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内控体系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要做好发展工作,从企企业的内部入手,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以及风险防范效果,从而确保企业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现阶段,国际上的经济格局不断变化,我国的经济市场也变化莫测,企业要想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规避风险。
一、财务管理与内控机制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一)使会计、管理、信息的准确性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确保其真实性能够满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企业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全面掌握企业中的各项信息,从而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维护企业中各项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企业中的财产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对企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方法与方式,处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采购与货币收支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控制,避免挪用公款和贪污等情况的发生,最终确保企业中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1]。(三)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企业的内部部门,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对企业内部部门的权限和职责进行科学划分,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各项手续内容和审批环节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合理进行,找出解决各项问题的合理措施,使得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二、财务风险管理内控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对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采取财务权限分层配置
构建环境风险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构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财务风险控制方法、预算结构,以及职责权限表等。
构建监控风险控制制度: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针对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内容建立相应的安全监督方法、企业财务预警指导、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等各项内容。
与此同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了确保各项内容的合理运行,对过度权限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企业需要对各个财务部门资金的审批及权限进行合理优化。在具体操作过程需要从管理合同、可控费用、审批权限等各项内容入手,依据费用类型、部门的权限、金额的大小等多个方面,采取分层配置的方式,形成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符的一套制度,并且利用信息化软件对各项内容进行科学管理,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申请资金设定相应的控制范围,从而确保财务内控工作顺利开展。
(二)预控经济危险点,加强资金管理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企业应当在内部构建经济危险点预控监督委员会,。以电力企业为例,其组织结构如下:在组长下应当设立营销信息、违约金、营业资金风险、预收费等多个管理组[2]。济危险点预控监督委员会,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起到的最关键的作用是,对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情况进行安全监督,通过查找相应的制度,对于工作中涉及到的薄弱点和危险点进行管理控制,尽早对企业中的资金进行安全管理,避免出现风险,导致企业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风险量化管理,提升风险评估的精准性
在企业的内部构建一个预警指标库,其中应当包括可控成本费用的实际完成情况与竣工项目的按期转换率,以及多项企业需要关注的指标内容。依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和业绩考核指标的需求情况,配置一套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指标名、预计区域、指标公式等。
构建实时监测财务风险机制。第一,利用前端风险检测指标以及对各项风险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确认,对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搜集,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指标内容,依据季、月定期采集信息,同时要完成相应的计算工作。第二,通过计算指标,与企业之前设计的预警区间进行详细对比,从而对风险危险点能够有一个提前的预判,避免企业在风险处理上出现慌乱。第三,通过对科学内控手段的利用,尽量避免未来各种不同类型风险的发生,或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企业无法控制的风险出现。
(四)全员参与,构建标准化内控流程
从企业的日常财务入手,编写财务业务索引,财务索引需要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实用性,索引所对常规的财务业务分类,明确各项业务所具备记账条件、审核要点、凭证规范等多项内容,从而帮助企业业务部门能够清晰的掌握各项业务的标准与规范,满足业务部门在具体操作中的各项需求。2.降低财务风险,有效减少由于财务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各项风险,推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全面覆盖,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自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就必须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模式的构建。在模式构建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做好对企业内部情况的分析,掌握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具体情况以及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项风险,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套符合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唐明祥. 关于医院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措施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4,35:75-76.
企业的财务内控体系为企业能够依靠于此体系,获得较为真实的原始财务数据,并且依靠于此种体系,能够提高财务的透明程度,并且能够通过此系统降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防止不必要的资金流出。对集团而言,财务内控体系还能够进一步帮助集团对其子公司相应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管,以保护集团的利益。
二、财务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集团在建设财务内控体系的过程中时,其主要呈现以下问题:缺少统一的会计软件,因此在进行相应信息统计时,需要人工调整合并;集团具体控制活动设立时,没有考虑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可能会造成过度控制的情况;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不能够在各个子公司内从上至下的执行;以及集团总部在执行建设过程中,过度授权,导致建设进度缓慢以及内控体系的管控效果降低。
三、面对集团财务内控体系建设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合理授权,避免过度集权
在制定内控体系具体细则时,以及整个流程的建设活动中,需要考虑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对集团针对其子公司的内控管理而言,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集团与子公司之前是否会因为其自身利益问题,而导致子公司不能按照预期计划进行相关政策的执行。因此此问题为整个建设流程中,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如果此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其财务内控建设过程中,其面对的相关问题,依然不能改变。
对企业而言,集权或者分权所带来的利弊均有可能因为集团于子公司的关系,战略核心,管理目标等而发生改变。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来选择较为准确的策略。同时在执行策略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过度集权的特点。过度集权即制定决策的相关部门或者是相关人员,难以吸收下级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信息。过度集权不仅会让企业存在内部矛盾,同时也会加大决策失误的相关风险。
因此集团需要在实施财务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授权,避免过度集权的现象发生。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加快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也能够将风险分摊,并且能够防止决策部门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
(二)内控制度合理即可,避免过度控制
在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中,集团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控制活动是否具有可执行性,如果控制制度相当完美,但是其控制活动均缺乏执行的可能性,那么其控制制度其实是失效的。集团为了避免此点的发生,需要对其子公司的经营现状,运营模式等,进行了解。基于集团对子宫的了解,以及集团的管控目的,制定合适的内控制度,以确保该制度能够在后续期间内被有效执行。
同时在设立具体的内控制度上,集团并不能为了规范子公司的操作流程,而设立过多的控制活动,而导致过度控制的发生。过度控制不仅会大大降低子公司运作的效率,造成大量的机会成本,同时从企业之间的关系而言,可能会影响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而导致在后续的持续合作中,可能会存在隔阂,进而破坏了其建立的战略关系。
因此集团在设立其财务内控体系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风格(谨慎型,风险承担型等),其次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控制点,设立合适的控制活动。在控制活动的设立上需要考虑子公司的具体执行力,以及控制活动是否存在过度控制的现象等具体因素。
(三)为整个集团提供统一的核算模式,以及信息处理平台
为了方便集团能够在后续运作中,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财务情况等能够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因为手工调账而带来的相关误差。集团需要为其各个子公司购置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在针对具体账务的管理上需要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以保证其子公司在核算方式上,以及信息储存上均具有统一的口径。能够帮助集团在后续的管理中,进行相应的分析,追踪,进而持续监控及改善整个财务内控流程。
其统一的核算方式不仅体现在会计软件上,也体现在某些公司内部的相关政策上,如报销政策。集团需要针对此类政策制定统一的管理方法,以让各个子公司执行,避免在费用等科目的管控中,出现A公司可以进行报销,而B公司则不可以,进而造成相应的风险产生。统一的相关政策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相关预算的制定上更合理,而且在后期的差异分析中,也更有机会获取正确的差异原因,进而真正帮助集团进行后续的管理。
(四)建立监督机制,以及惩罚机制
关键词:财务视角;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一、引言
企业的内部控制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正常运行。从狭义来看,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而在制造业内部采取的自行调整、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控制制度。①所以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企业的财产以及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企业的控制环境就是企业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因此内部控制环境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功能发挥。
具体而言,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维护资产安全、保证其正常运行并改善管理方式的一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基于财务视角的内部控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及企业会计系统。详细的内部控制措施具体包括预算控制、组织规划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业务控制程序等。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重点应包括上述的内部控制环境、业务控制程序、组织规划控制等。②
二、当前我国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企业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不断提高,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健全和发展,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但实际上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内部控制环境意识薄弱,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发生大案要案的原因。
(一)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完善
首先,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具体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只是为了应付国家的规定而制定或者是没有经过规划和调查分析,这种情况下指定出来的制度就会出现控制不合理或者是制度缺乏可行性而变成一纸空谈的现象。进一步导致一些部门进行抵触而难以执行。在实际的运行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一是对内部机构和员工设置不明确,只是一味追求扩大上产规模。二是企业在制定内控机制时偏重理论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实施效果打折扣。三是企业一边大力宣传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合并本不相容的职务,违背了企业的牵制原则。最后是当经营效果不太好的时候,企业常常裁剪公司的员工,增加或者是减少企业的员工都会出现违背企业的基本原则。这些情况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内控机制的建设。
(二)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
制造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造型企业通常有着规模大、业务类型单一、经营风险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制造型企业相比其他类型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型企业的经营期限比较长,这就要求经营者的领导时间也需要长,但是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和内部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难以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更新和提高,有些企业的领导者的财务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市场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的快速膨胀与企业的内控机制不相适应,导致企业的管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盲点,甚至是因为运行机制不良和缺乏执行力而最终导致经营失败。
(三)制造型企业内部审计力度不够
内控机制的一个主要机制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主要负责监督制造型企业的一系列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具体说是监督企业生产中的财务方面工作是否符合企业和国家政策;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财务工作程序是否符合国家的会计准则;企业的运营过程是否有违法现象等。而且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审计人员由企业的管理阶层控制,没有独立的权利,不能放开手进行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同时很多制造型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执行力度不够,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也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
(四)会计控制执行力度不够,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会计控制。一是将不相容的职务分离;二是建立严格的制度用于资产的购买、消耗以及处置等的制度作为内控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是设立严格的资金拨付审批程序。一些制造型企业会计控制力度不够,甚至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些主要都是因为管理阶层的认识不够,或者利用自己的权力修改财务数据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这些做法使制造型企业的财务数据失真,达不到最佳的会计控制效果,最终只会让会计控制变为一纸空谈,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三、基于财务视角提出制造型企业内控对策
(一)完善制造型企业的内控体系
随着机械化的程度加强,这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应该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监控着整个企业的风险,一旦出现反常就做出提示效果,是企业能够提前对风险危机做出相对的措施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加强企业对于风险的抵抗力。
(二)加强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内部审计不仅能帮助管理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而且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也有一定的作用,好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帮助管理阶层做出更好的决策来带动企业的发展,所以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制造型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审计部门,给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充分的实权这样内部审计的功效才能得到发挥。如果企业的规模大,部门多建议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管理,主要负责内部审计的专项工作。综上,首要条件就是加强管理阶层以及员工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来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内部结构,进一步可以促进制造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三)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带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效果发挥。所以要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优化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和机制,对建设内控组织时要依据管理权限进行层次划分,尤其是对于与内控机制相关的部门的职能要划分清楚。二是养成良好的内控理念,更新内控观念,对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下也要自觉接受内部审计,用文化来提升员工的观念。三是人事管理,首先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职位进行明确的划分,建立激励与惩罚机制来提供员工的素质。有助于更加充分彻底的执行内部控制体系。
(四)建立完整的业务控制程序
这里的业务主要是制造型企业四方面的业务循环。一是对筹资和投资的控制,包括对筹资以及投资相关业务的授权、记录、执行等业务。二是对生产循环的控制,主要包括各项基础业务的成本控制,生产成本的计算与分摊,还包括制定员工的最低工资,计算个人税收等。三是对购货与付款循环控制,包括对各种材料的采购,订单货物的验收以及支付款项等程序。四是对销售和收款循环,包括与用户签订订单,记录收益和开具销售发票等程序。
四、结语
内部控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标准。我国的的制造型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的制造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起步晚,不能与外国企业相比较。所以我国制造型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内部建立具有自我调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对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
注释:
①李颖.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118+120.
②霍瑞红. 基于财务视角的制造业内部控制研究[J]. 国际商务财会,2013,04: 46-48.
参考文献:
[1]霍瑞红.基于财务视角的制造业内部控制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04:46-48.
[2]肖朝钢.从财务视角谈制造业的内部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3,31:36.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手工核会计核算环境下,企业要想改变会计数据,必须将原始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分类账以及会计报表的相互关联数据同时进行修改。这一方面修改的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也会在纸质的存储介质上留下修改的痕迹。但是企业应用财务软件来进行会计处理工作并想变更会计数据时,一般只要对记账凭证进行修改,系统就会同时自动将相关的会计记录进行修改,从而能够轻易地改变企业的会计结果,并且很少在磁性介质上留下变更痕迹。因此,因此,如何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体系也成为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下财务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复合型财务人员缺乏制约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
财务信息化系统是人机结合的系统,对财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困境是:老的财务人员不能适应电算化发展的要求,新的财务人员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来应对复杂账务处理。对于财务软件出现的问题,企业只能找软件维护人员,而软件维护人员一般对财务知识知之甚少,这样就导致了双方不能很好的交流,从而制约了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
(二)会计软件缺陷导致会计数据不安全
一般情况,财务信息化软件在正式实施前,系统安全、稳定与否,企业基本上是靠软件供应商做演示来进行判断的。而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际运作环境是相当复杂的,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将关注重点集中在硬软件的配置、输出的账证结果是否相符等方面,却忽略了加强系统安全、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工作。软件的任何缺陷是否会造成企业会计数据的不安全,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三)操作人员失误导致会计数据不准确
财务信息化软件涉及到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一些共性的基础设置参数,如期初余额、供应商和客户名称、科目名称等;二是输入的原始凭证数据。在手工会计核算环境下,编制凭证、审核凭证、登记明细账、编写试算平衡表等工作分别有不同的人员负责,上一个环节发生的差错基本上在下一个环节能被发现并纠正。财务信息化软件的数据平时全部来自于原始凭证的输入,如果原始凭证数据不准确,财务信息化软件就会一错再错,从而导致企业整体的会计数据不准确。
(四)权限控制不完善导致信息系统不稳定
在手工会计核算环境下,原始凭证、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分别有不同的人员控制,未经授权,无关人员不可能浏览到其权限范围之外的相关资料。而在财务信息化环境下,由于系统是建设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上大量的黑客、罪犯等可以在不通过服务器的情况下,利用程序自身在授权控制方面的缺陷,从个人电脑侵入中央数据库,使系统对权限设置失去控制,导致任何人未经授权便可修改、调用财务信息,修改系统数据,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建立互联网下财务信息化内控控制体系的设想
(一)重视复合型财务人员的培养
企业要培养高级的、现代化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立足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招聘或者自身培养既具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能力,又有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的人才,推动财务信息化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发展。
二是加强对基层财务人员的在职培训。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工作普及以后,??重点培训基层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可以让计算机专业进修财务基本知识。
(二)加强财务信息化软件招投标工作及开发控制
这是一种事前预防性控制,主要是保证财务系统的开发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
1.在作出实施财务信息化决策之前,按照严格的程序编制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2.在系统演示时,财务、审计以及相关风险管理人员要参与研究系统控制功能,并联系企业实际工作环境,针对系统存在的内部控制功能缺陷提出有效方案;
3.在测试系统阶段,严格按照测试管理流程进行工作,同时加强测试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按照企业的评审标准来测试系统;
4.在系统正式上线前,开展相关培训工作。重点关注功能介绍、系统的控制流程、会计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数据安全和保密
1.加强人员职能、权限控制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岗位职责也必须跟着发生变化。如人员岗位职责设置除了原有的出纳、制证、稽核、会计主管及档案管理等基本岗位外,要增设信息化管理岗位,信息化管理岗位要包括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软件维护人员等。财务人员不得兼任以上两种岗位,这样能加强人员之间的控制和制约,及时发现漏洞并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2.操作控制
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管理工作需要,结合财务信息系统的特点,制定一套严格的系统操作流程,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运行软件。在操作人员出现违法操作规程要能够提示和禁止。建立操作日志,对操作人员姓名、操作时间、运行模块等内容进行记录。对于已经记账或者结账业务设置不可恢复机制,已经记账凭证如要变更必须通过增加修改凭证来实现。
3.加强数据的输入、处理以及输出控制
会计数据是一个企业的机密资料,一旦泄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磁性存储介质的易复制性却能够使会计数据极易被泄密而又不容易被发现。因此,财务信息系统输出的文件资料,无论其是打印资料,还是磁盘介质,都应该制定专人严格保管,并在日志上登记文件输出的日期、内容、输出介质、输出人姓名等主要内容。磁性介质至少要分别不同地方保存两份,原则上不允许任何纸质或者磁性介质带出会计档案保管室。
4.建立安全政策,健全系统授权控制体系
企业要制定一套安全标准、程序和指引,将系统安全政策转化为规则和应遵循的标准。这些标准和程序的建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环境安全控制
由于网络财务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结构,使用的部分分散在各个地方,因此其控制模式也由间接的业务控制替代了行政控制。因此,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环境安全控制:①建立适应于网络环境作业的组织结构;②制定包括轮班制度、操作记录、系统使用手册、操作日志文件备份等制度;③加强对服务器等设备管理工作,重点关注温度、湿度、绝缘防静电控制等方面,禁止无关人员操作相关机器设备;④制定系统内审制度。
(2)系统访问控制
由于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企业应采用一定的方位措施,加强外部访问的控制。比如采用设置防火墙明确企业内外部网络的边界、建立网络授权访问机制、建立信息登记安全制度、建立实时监视网络访问机制等手段,防止出现非法入侵事件。同时跟踪网络故障、网络使用、系统记账等方面的记录,加强网络审计工作。
(3)病毒防护控制
(一)管理理念理解不深刻
我国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对新时期的国企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国企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在管理理念的重视程度不够,理解不深刻,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素质不够、内部控制不规范、没有严格将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区分开来等方面,在新时期的国企建设中,应该要重视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使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二)责任与激励制度不健全
责任与激励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与工作激情。许多人看重国企这一“铁饭碗”,但是在工作上得过且过,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这就导致国企的财务管理工作漏洞百出、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由于激励机制没能满足员工的需要,也是导致企业腐败行为出现的一大因素,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二、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举措
(一)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要全面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标准开展工作,建立一定的责任体系,使各个财务项目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第二,强化道德素质,国有企业应该做好表率工作,通过一些教育宣传片或警示标语,使国有企业的员工时刻督促自己严守道德底线,打击企业内部的腐败行为;第三,加强业务学习,工作人员应该学习基础的法律知识,同时还应该加强财务的分析管理工作的学习,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业务,熟练操作实际业务,其实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工作。
(二)健全相关制度
国有企业一直存在腐败现象,主要是因为国企的财务管理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因此,在新制度的建立中,责任制应该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这一方面,制度应该要对各个岗位的员工工作加以区分,不能出现一人完成整个财务工作的情况,档案保管、债务明细分类账登记等工作也不能与出纳人员的工作混合,要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分离,这样有利于横向与纵向的相互监督与制约。除了责任制之外,同时还要完善激励制度,财务管理和内部人员控制上要透明公开,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管理。首先,企业的薪资制度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使得员工的工作与薪资奖励相匹配,这样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企业还要建立一定的竞争机制,这样有利于改善员工消极怠工的现状,使不求上进的员工改变工作观念,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这种竞争淘汰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危机意识;另外,绩效评估方式的改革也有利于国企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国企要学习优秀的管理理念,使绩效评估体系更加科学化,并严格按照体系实施,使整个企业的薪资待遇、职位晋升的渠道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全面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化建设。
(三)引入科学网络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各行各业,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引入这一技术,能够使工作的管理实施更加高速。计算机能够实现高效的计算和分析,在资金利用这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准确精度和计算速度。这种技术能够有效消除认为计算的不定因素,还能够根据已有的数据,制定科学、全面、有效的资金预算方案。另外,网络技术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功能,在会计处理工作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记账工作中,记录的?稻菔?分庞大,因此容易出现数据的错误,最终导致坏账、假账等问题,工作人员的任务量也十分庞大,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工作强度,使国企的财务管理更加便捷化。
(四)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细节把控
首先,国企要重视会计信息的统计与分析,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与外部投资者信息不匹配问题的解决,同时可以提高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全面促进国企的发展;同时,应该重视财务披露系统与报告服务机构的建设,使企业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要实现信息的动态化管理,国企所处理的业务比较广泛,财务信息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财务管理人员要对业务中的财务信息进行快速地分析和处理,要对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具有前瞻性,从信息中分析项目的发展前景与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项业务都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发展,即便当前的资金收入或利益回报较高,也不能说明该项目的发展前景好,同样,也不应该当前财务基础不好的项目,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数据信息的细节分析中着手,才是正确的财务管理月内部控制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国有企业集团;内控建设
为提高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我国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现行的内部控制经历了牵制型内控、制衡型内控、财务型内控和管理型内控四个发展阶段,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加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抓手。国有企业集团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有企业集团内控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集团内控体系建设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即制定企业集团整体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计划,首先聘请中介机构,协助企业完成集团总部的内控体系建设;其次编制本集团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指引和评价指引,用以指导下级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建立层层督导建设机制,即集团母公司监督和检查子公司的内控体系建设,并进行达标验收工作,子公司负责孙公司的督导工作,最终完成整个集团的内控体系建设达标。
二、国有企业集团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重视不够
现行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以财务指标考核为主,管理指标非常的少,甚至没有。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层只重视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而内控体系建设短期内无法快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导致了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内控,甚至认为内控使企业的流程管理复杂化,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二)内控人才匮乏
由于管理层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国有企业没有专门的内控建设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一般都由财务或审计人员兼任,内控管理工作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在具体内控建设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借助外部中介机构来实施,使内控建设成本大大增加。另外,外部中介机构进驻企业后,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其搭建的内控体系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导致企业还要在实践中再进行修改,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三)上下互动不够
国有企业集团现采用的内控体系建设方式,均为上下级分离,各自独立实施,独立达标验收。由于上下级互动不够,导致工作开展不同步,进度和实施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效果很不理想。
(四)运行效率低下
目前多数国有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停留在流程梳理阶段,让制度流程化程度不够,流程表单化欠缺,表单信息化匮乏;有些虽然有完备的流程,但与实际运行脱节,甚至是“两张皮”现象,即流程是一套,实际操作是一套;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内控体系在企业管理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长效机制缺失
国有企业在内控建设中存在“一阵风”现象,即在上级单位的要求下完成内控建设达标工作,验收完成后内控体系放在了一边,还是按照过去的流程办,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
三、国有企业集团内控体系建设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纳入考评体系
将内控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国有企业管理层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使管理层重视内控体系建设,有利于内控体系建设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中的推进。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内控管理知识的培训,进行企业内控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设置内控建设管理专门机构。利用企业培养的内控专业人才,对全体员工进行进行内控知识的普及和宣讲,使得员工学习内控,了解内控,从而有效的实施内控。培养了企业自己的内控专业人才,节约了聘请外部中介的费用,降低了企业内控建设的成本;企业内部人才搭建的内控体系,更接地气,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内控体系的落地。
(三)上下级整体联动
采取企业集团整体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方式,有利于上下级企业之间对内控管理知识的沟通与学习,分享内控管理最佳管理实践,有利于节约企业内控建设成本,有利于产生纵向的整体联动效应,从而促进企业集团整体内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内控信息化
内控是一种过程管理,为了防范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企业强化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而这种控制往往会影响运行的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将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移动化,从而有效的提高整个过程管理的效率。
(五)建立后评价机制
建立内控体系建设后评价制度,对于完成内控体系建设达标验收的企业,每年末向上级单位报送内控自评价报告,由中介机构出具审核报告;上级管理单位每两年对下属单位的内控建设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内控的设计和执行进行后评价,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整改计划,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内控体系建设纳入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考评体系,加强内控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下级整体联动,推进内控信息化升级,建立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后评价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国有企业集团内控体系建设落地,促进国有企业集团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玄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解读[M].新华出版社,2008,5.
施工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中,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梳理,编写流程图,涉及到内部审计的流程有,年度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项目方案的制定、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报告编制、后续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工作中具备了丰富的审计经验,他们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比较熟悉,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且内部审计机构有权利就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采取适当的形式和程序及时向管理层报告,提议管理层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内控体系有自己的特色,它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在制度梳理、编写流程图、风险识别和评估等方面提出中肯的意见,以便使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一开始就能步入正轨,最大限度发挥其有效性。内控体系建设通过内部审计人员事前提供咨询,事中实施监控,事后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等方式,帮助施工企业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控体系。内部审计能对内控体系进行有效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识别和评估是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施工企业风险通常分为战略风险、经营风险、报告风险、合规性风险及资产安全风险,一般常见的运营风险有: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人才储备风险、企业声誉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外部劳务使用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和物资采购及管理风险等。由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通常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容易和内控负责人员联合起来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筛选和评估调查,共同建立起企业层面重大风险库。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整体上分析企业的重要经营风险和重大经营事项,分析其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对企业存在的监督不力,授权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均等情况进行专业判断,找准关键风险控制点,并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确认有无舞弊行为发生,为施工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建立相互制约的内控体系发挥作用。另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为契机,突出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内控体系对内部审计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增强全员风险意识和企业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内部审计能通过内控评价工作提升内控体系建设成效。施工企业目前出现的各种风险都是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而造成的,而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控体系框架———内部监督的职能部门,这就迫切需要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定期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于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内审人员首要关注的就是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只有先从制度上规范一切经营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各项既定目标。由于内控制度是内控体系的重要基石,因此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和评估就成为内部审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的了解,分析所了解的信息,以确定内控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归纳所发现的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达到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目的。在确定内控体系健全性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访问相关管理人员或者查阅企业内部有关的制度规定及其他资料,判断内部控制制度的外在环境是否理想,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是否健全。在确定内控体系有效性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要进行有效性测试,这主要是为了了解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如何,是否发挥作用,效果如何等问题。有效性的测试评价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要正确评价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在财务领域对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予以查证监督外,还要更多关注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领域。通过内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基础管理、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内部审计能督促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由于在建项目比较分散、管理跨度大等原因,基础管理水平一直比较薄弱。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基层项目部进行审计时,通过查阅会计资料、检查内业资料,一般都会发现一些管理漏洞。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通常会下发审计建议,督促项目部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基础管理。比如,企业财务制度要求项目部财务人员要对财务专用章与法人印鉴章分开管理。但部分项目部为图省事,基本由出纳一人管理。审计人员发现后,下发审计建议,要求其严格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分开管理预留印鉴。这样,就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督促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在对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中,内审部门一方面应要求被审计项目部将落实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也应深入基层进行了解核实,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进行督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在配合外部内控审计方面优势明显。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施工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通过各类专业期刊了解内部审计工作动态,鼓励他们考取诸如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执业证书,以考试促进学习,提高审计、内控理论水平。同时,企业还应补充内部审计人员,吸收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精审计、懂内控的复合型人才,以改善人才专业结构,在协助外部内控审计方面发挥作用。一旦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并掌握内控审计流程,就可以在平时对企业内控体系进行预审,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的建议进行落实和整改,并提出完善内控体系的具体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内控审计风险。
施工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涉及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对现有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升华,为搭建更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平台做准备。内部审计在促进施工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步向管理审计延伸,才能使内控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更为有效,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的各项控制目标,真正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蔡荣花 单位: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策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资产合理运转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最近几年,随着先进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引进,国内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过内部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相比,国内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内企业受到传统的企业管理思维等方面的影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不协调
所谓的控制环境是指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所处的环境,包括管理环境、经营环境、人文环境等等。企业控制环境不协调主要是员工主动参与和接受内部管理的积极性不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思想培养周期长、见效慢,受到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影响比较明显,多数企业当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当中还存在浓厚的行政管理氛围。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管理者处于决策制定地位,而员工只能被动的接受。大部分员工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可以说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价值观还无法适应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需要。
(二)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机制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然而国内很多企业还没有重视起内外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导致管理人员制定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目标,或者对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因素未能充分考虑,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陷入困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各种风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蜂拥而来,这种情况下不仅会浪费宝贵的经营资料,还让企业在经营决策中失误的风险不断增大,给企业经营管理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控制活动的随机性增大
国内企业在经营管理当中,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策略和可行性的管理程序,也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程序,这也就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策略。针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企业没有一个有效的应对手段,各种市场变化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逐步增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能被动的接受竞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虽然能够采取一些控制措施,这些控制错大多是被动实施,缺乏主动性和可操作性,控制活动的随机性增大,制约了控制措施作用的发挥,甚至根本无法发挥控制作用。
(四)监管机制形同虚设
监管机制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各项内部控制措施能够落实到位的有效措施。但是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表现为监管力度不到位,评估和考核不够标准化或忽略评估和考核。监管层次和责、权、利不清;各种监督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的缺失不及时向上级呈报。即便是一些企业能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由于执行不到位,这些监管措施实际上也是形同虚设,很难起到监督、督促、预防等作用。
二、提高内部控制体系水平的措施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内部控制体系水平。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可以说是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方面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识,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起到应有的领导带动作用。此外,企业要加强职工的内部控制培训,通过培训让广大职工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了解执行内部控制措施对自身的意义,自觉将自身的工作和发展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协调,遵守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同时,企业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在统一企业领导与广大职工的思想,净化企业内部思想环境,清理管理制度中与内部控制要求不符合的项目,通过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的领导者在内控制度当中还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内控措施,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在日常工作当中适当的向内控制度建设倾斜,多倾听一些管理负责人对财务内控制度实施情况的汇报,掌握企业真实的内控现状,制定更加完善的、科学的内控措施。
(二)构建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也就是经营管理风险评估和财务管理风险评估,一方面企业应该将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尽最大可能的纳入到内控体系当中,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能在内控体系的掌控当中,构建起健全的经营风险预警机制,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措施,在出台之前由风险评估人员对措施的风险性进行评估,保证各项措施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对外部所处环境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预测企业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的影响,为企业出台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要强调财务内控的风险预警,也是要做好重点环节、重点内容的控制。首先,企业应该将资金作为主要控制点,严格监督资金的调度、使用和分配,防治资金体外循环。其次,严格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各项费用支出,防止出现成本费用超支的现象。最后,企业要严格控制财务权力的使用,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济管理者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监控,防治等现象的发生。
(三)要努力减少控制行为的随机性
一方面,企业应该处理好空与被控之间的关系,企业应该在这对矛盾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控上企业应该强调控针对的是人,而是不是管理本身,控的目的是规范、约束,是针对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违法乱纪的行为,是为了减少企业的财产损失。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内控制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控是企业发展所需。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应该将控当做是一种压力,而是当做对工作的鞭策。而在内控措施上,企业管理者应该从人的约束开始,强调对管理权力的限制,把握好管理的主要目标,善于掌握管理中细节信息。而管理人员要真正将自己置于被控的地位,把握好自己的行为,主动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增强工作中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控与被控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上应该有详细的计划和完善的制度做支撑,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计划,配合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针对经营管理中的措施采取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举措,增强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因控制行为的随机性导致不能对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随机性对企业发展的不良影响。
(四)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管机制
在监管机制中企业应该将绩效考核制度作为核心内容,在绩效考核制度当中明确激励的形式、内容和标准,以及通过实施激励应该达到管理的目标。同时要严格禁止任何篡改财会资料的行为,保证财务管理资料的真实性,使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为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监督机制处理流程上实现流程的系统化,也就是从审批、审核、签审流程的完整性,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督,保障业务合法、会计资料真实、财产物资安全。要根据企业内部各种经营与管理活动确定的流程、操作标准和原则,建立的各种管理策略、设立各个组织机构。要依据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包括企业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的责任、权限、工作范围、任务和要求,应设立自上而下的岗位责任标准。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管理者对管理人员的一种有效的约束和制约,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构建起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菁.对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2010(08).
[2]刘镝,高洁琼.企业内控面临的问题与完善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