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园景观概念

公园景观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0 14:49: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园景观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园景观概念

第1篇

摘要:指出了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晚,对其功能评价体系、健康评价体系不完善,综述了我国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为建立科学的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健康体系;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王 勇(1983―),男,辽宁丹东人,满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4503

1 引言

保护湿地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稳态、环境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从2004年开始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杭州试点启动,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随后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有无锡梁鸿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北京湿地公园、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汉石桥湿地公园、洪泽湖湿地公园。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以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人提出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湿地公园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是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我国对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对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的研究较为落后,尚没有完整、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知识,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生态学方法等,对在建设湿地公园当中已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用已有研究成果预计可能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湿地公园健康分析评价体系,推动湿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 景观健康分析

2.1 景观健康的内涵

景观是指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经济的加速发展及社会变革,使得人类对环境的干扰成倍增长。景观的功能遭到破坏和阻碍,有些景观正在逐渐受到污染,直至退化消失。景观退化的主要特征是景观的主要性质如生物多样性、异质性、整体性等遭受破坏,景观破碎化水平变高,景观功能不完整、环境稳定性差,受到胁迫后恢复能力变低等。

“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Leopold认为景观健康是“土地的自更新能力,即土地在人类利用下未损伤自身的机能”。目前关于景观健康还未统一概念,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有各自不同的概念阐述,曹宇等结合了前人的论述,给出了景观健康的定义:在积极干扰下,人类对景观进行影响,但不导致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和其正常效用;在一定周期内,由干扰导致的景观演变不会波及到周围的景观秩序[1]。

在国内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是景观健康的研究比较少。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一种正常状态,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及人类健康的整体性[1]。与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不同的是,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蕴含着其在研究城市的格局、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比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更为合适的尺度,而且景观健康体现了一种“动态平衡”,景观原来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可以通过格局的重新构建达到一种新的平衡[2,3]。由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景观健康研究仅限于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论的研究,对案例研究较少。

2.2 景观健康的标准

从景观角度考虑,景观健康需要满足两个主要目标:产生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不会因为人类的干扰而受到大幅度变化;具有不断适应未来变化进行调整的能力[1]。

作为新概念,景观健康的标准未得到统一,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内容为包括健康的景观有稳定的持续性,在没有外界扰动下,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内稳态能力强,在受到干扰情况后,可以维持或恢复自身正常的能力;不会危及到邻近景观环境或是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具有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可以提供动植物的生理过程所需的基础,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并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服务功能;具有景观美学效益,能够提供文化、科学、精神支持[1]。

3 湿地公园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规模正在日渐萎缩,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重视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恢复生物栖息地。目前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和维持、扩大湿地面积的有效途径[4]。近些年来国外对湿地公园主要从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国际著名湿地公园一般建设在自然湿地保护区周围,通常作为国家公园的补充,甚至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5]。

我国湿地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湿地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基础资源调查,但是在湿地公园建设研究方面目前十分薄弱,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对湿地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湿地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湿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仍处于起步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景观建设、景观价值评价等方面,尽管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还不成熟,但是公园建设方兴未艾。据统计,全国己部分建成、新建及正在规划中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共68个,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命名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计37处[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湿地公园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领域侧重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湿地的评价与监测、栖息地重建等方面,应用湿地生态系统原理于城市发展、污水处理、雨水回收、景观美学的实例较少,并且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5]。对于湿地的健康体系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也日益走向成熟,但已有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近些年,主要从生态系统、流域、景观生态的角度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6~9],结合湿地公园特征的景观健康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对于湿地公园本身的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探讨,缺乏完整的系统的案例分析、定性研究和理论探讨[10]。

4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体系

建立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突出湿地公园本身的具有主体性、生态型和自然性。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新的目标和评判准则,通过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可以为以后中国湿地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依据。

4.1 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原则

景观健康是一种景观与人类互不干涉而又互惠互利的状态[2]。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涉及多个方面,指标体系要能够完整准确的反映湿地公园健康状况,具体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发展水平。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概念清晰、涵义明确,可以进行量化处理,而且指标之间既要有内在联系,又要避免产生冗余。

(2)综合性原则。由于湿地公园的景观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美学的复合系统,应该全面反映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美学系统的主要属性,在这个研究框架内进行研究,才能对景观健康做出科学的评价。

(3)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湿地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便于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区域比较研究,应尽可能选取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科学指导实际工作。而且评价指标不是越多越好,保证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于反映湿地公园景观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要可测量,数据便于统计和计算。

(4)区域性原则。不同湿地公园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差异,选取的指标应尽量符合本地的研究特点,突出地域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可以反映各个方面的特征。

4.2 指标的选取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的核心,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主要包括景观变化、生物物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指标。景观变化包括的要素有景观生态类型变化指标、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生物物理的要素有大气、水体、废物处理率、地利清洁度、公园设施系统的有效性和老化程度等;生态环境的要素有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生产力指标、植物覆盖率、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等;社会经济的要素有湿地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视觉与美学价值、科学和文化价值、GDP年均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社会整体风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融资能力的提高等。

对于任何评价系统而言,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确立与选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质量高低。指标的筛选要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选取可以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代表性指标[11]。

4.3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方法

湿地评价是对湿地管理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湿地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综合指数法和景观生态法等。由于湿地评价目的、标准、湿地类型或者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国湿地评价目前还局限在单一湿地的评价,对景观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还停留在概念、标准上。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可以为湿地管理和湿地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依据。从景观健康角度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研究比较缺乏,系统、科学研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将会成为湿地研究的新课题。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由于景观健康评价设计涉及诸多领域,所以要基于综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等原则选取指标,可以采用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较为常用的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景观健康,其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的目的、原则建立符合地域特征的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和子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首先构造次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计算特征根、特征向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利用景观变化指标、生物物理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

建立评价模型,表达式为:

2012年3月绿 色 科 技第3期LHI=∑ni=1WLHIiCLHIi。

LHI为景观健康指数(landscape health index),WLHIi为第i指标的一级权重值,CLHIi为第i指标的等级量化值,LHI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景观健康指数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通过模型公式计算出的结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

5 结语

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也不健全。迄今为止尚没有我国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外国学者针对我国的湿地情况从景观的角度对湿地公园进行评估,本文给出关于湿地公园健康评价的内涵、指标层及其方法,旨在探讨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推动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 宇,哈斯巴根,宋冬梅,等.景观健康概念、特征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 511~1 515.

[2] 王亚平.青岛城市景观健康评价与空间结构优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 姚静娴,林元敏,徐晓华,等.福州市景观健康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151~156.

[4] 许 婷,简敏菲.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 753~8 755.

[5] 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以常熟尚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6] Administrative offices of the inshore monitoring(USEPA).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haracteristic of estuary[M].Beijing:Ocean Press,1997.

[7] Zhang X P,Yang Q K,Li R.Diagnostic Indicators of Catchments Health~A New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J].Bulle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8,18(4):57~62.

[8] Rapport D J.Evaluating and scope health:integrating societal goals and biophysical progres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8(53):1~15.

[9] Rapport D J.Evolution of indicators Ecosystem Health.In:Daniel,H.eds.Ecological Indicators[M].Barking: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Ltd,1992.

第2篇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旅游 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 经济 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 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 历史 。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 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 科学 、 教育 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 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 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 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 内容 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随着“森林 旅游 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 发展 越来越快, 影响 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 问题 ,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 自然 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 然性较强、 科学 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 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 社会 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禁区”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 目前 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 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3篇

关键词:森林公园树种规划

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假日旅游蓬勃兴起。长期居住在喧闹城市中的人们开始不满足过去城市中一般的园林情趣,而逐渐热衷于山林野趣的寻觅,对森林公园宁静自然环境的生态游憩需求大大增长。森林公园以其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渐渐成为人们户外游憩的首选之地,成为游憩开发的主要潮流。因此,森林公园的设计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对森林公园的树种规划进行研究[1]。

2、森林公园的概念

森林公园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上有不同的说法,虽然不同学者对森林公园的概念各不相同,但其实质都是以森林景观为背景,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旅游及教科文活动的区域。1999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等级评定》国家标准,对“森林公园”作了科学的定义,并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指出“森林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质量,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且依法定程序申报和批准的森林地域”[2]。明确指出森林公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达不到下列要求的,都不能称为森林公园。第一,要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区域界限;第二,是区域的特点,即要有森林景观为背景或依托;第三,该区域范围必须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要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区域内能够为游人提供健身、游憩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活动;第四,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的申报和批准[3]。

3、森林公园树种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1整体化原则

森林公园的规划不仅仅是对所要规划的具体区域范围进行的,还要考虑到其周边环境对公园规划的作用。这样对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经济的收入都会有很高的附加值。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之间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做到全面的了解,规划设计时有效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森林公园本身的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和人文景观才得到统一的同时,与周边的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才能提高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效果。公园总体规划布局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游览与生产和服务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地域空间从公园的全局考虑做到因地制宜满足森林公园多种功能需要。以游览区为核心,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合理有效的组织各种功能系统,突出各功能区特点的同时,又要注重总体的协调发展,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2自然野趣原则

森林公园开发的基础就是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人们选择森林公园旅游的

目的也是为了亲近自然、陶冶情操,用大自然的景色来减轻生活工作的压力,规

划设计时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景点、基础公用设施等要与自然景色融合,保持其自然野趣的特点。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森林公园建立是为了便于人们接触自然,满足人们生态旅游的需求,但森林公园的宗旨是保护自然资源、恢复生态,使资源能够得到永久的维护和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造福子孙后代,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又能使资源可持续利用,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4、森林公园绿化树种规划的应用

森林反映热带雨林景观为主并创造一些以棕桐植物为主的园林景观,更充分的体现出热带雨林风光。

4.1组成有层次,代表热带景观感的人工群落

由于森林公园环境条件优越,植物种类丰富,园林中不乏耐阴的植物种类,故极易配植成具有垂直层次,热带景观的人工栽培群落。

(1)上层乔木有:

椰子、大王棕、小叶榕、高山榕、樟树、榄仁树、小叶榄仁、山竹子、木棉、瓜哇木棉、海南红豆、石粟、珍贵树种有:糖棕、霸王棕、降香黄檀等

(2)木本耐阴植物有:

竹柏、罗汉松、米兰、九里香、红背桂、鹰爪、山茶、含笑、海桐、鸭脚木、朱蕉、棕竹、鱼尾葵、散尾葵、轴搁、三药槟榔、软叶刺葵、鸡蛋花、珍贵树种有龙血树等。

(3)藤本耐阴植物有:

龟背竹、绿萝、爬墙虎、合果芋、麒麟尾等。

(4)耐阴草本及蔗类植物有:

蜘蛛抱蛋、虎尾兰、海芋、亮丝草、花叶竹芋、白掌、紫背竹芋、红宝石、绿宝石、贤旅、鸟巢族、扇叶铁线旅、珍贵树种有秒锣

(5)森林公园园林可以进行如下配置

榄仁十油棕一夜来香+米兰一白掌+蜘蛛抱蛋+绿宝石

樟树一鹰爪+山茶+含笑一蜘蛛抱蛋

4.2充分利用棕桐科植物的景观

森林公园棕桐科植物资源丰富・,可配置成棕桐群落及与其它灌木配置成具有大自然的热带景观。如:以大型蒲葵、椰子、鸡蛋花、美人蕉、宝巾等组景起到层次多变,步移景异的效果。

4.3充分利用榕树的景观

小鸟天堂独木成林的景象可借鉴,榕属植物多具有气根垂地,人地生根的特点,经过扶持,可以形成一木多干现象。森林公园原兰圃内的高山榕现有十来根气根人土生根,地下与气根上爬满绿萝,大大增加层次和景观,是值得提倡的。

4.4充分利用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树种

森林公园是进行锻炼的场所,因此公园的锻炼区要配置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树种如:柏、柑、袖子、肉桂、山茶、木模、合欢、吊兰等,同时要避免市民不宜在树下锻炼的树种如;龙眼、米兰、银桦、芒果、接骨木、红花夹竹桃、含羞草等。

4.5大量应用花大、色艳,具有香味及彩叶的植物种类及地被植物,也体现热带风光的一个特点。

5、结论

规划要始终做到与实际建设协调发展,甚至要先行。森林公园作为一个蓬勃

发展的森林保护、旅游载体,其一直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因此,森林公园的规划也要保持更新、发展,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要从更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关注森林树种规划问题,并取得更多的基础资料及研究结果,以运用到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陈鑫峰,王雁.森林美剖析-圭论森林植物的形式美[J].林业科学,2001,37(2):122-130.

第4篇

【关键词】 邻里;公共空间;设计;交往

“邻里”这一概念是伴随着“邻里单位”思想的诞生而产生的。美国社会学家科拉伦斯・ 佩里(Clarence Perry)在1929年《纽约区域规划和他的环境》(Regional planning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邻里单位”的设计思想。他指出,邻里单位设计要考虑六个要素: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街道系统[1]。

在中国,“邻里”这一概念很少运用在公园设计以及公共空间设计中。我国近期公园分类系统设想将公园分为基干公园和特色公园,其中基干公园分为居住小区游园、居住区综合性公园、区级综合性公园、市级综合性公园;特色公园分为:儿童公园、游乐公园、文化旅游公园、文物古迹公园、历史名园、纪念性公园、风景名胜公园、郊野公园、植物园、专类植物园、盆景园、动物园、专类动物园、其他专类性公园。单从统计资料来看,中国公园的类型似乎很多,但究其实质,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如科技公园、体育公园、少年公园、老年公园等一些专属类公园的数量很少,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的数量也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一些规模较大的专类性公园和纪念性公园在内容设置上正向综合性公园演变。在一个城市,一般政府部门也会大力规划和建造城市主题公园,用于树立城市形象和对外宣传,而对于邻里公共空间和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的重视就少的多。

“邻里”公共空间作为公共服务性设施是要建立一种满足邻里需求,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生态社区。所以我们领会“邻里”概念,应从人情、人性需要方面出发,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设计概念。所以,邻里公共空间应该是这样一种城市开放空间: 由草地、林地和种植区等软质景观组成, 通常位于街区内, 其细部和设施服务用于不同类型的活动, 如运动、休闲等, 具体用途依邻里的密度和区位而定, 主要服务于当地的步行者。

以北方一个小县城为例,我们仔细观察了“邻里”单位内的人群活动。通过连续几个月持续在自己住所半径为2公里内的“邻里”公共空间进行观察,距离住所1公里处是这个县城的唯一一条河流――万福河,近几年,沿着万福河规划出了一系列带状滨河景观区域。这条带状景观区沿河流设计,东西走向,分四块区域,我们考察的是距离自己住所最近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块区域,这块区域内有两处高大的林木区,三块铺着水泥方砖的空地,距离河流的北面大概四五十米处有高约2米的堤坝,堤坝上设有健身器械。于是这条带状景观区域成了附近居住区甚至是半个县城的邻里活动中心。由于县城邻里单位的绿地、景观、公园少之又少,滨河景观带的形成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所以尽管这个滨河景观带并没有出色的设计理念,除了天气寒冷的冬季,其余大多数时候,使用率还是很高的。我们仔细观察了使用滨河景观休闲区的人群,其中,大多数为老人和孩子。很多退休的中老年人在此处的开阔地进行太极拳、舞剑、扭秧歌、耍鞭等一系列的健身活动,时间大多数为下午和吃过晚饭;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老人,每天来到这里就是和朋友聊聊天,消磨消磨时间。其次是孩子(这里的孩子指3岁以下儿童),因这类儿童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没上幼儿园,要由大人看护,这些儿童每天由大人陪伴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结识小朋友,到健身器械上玩耍,时间大多为上午10点之后到下午4点之前,随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两类人群比较固定,很多老人都是相约到这里进行健身活动,时间、地点也相对固定,有大人陪伴的儿童大多数都是邻里街坊,每天基本都是这些人,所以大多相互之间都认识,会打招呼,会进行交谈。另外还有一些流动性较大的人群,有放学或者是相约到某个地方去的路经此地的中小学生,在健身器械上玩耍一会儿,几个人在此打闹一会儿;偶尔还会有一些谈恋爱的在此小坐一会儿;还有一些过路者在此休息一会儿。这块“邻里”公共区域,有专门对植物进行维护的人员,主要是对植物进行灌溉和修剪,也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清扫落叶和垃圾,保持环境卫生。(如下图)

从以上情况得知,“邻里”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接触自然,与人交往的地方,不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而是要供人使用、使人参与、让人成为其中一部分的。“邻里”公共空间是供人分享快乐、倾诉烦恼的场所,是寄托希望并使其成为具有归属感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行为, 任何公共空间都没有意义。所以,在邻里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中, 要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满足人的身心需要,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于“邻里”公共空间的设计, 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 要考虑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在到处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含有绿色树木、花草的公共休闲空间一直被认为是城市中的绿洲,对于那些到此地的人们和过路者而言, “邻里”公共空间的自然环境首先要带给他们感官上的放松, 使人觉得是在与自然界亲密接触,满足人们渴望户外的心理。所以,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创造富有变化的自然环境, 把人们渴望接触自然的感觉最大化。如提供不同颜色及形状的植物, 栽植芬芳的观花乔灌木及可吸引鸟类的植物。二是可以提供解说性标牌来标明植物的种类或公园的设施与特色,增加其知识性与趣味性。三是给那些不需要大量修剪的树木以适当的空间,使其能够净化空气,而且很大程度上我们是用树木来划分层次和界定树下的使用空间的,而不是树下的草地和花床。四是保留一块让植物自然生长的地方,附近的人们还可以栽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这样一块地方可以在人与区域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联系,使其更具有归属感。五是在区域内,弄清场地的小气候, 日照、阴影、避风等自然因素将会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其次,要考虑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虽然“邻里”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大多数是去“ 接触自然” 、“ 放松身心”, 但通过观察却发现,人们在公园内许多情况下是在进行社会交往。比如,有些带孩子去玩的家长更多的是考虑孩子在这里不会孤单,不会自闭,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嬉戏甚至吵闹,自己也可以和别的家长交流育儿经验以及倾诉烦恼。大多数的老人来到这里就是要和邻里街坊聊聊天,下下棋,消磨时间的。那些进行健身活动的中老年人的主要目的也是参加社会活动,增加退休后与人交往的次数。所以,“邻里”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最大化的考虑公众参与,设计之前对邻里社区进行调查采访,而不是一味盲目的进行程式化的设计,由此才能得出“邻里”的真正需求。

【注 释】

[1][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俞孔坚, 孙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李永雄,陈明仪,陈俊.试论中国公园的分类与发展趋势[J] .中国园林,1996.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第5篇

随著时代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城市景观建设也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陵园,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以陵墓为主的园林”。实际上,陵园作为一种纪念性景观,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纪念、教育与游憩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

而纪念性园林的准确含义是人类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纪念性建筑和纪念性雕塑,是一个更大的尺度概念,其中包含了建筑、雕塑等人工因素和山水、植物等自然因素,并且功能也较复杂,更加需要强调整体统一和有机组合。因此陵园的景观设计也是多方面,多学科的融合,全方位的发展。它既有一定得特殊性,又要结合时代的特征,除了一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等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笔者有幸参与了几个陵园的景观设计,本文就上海福寿园的百合园、云杉园与银桂园为例,与同行进行交流。

现代陵园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代陵园的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就是‘陵园变公园’。

陵园变公园,墓葬文化与旅游文化融会后产生人文旅游,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习以为常的事。从直观上来讲,那些地方不能称之为‘陵园’,其实际效果就是‘公园’。但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在常人的意识形态中陵园还是陵园,并不是公园。所以作为当前的陵园景观设计,如何合理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现代景观的造园手法,来展现一个新的陵园生态空间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以“环境园林化、功能多样化、景点群体化”作为设计指导思想。营造人性化、多元化的亲人空间,并且营造多层次交往空间,结合自然资源,突出纪念主题,打造休闲场所。

以百合园、银杉园为例,现代陵园中的休闲活动景观空间

上海福寿园地处青浦城南,佘山景畔。前期的西园以中式风格为主;东园定位为现代式陵园。

东园的整体规划为块状区域,其中大部分为缅怀悼念的墓葬区域,另一部分为公共休闲活动的景观空间,百合园、云杉园则是公共休闲活动空间最大的代表地块。原景观设计主要体现的是植物景观,为大树、草坪空间为主,极少的硬体休息空间,且由于密闭性的不足而使得远处的墓葬区净入眼帘。

结合上述的现场实际情况,在设计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提出了改造设计方案。

主题——打造明亮的、充满开放感的景观休闲空间。

陵园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设计中应尽量地凸显阳光生活,营造亲情氛围。来陵园参观的有二种人群,一种是来缅怀先人的,另一种是来观光游览的。因此充满开放感的景观空间更能让人舒缓心情,享受环境。

硬体景观——百合园与云杉园分别采用不同的景观设计手法。百合园以百合广场为中心,整体造型以圆形为主,象征者完美、圆满、纯洁,就象百合一样。而云杉代表挺拔、现代、冷峻故整个园子以现代构成为主,体现出视觉的冲击力。莲花池的许愿空间,整形绿篱所代表的轮回概念,百合广场象征的冥想空间。这些概念又展现了现代陵园的人文思想。

交通—— 百合园以一条贯通南北的园路为主要游览线路,其间通过与一些景观节点的结合,分支出一些小园路,体现出‘景点群体化’的景观设计思想。云杉园则由统一的直线型小园路相互交错连接成一体,并且不断地延伸同百合园道路体系相互融合,形成整个地块的交通循环。

地形——原地块的整体地势较平坦,新设计中尽量采用原地形环境,局部如北侧入口空间,中心景观空间设置一些微地形,易形成焦点景观。

景观雕塑小品——设计中的雕塑台等通过设置一些具代表性的雕塑,可以充分地展现人文思想。

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陵园的特殊性,将来的草坪空间,大树空间都可以采用新型的草坪葬、树葬等,让逝者徜徉在鲜花树林中。

建成这样一块绿地,让人步入陵园首先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草坪、鲜花、与之相协调的园林小品等,能够有效地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抑感。

以银桂园为例,现代陵园中的缅怀悼念区景观空间

东园中的银桂园是作为商业墓葬开发的地块。传统的墓葬区设计通常尽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相连的墓碑,考虑到商业成本,建设方也会尽可能多的增加墓碑,局部点缀一些小树木,但是这样一来,根本不能称之为景观。

整个“银桂园”采用弧线造型,弧线代表者源远流长,代表者坚韧,同时又暗含“月有阴晴圆缺、盈满变化”的意义。道路交通上采用环通形式,可以自由通行,这样即使来祭奠的人再多,也不会发生拥堵的现象。其中主要以两条交叉的主园路,一条环形道路,来连接三个景观节点。

营造中心主题景观小广场,以“银桂映月”为主题文化。这个小广场的整体造型采用流线型,同时通过台阶与景墙的相互结合,营造出丰富的高差变化,可以增加景观的立体美感。植物上在中心的树池中种植几株较大的月桂树,月桂树代表荣耀与胜利,也融合了桂与月的主题。 对南北两个入口上的处理,北侧入口为人流主要到来的地方,设置一个流动的小水景,水景整体形状似螺旋型,暗含“月”的变幻意义。南入口则通过一棵大银桂树来点出“桂”的含义,一南一北结合起来又形成“银桂映月”的主题。 沿岸的自然生态林保留,北侧入口两侧种植密林区域,东侧沿道路设置隔离绿化带,使得此处不受其他区域块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景观设计,能够打破那种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努力营造一种祥和、安逸的氛围,达到人文纪念园和陵园公园化的概念。用设计公园的手法来设计陵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现代陵园的纪念、休闲、旅游定位大大体现了它的可参与性,易于吸引区域性的市民及外来游客。郁郁葱葱的树林、合理有序的景观规划是进行休闲活动的最佳前提,锻炼身体之余,还可以充分接触舒适的负离子环境是人们乐于接受的最佳生活状态。

总之,现代陵园景观设计的构思应以“环境园林化、功能多样化、景点群体化”作为指导思想,按照立足长远、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力打造一个回归自然,休闲舒适,充满文化情趣,既可缅怀先烈,追忆历史,又能休闲娱乐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 刘滨谊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内容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随着“森林旅游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

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社会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目前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7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 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 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 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 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 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都江堰风景区分为离堆公园、渠首三大主题工程、二王庙和玉垒山公园四大部分,其景观各有侧重,包含不同的文化意涵。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8篇

关键词:都市主义;景观设计;实践

一、前言

目前在欧美的规划与景观设计界,landscape urbanism(中文翻译“景观都市主义”)正成为一个热门词组;国际上一些知名大学,例如伦敦AA School已经开设了landscape urbanism的硕士研究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主任,同时也是Field Operatlon设计工作室的主持人James Comer也因其所倡导的景观都市主义和景观设计作品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新锐设计师;而在学术出版界,2006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出版社出版,Charles Waldheim主编的LdndscapeUrbanism Reader标志着这一新兴领域有了自已的思潮专集。

二、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在理论界,大家都有一致的疑问:“到底什么是landscape urbanism?”。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我们可以将其拆解开分析。Urbanism通常翻译为都市主义,其实问题的症结在这里:“主义”直译为逻辑严密的思路或观点。我们所熟知的马列主义、凯恩斯主义等,他们均有清晰的观点和相关论证。在某一学术领域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已的立场,带有极强的排他性。但都市主义显然不具备这一“素质”。其更多的是指和城市论题相关的各种理论和思想的趋势。在其前面再加上landscape景观,无非就是强化在城市这个区域尺度上需要景观思想的移植或介入。Charles Waldheim在1997年创造的landscape urbanism这个词组在广义上具有三个特点:

1、景观都市主义强调了在广度上,景观设计的能力,模糊了景观学在设计导向还是规划导向上的鸿沟,主张运用生态的观点。

2、探寻设计的话境(work with contextualizationg),即关注场地或城市的尺度、演变过程、空间模型和文化背景等关键条件,从而制定出规划设计的框槊和策略。

3、尊重设计的复杂性(complexity),即在一个项目或者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保持对复杂性的关注。在政治和美学的双重衡量标准上,做到灵活应对和创新。

三、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应用实践

2009年夏,青浦新城绿色水都国际竞赛谢幕。美国FA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在递交的285个国际作品中,初选全票排名第一,在终评也获得了最受欢迎奖。FA事务所视此次竞赛为景观都市主义在中国的一次优秀实践。基于landscape urbanism观点,在设计方案中,始终贯穿了三条规划主线:1、创建水乡生态。2、尊重水乡文脉。3、制定策略,体现功能的复杂与灵活。

FA事务所曾参与过朱家角一带的项目,对当地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江南水乡的印象,归纳为水与人紧密的联系,出门见水,狭长的河道,两边都是当地人生活的痕迹。人和水的尺度人、和人的尺度都尽可能紧凑地衔接在一起,和欧洲的古城确有些相似之处。他们延续着传统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小作坊、渔牧、耕种等等。年轻人多数都会离开去探索大城市,只剩下固守陈规的老人和小孩。FA事务所关心在新的时代里新城居民的需求,他们渴望这里被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商机,但也担心任何的革命都会改变水乡原有的形态和文化,最后只是被城市吞噬而已。新的公园设计基于对新旧城市演变的思考,在现代新型的城市文化的冲击下,原生态生活和文化应有怎样的传承方式。规划设计力求激发城市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但首先要在传统和革新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将生态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基质。

设计场地主要以绿地、水体等大面积的公共休月嶷乐场地为主,从北、东、西三个方向与城市连接,西侧是南北笔直的河道,南侧是贯穿整个青浦的水上通道。FA事务所认为无论从水路或陆路的交通联系上考虑它更窖易和城市生活发生联系,提供了人们户外聚集的最理想场所。也能够更直接韵体现从生态为出发点的设计理念。在对纽约中央公园等城市中心绿地进行分析比较之后,结台思考周边E域的未来发展趋势,FA认为其设计需要提供多种人流聚集的可能性和方向性,也应该在使用功能上,弹性而动态地赋予其以极大的灵活性。

旧时的肌理和形态一直在改变,但生态观念和文化传承却是恒久的线索,规划目标把未来韵“绿色水都”定义为:创建一个自我维系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真正去容纳江南社会文化。

“水一行一间”来自于对江南水乡一种直觉上的描迷,希望“新江南水乡”依然能够延续人们印象中的水乡生活。

水——作为线索联系着整个场地各种功能区域。在自然界中,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不存在直线或折线形态的天然河流。现状的河道多为人工修筑,肌理方正,线路笔直,这些渠化的水系在空问上是不连续的,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河流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与原始的自然动态生态系统是不一致的。在承认使用者对于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的同时,强调要保护自然环境质量。设计中,新开挖一条“之”字形的,贯穿整个场地的河道,然后通过几条蜿蜒的小溪与此新河道沟通,同时联接起周边公园的入口和水边的休闲空间。通过对地貌及生态多样性地恢复,达到建设一个具有河流地貌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动态稳定的。可以自我调节的河流系统。河流的蜿蜒性使得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由于流速不同,在急流和缓流的不同生境条件下,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即急流生物群落和缓流生物群落。同时河道设计充分考虑了游船系统规划,其“之”字形的设计将行船线路加长,河道的宽度类似原生态的水乡街巷,在风向上,游乐区域也被分为迎风区和背风区,很适宜小型游船的水面活动。

间——亦是空间、联系,在公园规划中将赋予新的功能形——就像生活在传统的水乡那样,人们的活动将围绕着水,穿行于水。FA事务所的设计寻求对水乡生活最大可能的还原,与溪流平行的花林将公园切割为若干个灵活韵半公共空间,网状的人流活动,驻留场所和人行桥穿插其间,将岛屿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城市生活被移植到公园内部,并被灵活运用而演化,所有东西叠加在一起形成城市的网络、肌理,规划设计中提供许多公开场所,但不去定义它们的最终月途,当人们使用并融人这里时它自然会被重新定义,风、阳光、水等自然因素作为思考整个空间流向的基础。在空间朝向、场地开发和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都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保材料,种植乡土植物;认真对待对水岸及水底的处理:研究湿度和光照;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来提供公园运转的能源。这些意识不是机械地添加,而根植于对原江南水乡的自我维系的生态系统的理解和尊重。生态设计连接了自然和人文,同时提供给当地居民一个学习的机会,去重新审视和考量人和生态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人和城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