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采购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其平均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是供应链上公认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如何提高采购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主要介绍了电子采购的概念和基本模式,重点通过对建华管桩集团电子采购管理的应用分析,探讨在建材制造业中买方模式的电子采购管理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电子采购;供应链;采购模式
1电子采购的基本概念
电子采购是一种无须交易双方见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合格的供应商或采购商,最终实现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采购的交易方式。电子采购可以优化采购流程,帮助供求双方降低成本,有效地整合企业的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到优化整个供应链的作用。[1]据调查,在2014年,全世界400家企业中,85%的企业都在应用电子采购方案,电子采购已经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运用。
2电子采购的模式
卖方模式是指供应商在互联网上其产品的在线目录,采购商通过浏览供应商的网站来取得所需的商品信息,以做出采购行动的一种电子采购模式。卖方模式的主体是供应商,客体是采购商,这种模式的搭建工作简单,投资小,但是使用不方便,很多公司会把商品信息模块简单的内嵌到公司网页中,后期的交易和传统采购并无区别。买方模式是指采购商在互联网上所需采购产品的信息,供应商在采购商的网站上登录自己的产品信息,供采购商评估,并通过采购商网站,双方进行进一步的信息沟通,完成采购业务的全过程。[2]买方模式下的电子采购主体是采购商,客体是供应商,这种模式搭建工作复杂,与后台系统的集成性好,使用方便,但投资较大。很多大企业都拥有电子采购系统,与现有的信息系统有着很好的集成性,信息传递通畅。大企业往往处于所在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与少数几个供应商已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足够的能力负担建立、维护和更新产品目录的工作。[3]市场模式是指供应商和采购方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采购业务的过程。在这种模式里,采购平台是一个中介,供应商和采购商都可以在网站上并描述自己提供或需要的产品信息,第三方平台负责产品信息的归纳和整理,以便于用户使用,而使用市场模式的企业需要支付给第三方一定的使用费用,很多中小型企业或个体比较偏好这种模式。
3买方模式的电子采购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建华管桩集团创建于1993年,是建筑基础工程材料———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专业生产厂家,经过22年的发展,公司从单一的管桩生产销售商转型成混凝土制品与技术综合服务商。目前,建华建材的管桩年生产能力超1.8亿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销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建华建材连续17年稳居全国同行业销售冠军,是中国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龙头企业。截至2015年,建华集团在全国已经成立并投产了36处生产基地,随着公司的壮大,各种问题也开始突显,建材制造行业的发展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由于核心技术并不复杂,准入门槛低,因此市场竞争力特别大,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从内部管理入手,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而采购环节成为一个重要突破点。建华集团推出了电子采购平台,来实现从采购申请到投标定标、合同签订、订单下达、对账付款的采购全程电子化,以达到提高采购效率、节约成本目的。
3.1电子采购系统流程
采购部门需要根据市场部的销售数据和市场情况,以及生产部的生产计划计算出物料需求,结合库存信息制订采购计划,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询价,竞价或者招标,并将相关信息到采购平台上;供应商通过平台访问采购数据库,获取采购信息,按照要求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公司结合以往的采购记录和供应商评价,按照合适的供应商选择策略确定供应商,签订合同;供应商按合同进行供货,货物验收合格,登记入库后将付款申请传至ERP,财务部核对账单付款。当采购任务完成以后,电子采购系统还会自动将本次采购活动的各种相关数据存入采购数据库。具体采购流程如下图所示。
3.2电子采购优势
(1)优化供应链,提高采购的灵活度。电子采购使企业和供应商能够快速及时地了解采购信息并进行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大量供应商的比较、筛选,有利于对供应商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企业能够寻找到更佳的价格与质量的结合点,提高了采购的灵活度,从而优化供应链管理,改善供应链绩效。[4](2)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效率。采购系统的标准化设计使全部采购工作流程自动化,消除了多余环节,节省了时间和交易成本。以往分公司的采购部标配是六个人,实行电子采购之后,只需要四个人(包括部门经理在内),36家分公司就节约了一大笔人力费用。电子采购使可选供应商数量更多,可以做到货比多家,降低了采购成本。(3)改善供应商关系。建华集团在全国建有36家生产基地,常规供应商遍布全国,合计有1500多家,这对于供应商的整体管理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电子采购为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与集团总部和分公司沟通的平台,使供求双方及时了解各自的信息,改善了供需双方的关系。
3.3实施电子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建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基层员工仍保持着传统习惯,没有形成系统的电子化供应链思想。基层采购人员的工作依旧是按照原来的采购流程,只不过多了一个网上录入的过程,这样不仅达不到提升采购效率的目的,反而会增加更多时间和人力的浪费。(2)员工对电子采购的效果缺乏信心。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学习,员工能认识到电子采购的价值,但并不认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学习过程也只是以能够通过考核为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电子采购虽然得以施行,但是要发挥出应有效用,提升集团整体供应链效率还有很大差距。(3)供应商配合度不够。采购系统上线以来,淘汰的原有供应商里只有很少是不合格的,那些淘汰的合格供应商们不希望在采购平台上与其他商家竞价,认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3.4一些建议
电子采购作为整个电子化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要与上下游的其他环节紧密合作,才能使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转。随着信息技术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紧密应用结合,会有更多类似的打破传统的变革,电子采购不是开始,也不会是结束,企业和员工要以发展变革的眼光来看待新事物,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与时俱进,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周清华 杨惊蛰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钱芝网,姜丹.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林鲁生.电子化采购优势分析及实施电子采购策略[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制造体系,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研究显示,制造行业原材料和服务的采购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50%~80%,采购成本已成为企业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日益显著。国内实业界和学术界对采购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并且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研究者以企业工作者为主;第二,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第三,从内容上来看,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可以归结为基于采购成本定义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基于采购价格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基于采购商品分类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基于采购环境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和基于战略性采购的成本控制方法。
二、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1、基于采购成本定义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目前,学术界对采购成本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采购成本的内涵和外延还缺乏准确的描述和界定,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形:采购成本传统定义法、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和所有权总成本法。唐蓉和沈俊娜等使用采购成本的传统定义,将采购成本定义为“采购物料过程中的购买、包装、装卸、运输、存储等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并从采购原材料价格,采购部门管理,运输费、仓储费、保险费等费用,缺货成本四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张蓓和李江萍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采购成本管理中,从分析资源动因出发,寻找引起采购成本发生的作业,以作业为核算对象,并提出控制采购成本的方法和建议。彭鸿广、骆建文阐述了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方法,分析了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中如何应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方法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障碍。孙炼等把生命周期成本法运用到电信设备的采购过程中,指出根据生命周期成本法提出的采购策略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朱晓琴、朱启贵综述了基于所有权总成本(TCO)的采购成本管理,并提出对我国制造企业采购成本管理的启示。陈志祥等、刘子先和龚光明等研究了所有权总成本在我国企业采购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采购成本的传统定义采用企业通用的会计准则,对采购成本的定义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反映采购成本的全貌。作业成本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采购过程中的间接成本,但HenrikAgndal和UlfNilsson(2007)研究发现,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长期采购管理过程中,会产生与供应商关系管理相关成本,这些成本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遇到了困难。TCO概念和与其非常相似的生命周期成本概念在国外已经被讨论,且以经验与案例研究为主,但是国内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TCO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都是战略性采购成本分析技术,着力于从长期、系统思考的角度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品的价值。从发展趋势来看,学术界和实业界趋向认同和接受TCO的概念和思想,并将其应用到企业采购成本控制过程中。总体而言,基于采购成本定义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从采购成本的构成出发,帮助企业识别采购成本的来源,并从源头上加以控制,是一种基础性的成本控制方法。
2、基于采购价格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尽管很多企业意识到价格已不再是采购和供应管理所谈论的唯一话题,但是价格仍是采购管理中的关键因素,是采购成本控制最直接、最敏感的切入点。这就给通过采购价格管理来控制采购成本增加了一些难度,但也吸引了很多学者来研究这些与价格管理相联系的成本控制方法。采购价格管理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目标价格法、成本价格法、谈判价格、招标采购价格、集中采购价格、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价格以及期货采购价格。高春海、张琳、马明从外部驱动、基本概念、过程等方面对目标成本规划进行了论述,深入分析了目标成本规划法所体现的采购成本控制思想。有些研究者发现企业要求采购人员了解和掌握供应商产品的成本构成,这样可以为采购定价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谈判专家罗杰·道森认为谈判是赚钱最快的方式,一个双赢的采购谈判价格可以为企业减少成本、赢得净利润。多数研究者认为招标采购价格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结果,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采购效率。高峰、朱新民、车玉梅等讨论了集中采购在银行、项目工程、集团企业中的应用以及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的成效。黄松研究了集中采购多种易变质性物品的成本优化问题。唐晓、宋玉卿、田丹等从价值分析和功能需求入手,结合实例研究如何更为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顾炎华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为自己的采购进行套期保值,还能把握一些无风险的套利机会。
尽管价格只是采购成本的一个方面,但它却非常重要。在生产企业中,物料价值平均占销售额的52%;如果把购买设备的资本也包括在内,这一数值将达到56%。当然,采购额占销售额的比率随着行业的不同而各异,变化范围为50%~80%。更重要的是,采购存在利润杠杆效应和资产收益效应,可以对公司的绩效作出直接贡献。采购部门希望供应商保有一个公平的价格,就需要采购部门自己具有确定价格的方法和经验。以上提到的基于采购价格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虽然不能涵盖价格策略的全部,但它们都是企业经常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企业采购部门会综合应用一种或几种价格策略,为本企业争取到一个公平的采购价格,提高企业控制采购成本的能力。
3、基于采购商品分类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把采购商品分为不同的类型,相应地采取不同的采购决策,是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个基本前提。郭俏俏等提出了一种改进的ABC分类法——A+AA-B+BC分类法:将所有的物资分为A+、A、A-、B+、B、C六大类,并赋予每一类物资一个类标号。通过类标号,可快速定位关联物资,方便企业联合采购,从而实现采购、库存的系统化管理,减少采购总成本。党康林从企业自身的经验出发,分析了ABC分类方法在采购成本控制中所取得的成绩。吴敏洁比较了MRO物料采购与直接性生产资料的不同之处,介绍了跨国MRO采购的特点,描述了国内外工业企业MRO跨国采购状况,提出了国内工业企业跨国MRO集成采购模式。由于采购不仅仅是购买,更重要的在于管理。采购商品分类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采购成本,主要体现在改善采购流程、优化库存、促进实施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既是采购管理的重点,也是采购成本控制的着手点。
基于采购商品分类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将采购部门的工作同生产部门的质量控制、仓储部门的库存管理、运输部门的车辆调度等紧密相连,有利于部门之间的舒畅交流和通力合作。同时,这种控制方法也成为选择供应商的基础。另外,采购活动一般起始于采购需求和商品类型的确定,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基于采购商品类型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是一种基础性的成本控制方法。
以上三种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均与采购商品有密切的联系。总体上看是从商品角度来考虑采购成本控制的,侧重点在采购商品本身,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企业以外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采购环境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基于采购环境分析的控制方法把企业自身、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作为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采购环境是采购工作者组织采购活动的存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袁正宇从完善采购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考核机制和培训体系等方面分析了EPC工程项目中采购成本的控制途径。阙维中认为建立采购管理平台,规范采购业务流程和采购人员行为,杜绝采购“暗箱操作”和采购腐败,是完全有必要且极为有效的。唐庆海建议工程项目采购要充分利用好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可以促使采购部门产生更好的采购决策、同其他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增强业务的透明度、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从而提高采购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降低运营成本和材料的采购价格,减少废品数量,产生更优的决策。企业外部采购环境即采购和供应市场,全球供应市场不断增长的动荡局面使采购市场研究成为至关重要的活动。国家间突然限制出口贸易、供应商因破产而消失、汇率的不断变化以及“9·11事件”和当前美国的“次货危机”,都给全球供应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通过采购市场研究,可以提前掌握这些信息,规避供应市场风险引发的采购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并能抓住降低采购成本的机会,增强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能力,实现企业的采购目标。
5、基于战略性采购的成本控制方法。采购决策包括三个侧面: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战略性采购属于采购决策的战略层决策。采购(外包)、电子采购、JIT采购、联合采购、全球采购、绿色采购和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等都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一部分。王峰指出采购作为一种新型的物资采购模式,其廉价、高效、快捷的特点必将不断地被更多企业所认识,成为众多企业采购成本的新选择。王小宾等通过对确定环境下和随机情况下的总所有权成本建模,可知电子采购在采购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面对采购产生价值。聂兰顺以供应商和采购商组成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运输成本的JIT采购批量分割决策模型。唐东会认为应从动态的角度,全面认识绿色采购成本。郭海森、彭烨提出战略采购的最优方法是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风暴,有些学者就提出中国汽车行业应该推行联合采购,抱团取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是全球竞争,采购也应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战略性采购的成本控制方法不仅仅局限于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而是将重点倾向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关系、提升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而向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为企业赢得长期利润。这里提到的采购方式不是单纯的成本控制手段或措施,而是一种采购战略。它们的应用和实施,都需要从企业战略方面来考虑,并结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从内容上看,国内在战略性采购方面所作的研究多数属于提出或提倡某一种采购战略的思想和观念,很少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在这方面,国外的研究更深入。JeanNollet等(2005)从利润、供应市场、集团规模、成员关系、受益人等五方面讨论了加入采购联盟实施联合采购的优势和劣势。PervezN.Ghauri(2008)探讨了全球供应网络对宜家家具(IKEA)的市场驱动战略的有益支持和贡献。DothangTruong(2008)通过网上调查359位专业采购人员,研究发现电子采购能够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JonEdgell(2008)总结了2008年全球采购的四个发展趋势,指出由于美元走弱及中国存在很大的成本优势,中国还将是全球采购的重要市场。从国外在战略性采购的研究来看,国外已经在研究战略采购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并开始总结经验和教训。这给我国一个重要启示:战略性采购已经跨越了概念阶段,逐渐步入实施阶段,这就要求我国的研究也能跟上这个步伐。
三、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趋势
随着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采购被视为企业挖掘潜在利润的“第三利润源”,控制采购成本成为企业管理者和采购从业者的工作重点,以下三方面将会得到深入研究。
1、采购成本控制的数量化方法。目前国内对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提出的一些控制方法和措施,多是出自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可以数量化衡量的决策体系。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Whatgetsmeasuredgetsdone”,相信采购成本控制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将是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2、中小企业如何实施采购成本控制。很多文献在研究采购成本控制时,或不对企业类型加以区分,或以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为例,而很少关注中小企业。国外许多研究者,比如MihirA.Parikh等(2005)分析了一个针对小型企业采购的转化模型以及在实际中成功应用案例;AndreasR.Holter等(2008)提出了多种能够增进中小企业采购运输服务的工具,以扩大中小企业的采购决策力量;JohnRamsay(2008)直截了当地提出在采购供应管理中应该给与中小企业更多的关注。另外,从规模上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约有4200万家,采购成本可节约的潜力巨大。因此,研究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管理会计在采购成本中应用研究。目前使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如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和所有权总成本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尽管所有权总成本逐渐得到认可和使用,但它的具体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因此,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一方面需要改进现有的会计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引进新的管理会计来推动采购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注: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通过整合厂家设备制造进度、物流、仓储、现场建设进度各业务信息系统,搭建采购协同平台,对各业务单元的信息进行共享与处理,最大限度的实现现场、仓储、物流、厂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业务信息即时交互性传输,做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基于JIT模式的拉动式采购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交货进度与现场需求的吻合,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提高设备采购效率。
关键词: 供应链;JIT;协同采购平台;信息化
一、背景及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核电项目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设备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600万千瓦,设备采购金额达到5000亿元,对设备采购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做为中核集团负责核电项目的绝大部分的设备采购工作,在建核电项目需采购设备涉及上千个采购包,交货批次上万次,保证设备安全、按时到达现场满足现场工程进度要求是采购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工程进度的调整、仓储条件的变化、制造上制造进度的提前或滞后、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设备的交付,从而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
目前,设备采购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供应商对现场的工程进度信息缺少了解,现场对企业的生产进度、交货计划了解不够深入及时,仍是以合同规定的交货日期为基础,如有变化通过发文的方式,由采购通知有关各方,既不能做到信息的及时传输,也很难实现信息的共享,供应链体系各环节能动性不能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如有变化很难作出及时反馈与调整,由于信息交互的不及时、非多维性、非共享性,部分设备采购过程中出现设备到场现场无存储场地、设备交付与现场接货条件发生偏造成非厂商原因设备延期交付、设备厂商延期交货等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增加了不可预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产生额外的仓储费用,对工程进度还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JIT管理思想起源于日木丰田汽车公司,其目标是将必要的原材料和零件在准确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以保证企业生产消费者必需数量、必需质量的产品,可以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需要的产品”。实施准时化采购,要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只有供需双方进行可靠而迅速的双向信息交流,才能保证所需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准时供应,同时充分的信息交流可以增强供应商的应变能力。
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总是力图使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因此,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地使某个供应链成员的运输成本达到最小或减少库存,而在于通过采用系统方法来协调供应链成员以使整个供应链总成本最低,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处于最流畅的运作中。
协同采购平台是以实际业务流程为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建立以现场需求为核心,供应链各环节共享信息、交互信息、处理信息的动态采购网络工作平台。通过平台实现采购过程的动态管理,降低现场需求与设备到货的时间偏差,做到JIT设备采购。
三、基于采购协同平台的JIT采购
搭建以厂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现场建设进度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采购协同平台,供应链体系上下游各个环节通过平台实现现场建设进度、仓储、码头、运输道路等接货基础设施施工进度、设备运输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的即时共享、传输与处理,以信息流双向流动为基础,设备供应商JIT供货为最终目的,进而做到以满足现场施工进度为核心,以现场需求为起点的拉动式设备采购。
如图1所示:
图1
1、采购协同的实现
1) 计划协同
现场将施工计划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平台;
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依据现场施工计划,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供应链体系各环节,以现场需求计划为核心,调整本环节计划做到协调一致;
2) 仓储协同
现场仓库、场外仓库、供应商仓库分别将仓储信息通过仓储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各仓储单元根据协同仓储信息,对仓储信息做出动态调整以满足设备仓储要求;
供应链各环节特别是现场、采购部门、供应商结合各仓储单元的仓储信息,调整各自计划;
3) 订货协同
采购部门根据现场需求计划及进度计划,结合仓储情况、设备制造周期、运输周期,通过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将预定货信息上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现场及供应商通过采购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进行反馈与确认;
采购部门通过协同平台向供应商发出订货指令;
供应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
4) 生产协同
根据JIT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将制造周期及预计出场日期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以便运输、仓储、现场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将同意出厂指令通过平台发出;
5) 运输协同
提货信息通过物流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现场或采购部门根据仓储情况,对运输目的地予以最终确认;
运输工具信息在平台进行共享,以便对运输工具进场或其他仓储地点接货条件进行确认和准备;
通过GPS或承运商及时报告等方式将在途信息实时反馈到采购协同,以便仓储、现场做好接货检验、入库准备;
到货后,由承运商或仓储部门将到货信息在协同平台进行录入,有关各方对计划采购量、出库量、到货检验合格入库量进行确认;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协同工作将设备交付进度、到场安排、工程进度之间的偏差降至最低,在尽可能短的期间内满足现场需求,减少设备对现场仓库的使用时间,实现JIT采购,做到既及时满足现场需求,又降低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等采购成本的目的。
2、基本要求
供应链各环节都有非常好的信息化水平,具有较为成熟的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仓储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制造管理控制系统、物流管理控制系统;
供应商具有准时交货能力,能够满足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拉动式采购的供货要求,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保证设备的供应;
设备制造商与工程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伙伴关系,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长期互利关系,彼此支持、相互信任,密切合作以求双方取得更大利益。
实例
3、背景
工程公司C项目采购甲设备,计划于2010年12月20日出厂,因为现场自备码头进度滞后,使得设备不能在计划交货期通过海运运抵现场,根据现场码头施工进度安排2011年4月末,现场自备码头方可交付使用。经过与制造商协商设备在码头交付使用前暂时存放于制造商仓库,制造商每天收取存储费用1万元,若按2011年3月30日设备出厂运输,工程公司不仅需向厂家支付约100万元存储费用,而且在设备存储期间还有可能产生其他不可预见性风险,影响设备的交付,进而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产生不利影响。
原因分析:信息交互不及时,制造厂商、现场、仓储之间没有建立直接联系,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其他节点的工作进度及状态无法做到及时、充分了解,各自计划不能适时有效调整,整个供应链体系无法实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协同采购,造成设备出厂信息与现场工程进度的脱节。
4、协同采购平台应用
2009年4月签订采购合同,计划出厂日期2010年12月20日,设备制造周期3个月,在途时间1个月。以上信息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在平台可即时查看到相关信息。
2010年2月现场制定设备需求计划,要求设备2010年11月20日到场,并将需求计划信息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在协同采购平台对现场需求计划确认后,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2010年7月现场因码头施工进度推迟至2011年4月20日竣工,对设备需求计划重新进行调整,并在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通过协同采购平台了解到更新后的现场需求计划后,对各自计划重新安排并将更新后的计划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2011年1月采购部门通过协同采购平台发出预定货信息,现场、制造商在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确认后,预定货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自动转为JIT订货指令,要求制造商在2011年3月30日制造完成出厂并在2011年4月30日将设备运抵现场自备码头;
制造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运输、仓储、现场根据设备制造进度,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2011年3月30日承运商在制造厂接货后,将运输工具信息、运输路线信息及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名称、设备数量、体积等在平台,同时制造商将发货信息也上传至平台,有关各方通过平台可以对设备信息进行核对,同时通过运输工具上GPS将运输信息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仓库部门根据协同平台显示的运输信息,提前安排好存储场地,现场有关部门提前做好设备到场的接货检查准备;
2011年4月30日设备运抵现场,现场将设备到场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确认后,供应链各节点单位分别在协同平台对设备到场信息确认后,协同平台自动将该设备采购状态转为完成,JIT采购完成;
5、效果分析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ERP;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现今在我国发展最大,同时发展最活跃的经济群体就是企业,可是我国的企业其内部的审计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这样对于我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是不利的,我国的企业对于其内部的审计管理是非常局限的,其大都只停留在了传统的纠错阶段,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就无法真正地意识到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我国的企业对其自身的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在我国的企业中把ERP与其内部的审计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可以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一、ERP的基本概念
所谓ERP的系统,指的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利用财务会计的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ERP的系统通过系统化的管理理念,来为企业的领导决策层以及企业的员工提供一定的运行决策手段的基本管理平台,并以此来对企业的整体资源进行规划与识别。
ERP的系统中包含着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它是现代企业中最有效的运行模式。现代的企业处于一种良好的、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同时还处于一种服务水平与价格挑战的大环境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就一定要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变革,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我们在以前都只是关注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整体流通流程的改善,可是现今对企业的产品销售水平的提升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二、内部审计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管理,指的就是内部审计的机构对于其审计活动所开展的计划与组织以及控制,主要表现在对主体的管理、对立项的管理、对成本进行控制、对质量进行管理以及对相关的信息的利用等。
内部审计管理是使审计工作得以保障的前提,它能够使审计工作的效率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使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与权威性得到体现,这些对于审计职能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审计功能的正确定位,可以对审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配置与利用,同时还能够对审计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审计的风险还能够有效地进行降低,从而能够使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与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是内部审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对于审计管理的加强,能够对其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从而能够从整体上使其内部的审计目标得以实现。
三、在ERP的环境之下,我国企业的营销模式的主要特征
ERP的系统为我国所带来的不只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同时还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它能够跨出传统企业的界限,通过销售链的范围,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ERP的系统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的改善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一定程度的显著作用。
ERP的管理模式自九三年被引进我国以来,在我国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对于ERP在企业中的实施,有着很多成功的例子,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ERP在企业实施中的其管理经营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一)总体特性
对商品经营类的企业而言,销售用到的ERP的体系功能齐备,操作起来很便捷,同时还能够使多样的模块能有序衔接,这就使得相关数据的关联程度有所增加,从而提升了体系内含的自动化程度。ERP的体系能够供应一种完善的方案,其中涵盖了管理资金、管理营销所针对的客户、管理物流、计算销售类成本等部分。因此ERP的系统能够协助企业,去增添一定的应变技能,提升企业原有的竞争实力和整体的效益。具体而言,ERP下的销售体系,应涵盖采购约束、销售约束、仓存约束、财务规制、根本的信息约束等。
(二)对采购的约束
采购管理所使用到的系统,可以采纳全面的约束对策。对采购的规制,应包含订单管控、采购来的商品入库管控、对结算的管控、对统计报表的查验等。ERP的系统能够自动去整合应付账款,同时查点现有的库存量,供应解析后的多样数据。解析后的数据,含有应付账款配有的明细账、入库未结的商品数目等。
(三)对销售的约束
对销售的约束应涵盖对订单的管控、出库及结算的规制、代销制约、委托代销配有的结算管理、对统计报表及真实业绩的考量等。其体系应选用自动的程序,去处理现有的库存数目与库存资金,供应多重的解析报表。同时还要随时提醒商品配有的最后售价,约束好库存销售、现有的最低售价、客户带有的信用额度等。
(四)对仓储的约束
对仓存的约束,涵盖着入库出库的规制、现有库存的损益约束、盘点流程的规制、销售成本在结转中的约束等。仓存约束归属于侧重的物流管理,这是因为企业内含的物流信息都汇集在这一模块内,这就整合了实物的数目与现有的账务数目。体系可以供应多样的库存报表,这就为企业管控物料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五)对财务的约束
对财务的约束,是整个企业内财务的侧重点,应涵盖财务类凭证、财务账簿、预设的财务科目、银行对账及工资、企业内含的固定资产等规制。ERP的系统在制备了凭证后,自动去生成总账、明细账、资金损益表和负债表等。体系可供应成套性的会计机制并能够自动进行升级。体系所定义的机制,能与国家与企业特有的需求相吻合。用于规制固定资产的ERP模块可自动计提并生成凭证。
四、在企业内部的审计中实行ERP对于审计工作的变革
对ERP系统的业务流程整合,有很多的审计监督的工作在ERP的系统中,对它的稽核功能进行运用就能够解决,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其实在ERP的环境之下,并不是对审计职能的削弱,而是对审计职能的转换。内部的审计部门要在对ERP的系统审计研究实践的工作进行积极地开展,在审计的范围内容进行变化的时候,一定要把审计工作的中心进行转移,对审计的职能进行完善,对企业的治理要进行加强,同时还要对商品流通企业内部的控制的转变进行强化,转变商品流通程序原有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进而也是对企业内部的审计职能进行强化。
(一)ERP的实施为审计工作带来的外延有所增加
财务与会计部门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载,内部的审计人员再与财务或会计部门沟通,这样其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就不是很多。ERP的系统,与采购等环节相进行联系,这时财务与会计部门就会提供一定的数据,可是ERP的系统中,有着庞大的数据,在其中要对任何一项程序进行测试都一定能够要和业务部门进行直接联系,所以审计人员就一定要向其他的模块进行延伸。
(二)ERP的环境之下,审计的内部控制的新形象
为了能够与ERP的扁平化的管理需求相适应,企业会在一些业务的流程方面进行一定的梳理,同时还要调整组织的结构。企业内部各个人员的职能与流程在规划上都了一定的变动,这种内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就会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一定的改变。在程序方面所实施的信息化,其主要的内部控制都是利用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分析,来使其相互的牵连得以实现的。
(三)ERP环境之下对数据进行完整的审计
ERP的系统是商品流通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的数据实现了集中的共享,其中会计的信息系是ERP的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在经济的交易事项出现时,系统就会自动的对会计软件及时的处理,这样就能够使业务的单据到记账的凭证以及会计的自动化报表得以实现。
我们从这里的原始凭证进行着手。对财务的造假从以往的手工记账到计算机的使用,实现了信息化,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风险变得更加隐蔽,同时对于其进行评估的难度也就更大。基层的关键用户对于商品流通业务的产生,要把业务的单据向系统进行输入,ERP的系统依照着事先设定好的规则生成自动的记账凭证,会计在对一些原始的凭证进行处理的时候,就会使其审计的难度有所增加。
从ERP的系统后台的规则设立着手。对于所生成的ERP的系统,在其实施后会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规则实力融为一体,这样就会对系统的初始设立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完整的会计数据造成影响。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中一定要充分地把ERP与内部审计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加强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对审计的职能进行完善,并且还能够使管理风险与控制风险职能加强转变,从而能够使企业内部的营运风险有所降低,进而能够从整体上使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任志宏.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经营能力[J].审计研究,2007(1).
[2] 周光松.内部审计制度的新发展——浅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方法[J].财会研究,2006(1).
[3] 徐光华,李兰翔.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内容体现构建新探——江苏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引发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l).
[4] 陶必胜.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现实选择[J].交通企业管理,2007(10).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成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的组成要素
建筑工程造价指的是进行该项建筑工程项目所发生的费用,也就是从建设项目前期手续筹建一直到项目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时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建筑工程造价的组成要素包括:活劳动价值、物化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三者相对应的价格。 其主要构成框架如图 1 所示:
二、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中所实施的成本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工程建设中所应用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监督。而是盲目的、随意的、过于形式化的实施,使得工程成本的应用比较混乱,根本没有实现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在缺乏管理原理的情况下应用,表现跟多的是形式化、随意性,其真正的使用价值无法体现出来。
2、忽视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在施工项目中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四部分。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长期以来,我国项目管理人员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和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有的片面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有的却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和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3、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导致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偏低,未能够根据工程建设的整体专业的、合理的、高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工作,使得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遗漏问题、监管不当、控制不合理等情况存在,最终导致成本控制效果。就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执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成本控制工作人员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全面、综合素质偏低、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等特点,致使成本控制工作落实效果不佳。所以说,成本控制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偏低也是导致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建筑工程造价主要的两种计价方法
1、清单计价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模式
清单计价主要指招标人也就是建设项目的甲方,公开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量清单,然后项目的乙方也就是投标人根据甲方所提供的清单,根据自身成本估算,进行统一报价,也就是参与投标的建设企业需要根据招标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核算出该项工程的全部费用。清单计价的方式本着公平、公正和客观的原则。 清单计价有利于为招投标工作提供公平竞争的基础,有利于标底的控制和管理,具有实用性和竞争性的特点。
2、定额计价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模式
定额计价主要基本构成就是该项建筑工程的造价=定额+费用+文件规定,并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强制执行,无论招投标的报价和标底都要以此为依据。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对建筑工程的宏观调控和直接管理。 不能直接体现建筑企业根据项目特点和自身情况的自主报价。
四、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策略
1、强化合同管理
1.1 抑制不平衡报价
通常不平衡报价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①没有明确对工程量进行核算,技术资料不完整等,这会导致工程造价被提高。②工程动工后,可能要进行项目分包,这就会导致报价降低。③单价包干混合制合同中,一些子项报价高,另外一些子项报低价。④投标人利用招标文件中的单价分析表,从而高报其中的人工费及机械设备费,而又低报材料费,利用材料调差间接提高材料价格,导致工程造价增多。
1.2 合理控制中标价与合同价
应在合同中对材料、暂定价材料、设备的品质、规格型号、质量标准、技术要求等进行明确。工程项目中设备费、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比例极大,约有三分之二还多,由于设备、材料采购地点、时间、供应方式的不同,其价格也参差不齐,为了防止工程管理出现混乱情况,导致工程造价增加,应在合同中对设备与材料要求作出详尽的说明。
明确人工费用的调整情况。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人工费用就将对工程造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为了确保不会增加工程造价,在合同中应明确人工费用的调整幅度。
对招标、报价、分包范围界限进行详尽的说明。招标、报价、分包范围界限描述不清,就极易导致工程内容重复报价,从而对招标方提出增加投标报价的要求。。
2、加强采购管理,控制采购成本
2.1 搞好市场调查,制订采购预算
工程项目涉及的材料种类非常多,价格的影响因素也比有很多多,价格变动比较大,因此负责采购的人员应及时了解行业政策与材料价格信息的变化并掌握这些信息,为减少因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压力,在材料价格上涨之前就以低价位买入适量的材料。在明确了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材料采购预算。采购预算不仅可以对采购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还便于在采购的过程中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控制。采购预算不是不可改变的,应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采购预算。
2.2 对项目材料合理分类,确定采购策略
工程项目涉及的材料品目繁多,有的价格高,有的使用量大,有的重要性大,可以根据材料的分类合理确定采购策略。可以根据材料的使用量、价值高低、供应商数量的多少等条件将项目材料分为:战略材料、重要材料、正常材料、瓶颈材料四大类。根据不同的材料类别,分别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
2.3 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方案、严格执行采购计划
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和询价,并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明确哪些材料需要直接与厂家签订购销合同,哪些材料可以通过招投标采购,哪些材料需要通过中间商进行采购。采购人员依据已经明确的采购渠道,对各种可能的采购方案预测核算总成本,从而确定最优的采购方案。材料采购计划除非因设计变更等需要调整外,正常情况下不应随意进行调整,以保证采购计划的指导性和严格性。
3、成本模块化管控法
模块化管控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工程造价成本管理概念。有鉴于现代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工程造价成本管理的复杂性,业界提出了这
种管理方法。它将整个管理工作这块“大蛋糕”切分成了若干块“小蛋糕”,这些“小蛋糕”包括建筑材料成本管理、施工方案设计成本管理、施工资源(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成本管理等。将整个管理工作进行模块化分解后,每一个管理模块都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设备,并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方案。并可以建立明确的分块责任制度,也即将每一个模块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任。这样一来就杜绝了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不明、相互扯皮、互踢皮球等不良现象。而且,管理工作的模块化,意味着管理工作的简单化,而简单化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高效化。因此,模块化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工程造价成本管理水平,工程施工承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4、加快质量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开始使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逐渐向决策管理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更为准确、实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成本控制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应对挑战并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措施。将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质量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以信息化系统表达,迅速提升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水平。以ERP操作系统为平台,建立成本数据库,加入预算管理子系统,质量成本核算子系统,绩效考核子系统等。
结束语
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合同管理,控制采购成本,通过采用模块化管理模式,控制质量成本,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确保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晁月霞.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1:33-34.
[2]杨聪娟.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4,09:299.
关键词: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
1前言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经济发展战略初显成效等因素将影响油气行业的未来发展环境,特别是__在石油工业战略接替地位的确立,以及提出的“1521”发展目标,对工程技术部的生存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临的良好机遇主要有:一是国家能源需求为工程技术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西部特别是__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为工程技术部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条件;三是油田的支持为工程技术部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四是公司实力的提升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生产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技术和质量需求越来越高;三是经营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四是公司自身在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核心技术不成规模,市场竞争优势不强,还有自身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在企业持续重组的情况下,工程技术部如何能得到持续优质高效的发展是面临的一个课题。
2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2.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
所谓供应链,是指在向最终用户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顾客等相关实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为了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而对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方法。供应链管理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作业,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供应链各成员效率和效益最优的目标。
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
2.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可以从存货管理的方式、货物流、信息流、风险、计划及组织方向的关系方面来讨论。
从存货管理与物流角度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存货水平在供应链成员中协调,以使存化投资与成本最小。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把存货向前推或向后延,其结果是造成某个或某些节点企业存货投资增大和成本增加,影响节点企业竞争力,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从对成本管理的概念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是通过注重产品最终成本来优化供应链。传统管理中节点企业一般只注重本公司发生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不太意识到它们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成本。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需要风险共担才能实现;从计划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计划表现为上、下游节点企业在计划中的参与性和协调性要明显于传统管理;从组织形式角度来看,供应链组织形式出现了战略联盟与合作。
2.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1)目标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供应链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供应链物流的其它成本费用,各成本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总成本最低化目标就是整个供应链运作与管理的所有成本的总和最低化。
总成本最小化目标不是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库存的转移,而是使整个社会库存总量减少。这就需要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运用集成化管理思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服务、缩短时间、提高品质与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是可以兼得的。
(2)作用
一是可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联结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关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二是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动因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应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则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越需要现代化。三是可降低节点企业库存成本和供应链的流通费用。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库存量,减少了资金占用,从而降低库存成本。供应链通过各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简便的流通渠道,大大缩短流通路线,有效降低流通费用。
(3)基本要求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其在市场竞争的重要后盾。供应链管理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一切均是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运作。供应链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加快物流配送速度,从而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将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扩大客户需求。三是实现多赢。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走出了自身的范围来看待供应链网链上本是竞争对手的其他企业。供应链上的名企业形成了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在这个网络中,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他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实现多赢的结果。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般应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
存与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或归结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与整合。
3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现状
在采购管理方面。工程技术部目前基本定位为油田生产保障型后勤生产服务单位,主要表现为投资审批周期长,采购运行环节多,供应厂商战略联盟体系未形成,造成同一时期内相同业务都要按相同程序完全运行一次,造成内部运行成本增加、外部厂商不确定性增加,不容易满足供应链管理要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行。
在组织机构方面。工程技术部业务流程基本上处于工厂调度、科室管理的模式下运作,还未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各用户来工程技术部办理业务单据,要到多个部门办理一个项目的业务,客户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受制于资源状况。在生产计划与组织中,由于本部与前线服务点的生产能力未认真进行优化调配和设计,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当服务和产品在现场使用时,也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职能界定,易造成利益冲突。信息流在工程技术部与客户之间不完整、不对称,未形成融合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关系。
在标准化方面。对于产品的订货技术条件已初步形成了系列技术规范或标准,但在该系列标准是否完全适应__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要求,以及该系列标准是否做到了先进性与经济性匹配等两个方面未深入科学的进行研究。在推行环节中,基本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但对新工艺、新技术吸收消化方面还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现场使用环节中,钻具业务、井控业务有一部分标准,但工具业务、泥浆技术服务业务未上升到标准层次;同时,已有的标准适用性不强,钻具业务的相关标准就未得到有效执行。
在人才与观念方面。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再次,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人员观念的影响,对开放式的供应链管理的观念转变还需要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需要许多综合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准备。
在与供应厂商的合作方面。由于受投资管理和采购管理体制的影响,虽然公司主要产品有相对稳定的供应厂商,但在供应厂商的选择、评估及合作的紧密度和合作的方式两方面来看,都是在临时性与纯粹的商务层面进行,还未深入到合作联盟等供应链体系要求的紧密关系。
4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设想
4.1与供应厂商的合作研究
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供应商战略联盟体系,甲方承诺市场,乙方承诺服务,信息共亨,风险共担,双赢双利。二是,以参股或控股某生产厂家,或购买某厂家的某产品生产线经营权等方式进行资本合作。三是,以期货方式购买某产品进行贸易合作,该形式主要是基于油田内普遍存在投资决策同期长而市场变化快的情况,先以期货拥有市场可能紧俏的某项或几项产品,当其它油田有需求时便可出手,实现既可租赁也可销售。工程技术部在该项目合作中拥有的优势主要是对产品在现场应用的适宜性有第一手资料,只要加强与科研究所的合作深入研究,就可以上升到指导产品研发及生产的技术标准。“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专利,一类企业卖标准”。拥有标准在当今国际社会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对标准的掌握,运用紧密的合作方式,以长期分批的订单确保要供应厂商及时生产,及时供应。
4.2区域内竞争对手合作方面研究
在__区域市场内,工程技术部可作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的领先者或领跑者的地位,应不断强化这种地位,并要发挥这种优势的经济价值。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深井超深井管材工具标准、维修检测标准、服务标准等标准系列,不仅引导并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且提高进入者门槛值和已进入的成本消耗,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选择或淘汰竞争者中小规模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以“双赢”思想为理念,以共同利益为础,通过兼并、股份制、合作等形式,组建区域性的服务公司或联合体,快速做大做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
4.3与油田用户的新服务项目合作研究
在项目选择上,要跟踪世界前沿钻井技术,结合__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技术难点进行筛选和推广,并以解决钻井工艺的难度、降低钻井成本、给油田创造价值为原则,重点项目包括欠平衡及空气钻井工艺及技术、打捞工艺及技术、泥浆技术等。在项目推广时机上,要按照超前储备的原则,准备油田未想到或正在想的而又需要的项目,要实现这种时机上策略,仅靠工程技术部现有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出路在于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机制,具体办法是:聘请或聘用国内甚至国际的专家,组建专家队伍体系;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西安管材研究所、华北钻井研究院等签订年度合作或项目合作协议,组建技术研发支持体系;整合油田工程技术力量,组建技术研发的宏观管理和组织体系。在项目运行策略上,以掌握核心技术占有市场为主要策略,以国际有实力的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为主要手段,以雇佣、租赁、合作的形式掌握工程技术队伍为主要办法,解决我们工程技术服务中施工队伍、技术支持、日常运作、争夺市场等环节的问题。
4.4实施隔合型服务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
1)改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和物资配送系统。第一,生产管理系统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工程技术部内部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以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的形式分别下达,监督各部门计划是否正在得到有效的执行。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在不断调整完好物资的库存结构,使库存能准时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二,完善物资配送系统。一方面,完善物资配送系统的选址调配工作,在本部基地和前线三个支撑点之间确定各自的配送能力。库尔勒基地以高技术含量、全面的生产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轮南基地以小钻杆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库车基地可以大钻具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塔中基地以应急保障和现场技术服务为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建立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物资配送系统,把各点的配送计划和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把各自配送的物资状态处于有效监控之下。第三,建立以单井服务档案为主要手段的配送跟踪系统。以现场技术服务、物资配送为主要内容进行记录,加强对配送在用物资的跟踪,加强现场技术服务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有
效性。2)创新管理方法。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事后管理方法,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用户的意见,了解业务发展,采取预防性措施,加强质量过程控制,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通过服务质量回访、服务质量座谈会、问题调查、与用户技术座谈、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收集各方信息,采取预防性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租赁业务计算机管理、无损检测数据网络化管理、井控装备和井下工具技术数据电子化统计等方式,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逐步推行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
3)创新服务方式。首先,推行靠前服务,现场解决客户需求。一方面,制定《钻具现场管理规定》、《井控现场服务工作细则》、《钻具现场探伤周期》等现场服务办法和规范。另一方面,增加前线点服务功能,补充现场服务人员,实现租赁物资现场交接,开展巡回检查服务和跟踪技术服务。其次,推行精细的人性化服务。对井控装备、工具在送井前都进行清洗、喷漆、做标记的工作,并随设备配送使用说明书、试压合格证、跟踪卡,对送井钻具配送资料包,便于用户了解相关数据和历史资料,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于细微处见真诚,人性化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再次,发挥技术优势,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主动跟踪油田生产进度,及时收集用户生产需求,主动联络、主动上门提供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生产难题。
5结论
一、在运行机制、人员、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做好准备和完善,以利于深入推广供应链管理。
二、在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以筛选、评估优秀供应厂商为主要方法,建立起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供应商团队。
三、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对流动资产以加强生产计划和控制为主要手段,提高物资的周转率和利用率;对零配件以代储代销、确定库存临界点为主要手段,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以合理分配生产能力为手段,调配好基地与前线站点的布局。
四、在供应链物资配送管理中,对现有的生产布局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配送效率。
五、要以差异化战略为思路,以虚拟经营为主要组织形式,不断形成新项目、新技术,提供新服务。
六、在供应链管理中,应重点研究4个要素,即价格、质量、技术和配送时间。
关键词:项目管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经济学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2.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实践。项目构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项目开发的成败也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随着项目规模的日趋扩大、技术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专业化分工愈加精细,以及涉及的项目利益相关方和管理层越来越复杂,投资者必然对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三、加强项目管理促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
以IE专业开设的“质量管理工程”为例,课程涉及内容较多,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质量检验、可靠性等,囊括了质量管理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加之课程本身技术性强,需要数理统计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很大。据调查,目前国内IE专业的《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教学大都为48学时左右,在有限的48学时内将整个质量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介绍清楚,并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教学内容的深度具有很大难度。同时质量管理实践性很强,有限的学时限制了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和讲授的深入,其结果:或者什么内容都涉及,而什么内容又都无法深入;或者是有的内容干脆就不做介绍。其结果是,学生要么会因为知识点多,失去对课程的兴趣;要么因为缺乏系统学习,根本不知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教学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内容的取舍标准是什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均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IE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中。我们曾对江西省内4所高校的IE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0%的学生反映部分专业课教学内容过多,尤其是“质量管理工程”、“物流工程”和“生产运作管理”;与此相反,另有近20%的学生却认为一些重要内容没讲或没仔细讲授;将近30%的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什么场合用,如何用,根本不清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职业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目前的“质量管理”教学层次不分,表现在: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学历教育,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也不问是什么专业,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学时数,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导致教学内容的雷同和无针对性。IE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会有很大不同,由于学生就业的多样性,势必造成对不同知识需求程度的不同。仍以专业课“质量管理工程”为例,由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决定了无论什么岗位、什么工作、什么职业、什么职位,都毫无例外牵涉到质量管理的问题,但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不同职业,对质量技能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另外,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不设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专业,本科以上质量管理学历教育的数量很少,而目前我国质量管理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供需存在极大的缺口,因此,IE专业某种程度上也担负着为企业培养质量管理专门人才的任务。对专门从事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审核与认证工作与从事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工作研究以及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工作所需的质量知识与技能有很大差别,从而导致对专业知识的关注点会因为岗位的差异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各专业课在考虑这些差异的前提下,应针对不同职能和岗位分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需求。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差异化教学思路的提出
“差异化教学”就是根据总体教学目标,将教学对象,按其需求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测方法,最终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差异化教学,还主要体现在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反映的是学校和教师的需求,还没有从岗位职业需求、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人为地造成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教学难度,降低了教学效果。国外高校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佐治亚理工学院的IE专业在美国大学学科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它的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且可在制造系统、作业研究、质量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修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计划和预修课程会有所区别。再如,密歇根大学IE专业的“质量管理”方向,除基础课程中有“质量控制及可靠性”,必修专业课程有“最优化”,选修课中还有“统计质量控制”。而国内IE专业只有“质量管理工程”一门课程,却包含了“质量控制及可靠性”“、最优化”和“统计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他们对知识的“作用和价值”的主观判断呈正相关关系,而他们判断知识“作用和价值”的最重要标准是“与未来职业的相关性”。因此,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最关心的未来就业结合起来是改变目前IE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一个最佳选择。引入职业导向的差异化教学与培养模式不仅可以缓解目前有限的学时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般来说,符合企业要求的IE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基本职业素养(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外语等)、专业技术能力(机械设计技术与方法、机械制造技术与工艺、材料成型技术与工艺、计算机应用等)以及专业管理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而专业管理能力包括:QDC(Quality、Delivery、Cost)价值条件管理以及资源要素(设施设备、物料、人力资源、工作方法、环境)管理的能力。这也是形成差异化教学的关键。以“质量管理工程”为例,采购管理对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及审核更为倚重;而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则更需要试验设计与可靠性的知识;而对生产管理则需要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的知识。
三、基于差异化教学的课程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IE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就业具有广泛性,这种广泛性不仅体现在就业行业广,还体现在就业职业、就业岗位广。因此,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不同从业岗位的需要。根据就业方向职业能力要求,将整个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层次模块,并做好课程各内容之间的衔接。仍以“质量管理工程”为例,在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质量管理体系等基础部分之上,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检验、试验设计、可靠性等内容相对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具备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可行性。
(一)基础模块
由于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都牵涉到质量管理的问题,所以,基础模块强调的是共性和全局,是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的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原理和知识,大约需要32个学时。适用于系统规划设计、工作研究、采购、物流管理等岗位。包括质量管理基本理论与概念、企业质量文化、质量管理基本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质量检验基础。基础模块面向整个专业所有学生,学习结束后,部分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进入特色模块部分的学习。
(二)特色模块
特色模块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局部侧重点,即深入学习部分,包括过程质量控制和设计质量保证。其中“过程质量控制”模块适用于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等岗位,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控制、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的能力。包括质量数据的统计处理、过程能力与SPC。“设计质量保证”模块适用于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技术服务与管理岗位,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试验设计和可靠性技术等手段保证设计质量,进行工艺设计和改进产品质量的能力。包括试验设计和可靠性。但选择“设计质量保证”模块必须在学习了“过程质量控制”模块的基础上。两个模块各需要大约24个学时。
(三)综合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