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管理水平

公共管理水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0 14:49: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管理水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共管理水平

第1篇

(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摘要: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与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统一于手段与目的的辩证关系。现实中,行政事业性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资产管理缺乏绩效导向,与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相脱节,重用轻管、损失浪费等问题凸显。本文认为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运行效率,必须创新资产管理评价标准,将资产绩效与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相联系,以资产绩效管理为手段,才能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 :行政事业性资产;资产绩效管理;公共服务质量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公益性、公共性、非经营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性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资产使用与管理效率却未同步跟上,重用轻管、效率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尽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强化资产管理力度,但因资产评价标准不科学,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资产效率不高、配置苦乐不均等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观。未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须改变评价标准和方法,以资产绩效管理为手段,达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推动服务性政府建设。

一、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取决于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评价参照企业资产的评价模式,主要考虑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等指标,由于偏离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性质和目标,资产评价管理不科学,无法反映真正的资产绩效,无法发挥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效率的作用。

1.资产绩效是使用资产提供服务的结果表现

绩效实际是某种行为实现的结果表现程度,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实践行为的结果度量,是产生了真实效用的实践活动成果,具备实效性。绩效评价是一种对于实践活动结果的价值评判,有正负大小之分,体现出一种时序或阶段上的比较。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主体管理与使用资产动态的过程与利用资产提供服务后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决定其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因此,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须以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产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为结果进行度量。

2.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决定于使用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高低

资产绩效与社会服务呈正相关关系,资产绩效高,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则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无论是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并不依靠其产生的净现金流入,而是取决于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一旦行政事业性资产丧失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也就偏离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特质,就需退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行列,所以保证和延长行政事业性资产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服务潜力正是资产绩效的标志和目的。

资产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服务绩效,社会服务绩效是本,资产绩效是末,做好资产绩效管理,以资产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绩效自然能体现出来。资产绩效管理本质上是一项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将责任内化的制度。强调资产绩效也是为了推动资产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从财政的角度看,资产绩效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与资金绩效、资源绩效紧密联系,共同推动财政绩效的提升。

二、推行资产绩效管理是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的运用,更是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这项新的管理制度对于推动政府转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意义重大。

1.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效率,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财政支出中,一部分以流量资金形式直接用于社会领域的建设支出,还有一部分以存量形式化为了行政事业性资产,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资产绩效管理,资产占有多少与提供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缺乏约束性的考核,各单位极力争取和持有更多资产。对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学校,配置资产的多寡和先进水平是影响公共教育均等化和医疗卫生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绩效,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如广东省佛山市某区一个镇级医院,2010年度申请250万元,用于购置DR、全自动血凝仪、血细胞和数字胃肠机等设备,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技术能力。但购人高标准设备后,使用新设备的检查费标准大幅提高。从经济收益看,资产效益确实明显增长,但该镇居民并没有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医疗服务,反而加剧了“看病贵”问题。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资产绩效与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相联系,该镇医院就会充分考虑设备价格、性能与居民公共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在不显著增加居民看病费用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

2.有利于发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要我绩效到我要绩效的转变

在现有资产配置和管理制度下,一个单位能够配置的资产取决于其能够争取到的预算指标,资产持有与资产使用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资产的效率效益考核也是就资产论资产,通过资产的财务指标、创造的收益等进行衡量。因此,多配置资产、多占有资产并不会带来任何责任和压力。于是各单位在资产配置时极力多争取指标,配置后加强管理和提升利用率不存在丝毫压力和动力,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严重。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多配资产或高标准配置资产,不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反而成为单位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和工具。

3.有利于倒逼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缋效,破解财力切割固化难题

在预算分配和管理中,正因为多占用财政资金资源没有额外的付出和成本,反倒是能够带来更多的部门利益。因此,一些部门单位通过对资产的多配置多占用来切割和固化本已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与资产运行目标一致,就能打破财政分配过程中固化的利益链条,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持有资产的责任,打破既有通过资产配置获取部门利益的格局,改变传统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的状况。如珠三角某市城区环卫局申请预算1146万元,用于购买垃圾运输车辆及垃圾箱、垃圾房等,从设备购置看,性能先进,价格不菲,但预算粗糙,没有对垃圾箱、垃圾房的配置进行规划,投入虽大,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垃圾设备投入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相挂钩,就能强化环卫部门的工作职责,该区大量的财政投入就能让辖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增值收益数量不清,管理较弱

截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元,因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等活动,每年资产增值收益不菲。但因缺乏规范行政事业性资产增值收益的制度机制,资产存量和增值收益并没有带来社会服务的提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缺乏管理意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不足,资产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普遍,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绩效较低。

2.资产配置苦乐不均,产生的马太效应影响社会服务均等化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地区、级次、部门、单位之间的差异,资产配置水平差距较大,人均资产相差悬殊,单位之间苦乐不均。例如某市政府的一个单位共7人,人均占用办公用房面积达324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还有闲置房产227平方米,经营出租房产面积185平方米,每年经营收益达几十万元。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不均,资产缺乏约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互相攀比,盲目扩大资产规模,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既耗费大量财政资金,又降低了资产的实际利用率,影响社会服务质量。以体育场馆资产管理为例,很多地方都新建不少大型体育场馆,但大赛过后,基本闲置,虽然有些地方也利用场馆举办商业性活动,但收入归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且收支缺乏透明性,容易形成资产流失。反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很大,但运动场地却极为短缺。从资产绩效角度看,公共体育场馆严重浪费,资产绩效不高,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3.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事后监管为主

在资产监管方面,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是一种委托关系,对其监督管理实际上是由财政部门监管各单位,各个单位监管其下属机构资产的格局,这种资产监管格局往往呈现软弱化、运动化特征,财政部门监管不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情况,而上级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利益共占的思维,也使得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乏力。由于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对资产的监管较为粗放。资产使用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取得资产使用权,成为资产寻租的最大受益者,由于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加上资产使用与资产评估不科学,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收益、分配给出准确界定,更无法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产收益实现合理分配。

4.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间接导致资产流失

由于我国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采取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无法实现资产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单位共享,资产利用率不高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对某中央行政单位房产使用状况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06个在京行政单位拥有的2056.6万平方米产权房产中,有0.4%的房产处于闲置状态,面积达9.1万平方米。资产利用率低,使得部门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在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存在低价出售、无偿出借、无偿担保等问题,资产流失屡见不鲜。

四、以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绩效内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绩效的关注度上升,在已经深入开展的财政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基础上,推动资产绩效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推进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内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从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推动政府转型,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1.建立和健全资产绩效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与规范资产的使用效率

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使用绩效。一是细分资产类别,并对不同类别资产管理与使用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可以参照英国审计委员会行政事业性资产分类标准:一类是直接服务资产。主要是直接提供特定服务的资产,如学校、火葬场等。第二类是出租资产,有关机构可以作为投资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并获得商业回报,包括支持经济、社会活动的资产,如就业市场、社区服务站等。第三类是闲置资产,包括各类与公共服务发展及满足公共需求无关的资产。基于上述分类,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与使用资产过程中,对未列入行政办公之用的公建物业实行社会管理;对公益性物业实行部门管理;对纯粹行政办公用的物业授权各行政部门使用和管理;对空置物业通过拍卖、租赁、抵押等方式进行运营,实行资本化管理,从而实现资产的高效再配置。二是建立财政资金、资产和资源的联动机制,设定综合的绩效要求。行政事业性单位有时是资金、资产和资源同时使用,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单一考核资产绩效并不全面,要对资产、资金和资源共同运行产生的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加权三者的使用效率。因此,需建立资金、资源和资产三者联动机制的绩效考核规定,更好地反映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有效服务的情况。三是对政府采购的无形资产要单列制度。如购买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由于无形资产很容易出现复制行为,保护无形资产所有人权利就成为资产管理和使用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构建资产绩效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由资产使用者公开评价资产绩效

一是资产安全性评价指标。行政事业性资产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性,使得其安全性、完整性更为重要。资产安全包括公共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和最终形成资产的安全,资产完整则包括投入资产不被挪用不被流失。资产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证资产完整和不被流失。资产完整也就产生安全,二者相辅相成。资产的安全性指标是反映资产是否流失、资产绩效大小的基础指标,通过这类指标可以评价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是否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是资产采购质量评价指标。资产采购质量状况是指公共资产的可用性、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以及不同资产的配套性。高质量的资产是公共部门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证。优质的资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能独立发挥其使用功能,这是优质资产的基础;②实物资产的新旧程度;③各类资产结构优化,科学配置。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直接用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的资产和间接由公共部门占用的辅助、福利等资产之间的优化等。

三是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指标。行政事业部门资产运行效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重点考核资产在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包括:①资产在用与闲置情况。“重占有轻使用”的情况在公共部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形成后长期闲置,或基本处于闲置不用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②单项资产利用率。单项资产利用率是最能详尽说明公共部门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抽样抽查的方式予以考核。③资产共享情况。为了消除不同公共部门资产购置上的重复,应该鼓励公共部门之间共享资源,特别是大型设备的使用。

3.实行资产使用与管理者责任追究机制

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引入专家智能对资产使用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专家在资产绩效管理中不是评价资产本身情况,而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的配比关系,并查找这些单位在资产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及改进措施有没有到位,从管理的改进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综合评价资产绩效,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建立资产绩效问责制度,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对资产绩效差、社会服务水平低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问责制度规定进行责任评价,并执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将资产绩效评价结果与资产配置和调剂有机结合,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落实行政事业性资产使用责任,从源头上减少其多配多占资产的利益冲动,从而提升资产绩效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4.全面建立资产管理与使用的信息化记录,全程监控部分行政事业资产的收入上缴

第2篇

建设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成败,关系到一个施工企业的兴衰。施工成本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所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等费用,还包括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如何加强这些细节性的管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充分认识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建筑产品成本运行规律,成本管理责任体系主要在组织层和项目经理部。组织管理层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的盈亏,因为组织管理层在成本控制中贯穿于项目投标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效应中心的管理职能。项目经理部更是在工程在实施阶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材料的采购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合理,都会对施工成本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充分认识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是施工企业刻不容缓的核心任务。

充分认识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加强施工成本的管理应对该工程项目一是进行成本预算,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可能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通过预测可以满足项目业主和本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应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并能够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克服盲目性,提高预见性。二是尽可能的满足成本控制的要求。按照计划成本目标值来控制生产要素采购材料,设备进场、质量检查等施工环节。三是进行成本核算。施工成本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环节,按照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施工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及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下一步成本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四是注重施工成本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深入揭示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找降低施工成本的途径,以便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分析是关键,纠偏是核心。针对分析得出的偏差发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措施加以纠正。五是注重施工成本的考核。施工成本考核是指在施工项目完成后,对施工项目各责任者,按项目成本目标责任的有关规定,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给以相应的奖励和处罚,对成本考核要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才能有效的调动每位员工在各自施工岗位上努力完成任务。

三 、充分认识施工成本管理的措施

第3篇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当前,影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质量问题因素很多,本文根据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特点,对影响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特点如下。

1.1施工涉及面较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水利、矿山、城建、环保等很多领域,所涉及到管理知识也很丰富。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气象、园林、管理等多种学科。

1.2施工涉及法律法规较多。工程施工管理同时涉及水利、电力、交通、土地、矿山、城建等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有些法律法规比较详细,有些比较粗,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不强,引起工程纠纷时适用法律法规有交叉现象。

1.3施工不确定性因素多。在工程施工管理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经济、军事背景及参与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协调配合能力等。二是自然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有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因素,水利工程的自然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能决定工程的成败。上述某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经济危机、动乱、战争等社会灾害,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不是人所能预见的。

1.4施工管理地区性氛围差异大。在全国各地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甚至在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都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通常人们所说的施工环境好坏,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容易,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难度大,就包含了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因素。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工程设计不规范。 中小型水利工程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规划只停留在己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设计单位普存在资质低、设计水平低、施工图不规范、图纸错误较多、结构不符合实际,设变更随意性大等问题。设计人员施工经验差,未考虑施工工艺和施工能力,考虑计规范较多,考虑施工现实条件较少,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衔接有一定困难。

2.2工程施工材料质量问题 。混凝土工程使用的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属厂家生产产品,其砂石骨料通常使用坝址附近河床开采的砂石料或开采块石料加工制成品料。目前,有的厂家出厂的产品未达到国家标准,是伪劣产品,有的工程砂石骨料质量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因工程施工急需,只得“凑合”使用,造成混凝土质量不稳定。水利水电工程使用的钢筋、钢材及止水材料等也发现一些伪劣产品,原材料存在的质量问题将给工程运行安全留下隐患。 2.3施工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从建筑物基础开挖、基岩灌浆处理到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有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按照水利部、电力部部颁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出现的问题较多。

2.4工程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项目监督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重视工期,轻视质量。人员素质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项目管理科学化决策少,相关的技术支持比较少,随意性较大。尤其是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加上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在施工时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就放弃了质量,而工程监督管理人员也缺乏必要的监督,使监督流于形式。 3.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建议

3.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高度重视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的前提。各级水利水电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工程的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要明确各级的领导责任,加强自身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意识,制定办法及量化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规定,严格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审批制度,严格进行质量评定,广泛宣传开展安全标准工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3.2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是建筑业的一个重要工程行业项目,要在建筑业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控制水利水电项目成本、强化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其重点和核心就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包括工程的直接投资费用,施工的材料,人工、机械及其它项费用如(行政管理费、利润及虚纳税金)。搞好提高水电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要有规范的项目成本核算及细致的成本控制分析。并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要成本控制和管理。要建立健全施工成本控制体系,要规划成本管理流程,设计成本管理运行程序,更要让每一位员工明确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成本职责和考核方法,让企业员工对自己的成本目标和责任把握明确,然后指导性的去安排工程项目的施工。要优化施工方案,在方案设计成功后对方案实施的细节部分进行合理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保证方案实施进度,甚至能够有效的缩短工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费用,降低预算成本。

3.3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时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落实好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及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安全教育,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安全知识,使相关人员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时刻讲安全”风气,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要进行安全生产检查,配备安全专职人员。安全检查是水利水电施工安全管理必须长期坚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对劳动条件、隐患治理和职工上岗培训教育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有效控制各种有害物质、危险物质及危险源,一旦发现任何安全事故隐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严肃查处,严重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安全专职人员要接受相应系统急救训练以及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培训。

3.4重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施工企业中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水利工程质量的高低。要高度重视水利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人才进行技术培训,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

结语: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不同特点以及面对的各种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具杏祥. 论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及施工措施[J]. 广东科技, 2008,(06) .

第4篇

一般来讲,风险大多指向消极的事物,其结果有着极大的不可预知性。工程项目的投资普遍较大,长期性也致使工程的进展极其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构成了工程项目的风险,比如工期的拖延、工程事故、项目整改的高成本等等。因此,工程项目风险的来源,即是指由工程项目本身的设计、施工、管理、组织等的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随着社会的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在此背景下,现代各个行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于风险防控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大,并且越发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内控体系完全是应风险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内控体系的有效实施,其本质上就是为了降低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率,通过事前的有效防范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在事中将一切工作有效落实,并且于事后做好跟踪,对所有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进而有利于避免风险的再次发生,通过不断地积累,使企业所有项目的建设质量更优、效率更高。

二、现代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意义当中能够看出,内部控制体系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建筑企业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正值于关键的转型阶段,因此很多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认为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企业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需要高效的开展和实施,才能使企业有效的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和解决。当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出现问题后,如果不进行足够的重视,并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强和方法性强的有效解决。会使企业正常的开展项目活动获得消极的影响和让企业的整个发展短期计划和长期发展战略造成不可控制的直接影响[3]。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没有办法让企业获得内部管理方法的有效提高。并且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的风险管理不受重视,将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了由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使企业没有办法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各项制度和规范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但凡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问题,均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设,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内部控制仍缺乏高度重视和应有的认识,将内部控制误以为是内部监督,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即便存在着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但其覆盖面依然有限,并未能很好地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与各个操作环节当中,基本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完全没有可行性,使制度成为了一纸空文。而对于大型建筑企业来讲,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将是决定着决策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以当前的形势看,存在着许多漏洞,仍然有着巨大的完善空间,其主要的表现为: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决策方面缺乏有效的依据。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来说,决策的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施工[4]。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监理与业主之间都在采用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工作量增加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制度的建设,由此也就导致了决策依据不够完善,尤其是一些工程项目的预算、审核、回款等等也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致使临时变更的情况经常出现,为工程项目埋下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因素。形式上的反馈机制也就“形同虚设”,很难起到反馈机制应该拥有的监察功效。

(三)成本控制环节薄弱

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与工程建筑质量、定价等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企业具备的成本费用控制理念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发展需求,费用控制角度存在权责不分,职责履行不利等状况。一方面,在管理者层面。管理者对项目成本控制理论观念相对落后,新型成本控制方法与控制理念无法融入到企业的项目建设当中。同时,成本控制手段依旧仅仅停留在事后成本核算层面,控制效果并未对企业成本方面形成影响与制约,忽略了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事前控制与成本核算,致使管理决策出现倾斜;另一方面,基于员工层面,很多建筑企业的一线工人,很少具有成本控制的良好意识。由于决策内容不能够发挥实效,员工在执行并落实决策内容的同时,成本费用控制不能够落到实处。作为建筑企业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对费用控制执行与贯彻并未发挥出具体效果,费用控制环境基础相对薄弱。

(四)工程项目预算管理不到位

未建立独立的核算账本,由此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显而易见[5]。很多建筑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并未进行专业化处理,由内部财务人员进行核算。此种状况的产生,导致成本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设计以及零部件工艺发展状况相悖,很难形成健全完善的核算体系。同时,企业发展中,预算环节作为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与目标预算相一致的重要环节,编制过程缺乏科学、合理性的论证机制,多流于形式,实际效用有限。基于预算与核算角度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预算目标与实际预算存在差异,核算质量严重影响企业成本精准度,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成本控制缺乏良好预算及核算体制保障,大幅削弱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完善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路径

(一)树立整体的风险控制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企业自身风险意识防控和管理模式和意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和挑战,从而更给企业的目前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许多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其次,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的加强,而且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进而波动的幅度也很大。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对这样的波动,就必须了解到市场发展的风险,并且想出办法和预警措施及时的规避,这就需要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的加入对于企业的资金和管理上的风险进行量化,保证工程项目的开展尽可能顺利,达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从而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建筑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逐步加强,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长效发展。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自身保证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营。现代企业要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满足信息时展的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更新,通过技术等多种手段对外部的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建立标准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一定要遵循相关法律规定,不能同国家政策法规、国情相背离,内部控制建设要符合企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来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在遵循合法性原则的同时需要全面贯穿整个决策、执行以及监督全过程,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实处,保证实际开展效率的提升[6]。内部控制要覆盖企业内部项目所涉及的所有业务和部门,对企业内部员工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同时在相关制度面前,财务报告所呈现的企业发展信息更加完备,项目管理者以及决策者能够合理有效的根据财务报告进行重大决策和正确的战略部署,以便于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力求在制度面前平等、公开,规避人情管理,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和保证。内部控制需要同时代进行创新升级,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以更加符合建筑企业的姿态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三)拓展成本控制范畴

现代市场竞争环境的逐渐恶化,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需要充分拓展成本控制管理的范畴,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范畴。这一方面的内容,不仅仅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工程成本因素,在信息成本与基础成本方面均需要有所涵盖。成本控制管理不但需要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成本因素进行控制,还需要对项目完成后产生的各项维修费用进行管理。在当前数字化信息时代下,成本费用控制内涵当中依旧包含了多项需要控制内容,对企业发展中隐性信息成本进行控制。现代化发展,虽然增加了各项隐性成本费用,使得费用控制难度增加。但信息化技术手段也为成本费用控制的关联范畴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拓展信息化成本费用管理途径,增强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工程预算项目管理体系

工程预算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其中包含多项内容。各项内容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健全与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首先,建立成分费用控制体系。在建筑企业内部设立成本控制小组,组员由各级领导以及基层单位的负责人组成,该小组挂靠财务部门,但具备单独的执行职能,为内部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保障;其次,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基于会计法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并控制适合自身发展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其中包括预测、分析、考核、审计以及战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再次,建立核算制度。基于项目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目标,制定成本核算制度。该项制度建立后,实现成本费用归集处理;最后,建立责任制度与考核制度。成本费用责任制度,主要是指将细化的指标内容进行层层分解,将指标因素具体划分到单位。考核制度是对内部完成成本费用控制状况进行集中分析,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审核。

四、结论

第5篇

1.1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各类型图纸、方案的会审和签订,确定下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同时准备好施工机械和施工材料,重点落实工程的工期计划;施工中期管理是确保施工技术的科学性,保证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同时要注意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联系起来,做到既不降低质量,又不耽搁施工工期;施工后期管理的重点在于质量检查,作用是对工程质量作进一步核实,全方位保证水利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

1.2工程竣工后的管理

严格来说,上段内容中提到的施工后期管理应该纳入到项目竣工后的管理工作中。在工程项目竣工之后,要组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竣工后的工程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工程质量、施工工期、工程量、造价成本、隐蔽工程施工记录、材料质检报告等等。

2当前水利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施工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重点。目前国内水利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1)施工管理中应用到的安全监测设备性能不好,跟不上社会发展;2)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现有体制发挥不了管理作用;3)施工中涉及到的安全施工标准得不到落实,或是难以得到落实;4)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尤其是专业型人员数量极少,满足不了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需求。2.2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水利施工中,安全与质量并重。但国内目前的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瑕疵,常见的如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不科学、质量监督力度不够大、施工技术不成熟等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水利施工质量,降低水利工程的性能发挥水平。

2.3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要注重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以外,还要重视成本的控制。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做好施工成本的控制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降低施工风险,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目的是用最少的价格完成最优质工程的施工,但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如下问题:首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风险上扬,投标费用难以控制;其次,项目评估依据在行业内没有统一的标准,项目评估方法随意性较大,对于成本的核算缺乏技术基础,也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安全监督,同时应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具体的责任划分到各级人员身上,积极贯彻落实《建筑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来管理人。2)实行安全教育培训。水利建设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工人的安全意识十分重要,一旦发生问题其影响较其他工程也更为惨重,所以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施工中必须对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确保工程施工安全。3)落实安全巡视任务。水利施工现场是环境复杂之所,面临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很多,要求安全巡视人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问题,要能有条不紊控制现场,将安全损失降到最低。

3.2加强施工合同管理

1)严格合同的签订程序。合同在签订前要经各个业务部门的会同审查,就双方有意见的地方要及时提出修改建议,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具体施工时合同执行的难度,并且认证执行合同的签订程序对于合同双方深入思考合同内容是有帮助的,要约的发出、条款的协商及相关事项的落实都是一个彼此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2)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办事,是保证工程管理水平的根本,无论是进度、安全、造价、质量及文明施工等的管理要求,都要遵循合同为主。(本文来自于《民营科技》杂志。《民营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3.3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

1)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施工组织设计不能盲目遵循已有的施工经验,而更应该在国家相关施工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工程的特点和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规程和施工组织设计。2)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国家法定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实时监督的,其对工程质量有着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所以对于项目质量管理来讲,要积极配合监理树立其权威,尊重监理的想法和意见,配合其正确的停工、返工要求。

4总结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预算;管理水平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industry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trengthen the cost control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work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Therefore, the project budget is also relevant departments gradu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to determine the project investment, but also important basis on bidd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ur curr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budget process problems,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construction funds, and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budget; management level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对工程预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我国目前水利工程预算的现状来看,仍然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对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从而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确保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一、我国目前工程造价控制现状分析

虽然目前工程造价控制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仍然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管理人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将这些问题解决,就必须全面对问题的性质和原因全面掌握,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我国目前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工程预算定额不健全

水利工程预算主要是根据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工程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建筑材料预算价格以及与其配套使用的有关规定等,预先计算和确定工程建设中每个项目所需要的全部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就我国目前水利工程预算的现状来看,工程预算定额尚不健全,经常会出现调用定额概念的现象。比如说在对水利工程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往往会参照其他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的标准进行定额。由于各种类型的建筑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施工材料以及质量需求均不相同,因此在工程预算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标准,如果将所有的水利工程预算定额都制定为统一标准,那么势必会造成预算编制不合理的现象发生。

1.2高套定额与虚增工程量

高套定额指的是套用了高标准的定额,在我国目前建筑工程决策管理中,高套定额的现象经常发生。有的施工企业在编制工程决算的时候,无论是哪一种工程类型,全部都按照一种工程造价标准来进行决算,这样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做低标准工作,套用高标准定额,以此来提高工程造价,从而给投资方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施工项目大大小小多种多样,所涉及的材料和设备也数不胜数。因此,施工企业就会借此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加工程的施工成本,而虚增工作量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会采用这种方法来套取更多的工程款,其重点往往是放在工程的施工材料上,比如说,在一个水利工程的分项工程中,往往会存在人为重复计算工程量的问题;另外,在工程决算单中,往往将没有做的项目列项目,利用重复计算定额项目的方法来谋取高额的利润。

二、关于工程造价控制新思路分析

为了能够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管理人员在了解问题原因的基础上,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综合目前存在于工程造价控制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2.1编制水利工程预算定额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水利工程投资资金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预算额定体系,并将其进行不断完善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水利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在整个工程的建设中,因此,在对其进行完善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其全面性。由于各个类型的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并且施工条件、施工水平以及材料的选择均不相同,因此,在编制水利工程预算定额体系的时候,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还要结合技术发展和工艺进步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其对工程预算定额的影响,从而提高工程预算编制质量,便于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

2.2实行分类审核制度

水利工程中常见的高套定额现象具有多次性计价的特点,建筑企业在对此项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应该将其特点充分考虑,根据高套定额的不同,实行分类审核制度。在进行水利工程决算的时候,建筑企业不仅要对相关的审计人员的工程量计算技能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还要加强分类审核的力度,确保审核人员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项目做到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决算中常见的重复计算的问题,严格控制决算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在控制决算工作上,建筑企业要明确规定决算审定的操作程序和动作方式,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控制,从而确保工程投资变得简单和明确,确保项目管理投资目标的充分实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必然会逐渐被淘汰,企业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工程投资效益,那么就必须充分认识目前现行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完善措施,不断探索管理的新思路,使其能够紧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建梅.建筑工程预决算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

第7篇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交通建设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桥梁工程作为市政道桥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连接道路、跨越江河的重要作用。因此,怎样快速有效地提升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对城市建设发展意义重大。

一、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工程建设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另外,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建设地点主要集中分布于市区和城乡结合处,常受到交通位置和周边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制约,并且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近些年,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经常被用来作为展示各级地方政府业绩成果的一种表现,其政治色彩越发浓厚。少数施工企业在实际的施工中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方面的提升,加上个别监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完工后存在各种质量隐患。有些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设计方案本身不合理,相应的施工技术水平也未跟上时代的步伐。所有的这些,都会给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增加难度。

二、提升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

1、质量管理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施工企业遵循正确的施工顺序是确保工程建设取得优良质量的前提条件。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流程来组织施工,将设计图纸作为指导施工操作的依据和参照。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及时检查施工顺序的实际效果,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综合和系统的分析评估,掌控工程建设的动态,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序效果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一个有序的工程施工现场能够起到提升工程产品质量、缩短施工工期的作用。严格按照审评通过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现场布置,有序组织施工。如果有特殊情况,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及时反馈,商讨调整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现场巡查监察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有序。

加强施工技术指导、培训。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工程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加强员工施工技术培训、考核力度,选派懂技术、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施工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施工。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大胆创新,运用各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更是工程质量的保证。企业内部要完善自检、抽查制度,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增强施工操作人员质量意识,鼓励大家争做岗位能手。

2、安全管理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管理是整个工程施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施工企业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宗旨,建立安全管理综合评估、分析体系,对桥梁工程建设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解决处理方案,提高各施工环节中安全管理水平。工程建设人员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操作目标,严格遵守安全生产中的各项操作规定,提高自身安全素质,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对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从人员安全、建筑安全、工程安全三方面切入,预防违规施工和可能对人员造成的伤害,杜绝意外伤亡事故。对施工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裂缝、坍塌等质量问题,应做好安全控制,提高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对施工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环节应该提前制定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容易出现风险偶发的部位,应该预先做好前期预防控制工作。不随意更改图纸、施工方案,完善安全警示制度,制定突发安全事故预案,减少风险因素,全面提升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整体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

3、进度管理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是否能按时交付使用,施工进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经常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与先前制定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参照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在具体的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设进度管理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方案设计,其包括本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施工顺序和相关数据,施工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高效率地指导、安排施工;进度检查,其涉及到对一些工程现场实际数据录入,工序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正;建议采纳,根据一线施工人员的建议和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出现问题的施工计划进行及时调整,满足实际的需要。

4、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现代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直接影响建设施工企业单位效益的决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施工企业占据市场的优势不再仅是技术、资本和品牌,成本管理已成为另一重要的环节。施工成本管理是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如企业实际耗费、市场丢失和委托等资金开支;另一方面,施工人员为企业创造出的各种竞争优势。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利用成本分析法分析分析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各种资料,使企业自身能够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对竞争对手,施工企业应制定出适合企业本身特点的成本控制方案,财务人员定期对已完成的工程量及成本消耗量进行统计、核算,做好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经济水平。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出符合工程项目个性特点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制度,保证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春木 寻伟基. 论市政桥梁施工管理创新思维[J]. 城市建设.2013,(6)

[2] 郭刚. 论桥梁工程施工成本管理[J]. 建筑界.2013,(4)

第8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问题;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各个地区都增强了对基础建设上的资金投入,表现更为突出的是近些年来在快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所带动的建筑施工上的快速发展。许许多多的大中小的建筑企业都在这个时候又如雨后春笋一样的都涌现出来。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筑质量的问题。施工单位只有不断的提高施工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建筑工程上的施工质量,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一、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概念,自建筑工程项目开始到建筑工程项目完成,通过项曰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额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目标”和“实现”。首先是确定目标,目标是项目管理的大前提,没有明确目标的项目管理,一切行为都失去了目的性,什么都无从谈起。其次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实现日标是项目管理的唯一任务。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方法和手段,将一些基本资源加以整合和运作,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系列组织、筹划、激励、沟通、检查、控制等社会活动的综合。综合其本质也是一个有偿服务的过程—向业主提供专业化服务并收取相应报酬。按照这一观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基于业主的要求树立工程目标以及工程的各个分项目标,使施工管理方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管理法的前提。

二、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管理不到位

施工前主要需要进行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的准备,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导致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出现了问题。例如:材料质量的不合格,影响了建筑的质量,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较低,影响了整个建筑的质量安全,施工设备的准备不到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等等。这些在施工准备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也给工程的质量安全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2、团队建设被忽视

近年来,许多大型工程不断涌现,队伍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这是难以实现有效控制的。在工程实践中,项目经理通常独断专行,不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并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双赢的合作氛围。

3、施工管理制度上存在的缺陷

由于现阶段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不同,一部分施工单位不能完善与落实工程施工有关的国家标准制度,在施工管理人员的配备上,没有将专业的管理人员与施工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又或者是存在施工单位内部没有按照相对应的岗位上的责任划分来进行相对的施工管理,当然中间也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没有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负责,又或者在一个流程上有多方面的人员来负责等现象,更有甚者一些建筑单位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规范的要求视而不见,在相应施工管理制度上的建立本身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水平上的限制,以及施工项目上的本身所存在的相应的弊端等都存在相应的缺陷。

4、安全意识缺乏

安全管理工作是关键,涉及到建设项目全过程之间的关系。但许多建筑工人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没有建立和完善保密制度,未能对施工安全投入的地方。也没有设立专职安全工作人员定期参加安全培训,仔细研究相关的国家法律和条例,导致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极为淡薄。此外,许多建设项目责任制不能由项目特点制定的,没有考虑到项目的人员变化等因素;某些上级部门对施工现场的业务指导脱节,如流于形式,违反了安全操作的行为,责任制度的惩罚失去了该有的力度,它通常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提高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措施

1、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阶段,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工作。在材料的采购上,一定严格要求采购人员在采购中对于材料的质量检查,坚决杜绝存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出现在施工场地,避免日后出现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在材料的堆放上,还应该进行严格的要求,以防止由于日晒和雨淋等影响材料的质量,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在施工人员的准备上,应该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行考核,只有符合施工质量要求的施工人员才能够进行工程的施工工作。在施工设备的准备上,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日后由于施工的设备的准备不充足而延误工程施工的工期。

2、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

毋庸置疑,企业正常的运转离不开完备的管理体系。(1)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要经过反复的斟酌,再依照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例如,图纸的会审制度、技术的交底制度,自检、互检、、交接检专检等等。严格缜密的制度是保证技术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它能够让每一项工作都可以有章可循。(2)完备的管理体系一定要与客户的要求相结合,所以,从工程建筑施工的起步阶段就应该对其实行科学化的技术管理,这样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的质量。

3、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是一个企业施工管理水平的切实反映,因而必须要依靠严格的岗位责任及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制定严明的工作纪律,杜绝管理上的漏洞。要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水平,改善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施工企业对现场的管理一定要从文明施工做起,保持现场的施工秩序井然有序,使施工现场管理做到环境整洁,管理有序,工具完好,促使现场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水平。

4、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管理

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实施安全的所有活动,按生产要素的具体的控制,消除一些不安全生产行为,从而确保建设工程实施,无安全生产事故。实施安全管理原则,我们必须坚持安全和安全生产并行,和生产必须捕获的同时,确保安全,保证正常生产。

5、工管理的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管理提升的有效推动剂。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创新能够使管理顺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市场脚步前进,是与时俱进不可或缺的动力。首先,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必须建立创新、改革、发展的管理思路和理念。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改革发展的发展思路。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是工程项目施工适应生产技术的发展,将生产技术运用并转化成生产力,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新的市场发展机制、新的技术工艺、新的施工队伍、新的资本投资迫切要求施工管理的创新,特别是国际市场的进入和工程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工程施工的管理必须创新。创新需要顺应市场发展,并要适合施工管理的发展,要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因此,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要从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开始,以市场为起点,进行组织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探索创新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模式。

结束语

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工程的建设中,高水平的施工管理对于整个工程成本和施工进度的控制意义重大。想要工程建筑顺利的竣工,不仅需要保证施工的管理水平,还需要保证各部门能够携手并进,一致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施工管理的水平得以提升。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越高,企业的发展才会越顺畅。

参考文献

[1]贺亚辉.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