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素养的核心

职业素养的核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0 14:49: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素养的核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职业素养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核心素养;电子商务教学;网店客服

职业核心素养在职业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借鉴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劳动就业者应该具备的8种核心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仅靠课堂理论教学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不现实的,如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中心来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经过建设与改革,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网店客服”及“网店美工”两大岗位群。其中网店客服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包括在线客服、电商咨询、客户关系管理等。虽然是企业架构的最低层级,但却是所有中职毕业生的第一对口就业岗位。因为通过该岗位的工作,可以直接快速地熟悉企业文化、定位,掌握企业产品价格、特色及卖点,成为每一位电商人的首要岗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基于此,笔者对网店客服技能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1.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职业核心素养指的是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有着关键作用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又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职业核心素养适用于各种职业,对职业主体而言,它是一种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综合学科,其专业如何建设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型。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在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专业建设。而“网店客服”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该课程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网店客服是企业与客户最直接最前沿的窗口,需掌握以下基本技能:(1)办公软件使用技能;(2)网店平台操作技能;(3)客户订单交易(正常、异常、纠纷)处理技能;(4)客服常用软件使用技能;(5)客户关系管理技能;(6)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等。另外需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训,如在职业心态方面,突出对责任感、学习心态、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等的要求;在职业行为方面,则强调工作要规范,即每个任务按流程标准完成。

2.实践教学实施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实践教学活动可按照“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职业核心素养考核与评价”的流程来实施。下面说说笔者所执教的《网店客服》课程是如何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糅合“做”与“思”,规范实训版块。设置实训任务时应体现让学生从“模仿――操作――理解――应用”的过程,要求达到四个一:一种岗位技能、一个实训任务、一个实训小结、一个学习反思。学生通过一个实训任务,至少掌握一种岗位技能,并在实训中要分析出知识点小结,再通过实训反思,将学习心得融会贯通于职业情景。经过实训,学生能做,会思考,懂总结归纳,并形成能力迁移,掌握关键技能。

2、兼顾趣味与时尚,模拟职业环境。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有趣的实训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另外紧跟当下热点的实训任务,更能对接网店客服岗位的实践――多变的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社会热点、行业新案例等,从中提炼实训素材。例如,天猫上的知名品牌与某电视合制作一个综艺节目《女神的新衣》,学生关注度较高。因此笔者借用其中一段视频,作为“品牌知识培训”一课的导入,在视频中有学生熟知的明星、喜爱的新品等元素,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讨论。学生通过分析产品“适合的消费人群、适合的场合穿着、价格定位”,把握各品牌的定位与消费主张;提炼各产品的卖点。类似的实训,不仅让学生理解与应用岗位知识,而且让其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更感观的认识。

3、强调学习结果考核,树立职业道德。一名合格的网店客服,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即要德才兼备。实训课的教学,一是通过实训的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才能;二是通过实训中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来立德。立德如何不止步于口号?可以结合课堂评价,将“德”进行量化考核,利用具体的细则标准来规范。例如,每次实训任务都会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标准的不同设置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习积极性、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每节实训课,不仅强调实训结果的完成度,更重要考核学生的参与度。所有实训任务的目标,都要坚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个核心目标。

三、企业实战项目渗透

要提升教学有效性,还必须借助实战项目,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融合,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方可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每年的双十一和双十二期间,笔者都会积极联系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战,从而让技术跟上产业行业发展,让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相匹配,让评价标准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符合。例如2014年与天猫品牌熙世界进行“双十一”校企合作,把此项活动作为教学平台融入至教学环节中,实施校企岗前培育、职业岗位进行轮岗实战体验,此时学生能把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并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经验,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除了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

四、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施,需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行业的生产经营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形成工作经验,培养职业精神。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职业核心素养为中心来开展,使学生能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春艳.中职网上开店实务教学中网店客服技能培训探讨[J].广西教育,2014,6

[2] 李志宏.产教融合阶梯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电子商务专业“网店客服”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

[3] 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素质拓展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58-02

一、设计依据

1.目标依据是职业核心能力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中的“高”即指“高素质+高技能”,如果说“高技能”指的是专业技能水平,那么“高素质”所对应的外在具体能力指向应该是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亦即“职业核心能力”。可见,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职位变迁成为经济社会常态的今天,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在强调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无论其内容与形式怎样新颖丰富,都必须把握好职业核心能力的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才能达到活动设计要求。

2.实践依据是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普遍效果不很理想。究其原因,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倾向歪曲了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正当追求,大多数学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处于“说起来重要,实践中次要”的尴尬地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其次,教育平台没有系统规划,不论是承担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显性课程平台还是隐性渗透平台,都没有系统规划与统筹。再次,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落后,在教学方法上以知识传递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考核以知识性的“结果考核”为主,忽略过程性的非智力因素考量。同时,教师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能很好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没能充分理解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职业意义,没能认清教师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造成这方面能力培养创新内在乏力。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和反思,是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活动设计的实践基础。

3.对象依据是高职学生特点

按照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高职学生的智能类型具有如下特点:“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具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他们排斥概念、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更多地对专业实践感兴趣,而对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兴趣不高。”素质拓展活动的学习方式恰恰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此外,现实角度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不高,适应社会职业变迁的适应能力先天不足。依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实际,充分发挥素质拓展活动的独特学习优势,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活动设计的起点。

二、设计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首先,必须立足职业核心能力的职业维度,体现职业导向。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指向和适用范围主要是职业领域,因此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活动设计首先要体现职业导向。活动要侧重于推动学生职业目标的实现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制订素质拓展活动规划时,应从职业岗位对核心能力要求出发,归纳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计划,再进行活动设计。

其次,必须立足职业核心能力的核心维度,体现核心导向。这一维度的职业核心能力驾驭职业个体发展的方向,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品质、职业

价值观以及职业信念。这部分素质的发展在国内教育实践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探索,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活动设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注重学生的价值引导和职业品质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核心素养。

再次,必须立足职业核心能力的能力维度,体现能力导向。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核心能力。从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上,可以看出,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以“知识为核心”的,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活动的项目设计必须体现能力导向,要以“知识到能力”转化为核心,真正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效能。

2.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本质要求,素质拓展活动的要发挥自身教育理念和形式的天然优势,设计出既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又彰显个性培养,既兼顾全体又突出特色,充分挖掘潜能,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驱动力的活动。这种活动设计将引导教育和自我教具完美结合,扬弃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实现和素质拓展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

3.可行性原则

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途径,考虑高职院校实际,使活动具有可行性。要考虑师资情况、职业需求、组织环境、约束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整合教学资源,选择确实可行的途径。同时还要考虑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如何与其他教学形式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在考虑合理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可行性。

三、具体设计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要求、高职学生特点以及素质拓展活动的特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活动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模块。

模块一:规范模块。主要介绍活动目的、内容安排、规范要求,对学生课前准备(比如指纹考勤、更换服装)做出评价,随机分组,按照老师要求展示团队风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选队长、起口号、队歌、队徽、队名、队列造型等任务,要求各队要展现各队的凝聚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提高参与激情和竞争意识,熟悉拓展训练的相关程序和方法,有团队的基本认知。

模块二:融冰模块。主要安排一些破冰游戏,帮助学生打破僵局,去除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加快熟悉团队成员,加速融入团队。活动项目的设计不宜时间太长,要以成员间感性认识为主。比如,福尔摩斯,友情链接等。

模块三:信任模块。本模块是素质拓展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针对不信任原因设计活动,侧重于发现信任源及建立信任的微妙细节,从而训练学生勇于负责相互信任的意识。活动项目的设计要富于挑战,气氛热烈。比如,信任背摔、潮起潮落等。

模块四:协作模块。本模块是素质拓展活动最重要的部分,一个善于合作的团队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团队,在团队协作中,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等职业核心能力均能得到体现。这部分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应该选择创造出适合高职学生实际、针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突出某项重点能力的活动项目。比如,“与虫子斗一番”这个活动主要培养团队的创新意识;“逃生墙”充分体会集体力量的重要及奉献精神的可贵,理解建立一个有效团队应该完成的任务(目标、计划、决策、方法、沟通、行动、角色定位、必胜的信心等)。

模块五:分享模块。本模块是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活动体验分享、交流各自的感受和结果,并将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总结、归纳出相应的成果,以达到活动教学、体验学习的目的。

这些活动设计遵循素质拓展活动的过程,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只要科学实践,勤于探索创新,不断总结反馈,其效果会是明显的。此外,这些设计不仅可以应用于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中,还可作为教学方法应用于理论课的教学中。

四、设计建议

1.不断反馈,动态调整

素质拓展活动设计的科学与否,最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所以教学反馈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的感受、活动实施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使得活动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2.安全是活动设计的首要因素

素质拓展活动大致分为高空项目、野外项目、平地项目、室内项目四种类型,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必须周全考虑各种因素,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学到知识,健康锻炼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虽然强调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教学中,教师担任着“培训师”的角色,是决定拓展训练效果的关键。教师既是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这些身份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应的资质,比如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丰富的学识,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等知识;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比如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洞察能力,恰当的引导能力,精准的总结点评能力等;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优秀的职业精神。总之,素质拓展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注重学习,融通相关领域的新知识,锻炼教学机智,才能创造出充满吸引力的教育过程,才能让学生既获得难忘的高峰体验,又使得有益的理念、素质、习惯不经意间在其内心悄然生根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国辉,张慧春,王耕.制订大学生素质拓展规划的原则与步骤[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6).

[2]魏景荣.高职院校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误解和匡正[J].学理论,2011,(8).

第3篇

行业记者的特点

行业性强,对从事行业报道的专业要求较高,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行业媒体的服务对象是行业内部人员及与行业相关的群体。他们对于行业都比较熟悉。行业记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行业相关知识,熟知行业情况。了解行业各个阶段中心工作、目标任务等。

行业记者的角色矛盾,存在二重性。一是长期与行业部门密切合作,并存在稳定的互利关系,行业记者下意识地成为行业内部的角色,并形成了维护行业利益的角色意识。二是作为媒体,必须保持其客观公正性,行业记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功能。这两种角色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要履行媒体自身的职责,借助优先享有新闻信息资源,客观公正地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又往往要考虑行业部门的接纳、承受力和相关利益需要,而不得不对一些敏感性话题的报道有所取舍或放弃职责,以避免造成矛盾危及自身与行业部门的合作。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对行业部门的舆论监督方面。

行业记者的职业素养

首先,由于利益的驱使,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迎合特定对象的利益。行业媒体主要针对的是行业的报道,行业记者为了维护行业的形象或者利益,其报道可能偏离现实,导致报道有失客观性。这主要是为了自身和所合作的行业利益,没能兼顾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角色。

其次。由于职业构成和行业管理制度的缺陷,新闻记者素质水平良莠不齐,缺乏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另外。目前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日益凸显。也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最后,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导致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屡屡失守。假新闻层出不穷。

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指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性是做一名好记者的必备条件,是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特殊素质。也是新闻工作者透过各种事物表面现象观察其内在本质,找出其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基本功。尤其对于行业记者,新闻敏感性更为重要。由于行业报新闻内容范围相对较窄,通常都与行业相关。随着行业记者对行业了解的逐渐深入,对所报道的内容越来越熟悉。总觉得内容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新闻价值,无内容可写,不能抓住有价值的新闻。认为行业新闻所受到的约束太多,束缚了行业记者的能力发挥。久而久之,这种意识消磨了记者当初的激情与冲动,钝化了新闻嗅觉,对行业新闻没有应有的敏感性。所以。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行业记者更应保持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掌握深挖新闻的能力。

业务能力方面最突出的是新闻敏感性,要提高行业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必须增强三种意识。

全局意识。行业报一般是指在特定范围,有特定读者群的媒体。作为行业报记者,时间长了,很可能导致行业色彩过浓,思维受到局限,眼界不够开阔,就行业说行业。甚至会“坐井观天”。但是,如果行业报记者能够做到既熟悉行业动态,叉能跳出行业的窠臼。站在全局高度来分析和报道所在行业有关经济社会大局的工作动态、中央的重大决策、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就能拿出比综合性报刊更有深度、更有独特视角,也更具有权威性的报道。

专家意识。行业记者除了要有文字功底、新闻敏感等记者必须的素质外,更要熟悉特定领域的业务工作,在这个领域由“入门”到“明白”,取得话语权。这种复合型记者的培养过程是漫长的、艰苦的。行业报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和采访任务有特定的范围。为了能与采访对象和谐交流,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行业报记者必须对所在行业的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被采访者兴致勃勃而记者却一头雾水,导致被采访者随之兴味索然的尴尬。在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始终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写作过程中难免涉及尚未有定论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就需要记者尽量站在专家的角度,避免偏颇,给读者以正确的引导。对于行业内的问题。应始终坚持客观的态度,不能人云亦云、信口开河。

第4篇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Innovative Talents'

Professional Mentality Development

WANG Meijuan, HE Xianying

(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insist training with advance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of innovative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al tasks,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professional mentality, in order to help vocational students' future employment and seek more smoothly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main problems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that exist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professional mentality ways and means to carry out a useful exploration.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种发展趋势对当今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劳动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等。人的基本职业心理素质在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效率、工作成就,而且影响人们对职业的适应和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机构,应当改革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教育,以及提高学生们的整体职业素质。

1 创新人才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职业心理素质是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

1.1 智力素质

所谓创新人才职业心理里的“智力素质”,是指劳动者从事与职业相关的活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里是指创新人才在工作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如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创新人才的智力素质核心内容是创新思维,其主要表现和特点在于:在职业活动中善于观察、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记忆力强、在工作中追求理性和严谨,同时拥有良好的思维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和思维是创新人才的灵感来源,新的形象和新的假设突发性的出现和碰撞,进而产生创新的灵感。从创新思维的形式来说,创新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和统一;从思维的清晰性来说,创新又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协调和统一。不可忽视的是,智力因素需要知识结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条件作为基础。因此,创新人才要提高智力素质,可从这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1.2 非智力素质

职业心理中的“非智力素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广义层面讲,创新人才的非智力素质是指在工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创新意志和创新需要等非智力因素以外的职业心理素质。其中,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是推动人才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的驱动力,对自己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劳动者才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意志和创新需要是保障人才在创新过程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精神动力。通常人们认为,越是智商不高的人其创新能力也不会突出,创新能力突出的人必定是高智商。但实际上,创新能力和智商并不一定是匹配的,高智商的人未必就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原因就在于那些非智力素质(如执着的个性,对工作的投入和热爱等)对创新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在非智力素质的影响下,一些高智商的人在工作中终其一生也未能获得任何创新成果,而一些看似智商平庸的人,却能凭借着对职业的热忱喜爱,取得一些不俗的创新成就。

2 创新人才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

2.1 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缺陷

知识面狭窄。客观来说,高职生相较于本科生来说,无论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深度或广度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般只局限于本专业内,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不够。而工作中要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大多会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造成高职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源自自身知识面狭窄;另一方面,也跟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锻炼有关。

缺乏工作创新思维。高职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考试,更多是通过复述和模仿,综合前人的研究和答案而进行的重述活动,这种活动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已经出现或解决的问题开展的。而到了实际工作活动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即便是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存在着差异。学生长期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对于用创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

2.2 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缺陷

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时缺乏主动性是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问题。企业中不少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是不可能用文字描述的那么明确具体的,其工作目标也相对比较模糊笼统,这就需要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去主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开拓解决、创新创造,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而且,这种被动接受的工作态度,还有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遇到需要承担较大责任的工作任务时就推给其他同事,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扯皮,不仅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还容易造成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睦。

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在行为上、工作中,喜欢将事情的方方面面考虑得很周到,这并非坏事。可是当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仍然不改这种与岗位需要不适应的习惯,过于追求按部就班就是一个明显的缺点。须知,企业工作常常需要打破常规,去创新地工作。这不仅在产品研发工作中是这样,即便是管理岗位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是如此。

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沟通。对于工作和兴趣之外的人和事关心少,这是多数高职生都存在的职业心理弊病。一些高职毕业生虽然参加了工作,但仍保持着和在学校时一样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每天下了班就回家,或是参加一些兴趣聚会,对于工作和兴趣以外的人或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一些自认为在校学习成绩优秀,有突出创新能力的“精英学生”,主角意识更强,对于周围的同事不屑于进行更多的情感沟通。结果造成个人在工作中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学校教育为学生树立了超越前人、勇攀高峰的权威和理想,学生们也接受了这种思想,这是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某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全面,在工作中自己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只想做那些具有创新价值的工作,却忽视了与同事合作这种日常事务。最后是主角没当成,创新活动也因缺乏他人的有效配合而流产。

3 加强创新人才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强实习实训等职业实践

高职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积极搭建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平台,邀请企业管理者、行家里手到学校讲学,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文化,增进对职业心理素质的了解。学校应建立更多实习实训的渠道,在校企合作的各个育人环节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职业体验和创新体验,让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把外力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这是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职业心理素质的价值和重要性。工学结合是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组织形式,通过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过程,开展行为导向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期。

3.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通过开设专门的职业心理素教育课及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同时,职业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应积极利用课堂这一教学阵地,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以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就业为中心,选择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中挖掘一些前人未涉及或少谈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和讲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使他们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潜能以及所要求的职业心理素质。

3.3 开设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讲授必然要涉及很多心理专业方面的内容,因此应开设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要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不同阶段、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任务及侧重点。一年级主要进行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侧重职业习惯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三年级倾向择业教育、就业心理辅导。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的形式开展职业心理讲授活动,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中找出过往毕业生身上的优秀职业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可信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完善自我的动力。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职业心理素质。

3.4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职业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讲职业道德的创新活动对企业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学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职业道德为中心,通过向学生系统地讲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和养成等内容,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敬业意识、创新意识、纪律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前瞻性地认识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进而对整个企业和社会形成正确的审视,将职业和道德紧紧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打造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

3.5 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当今兴起的网络文化对高职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乃至创新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网络进行创新创造性活动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由于网络为高职生全面了解社会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和视野,这对于学生提高鉴别是非、认识真理和谬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对社会和各行各业的人或事的片面和绝对化评论,高职生虽然在年龄上多已是成年人,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尚处于形成期。如果长期受网络上片面绝对化信息的熏陶,难免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在充分利用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建设,以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5篇

关键词:交通行业;规范管理;远程教育;人才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64-02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成立于2001年9月,十余年来交通分院稳步发展,教学中心遍布全国各地,总结十余年的办学经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远程教育应该切实为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只有在服务中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远程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发挥自身优势,办出行业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的前身是交通部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它在各地有40多个交通分校,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系统教育网点。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学中心就建在了原电视中专分校基础之上。目前,在全国内陆省份中,只有吉林省和天津市没有建立我们的教学中心。我们与原来的各交通分校合作办学近20年之久,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团结协作,与分校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现在开展远程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立通、服务交通是我们长期的工作重点。几十年来与交通系统的渊源使我院逐步积累起面向交通的完备的专业优势,现在又赶上交通大发展的时代,交通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现有教育资源很难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开展远程教育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在创办之初到基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我们在开办的专业上下功夫,确定了交通行业急缺人才的两个专业,即交通运输管理和公路工程与管理。2002年这两个专业“高起专”和“专升本”层次就招收了6 284人,满足了交通行业对这两个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随后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增加新的专业,并增加了“高起本”层次的招生。为了满通行业发展需要,我院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财务会计、物流管理、汽车运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与交通系统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了一个覆盖交通的专业化学习体系。

注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服务三支队伍的建设是办学的关键。十余年来我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从人员选聘、职责分工、业绩考核等方面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保障。交通分院配备了近35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学院的教学、教务和考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其中专职教师15名,根据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下发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认真组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除此之外,我院还聘请了3位专家专门负责研究有关教学事宜,不断进行课程改造。有些专业课程还聘请校外教师来授课,进行现场录像,然后制作成光盘发至各教学中心,供学生随时观看。近几年,根据招生专业的不同随时补充新生力量,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中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开展适合远程教育的教学和辅导模式。管理人员队伍不断加强,招生、学籍管理、教务和考务均有专人负责,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规范管理,强化服务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在管理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函授站、教学中心管理手册》执行。规范管理具体体现在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和毕业等各个环节。

招生环节,严格按照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为我们审定的招生简章进行招生,严格审查新生的入学资格。我院招收的高中起点专科学生必须具有高中毕业证书、中专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证书,专科起点本科生要求必须获得国民教育系列的大专以上毕业证书,必须参加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自主命题的考试且成绩合格,在成绩合格的考生中择优录取。

学籍管理环节,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对于学生转专业、休学和退学,均要求按规定填写相应的表格,逐层审批;对于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如修改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等,要求学生提供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身份证复印件,并逐级报备审批方能进行修改。

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函授站、教学中心管理手册》中网络教学规程执行,着重落实在毕业设计和考试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的规定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电话、电子邮箱、QQ、面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查指导,同时根据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要求,适时安排学生返校接受指导。每年组织毕业答辩,由北京交通大学下派教师和我院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小组,严格把关。在考试试卷的命题、印刷和分封过程中严格保密,考前各项工作充分准备。考试中,严肃考场纪律,实行巡考和监考相结合的制度,杜绝各种违纪现象。

毕业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监控和审核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质量标准。首先要审核学生课程考试成绩是否合格,毕业设计(或论文)及答辩的成绩是否通过后才能打印学籍表;核对学生的电子注册信息和毕业生登记表;制作和颁发毕业证、学生档案以及电子注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本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办学宗旨,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强化服务。首先,服务与管理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助于促进高质量的服务,但只有把服务工作搞好,才能树立起教学服务部门的形象和信誉,管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其次,服务对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从传统教育的习惯中转变过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这一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学部门提供耐心的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转变。做好服务工作,会对管理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院自成立以来,一向视质量为现代远程教育的生命,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是依靠一系列的管理实现的。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重点是强化服务意识。把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以及与校外学习中心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体现在教学过程管理中,通过管理保证服务质量。

沟通交流是持续发展的保障

远程教育造成师生在空间上的分离,学员平时分散在校外各个地方,教学文件、教学安排的下达比较困难,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不如全日制模式下与学员的交流直接、深入。为了加强交流,我院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配备了责任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专职管理人员,与学生联系采用网上通知、群发短信、QQ及QQ群、电话、电子邮箱、网上交流等方式,保证了与学员的联系与沟通的效果,及时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我院根据教学任务确定课程辅导,学员平时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等形式随时与专职教师交流。如果电话和邮件表述不清楚的,学员还可与教师约定时间单独辅导。沟通还表现在与主办校的交流上,针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心与主办校相应的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利用电话、信函、QQ等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参加主办校每年召开的各种会议,同时我院每年也要组织招生会和年会,加强与教学中心的沟通与交流。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狠抓教学质量,稳定招生规模,逐步探索和总结远程教育的规律和经验,推进远程教育健康发展,努力办出行业特色,为交通行业和地区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正明.“网上江大”的教学管理与服务[C].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创新与实践,2005:150-154.

[2]刘增辉.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学习中心为行业和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远程教育,2011(18):54-55.

[3]吕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郑州学习中心以质量取胜[J].中国远程教育,2010(4):60-61.

第6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前瞻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受到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影响,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社会形态,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学习信息甄别能力,目前核心素养教育开始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核心素养,既是培育新一代大学生的关键元素,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方向。聚焦核心素养,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和教研修方式,顺应时展趋势,创新育人模式,是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事。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强调,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教育工作开展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办学方向,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创新职业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受到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发展一线输送集生产、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岗位的职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态度,认真履行自身所具有的岗位职责,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岗位经验都可以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渐丰富与完善,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职业素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导,因此,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促进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现在社会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员工培训时强调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因此,职业院校教育阶段,需要合理地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才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提升学校人才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职业岗位的一些专业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职业规则,帮助学生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原则

(一)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经济常态,高职课堂需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网络的便利性,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各国都开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主体,经常会遇到一些假国学和迂腐文化的渗透,导致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大量烦琐、无用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在多元文化价值环境影响下,学生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批判性思维,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

(二)以学习力提升为关键

在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想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经济常态下知识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价值,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知识理论的更新,当下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与时代脱节。因此,职业教学要注重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社会形态改变,知识理论内容就要随之改变,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不能把知识理论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为关键。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自动去应对不确定性较强的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中,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拓展知识获取渠道,让高职院校教学逐渐摆脱传统形式化主义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展能力和综合技能应用能力。

三、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学校管理机制改革

结合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许多用人单位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考量,为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需要注重通识课堂教学,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到一起,结合社会新经济发展常态,向学生普及各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分制,让学生自主挑选感兴趣的教学课堂。在期末考核阶段,要适当地调整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得分比重,大一阶段的文化课分数可以适当降低,在校园内部建立文化艺术共享中心,定期向学生宣传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来校作为辅导教师,开设专题心理辅导讲座,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为社团的承办提供资金支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主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丰富传统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视频播放、虚拟场景建立等辅助型教学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搜索,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以小组为单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考核设计阶段,调整专业学分与道德学分之间的占比,让学生认识核心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考核阶段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创建一个工作岗位模拟情境,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真实的工作案例。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探讨,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积极开展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课堂的建立,加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认知,并将其作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并有效解决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分裂状态,拓展学习视野,打破传统教育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识教育主要围绕人文性、社会发展、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潜移默化地融入政治观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达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核心素质教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到真实社会活动体验中,丰富传统的课程教学流程,为学生奠定专业教学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助力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莫校晴.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2):238-239.

[2]许凌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变革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2):101-104.

[3]孙习轩.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J].环球市场,2021(1):263,265.

第8篇

关键词:外贸英语;职业素养;需求分析

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造就了新的职业和更高的职业要求,从而需要更新更高素养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就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职业素养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在企业看来,职业道德、诚信、服从意识、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身份等职业素养内容成为他们在聘用人才时更加看重的要素。本研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进行探索,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以便于培养更高素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1理论综述

(1)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包括一定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锻炼的工夫,以及在所有这些方面已达到的综合水平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综合品质。[2]构成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根据个人研究的侧重点和定位不同而各异。[3]有的研究者将核心要素分解为若干一级要素,各个一级要素再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二级要素。具体的核心要素会有所不同,或内涵一致而核心要素具体表述不同。陈再兵将职业素养首先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一级要素,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操守、职业义务和职业职责等二级要素。[4]杨千朴认为,职业素养的一级要素除了包括职业技能外,还包括职业通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2]其中,职业技能、职业行为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人们看得见的,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是职业素养最根基的部分,是人们看不见的,是隐性职业素养。[5]这两类职业素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裘燕南[6]则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且还需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不同的研究角度造成划分标准不一致,因此有学者强调要将职业素养核心要素与具体特定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界定,他们认为“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专业或职业特点。[7]

(2)需求分析。根据Brown的观点[8],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亦作needsassessment需求评价)是指系统收集和分析所有客观以及主观的信息来解释和确认合理的课程目标,使得课程目标能满足学习要求。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析他们的需求,来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9]需求有不同的观察角度。Hoadley-Maiment提出“需求分析三角”的理论:即需求信息主要由教师觉察的需求、学生觉察的需求及公司觉察的需求三方面组成。[10]Berwick则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前者是教育者以他人的学习经历为依据而设立的需求,后者指学习者以自身认知的需要或愿望为依据而建立的需求。[11]他强调需求也应包括学生以外相关人员如教师以及潜在雇主等所觉察到的需求。因此,有研究提出除了学习者自身认知的需求外,还要把教师和企业雇主等那些与学习者学习休戚相关的人对于学习需求的感知情况考虑进来,以增加研究的全面性。[12]需求有不同的种类。Hutchinson&Waters提出将需求分为三类:①需要(necessities),即学习者为能有效使用所学东西而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②愿望(wants),是学习者面对特定场景而想要学习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人的主观学习意愿;③欠缺(lacks),即学习者学习的目标水平和他们现有水平间的差距,是学习者认为自己存在的不足。[13]RichardMead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指出,这三类需求可以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14]在外语界,需求分析理论最初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中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12]Richterich于1972年第一个提出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模式。[15]在此后的外语教学过程中,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估教学的依据。[16]在设置一门外语课程时,需求分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成为首要条件。[17]无视需求分析而进行的外语教学活动不能真正了解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具有误导性。[18]要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施行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了解需求。要培养出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必须从特定职业的角度来具体讨论才有意义。外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外贸相关职业,从实际出发弄清楚他们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需求情况怎么样、需求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具针对性,可以为相关的教学培养活动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1)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确定。本研究通过特尔菲咨询法确定针对外贸英语专业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19]。在具体的操作中,组成一个由20名外贸专业学生、10名外贸专业任课教师和15名外贸企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小组。研究者设计好咨询问卷,发放给咨询小组成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两轮咨询,对职业素养要素进行初步筛选、聚类和归并,得到咨询意见相对集中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5大第一核心要素以及与各第一核心要素相关的第二核心要素。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一项问卷调查,以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在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教师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考察。

(3)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类和Hoadley-Maiment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来搭建调查问卷的框架,同时参考童山东的研究[20]编制调查问卷的题项。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