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电一体化弊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煤矿机械;应用探讨
现阶段,我国工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各种新型的工业生产技术也相继运用而生,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出现,不仅完善了传统人工生产的弊端,节约了人工投入成本,也简化了机械设备的运行操作流程,使其在使用过程中,更为方便、更为灵活。同时,通过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煤矿机械也实现了信息化、科技化的使用功能,使其运行效率和运行效果都能获得良好的提升,为煤矿机械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1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综合运行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过程中,通常都会运用大型的电牵引采煤机设备来进行开采工作,而这些大型采煤设备在使用时,往往会增加很大的运行功率。所以,在牵引性能方面还是要遵循传统液压牵引技术原则,并在大倾角煤层采挖工作中大力引入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电牵引采煤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使其作业难度得到较大的缓解,减轻开采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而使机械设备在实际操作运行中,更为安全、更为灵活。另外,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也帮助技术人员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供了便利的处理途径,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满足了当下煤矿企业的发展需求,也为煤矿机械的广泛运用指引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2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设备提升与运输中的具体应用
在煤矿作业开采过程中,最重要的作业环节就是提升与运输,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不但有效提高了相关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还可以使矿井提升及带式输送机设备得到全面的改进和升级,使之成为信息化、科学化的煤矿机械,从而实现全自动运行与控制目标。由此可见,对煤矿机械设备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对煤矿事业的稳定性发展有着很实际的意义,因为,在现阶段的煤矿采掘运输过程中,最关键的机械设备就是带式输送机,其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及较强的传输运送量,因此,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设备提升与运输中的应用是当前各煤矿企业势在必行的发展手段。
3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设备安全生产运行中的具体应用
一般情况下,煤矿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存在很大的技术风险,所以,在实际作业现场,相关工作人员都要利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对每一作业环节中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这样才能使其相关运行参数达到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免发生故障问题,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因此,将煤矿机械设备与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有效融合,可充分运用系统的监测、收集分析及诊断等功能,对煤矿开采作业中存在的一切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的跟踪和管控。然而,在运用自动化监测系统时,一定要注意其监测质量,使工作人员在任何作业环境中都能灵活的运用。因为自动检测系统主要是利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使其与系统主机内的数据库相连接,所以,只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就可将煤矿机械设备设定成同步运行模式,并选用专业的数据通信接口,对煤矿开采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测和了解,一旦发现煤矿机械设备或地质条件存在安全隐患,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提示,以便于相关技术人员通过专业控制软件就可对系统自动采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估,从而实现煤矿机械的一体化操作功能。
4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掘进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在煤矿机械设备掘进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手段就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而大多数煤矿企业在进行掘进工作时,都会涉及到多种先进的掘金设备,如:隔爆型压扣控制按钮、木质安全型操作箱、隔爆兼木质安全型开关箱、隔爆照明灯、隔爆型掘进机、三相异步动机及GJC4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等设备,因此,这些设备通过与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有效融合,不尽完善了设备的所有使用性能,使其维护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也极大地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开采负担,降低了开采工作的难度,使其在工作时更为便捷、更为轻快。然而,尽管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如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多数机电一体化 数控系统的应用模式都十分单一,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使其满足当下采矿技术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技术人员就要对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进行完善和改进,使之成为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现代化采矿作业机械设备,另外,相关企业还要大力引进国外的开采技术,增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的使用新的控制技术和生产工艺,使一体化数控技术在地质勘察以及矿物选择方面也能很好的发挥优势,最大化提高煤矿开采作业的工作效率。此外,相关技术人员还要注重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研究,提高整体作业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作业素质,并定期开展开采技术培训活动,完善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设备运行中的操作流程,使该技术在我国煤矿开采作业方面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时期的一种科技产物,目前,在我国煤矿开采作业方面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矿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成熟和完善,不仅创新出新的开采工艺和开采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煤矿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先进的开采设备,为实现煤矿开采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者:付克祥 单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施工机械;模块化作业
机电一体化就是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机电一体化进程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而必然要求,他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机电一体化
从其字面上来看,它主要指的是将相应的电气以及机械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并将之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目前状况下,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结合程度会越来越高。与之相对应的,机电一体化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机电自动化"的模式,并逐渐向智能化以及电子自动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种机电一体化主要是基于相应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工业生产的流速。除此之外,改变了原来的人工化模式,逐渐趋于无人生产线。并有效的实现了对于计算机的引入,发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并最终实现动态化的控制,这主要是通过相应的网络信息传递以及集成化电子终端来完成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机电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随着时展的需要它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机电一体化主要是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来控制工业生产的流程,改变了传统的凡事都要通过人工控制的弊端,是工业生产的流程逐渐趋于无人化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省了人力开支,建立一个全自动的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流程模式。
2 高速公路中的机电一体化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在高速公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机电一体化条件下,工程建设的施工问题可以通过机械设备自行完成检测,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工程的工期,而且对于工程的技术上的要求也可以通过机电一体化来完成,使其微处理的技术不断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
2.1 电子控制系统实现机械检测
机电一体化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对机械设备进行自动检测,在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被检测出来,对其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机电一体化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系统运行中实施动态监测,主要是针对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当这些系统在运行时出现问题,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便于管理人员的及时发现。
2.2 机电一体化提高了作业的精度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速公路领域的应用,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同时也给高速公路的建设问题提出了跟高的要求。在传统的高速公路施工中,大多都是利用人为操作,由于人为的操作存在误差,在完工时还要进行人为检测,这无疑就耽误了工程建设的时间。而机电一体化的出现迎合了发展的需要,大大地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相比人工在施工时操作更加标准,而且可以实现自动检测,使工程作业在精准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一来就可以持续性工作,对提高工程效率也有很大帮助。
2.3 机电一体化可以降低施工的能源消耗
传统的工程作业都是通过人为进行的,不可避免的在能源上会产生一些损耗,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浪费。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对设备的改进,提高了燃油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损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施工的工作效率。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前景
3.1 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之中有着明显的提高
之所以要提高机电一体化的程度,就是为了实现智能化的控制。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电子技术以及机械控制技术的利用,并基于此实现机械的智能化。对于智能化这一概念来说,它具体指的是:进行对于相应工况分析系统的预先设计,然后将之运用到不同的情况之下,并以此完成对于工况的评估。除此之外,能够随时改变运行模式。目前状况下,模拟智能、模糊数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传感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机电一体化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3.2 模块化作业
目前,机电一体化正朝着控制自动化、操作模式简单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实现相应的智能模块化控制。这种模块化的操作以及实施主要是对于某些固定的程序化模块进行有效的利用,并将之与特定机械设备组合进行一定程度的配合,以此来进行特定工况下的作业。
3.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应用将会为环保做出巨大的贡献
前文中,我们已经说明进行机电一体化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工程机械的能耗的降低。由此可见,随着机电一体化的不断应用于推广,它将对环保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随着机械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它可以利用较少数量的智能化施工机械实现对于较大工程量的完成,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相关的资源。
4 加强高速公路机电一体化系统维护管理措施
4.1 从源头确保机电系统品质,为维护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源头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工程品质,必须从工程建设招投标阶段起就要规范管理,挑选最优的承包单位,细化合同管理,为工程的建设营造最佳的条件。监理工作是工程的生命线,为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工程建成后能发挥最大的投资效果,满足营运的需要,必须严格执行监理制度,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为以后的维护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遵守行业法规,建立完善制度和操作规程,切实严格执行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与电力、通信、消防、环保、水利、环卫、防雷等行业都有密切关系,必须注重相关的行业法规。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对高速公路的运行安全和整体服务水平是极其必要的。
4.3 明确维护组织体系与职责范围
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制度中应明确维护的组织体系,提出相应的职责范围。其主要包括:执行与机电系统维护工作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检查各系统的工作运行状况,消除潜在隐患,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对故障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恢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等。如果在施工维护管理期间,施工单位需安排技术人员加强系统的看护检查,对潜在的安全故障进行提前控制防范。
结束语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的分析,看出机电一体化对于提高工程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学习来把这项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去,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安全问题
当前在安装工程领域,安全事故频发。对此,政府应提高安全监管力度,通过提高安全事故成本,杜绝或减少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安装来说,安全监管工作极其重要。尤其是机电安装涉及到多种技术,相关从业者应提高自身安全意识水平,在对机电一体化安装监管之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自身安全。
1.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1.1事故频发,“三违”问题堪忧
从当前实践情况来看,在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过程中,存在众多弊端,且因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佳,因此安全事故问题频繁发生。譬如,在安装隔离开关之时,如果不能规范地调整动、静触头压强及其接触面大小,便会出现接触面电热过度氧化的问题,继而造成电阻持续升高,导致损坏触头的问题,最终酿成事故。一般来说,“三违”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 “违反操作规范、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相关从业者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背安全监管细则,不按照安全监管制度行事的现象。
1.2现场安全问题重重,安全防护达不到规范操作的标准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安装工作的监管可以看出,现场操作往往问问重重,隐患众多,在实施安全防护之时,部分从业者不能根据操作规范和有关标准实施安装,甚至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
1.3个人劳动保护设备不健全
在机电一体化安装过程中,一方面相关操作人员没有完善的劳动保护设备,另一方面部分操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重复使用安保设备,不能及时更换相关安保用品,造成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使用安保设备维护自身安全。另外,当前一部分企业为了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为从业者提供的安保设备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1.4施工设备严重老化,达不到规范的使用标准
在实施工程的过程中,部分施工设备长时间使用,一方面磨损现象严重,早已失去了良好的性能,另一方面老化现象严重。如果不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不及时更换相关设备,不仅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
2.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探究
(1)安装工程一方面涉及面广,需要考虑大量因素,同时比起土建来说,工作机会相对较少,业内竞争已出现白炽化状态,另外受市场价值规律调节,单价较低。 所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之下,不少安装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没有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安全防护设备也不齐备。
(2)综合来看,政府部门对安装工程的监管不够合理、有效、全面,现行的安全监管机制也不够健全。作为结果,从当前实践情况看,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无序、杂乱无章,施工人员得不到有效监管。部分从业者不具备从业资格,仅为临时雇佣,往往经过简单培训就直接进入施工现场从事相关工作,操作能力不高,整体素质有待改善。另外,企业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愿投入经费和时间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这部分工作人员往往不能有效地使用安全防护措施保护自身安全,机毁人亡。
(3)从企业的层面来说,相关部门并没有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也并未遵循有关规定,加大安全保护投入,做好有关防护措施,有效地规避风险,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4)从作业人员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很多作业人员都是没有编制、没有接受严格考核的农民工,他们不仅文化水平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而且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更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5)使用的相关设备往往存在较大缺陷。在使用设备之前和使用之后,有关部门不能及时对机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做好验收。另外,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和维护。
3.解决办法和相关举措
(1)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健全监管机制,明确监管内容,规范监管程序,促使监管过程的公平、公开与透明。对于那些挂靠的施工公司,相关监管部门理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查,进行处理。另外,在监管的过程中,坚持走人民群众的路线,积极听群公众意见,利用群众的监督举报,发现企业的安全问题,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对于具体的施工企业,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完善监管体系,合理放宽责任人的监管和决策权限。相关部门理应组建专门安全监管队伍,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审视自我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排除安全隐患,减少损失。
(3)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可行的安全责任制,努力做到使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排除一切安全隐患,并制定整改措施。安装的质量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电作业人员的技术能力。相关从业人员在安装之前,必须接受职前培训,获得安装技能,熟悉安装流程与规定,根据图纸规定,做好技术交接。
(4)强化施工机械监管,对机器设备做到严格查收,及时维护。在具体安装之时,使用班组互相监管、共同进步的方法,保证安装操作不丢项。
施工结束后,企业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安全监管情况,系统整理并记录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事故,分析事故的具体原因,发现潜在问题,及时补救,在日后的工作中适当调整工作策略,有效排除安全隐患。同时为其他相关企业提供借鉴,起到警示作用。
4.结语
总的来说,一切生产都应以安全与生命为重,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更应该注重安全问题。企业应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帮助其建立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更大程度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稳健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张伟智.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探讨[J].硅谷,2014(01).
[2]甘志新.探索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J].门窗,2014(12).
关键词:多元教学方式;专业性人才;机电一体化
专业课是学校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而开设的有关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所从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才能有效地为国家培养各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因此,专业课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一、专业课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公差与配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之一,起着连接基础课及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它不仅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后继课程学习的基础,还直接为解决机械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服务。机械行业的工作岗位,从设计制造工程师到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都必须具有公差与配合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金属切削与设备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通过对传统专业课程“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部分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形成的一门以培养金属切削加工技术及设备应用能力为主的综合专业课程。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且参加了教学实习后开设的。主要讲授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理论与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以上课程都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并培养学生在本专业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专业课教学的效果和弊端
在目前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竭尽全力付诸教学,以便在有限的课程学时里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然而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理想,经常看到有学生眉头紧皱、面露疑问。这时,教师不得不进行反思。人们经常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所以查出问题之所在刻不容缓。
首先,由于教学内容之多,课本阅读量较大,学生难以独立形成逻辑体系。其次,有些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概念往往复杂难懂,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教师讲解起来也十分吃力。再次,光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依然抱着茫然的心理。其实种种问题都源于专业课教学模式自身的局限,今天课堂学习的意义就是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相关技能,能够将所学知识完美地应用于实践。因此,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弥补这些弊端,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文字的力量毕竟有限,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融多元教学方式于一体,塑造新型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观察设备,独立思考,手动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和具体,不仅有效地传播了深奥的理论,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亲身实验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所学知识,并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结构做系统的梳理。
现场教学法是指在自然和社会现实中,即事物发生的现场,通过现场实物及有关人员的协调,开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此方法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的专业是一种技术,理论只是一种铺垫,最终还是要运用于实践的。带学生去工厂等有关的现实场所,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了解每一机电设备并感受这一职业的氛围,才能更有效地将教育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并推动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机电液复合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94-03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发展终身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函授教育、夜大学、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等学历教育,以及大学后继续教育[1]。当今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已经被社会认可,但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造成技术工人严重短缺[2]。而我国机械行业的高级技术工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随着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大型工程机械方面,更需要很多机电液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机械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机电液一体化相关技术的能力。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成人高等教育机械专业机电液复合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针对机械专业机电液综合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整合,在机电液课程设计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现有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存在的弊端是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长期摹仿普通高等教育用的一种设计,甚至把成人高等教育变成“它缩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目前,机械类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轻视实践、脱离实际,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训练不足,实践教育过窄、功利导向过重、共性制约过强,从而导致成教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不乐观。成人高等教育的出路在于明确定位、加强改革、提高水平[3]。
课题教改的思路是成人高等教育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技术应用能力(机、电、液综合能力)为培养主线。
二、教学内容修订、机电液课程群整合
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工作的对象是机械设备,现代机械设备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产品,而是机电液一体化的集成产品,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模式及机械产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5]。因此,在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中,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培养满足机械需求的高等机械工程类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基本内容。第一步,广泛调研,了解社会对机械工程人才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能力的需求;第二步,确定机械类专业人才在机电液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架构机械类专业学生机电液综合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教学改革方法及创新点
专业建设包括课程整合、实验、实习、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等内容。教学改革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图1所示。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机械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其特点是:分学科设置课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一般五年一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重点是整合并建设课程群,使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特色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①夯实基础,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零件、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等;②反映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有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液压与气动、微机原理、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③宽口径,如机制方向选修课包括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编程与MasterCAM、精密制造和特种加工;机电方向、数控方向选修课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特种加工、数控编程与MasterCAM。这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造性。④实践性环节,基本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有机械制图测绘、C语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电工电子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⑤专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科技小组、社会实践等。这充分考虑了课程的实用性。
三、探究式教学法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6]。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
目前,我校成人教育机械专业有本科及专升本。为了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应大工程背景的工学结合的要求,学校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机电液课程设计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
我们把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即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两周)、液压传动课程设计(一周)整合成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三周)。整合成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它是机电液课程的综合复习,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的限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探究内容与探究难度,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进行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能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机电液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布置任务:设计一小型混泥土输送泵车或混泥土搅拌机;具体要求:根据功率大小,设计机电液传动系统;同学们确定设计方案。
课题小组一般4~5人为一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决定学习的重点内容,老师起指导作用,直到完成课题,解决问题。重点是强化实践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一步,学生接受任务后进行讨论,查资料,确定设计方案,涉及的内容有机电传动、液压传动、传感器的应用、电路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智能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第二步,学生分析项目任务后,开始查阅资料并复印部分论文,涉及的内容有机电传动、液压传动原理、传感器、产品样本等。引用别人的成果、学习别人所做的选择,这个过程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三步,确定方案。方案确定需要教师和全课题组同学的参与、讨论、定夺。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设计任务谈谈对该任务的理解、已做的准备工作和将要实施的设计方案,如采用机电传动系统或液压传动系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确定设计方案并说明采用方案的理由,并将此方案展现给大家进行评判。这是同学们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意见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使学生感到收获很大。
五、结论
1.机械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计是实践性环节的主干课程;课程设计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都与工作知识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使教学具有时效性。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全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也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袁森.成人高等函授教学改革探索――我校电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1,(4).
[2]蔡卡宁.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韩建海,尚振东,赵书尚,胡东方.成人高等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
[4]万卉,胡国明,巫世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3).
[5]王会斌.成人教育的定位和使命[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3-14.
关键词:PLC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PLC应用技术在我校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机车车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
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主干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学会使用PLC设计、改造电气控制系统,初步具备维护与管理自动化设备的基本能力,并对今后从事现代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与
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学生普遍反映PLC应用技术学习困难,教师如何让课程教学深入浅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性改善教学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教学现状
PLC应用技术教学中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廖常初主编的
PLC编程及应用,以西门子公司的S7-200为例,主要讲授PLC硬件与工作原理、PLC指令系统、PLC编程方法、PLC通信及PLC编程软件使用等内容。与本课程配套的实验室设施采用济南星科生产的智能电气实训平台(PLC模拟板、PLC变频器),可以完成课程要求的所有实验项目。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当一个单元理论授课结束后,在PLC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采取的模式是先理论后实践。对于基础理论本来不扎实的高职大专生,要求他们一开始就去理解抽象的PLC硬件结构原理知识,掌握枯燥的指令理论知识,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样很多学生在初学期间,就对课程望而生畏,失去了兴趣,不少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难以直接上手,教学效果不佳。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实际上还是填鸭式教学方式,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知识接受,忽视了学生中的个体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引导,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改革教学讲义,引入现实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重组教材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PLC基础知识、基
本控制指令应用、高级指令应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三大模块案例中,由易到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课程内容的兴趣。例如,在PLC基础知识中,以点动控制电机电路改造任务为例,引入介绍西门子S7-200CPU外形及结构和STEP7-Micro/WIN32编程软件,再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PLC技术应用案例的兴趣。
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校PLC实训平台有30个,配有教师机和投影仪,场地设计能满足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便于教师进行实物演示和学生观察实物、现场完成课堂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分组,二人一组,将学习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组合,既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进
行,又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进步,达到互帮互相的效果。
每次教学,先布置当次课程任务,教师与学生互动,对课程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引入任务中需要的PLC相关知识。学生根据教师引入内容,在教材中查找PLC相关基础知识,分组讨论,拟订方案,上机编程、调试,完成课程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在课程任务的过程中,撰写出学习笔记和调试笔记。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给学生答疑,同时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就加深了理论知识的认识;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目标。整个课程的教学任务设计由易到难,由基础到高级,布置的任务既有课堂的又有课外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
的提高。
3.改革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立足于期末考试试卷,结合平时的考勤来完成。教学模式的创新,必然带动考核方式的改进。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重点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改革后考试模式,期末纸质考试试卷成绩,只作为PLC理论成绩,权重50%;平时课堂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实践成绩,权重50%。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自身动手能力的自觉培养。
创新教学模式,诚然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讲义,而且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要适时地引导、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以上的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成了导
师。在创新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能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在任务过程中将传统的实训报告变成了学习笔记和调试笔记。通过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成月,郭志刚.浅析《PLC技术》教学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2]刁统山,王连飞,杨爱新,等.改革PLC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
[3]张华强,王新生,张晋格.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改革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
[4]张文.PLC教学方法探讨[J].机电技术,2009(4).
[5]周锋.PLC教学中如何应用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模式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6]徐铁.PLC应用技术[M].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7]廖常初.S7-200PLC编程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远程控制 机电控制 网络接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009-01
随着机电装备的复杂化,现在的机电设备,不仅体积大,规模大,内部结构复杂,而且其实现的功能非常多,往往需要同时完成若干多项功能,因此对于这一类机电装备的监测,其监测控制系统也必须具备较为复杂的控制功能。随着网络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逐渐对于大型机电装备的控制提出了远程网络化和无人值守控制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利用网络控制技术实现对机电装备的远程控制和无人值守,因此,必须要对远程机电控制中的网络接入技术加以研究,以确定最适宜的远程网络接入和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
1 远程控制技术发展概述
过去应用最为广泛的远程控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集散式远程控制
集散式远程控制,是为每一个监控对象,即每一台机电设备都安装监测仪表,将所有的监测仪表所采集到的数据全部发送到控制机上,由控制机实现对全部机电设备的集中控制。这种远程控制模式应用方式简单,组网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全部数据由控制机进行操作,实际上增大了控制机的负担,导致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较低,健壮性较差。
1.2 分布式远程控制
针对集散式远程控制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逐渐出现了分布式远程控制代替了过去的集散式远程控制。分布式远程控制是将所有被监测的机电设备的相关参数进行采集与监测,分别发送到几个分站进行集中控制,通过通讯网络实现分站与主站之间的数据通讯,从而完成主站对各个监测对象的远程监测与控制。分布式远程控制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客观上降低了主站控制机的负担,由各个分站控制机共同分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健壮性。但是分布式远程控制模式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组网复杂,组网成本较高,不适宜大规模应用。
1.3 现场总线式远程控制
现场总线式远程控制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并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一种远程控制模式。这种控制模式能够根据现场需要被监测的机电设备的具体数据通讯接口分别设计不同的现场通讯总线,从而将集散式远程控制和分布式远程控制的优势集于一身。
2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远程机电控制接入技术探讨
2.1 面向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接入技术
目前机电设备接入工业以太网有以下几种技术模式。
(1)通过传感仪表接入。
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离不开传感监测,因此很多机电控制系统都是通过传感仪表实现状态监测和数据的采集传输,利用传感仪表的输出接口,为其配置合适的网络接入接口,从而实现将机电设备的状态参数接入工业以太网。
(2)通过数据采集板卡接入。
在一些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出于数据管理的需求,也会采用数据采集板卡的方式将机电设备接入以太网网络。将传感仪表所采集到的数据统一传输至数据采集板卡,由数据采集板卡的输出接口,根据工业以太网的传输规范,为其配置合适的网络通讯接口,例如普通的TCP/IP协议接口,串口转以太网接口,Modbus-TCP协议接口等等,实现工业以太网对机电设备的网络远程化控制。
(3)通过以太网接口模块接入。
有的机电设备,其数据通讯接口不是标准接口,这个时候就需要为其配置专用的以太网接口模块,而这种以太网接口模块并不是标准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机电设备的具体接口类型做有针对性的开发设计。但是不管用哪种类型的以太网接口模块,模块内部的以太网电路都是一样的,目前基本上都是采用RTL8019AS以太网通信控制器实现的,再配合双绞线驱动器和标准的以太网RJ45接口,从而完成由非标准的机电设备接口到标准的以太网通信接口的转换,实现工业以太网对机电设备的远程化控制。
2.2 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网络迟延问题。
工业以太网由于采用的是侦听发送的机制,因此在进行数据交换传输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延时的问题,而对于远程机电控制系统而言,控制的实时性要求非常严格,有的机电设备其控制指令甚至要求必须在千分之一秒内完成,因此这就对工业以太网的实时性提出了挑战。而事实上,工业以太网在实际应用中,也确实暴露出了迟延问题。为此,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机电控制系统,必须采用合适的控制策略,比如VPN技术、流量管理策略等等,以提高工业以太网在机电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实时性。
(2)数据丢包问题。
由于工业以太网的迟延问题,所以数据丢包问题就不可避免,这也就造成了工业以太网的可靠性问题。对于此,必须要引入网络数据监管机制,对数据丢包率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对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数据丢包的网络载体和流量载体,必须单独构建传输网络,以提高工业以太网在机电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可靠性。
3 结语
基于工业以太网实现的远程无人值守自动化控制模式目前已经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尽管工业以太网在数据通讯的实时性方面有待突破,但是就目前的技术应用而言,工业以太网应用于工矿自动化控制是完全可行可靠的。本论文在对比分析了目前几种主流的远程控制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基于工业以太网实现的远程机电控制中的网络接入技术,详细探讨了接口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机电自动化控制的远程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当然,要实现将工业以太网完全取代现有的现场总线技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关,这有待于广大网络通信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工业以太网在工矿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 颜建军,宋执环,韩波.基于嵌入式Internet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机电工程,2003,20(5):55-57.
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巨大关系的,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也是各具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框架陈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其教学架构都得益于大学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重专业而轻职业,也就是重理论而轻应用。或许是受了大学“学术型课程”设置的影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基础课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技能课则放在了次要甚至是被忽略的位置。
二、计算机教学异军突起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不同门类的计算机认证和考试,得到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社会力量办学和计算机专业应用培训大力发展,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滞后,同时也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化,而社会上各类计算机培训班的发展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现行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弊端。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