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0 14:49: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主实践;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学生要学会动手操作,具有动手解决自己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识时务”地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新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电脑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处处存在。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载体,让学生都有兴趣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在学习中进行自主发现和创新,提高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实践表明:求知欲强烈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因此,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要营造学生感兴趣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想方设法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诱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因此,老师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指法训练教学中,进行基本操作后,如果给他们几组单词让学生练习,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单调,不想做此重复的练习,这样很难让他们达到一定的熟练水平。这时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中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利用学生好胜的性格,自然而然就能提高学生打字速度。

通过成功的创作来激励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同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计算机为创作提供了许多方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在计算机学习中体会到创作的快乐,而由此所激励出的兴趣是不可想象的。在学习了PowerPoint以后,我启发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能力,进行自由创作。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或集体的努力编制出许多有趣的带有动画的幻灯片。下次上课时,学生看着自己亲自做的精彩的幻灯片,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当然更加浓厚了。

二、尽量让学生自学和自主实践

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学的能力,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如:在学习“用WORD自制小报”一课时,我提前让学生预习、实践,然后课上分组讨论:你是怎样制作小报的?再让各组总结制作小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教师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掌握了制作小报的方法。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自学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坐不住,动来动去,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利用这些,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以自主操作、上机练习为主,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多指导学生先跟着老师模仿,然后过渡到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练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制作卡片”一课时,我先简单介绍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通过小组合作、自由创作,让学生自主创新。最后进行全班比赛,比一比看谁做的最好。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制作的作品都非常好。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原来的教学中,从来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都是被动的,从来都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现在,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然后学生通过探讨,通过交流,从不懂到懂得,从不会到学会。通过这种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四、优化教学,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要充分利用条件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幻灯、图片、演示等直观教学,使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制作的每一步过程。如“制作作文选”一课,先通过大屏幕把制作步骤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讨论操作方法,完成操作。上机进行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课中最为有效的学习活动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形成新的能力。

教师要挖掘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用WORD自制小报”时,学生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小报好看、实用,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选择,而且不断修改,在这样的练习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新力。还能通过实际作业,来挖掘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遇到一些节日,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用所学知识制作一张贺卡,送给亲朋好友。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综合运用Windows画图、Word和Powerpoint等软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就能独立创作作品,发现问题后,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第2篇

【摘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下,教师首先要领会教学目标的精神实质,要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艺术水平才能肩负起神圣的教育使命。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在不断地学中去教,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学。

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和最终任务。笔者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1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领会本阶段教学任务的精神实质,加强教学的目的性

教师到底应教会学生什么?直接指导着我们教学行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明显。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三个方面的素质,因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也应包括这三方面的内容。笔者以为初中阶段生物学科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目标是:(1)创新意识:通过生物教学,让学生喜欢参加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活动,形成爱好,产生兴趣,培养不盲目接受现成结论的怀疑精神和一追到底的探究精神。(2)创新思维:养成独立思考,运用求异、聚合、直觉、逻辑思维方式来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3)创新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加工组合,形成新的知识网络。(4)创新品质: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是:(1)获取知识的能力。(2)自主学习能力。(3)基本实验技能。(4)初步学会科学探究过程和设计简单实验方法。(5)应用知识能力:即能联系实际,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这些目标只有深入到我们教学理念的核心,才会成为指引教学方向的两盏明灯。

2建构教学情景,强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合理性和科学性

建构主义倡导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重视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建构主义实施的根本保证。将问题转变为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之中的问题,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与生活习性相适应这一普遍规律时,我将问题设计为:从眼睛分布特点、牙齿特征、视力范围与视力强弱等方面,分析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区别及意义?并由此归纳出哪些结论?这样设计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课前,他们积极搜集、查找相关的图片与资料,在边分类边对比边发现边思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课上,他们积极争取发言机会。在积极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食草动物的眼睛往往分布头部两侧,门齿发达,视力不强,甚至还发现食草动物的个体不是较小就是特大。从而得出它们的食性与防御为主的生活策略有关。而食肉动物的眼睛一般都分布在头前方,视力范围广,视觉敏锐,犬齿发达,个体适中,这与它们以攻击为主的生存策略相关。大家在互相积极建构学习过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和新问题产生。从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才有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创新和师生实践能力共同的提高,学生才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尽可能多的发展。

3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的能力。它是学生认识,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的能力。观察在生命科学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都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以及学生情况,总结出以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3.1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插图和挂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3.2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生物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要正确选用当地生物资源。(2)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3)实验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4)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4要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标新立异,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虽然有时有些观点在成人看来是很幼稚的,甚至是离奇、荒唐的。教师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但要积极加以引导。可是有些教师看到学生想问题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或教材的内容时,就训斥、压抑或讽刺,搞得学生不敢畅所欲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他们是未来人,应该比我们更有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当教师遇到学生的挑战时要冷静。如果教师为维护“权威”给学生当头一棒,就会摧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保护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思想。敢向权威挑战是创造型人才的可贵品质,应该支持这种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如果学生的观点或主张不对,教师可以解释或引导,但对他的精神应给以鼓励。如果学生的不同想法都被扼杀,时间长了就会变的十分顺从,不敢挑战了,没有了挑战精神,也就没有了创新精神。生物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和实验,这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发现新知,在求知思考中自己设计,独立完成实验,激发创新,提高实践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

一、创新能力的阐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物理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教育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方面的内容。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苏科版物理教材打破传统的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个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全新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近几年来,通过对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及研究,我对“实验”素材的教育功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二、传统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传统的实验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实验教学形式主要以演示为主,约占实验总数的80%以上;二是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为主。验证性实验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教学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因已掌握新知识而在实验中缺乏新奇感的负效应,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传统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技能培养。但实验能力能力不能等同于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构成包括物理基础知识、实验方法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等部分。具体地说,首先要能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科学地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是物理实验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最后,物理实验能力还包括实验思维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认识物理实验能力的内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三、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1.变演示试验为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演示试验改为探索性试验,首先需要教师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设计、如何设置问题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在八年级物理“影响压强因数探究”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将所有的教师演示试验改变为学生的探索性试验;开放实验器材例如海绵、茶叶罐、饮料瓶、自制小凳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四个同学一组,由组长将实验的结果到讲台前汇报。我提供气球钉板和几块红砖,通过讨论,有一个小组设计出四块红砖压在气球上,气球放在钉板上,气球被压成扁扁的形状居然不破,引起了轰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探索性实验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例如,“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演示实验,我做了如下改进:我请木工做了30块长方形木板,拆了几个滑动变阻器上的电阻丝,找了一些铜线,做成实验板,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一方面学生可身临其境,自己做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创新的兴趣。

3.重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如何使一张纸发声,学生设计了十几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加强小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学了声音的传播后,布置学生做“土电话”的实验,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知识的应用。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后,我让学生课下用易拉罐头盒做小孔成像实验。学生不仅从实验中知道了小孔成像的原理,而且观察到了成像的性质。

演示蒸发吸热,教师可用铁架台、小烧瓶、细玻璃管、红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如图,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等。

5.改进实验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中,往往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改进这种评价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要大加鼓励,引导更多的学生产生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廖宝民.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

第4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卡片制作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基本理念之一。并且专门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制作学习卡片就是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大胆地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诱导他们深入课内外阅读领域去探宝

一般教师上第一堂语文课,常用“约法三章”、“订立规矩”之类的做法,当然,近几年来,给学生“下马威”的也不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如果能利用课内外文学作品作为师生间互相对话的基础,用富有亲和力的谈话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就会有《学记》中所谓的“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之效果。教学过程中因有了共同的话题,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上就会占据一个“制高点”。我就是这么做的。又一个新学年开始了,学生们都毕业了,我却被安排带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心中颇有些犯难。因为大家都知道,中途接班都是生茬,师生两张皮,要教出点成绩是不容易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地一半,所以第一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一上课,我与初次谋面的学生聊起了文学。当我问到同学们爱读哪些书?读过哪些文学作品时,教室里立刻开始了交头接耳,比手画脚,有个同学还性急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喊道:“机器猫小叮当!”与此同时,讲台下竖起了一只只急切要表达的手。

一位高大的男孩一开口便显露出豪放之气:“《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头儿是宋江。”话未完,“有鼓上蚤时迁”“有水性特棒的阮家三兄弟”男同学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最爱读《哈利・波特》,都魔法的故事既害怕又想看……”,这话一出,便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引起最长时间笑声的是一名男生的话:“《红楼梦》中有一个女的看见花落便拿了锄头去葬花,对着花哭,好可怜噢!”一时间,课堂上同学们满脸兴奋,争论不已,都争着把自己的读书天地拿来炫耀一番。

我笑着赞叹:“同学们的课外书真是丰富多彩,天地广阔,比我们的课本更充实、更有趣。有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课堂的活水便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课外书籍。课外书,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就好比一支生活万花筒:童话小说、幽默小品、工作生活、武打爱情都等着同学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今后我们的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要留在课堂外。”

一番话下来,一双双炽热的眼睛期待地望着我。我知道,我与学生们的心已经近了。于是,趁热打铁,开始了读书指导,“读书要用眼、用心、更要用脑。书中的人和事各有其时代、背景、感情、经历,书外的我们也要有我们自己的见解、观点。可别读了一本书,却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把《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林黛玉都说成了‘一个女的’,那样不是读了也枉然吗?”

此话一出,底下立刻像炸开了锅。“老师,书那么长,我们怎么记得住那么多人和事呢”,“读过很多书,当时记得很清楚,时间一长,可就全都忘了……”孩子们对此像是颇有感触,纷纷向我诉起了苦。

正是因为,我的问题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师生间有了共同的话题,所以便成功地诱导他们深入课内外阅读领域去探宝。

二、用言传身教的办法教会学生制作卡片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习好方法,在今天仍有用,但怎样使学生养成这个习惯却是一个难题。为此,在课堂上我现身做法,教同学们制作阅读卡片――成长卡片。当同学们都诉说阅读过的内容怎么也记不住时,我知道,我该为他们找到一条更好的途径了。否则,就会让他们的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顺手拿起一张白纸,裁出我需要的大小:“瞧,同学们,我有一个过目不忘的法宝!”“这是一张白纸,如果我在纸上添加一些美容,再给他取个名,便成了你们的读书法宝啦。”我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我的构思,并在黑板上用粉笔展示出来:班级、姓名、书名、作者、读书时间、本书来源、最感兴趣的地方、好句段、我的感想,这一来,所有的同学都反应过来,纷纷撕下纸仿制。趁着这热火劲头,我说道:“之所以把它称作成长卡片,是想让卡片记载你们读书的内容,记载你们思想的发展,让你们看到自己的收获,发现自己的成长。当然,我们要将课内课外完美地结合起来,让课堂指导课外,让课外为课内增姿添色。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透露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就这样,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适时地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因为此后,课代表告诉我同学们都铆足了劲要读“万卷书”,做“万长卡”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就把自己做的卡片捧在我眼前。卡片上,我读到了许多:“保尔干了那么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是因为赶上了那个时代。”

教育即成长,学习即成长,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探索学习,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得很重要。

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尊重和理解学生,就会有宽容的态度,有了宽容的态度,就不会要求学生像考试那样去寻求阅读中的“惟一”答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探索。成长卡片的制作及对内容的阅读,其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和理解。

总之,学会制作学习卡片就是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届老前辈黎锦熙在他的《新著国文教法》里曾提出过著名的“写作教学三原则”,其中第三条是“日札优于作文”,黎先生说的是传统的写作训练法,我们这里倡导的是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的阅读学习法。

第5篇

摘 要:物理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学生了解自然界物理现象及规律的主要途径,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教育背景下,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逐渐暴露出很多弊端,导致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较低,已经无法满足前初中物理的教学需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此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课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学方法

物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需要经过科学的推理和严谨的计算才能得到最终结果,并且很多知识都需要经过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其基本理论及变化规律,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很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传统的填鸭式与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便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有效课堂。

一、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含义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要求,初中时期是帮助学生打好物理基础的重要阶段,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核心,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在传授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并利用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学的有效性做出判断,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完成有效课堂的构建。总之,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是指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对师生的教学行为进行优化,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投入,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收益,进而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物理有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有效课堂便是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卷面成绩以及学习所用时间,并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所以,要想构建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课堂,首先就需要及时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解,以此实现有效教学。比如在学习透镜时,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近视镜及老花镜为例,降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轻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都是当前常用的新兴高效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电路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电路为例,将其制作成视频课件进行放映,将课本上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简单易懂的实例,在加深学生对电路原理理解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并进行自主探究,开拓学生的视野。

3.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必须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同步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大脑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想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准确判断,就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改进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考试成绩进行详细记录,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同时,将日常教学记录情况与期末测试成绩相结合,对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进行评定,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授学生物理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等方法,可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性教学,促进初中物理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勤.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反思与创新[J].学周刊,2016(9):34-35.

第6篇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的形势,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分析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开展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素质的教育。人的素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广义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全部的生理与心理的特质系统,即一个人的身心系统。人的素质有些是先天的禀赋,在后天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了创新,才有了技术革命,有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领域迎接新世纪挑战中面临的刻不容缓的课题。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1、由于生源质量较差,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淡薄。认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及非智力因素较差,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由于教材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化,严重脱离学生知识基础差的现实,导致教学效果差,所以,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及内容融入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几乎是空谈。

3、由于职业学校的技能实训等实践活动形式较单一、机械性的操作多,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开发他们潜能的实训活动少,加上科技、文艺、社会等方面的活动严重不足,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4、由于传统的强制性管理、不民主的师生关系、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淡薄,阻碍了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二、职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创造力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心里品质是非智力因素。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质,是推动个体适应环境发挥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门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求得新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者的流动性和工作的频繁更换已成为社会工作的特点。所以,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验实训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教育的开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老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老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甚至健全的人格也难以发展。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首先,老师和学生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地发展。

(二)加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1、搞好课程设置。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为原则指导专业课程的设置。深入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论课与实训之间的结合等等,既要考虑专业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程度,对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删、增组合,同时积极开发教材中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要专门开设创造思维或创造技法课程,向学生传授创新思维方法,点拨他们的创造灵感,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要进行改革实验,要为他们开设“创造思维与方法”系列讲座,这种讲座题材应当多样化,融文化与科学为一体,寓教于乐,以获得学生的欢迎。

2、改革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与计算机互联网络同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以电子信息为先导的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受,了解人类创造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多样的竞争性活动

学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还应开设科技、体育、工艺、劳动、文艺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才干及展示才能的机会。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智力竞赛、专题讲座,通过在生产第一线及流通环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塑造他们自信和个性品质;开展多样的竞赛性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能力水平做出评价,真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促使人的创造性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流畅性及其培养

流畅性主要依赖记忆中贮存的信息量。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老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从各学科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思考问题才能从多方面发散,才有发散性思维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自动地重复已有的知识内容的能力,增加边缘交叉学科的知识的数量,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如何对待交叉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过渡学习,使学生不受材料的束缚,灵活地利用材料,将其变成新的东西,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实现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奋学习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能对知识存贮、再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记忆,多渠道协调记忆。

2、变通性及其培养

人脑进行思考活动时总是存在思维定式,思路的定向性,能使人顺利的思考并解决一般的问题,但却会妨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育中必须做到:重视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破除定式的干扰。思维定式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教学中,教师应直接打破定式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方向、更多的方向发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独特性及其培养

发散性思维以流畅性为基础,以变通性为关键,以独特性为核心。因为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立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因此,独特性有更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要鼓励多样性和首创性,使学生能够得出非凡、独创、新颖的见解;教师为个人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机会,允许每一个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并为之提供灵活的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再次,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勇于提出疑问,敢于攻关。求异思维即学生不被成见、陈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善于从各个侧面观察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并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一、教师提问的目的

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出色表现。

二、教师提问的基本类别

教师课堂提问有许多不同的类别。《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一书中,作者根据布卢姆(Broom)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组成的理论,把教师提问分为以下六种:

1. 认知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记忆型的知识概念、原理;

2. 理解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对比;

3.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或交际;

4. 分析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

5. 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6. 评价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判断。

在此,笔者着重介绍一下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两大基本类别:展示性(display)提问和咨询性(referential)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例如,教师手里拿着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

What s this? /Is this an apple?

又如,教师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What did the man upstairs do when he came back every evening?

由于展示性提问多半是操练性提问或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思维水平也较低,因此,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如教师问学生: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tory?

Are you interested in American country music? Give me your reasons.

这类提问才能真正传递新的信息,师生之间才存在着语言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咨询性提问体现了语言交流的特点,给学生创造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因此,咨询性提问的优势要大大优于展示性提问。恰如其分的咨询性提问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国外学者米切尔等人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回答咨询性提问的机会越多,自我表达的能力就越强,英语成绩就越好。另一位学者布洛克经过实验也发现:当经过咨询性提问培训的教师在课堂里进行咨询性提问的次数有显著增加以后[](展示性提问与咨询性提问的比例达到8∶39[]),学生的应答能力也随之提高,具体表现为:每句话的词数增加、句子难度加大、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那么,怎样才能由展示性提问过渡到咨询性提问呢?笔者在上WT SEFC 3A Unit 2 WTBX Captain Cook 这课时是这样做的:

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展示性问题:

What did they take with them for this long journey?

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很快可以找到答案:

They took litres of vinegar, salted meat, cheese, plain biscuits, beer, live sheep, pigs, chickens, onions, cabbage in vinegar and flour.

紧接着,针对学生对“库克船长他们为什么要带活的羊、猪、鸡到船上”这点比较感兴趣,我向他们提出了以下两个咨询性问题,并重读 live 一词以示强调:

Why did Captain Cook and his men take live sheep, pigs and chickens with them?

What do you need to take when you go on a very long journey on a ship?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大家开始各抒己见:

S1: 2Because at that time they had no fridge. I think I don't have to take live animals. I just need to take rice, meat and vegetables.

S2: Don't forget to take salt and clothes!

S3: I'd like to take a fishing pole, because I like fishing.

S4: I will miss my mother, so I decide to take a photo of her with me.

...

通过这种咨询性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然而,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咨询性问题,约60%的提问是让学生回答有关的事实,20%是启发学生思考,另外的20%是关于组织教学。很明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咨询性问题的比例。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咨询性提问在课堂中的比例呢?首先,它要求教师加强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等理论的学习,并且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其次,教师要多掌握一些提问技巧。韦伦[](W.W.Wil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作出了如下归纳:

1. 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水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2. 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发问,提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地提问,那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会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3. 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4. 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避免进行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预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功课任务,然后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发问,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5. 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运用较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这种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思维水平的机会。

6.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支持某一种观点或看法,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的可能性。例如,“你能否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以此来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最初的回答。

7. 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8. 提能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有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机会。所设问题应有层次之分,难、中、易问题比例适当搭配,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均等。

9. 鼓励学生发问。这可引起学生积极的参与。较高认知水平的发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对探究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并将激起的探索兴趣深入下去。赞许和鼓励学生,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情做出应有的反应,以及提高学生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参与频度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此外,根据乔庄(Chaudron)对教师讲课和提问技巧的研究可以知道,说话的语速应适当放慢,发音要清晰,发音的方式要略有夸张,如需要,可重复所提的问题。

当然,我们必须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提问技巧,并且注意及时调整和总结。

三、教师提问的难度

所谓提问的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学生无法回答,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完全相同,这个问题就太容易了,学生凭借记忆就能回答,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但又有些不同,那么这个问题难易适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回答,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非常有效。因此,考虑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如所提问内容空泛,难度太大,就会出现“冷场”局面:如提问过于简单,多数为 yes/no questions 或 single-word questions,或学生只要读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就能回答的问题,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我国学者胡春洞认为,在提问的难易比例方面,根据学生目前的智力和英语能力,最好是1∶3,即一难三易。他举例说,在课文教学中,yes/ no questions 或 true/ false statements 应是 wh-questions 的三倍。

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数量依据。难度PH=1-WTBXSX(PWSX),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应答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若难度为0,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难度太低;难度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难度太大。教育专家们提倡问题的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

四、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

国外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教师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具体表现为:

1. 学生回答句子的平均长度增加;

2. 恰如其分的主动应答增多;

3. 不能作答的题数减少;

4. 思辨性的回答增加;

5. 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加强;

6. 推理性的回答增多;

7. 学生提问增加;

8. 学生通常能在课堂上作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回答。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构成了师生间语言交流、学生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仅从教师提问的目的、类别、难度、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等方面对提问策略作了一些讨论和介绍。事实上,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还很多。

主要参考书目: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考教育出版社199

9年版。

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在关于“把能力还给学生”的问题上特别强调:我国基础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这就是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是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不够。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确实不高。而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1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弊端一:乱用权威,缺少交流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

1.2 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教学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这样课堂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2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爱好数学而发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中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3 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

2.4 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2.5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的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