教学方法中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社团活动;(3)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把关不严,缺乏相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联动监督机制,对于实践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提升情况缺乏考评。
(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
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复杂,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和牢固的专业理论作基础,从城乡规划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关注民生、了解社会、推动经济、促进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复杂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信息网络普及以及社会深度变革等多重因素,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城乡规划也由技术导向的空间规划发展为融经济、社会、生态、安全以及信息相互结合的综合规划。
二、构建科W的课程体系,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是专业理论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落实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如何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只有构建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夯实实践教学体系的基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基本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两方面进行(见表1)。按照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基本要求(即5个知识领域、25个核心知识单元和10门核心课程)[2],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多年办学积累的基础,已经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四个阶段[3]。
创新能力基本素养培养主要在基础实践阶段进行专业启发和引导教育,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城市空间的概念。规划思维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主要在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三个阶段进行。综合实践阶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建立以“真题”为假想,并符合实际和技术规范的设计纽带。这一实践阶段主要以建筑和规划课程设计贯穿“复合空间”载体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城市空间的塑造,提出空间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质量的主要阶段,主要以参加国家级竞赛为主,包括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会会主办的综合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城市设计竞赛。工程实践阶段为城乡规划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训练,主要以真题毕业设计为主,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实践基地进行“双导师”制指导,设计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项目。
(二)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城乡规划教育应充分反映规划理论与研究应用于实践领域,为城乡建设和发展提供规划策略和解决措施。为此,需要建立科教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实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加强与社会接轨,积累实践经验。
1.建立协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通过多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和同行院校调查发现,学生的实践教育和能力教育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这充分说明城乡规划教育应充分让学生接触社会,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思想强调“一个基础、两点关注、三项结合”的协同实践教学模式。 “一个基础”是强调实践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两点关注”是关注专业教育理念革新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和难点;“三项结合”是结合学生自身和地域办学特点、教师科研课题平台、实践基地建设与研究机构联合等,进行实践教育教学。
(2)优化专业基础理论内容,增强专业基础训练内容的协同。按照城乡规划基础教学 “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的传统课程设置顺序,会导致学生到高年级出现知识和学习思路的“突变”[4]。为此,应优化专业基础理论,将建筑类型学思维与规划方法论有效结合,注重建设设计方法教育,融入城乡规划专业特点,建立跨学科多专业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增强专业基础训练教学效果。
(3)建立“双师”制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教学的模式,以设计系列课为实践教学体系主干,并依据学生课程设计阶段,分层次进行联合教学指导。规划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高年级设置多元的设计实践真题,设置开放式设计课教学,并引入实践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开展联合指导设计等,使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课程设计中,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实践基地平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也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桥梁。就城乡规划学科优势和特点来看,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一体化实践基地建设,能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创新思维,优化社会资源,
为科研和设计单位提供思维动力,实现协同共赢,更有利于建立“研究―设计―咨询”一体的智库目标。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中工程实践阶段,主要通过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时间段在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为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质量,应建立校内外联动培养的教学机制,实行双效考评制度,即校内外导师对学生实习和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进行长效监督和分阶段考评,真正发挥在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严抓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按照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四个实践培养阶段,建立“四位一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全面考核与评价(见表2)。
(一)按照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分阶段考核
按照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阶段,从基础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分阶段考核。(1)实践教学基础实践考核阶段,主要根据实践教学计划目标,从学生基础理论的实践运用,专业基本技法,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层次考核评价。(2)综合实践阶段考核评价侧重规划整体思维和逻辑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考核,从城市观察认知,发现社会问题,基于建筑和规划专业技能提出科学方案和解决途径。考核具体内容包括专业运用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3)按照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专业人才培养意见和要求,规划教育机构应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鉴于本科生知识体系和设计经验,创新实践主要指参加专指委主办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和城市设计竞赛,进行学生创新训练,提升学生解决社会热点矛盾问题,提出复合工程实际的创新方案的能力。(4)工程实践阶段考核,以团队化考核方式进行。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般以团队小组形式完成真题项目。按照岗位职业技能与设计任务要求,校内外联合考核教师团队及实践单位负责人对实践成果予以答辩评定,从设计完成质量、团队协作、创新思维与设计表达等全方位考核学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人文素养[5]。
(二)建立“过程―结果”双效考核评价机制
专业人才“过程―结果”双效考核机制是提升人才质量的指挥棒,是教学中层层分解知识,落实和培养实践技能的手段。因此,实践教学评价要注重从实践教学过程化考核、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
(1)关注过程有利于激励学习动力,培养创新思维。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特点之一是工程实际性强,因而从学生基础实践阶段引导、激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反馈―调查”不断学习,有效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划思维,为后续创新实践提供条件。
(2)“过程―结果”兼顾专业人才实现路径。鉴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多领域,只驾驭技术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过程中,增加规划人才的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的多维分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四、结语
新时期,中国正值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高校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难以满足中国转型发展的需要[6]。作为政府决策和城乡发展源头的城乡规划专业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和周围环境的挑战,为此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于解决日渐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规划本科教育基础上要注重“细培养、强实践、快适应”的教学方法,革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人才根植于实践中,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斌. 规划教育要服务职业发展需要[J].城市规划,2015(1):95-97.
[2]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姜云,张洪波,王宝君,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3):13-16.
[4] 白宁,段德罡.引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教学设计教学[J]. 城市规划,2011(12):70-74.
[5] 徐熠辉,孙国春.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9):11-15.
[6]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 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按照山东财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定位,我们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培养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信息技术与商务融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站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维护、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根据学生兴趣分电子商务开发技术和电子商务运营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2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电子商务的变革几乎涉及人类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有层次,而不同方面和层次又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使得企业、社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因此,普通高校应该按照社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和定位,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电子商务学科的特性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决定了电子商务教学必须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维度、模块化、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在对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变化,在深入研究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专业胜任能力基础上,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分解目标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5部分。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闭环、迭代的过程(如图1所示)。需要根据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果反复修订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其他几方面内容。2.1构建多层次、动态化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它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是动态化的。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必须以电子商务技术发展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为主线,确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基本认知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2构建层次化、模块化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实现,是一个层次化、模块化的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应用性较强,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基本认知性实践、专业综合性实践和创新创业性实践,通过三类实践教学活动的递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素质拓展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研究设计型实验、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活动、专业综合实训、创业教育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组成,各模块之间的功能相互衔接、互补互动。2.3构建科学规范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和质量监控。2.3.1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二级学院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2.3.2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应在实践教学环节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制定“开放性实验教师守则”“开放性实验学生守则”“仪器设备保障与管理办法”“开放性实验考核办法”和“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和开放实验管理系统。2.3.3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由教学实验考核办法、课程设计考核办法、学生实习考核办法、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办法等环节构成的一整套开放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包括实践教学人员和学生两部分:对实践教学人员的监控内容主要有出勤、工作态度、完成实践教学工作量、教学总结等;对学生的监控内容主要有出勤、学习态度以及实验报告、调研报告、实习报告等完成情况。2.4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由师资队伍、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3个方面组成,对实践教学起着支撑、保障作用。2.4.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没有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任务和目标完成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双师型(讲师+导师)”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立足于内部挖潜和培养,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尽快让教师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型向讲授和实践结合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拿第二证书,申报第二职称。2.4.2切实规范和完善实验室建设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一个新台阶的发展思路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有关要求,集中力量与条件建设好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深化“人、机、教师、实训室合一”的实验环境建设,为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2.4.3建立与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要确保各种实践活动按计划进行,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到已经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间歇性实习、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突破仅限于感性认识、技能训练的旧模式,使之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教育训练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改善实习条件,健全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尽可能做到同实习单位相关工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取得校外实习单位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实习工作,努力把实习基地办成教改实验基地、生源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败。2.5构建多主体、多层次、高效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践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具有导向功效,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具有实效性、可行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因此,应当建立一个多主体、多层次、高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工作水平的综合评估、实践教学的专项评估、各教学环节随机评价等,形成长效评价机制,在不断的双向反馈中对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行改革。
3总结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很多高校加大了实践环节学时,但实践教学效果甚微,还存在被动学习、实践方式单一、缺少实践教学管理、缺少探究性内容、缺少校外实践基地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创新实践课程内容,建设多功能、高水平的战略性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关键词 :实践教学;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96-02
收稿日期:2014-10-23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编号:JKB2012-018)。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编号:JG2014011132)。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WA2013-18)。
作者简介:王海东:(1973-),女,汉族,黑龙江林口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李玉红:(1982-),女,汉族,黑龙江勃利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调研。
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抓好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育人是加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渠道。高校实践教学是围绕高等教育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教学活动,在于培养学生严肃的工作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重视实践技能的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深化理论知识,加强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相应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经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理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理论实践教学包括讨论、学生演讲、自由辩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和各种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对所学课程基本内容和原理的理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创作设计、专业综合训练、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能使学生参与各种科学文化的创造、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生产实践活动。经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资源不完备
目前大多数经管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不丰富、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实践教学资源落后,硬件跟不上科技进步的速度,软件开发维护不到位,内容跟不上经济飞速发展的脚步。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课程设计内容落后,脱离实际,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学生建网店的环境氛围不够浓,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健全,经营方法、营销策略没有得到实践应用,使得学生没有真正得到锻炼,实践教学效果甚微。
(二)缺少探究性内容,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探究是一种积极的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学习过程,涉及到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经济管理专业有些实践内容仅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使实践教学内容以认知性为主,缺乏深入的调研和交流。经管专业认知实习是通过对制造、服务、运输等行业的基本构成单元、会计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模式的认知,使学生系统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企业经济事务认知中,但实践中认知实习由于时间短,认知实习基地有限,表面形式严重,学生没有真正认知企业经营。课程设计由于模拟企业环境有局限性,内容陈旧,模型理想化,脱离实际。毕业实习本是学生对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但由于毕业实习岗位过于单一,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没有全面参与到企业经营中,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全面应用到实际管理活动中,实习效果不理想。目前经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针对学生特点形成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每个实践环节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没有建立一套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能覆盖经管专业课程和知识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缺少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平台不健全
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能获得有关职业道德素养的心理体验,包括遵守法规、恪守信用、科学理财、严格监督、团结协作等。目前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法规不完善,实践基地功能效用低,运行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在企业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接收太多的学生,企业培训部门没有真正发挥效力,影响了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在实习中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很少,没有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没能运用所掌握专业知识结合服务对象的行业特征、业务流程特点对实际业务进行真正处理。另外,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实践教学基地考核评估活动的核心要素,高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不科学。
二、优化创新经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经管实践教学的需要,优化教学资源,使实践课程更丰富、合理、系统。设立校内各种现代化的专业实训室,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理财、开网店等,提高与市场接轨力度,在校内实现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有效结合,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也能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稳定平台。另外,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围绕经管专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设立大学生创新课题,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调研和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
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质量监管和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完善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将教师实践教学效果作为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要完善实习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加强与实习单位的配合,使实习目标落到实处。制定实习考核大纲和实习计划,建立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定期联络制度。鼓励学生、教师积极参与网上和一些组织举办的各类比赛、培训,拓宽知识面,毕业论文形式要多样化,传统论文与、调研报告相结合,学生获得创新项目、奖励成果按层次高低计入实践学分,教师指导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应奖励,折合成工作量。指导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记录、实习报告给学生作出实习评定。实习单位评语由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实习领导小组共同评定,并经实习单位盖章加以确认。
(二)优化创新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根据经管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认知实习一般开设在一年后,使学生在第三学期开始上专业课之前,对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近年来erp沙盘模拟教学活动也由原来在高年级中实践,改在低年级中实践,效果反而更好,感性认识越早越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三年级以探究性知识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情景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广泛开展模拟仿真实验,通过实验环境的模拟以及岗位和业务流程的模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之中,进行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和完成模拟业务的素质与能力。四年级以强化能力为主,包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为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各类型、各层次工作提供支撑。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BL)提倡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的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团队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即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及参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种合作学习使每个组员的价值和重要性都在小组成绩中得以体现,学生在自己的成果中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坚定其学习自尊心、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扩大信息量,在利用团队资源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利用声像、图文等媒介进行教学,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三)建立多功能、高水平的战略性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应当按照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通用性与兼容性相结合、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成为以学生技能训练为核心,融入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使之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实践、科研、社会服务三结合的平台服务。充分利用基地的有效资源学习企业管理、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运作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战略合作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举措,高校应发挥其在社会经济信息、业务实践、方法应用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或地方政府提供经营管理、规划开发、市场营销、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为企业培训项目提供平台,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校外实践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和桥梁,搭建教学实践创新平台和交流互动,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促进社会就业提供服务,并可聘请企业或政府优秀管理者担任学生实践导师,从而实现优秀商业精英和学校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强强联合培养。对校外实践基地列出发展规划、制定目标,定期研究、落实责任、动态考核。
三、结论
完善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认知实习,让学生掌握经管实践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经管专业发展整体环境。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不仅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去思考、去分析问题。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毕业实习,让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能具有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使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工作组织能力、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经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经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或者某产品供应链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设计等,让学生未来业务操作处理的综合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中国高等教育,2012,(6)
[2] 魏磊.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1.实践案例教学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
2.随堂模拟仿真操作
仿真操作常被运用在会计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这也是实践教学形式的一种。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接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采用仿真操作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涵式专项实践课程实验
内涵式课程实验是指将一门课程划。分成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进行讲授。具体来说,是将课程的总学时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学时,另一部分是实验学时。当然,在时间方面也可采取灵活性原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将内涵式课程实验安排在某章理论内容讲授完毕之时,也可安排在全部理论内容结束之后。
4.独立集中实践实验课程
我院会计学专业一般会开设《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等独立的实验课程,往往采取集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开设周数常达到3-4周之久。这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一方面学生有了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和平台,使感性认识达到相对的高峰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模拟实验时可以与同学相互合作,一起学习、交流、切磋和进步。
5.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
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作为直接实践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大都会有安排,一般来说假期实践形式尚不具备在内容上结合较深会计专业程度的条件,而毕业实习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习,也是毕业上岗之前的必要训练和经历。
二、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践课程的设置缺乏体系
从目前我院开设的实践计划看,主要注重的是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缺乏体系化建设的思想,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缺乏系统化,导致各门实验课程的内容缺乏良好的衔接,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也无法得以较好的体现,进而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实践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比例体现出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教师的授课内容方面存在着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倾向。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从师资情况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实务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教师的教学任务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像内涵式课程实验、案例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一般教师都可以胜任,但是专业综合性实验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现行实务操作非常熟悉。
4.忽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总结与交流
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年年都在进行,可是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成果的及时总结和广泛交流。实践教学的成果是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智慧结晶,应当得以妥善保存和充分交流。而教学成果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总结和运用往往会影响日后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5.实践教学的渠道尚待拓宽
由于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渠道涉及面较窄,导致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在不同行业开展会计实践训练的平台。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来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
三、优化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1.重视实践课程的优化设置
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可以将课程实践教学划分为专业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课程。第二,实践课程内容要充实,衔接要合理。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容应紧密围绕相应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实验内容充实且紧凑。集中实践课程一般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比较复杂,可以参考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企业的实务,将成本核算、合并报表、财务与管理分析等较复杂的实务内容纳入到综合模拟实验中去。
2.重视实践教学
鉴于实践教学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第一院领导和从事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应重新审视、考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第二要增加对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须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第三设计和运行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考核标准与机制,促进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3.重视实践师资建设
加强会计学实践教学需要充分重视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否则实践教学的开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和师资数量:第一,聘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CPA)的人员担任兼职实践教学的教师。第二,邀请上述专业人员对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作相应的指导或进行定期培训。第三,安排实践授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到外校取经,参加进修培训。
4.重视校内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考虑分别建设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信息化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仅仅安置好一两间教室、添置一些桌椅及其他基本设施就算得以建成了,而是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从软件、硬件上加强建设,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使用现代化的设施获得专业化的训练,以便将来更好地步入工作岗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5.重视校外会计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