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生产成本管理

企业生产成本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生产成本管理

第1篇

制造企业生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在制造以及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实施生产成本管理就是要合理运用成本会计管理手段,对各项成本限额进行预定,科学计算、调节以及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损耗,按照限额管理控制开支费用,并对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权衡经营活动效果,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预期成本限额,降低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制造企业来讲,成本控制的对象包括产品生产制造的整个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如产品设计阶段、产品采购阶段、产品生产阶段以及产品营销服务阶段等。

成本控制的起始点是产品的研发阶段,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也是整个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很多企业管理者在产品研发阶段成本控制不严,对产品设计的成本管控意识比较薄弱,过于强调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在研发成本控制上存在着误区,即过于关注新产品的功能、性能忽视了其经济性,过于关注产品的显性成本而忽视了其隐性成本,过于关注产品的后期生产成本而忽视了前期的开发费用,过于强调新产品的研发而忽视对原有产品的功能再设计。

在采购环节上关注的采购成本管理内容不全面,订购成本、储存成本以及采购管理成本等难以全面管理到位,采购的成本管理理念有待于更新,不少企业管理者仅仅将采购成本控制理解为降低采购的价格,因而忽视了库存成本、运输成本以及采购产品的质量。过于重视采购价格,没有从长远考虑维护跟供应商的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比较薄弱。与此同时,采购绩效考核管理也比较弱化,对于采购人员的约束不够,采购的效率和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采购的风险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除此之外,在生产阶段对原材料的控制力度不够,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使用缺少量的控制,生产效率比较低下,缺少必要的管理和考核。与此同时,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还会发生各项费用,这些费用的不合理之处也会加大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经济效益。

三、强化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的建议措施

(一)强化制造企业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研发设计阶段是制造企业进行成产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制造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要想有效实施成本控制可以采用工程价值分析法。在控制设计环节成本时既要降低成本又要注重保持原先的产品功能以及提高产品。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合理选择价值工程对象,有效收集新产品的相关信息,对新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对新产品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试验并审定研发方案,实施新方案并作出科学评价。

(二)强化制造企业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结合市场调研并参考供应商价格,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和管理预期对产品的利润进行预期定价,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企业原材料的采购目标价格。根据企业的采购计划确定好企业的采购成本目标,对于不同的采购产品企业管理者应当按照目标成本依据指标逐级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个采购成本的目标成本。在采购阶段实施成本控制就是要按照原先制定的成本目标合理控制采购成本,确保实际发生的采购成本能够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采购成本进行目标控制时应当首先确定好采购成本的控制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成本节约计划措施,并结合计划审核开支和费用消耗情况,对成本的发生进行监督。时时对采购成本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成本差异的性质并逐步形成明确的责任以及原因。结合差异形成原因积极改善采购方案,逐步降低采购成本,在此基础上实现采购成本管理目标。

(三)强化制造企业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

对于制造企业来讲,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目标主要是料、工以及费用的合理控制。企业管理者在这一阶段应当建立完善定额领料制度,依靠限额凭证对材料的耗用量进行控制,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尽可能降低成产成本。除此之外,还应当对原材料的消耗情况进行盘点,对材料的耗用量进行及时控制。管理者需要结合成本的超支以及节约情况合理选择成本分析方法,自上而下逐步查找出企业产生超支以及节约的具体原因,将原因细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个人。

(四)强化制造企业营销服务阶段的成本控制

第2篇

精益生产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点:①紧密链接的准时化生产;©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高效的团队协同工作;④并行工程,也就是在产品开发初期将产品的各种指标与客户的最终要求结合起来。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就是杜绝一切浪费,降低成本。

精益生产方式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最佳特征,即:既具有大批量流水生产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又具有单件小批量生产灵活多变的优点。这种生产方式使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资源占用,并降低企业的管理和营运成本。其宗旨就是通过寻找和消除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浪费现象,达到彻底降低成本的目的,将成本的降低、效能和效率的提高作为贯穿精益生产系统的核心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特殊化、多样化的需求。精益生产方式改变了只注重现场管理、事中控制的传统,将控制对象延伸到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从初始阶段即开始实施对产品成本的控制,从而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

1文献回顾

精益生产在现代管理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Wom¬ackJones和R00S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由于这一模式在丰田汽车公司的成功应用,因而引起了管理界的广泛关注。JosteinPet-tersen在《定义精益生产:一些概念性以及实践性的问题》一文中,探讨了精益生产的定义、方法以及目的,并比较了精益生产与其它现代管理概念的不同之处,对精益生产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阐述;RonaldD.Snee在《精益6西格玛——永无止境地追求完善》中,评价了精益6西格玛理论在过去10〜15年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提出了该理论的改进方法,从而有利于企业使用该方法改进自己的经营状况,同时有助于精益6西格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关于精益生产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实践的深入,相关理论研究也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吕建中和于庆东在《精益管理——21世纪的标准管理模式》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精益管理,标志着精益科学在我国已步入系统研究和应用阶段;何桢、周延虎、高雪峰在《管理中面向变异的看板(Kanban)系统研究》中,基于任何生产系统都会存在变异的原理,提出了存在变异的看板系统设计与运行的程序;梁粵珩、陈子星在《精益生产方式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中,介绍了“精益生产方式”中的“日事日清”和“均衡化”在病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例,对解决病案统计工作“月初月末忙”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张根保、付兴林等在《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系统模型》中,针对我国企业实施精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设计了一个包括行为规范、全员生产维护、制造工程等在内的由12个模块组成的精益生产系统模型。

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对于精益思想的研究很多,我国对于精益思想的研究也逐渐从理论研究过渡到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研究,其中也不乏研究精益思想在汽车制造行业应用的文章。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模式在我国汽车企业运用及优化的角度展开论述。

2精益生产方式在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应用

精益生产方式是为适应需求多样化而对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替代。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开创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揭开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序幕,制造业从此步入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新时代。但是随着社会进入到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这种大规模生产方式在其持续发展50年后,已不再适应产品多样化的要求,而是要求工业生产向多品种、精益化的生产方式转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在福特汽车公司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日本本国的实际生产条件,以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为目标,提出了精益生产方式。日本在实行了精益生产方式之后,只用了20年的时间便振兴了整个汽车工业,扭转了汽车产业落后于欧美的局面,顺利地打开了国际市场,并最终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

仔细研究和分析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其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汽车制造业目前的情况和当时的日本非常相似,即缺乏技术、设备和研发资金,且需求市场相当复杂。日本汽车企业在同样艰难的情况下,不是照搬美国的大规模生产方式,而是按照日本的国情,另辟蹊径,创立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即根据汽车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企业的生产,强调新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并将新技术及时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生产出质优价廉且可以满足多方面需求的汽车产品,为日本汽车工业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同时也给世界汽车工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和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世界上各大知名汽车制造商纷纷进驻我国市场,并在我国与世界同步推出最新款式的汽车品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人员素质都有了提高,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加工能力得到了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拥有极大的发展潜能。

尽管如此,仍要认清一个现实,即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价格竞争力,仍然远远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主要表现在:国外的汽车企业凭借其成本优势进行价格竞争,争占我国汽车市场,而我国汽车企业却普遍存着管理技术落后、生产能力开工不足、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我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实力亟待提升。因此,我国应通过向世界知名企业学习,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特别是引进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注重对该模式的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汽车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将其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中来,实现本土化,形成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生产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主导企业基本上已经推行了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其中长春一汽和上汽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长春一汽在引进精益生产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原有设备和技术进行改进,而不是一味地花巨资引进,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资金。1992年精益生产方式在一汽全面推行,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以一汽变速箱厂为例,仅两年多的时间,一汽变速箱厂的设计能力即由6.8万台/年增加到12万台/年,品种由一个基本型发展为26种变型,在制品占用流动资金从700万元缩减到350万元,周转天数由11天下降为5.5天,生产工人比常规减少近一半;两年内,同步器变速箱单位成本降低了140元,设备故障停歇台时下降了80%,刀具磨损减少了12%。从1994年开始,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以制造领域为主推行了精益生产方式。1997年上汽投入巨资引进了国内首条具备大批量生产V6发动机和变速箱能力的柔性化生产线,并及时完成了该生产线的数据调整、模具更新以及零部件采购等工作。经过两年时间的推广,上海通用的产量就超过了11万辆,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此外,为了使集团各企业进一步熟悉精益治理模式,扎实推进治理的改进和创新,上海汽车集团研究设计了内部精益管理业绩评价体系,要求所属各企业以此为依据衡量自己的治理,统一实施该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将彻底消除一切浪费的思想贯彻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使精益思想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和拓展。

3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局限及其调整

3.1 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局限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为基础,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核算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相比于精益生产模式,传统成本管理产生的背景是大批量制造思想。这种思想一味地追求生产效率最大化,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的总成本,只适合传统运营模式。传统运营模式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大批量生产、保持高库存量、低质量和缺乏持续发展的动机都将不利于企业实现精益生产。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不能为精益生产带来精确的成本信息,亦不能为杜绝浪费提供决策依据。

因此,对精益生产模式来讲,传统成本管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缺乏精益成本信息,成本控制管理的方式以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分析利用成本信息为主,缺乏事前成本控制;二是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与企业的其它管理系统缺乏集成,从而使得传统的成本管理信息缺乏关联性和全面性,导致成本管理系统不能有效地衡量企业的日常运作以及支持企业实现成本精简目标,甚至误导管理者作出错误的管理决策;再者,传统成本管理是一项局限于少数成本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成本管理活动,不能让全体员工参与,无法将降低成本的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供应链。

3.2 基于精益生产的成本管理调整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实行精益生产的企业必须对传统成本管理进行再造,构建一个先进的集成成本管理系统来匹配精益生产,并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管理[11]。

(1) 改进传统的成本管理流程。传统成本管理流程的设计思想建立在劳动力分工的理论基础上,成本管理流程远离业务和生产流程,不能为精益生产提供精准的成本信息,不能为消除浪费提供决策依据,信息不能被事先或及时地采集,更多地是事后分析,缺少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因此,改进原有的成本管理流程对企业实现精益生产显得尤为重要。而改进成本管理流程就是要重组业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流程,使组织在成本、质量、效率和服务等关键指标上获得显著的提高。

(2) 构建集成成本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实行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企业而言,必须结合运用集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工具,把组织的决策和成本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组织内的信息流与生产、决策以及人员整合成一个高效的集成成本管理系统。在这一集成成本管理系统下,企业能够对与产品相关的所有费用进行较精确的估算,能够根据历史数据作出合理的预算,实现对成本的实时监控,从而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成本信息。

(3) 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可以将成本划分为:采购成本、设计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服务成本。因此,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应将精益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从采购、设计、生产、物流和服务等环节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有效地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在所有环节上不断消除无法为客户增值的作业,从而尽可能降低资源耗费,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以达到供应链总成本最优的目标。

4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化分析

4.1 精益设计成本管理的优化

学术界普遍认同精益成本是设计出来的观点。有资料显示:产品成本中有80%属于约束成本,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已经形成。因此,从产品设计阶段就控制成本,是汽车行业新产品研制过程中应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降低新产品成本最有效的途径。而产品设计阶段和工序设计阶段是产品设计成本管理的重点,因此在该阶段就要进行产品开发的成本管理,并在确保新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质量指标的基础上,使成本费用指标达到最优化。精益设计成本管理工作大体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目标成本要分解落实到产品和零件上;其次,目标利润要采用销售减法公式来确定;再者,在产品开发的每个阶段,都要对目标成本的实际水平进行预测和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支持产品开发的成本信息,因此在设计集成成本管理系统时应该整合成本管理方法和ERP系统来支持精益设计成本管理,为产品开发阶段提供高质量的成本信息,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设计与工序设计,从而更有效地优化精益设计成本管理。

4.2 精益制造成本管理的优化

在新车投入批量生产后,对实际成本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也是十分必要的。按照生产标准规定的生产作业过程,采集成本实际值,分析实际成本值与标准成本值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及时加以改进以达到标准值。这种分析方法是下一代车型成本规划活动的开始,也是精益制造方式的优化,是在制造过程中通过排除各种浪费以降低成本的成本改善活动。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成本和会计管理方法来实现精益制造的成本控制,其中作业成本方法是首选方法。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方法,它通过一套合理和系统的程序来分配和分析成本,并以提高客户价值为目标。在作业成本管理模式下,通过作业对资源的消耗过程、产品对作业和资源的消耗过程的成本动因分析,判别作业和产品对资源的耗费效率,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从而消除非增值作业并加强对增值作业的管理,使成本控制从产品级精细到作业级,在一定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精益成本管理思想。

对于精益制造成本的优化,重点在于改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它要求员工树立适应精益生产方式的市场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加强作业成本管理,加强团队合作以及突出客户价值。同时生产环节也需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持续优化流程,增加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为技术应用提供有力的后续保证。

4.3 目标成本管理与供应链的优化

目标成本管理的核心工具是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简称VE)是指通过集成团队的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和生产方案的创造、实施,力图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的活动。这其中还包括3个过程:①识别需要进行成本削减的功能;②提出成本改善措施;③实施并且评价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的措施。价值工程能够将合适的、真正需要的功能区别出来,剔除不需要的功能或者降低过剩功能以控制成本。功能需求来自用户,只有当产品的性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带来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的提高时,该功能才有意义。

利用价值工程这一工具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可以发现,在这条供应链中,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和供应存在着较大的成本缩减空间。虽然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成品车产量非常高,2009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突破1000万辆,但是整个零部件业的规范化、国产化和集中度还不高,国外合资厂方的技术输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1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制造技术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不少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所以在汽车零部件供给体系中,应积极培育自己的零部件企业,提升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实现资源集中化、规模化。同时应通过平台资源延续生产,实现规模策略,摊低制造采购成本,并且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移植到下游企业,加快供应商网络的优化整合,最终实现整体成本的降低。

第3篇

关键词:服装纺织;生产企业;成本管理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很大的挑战,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生存及发展,必然要对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行全面的提高,从多角度来进行自身的制度革新及成本控制,才能实现较好的利益目标。成本管理做为与企业利润率直接相关的一项生产管理内容,对任何一个生产行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服装纺织企业发展迅速,这在为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各地突起的不同规模的服装纺织企业而造成了严峻的竞争局面。

一、企业成本控制相关理论阐述

(一)成本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的成本控制之所以能够形成理论体系,是经济发展产生的结果。最初的企业成本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用收入减去成本就是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形式的不断丰富,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也就对生产及经营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在成本控制形成初期,仍然是一种简单的通过对生产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及控制,实现保证产品生产质量基础上,寻求减少成本的手段。随着企业生产与经营受到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样化,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完善,成本控制做为直接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利润取得相关的因素,也渐渐的将一些科学管理理论加入到成本管理与控制上来。上世纪50年代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理论发展到目标成本控制理论水平,是对生产和经营所需的成本与投入进行预期和计算,进而实现对成本投入的管理和控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企业的不断多元化发展途径,使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更加复杂化,面临着高竞争水平的市场状态,需要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个细节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才能实现全面科学的成本控制。保证企业的生产行为和利益。

(二)成本控制理论的意义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在适应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而进行的各方面调整与完善,使现在的企业在成本控制上的意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认识,各生产企业相继对成本控制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并逐渐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加入到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手段,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的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顺利与有效的开展。

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成本控制的科学手段,能够提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利用了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后,生产环节更加合理、资金投入比例更加协调,使生产费用大大缩减,相应的利润率就会增加,在与市场上同行业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价格优势,直接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第二成本控制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水平,通过成本控制对生产投入的降低不仅会直接为企业带来产品价格上的优势,还为企业的利润取得提供了产品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取得更高效益的重要手段;第三成本控制可以为企业资金投入与运行提供科学分配的支持,成本控制不仅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利用与掌控,还会通过合理的投入比例计算,使企业在资金使用上能够更加合理,从而增强了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二、服装纺织生产企业成本管理的传统形式

我国的服装纺织企业一般对于成本管理的科学理论认识不足,从而常常会出现因成本控制失误而造成的企业生产经营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是以制定了生产目标为依据,通过进行成本的缩减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这种方式不是以科学的技术提升和科学的采购方案来实现的,通过一味的降低成本为唯一手段,无法实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水平的提升与企业发展水平的增长。

服装纺织生产企业最大的经营特点便是批量作业,故而其一般的生产流程为,扬纺、络筒、染色、装配等。因此在服装纺织生产行业的作业中心是建立在企业的生产流程基础上来进行划分或合并的。由此,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并不需要计算单个产品成本,而计算的是某批产品的最终成本。服装纺织生产企业的这种传统成本控制方法采用的是分批或分步来解决企业成本问题的,因此在服装纺织企业自动化条件还不高的前提下,对直接费用或间接费用的进行成本控制的方式是科学合理的。但是一旦改变了原来传统的经营方式,采用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管理的方式,那么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必须得随之进行改变。

三、服装纺织生产企业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核算的运用

(一)作业成本控制的可行性

作业成本控制就是指服装纺织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作业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生产利润率的有效提高,具有非常现实的可行性意义。首先在生产作业时应当先对目前现有的成本管理进行科学的完善,根据服装纺织业相关的科学管理手段,针对自身的企业生产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实现以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来管理作业成本。其次对于目前我国服装纺织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成本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要树立起正确的管理意识,并通过对生产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以科学的方式来实现有效控制作业成本,具有非常显著的可行性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纺织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成本控制早已无法适应现代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等一些列的变化要求。换言之,如果沿用传统不仅很难为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一些成本改善的建议,甚至还会导致因为信息提供不准确而造成的成本控制决策失误,进而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战略发展。但是,就作业成本控制来说,其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成本控制的缺陷和不足,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工艺复杂纺织产品的成本核算,确保纺织服装产品的获利能力能够不断攀升。究其本质而言,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项目繁多,工艺流程复杂,生产和经营环节多样。因此,作业成本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当详实的成本信息,明确纺织服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项作业消耗了多少资源、消耗了什么资源。同时也能计算出消耗资源的总量和生产量关系等,便于非增值作业的预防。

(二)作业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

对于服装纺织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需要通过对生产所必须的环节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掌控,才能实现对作业成本的有效控制。首先要对第一个生产环节进行详细的掌握,分析每一个细节,其次要对这些细节所需要耗费的资金与原料进行基本核算,然后根据生产目标进行生产行为的预测,对整体生产状况有一个初步的掌握。完成了初步的预测核算后,在投入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及时根据生产情况进行成本投入的适时调整,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以最优化的成本控制状态,实现利益最大化。

结束语:

我国服装纺织企业做为极重视生产与成本控制行业,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来进行生产指导,方可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保持企业的生产行为顺利开展,实现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嵊州市凯开服装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管理问题

一、成本核算对制造业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准确的成本核算有助于市场合理报价,赢取市场份额

要想在客户对产品进行咨询时能够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价格,这不仅仅要求销售人员对产品的结构要非常的熟悉,而且还必须要有产品的成本历史数据。笔者所在的企业产品以轨道交通接触网配件为主,在对客户提供报价时,销售人员都会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来给出合理的报价,由此才能更加充分的体现出销售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客户对企业以及产品的信用度,最终有效的赢得更加多的市场份额。

2.有效的成本核算及信息化有助于提升成本管理,降低存货资金占用

通过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有利于把生产计划单进行电子化,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对生产过程中每笔订单需要的钢板数量、管子以及配件的数量都能有一定的预测,由此能够有效的对库存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避免随意采购或者下错单的情况出现。此外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对库存进行科学的消化,由此来对资金占用的成本进行降低。

3.清晰的成本核算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

在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清楚的对生产成本进行计算,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计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对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数据进行汇总,得出一个时期内产品的平均成本,分析成本构成各要素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得出产品基准成本。如实际生产中产品成本较大幅度高于基准成本,分析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一定的方法,例如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或加强制度管理等,从而可以合理节约生产成本,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作用。

二、ERP系统环境下,制造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1.通过ERP系统,企业的信息可以实现高度共享

ERP成本管理系统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成本管理方式中存在的沟通不畅,信息共享不足以及缺少信任的诸多问题,通过该系统充分实现了诸多部门在同一平台上的一个源头,并且共享一套数据信息,,并且有效的实现了各个部门例如采购、生产还是在财务、销售等诸多部门在整个生产活动以及成本管理流程中都能够有效的实现各尽其职。此外在成本计算中ERP系统包括了很多基础数据,而且不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物料清单以及物料的主文件和工作中心等相关文件上进行了分别的存储,而成本计算的是否科学合理与这些数据的精确性以及及时性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2.通过ERP系统,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精细化的配置

通过高度的信息共享功能,ERP系统充分实现了依据预设的计划指标,而且每个部门的任务信息也都能够通过ERP系统进行有效的生成,并且更好的帮助各个部门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安排,从而实现采购、物资以及库存等资源得到更加科学的优化和配置。此外ERP系统还有效的实现了自生产成本发生开始到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的同步进行,而且信息的共享也为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更加可靠的保障,使制造企业的内部资源能够得到更加精细、合理的配置,更加利于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

三、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制造企业中成本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都不是很高,所以导致工程效率非常低。此外因为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在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成本计算方法的情况出现。再有就是核算人员对核算的流程不是非常清楚,所以也会使得成本核算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而且再加上容易受到上级领导的指使,所以会出现人为调节成本问题,最终导致成本核算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

2.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准备不充分

(1)成本的三要素

①因为在制造企业中的生产过程中,其不管是原材料的种类还是产品的数量都是非常的多,如果监管不严的话经常会出现材料物资计量、收发以及领退和盘点制度等经常会出现不健全以及执行不到位,同时对于物资的出入库的数量也都没有进行精确的计算,再加上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最终导致材料成本核算出现很多的问题。②通常制造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因此其人工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当前很多制造企业其工作形式大多都是采用的固定工资形式,所以使得成本核算时,人工成本不能精确到产品当中去,而且对于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也没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因此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也是很不利的。而科学的人工成本核算方式则是以财务核算年度单做人工成本的统计年度,并且以财务和专业的统计核算数据作为基础对其进行核算,再加上由工资核算统计部门对其独立的进行统计和结算。而且这个过程中,人工成本的统计结果与财务核算以及其他专业的核算结果必须要确保一致。③制造费用没有进行合理的摊销。目前,多数企业对制造费用没有按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摊,而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或笼统的分摊至当期销售成本中。所以怎么样对制造费用进行有效的摊销对产品成本核算的精确性影响很大。

(2)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施工工艺流程以及生产工序控制不严格

在制造企业中,尤其是轨道交通接触网的产品中,其配件是非常多的,而且生产的数量也是非常大,时间也比较紧迫,因此从产品的设计直至出产品,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因为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出现很严重的损耗和浪费,因此对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企业却没有关注到这一点,所以导致产品质量经常会出现问题。

3.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得不到相关部门重视

在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不管是“算”还是“管理”方面都没有进行很好的衔接,而且实际的工作中也没有做好有徐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在轨道交通接触网的配件生产中,其产品的数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单个成本却相对比较低,而且再加上很多部门对成本核算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算”、“管理”两面在衔接上不够密切。例如,对于物资采购中,采购部门并没有严格按照实际生产的消耗来进行采购,所以很多时候经常会造成很大的库存或者物资短缺的情况出现,此外在实际的生产中,生产部门也没有严格按照具体的生产消耗来进行领料,所以在成本核算中,不能严格按照实际工序的损耗来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此不仅对实际的生产过程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而且也出现了很多的浪费,再有就是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销售部门在产品定价时大多忽视了产品的成本核算,而依据市场行情来定价。

4.ERP系统应用成熟度还不足

在ERP系统中,其要求部门以及人员、施工流程以及单据都必须要以其为基础才能进行。在制造企业中,很多企业都是找外部软件公司来开发ERP系统,但是因为外部企业对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制定的系统很难和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相契合,因此导致实际的生产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所以制造企业设计ERP系统中,必须要选择成熟的,通用性以及功能比较强大的系统,而且要保障总账和ERP系统充分实现一体化,从而有效的保障通过模块生成凭证后再有效的传递到总账,从而确保总账和系统有效的保持。

四、提高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策略

1.针对ERP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在制造企业中,传统的成本管理制度都是比较简单的,ERP系统则必须要具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以及精细化的业务管理流程,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人为原因对系统产生不良的干扰。所以要想有效的确保ERP系统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制定与之想配套的成本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ERP系统为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具价值的贡献。

2.使用科学的成本核算及管理方式

通常情况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分批发、定额法以及分步法和种类法四种,而且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在实际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制造企业要选择与其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核算方法。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成本核算方法时,制造企业必须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对成本核算的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由此更好的提高成本核算的精确性。所以制造企业只有不断的条成本核算以及管理方式内容的完整性,才能有效的提高成本核算的精确性以及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3.给予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

成本核算工作对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最为直接关系,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把成本核算的贯穿到企业运行的每个流程和环节中,并且不断的给员工贯穿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思想。此外要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贯彻执行,并且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来给企业员工贯穿正确的成本核算概念和意识。

4.严格遵守企业制度

要充分确保成本核算与管理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要严格的度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予以认真有效的落实,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督促工作人员对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就是要实施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发现审核人员在实际的成本审核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必须要严格依据规章制度予以严格的惩罚。

5.加强ERP关键操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也直接影响着ERP系统是否能够得以顺利的开展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制造企业必须要不断的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计算机的培训工作,由此从整体上不断的提高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为ERP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要提高企业业务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大数据处理功能,提高职工综合素质能力。由此才能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方蓓蓓.作业成本法在T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6.

[2]李倩.湖南某汽车弹簧制造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4.

[3]关连珠.论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加强[J].现代商业,2015,(9):193-194.

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7.021

采购是企业运营活动的起始环节,也是生产成本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生产企业采购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70%左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是50%左右。从而看出,我国企业采购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远远高出国外发达国家。有研究数据表明,如果某企业采购成本占其总成本的60%,那采购费用每下降1%,利润上升的幅度却相当于销售额增加12%~18%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采购管理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加强采购成本的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

1目前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采购制度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采购制度的建立不科学、执行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监督。具体表现:缺乏严密的市场调查分析、采购随意性较大、采购论证、评审不到位、假招标、不签订合同或不认真执行合同、采购验收不严、账实不符,收取回扣等等。虽说有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采购制度,但是执行过程中却没有按章办事,从而给采购人员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温床,“有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两种现象并存,以上种种,都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1.2采购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对于采购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晚,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普遍流于形式化,一部分采购人员对与采购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制度学习掌握不透彻,对采购政策不敏感,分析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对厂商信誉和物资的质量把握不准,对本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不是很熟悉,在日常工作中,缺乏与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部门的沟通,不能掌握及时的库存变化,随经验和方便盲目进行采购,甚至存在有些采购人员意志力薄弱,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价格和商品质量上把关不严,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1.3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各部门缺乏整体意识,只关注本部门的眼前工作,生产车间只重视生产是否顺利进行,产量是否提高,销售部则关注产品的销路是否顺畅,销量是否达到要求,而不注重观察库存的变动情况,仓库管理部门只关注库存的收发和保管工作,并不关注采购决策和销售决策,各部门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所以当市场需求发生波动,企业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存货来对应,结果是,不是造成库存的积压,浪费了资源;就是导致库存不足,错失良机。

2企业加强采购管理,降低成本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基础性工作,实行内部审计

企业要制定完备的采购制度,如《招投标管理办法》《物资集中采购制度》《采购人员工作守则》等。健全完善的采购制度,为采购部门组织并实施采购工作提供了充分可靠的政策性依据,使采购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采购管理制度一旦确定,不折不扣的执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2.2加强采购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采购人员在日常采购工作中往往面临很多诱惑和考验,如:收取好处费、收取回扣或乘采购之机游山玩水等等。采购人员若放松警惕,一时疏忽,就可能不自觉掉入供应商的温柔陷阱而不能自拔。作为一名优秀的采购员,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毅力,不贪图个人小利,不受对方物质利益的吸引,经得起考验,洁身自爱,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始终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专业知识培养方面:要求采购人员有一个广阔的知识储备。要求采购人员要掌握我国与采购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价格政策,熟悉掌握本单位的规章制度,需要具备市场经济、招投标、财经、税收、合同,以及计算机和谈判等方面知识,拥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并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采购商品市场的信息,分析市场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市场动态。

二是注重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传统方式是通过“以老带新”方式培训年轻的员工,在日常采购活动中,资深采购人员通过言传身教把丰富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年轻员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种培养方法是比较经济、实用、可行的,能够使新的采购人员在短时间迅速进入角色,发现问题能及时得到解答,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能积累实践经验。对采购人员的培训还可以请专业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外包专业化培训的优点是: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当然,外包式培训也会增加企业费用支出,但是,支出和他们未来为企业创造价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当今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采购人员的培训工作,

2.3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优化利用企业内部资源

企业是个庞大的系统,有若干部门和车间,任何部门和车间的运转都离不开材料物资的消耗,由于各部门所申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众多,采购的任务愈发变得琐碎和繁重,加之各个车间都配有相应的库房,物资分散存放,容易造成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合理的整合与利用资源,可使闲置和过剩物资得到及时充分利用,加快物资的流转,避免浪费,能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措施如下:

首先,?俗蓟?生产。各部门使用的物资统一标准和规格后,可使采购同种同规格物资数量的增加,从而采用批量低价采购策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简化了采购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集中采购。就是把企业不同部门需求的物资,按照种类或供应商进行合并,最大限度地整合部门需求,形成规模效应,进行集中采购。

再次,仓库电算化管理。将计算机应用软件运用到管理中,库房管理系统增加部门库房管理数据库,凡是在仓库管理系统的部门,都要及时公布多余的库存信息,进行信息共享,加快了各部门信息沟通,使得闲置物资能够有效利用,减少库存,杜绝浪费,降低采购成本。

2.4建立采购绩效评估管理机制和奖惩制度

首先,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的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客观、有效的、能够充分展现采购绩效、对考核对象有指导作用的指标体系。通过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可以让每个采购人员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肯定优点,改进缺点,促使采购人员不断提自身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起到良好的导向和警戒作用。

其次,选择合理的采购绩效评估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而定,常用评估方法有专家评定法、管理人员评定法和同类型企业的横向比较法。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目的都是要确保企业采购绩效考核系统的正确有效实施

第6篇

一、敏捷制造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的战略环境分析

(一)SWO了分析 首先是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敏捷制造生产方式下,企业外部可能面临的机会或威胁主要有: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多变性、动态联盟的灵活运作、企业间激烈竞争转变为有效协作、高速网络通信技术的充分发展、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充足供给等。其次是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敏捷制造生产方式下,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优势或劣势主要包括: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市场信息的灵敏程度、扁平结构的管理方式、网络化下信息传递成本、柔性化、无库存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人员的创造力、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营销网络的布局等各个方面。

(二)“五种力量”分析 第一,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状况分析。敏捷制造下,动态联盟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已经转化为“竞争、合作、协同”机制。战略合作关系对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起着重要作用。借助于动态联盟实现的竞争优势取决于联盟中每个成员相互之间的互补性和核心优势的集成能力。因此在敏捷制造下,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只是单个企业实力的竞争,而转变为动态联盟中主导企业(盟主)组织动态联盟能力的竞争,以及动态联盟与动态联盟之间的竞争。第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1)行业总体角度。敏捷制造下,企业的战略重点已由内部能力的充分发挥转化为外部优势的充分利用。因此对于整个行业,潜在进入者并未给现有企业带来直接威胁,而是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外部资源。(2)动态联盟角度。与企业处于横向竞争关系的潜在进入者,在进入动态联盟时,对企业的威胁依然存在,两者基于同一核心优势而进入动态联盟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第三,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分析。敏捷制造下,企业的利润则取决于其确定顾客的个体需求或机会并将其转化为产品服务组合的速度。营销概念也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即在拥有一定顾客需求信息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产品服务组合体――方案产品,在虚拟制造技术(VM)的支持下,迅速地加以调整,以迎合顾客的需求,降低来自于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第四,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分析。在纵向合作的动态联盟中,企业与供应商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双方运用“并行工程”,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人市场,而且在敏捷制造下,动态联盟的战略使得企业可以动态选择,择优录用供应商,所以敏捷制造下,供应商议价能力对于企业的威胁较小。第五,顾客议价能力的分析。在敏捷竞争中方案产品的价值是通过提高顾客自身利益的程度来确定的,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产品价值和该产品的成本无直接关系,顾客从经济的角度看待产品价值,只要方案产品提供的价值大于自己所支付的价格成本,就不会去计较卖主的运营成本。因此敏捷制造下,顾客议价能力的威胁也相对较小。

(三)价值链分析 第一,进货后勤分析。敏捷制造下,企业与供货商在动态联盟虚拟组织内成为利益共同体,并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持,共享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保证及时、准确地交货。成功地实现了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订单驱动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库存量,从而降低自身的商品物资储存成本。第二,生产运作分析。柔性制造使企业能够实现快速生产新产品及各种各样的变型产品,达到产品成本和生产批量无关。产品的设计过程、生产准备过程甚至加工过程可以跨地区、跨部门同步进行,由传统的串行反馈循环工作方式转变为并行制,不仅可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还可以及早发现并修改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第三,出货后勤分析。敏捷制造下,动态联盟可以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若干配送、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企业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通过盟主企业对其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为顾客提供配送服务。由于各成员企业都具有较强的服务水平,以及组成虚拟企业后业务量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客户成本,提高客户总价值。第四,营销业务分析。敏捷制造下,方案营销的营销模式取代了传统生产方式下的产品营销。方案产品一般在两个方面带给顾客更高的价值:一是降低顾客的使用成本、库存成本以及其他的基础设施成本;二是增强顾客的市场渗透、扩大市场份额以及开拓新市场的能力。第五,客户服务分析。敏捷制造下,客户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已经从被动和间接参与者变成了主动与直接参与者。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组织相关的成员重新组合价值链,其中客户是价值链组成的原动力。第六,采购业务分析。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双方运用“并行工程”,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人市场,以期共同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相对传统生产方式,敏捷制造企业的采购效率更高,且采购成本更低。第七,技术开发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快速成形和快速制模,在信息互联网支持下形成的快速虚拟制造系统,是敏捷制造的主体核心技术。而柔性制造技术、并行工程的运用使敏捷制造在生产成本控制上与其他生产方式有了质的区别。第八,人力资源分析。敏捷制造提倡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建立一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保持员工创造性的环境,强调用分散决策代替集中控制,用对话沟通机制代替递阶控制机制。人力不只是生产成本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人力已变成企业的二个重要资源。第九,基础结构分析。企业基础结构是指总体管理、计划、质量管理等活动。敏捷制造下,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自我管理型组织单元,使组织内部之间的信息交流迅捷,加快了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速度,提高管理效率。

(四)战略定位分析 敏捷制造下,企业在战略定位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总体竞争战略、一般竞争战略、业务战略等三个方面:(1)企业的总体竞争战略分析。敏捷企业在总体竞争战略上一般选择发展型竞争战略,而在集中化、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型竞争战略中,敏捷制造企业又以集中化发展战略为主。(2)企业一般竞争战略分析。敏捷企业在一般竞争战略上,不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以价值创新为基石,以成本领先或标新立异为市场竞争战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市场响应速度”。(3)企业业务战略分析。敏捷制造下,企业业务战略一般选择兼顾“金牛”业务与“明星”业务,辅以“问号”业务的战略。其中,“金牛”业务是企业现金流的主要提供者,同时对“明星”产品给予较高的投入,以在高速增长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另外,敏捷企业应充分利用其内、外部有利条件,较快地实现“问号”业务向“明星”业务的转化。

二、敏捷制造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的战术环境分析

(一)产品决策分析 敏捷制造下,产品决策分析主要体现

在:(1)产品品种决策分析,敏捷企业充分关注顾客的需求,以高度细分化、个性化的市场为目标市场,这种方式下,企业不再专注于单一品种的生产,而是要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2)产品产量决策分析,敏捷企业的生产直接由顾客需求驱动,所以,产品产量决策主要是尽量地满足客户需求;(3)产品质量决策分析,在敏捷制造下,通过并行工程(CE)和虚拟制造技术(VM)的应用,追求零缺陷和产品的一次成功率。

(二)产品设计分析 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产品的制造成本、生产周期、工艺准备、物资供应、生产组织等,在技术上决定着产品的前途和命运”。在产品设计全过程中,特别是产品设计早期,有效利用合作企业的设计、制造资源是虚拟企业产品设计技术的关键。灵活的动态联盟依托于以CAD/CAE/CAM/PDM集成为核心的数字化设计信息网络,采用仿真、建模、虚拟现实等集成的虚拟制造设计方法,使产品从概念形成、设计到制造全过程,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动态模拟,最终使新产品的开发一次获得成功。

(三)生产方式构成要素分析 敏捷制造下,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信息呈现出以下特征:(1)敏捷型劳动者应具有高度灵活、训练有素、多面手技术操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2)劳动工具的组成包括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络通讯设施;(3)劳动对象要求多型号、多品种,并且开始强调其服务;(4)信息方面包括企业内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企业外信息集成系统两部分。

(四)生产工艺流程分析 敏捷制造生产方式下,基于动态制造资源的产品工艺流程规划系统主要由产品零件信息处理、工艺知识管理、基于知识的逻辑加工路线设计、工艺分工和系统集成接口五个功能模块组成。

(五)管理因素分析 敏捷制造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用分散决策代替集中控制,用对话沟通机制代替递阶控制机制。其基础组织是“多学科群体”,是以任务为中心的一种动态、松散的组合,提倡“基于统观全局的管理”,充分做到权力下放,以此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敏捷制造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的信息环境分析

敏捷制造下,企业成本管理处于一个可重构、可扩充、开放性、交互性的信息系统之中,其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成本信息管理主体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中日益智能化的成本信息管理软件使单一企业以及整个动态联盟的成本分析、成本核算、采购支付等成本信息传递工作的主体逐渐由 “人”向“人机共管”转变。

(二)成本信息构成内容 柔性生产能力使生产过程从整个过程链中最慢的一环转变成为最快的一环。首先,高度自动化的设备使得单个操作工人的监控范围扩大、单台设备的产出量增大,对普通机器操作工人的数量需求减少,传统意义上的直接人工费将大大降低。其次,企业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上升,构成将更加多样化,产生了大量非产量驱动的制造费用,如准备、检验和调度、研究开发费用等。

第7篇

1.1严重的地区保护主义我国大部分汽车行业主要依靠省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严重降低了运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企业销售整车的运送中,大多出现单向载货问题,增加了物流成本。各地区的保护政策,降低了国内第三方汽车物流服务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透明性。部分汽车企业难以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其选择只能限制于本区域的汽车物流公司。另一方面,地区保护主义导致第三方物流难以获取其他区域的汽车生产企业的物流业务订单,在跨区域运输过程中,难以消除单向载货现象,无法实现成本的最小化。

1.2汽车物流工作缺乏标准性汽车物流作为新兴的产业,但行业通行标准制定工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流运输工具和物流服务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而导致汽车生产企业的物流设备出现严重冲突,无法充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导致物流成本逐渐增加。例如:在汽车零部件的物流工作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早期就制定了标准的物料容器具,实现了自动化的搬运与仓储工作,合理减少了运输装卸的时间,且保证了物流中产品质量。但是国内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汽车物流工作程序相当混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难以从根本上降低各企业的物流成本。

1.3汽车企业缺乏物流专业人才作为汽车物流工作主要环节包括: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信息共享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物流工作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但是企业的物流一线工作人员大部分缺乏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培训比较少,导致专业操作容易出现偏差,严重降低了工作的时效性,难以消除返工现象,不断增加了物流的成本。汽车物流企业缺乏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整体控制水平。

1.4难以完善网络物流信息平台现阶段,国内部分企业可能还是沿袭落后的物流信息交换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无法构建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在物流信息的交流中单纯依靠手机沟通等人工手段,导致无法接通各个点,可能会造成物流信息链处于断裂状态,因此,严重影响到了物流信息传递的精确性,难以确保较高的企业生产效率,却不断增加了企业运行中所需的物流成本。

2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有效策略

2.1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是汽车物流发展障碍的重要因素,成为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汽车物流市场的完善化,企业必须不断打破各区域的物流服务限制,进行拓展汽车物流服务大市场。我国各大汽车企业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通过销售时企业间运输的对流,共同降低企业所需的物流成本,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物流服务外包的汽车生产企业,在实际的招投标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透明的原则,将招标的范围拓展至全国各地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同时,通过服务外包方式,以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2.2制定汽车物流工作相关标准汽车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实现汽车物流企业的标准化发展,因此,汽车和物流的行业协会必须加强此方面的合作,共同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汽车生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根据发达国家汽车物流工作的标准,并结合国内的基本国情,切实推动汽车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汽车物流工作标准化涉及到物流体系、汽车物流技术、计量、专业术语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在汽车生产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汽车物流标准,以实现各汽车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

2.3提高汽车物流专业人才整体综合素质在汽车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可进行制定完善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生产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中,进行培养各方面专业的人才。在培养专业人才中,应该不断结合长期培养和短期集训的模式,加强高校系统培养和企业在职培训的相关性,相结合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与物流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未来国际化竞争需要的关注,全面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2.4构建汽车物流网络信息平台汽车生产企业物流业务量逐渐扩大,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物流工作流程繁琐复杂,物流信息传递时效性的低下,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物流信息传导中存在的风险。因此,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自主汽车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使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紧密衔接。构建汽车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后,将有效提高企业的物流工作效率,降低总体物流成本,减少物流损失。

3结束语

第8篇

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成本管理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优劣的重要因素,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综合指标,应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虽然成本管理在珠三角的企业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不管是大型还是小型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成本管理一般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成本管理的观念落后、成本管理内容僵化。目前,很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只限于生产耗费活动,而对企业的研发、供应、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相对忽视;将成本管理的目的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强调节约和节省,而不将产品成本与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进行比较以实现企业整体的更大收益。同时成本管理的模式是以计划价格为基础,只考虑财务成本,以事后核算为重点,简单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缺乏有效的事中成本管理和监督,以及事后分析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2.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合理。在企业成本管理对象复杂性、多样性日益加剧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却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核算、控制方法上,不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开发成本管理软件,从而导致企业各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核算功能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分解产品成本时,不是认真按产品设计要求,按零部件工艺流程的成本形成逐个计算,也不是自下而上逐级填报、汇总,而只凭主观印象算大账,将产品成本按工时、材料消耗、管理费用等几部分进行分摊。或是过多倚重ERP(MRP)中的BOM来控制成本,而未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的分摊和控制。对成本管理缺乏全面性,即缺乏全面的价值链分析和全面的成本信息,只注重生产阶段的成本降低,而忽略了价值链的分析,尤其忽略对竞争对手价值链或成本链的分析。同时,传统成本管理沿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的工时、产量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过分地强调有形成本动因,如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而忽视了对企业影响深远的无形成本——结构性成本的管理,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产品的复杂性、生产设备布局等。

3.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参加成本管理的人员仅限于成本管理的专职人员(财会部门及下级核算人员),未涉及到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也制订了成本费用开支的审批制度、降低消耗指标等,但缺乏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4.忽视库存成本。多数企业忽视电子元器件易氧化、电子产品细分型号多、多数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在研发阶段过于标新立异而选择特殊的材料(产品之间不通用),造成原材料种类繁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不注意适度控制,从而造成库存数量过多;在质量控制严格的企业,3~6个月即要报废处理一批元器件,给公司造成损失;另外因为数量增加而增加了仓库租金成本、仓管人员工资成本。

二、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理论和实践不断影响的领域,没有100%优秀的方法,只有不断改进的方法。笔者以实际工作中的成本管理之经验,结合时下一些成本管理的方法,对如何做好成本管理做以下探讨:

1.树立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企业成本管理的成败源于管理者及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因此,企业不但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财务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还要注重培养与提升企业中层管理者及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2.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建立适合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流程。企业制定的控制制度规定企业成立成本管理委员会(或其他名称),由财务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人,市场、研发、制造等部门领导任副职,组员要包括成本主管会计、销售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结构)、工程部人员、制造经理等;制定成本管理委员会的权限和议事规程,明确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奖惩制度。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建立产品成本管理评审的流程,在产品各阶段,如市场定位、外观设计及包装、产品研发阶段选料(主要部件和结构件)、产品试产、产品量产、包装、运输等做到事前介入评审,从而敦促各相关环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从而最大化地增加企业的利润。成本管理流程应该与企业的其他流程相结合,但必须独立出其他流程。

3.成本管理必须要在有归集的准确数据和业务流程比较齐全的基础上,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合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先进的管理系统来进行成本管理。企业必须在采购环节、库存环节、生产环节、出货环节及管理环节制定合适的数据归集口径,口径必须具有一致性、一贯性;企业可以在前期多花费用、重点加强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的素质,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同时可以通过经营部门和财务部门不断地核对数据,从而不断地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珠三角外向型电子企业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OEM、ODM和上述两种模式与自有品牌共同存在的模式,多是以订单为主线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因此,开发管理系统时,必须基于订单主线模式来编写程序的,以订单为主线来进行控制和核算。在ERP的设计过程中,要从订单评审、订单生产、订单出货各环节减少特殊情况的发生,从而真正地控制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只有设计了企业合适的ERP才有利于成本管理,否则也会有碍成本管理。

4.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基于企业的各个经营活动,先合而治之,后分而治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细分成以下几块:新品研发、产品试产、市场拓展、接单、采购材料、生产产品、物流、日常经营管理等,在实际中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成本管理应先着眼于不断改善、简化各业务流程,减少流程反复的次数,力争做到高效率;简化流程就像是挤海绵里的水,行为应一直持续。在每个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中加入成本管理的环节,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进行控制。具体阐述如下:

(1)在新品研发阶段,采购人员、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市场开拓人员等企业相关人员都应参与早期的评审。这里重点要关注三块:①材料(电子元器件)成本管理,技术人员选料的原则应是除了特定功能的原料外,其他的原料全部选用通用材料;在类似的材料中,应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②产品尺寸控制,研发人员应与外观设计人员充分沟通,确定企业产品的尺寸,尺寸应限定只有少数的几种,切勿五花八门,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物流费用、产品的结构件和包材,又因结构件和包材有最小定货量限制,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增加库存成本和材料报废损失。③模具类型的控制,销量预测应该是市场部门在新品评审时就应确定,销量预测直接影响模具费用,模具费用直接影响产品成本。做好研发阶段成本管理的前提有三个:①企业应建立齐全的供应商库,材料价格等能及时得到更新;②研发技术人员应熟悉相关领域各种材料的价格,或者进行内部询价;③有一个懂产品结构的成本会计来主导评价研发人员选料是否适当。笔者个人认为:在一般的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里,研发阶段的成本管理是最关键的,是整个产品成本管理的源头。

(2)产品试产阶段的成本管理应做好两块:①初步统一产品成本数据归集口径,建立产品成本数据归集的模式;②对产品上马前的各项成本预测数据的检验,根据数据比较、分析结果,确定量产成本管理的关键点及产品生产交货的周期。

(3)日常管理活动成本管理应利用预算控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应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效率、精简人员,只有人员减少了,降低成本才会有可能。市场拓展成本的控制的关键就是用最有效益的手段来取得最大的市场反应,总的来说,采用先预算再发生后比较的手段来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几个控制:①加强对国内、外展会费用的控制;建立展会效果跟踪机制,有选择性地参展,控制参展次数。控制展位面积,实际经验表明:除了是奢侈品外,参展面积过大的实际效果很小。②加强对宣传手段(途径)的控制。③加强对宣传用品的控制,做到少量多批的印制和发放宣传用品。

(4)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做好材料成本的控制应主要把握以下几项工作:①选择诚实的采购人员,建立采购部门的成本节约激励机制;建立内部监督、举报制度,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②建立健全企业供应商库,建立供应商、材料价格定期评审制度,让公司财务部人员、研发人员、制造核心人员参与,对供应商的资质、材料价格、材料质量、诚信、合作态度等进行评审。③优化采购流程,提高计算机管理的程度,提高采购效率。④降低安全库存量,提高材料周转速度,降低库存成本。珠三角地区电子产品的产业链条齐全,一般的电子元器件的供应周期短,完全有空间将安全库存量降至零。而包材体积较大,又有最小采购量的限制,如果企业不在产品研发阶段做好计划,企业往往会因包材过多而不断扩充仓库,从而增加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