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育新论

语文教育新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0 14:49: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育新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教育新论

第1篇

1.体育教学中缺乏创新思维

一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和其他老师探讨、交流新思想和新方法,总是按照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没有经常自我充电,更新教育观点,增强改革意识,这样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体育项目多,而其中的竞技项目的战术也是变化多端的,所以,教师不能总是依靠老方式去教新内容。作为新时代的体育老师,我们要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争取将学习内容多样化、新颖化、趣味化。例如,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真切地明白体育精神和体育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可以多收集一些奥运比赛的精彩片段供学生欣赏。在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后,也可以安排学生模仿慢动作,或者是让学生作解说员或实况转播的记者,说一些技术描述或谈一些感想,这样就摆脱了死板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2.教学中过分强调一致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过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则和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必须学什么,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一样的要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要求。这样完全抹杀了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学生畏惧体育课的心理极易产生,很多学生甚至讨厌体育。

二、实现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对策

1.树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

作为初中体育老师,我们要从传统的以教授基本运动技能为中心,以分数第一位为目标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创立新理念,树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技能,自主锻炼身体,在运动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在体育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体验团体合作的力量与重要性。

2.兼顾全体,实行个性化教育

由于我们面对的学生人数多,每个班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学生又有差异性,所以这就要求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特殊要求。不同的学情要求老师变化多种策略方法,采用层次性的有梯度的教学方法与步骤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而激发学生体育热情,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女生可能比较喜欢一些运动量小而且带有艺术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开展跳皮筋比赛,看看谁跳出的花样多而且编出的歌谣美。

3.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创新模式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改变陈旧的模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达到高效优质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学生闷闷不乐地反复练习,可就是学不会,完全看不到运动的活力与激情。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分解法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然后利用示范法,通过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必要时可以采用口诀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练习。待学生掌握后,可以设计趣味性和竞争性强的游戏活动,展开拓展运动,帮助学生提高练习,又能在团队合作中提升协作能力。

4.开发利用体育资源

我们要在深挖教材的同时,注意结合学情合理地开发利用校本教材。因为各个地区的教学条件不同,学生的基础情况也不同,所以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实情进行改编教材,创编教材,利用现有的条件自己设计出一些新的游戏活动和体育设施,彻底改变“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学模式。

三、总结

第2篇

客观事物反映在人脑中,经过加工,就形成思维内容;思维的结果,用语音表达出来,就成为口头语言;用文字写出来,就成为文章。也就是说,即使学生有大量的事物积累,如果不会动脑思考,也不会说出有条理的口头语言,更不会写出像样的文章。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用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更新和拓宽教师语文教学思维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表象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物质基础,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依赖感知的特点,可以使各种事物的个体特点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因此,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储存更多的表象。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阅读更多的图书,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储存更多的形象记忆。

联想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最基本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大语文”的教学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从模仿课文到创造联想和想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训练,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不断步入“图文并茂”的意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有效地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最高形式,就是借助于正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进行的。语言是一切思维形式的外壳。运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行更深入细致地分析语言文字,有利于落实“双基”教学。如理解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就不能单纯按纯粹的语言教材进行讲解,而必须重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运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领会语言文字旺盛的生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一个过程一个过程地向前推进,每前进一步,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提高了一步。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从段落入手,由段到篇,多读精讲,精心设计板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学习和掌握作者逻辑思维的表达过程。其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时地精心布置作业,把观察、思维、表达结为一体,让学生趁热打铁,及时观察周围的自己喜爱的事物,乐于思考,勤于动口动手,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别人听,以短文的形式写下来,可写入自己的“行为录”或日记中,甚至写入作文。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受益终身,受益于逻辑思维的发展,受益于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实现创新,关键是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要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始。抓紧、抓实、抓好。

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是对客观世界提供哪怕是一点一滴的独到见解,贡献哪怕是极其微小但是从来没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凡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发现、掌握他所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都应算是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劳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促进学生求同思维(利用已有的信息,达到某一正确的结论)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指沿着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以解决新的问题,它的特点是有创造想象参与,而不完全依赖于现成的材料。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探索未知的知识境界,提出自己特殊的见解,不断塑造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一是鼓励学生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有创造能力,坚信只要自己打开想象的大门,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上多自由发言,多自由发问,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二是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教学过程,把更多的思考机会给予学生,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并密切注意肯定点滴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创造。

总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互动的。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好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优势,就一定能够不断地提高语文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就一定能够不断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将教师的讲为主导化为引导。顾名思义,引导就是点拨。如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在关键的衔接过渡的地方,或者课文的精华部分,略微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思索提高。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变教师灌输为主为自己探究为主。不要担心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只有经过挫折的进步才会效果卓着。新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但同学之间也要合作讨论、取长补短。要给予学生选取视角和不同学习方法的权力,以获取学生们不同的思考结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教师要归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解答。

    二、探索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法的有效途径

    1.帮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方法。传统的授课模式每课必分段,要归纳段落的意思,还要概括中心思想。新理念要根据课文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课堂教学分析多样化、个性化,还要允许多样并存。如有的课文要大家一起学习,然后再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课文的大意,找出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写作理念和技巧。有的课则可以由重点部分切入,以局部看全部,引导学生先从重点段学起,再依次自学其他部分。还有的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从有趣的段落入手再予以展开,但注意要视整篇课文为一体,要依据作者的思路进行完善。个别的课,可以安排学生以自学为主,合作学习为辅。鼓励学生自学,在学习中遇到难点、疑点,尽量让学生用工具书解决,实在困难的教师再予以讲解。

    2.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培养语感。读的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提高的过程,阅读以学生为主体,也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完善过程,学生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首先确定读的目标,然后确定读的重点,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比较效果,这些都构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倡导读书,尤其提倡自读,侧重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齐读也不要放弃,要有度,不是不能用,但要有分寸。读书是一个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边读边积累,多读会形成语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并在读前提出要求,在激励中纠正错误,最后总结归纳。所有的这一切要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不要着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鼓励学生按正确的思路思考。

    3.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积累。多读是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的捷径,进而理解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特定意义。引导学生按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方法去学习。教师首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侧重予以讲解。要改变传统教学节奏慢效率低的缺点,立足新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精炼,学生也要做到言简意赅。每个教学环节要科学合理,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问题耽误解决主要问题的时间,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尽量课下解决,保证教学进程有序进行。

第4篇

一、爱心教育的起始点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爱,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爱是相互的,只有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在日常和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缺少父母疼爱的孩子,由于感受不到爱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分享不到父母及他人的真情,容易失去自爱、自信和对社会的热情,他们对生活冷淡,对人冷漠,对前途无望,对未来失去想象和憧憬。反之,生活在父母用爱筑成小家中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乐观,在他们好奇的眼里,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担任三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数学老师,今年的六一既是孩子们的节日,又是我们班上一个学生的生日,可是这个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已经几年没有过过生日了。因此,我在班上为她设计了个小的生日聚会。六一儿童节那天,孩子们开心的参加完学校的活动后,我领着他们回到班上一起庆祝。我说今天除了是六一儿童节你们的节日外同时也是我们班马杨同学的生日,让我们共同为她庆祝好不好!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生日蛋糕拿出来,把蜡烛一一点亮,就在所有蜡烛都全部亮起来的那一刻,孩子们用一双双大大的眼睛深深地凝视着她,都不约而同的唱起了生日歌。最后,他们又都齐声对她说:“祝马杨,生日快乐”。就在这一刻,她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我也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

二、爱心教育贵在渗透、融汇,落实在教育各环节的一点一滴中,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爱心教育不能挂在嘴边,而是渗透、融汇于知识学习、课外活动、生活琐事中。

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上课时爱东张西望不认真;做功课的时候反映特别慢;和同学在一起时也不怎么说话。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记得在一次班级活动时,我就问他:“当你和同学遇到困难、处在危险中,你会怎么办?”他毫不犹豫的说:“老师,我自己能保护好我自己”。而在后来一次课外活动时,他不小心扭伤了脚,疼得厉害。这时,有几个同学就把他背到我这。后来我问他:“你真的能保护好自己吗?”他低下了头,什么也没说。通过这件事后我发现他和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他的性格也改变了很多。

三、爱心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目标可达到,形式要多样。爱心教育是德育的一方面,我们的目标和要求不要太高,从小事、从身边做起。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语文教育”;语文学科性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是什么性质的学科?这是语文教育的首要问题,历来莫衷一是。1993年1月,韩军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次呼唤“人文精神”。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给语文课程性质作出了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精神”被语文新课标所吸纳并认定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表述为“人文性”)。“新语文教育”中还有一些主张与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契合,但细究起来二者存在着根本分歧,集中体现在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上。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维护了课程改革发展相对稳定的环境,从而保证了一段时期内语文课程的实践沿着既定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这是自“五四”以来语文教育界的一个基本信条,我们至少可从三方面来认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交际工具,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概而言之的语言学科。学校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从言语的心理特点来看,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语言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从语文的基础作用来看,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在新课标中,不乏体现语文学科工具属性的地方,如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使他们(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

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一经掌握和运用就很自然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因此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从理论上看,“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1]从实践上看,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和教学富于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教育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等特点上;从历史来看,“任何阶级、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都具有人文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从现实来看,语文教材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组成的。学生从中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受到了思想教育、道德陶冶和美感熏陶,提高了思想觉悟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自然形成的,是语文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在新课标中也多有体现。如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未给“工具性”和“人文性”下定义,但我们仍能从具体的条款中意会得到。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两者的统一,新课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只是从整体上给人留下这样的感受:新课标所设想的语文课程像一口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同钟摆,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不停摆动,而非机械移动;若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基本规律和要求,借助语言和言语产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尽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只是标志着改革的一次转折,并未使人们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质疑、探寻尘埃落定,因此不意味着对语文学科本质探索的真正成熟。但和此前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比起来,却是毋庸置疑的进步。

二、“新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是人文精神;语言(言语)即精神,文就是道

李海林指出,“韩军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点。……这种彻底的批判意味着,韩军试图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寻找新的理论基点”[3]。将语文学科属性确定为人文精神——这便是韩军所找到的理论基点。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是人文精神

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文中,韩军还率先提出“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这一论断。韩军在文中指出“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属性”[4]。韩军的这一论断并没否定语言的工具性,只是说人文精神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而工具性是从属的非本质属性。

(二)语言(言语)即精神,文就是道

新世纪伊始,韩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新语文教育”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首先,他认为“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这是母语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5]。这就明确了语言(言语)与精神二体一名的关系。其次,韩军认为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全局性失误在于“文以载‘道’”的社会政治形态本位语言观和“文以交际”的科学主义本位语言观。针对此症结,他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角度提出“文就是道”的语文教育观。他认为,“母语教育,内在本质是人的主体精神教育和人的精神经验的教育。外在效能上才是语言技能教育。内在本质总是制约着外在效能。我从不认为语言是所谓‘文化的载体’,它应该是‘文化的本体’。”[6]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究方面,韩军的上述提法虽有过于拔高“人文”的地位之嫌,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时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乐观之余我们也不能回避“新语文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偏颇。在理论上,“新语文教育”对“精神”的过分强调可能会引起对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弱化,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实践中,韩军也未能彻底地实践“文就是道”的理念。譬如他所创的“三环节强化教学法”就属于他所批驳的“科学主义泛滥”。另外,老师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言知识是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之处。若偏重“人文”,全然回归“大传统”的大量阅读,背诵、吟唱、抄书、不求甚解和“小传统”的读读诵诵、讨究讨究,怎能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好地增强语感和提高素养,更好地表达以防出现或减少说话和写作上的毛病呢?

我们应明白在考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不同观点时,应时刻不忘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衡量一种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可行、有效并与时俱进的标尺。在此衡量标准下,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语文教育”是在重建语文教育的时代精神,不但对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颠覆,而且对新世纪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瞻前顾后的历史之思。但在“瞻前”且“顾后”之时,“新语文教育”忘了“当下”。我国正处在文化崛起、教育改革过渡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至今语文性质观确认与阐释的最高阶段,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语文教育界进行新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两条腿。只有使语文教育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我们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48.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6.

第6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语文教学;初中教学

初中阶段属于学生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因而在创新教育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课程教学目标,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制定合理的创新教育方案。

一、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创新观念的培养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学习兴趣对于求知和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就是强调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知识处于不感兴趣的状态时,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心理上也不积极,感官处于闭合状态;因此,只有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条件下,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创新的大门。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要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在自身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的前提下,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师要做到重视学生的地位,对学生要做到充分尊重,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做到因材施教,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个学生,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结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氛围,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思想差异性,兼顾不同等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学习,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对于学生的观点,不要急于评价,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高涨情绪,适当给予鼓励和启发,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改进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式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往往是作品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分析段落大意和文字的思想内容,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字词等,这些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参与到知识的了解过程中来,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充分认识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观点,两者相互联系并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参与者,成为学生的朋友,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其动手、动脑、动口,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提问题,明确质疑的目的性,根据课堂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提问,设计合理科学的质疑问题,并顺应学生的思维,在保证严密正确的同时也避免问题的单一乏味,教师也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在遇到困难问题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提问的环节,让学生想问、敢问,发挥其创新能力。最后,要做好知识的传授工作,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能力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和理解程度对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积累到丰富知识技能的前提下,通过对自身知识技能的整合和重组,从而发现新问题和新观点,也就是说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现实可能性。

三、互动教学,借助多样化的辅助教学工具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思想观念和情感精神的传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在结构、语言或者情感上体现的魅力,教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从文章表面延伸到思想情感深处,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教师可以在实践中积累创新经验,适当给学生传授一些课本没有涉及的理论知识,重视道德教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用作品中主人公的高尚品格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另一方面,教学中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这些新技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多媒体能够减少空间和时间对教学的限制,将声音、图画、视频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把静止单一的画面变得生动形象,帮助学生加深认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将学生的思维逻辑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帮助教师展示丰富的信息,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独特的认知体验,这种互动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能帮助教师解决课堂的很多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创新教育是符合当前教学需求的教育方式,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课堂和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施行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更新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观念,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基础,采取多方面的灵活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造就富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作者:丁必亮 单位:江苏省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陈金明.有益的开拓.可贵的桥梁———评《九年义务教育家庭辅导系列讲座录像片(初中语文)》[J].中学语文教学,1996(01).

第7篇

语文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相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想法。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课外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因此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掌握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再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辩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教师及其他外请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热烈辩论,这种自由宽松的思想交流氛围,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想法,即使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来说已属难能可贵。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拓宽思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够产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总结

第8篇

计算机对于许多农村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新鲜的,他们往往比较好奇,因此在上机时就会抑制不住好奇心,查看电脑的文件等,有的学生甚至会删除或者是更改电脑中的重要文件,这些行为严重者会影响到电脑的运行。有些同学则是更改桌面背景,设置开机密码,拔插网线等等,这些学生在对电脑“动手脚”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或是对使用电脑的一种满足感,但是无论是任何一种修改、删除的行为都有可能影响正常上课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电脑的控制,这样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不爱护公共财产的行为,削弱了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长此以往对学生的长大可能会留下不良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养成不良习惯,教师应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注重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塑造,教会他们规范自身的行为。

首先从最基本的爱护计算机设备做起,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让学生遵守计算机室的规定,不擅自修改、删除、更改电脑上的任何东西,除非当教师要求做实践。其次爱护计算机教室,教师应当强调计算机室属于公共场所,学生应当有责任爱护公共场所的卫生,不把自己带来的东西乱扔。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教室卫生也就是教会他们以后出到社会中也要爱护其他的公共场所,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再者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事先和学生做出一定规定,表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的后果是什么,这样对学生来说能有一定的约束性,大多学生都能够遵守规定。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榜样,因此教师应当在平时上课时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在做课堂示范和上机指导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并且时刻督促自己和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遵守相关规定,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在偷偷的玩游戏,这时先不点名批评,而是利用电子教室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了提醒,希望学生能够停止游戏,但是该学生并未在意提醒继续玩游戏,这时对该学生进行屏蔽显示信号,并且进行了严肃的警告。该名学生觉得自己的违规行为被发现,但老师还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给他留了面子,使他自己觉得有些惭愧,因此往后的课堂上该名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听课,不再违反规定,并在计算机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其实这样的现象在许多计算机课堂上都会出现,但是若教师对玩游戏的学生不管不理,学生便会更放肆,并且认为教师不会管自己。如此一来学生不但不规范自己的行为,还会带动周围的同学,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长此以往,计算机课堂就会变味变为游戏课。因此教师应当对不遵守规定的学生做一次不点名的警告,让他们能够及时改正不规范的行为。

二、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现在农村中学生留守儿童占很大的比率,这些留守儿童长年没有父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很多学生不懂得对父母、老师、社会的感恩,甚至有些学生道德严重缺失。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同的时间结合课程内容,在上课时结合一些德育内容题材,考虑到农村的初中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全体学生情况,在教学上不需要教太复杂的内容,上些比较简单且实用的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插入图片、编排文字等。因此教师在进行示范之时可以尽可能的挑选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图片和文字,例如,一些关于爱国的、思念家乡的、互相帮助的内容都可以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制作了一页配有图片的Word贺卡,作为“母亲节”的礼物,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如何更美布局,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把Word做得更好看,内容更充实,这既学会知识,又增进了母子之情,既节约了学生的零用钱,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感恩节”来临之际,以“感恩”为主题,在上PowerPoint课前,播放一两个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精彩课件,引导学生做一个ppt给自己想感恩的人,这既让学生学会了课程内容,又使学生学会思考和感恩。比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战争纪念日等等特殊的时间,在课堂结合教学内容,举一些正面的课例,即让学生掌握了技能知识,又给学生无形的上了德育课,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都积极动手实践,更让他们体会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观念,激发他们的上进行与爱国、感恩、爱家等等的情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当然,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可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必须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间的一些特殊情况,做好有效的引导。一、在节日来临之前,象“母亲节”、“植树节”、“感恩节”等,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引导;二、结合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我们身边众所周知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的国家大事,例如,2012年,在讲海报制作时,利用2012年7月24日发生在我县造成14人死亡,8人受重伤的一个重大交通事故为例,引导学生制作有关交通安全的海报,这样既让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完成作业,又能够让学生牢记交通安全。这样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三、强化游戏危害及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农村学生的见识面窄,许多农村学生往往对外界有着较大的渴望,因此要教会学生通过网络来对外界做了解。但是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化管理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网络上的内容有些事负面的、虚假的、有害的,加之初中生判断能力较弱,往往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网络上的某些行为十分“酷”,因此产生模仿念头,例如网恋。一些接触了网络游戏的学生更有可能沉迷在网络游戏之中。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应当从源头上把关。例如教师在打开网页看到网页上的一些新闻的时候,可以以它们作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是非判断能力,并且指出这么做的危害。再者,教师应当强调计算机的作用应当是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环境以及用计算机让生活工作变得更便利,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计算机游戏,教师应当对正确使用计算机能够带来的好处以及不正当使用计算机带来的危害做对比,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利害。在课堂上,如果有少部分学生不满足与教学内容,想学习更多的内容,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并且适当的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帮助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一旦学生接触到了更多更丰富更有用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四、在竞赛活动中加强道德的教育

除了上信息课之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关信息课的竞赛活动,如,“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现场制作贺卡比赛、宣传海报制作比赛等比赛,这些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各种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既让学生认识到各有所长,又认识到天外有天。当然在较大难度的比赛过程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组织协调,学会沟通沟通讨论,使他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享受合作的快乐。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