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文化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8 17:06: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诚信文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诚信文化建设

第1篇

随着当今社会不同行业的诚信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会计行业中,诚信更为重要。因此,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极为必要的。建设会计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措施

会计人员有意识的对会计账目进行修改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例如,会计人员通过作假账、偷税漏税等来非法获取金钱。若要在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必要的:首先,加强高校培养过程中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诚实守信,坚决杜绝作假账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建立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尽量多让会计工作人员接触正面的信息,尤其是刚刚从事会计工作的毕业生,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再次,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建立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信用档案机制的逐渐完善,应该将那些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记录在案,并且个人能够通过网络或是相关单位进行查询,进而增强个人和单位的诚信意识。

1.2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即是个人或是单位的道德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会计诚信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会计诚信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1.3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

会计诚信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是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会计诚信受到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将严重下降。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诚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信息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则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并有可能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因此,会计诚信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要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1.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养成诚实守信的观念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增强企业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首先,如果企业能够对所有的合作以及即将合作的企业诚实守信,必定会赢得良好的,甚至是极高的社会信誉度,进而可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也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到诚实守信,除了对外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对内更是应该如此。其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将企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传播下去,有利于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有助于企业员工养成强烈的责任心,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进而有助于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精神。

2建设良好的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上面论述了加强建设会计诚信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关于建设良好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2.1在会计诚信建设过程中,逐渐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

会计诚信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来指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针对那些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同时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到广泛的弘扬。

2.2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使诚信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会计行业。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尤其是诚信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监督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定期向社会公布会计人员的不良、违法记录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可以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和管理。

2.3强化会计诚信文化的教育力度

在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诚信教育是关键之一。第一,可以将会计诚信文化纳入到会计从业考试内容中,并将个人的平时诚信消费或是其他诚信相关内容也列入到考核范围内。第二,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文化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观念。第三,加强会计人员会计诚信文化的培训,要尽可能地将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概念、内容、内涵等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社会各界可以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或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来逐步完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2.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第2篇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企业发展之道,员工立身之本。诚信理念及其建设要求,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域和方面,为各界所重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涟先生曾说:信用关系市场大局。长江实业总裁李嘉诚先生也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事业做大?答曰:无它,一字而已—“信”。那么诚信对于我们供电所的农电员工来说就是忠诚于企业,热爱本职工作,奉献社会;热诚勤地做好岗位工作,精益求精。在客户面前讲信用,信守诺言,实话实说,树立良好的信誉,创建个人诚信品牌,提高公信力,让客户信服;自己溶入到企业中,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树立农电员工的诚信意识是新时期农电管理的要求,笔者就供电所诚信文化建设做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加强品牌建设。对外要规范使用“国家电网”品牌标识。要重点加强办公、营业和生产场所等标识使用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从常规服务到精益服务、从普遍到个性化服务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塑造供电企业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良好形象。加强营销服务的考核奖惩力度,杜绝营销服务行为中的不足造成对公司诚信美誉度的影响,比如抄表错讹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诚信形象。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坚持以“规范的服务、合理的流程、优良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文明的礼仪、创新的活动”,向客户展示诚实守信的形象。

对内要通过培训教育、企业内部活动、内部媒体宣传等,大力宣传公司品牌形象的价值内涵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加强“主人翁”教育,增强企业员工对公司品牌的认知,提升品牌意识,要重视客服人员服装、劳保用品,宣传标语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打造公司统一的品牌形象,提升农电员工为电力事业奉献的荣誉感。

重视领导示范的作用。任何一个单位的上层领导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其下属的行为,影响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名人品德言行录》上有这么一个“曹操割发代刑”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都躲到村外,麦熟了也没有人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立即派人告诉老百姓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果然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慢行,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一日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的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这时,大臣郭嘉说;“古书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免一死吧。但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就这样给三军做了一个示范,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信任。对于供电所来说其是供电企业的一个直接服务于客户的团队,供电所长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是诚信价值观的示范者,供电所长应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这个这个团队的诚信文化建设。对上,要做到经营业绩数据真实,不弄虚作假,不隐瞒营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高度负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模范遵守执行公司规章制度,带头开展自我道德修养教育。对下,和员工多沟通交流,做到相互了解和理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要在员工间营造诚信的坦诚相待氛围。结合本所实际,解放思想,创新诚信教育建设工作思路,深入贯彻公司《企业文化守则》和《员工守则》,把诚信价值观根植于员工思想深处。超级秘书网

建设一个和谐的团队。现阶段农村的供电所主要力量是农电工,他们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归属感不强,影响企业与农电工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从心理上加以引导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目前的发展水平,想大幅度的提高收入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应该从心理上做到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乃至家庭,淡化“农”字影响。在工作上尊重他们,通过对社会提供有偿劳务来增加收入,通过办理养老和医疗等保险来解除后顾之忧,通过提拔优秀的农电工来实现其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让员工看到前进的希望。着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倡导团队精神。设立农电工会,和当地政府协调,接受其党员关系转入,让其有自己的家,有说话的地方,自然调整好心态,员工与供电所之间也自然会产生感情,有利于增加农电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第3篇

关键词:诚信文化;企业;企业形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48-02

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攀冶公司)是具有国家建筑业总承包一级资质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近年来,公司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深入扎实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活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树立了信得过、靠得住、值得交的企业形象。公司连续第九年获四川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今年4月又获得了四川省“守法诚信示范单位”称号,并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称号。2009年,公司全力克服金融危机冲击等各种不利因素,创造了优异的业绩,完成总产值31.79亿元,实现利润7 032万元,全面完成了全年指标和三年经营承包目标,同时还一举摘取了“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向着企业良性发展的轨道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深入开展“讲诚信、塑形象”教育活动,为公司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攀冶公司自2008年底开始,以“讲诚信、塑形象”教育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诚信文化建设。为了确保“讲诚信、塑形象”活动的顺利开展,公司按照学习教育和宣传动员、查找问题和落实整改、总结评估和建立机制等三个阶段狠抓落实,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做法,促进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保证了“讲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公司建立并落实了三项制度,加强了对“讲塑”活动的组织领导。一是建立领导负责制度,加强了对活动的组织领导。二是实行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对联系点单位的“讲塑”活动给予经常性指导。三是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公司“讲塑”活动领导小组分阶段深入到各分公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认真总结基层好的做法。

运用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讲塑”活动到一线。公司上下组织开展了“诚信做事、诚实做人”大讨论,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到项目部和班组,通过讨论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树立“以诚信树立形象、以形象赢得市场”的观念,正确处理“市场开发、企业形象与管理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讲塑”活动宣传提纲、《攀冶公司诚信事例》等资料,举办了“讲塑”活动知识竞赛和演讲赛,开展了“讲塑”活动问卷调查,收集职工意见和建议50余条,提高了干部职工对“讲塑”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以舆论为引导,公司上下充分利用各级报台、内部刊物、简报、局域网、厂务公开栏等,大力宣传开展“讲塑”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及时推广“讲塑”活动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了教育活动信息网络平台,编发简报16期、动态70余条,学习交流材料160余篇。各分公司结合施工现场实际,组建演讲团到项目部及施工一线巡回演讲,在职工中开展“诚信格言、诚信故事”征集活动,在党员中开展诚信主题实践活动等,在全公司营造出了深入开展“讲塑”活动的浓厚氛围。

2.找准问题,积极整改,努力塑造“信得过、靠得住、值得交”的企业形象。找准问题,制定对策,抓好整改,是“讲塑”教育活动的关键所在。公司从班组到项目部(科室),从各分公司到公司本部,分层次召开领导班子成员、经营管理人员专题研讨会和职工座谈讨论会90余次,对照规章制度自查、自检和自纠,不怕揭短、不怕暴露问题,层层反思在经营管理和对外业务交往中有违诚信的现象和问题。公司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组成用户回访小组,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分别对15家业主、用户单位进行了走访,虚心听取业主、总承包方、小甲方的意见,基本找准了公司在市场观念、安全质量管理、外协队伍管理、现场文明施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着实事求是找差距、自我剖析抓整改的原则,公司领导班子先后两次召开查摆问题和剖析原因专题会,将甲方、业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归纳为八个方面的问题,下发至各分公司,自下而上、逐级逐层地开展讨论,找准了公司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制定整改措施提出了诸多建议。公司通过多次专题研究,从市场意识、总承包管理、分包管理、制度执行力、队伍建设等九个方面明确了进一步深化“讲塑”活动、提升公司形象的对策措施,要求各分公司认真贯彻执行,同时反馈到所有走访单位。

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公司坚持“以诚信闯市场、以诚信促发展”,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塑形象”活动,基层党支部认真探索在“提升项目部形象、搞好优质服务、确保施工质量”等工作中发挥党员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质、安全、高效地推进了重点工程建设,在西昌项目、攀钢钒方圆坯连铸机、攀研院中试线、选钛扩能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向业主、甲方展示了公司“信得过、靠得住、值得交”的企业形象。

3.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积极探索和构建诚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公司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和建立诚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了职工诚信机制、职工信用管理机制、诚信评估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了诚信文化建设顺利推进、不断深化。

坚持边改边建立相关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了监督考核,针对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公司专门组织了经营管理的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对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考核和处罚,使企业经营管理和职工个人行为做到了“有制可依、有制必依、违制必究、执法必严”。下属修建分公司制定完善了五年发展规划和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二十余项制度,在打造品牌、提升特色上下功夫,使诚信文化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设计院制定了《设计院总承包工程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做强做精设计、延伸设计服务职能、确保工程优质安全高效的长效机制,展示了工程总承包的良好形象;建筑分公司建立了分包队伍综合履约能力信誉等级评价机制,实现了对分包队伍的有效管控。各具特色的长效机制,将诚信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干部职工的诚信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市场形象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效果进一步显现。

二、紧紧围绕公司发展大局,诚信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学习教育,职工的诚信意识普遍增强。通过“讲塑”教育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深刻领悟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背景下,“讲诚信、塑形象”对公司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广大干部职工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诚信理念、诚信行为还不能完全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还需不断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正确的市场观、竞争观、效益观,用科学规范、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工程报价、合同履行、现场签证等工作;信誉是企业的“敲门砖”、形象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信誉好、形象佳就能赢得市场,就能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就能铸就企业发展的常青基业;“适应市场、依法治企、合法经营、规范管理”等诚信理念在各级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中逐步巩固,并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讲塑”活动中,公司两级管理部门结合实际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清查梳理,修订完善了与诚信建设相适应的专项管理制度、规定和办法,相继制定了《工程项目综合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工程分包管理办法》、《分包及零星劳务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流程。不断强化各级各层次的执行力,尤其在总包项目管理、指挥部管理、外协队伍管理、现场文明施工、投标报价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公司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使经营管理处于受控状态,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过程监控,生产经营保持了健康进行。公司围绕全年目标,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加强过程控制,特别是公司组织的经营管理专项检查,深挖根源,从严进行考核处理,在堵塞漏洞、强化管理、降本增效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管理人员的合同意识、成本意识、风险意识有所增强,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的生产经营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各分公司在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工程任务不足且不均衡、经营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挖潜降耗,围绕设计优化、技术优化、施工优化等大做文章,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在分包管理和招投标管理上,建立完善了外协队伍的资信档案,严格招投标程序,规范了外协队伍管理。在攀钢热轧酸洗线整体搬迁、方圆坯连铸机等重点项目施工中,参战单位坚持“恪守标准、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抓好质量控制,确保不生产、不转交不合格工程及产品,密切配合小甲方做好后续服务,保证了这两项重点工程一次性试车成功。

第4篇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的体现,它包括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等。企业对诚信行为所采取的态度及评价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就会有差别,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最终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或劣势的关键。因此,诚信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紧密,诚信是培育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以诚信为基础建设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企业诚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诚信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具有一致性。“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诚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要求企业为自己的承诺付出努力;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约束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承担着企业的道德责任;诚信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必须将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义务严格履行;诚信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是企业形成文化价值观的基础;诚信作为一种经营理念,渗透到企业的每一环节。企业诚信精神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诚信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诚信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对内强调道德要求,对外强化形象塑造。企业只有把诚信理念的生成、诚信意识的培育、诚信原则的坚持逐步上升到诚信文化建设上来,即只有当诚信上升为一种文化时,它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广泛的外延,获得应有的价值。

2、诚信既是道德要求,也是企业文化的表现。诚信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存。诚信是使企业获得向心力、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美国惠普公司的企业理念是“以诚心换忠心”;中国海尔集团将“真诚到永远”作为企业的座右铭。实践表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而且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精髓的提炼。无论何种文化,尽管诚信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诚信所揭示的文化内涵都是一致的。

3、诚信是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企业文化管理主要是企业的人文管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在以法律手段规范人们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实现个人行为自律。要实现这个目标,就给企业文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而诚信的规则性、契约性的精神恰好与企业文化管理具有内在的联系,它是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企业培育诚信资源,强化道德教育,建立诚信机制,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体现。海尔集团“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诚为信、以和为贵”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想集团“讲贡献,讲效益的价值观;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求实进取,拼搏创业的公司精神和高效率、高技术实力的社会形象”等等,为其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诚信的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概括、总结、提炼而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的诚信教育主要在企业精神文化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其中重要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企业诚信观,培养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精神。诚信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往来中不朽的道德灵魂,是企业赢得竞争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塑造美好社会形象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诚信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它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如果说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那么,诚信则是企业无形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信誉的企业根本谈不上获得消费者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更谈不上塑造美好的社会形象。

树立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是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诚信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企业的诚信理念,才能真正地树立诚信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诚信在企业中广泛建立,持久发展。

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企业文化长期的积淀和凝结,它是在特有的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虽然是无形的,却是能动的,它时时刻刻渗透在企业经济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企业一旦组建,就开始孕育、锤炼和塑造着自己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并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升华,对内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导向力和鼓舞力,对外形成巨大的辐射力。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美好的形象,是因为在提炼自己企业精神的同时,对消费者时刻讲究诚信的结果,如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的精神,奉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杭州“胡庆余堂”的“求实、戒欺、团结、创新”的精神,“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都是在长期经营中以诚实守信为基础,凝练企业精神的写照。

企业诚信理念的培养是在充分借鉴外部经验的基础上,来挖掘和提炼企业的优秀诚信文化思想及可发扬光大的诚信理念,并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加以完善,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诚信理念。

诚信理念还需要员工的诚信意识去落实。在诚信精神文化的建设中要注重诚信意识的培养。首先,培养道德诚信意识。道德诚信要求员工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其次,培养法律诚信意识。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规定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三,培养经济诚信意识。把诚信看作是一种经济能力,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不仅是资本、智力的竞争,而且是诚信的竞争。使员工认识到信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诚实守信日积月累就能够形成良好信誉,而拥有良好信誉就会在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中树立竞争优势。信誉不仅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

三、企业诚信的物质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

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企业的生存在产品,产品的关键在质量。诚信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市场的前提和保证,因为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一个企业要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严把质量关。没有质量保证的企业竞争是会不战自败的,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如今市场从卖方走向买方,大众消费正逐步朝着认同质量和追求名牌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竞争优势的策略。诚信的企业可以赢得更多顾客的信任和赞赏,从而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只有以诚信为根基,尊重规则、尊重技术才能实现高层次的创新,铸造永恒的诚信品牌。产品质量是企业信誉的基础。诚信是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诚信,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开拓市场。但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加强和普及全面科学质量管理。而全面科学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讲究诚实守信的原则。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到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包装、出厂、分销渠道以及售后服务,都应该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掀起一场质量革命。6Sigma质量管理就是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管理方法。其产品的合格率高于99.9997%或以上,这是几乎接近零点的质量缺陷的要求。6Sigma管理是摩托罗拉公司首先提出来的,是在其失去收音机、电视机市场,接连失去BP机和半导体市场后,在濒临倒闭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套数据管理程序,使摩托罗拉和相继摩托罗拉之后的一大批企业摆脱了困境成为世界顶级企业。6Sigma理论并不像“零缺陷”含糊,比“零缺陷”更科学、准确,更值得人们的信赖。采用6Sigma理论的企业实际就是用科学的数据向社会公开的承诺。这种科学具体的承诺,更能获得消费者信赖和依托,是因为以科学为基础确立的诚信,并不是含糊的承诺,而是科学、准确的表露。因此,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更加可信、牢固。

四、企业诚信的行为文化建设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企业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企业既要保持稳定消费者队伍,又要争取新消费者。企业最忌讳的是西方营销界所称的“漏桶”现象,就是迎来了一大批新消费者,悄然失去一批现有消费者。企业要想堵住“漏桶”现象,就应该充分认识消费者忠诚的价值,积极培育忠诚的消费者群体。企业要想保证稳定的消费者队伍,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不容出半点差错。企业除了用诚信来打好物质基础外,还要用诚信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企业行为是由人的行为来支配的,企业行为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行为和员工行为两部分。他们的具体表现直接影响忠诚消费者的培育。忠诚消费者的培育过程需要企业的诚信行为作为保障。

从企业自身来看,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形象的化身,他们面对职工和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当代企业家风范必须是诚实。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最受员工尊敬的管理者素质是其诚实性。一个善于经营的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多谋、善断和创新的特征实际上是由“个人品质”、“目标有效性”、“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力的多样性”表现出来的。而诚实性是管理者个人品德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管理者的诚实性,首先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归属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其次直接影响着企业合作者乃至于消费者与其合作的态度和行为。赋予诚信的企业家会让人联想到他的企业与人合作的态度是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是可取的。

实践表明,要想把诚信文化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变成员工的自觉和行动,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文化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由管理者对企业战略的理解提炼出文化理念,通过宣传、灌输,把企业的宗旨、追求和理念转化为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识。提升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要求管理者在处理与各种利益关系时必须遵循一系列的诚信准则和行为规范。高层管理人员对内管理企业事务,对外代表企业,所以高层管理人员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诚信形象;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文化行为建设要求对企业诚信价值观的定位要准确、对企业诚信价值观的传播要及时、对员工价值观的协调管理以及价值观冲突的解决要有效。

企业员工的行为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整个企业的评价,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员工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他们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其诚信在具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会打动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同。先进的企业文化能使每个员工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企业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放弃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企业的内在规范,等等。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将会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反之,则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一个优秀的员工行为表现应该是具有协作、奉献精神;敬业、创新意识;诚信、严谨的作风。这些表现的保障是真诚。有了真诚,员工才能对本职业投入真实的情感,与团队协作得融洽,才会产生奉献、敬业、创新等一系列行为。

真诚的情感服务不仅会给企业的产品带来附加值,而且是消费者忠诚培育的最有效方法。根据消费者满意度理论,购买者对其购买活动的满意感(S)是对其产品期望(E)和对该产品可观察性能(P)的函数,即S=F(E,P)若E>P消费者就会感到不满意,E=P则消费者就会感到满意,若E

产品后,会感到实际产品接近或超过理想产品而对企业和产品满意,经反复购买就会走向忠诚。一些企业在实践中发现,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者会极力进行人际传播,主要在附加产品、服务和利益,如赠送产品、提供信贷、免费送货、安装、保证、售后服务等,让消费者购买产品后会感到获得了正常商品的效用。这种超出消费者期望值的行为,会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进而向其亲朋好友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无形中就宣传了企业的产品和形象。

企业要想将诚信落到实处,要在组织内部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用诚信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培养忠诚的行为。

企业的诚信文化行为的培育。首先,把诚信理念贯彻给职工。诚信理念要化为具体的准则,表明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它希望员工遵守的诚信规则,把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日常交往中诚信无欺、遵守诺言、勤勉尽责、忠于职守,把“真诚为人,无信不立”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内化为个人的崇高信念。其次,定期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为了有效地弘扬诚信,可以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定诚信教育培训学习网络,对员工进行诚信教育,让员工从内心真正明确诚信事关企业的形象和品质,切实感受到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以诚信待人,以诚信做事。

五、企业诚信的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企业的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要把诚信文化观念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制度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对新文化的接纳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企业通过建立和推广制度规范,借助制度的反复强化作用,可以使企业文化制度内涵被员工接受并自觉遵守。为了提高员工对诚信文化的认同感,在设计企业制度时首先应该明确企业诚信文化的存在。企业制度设计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相互依存的。

实践表明,要想把诚信文化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企业应通过绩效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设计促使员工一贯地坚持高标准的企业诚信原则。

企业制度设计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相互依存的。企业制度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可以影响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诚信行为。制度应尽可能使奖惩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以便于对企业员工的诚信行为进行奖惩,对维护企业诚信的行为给予奖励,对违反企业诚信或给企业信誉、形象造成损害的行为给予惩罚。同时,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奖惩的组织领导体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责任明确,保证对企业诚信行为的奖惩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激励员工诚信行为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激励还表现在尊重成员个体感情基础之上的一种无形的控制,使成员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能够实现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员工的自我约束是企业文化精髓的真正体现。积极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重视每一个人,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人们所受到的激励是其他激励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在企业文化的激励下,企业成员积极工作,将自己的劳动融化到集体事业中去,分享企业的荣誉和成果,本身又会得到自我实现及其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受到激励。

第5篇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城镇化对吸纳和转移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可知,我国的耕地面积已迫近18亿亩的红线,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13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3%。尽管农业人口在逐年下降,但人多地少的现实仍然存在,这使得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城镇化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使广大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并且,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便弥补了这一旺盛的需求,这也使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了共赢。城镇化通过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推移,扩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要素需求范围,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使某些产业不断向农村周边地区转移,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及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城镇化程度越高,打破固有的农业传统格局的速度就越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越快,这就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水平。不仅如此,城镇化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更多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对转变农村生活方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农民可以分享城市的文明,感受文化的多元,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的动力与补充

党的十八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规划未来农村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指导思想,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途径,是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和必要补充,更是推动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如何用稀缺的耕地养活13亿人口,让每个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并且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需要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大机械生产以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将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就又使得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了本就过剩的农业人口,也就加快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速度。然而大、中城市的承载空间有限,不能满足大量流动人口的需求,所以部分农民就会选择向城镇转移,这也就催促了城镇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民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习惯和自身素质。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由“靠力气吃饭”转向“靠技术吃饭”,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的必要补充。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交通不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就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发挥其农业生产的优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其次,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愈加明显。据测算,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劳动力比例将达到50%。并且,农村留守人员也呈上升态势。这些留守人员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他们往往都或主动或被动地留在农村,尤其是一些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故土难离的情结使他们不愿意离开生活的热土。如何让这些农民和留守人员过上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农村生活,加强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最后,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甚至举家搬迁到城里,农业耕作缺乏充足劳动力,导致许多耕地撂荒、农村住宅废弃、田园荒芜。如何改善农村荒芜、废弃的景象,也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建设,更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只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理想。

三、总结

第6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职住分离;产城分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到201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表现为依靠土地买卖和依赖大城市发展为特点,虽然城镇化率较高,但是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会造成资源浪费、用地紧张等“大城市病”,有悖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下,我国各地区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些园区虽然带动了城市与工业的发展,却导致了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产城脱离”,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所以“产城融合”成为每个城市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中“产城融合”的必要性

一座城市最基本的要素组成就是产业和人口,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人口的转移。在新型城镇化的驱动下,我国各地区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些园区满足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需求,带动了当地的工业发展,却导致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增大。“产”与“城”的脱离,满足不了新型城镇化的需求。“产城融合”实际上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产业发展以城市为基础,城市发展以产业为保障。达到人、产业、城市之间和谐、持续的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产城融合”是必要的。“产城融合”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产业聚集;有利于增加就业人数,避免盲目城市化所带来的用工不足的现象;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产城融合”也就意味着不仅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要推动高污染、高消耗产业转型升级。在城市功能分区中,工业扮演了生产者的角色,城市则扮演了消费者的角色,城市发展要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靠。双方在发展上必须协调同步,才能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有效避免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中的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三、我国产城融合的问题

(一)人口压力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功能薄弱。人口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又是吸引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型公共设施的选址和功能导向是由政府决定的,但是政府受到自身财力、实力和空间需求的影响,造成公共设施从规模、功能、性质等标准的下降。这就可能导致城市在建设公共设施时,只注重项目本身的配套功能建设,从而忽视了商业、生活、办公等从属功能的完善,因而无法满足城市新城区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我国实行的是“谁开发,谁配套”的开发管理模式,这就导致了配套设施分散和规模小等问题,未能给城市发展带来集聚的效果。

近年来,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各个地市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首要任务,任何一个新城区的建设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此外,由于政府对新城区圈地范围较大,因而包含了周边许多农村区域,使大量农村人口“一夜之间”成为城镇人口,这种虚假的城镇化无法保证产城融合目标的实现。以郑州市新区为例,郑州新区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航空港区、中牟县。该区范围内有农村人口57.8万人,政府将面临大量农村人口安置问题。据资料统计,郑州新区经过十年的建设,除了中牟县还保留了原有的社会基础设施以外,郑州新区的教育、体育、医疗等体现城市社会服务设施的缺口依然很大。对于一个现代化的新区来说,社会服务设施相对薄弱,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新房入住率低,职住分离现象严重。新房入住率和职住分离比是判断产城融合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10%―20%之间为危险区间,20%以上为严重积压区。郑州东区被称为“鬼城”,据2011年调研数据统计,区内商品房空置率为50%,较为偏远的地方新房空置率为60%―70%。

职住比是指本区内上班人数与居住人数的比例关系,国际上产城融合较为合理的职住比为50%―60%。但是在我国,特别是发达和较发达的城市,城市新区的建设以房地产为先,房地产商受利益所驱动往往急于预售房屋,购房者基于炒房心里,首先购置居于新区核心有升值价值的房产。当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迁入新区时,核心地位的房产早已预售一空。房价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真正在新区工作的职工买不起住房,因此上班只能往返于新老城区之间。职住分离使新房空置率居高不下,加剧了“鬼城”的形成,也间接造成交通拥挤。

(三)产城互动不够。新区的产业布局应该结合城市的发展定位来规划,规定入住产业的门槛,保证产业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但由于新区建设初期,缺乏经验和技术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势必会导致一些错误的产生。降低入驻产业门槛,使得园区缺乏带头产业和核心竞争力,造成产业之间一盘散沙,产业之间互动能力差。这不仅达不到预期规划,更不会促进产城融合的发展,以郑州新区为例,从2009年至今,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郑州新区形成了五大功能区,但是产业分布和产业聚集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郑州新区产业一览表

数据来源:《郑州新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0)

四、关于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的改进措施

(一)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城市、产业、人和谐发展模式。在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有些村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经济来源,而且村庄也成为城中村,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城市新区产城融合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但会造成新区的人力资源流失和新区产业发展速度降低,还会产生“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发挥引导职能,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宽松的环境,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于培训中的农民给于经济补贴,对于农民自主创业的要缩减贷款的环节。其次,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让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再次,大量的农村居民迁入大城市,会造成城市拥堵加剧,教育和医疗资源紧缺;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可能会造成“马太效应”。所以体制的改革要全面的进行,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只有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更好的促进“产城融合”的发展。

(二)加强新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新区建设往往都忽略了社会服务的功能,满足不了新区居民的各项需求。因此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要把社会服务建设作为重点。在这方面有几点建议,第一,城市新区社会服务功能的发展既要强调协调,又要强调与时俱进。第二,要制定完善新区社会服务事业的规划,国内可以借鉴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经验,制定城市新区社会服务发展计划,要有针对性,要涉及到不同层次的群体。第三,要加强政府、市场和城市之间协同合作。除了基本的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外,其它的社会服务由非政府组织或者私人提供,政府要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再者要大力扶持新区继续的社会服务建设,并健全发展机制。第四,要完善社会运作机制,要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格局。

(三)新区建设与功能用地混合使用。新区的建设,就内部而言要保持城市的各项功能的均衡,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功能的独立化和空间环境生态化。一些传统的城市受到雅典的影响,对于雅典中指出的“规划城市的目的就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运行。”这一观点有所误解,误解为每种功能都要有一个特定的区域,因而造成城市各项功能用地的空间割裂。为了保证新区的城市功能合理配置,可以参考雅典所述的功能进行分类组织,在保证主导产业用地的情况下,对剩余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兼顾其它功能的有机融合。以郑州新区为例,组团发展是郑州新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每个组团内部都应该有产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市政基础设施等,在组团内要满足居民各种日常生活所需,在组团功能区之间,则要通过交通网连接起来,并给城市以后的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珏磊常州“鬼城”:造城运动导致新城区楼盘集中入住率极低二、三线城市地产经济再引质疑[N].时代周报,2013(31):8

[2] 罗理章,张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中国[J].城市问题,2012(9):9 -11

[3] 王青.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8(11):47 -52

[4] 冯春萍.德国鲁尔工业区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3(2):47-52

[5] 刘荣增,王淑华. 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 2013(6):18-22

第7篇

由于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缺乏明确认识,目前有些地方的城建档案工作无论是管理方式,还是利用手段,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城建档案信息利用数量和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改变传统档案管理与利用方式,带动和促进各项业务建设的动力,着力推动城建档案业务建设的重心向信息化建设全面转移,从根本上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工作的创新。

二、树立全新的档案工作理念,积极应对信息化给档案管理带来的变革

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由软件、硬件、数据三部分组成。其中,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可以通过引进得到,唯独数据库的构筑只能依靠自己扎实建设。因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和成功运作,要靠基础数据的支撑和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为此,必须努力将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调整到适应信息化建设上来。一方面,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联系实际,不断加大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应用工作的力度,积极扩展研发成果和实际应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档案管理和档案数字化工作,推动主要业务工作重点有序向信息化建设全面转移。

三、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数字化、网络化不等于信息化。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的制定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等同于信息化建设,而应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2.立足现实,加强标准化建设。城建档案信息技术处理,既有地域上的差异性,又有业务上的共同性。目前,各地城建档案馆普遍单独进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无论是经济性、通用性都不利于协调统一。当务之急是加强城建档案馆之间的横向联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把计算机应用及适合共性特点的软件开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要力求软件功能设计既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应用性,争取在最大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以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确保“城市记忆”功能的实现。城建档案集中、系统地保存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信息优势。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要解决好与城市建设系统各专业、各行业及其管理环节上的合作,实现城建档案信息与相关信息的融合贯通,还要解决好信息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安全传输问题,确保“城市记忆”功能的实现。

4.注重质量,加强特色建设。信息化不应流于表面和形式,而是要注重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档案信息是否适合用户需求,是否实现了档案服务功能的全面拓展和最大优化。如果传输的档案信息不能被接受和利用,那么信息化就意义不大。为此,城建档案工作必须与社会广泛联系,了解社会需求,掌握信息利用规律,深入挖掘馆藏潜力,注重特色建设,在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充分体现吸引用户的魅力。

5.着重用户的实际与需求。不同方面的用户是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用者,但由于受计算机知识等因素的制约,使城建档案信息化与一些用户还有一定距离。重要的是要建设一种便捷的、更加适应用户需求的新型档案信息服务关系,充分照顾用户需求,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

6.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培养。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原来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着力培养一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对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至关重要。首先,要重视对现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大家创造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的机会。其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招聘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招聘信息化专业人才要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实行用人制度上的社会化运作。通过实行培养现有人员和引进专业人员的办法,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时得心应手。

第8篇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在城镇化视阈下,如何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就如何做好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分析探讨,论述中结合具体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工作,就其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城镇化新型城镇以人为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从嘉兴市城镇化推进现况来看,我们在深入推进嘉兴市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嘉兴市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的需要,如何统筹城乡一体化,兼顾三化同步进行,则是评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嘉兴市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制约瓶颈

嘉兴自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联动推进“多规合一”,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省、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展良好,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列全省首位,已进入全面融合A段。尽管如此,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认识不统一,缺乏协作发展。对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的认识还不统一,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产业的空间布局散,缺乏整体规划。我市网络型结构体系虽然清晰,但系统有机性较差,各行政主体限于自身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没有形成有效的分工联系和相互衔接。

2.工业化体系仍待完善,园区科技能力有待提高。园区科技优势并不明显,没有很好的利用嘉兴市的区位和科教优势,加之各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意识不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另外还有部分城镇工业园区建成后只注重招商引资成绩,对于工业园区的保障机制建设不完善,造成政策监管、劳动力、污染治理、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漏洞和管理偏差。

3.农业产业化尚未具规模,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基本上处于低层次的企业集中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效应尚未体现,产业竞争力不强。尽管近些年嘉兴市在畜牧养殖、高端花卉苗木、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家庭农场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县域产业结构失衡,同质化严重,农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不足,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

4.城镇化水平依旧不高,城区发展品牌亮点不够突出。城镇化水平不高反映在“半城镇化”等问题上。嘉兴市在解决农民工市民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存在“半城镇化”现象,也就是农民、农民工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民工与市民还没有融为一体。市域城镇规模偏小,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竞争力弱,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快嘉兴市现代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1.构建工业化产业体系,支撑城乡经济的崛起

第一,力主“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招商引资的原则,不断完善园区投资,多渠道为园区筹募启动资金,为园区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第二,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服务能力,如加固工业园区生产车间、大棚等硬件设施,确保园区投入生产的安全性等;第三、借鉴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在嘉兴市城镇化建设中,选择有条件的区域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试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实施一批低碳经济重点开发项目,并从资金、技术、税收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2.打造城镇化文化品牌,赋予城乡统筹新内涵

其一,完善城镇规划建设机制。一是要注重规划引领,坚持城镇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以全面推进“多规合一”为契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功能等规划,构建区域发展“一张图”;二是实施特色小镇培育机制,规划建设一批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和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优势特色产业吸引人口集聚;三是强化公共服务的水平。力争更加全面的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建立起城乡统筹的财政体制,不断扩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进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其二,落实富民惠民政策。一是当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如解决农民实现身份转型后的就业、定居、社保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应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努力探寻最佳的绩效评价及监督机制,将这些机制的指标全面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从而形成现代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机制;三是需强化公共服务的水平,如建立起城乡统筹的财政体制,扩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3.推动特色农业经济,谱写现代城镇化新篇章

首先,培育乡镇龙头企业。作为蔬菜产业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带领农民生产致富的关键要素。创造性利用“龙头企业+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规范生产。

其次,发展模式创新。根据各镇特色农业基础,推动“万元千斤”农作模式“扩容”升级,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培育职业农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产模式更加丰富。

再次,整合旅游资源。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广度”和“精度”。集中攻坚,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已有成果。用好政策,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和示范作用的美丽乡村“精品点”,持续推进“整洁型”美丽乡村建设。

三、结束语

总之,建设现代城镇化是一场长久的工作,也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为此,我们不能只为了加快农村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却忽视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等相关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时代赋予的发展使命和机遇,朝着“三化同步”的道路努力前进,为嘉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最终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娜,刘政永.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

[2]郑明.浙西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