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复习点

高中历史复习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0 14:49: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历史复习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历史复习点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学;复习技巧

电学的知识比起物理学科中其他版块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实践以及相关操作的要求比较高,考察的东西更加接近于试验中的相关现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知识点考察。因此就格外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方法,按照经验得出结果。复习之时就需要着重对知识的难点和混淆点进行掌握,还要结合实际的现象加深理解和印象。

一、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和预习、上课学习一样,复习的过程中也要掌握恰当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复习的最佳状态。倘若当时的学习状态较差,或是学习的环境不理想,则不适宜复习。只有集中注意力重点复习,才能有足够的效率,最大程度的得到复习的成果。一般情况下来说,是在睡醒之后或是心情愉悦、时间空闲的时候具有最佳的学习效率。

二、理清物理概念和公式,加深理解,准确记忆

物理中的公式极为重要,需要准确记忆,不能混淆。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一些最基础的公式复习和理解,看似简单,实则也是十分重要。许多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忽略这一点,导致今后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犯一些低级错误,得不偿失。

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找出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理解是学习知识的必经阶段,之后经过理解之后的记忆才能够真正的掌握方法,才能够得心应手。因此在电学相关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需要对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题目进行重点的复习。首先课文中的例题就是复习的一个重点。复习时建议首先看一遍课文中的电学相关实验以及例题,对课后的习题中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复习。可以进行重新的计算来考察自己的掌握程度。这就需要在第一次学习的过程中多做功课,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标注[2]。当然,完成了书本上内容的复习之后也只是一个初级水平的获取,还需要对课外习题的复习和掌握。其中要对以前教师讲解过的题目、试卷进行整理和归纳,找出标记的难点和需要着重注意的题目,再进行重温或者重复验算。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再次加深自己的印象,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准备一个习题册,对重要的经典的题目进行记录,以便下次的复习。

四、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寻求教师的帮助

电学知识的复习其实就是对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和理解程度的加深。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的力量才是巨大无穷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最好是能与同学相互探讨,借同学的习题册和试卷进行复习验算,遇到不懂的或是有疑问的可以与同学相互探讨。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毕竟教师才是最具权威的答案,教师还会根据这一类的知识进行相关的扩展,能够使得复习的过程更加的全面。在复习过程中,倘若碰到难以攻克的题目一定要理解清楚弄明白,最好是再找出相关的题目进行反复计算,加深印象。

五、进行重复试验,加深影响

前面提到电学的相关知识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进行重复的把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为实验的过程就是反复记忆、考察与加深印象的过程,不仅如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自己的其他相关综合能力,并且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得复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让物理真正的走进我们的生活。

六、经典例题永远是复习的重点

其实知识也是具有相关性的,电学的知识考察也有其目的性,我们需要对那些经典的例题进行反复的思量,这是复习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会一遍遍的加深我们的印象,直到最后我们终于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例题一:解析E=I1(r1+R1)+(I1+I2)r,由题目数据知I2I1,忽略I1对总电流的影响,E=I1(r1+R1)+I2r,即I1=ER1+r1-rR1+r1I2,以I2为横轴,I1为纵轴,作I1-I2函数图,由图得斜率k=-rR1+r1,截距为b=ER1+r1,联立解得E和。

例题2: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数据计算电阻率ρ,则所用的表达式ρ=?求电阻丝的电阻率.解析RL=I2r2-I1r1I1,RL=ρL0S,S=π(D2)2,测量数据是I1和I2,表达式I2=(RL+r1)I1r2,作I1-I2函数图,I1-I2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图求斜率,由斜率k=RL+r1r2可求RL,再求电阻率ρ。

总之,我们在进行电学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需要再次理解有关的知识要点,对以往以及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印象的加深,而对于那些尚不了解的知识点要通过复习来找出漏洞并通过习题的计算、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理解清楚。还要学会对当前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准备习题册,将做过的题目和试卷整理清楚明白,对重要的题目进行标注[3]。要把握学习的状态,在各项难题和问题的解决中找到物理学习的兴趣。复习电学的知识其实和复习物理其他版块的知识相似,总之要切实的投入其中,正真的而理解和温习,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敏.例谈如何进行电学实验的电路设计[J].物理教师:高中版,2011,(11):38-38,40.

第2篇

立足概念原理,提炼思维框架

看似简单的物质,其性质的体现、反应的方向等都依据概念理论的支撑。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所以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复习基本概念及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轮复习的任务,但是随着学生知识结构逐渐趋于完整,对概念理论的理解还要不断加深,提高认知度。

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以氧化还原原理为例,几乎每一张化学试卷上都会涉及到,除了掌握相关概念、比较判断、书写配平等典型内容外,有关物质转化、化工生产、化学实验等方面也要精通。需要学生在解题时有较好的问题意识,能够运用氧化还原这一对立统一的观点,抓住电子守恒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即使是陌生的反应,也能够有理有据地判断到位。

化学学习的内容有些琐碎,不容易让学生一下子抓住典型问题带动一类问题得以解决。但是看似零散的化学知识,实际上却有着很多规律,化学复习重在掌握规律。在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需要从已经做过的题目中归纳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框架,注重培养拿到题目最初那一刻的解题意识,这对提高成绩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电解质溶液部分是令许多学生头疼不已的内容,如果我们稍加归纳,就不难发现按照“微粒种类――微粒间相互作用――作用结果”这一思维顺序能够有效的提炼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其中微粒间相互作用往往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如PH、离子浓度大小等)进行判断,抓住主要因素进行归因分析,得出结论。再比如电化学的问题按照“电极材料――内外电路中带电粒子的种类、流向――比较判断得出产物”这一思维模式展开,就能准确理解题目信息。

实验探究问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一大亮点,能够很好的体现出高中课程改革的宗旨,也是区分度较大的一类题目。许多学生做到这种题目时常常采用跳题的方式,先去做后面的题目,从心理上就有回避的意识。纵观近四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题目要么是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根植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按照“原理(假设)、试剂、装置、操作、现象及结论、评价与改进”这样的线路进行分析,就能很科学的整理出埋藏于出大量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并形成严谨的解题架构。

回归教材,把握重点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例如有关化学实验的考查,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实验内容。因此,在老师指导下,弄清十几个典型实验原理,掌握关键因素和要领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将错题点及时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做出标记,反复研读,都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许多同学都会听到往届学生的劝慰“跟上老师,提高课堂效率。”的确,抓住课堂是聪明人的选择,在老师科学的指导下的复习可以避免走弯路,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但是往往有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为完成作业而完成,没有自己安排的复习进度,课上与课下是脱节的,这也是一种不会学习的表现。其实知识的巩固和提炼往往内化在自己主动认识的过程中,在临近高考的阶段,更应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对以前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训练,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不少同学都常常感叹“越基础的越易出错。”要摆脱这一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题,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建立错题本是个很有效的做法。但是仅仅将错题集中起来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还要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对错题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每隔一段时间还要进行一次错题的归纳提炼,看看哪些错题其实属于一类问题,哪些错题已经认识清楚,哪些是新冒出来的,这样的做法让自己总是轻装前行,身心愉快,充满自信。

立足稳固的基础,建立答题模式

学习胜在掌握方法和规律,良好的思维模式的建立可以帮助考生迅速有效的掌握题目信息,寻求突破口。例如,电解质溶液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是离子浓度关系式,要想搞清问题的本质,就可以选取典型溶液体系进行练习,如NaCO3、NaHCO3溶液,可以分别从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离子浓度大小等四方面练习,熟练掌握书写角度后,联想到题目就很容易发现题中的漏洞。

第3篇

创新机制,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推动力

完善制度设计,创新制度环境,大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高层次化、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新型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的运作模式是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广大科技人员和有关社会团体,大力发展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骨干科技中介机构,以增强全省科技发展的能力。

设立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专项资金

据科技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4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中介服务有明确需求,但在实际中,企业对中介服务的实际使用率低于20%,超过半数的企业,中介服务使用率仅10%左右。由于中介机构只有达到一定的服务规模和较好的运营信誉,才能有一定的利润。因此,在科技中介机构成立初期有必要设立中介机构建设专项资金,用来支持试点中介机构建设。

制定扶持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和办法

目前,我省高校开展的科技中介工作还是浅层次的低端服务,中介服务的市场还未打开。因此,很有必要制定扶持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例如,可制定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行为和确立政府项目的评估、立项等事务性工作,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允许科技中介机构来竞标,由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来完成,促进产学研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训工作。目前,中介机构的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技术经纪人的培训工作,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组织编写一批教材,培养一批相对稳定的专业中介队伍。

打造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品牌

目前,科技中介机构规模偏小,整体业务能力普遍偏低。因此,应重点扶持一批项目做得好、信誉度高的中介机构。通过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带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整体发展,创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品牌。

创建平台,提升高校科技中介的服务功能

发展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目前要集中力量建设四大平台,即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

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是指依托展览厅(馆)场所、教育电视台、科技网站等媒介,为企业和高校提供有关技术创新、技术难题、技术合作、技术战略分析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为高校和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提供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和中试等帮助。同时为高校创新基金申请、专利申请与维持、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等提供服务平台。

交易集成服务平台是帮助供需双方实现信息对接、市场化交易、规范化交割的服务平台,为供需方牵线搭桥,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减免税的服务。

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是指吸引海外资本、银行、投资公司、民间资本等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创新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国际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力量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的科技创新利益共同体。

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是指构建一个以少而精的复合型专职人员为主体,以社会离退休兼职人员为生力军,科技成果中介经纪人、专利人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服务平台。采取“小核心、大网络”的组织形式,有效整合科技中介资源。“小核心”是指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核心层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身的人员组成;“大网络”是指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形成动态联盟,相互协调、不断发展的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同时为高校和企业提供相应的专利、法律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人才供求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设立试点,培育高校科技中介服务职能

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培育高校的科技中介机构,对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布局、定位与职能有以下设想。

统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本布局与定位

根据“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中部”的指导思想,按照区域与行业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的原则,在省内直辖市各设立一个试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南京设立若干个试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做到这些机构基本涵盖江苏全省各地级市,体现不同类别、层次和地域高校的优势成果和优势技术,形成一个覆盖全省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网络。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职能定位为专业化、规范化、网络化和市场化。

“专业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具有专职专业且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二是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兼职经纪人,实行专业化服务。

“规范化”是指试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置和运作要规范。机构隶属于所在高校,由所在高校给予一定的固定编制,明确负责人,并负责配备相应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

“网络化”是指形成一个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实现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与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科技服务网络的衔接与一体化,方便相关企业一旦有技术需求就能在第一时间从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网上寻求技术支持或合作,同时也使得高校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网络介绍给相关企业。

“市场化”是指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按市场化运作。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技术交易根据项目金额大小和工作难度的不同按一定比例提取中介费。

严控试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选择标准

地域代表性――试点高校要基本覆盖全省,原则上每个地级市应有一所试点高校。南京地区高校云集,科技实力雄厚,拟选择若干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设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试点高校的综合实力在其所在地区高校中应排名居前。

行业代表性――试点高校要相对分布于不同的行业领域,能够代表江苏高校的整体实力与水平,能够与其他试点高校各有侧重、分工相对明确,有助于推动江苏行业经济的发展。试点高校与试点高校之间既合作又分工,既竞争又合作,既有联系又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学科特色――试点高校的科技中介服务要能体现并发扬自己的专业特色,即所谓“一招鲜,吃遍天”,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满足企业的特色服务需要。

服务基础――试点高校长期以来在科技中介方面做得较好,有一定的基础,要对本校科技中介工作有具体的方案和措施,要有一定的配套资金。

社会资源――试点高校要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提供给科技中介服务,确保高校科技中介业务相对稳定、持续增长。

强化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测试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4-01

自2008年起,江苏省普通高考的模式一直沿用着“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政策,而学业水平测试已然成为江苏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就成了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的高考政策下,如何让学生在九门学科的重重压力之下,顺利的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是摆在高中必修学科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领会“考纲”,明确考试要求

考纲是复习的必要依据,只有明确知道学习内容的次重点,才能合理地进行时间的分配,合理地进行复习计划。另外,每年的考纲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所以在全面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考纲新增加的内容,以及重点强调的内容,这些往往是考察的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应吃透《考试说明》,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在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在《考试说明》中,对于不同的内容都有比较具体的要求,比如“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认识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探讨的历史意义”“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对于这些知识点,学业水平测试都有相应的具体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严格的执行《考试说明》的要求。

2 落实“考点”,组建知识框架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小高考,因为它兼有高考资格考试和高中会考的双重职能,另外成绩优异,获得A的学生还能够获得高考加分的奖励。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巧,而试题的设计,尤其是主观题的设计,最主要的是考察学生对于诸多历史理解的考查,而不是仅仅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更要注重学生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获取信息并进行答题。比如让学生比较熟悉“古代中国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和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集团示意图”,与此相关的问题不必依据材料就能够回答。[2]为此,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将知识点构成组织框架,当面对历史问题,学生能够很敏锐的洞察到这个问题的考点,从而能够较为清晰的进行问题的分析,有策略的进行答题。

细致的落实每个考点,这是全面复习阶段的必要过程。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更加注意考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知识框架的构建。比如教师在复习的时候,将必修的课本看成一个整体,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复习,从而对于某个时期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都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比如近代政治学习中,不得不提的是“一国两制”的思想的构建和实践,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一国两制”的制度也给我们的经济、文化、科技同样也带来了哪些影响。所以说在总复习的时候不能孤立的看待一个问题,而应该从多角度的进行问题的分析,只有胸中有竹,在考试的时候才会临危不惧。只有铭记了历史、守护住记忆,才能实在而真切地了解民族文化传统的伟大和璀璨,才会自觉地树立民族的自豪感、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3]当然在复习的时候,既要注意知识的模块化认识,也要注意细节,认识到每个知识点相应的位置。

3 整合“书本”,灵活地进行取舍

在考点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时的回归课本,回归教材。根据记忆曲线的特性,只有经过不断的复习短时记忆,才会形成永久性的记忆。一次在复习阶段就是要对知识点反反复复的进行强调,对各个考点进行逐步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本的阅读。在组织复习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材的差异,灵活的进行取舍,整合教材。当然教材的整合不是随心所欲的,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的整合一定要依据《考试说明》,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以及相关资源的合理取舍。比如一些新增加的内容,或者前一年是“了解”的,而现在的要求是“理解”或“探讨”,这样教师就应该进行重点的复习。

在整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要做到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虽然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课本,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但模块与模块之间,还是有必然的联系的,而历史这个学科本身也具有综合性,跟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关联。[4]另外,高中历史的学习与我们的政治生活也息息相关,所以今年参加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也应该关系国家大事,比如十的召开,及其指导思想和战略意义也是学生所应该掌握的。教师在复习的时候,特别是必修一《人类社会的政治》复习的时候,应该以当今的政治生活为切入点,进行问题的分析。

书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是题目是灵活的,所以在整合教材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进行题目的练习,特别是历届的真题。学生在通过课本进行内容复习的时候,练习能够进一步的巩固知识点。比如,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让学生在“宗法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郡国并行制”四个选项中进行选择,其答案是:郡国并行制。比如学生选择的是其他选项,说明学生对于古代的这些制度还不能够进行准确的区分,所以题目的练习不仅是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一种信息的反馈,找出自己掌握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强化。

4 结语

总之,当学生跟着教师认真的完成总复习的时候,相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业水平测试,但是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应该以高考加分来要求自己。当然,高中历史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作为综合性的一门学科,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辉.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探讨[J],科学大众,2009(10):31.

[2]姚锦祥.从学业水平测试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教学问题[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06):56-57.

第5篇

由于历史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对旧知识进行充分的复习,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巩固已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并将其导入课堂,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解到“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上节课所讲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且各种工业革命的形成正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从而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相比较,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这不仅使学生对上节课中所学到的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内容进行巩固复习,而且清楚地交代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内容,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课堂学习中。

2.现代技术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其影像技术能够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合理应用视频资料进行课堂导入,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的视频与音乐,然后将视频内容与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并提出“为什么日本会如此的嚣张?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相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由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小组回答,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新知识学习中。

3.悬念谜语导入。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设置悬念谜语进行课堂导入,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针对高中生好奇心较强这一特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进行课堂导入,从而快速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并激活其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例如,在讲解“后期的保卫战”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说:发展的势头实际是很迅猛的,且在1856年已达到全盛时期,但由于在领导阶层的内部发生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从而导致政权发生急剧转变,良好的内部形势瞬间急转直下,那此件大事具体指的是哪一件呢?这一悬念设置,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加深了其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结构;高中历史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按照通史体例设置,“模块+专题”的教材结构完全避开与之重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教学实践表明,现行考试制度决定了历史是一小学科,加之有些地区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科学习,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学生混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张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学常识的现象。初中知识储备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基础不稳固为高中学习埋下隐患,部分学生遇到有时间跨度题目时常出错。通过构建知识框架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初中知识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顺思路,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更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专题内部、专题与专题之间,甚至是不同模块之间的多方位的联系。通过架构知识联系网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教材结构,加深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课堂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在课内练习中尚能做对,但是在综合练习非常容易出错,客观题混淆选项,主观题审题不准,不能将学过知识恰当应用。在大型考试中,基础题目能得分,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失分严重。这就要求加强构建知识知识框架。教师要指引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全局出发,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从大纲到主线,从主线到知识点,层层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来源和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点内涵和引申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查漏补缺,将知识点“一网打尽”。

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中注重构建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体知识遗忘造成的失误。通过不断训练,即便遗忘了具体历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历史知识结构会帮助学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时间重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认知,准确解决问题。

三、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课程改革,高考命题也出现新趋势。据研究,“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单元式主体命题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学科式和学习领域式的主体命题逐渐唱主角”;而“学习领域式的主题所占数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结构的联系,侧重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反映出历史主题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与之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成为考试重点。在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中,不仅要精讲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学习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加强体系建设。

新课改主张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构建、深度解读知识结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在复习备考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构建的方法,然后要求严格学生自己去做。真正达到每一课都归纳,每一专题都有总结,自我构建起每一模块的立体知识体系,实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复习效率。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不能仅仅识记具体知识点即可,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要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住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从整体把握教材,提高解题能力和复习效率,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页

[2]许霁.试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J].新课程(中),2015年11期,144页

第7篇

一、做好充分课前预习工作很重要

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分册,而且以专题来编排的。古今中外,容纳一体,知识庞杂,纵横交错。对于初学者,可谓一头雾水,不着边际。好多知识可以说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在看完一遍课文后,“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预习的方法,显然,只读一次课文是不行的。要边看课文边思考,对于其中的历史知识盲点,要主动地去查阅书籍资料或者网络,或者和老师探讨。总之,光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可以说是缩写,而其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扩写的过程,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是关键,课后是温习和发展知识的空间

经过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来课堂学习,只要认真听讲和思考,做好课堂笔记,学习效益肯定不错。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主动地善于思考探究一些历史问题,因为课前的预习为你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作为学生,应该有信心来驾驭历史问题,即使难度大的问题,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解决的。还有,要做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价值的笔记一定要做。课后还要及时做好温习和巩固知识,对于理解和记忆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多看多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在基础知识熟练的情况下,还应多看多做一些历史测试题,也包括高考题。这样可以见广识多,思维自然灵活多端。学习成绩肯定会优秀的。

三、养成看历史地图册的好习惯

历史地图册是配合教材编写的。每一节教材内容,凡是用地图册能显示的,地图册上都有。学习历史和地理一样,必须有空间概念,这只有通过地图册给我们刻画印象了。我们通过地图册,不光可以看相关地图,而且也可以掌握一课或者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结构,总之,地图册上内容丰富,有地图,有图表,有历史人物介绍,有知识结构,还有习题。很值得我们师生去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地图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帮手。经常善于看地图册的同学,历史一定学得不错。可是事实上,不少同学认为地图册无用,早就糟蹋了。如果老师不及早做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地图册就会成为浪费资源的一堆废纸,对学生学习历史无疑是一大损失。

四、基础稳固的前提下,多研究高考题

第8篇

关键词:问题法教学; 历史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12-001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从内容看,要完成五本书的复习,涉及的知识点庞杂,头绪万端,记忆量大,遗忘率高,任务重;从学生看,水平参差不齐。基于上述现状,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该如何有效的进行一轮复习呢?经过我校几年的高中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普通高中生源不太好的情况下采用“问题教学法”能提高历史一轮复习的效率。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法教学设置的必要性

在历史一轮复习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教学活动中因偏离教学目标所做的“无用功”,从而提高历史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法教学具体实践

1.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学生做好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的预习。对于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的难点,在高中一轮复习的预习中,教师应该依据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以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并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知识漏洞、思维缺陷或亮点,从而为教师在课堂上提高高中复习课的效率打下基础。

2.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并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一轮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一轮复习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全面系统复习,扎扎实实的抓好基础知识。所以复习时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

以“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如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用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原则、方法等的良好历史思维习惯,在评价中坚持用两点论、重点论等思维方式全面分析评价;另外在对历史事件、历史文件等的比较的问题中,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较为固定的历史比较方法与习惯,同时从中得出一定的历史启示,以挖掘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在对历史事件、政权组织、政治运动等性质分析提问中,培养学生分析性质的一般思维角度和方法;在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等因素的提问时,则可以从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历史的思维习惯。

以“问题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今高考更为注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复习中,以某一阶段、专题、社会热点作为问题设计的中心,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的能力。

三、“问题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设计问题要科学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问题提出来以后,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3.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一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4.提问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多,头绪杂,因此,设问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既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单元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对同类历史问题,可以打破章节的界限,放在一起进行设问,使问题式教学法在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体系方面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1999年

[2]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

[4]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