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企工作报告

国企工作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5 06:36: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企工作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企工作报告

第1篇

9月18日,东湖街道监督检查组杨书记、孙书记针对我社区各项工作进行的了督导检查,现就检查情况作出整改报告:

一、我社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社区日常工作签到表不完善。

2、居委会工作会议记录不完善。

3、社区环保工作台账不完善。

二、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说明我社区工作情况离上级要求要有一定差距,工作中存在散漫和不严谨作风,应该引起高度警醒和深刻反思,全体工作人员清醒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我社区改正错误的决心,要求在今后工作中,要按高标准审视自己、规范自己、要求自己。

三、加强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及整改结果

1、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上下班时间,按时签到签退,外出办事及请假必须按制度填写外出事项卡和请假条,现已按制度补齐工作签到表。

2、所有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关工作会议必须实时跟进,做到有事毕录,各项工作留痕留迹,现已完善各项工作会议记录。

第2篇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第三次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启动实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三年工作规划,目标为:至2011年底,全行业建立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企业达500家,按照CSR-GATEs《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达100家。

自2008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大幅回落,出口企业效益锐减,国内市场压力加大、价格下降,企业资金紧张,一些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甚至关闭,出现职工下岗、农民工返乡。全行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利润增幅迅速回落,在下半年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负增长。

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坚持行业自律,在困难时期不放弃履行对员工、环境、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公开披露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和实际行动,为纺织行业赢得了国内外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与支持,增强了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提高了行业与企业的软实力与竞争力,对转危为机、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3篇

深化改革重点在于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总理在其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是“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这一部署集中体现出改革要啃硬骨头的决心与气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中,国资国企改革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其中,而作为阶段性成果,国资代表历经试错终于明了,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产权属性并不能保证其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始终一致,因此基于这种提高后的认识,起码在大多数行业,中国已基本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自由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改革的难点仍然留存在战略性、垄断性行业。这些难点有些来自思想观念的束缚,有些来自利益固化的藩篱, 对现代经济理论与实践形成普遍性、长期性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这些行业的初始投资巨大,很难短期收回,也很难转作他用,这种特殊的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了这些行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不仅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甚至资本缺乏进入意愿,显然不利于社会福利改进及资源最优配置。

另一方面,自然垄断行业的效率提升注定是个艰巨的任务。 由于缺乏竞争的刺激、破产的压力,以及激励的动力,如果任其自流,这些行业往往很容易技术停滞、效益低下,但倘若寄望外源性的政府管制,其效果往往更是大可怀疑,因为政府很难低成本地掌握企业所有动态信息,更不用说,政府本身有无足够的激励和约束去对企业实施有效管制。

第4篇

关于“四翻番”和未来5年发展蓝图,引起与会代表热烈讨论。

创新之轮驱动高质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加大有效投资”,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类似的呼吁不绝于耳。

传统工业企业,大都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即研发设计在外、营销服务在外,生产制造在内,造成的结果是投入大,产出小。

浙江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葛炳灶代表突破了这样的怪圈,打造“两头在内、中间在外”模式。再过几个月,贵州贵阳铝厂边上,他投资的年产200万件汽车轮毂初坯基地就能全部投产。

除了将生产厂房开到原料基地,葛炳灶还将资金投入研发设计及技术改造。在位于金华的今飞集团总部,有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一般的摩托车轮毂市场售价在100元左右,而‘今飞’的高端摩轮,每只要卖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怎样通过创新实现高质增长,葛炳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10年前的18个人,到如今的1.8万人;从不起眼的为电信服务的小公司,到成为世界著名的网商,阿里巴巴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互联网还是一个简单的应用工具,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2013年1月26日杭州代表团全体会议时,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首席技术官王坚代表的一席话,让人耳目一新。

“互联网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王坚代表举例说,2012年的“双11”,淘宝系成交量超过美国类似节日两天的量。“浙江是资源小省,互联网可突破这种限制,让创业成本更低,创新更简单,真正实现富民目标。”

“为什么三星、夏普等产品行销全球?因为他们在工业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王强代表认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工业产品上,“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工业设计是产业升级、品牌升级、经济效益升级的最有力手段。”

“希望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引导推动,帮助大型企业建立工业设计示范中心,推动工业设计相关专业院校提升水平,真正培养产出优秀的设计人才。”王强说。

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

十提出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为小城市加快培育带来了机遇。

在过去的5年,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中国前列,城市化率达到63.2%。”1月25日,时任代省长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如是表示。

“抓住城镇化带动浙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德文代表告诉记者,浙江城市化水平在全国领先,但地区不平衡,需在城镇化发展中兼顾各个地区。

“城镇化的推进,未来有大量农民要进城,其衣食住行能带来大量商机和新的增长点。”周德文提醒浙商们要抓住机遇。

“城镇化,农民变居民,但要防止‘居不居’、‘农不农’的情况。”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代表说,城中村的失地农民,享受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郊区的失地农民,享受农村的最低保障,“就义乌市而言,两者保障标准每月相差上百元,有失公平,希望政府要一视同仁。”

上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院长梁伟红代表指出,新型城镇化,要避免一味求大、求规模的“造城化”。“一些城市病如拥堵、排涝等都已表现出来了,要借新型城镇化的东风将这些旧账补上。”

同时,新型城市化,还要在社保、入学、医疗等方面做好配套规划。“要将之前城市化的红利与民分享,将公共服务设施跟上。”梁伟红说。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实现“四翻番”,关键也在农村。“现代农业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后者的推进要靠前者提供保障。”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巴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耀代表说,通过现代科技改变传统农业耕种方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2012年10月,巴贝集团与省农科院、绿城集团成立绿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挥农科院科技优势、绿城集团品牌优势,实行种子、种苗全过程监管,“一方面为市民解决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金耀说,浙江农业基础好,但是人均可利用土地少,建议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与美国比,我们的很多科研成果,‘睡’在科研单位,没有实现有效转化。”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何德兴举例说,他所在的村400亩生态农业园区中,有供电、电信、广播电视等7条线路经过,“当初布线时未征求村里意见,现在要实施规模农业,进行线路调整或搬迁,相关部门却要求支付400多万元补偿费”,这无疑加大了农民的负担。

“围墙”内的事政府要少管

浙江是资源小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管少、管精、不管死,为百姓创业创新营造宽松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提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说到了代表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代表的心坎上。

1月25日下午,在省委书记夏宝龙代表参加丽水代表团审议时,纳爱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庄启传代表表示,现在民企日子难过,但国企日子好过,“因为存在竞争不公平,很多领域被国企瓜分,违背市场规律”。

“只要公平,民营企业是不怕竞争的。”庄启传建议,浙江政府要创造让民营企业平等竞争的空间,并希望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将中央新“36条”细化,让民企分一杯羹。

广博集团董事长王利平代表同样表示:“要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在扩大民间投资领域的同时,还应当大力破除垄断行业设置的隐形壁垒,在国企和民企都可以进入的领域,实现真正公平。”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政府在做好服务时,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不要过多干涉,让企业有自己的发挥空间。”来自温州代表团的金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诸建勇代表说,如今政府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也要注重支持传统企业。

第5篇

助力去杠杆、去产能的稳妥推进

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成为近两年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降成本,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大幅降低非税负担,确定了全年再减少税费5500亿元左右的目标,并强调一定要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这意味着2017年降成本将深入推进,且更加强调措施落地。如何理解政府着力降低企业成本这一举措,2017年还会有哪些新措施,对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生产成本上升削弱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企业成本快速上升引起了社的广泛关注。2015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5.68%,较2000年上升4.4个百分点。在降成本政策下,2016年这一比重出现下降,降至85.53%,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包括劳动力、税费、厂房租赁和用地、物流等在内的各类成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企业社保缴费过重。一方面,在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2012-2015年,城镇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分别为12.8%、10.4%,明显高于同期劳动生产率7%的增速(图1);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企业经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规范,企业承担的社保缴费上升,社保缴费率偏高。各地社保缴纳比率略有不同,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北京、上海、天津、广东、云南、甘肃、浙江杭州、福建厦门等多个地区陆续不同程度地降低社保费率(表1)。但大部分省份缴纳比例都在工资总额的40%以上(其中70%左右由企业负担),高于大多数国家。有资料显示,在有数据的173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3位。过高的社保缴费率增加了企业劳动力成本。

二是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目前,关于中国企业税负是高还是低仍存在较大争议。从政府税收收入与GDP之比来看,中国宏观税负2012年为18.6%,近几年有所降低(2016年为17.5%,图2)。由此看来,中国宏观税负并不算高,低于发达国家(平均25.9%,2013年)和发展中国家(平均20.4%,2013年)。2016年政府着力推动从“结构性减税”进入“全面减税”,全年降低企业税负5700多亿元,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2016年5月,“营改增”全面推行后四大行业(建筑、房地产、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税负均有所降低(表2)。然而,从工业企业数据看,前两年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增长(2015年为6.2%)仍要快于企业收入的增长(2015年为0.8%)。

与税收相比,政府各类收费、中介费、评估费等非税负担较重可能影响更大,在财政收支压力较大背景下,政府存在加大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现象。

三是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加大企业租房建房等营运成本。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企业租房和建房运营成本不断增加。重点城市平均地价由2006年的1544元/平方米,上涨至2016年的3826元/平方米,上涨了1.48倍。其中,工业用地涨速相对温和,2016年工业用地购置成本约为782元/平方米,相对2006年上涨了约0.6倍。居住用地涨幅最大,上涨近2.5倍,商业用地上涨近1.8倍。地价上涨倒逼企业用于建房和租房的成本不断上升,从重点城市来看,北京写字楼租金从2009年之前的每月175元/平方米上涨到2016年四季度的423元/平方米,上升约2.5倍。这就大幅抬高了通过租赁进行经营的服务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此外,房价的过快上涨也会倒逼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四是物流成本偏高。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的改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形成,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降低,从过去的20%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16%(图3)。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物流成本仍相对较高。根据物流与采购联合的《中国采购发展报告》,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看,中国要明显高于美国、日本(8%左右)等发达国家,也要高于印度(13%左右)、巴西(12%左右)等发展中国家。从物流成本占成品成本比例来看,中国高达30%-40%,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10%-15%的水平,也要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流通环节多,存在多次物流和层层加价问题。例如,北京蔬菜从新发地批发市场到社区零售店的物流费用约为从山东寿光到北京新发地费用的4倍;第二,三、四线地区和农村等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铁路、水路、公路等不同运输方式难以有效衔接;第三,行政性高收费、乱收费、乱设卡等现象仍然存在。

此外,融资成本方面,近两年,在降准、降息、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下,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降低。2016年工业企业的财务费用、利息支出费用分别较2015年下降5.8%、6.2%。但是在资金“脱实向虚”背景下,企业特别是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深入推进降成本的具体措施

一是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7年增值税税率将由四档简并至三档,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2015年各国增值税标准税率基本处于1.5%和27%之间,欧盟国家的增值税标准税率平均数约为21.6%,中国17%的标准税率在世界上总体属于中间水平。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增值税档次显得偏多(表3),目前,有17%、13%、11%、6%四档税率,还有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三档增值税征收率5%、3%和1.5%。税率档次过多会抬高征税成本,对经济造成扭曲或留下避税漏洞,影响增值税中性优势的发挥。

二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2012年以来,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从6万元逐步扩展到10万元、20万元、30万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将进一步扩展到50万元。同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提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纳入加计扣除,在具体实施条例中就曾提出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2017年更加注重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扣除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不仅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亮点。根据国家工商总局以前的调查,中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这些扶持措施的出台将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三是继续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再减少税费5500亿元左右的目标,其中,有2000亿元是涉企收费。减费的具体举措也更加明确。目前,中央级政府性基金已减少到23项,中央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到92项,其中,涉企收费68项。报告提出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政府性基金,同时,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减少一半以上;减少涉企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如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商会收费、金融服务等。201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曾两次提及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包括加大审计、督查力度,取消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取消民办学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核准、棉花加工资质认定等53项许可;取消与法律职业资格认定、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审批等有关的20项中介服务事项等。

四是将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预计各地也将根据各自情况和中央要求相应下调社保费率。

五是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2016年出台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企业用电、用气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工商业用电和工业用气价格合理降低”的目标任务。未来政府将通过能源和电力领域的改革推动用能价格的降低,能源领域通过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管制,提高价格灵活性,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电力领域则将推动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扩大和完善,继续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在于建立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切实解决由于行政分割导致的物流成本上升问题。

六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2016年银监会曾发文提出积极探索通过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等方式优化服务机制,2017年初,银行业监管会议再次提及“继续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报告对此进一步明确,突显出政府引导金融机构“下沉重心”的意图。

七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业,这有助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问题。此外,2016年出台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完善土地供应制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各地也在结合产业结构优化、支持中小企业等方向,通过创新供地方式、改革供地和用地管理等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未来相关措施仍将继续推进。

相关建议

在经济转型升级、稳增长与防风险等多重矛盾叠加的关键时期,降成本能为企业腾出更多盈利空间,提高企业再投资意愿和能力,也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助力去杠杆、去产能的稳妥推进。同时,还能为企业形成竞争新优势创造条件。未来,为更好地实施降成本措施,需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重前期降成本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比如,虽然从行业整体看“营改增”具有较好的减税效果,但是仍有部分企业反映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税负未降反增,其原因在于“营改增”后上游企业提供的可抵扣项不足、漏税空间减少等。未来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减费措施的宣传、公示与监督,引导各级政府转变观念,促进减税降费措施的真正落实。

二是注重各项措施与立法进程协调推进。过去,尽管中国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出台的程序不断规范化、制度化,但是仍存在政策制度随意性较强等问题。降成本措施中涉及税率、税制调整等问题,在调整相关政策时要注意与现有法律、法规的衔接,对于一些无法适应新形势变化的相关规定,要及时进行“立、改、废”。

第6篇

一、我国企业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由于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制度不健全,加上某些先天性的缺陷,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境地。直接融资比重偏低是我国企业长期面临的问题。据统计,过去10年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包括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一直在10%左右,而同期日本、德国、美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分别达到50%、57%和70%。此外,在国外成熟市场,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债券融资日益取代了股票融资,已经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通过债券融资的金额往往是通过股票融资金额的3~10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企业债占债券总量的份额,还是债券融资占整个融资总量的份额都相去甚远,这直接导致直接融资比重太低。

在2007年1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企业债”第一次被提高到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高度,这意味着这位昔日资本市场的“绿叶”要成为今日的“主角”了。我们不难发现,在温总理的话里,出现了“企业债”和“公司债”。这是我国自己的特色,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都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在英语里统称corporate bond的名词,在我国有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之分:企业债归发改委管辖,公司债受证监会管辖,银监会负责金融类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金融债。

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条“短腿”。与发达国家企业债在其资本市场中的地位相比,我国企业债的发展还非常滞后。与国债和金融债相比较,我国的企业债的发展也严重滞后。2006年企业债全年发行达到1015亿元,而同期记账式国债发行规模为6533.30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发行8650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2920亿元,企业债的规模远不及国债、金融债和后来居上的短期融资券。2004年企业债发行规模占全年债券发行规模的比重仅为1.20%,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1.55%和1.75%,目前我国的企业债规模仅占我国金融市场的4%。

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总理再次谈到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以及“推进股票债券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为我们勾画了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景。尤其是“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为今后企业债的大发展定下了基调。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多次强调要“推动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完善债券市场的监管体制和发行体制”,并确定了发展公司债市场是证监会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虽然统一债券市场尚未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但相关部门已经制定出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对接的三步走方案:首先打通市场主体,让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让证券公司更多地进入银行间市场;然后是,顺畅地进行市场间的转托管;最后整合交易品种,实现相互挂牌,而企业债改革是中国债券市场整合的第一步。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面临的问题

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的市场化目前主要受制于管理体制和信用体系、利率市场化的程度等一系列基本制度的完善。

(一)严格的管理体制抑制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目前,发行企业债券要经过两道审批程序:由国家发改委安排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并监管其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企业债券发行利率,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负责企业债券的上市审批。这种“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企业债券的发展。首先,由于政府管制过多,审批环节过于复杂,批复繁琐,审批周期漫长,使得企业债券的发行效率低下。其次,与银行贷款相比,发行企业债券的资格审查更加严格,门槛更高,许多地区和行业仅仅把发行企业债券作为弥补中央和地方企业建设资金缺口的一个补充措施,没有认识到企业债券作为融资工具的重要地位,使企业债券的发展受挫。再次,按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有上限,投资者投资于企业债券获得的收益率远远低于国债和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因此市场对企业债券热情不足,“股热债冷”的现象非常明显。另外,各个企业为了争取有限的市场资金,纷纷把债券利率定为最高值,最终市场上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趋于一致,质优企业和质劣企业没有差别,利率的市场调节作用无法发挥。融资在本质上应是企业的自主行为,由投资者、企业和市场中介进行选择。大多数国家,对企业债券发行采用发行登记制,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我国对发行企业债券的地域、行业、所有制等均需经过严格审批,准入限制较多,审批环节繁琐,影响了有实力的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

(二)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工作质量低。企业债本来是信用债券。充分发挥信用评级结果在解释和披露企业债券风险方面的作用,对于促进债券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从国际惯例来看,信用评级使投资者决定是否进行债券投资的最根本的依据,是企业债券发行的必备程序。自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发行的所有企业债券都进行了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一直是企业债券发行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程序。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远不能与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信用评级相提并论。一是评级体系不完善;二是评级行为不规范;三是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没有将评级结果真正当作判断投资的基本依据。因此,提高评级作用,规范评级行为,提高对评级的认识,已成为今后我国企业债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我国情况来看,发债主体基本为国有企业,发债资金几乎都投入政府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已发行的企业债几乎全部依赖于政府信用支持,实质上就是“政府债券”。而且,我国发行的企业债券大多数是担保债券,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担保人,要求发行人支付一定的担保费。在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的环境下发行信用债券,具有诸多障碍,发债企业选择商业银行担保,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目前,我国90%以上的企业债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购买。保险公司是企业债的大买家,但是《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不能购买无担保债券。为了把债券卖出去,很多发债主体都要找银行担保。其结果是几乎所有发债都有担保,企业债也就从信用债券变成了担保债券。

(三)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程度低。现有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不得高于同期居民定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0%。这使得企业债券的利率选择几乎完全由行政机制确定而非由市场机制决定。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利率还没有实现充分市场化,因此企业债由市场确定利率的基础还不存在。首先是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尤其是银行存贷款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其次就是企业债还受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不超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40%的规定。这双重限制,直接决定了我国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的现实,因此,要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必须尽快实现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

在金融工作会议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里,总理多次提到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以及加快发展债券市场。这为企业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修改也在进行之中。修改的重点放在了建立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推进发行制度市场化、实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等阻碍企业债券发展的方面。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第7篇

近几年,伴随中国经济的高成长,企业实力显著增强,视野也更加开阔,更多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不仅海外投资设厂、收购兼并的直接投资方兴未艾,承揽国际大型工程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也在迅猛增加,“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但是,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新产业、新商机层出不穷,新兴国家和市场生机盎然,中国企业面临“走出去”发展的全新机遇和挑战。对于初试锋芒的中国企业来说,跨国经营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国际市场的未知风险,市场环境的千差万别,相关政策的不尽完善,一定程度上延缓着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王胜文近日表示,目前“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比较滞后,已有的政策也比较零散,不配套,也不完善。“我们为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但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环境差别非常大。下一步,要从政策的层面对企业给予支持,使‘走出去’与招商引资一样得到重视。”他说,商务部正在政策层面加强研究,并将会同其他部委,尽快出台支持“走出去”的宏观政策,为中国企业去海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8篇

根据市局深化完善“三项建设”并在实践中强化管理,提升素质,狠抓落实,和谐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结合省局国际(涉外)处税收工作安排及我市实际情况,2007年我市涉外工作以全面夯实涉外管理基础为重点,以减少亏损面为切入点,加强基础工作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涉外税收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税收协定及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抓好涉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加大反避税力度,努力促进税收情报交换工作的开展,大力推进涉外税务审计和纳税评估工作,全面提高我市涉外税收管理水平。

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涉外税收基础管理工作。

1.依法治税是强化涉外税收征管的核心。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组织收入原则,维护税法的严肃性,认真执行涉外税收和国际税收政策,依法征收,依法减免,并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2、建立健全基础台账工作。建立健全涉外税收征收、减免税、税务登记、弥补亏损、重点税源、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审批、对外付汇情况登记等台账工作。

3、结合2007年联合年检工作,准确掌握涉外企业登记情况。各县区局要在年检期间督促企业全部参检,年检结束后,要求各县区局备全年检资料,并对未参加年检的企业逐户说明情况上报市局,对未通过年检的涉外企业税务登记要进行清理。

4、加强涉外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工作。对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审批手续要严格审查,依法减免,建立减免税审批台账。同时结合所得税汇算清缴和税源调查等工作,市局对申请减免税50万元以上的涉外企业,要深入到户审核检查。

5、认真做好涉外税收统计报表和所得税收入分析报告工作。各项报表及要求按市局涉外便函[2006]4号文件执行,严格按照报送时间和内容要求报送各项报表、报告。报表数据准确,内容真实,字迹和印章清晰;报告内容全面翔实,有典型,有重点,分析情况具体。

二、认真做好涉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提高汇算清缴工作质量。

严格按照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规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开展涉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统一部署,认真组织辅导培训,汇算清缴面必须达到100%,按时完成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按时上报年度汇算清缴工作报告、报表和数据资料。报表数字准确全面,逻辑关系正确,工作报告内容必须符合省局的六项内容和要求,重点企业分析要具体到位,有内容有典型。在汇算清缴过程中,涉外税务管理部门要结合纳税评估对亏损企业严格按纳税评估的管理方法和程序逐户进行检查。汇算清缴结束后,要对汇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数据变化异常,不符合逻辑关系的企业要按有关规定,进行涉外税务审计和反避税情况调查。

三、加强重点税源的动态管理,做好税源分析和预测工作

按照市局《关于对涉外企业所得税重点税源管理工作考核的通知》(承国税函[2006]200号)要求,各县区局要将年应税额超过50万元的涉外企业全部纳入重点管理范围。一方面按照要求完善重点企业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另一方面对我市确定的所得税重点税源企业继续实行监控、预警、报告三项机制,及时监控税源变动情况,并按月度、季度和年度三个时段及时向市局报送重点税源的增减变动情况,加强重点税源的动态管理,做好税源分析和预测工作,为市局及时掌握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收入和税源情况提供依据。

四、加强涉外税务审计和反避税工作。

今年,各县区局对所辖范围内涉外企业至少选择一户开展税务审计,对年应税额5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必须逐户开展审计工作。今年审计选案要以亏损和零申报企业为重点,严格按照涉外税务审计规程的要求开展税务审计,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并形成完整的审计案卷。市局在考核县区局开展涉外税务审计工作时,以形成正式审计案卷和审计质量作为完成审计工作的标准。并对确定的重点审计企业进行参与和指导。

今年反避税工作,要求各县区局必须充分提高对反避税工作的思想认识,对所辖涉外企业必须按要求填写《关联企业关联关系认定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年度申报表》,有针对性地分析关联交易情况,探索反避税路径和方法,拓宽各种经济信息的搜集渠道,构筑反避税基础信息平台,选择长期亏损的企业,结合涉外税务审计筛选避税嫌疑企业,对审计中发现有避税嫌疑的企业要及时开展反避税调查工作。要求承德县、开发区、平泉县、兴隆县、围场县上报避税嫌疑点。

五、积极实施纳税评估。

一是结合汇算清缴开展纳税评估初评,加强对年度纳税申报资料的审核力度;二是依托汇算清缴基础数据库和企业财务报表,按行业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合理预测指标预警值,加大案头分析力度,发现和处理纳税申报资料中的疑点;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审计手段,在汇算清缴软件基础上拓展纳税评估功能、提高纳税评估的科技含量;四是按户把各税种的纳税评估结合进行,减少重复工作。在实施纳税评估后,对评估过程中发现较大问题的企业进行重点审计。要求开发区、承德县、和兴隆县局必须按纳税评估办法的实施要求上报一户完整的纳税评估案宗。

六、加强对付汇企业和预提所得税的管理。

今年各县区局要加强预提所得税和对外售付汇款的管理,根据现行政策,对非贸易及部分资本项目下售付汇必须提交税务凭证,市局明确对外售付汇款统一由县区局综合业务股(科)开具征税、免税证明,并逐户逐笔进行登记,具体格式将由市局统一下发。今年,预提所得税检查对象为向境外支付股息、利息、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的任何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外国企业驻华机构。检查内容包括:(1)对外支付利息(股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款项的情况;(2)支付单位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情况;(3)代扣代缴义务人在成本费用中计提上述款项情况;(4)代扣、利息、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的任何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外国企业驻华机构。各县区局要主动与当地外汇管理机构和各专业银行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对内外资企业、有关单位的付汇情况进行比较全面地调查,对涉及预提所得税应征项目、代缴义务人实际付汇时开具税务凭证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加大预提所得税的管理力度。

七.做好税收事项的管理工作

1.税收协定。一是加强税收协定的宣传,让纳税人及利益相关方及时了解税收协定的内容;二是加大税收协定执行力度,严格按照协定的要求,履行好税收管辖权,避免双重征税,防止税收协定的滥用;三是进一步加大税收协定执行的监管力度,为“走出去”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

2.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一是对外国企业和个人来华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涉及的税收纳入制度化管理,加强外国承包工程和国际运输业的税源管理;二是要加强部门合作,拓展非居民涉税信息获取渠道,做好与地税、外汇部门信息共享软件的试点工作,强化预提所得税的税源监控。

3.加强“走出去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一是要优化服务。制定“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资税收指南,通过网络等媒体为“走出去”企业和个人提供宣传和辅导;二是要规范管理。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税务登记备案制度、境外所得申报和审计制度,规范境外所得税征管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