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学的困惑

语文教学的困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1 17:26: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学的困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教学的困惑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转型期,一方面应试教育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学,另一方面素质教育逐步深入人心。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少一些对立多一些统一。而真正想做好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学,真可谓难上加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当今的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对语文不够重视,对老师要求的作业不能认真去做,甚至连一些基本字词都不能掌握。或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不知道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懂得弥补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并且,阅读面窄,阅读量小,不能达到新课标对中小学生的要求。这些都大大影响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样,语文的学习就缺少基本的积累,更谈不上深厚的积淀。

二、学习方法不当,习惯不好

在语文课堂上,我向来采用启发式教学,但结果是启而不发,劳而无功。原因是,他们不爱思考,只习惯于记现成的答案。比如,上古文课,他们不愿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不关心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总是要求老师把文章翻译抄给他们。如果抄过以后,能够认真揣摩、领悟倒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关键是抄完后就扔之脑后,从此不闻不问。像这样的学习习惯,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怎么可能提高成绩?

三、面广点多,见效慢

语文科目的考试非同一般,它具有面广点多的特点。就考点方面来说,就有字音、成语、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得体连贯、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小说阅读、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作文等等。单看字音方面就够麻烦的,虽说考的是常见常用的字词,但数量之多、易错易混之复杂、再加上受到方言土语影响的习惯性错误,想把它掌握得非常熟练又谈何容易?因此,短期的学习未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恰恰会给学生造成学也没用的错觉,最终采取放弃的态度。

四、初高中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初中阶段重视知识的学习,中考涉及课内知识多,因而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方式;而高中阶段重视能力的培养,高考涉及课内知识少,检测能力题居多,死记硬背已经难以奏效。所以,高中的教学与初中的教学因目标不同而存在着差别。很显然,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不过,这不是大问题,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指导与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改变过来。最为麻烦的是初中语文早已淡化语法,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少提及语法。那么,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就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而高中语文的语法知识则麻烦得很,教师课堂教学,语法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几乎所有的考点都跟语法有关。比如说语言表达题:要求以“罪恶历史”为主语,重组一个句子。学生如果不懂什么是主语,做这个题目就无法下手。再比如病句题,任何一种病句类型都跟语法密切相关,如:现在,他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此句中动词“看到”与宾语“乡音”不能搭配,而学生根本就不懂动宾搭配的概念。最麻烦的应该是文言文教学,讲解倒装句不仅费劲而且效果差。什么定语后置,什么状语后置,什么宾语前置,什么主谓倒装,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

五、高考分值高,考法活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教学困惑;基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实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进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当然矛盾和困惑也在所难免。带着这种实践和探索,我进行了调查和探究。现将我调查的情况作以整理,形诸文字,仅作教学反思和抛砖引玉。

一、调查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

二、调查范围

金洞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学生。

三、调查方法

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情况统计。

四、调查报告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才从小学脱离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的课文学习中去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一是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二是学习中探究的组织和实际效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际价值,达不到应有效果。

在与老师的交谈中,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且颇有心得,也有一定的收获;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阅读教学以教师讲为主,这种传统的教法他们得心应手,而且学生也已经适应了;百分之四十的老师,介于二者之间,不讲,则探究式学习到底怎样组织,他们实在困惑。讲吧,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叛逆,况且很难让学生满意。

在对学生的问卷中,一部分学生力主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开发智慧,发展个性,这当然是那些学习优秀的同学;一部分学生则留恋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方法,这主要是大部分女生和较差的男生;而大部分学生则无所谓,这一方面是懒惰,习惯于不劳而获,另一方面则是对自主探究没有把握。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要不要逐句翻译讲解?

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知识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基本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得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老师在这方面的观点,也是分庭抗礼,莫衷一是。主张讲的,自然是文言功底较好的老语文教师,主张不讲或少讲的,当然是比较年轻观念较新的语文教师。学生呢,也是各占半壁江山,不相上下。其实主张讲的居多。

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

现在的初中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的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业和作文来更是错别字满篇,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

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唱起流行歌曲则精曲联唱,乐此不疲,说起明星趣闻轶事,更是如数家珍;读起文章来往往语音不准,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节奏、音调、情感了,而说起电视剧和言情小说却是争先恐后,精彩纷呈;动起笔来简直是“别字大全”,鬼画桃符,所谓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凡此种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颇感棘手,又不知从何入手抓起。

困惑之四: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学的实际?

现行新课程教材新增了语文综合性活动,设计的语文活动虽然花样翻新,但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的确很难。专家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他们怎样去查资料,怎样去做调查,怎样去野地探险,怎样去胜地旅游?可是如果不做这些准备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从现状看,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确是十分头痛的矛盾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这种活动只是说说而已,有的甚至跳过。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活动也是毫无兴趣,有与没有,上与不上,根本无所谓。在教学实践和调查中,我本着“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倒也颇有收获。到底怎样解决以上这些也许长时间困惑一线教师的问题,在调查中,通过商讨、辩论、论证、查询等方式初步研究出解决问题的一些主要措施。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在阅读课中,教师就是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的去听、去说、去读、去写。所以,我们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

其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上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尽力避免教学中的“一刀切”,即尽量避免造成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消”。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把语文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拆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感到吃力的学生给与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中,就提出会读、会写、了解用法和掌握读音、写法、意义及用法的不同要求。学习文言文,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的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经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

第3篇

1.师资力量落后

我国教育事业中师资力量的分配是相对不均的,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很多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达标,基本能力有限,加之部分地区条件艰苦,很多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态度,敷衍了事。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教育,意义重大,而这样的教学基础显然会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新课改后,不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材都发生了变化,很多教师难以接受这种教学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无法顺利开展。

2.教学资源落后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新型教学设备开展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就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即使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无法达到实际教学标准,因此,很多地区就教学方式而言,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简单的黑板、粉笔完成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除了教学设备外,其他教学资源也较为短缺,如课外读物、教学技术、微课资源等等,这也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得新课程教学改革无从开展。

3.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地区观念等原因,致使农村教育事业教学理念的整体落后,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多为基础教学,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不得不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素养都相对低下,没有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教学负担越来越重,无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基于现状引发思考

1.实现城乡互换,共同进步

为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可开展城乡教学资源互换及共享,城镇带动农村共同进步,让城镇教师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农村教师进入城镇学习,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便于教学后期的交接,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拥有更好的教学经验和技术,配合政府的鼓励政策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过渡,不再单一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学表述能力,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2.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在自素质身提升的基础上,要逐步脱离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方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除了教材的基本教学外,还要利用课程资源,开展课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方式的具体创新方法则需要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应结合教学实际,尽量避免形式主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体现教学价值,实现教学意义。同时,教师及学校要积极寻找政府或相关单位的资助,尽快弥补教学资源的短缺,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课堂。

3.针对较高年级开展能力教学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性思考;教学途径

一、综观课堂,阅读教学困惑依然明显呈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都有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令每一位教师都萌生出改变传统课堂的热情和信心,“改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变化多彩的课堂环节,热情高涨的课堂气氛,海阔天空的讨论交流,似乎令课堂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二、立足教材,理性思考阅读教学明显呈现的困惑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困惑催人思考,以上林林总总的困惑与思考,可以说是在阅读教学中一直会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有时会此消彼长,但是绝不可能自行解决。作为一线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在认识性实践、探索性实践中,不断摸索,对于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实践出真知,真心实意的课程改革实践,必然使我们更有思想,更加提倡科学态度,更加成熟理性。

1. 了解相对意义上的“透彻理解”

我们不能要求中学生也像一位国学大师那样对经典有同样透彻的理解,“不俯就任何学生”,就确定教学内容应有的高度而言是合宜的,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不俯就”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甚至于接受方式等,恐怕是不行的。教师在学生有所感受与反思的基础上,作适宜的引导,使其获得文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可能是最为实际的做法。比如,给小学的学生讲鲁迅,要不要讲其杂文,“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体验”(钱理群语),恐怕要好生费一番思忖。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感受鲁迅作品“超越时空的意义”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都开发为语文课程内容”(朱自清语)。

2. 杜绝虚假的“繁华”

教无定法。一堂阅读教学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相信如果有100位教师去上同一堂课的话,会出现100种不同的方式、100种不同的结果。但不管用何种方式,能让自己觉得这课上得满意或者通俗地说已达到预期目的,这课就应该是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可话得说回来,不管教法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换句话说,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应该是最基本的。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独立”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任何脱离、偏离、忽略文本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以人为本,为解决阅读教学困惑寻求教学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要遵从适度原则,着眼于学生接受把握内容度量;要依据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特点布局教学程序。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和谐自由但不失纪律性、科学性。理性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 从吃透教材看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灵魂”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平时要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透彻理解,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要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2. 凸显目标的学科性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的任务及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学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首先要体现工具性。

3.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同样不可忽视

成功的阅读教学光靠书本上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精选材料,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筛选切实可行的材料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注意文章的难度。只有教师的选材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正如某专家所说,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应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应情绪激昂。

第5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困惑;对策;兴趣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写作文普遍成为学生的老大难,也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块心病,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归纳起来,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错别字多,语病也多,不会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二是无话可说,说则东拉西扯、层次混乱,不会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三是内容空乏、言之无物,不会围绕一定的主题具体有序地表达。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总的来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根据农村初中生的作文现状,应该怎样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调查研究,认真反思,找到症结

造成作文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语文基础太差,字、词、句都难过关;(2)写作时心理压力大,再加上要写五六百字,畏难情绪加剧,难写出像样的文章;(3)本地条件差,可供学生读的书不多,读书时间少,头脑空空,缺乏写作的材料。(4)平时没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去获取材料,练习又缺少系统安排,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困惑,对症下药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都一样,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主动参与、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写作任务能完成,逐步对写作产生兴趣,适应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作文时,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2.注意指导学生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写作时就只好瞎编乱造。因此,指导学生不断积累是很有必要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写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作文材料就越充足、内容就越充实具体,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人,是不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的,应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人际交往活动及其他各类活动。观察生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怎么观察生活呢?要随时观察,即要时时关注生活,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要用心观察,即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从琐碎的小事中挖掘材料,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要反复观察,当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困惑时,更需要再观察、再思考,使认识更清晰、更深刻;要动笔记录,通过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片段,把观察到的人、事、物、典型语言、所产生的感受记录下来;要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多参与、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情感”的土壤。

3.激励学生多动笔练习写作

熟练的工夫来自于长期的勤学苦练。如果不动笔写,头脑中的材料再多,都不能转化为有用的材料,更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勤练是必要的。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教学中还要加强对他们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防止学生的自卑、自负心理。只有坚持练习,不断努力,逐步体会、摸索、掌握写作要领和技巧,才会真正有所进步。除此之外,还可以改换练习形式,增强新鲜感,使学生有兴趣参与。

4.辅导学生多修改自己的作文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在修改过程中有一个重新思考、重新构思、重新认识的过程。指导学生修改他们自己的文章,可以使他们养成严谨认真对待写作的态度,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辅导中,要致力于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认真阅读、反复修改的习惯。提高作文水平,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长期坚持,并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吕叔湘先生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靠老师改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写出来的。”这说明我们在作文批改上要有新的突破,尤其在批改这一环节上再按老框框进行,不仅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能力还难提高,所以必须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59-01

一、概述阅读教学及其问题设计

想要推广初中阅读教学法,就要对其概念及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深入研究它的具体策略。

1.阅读教学的概念及基本方法。阅读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通过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沟通。具体行为表现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整个教学材料中所要表现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各种文字形式和深层次含义。在使用阅读教学法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只有学生真正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阅读教学法除了提高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外,更应该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使其不只是理解教学材料中所包含的知识、寓意。更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探索更多教学材料以外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收获课本上单一的知识,而是使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2.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及其原则。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环节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学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而设计的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学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这些材料。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教学材料的内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就要设计一些比较优秀的问题。以下,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1)设计的问题要与实际教学结合,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适应能力;(2)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空间;(3)设计的问题要联系教学材料,对教学有实际的引导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所以,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效果。因此,本文从何如进行阅读教育、阅读教育中设计问题环节的注意原则以及现阶段阅读教育依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剖析,提出了一些设计问题时的具体对策。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教学;困惑

1、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涉及的内容宽广而又有深意,作品中流露出的喜怒悲乐愁,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处处散发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是非常好的情感教育素材。语文学科这些突出优势,让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因势利导,进行情感感染与熏陶,让学生从中学会尊重、宽容、友爱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并延伸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积极体验,达在自我教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2、语文课堂上的情感熏陶

2.1、要学生入情,教师先入情

教师在教授教材时,应先是读者的身份,再是教者的角色。首先,教师以读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领悟能力较强,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先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真正走进语言文字之中,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先于学生有所感悟和触动,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才能向学生传情达意。然后再以教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深入到课文中去,找出文章的动情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之前自己对文章的所感所悟用富有感染性的肢体语言展示出来,开启学生的情感大门,努力为学生与作者构建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

2.2、创设情境,以境引情,以情击情

要想语文教学做到一往“情”深,学生对文本学习“痴”情不已,情境创设不失为一妙计。情境创设形式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情况而定。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情境,课堂效果都不错。一是用视频创设形象情境。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鲁提辖疾恶如仇的人物形象,我适时播放了一段“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视频。有的学生还即兴表演起来,把里面的对话读得生动而富有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正义感。二是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周国平的《家》时,我放了一段《回家》的轻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在音乐的氛围中,许多学生开始轻声朗读,有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此时也在音乐的感染下读了起来。在学习《》时,惨烈的画面配上悲伤的音乐,将学生引入了那段悲惨的历史,课堂上有许多学生不停地捂着嘴小声哭泣,还有许多学生愤恨不已。无须多言,一段音乐就能激起学生对双亲的感恩,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三是用煽情语言创设情境。这里煽情的语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文字本身的煽情魅力,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引导学生体会书中感情。另一种是教师语言煽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教态去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2.3、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生成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做学问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才可。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毕竟是间接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激发会沉浸在作者构思的幻想中,感情受到熏陶,但那是一种有距离感的情感体悟。要真正让学生体悟到感情,最好的平台还是要回寻到现实生活,把课本中的情感移情到课外,客观真实地认识、辨别、创造真善美,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所谓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因而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提供情感培养的机会,使其生成真正的情感。

3、课堂情感教学的困惑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小学文言文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其难点。中华五千年,沉淀了无数的文化精粹。如何让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下去,无疑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文言文教育,则是整个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曾在《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提出:“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然,文言文时代毕竟距今久远,其音、形、意都与新生不久地白话文相去甚远。再加之句式、修辞、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对其之理解变得困难。小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即使是较为浅白的古文,对他们来说,也是枯燥无味,甚至是晦涩难懂的,由之产生的畏惧和厌恶情绪非常普遍。而教学者,对其采用的死记硬背,强迫式教学虽一时之间起到达标的效果,却牺牲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长期兴趣,导致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下降。

正如前文所说,小学文言文教育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最难点。如何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何在轻松的环境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文知识基础,这些都是小学文言文教育中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部分。笔者在长期地实践探索和思考中,认为教学者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却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的地方。

(一)故设悬念,激发兴趣。有些课文本身就是趣味十足的故事。除了可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查字典、工具书等方式搞懂课文意思之外,还可以让利用猜读的方法一句一句出示课文,然后让学生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猜测事情的发展。没有最正确的答案,只有最绮丽地想象,在这样的环境设定下,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

如教学《性缓》,先出示前半句:“一人性缓。”猜其意,思其平日之表现,想故事之发展。“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如果你看见了怎么办?慢性子是怎么办的呢?学生边猜边说,“文白”对照学习不留痕迹。而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得到许多有趣的答案。如此教学,轻松而有趣,学有余力。

(二)“穿越”古今,“身临其境”。穿越是网络文学中最流行的元素,不少学生都有看穿越小说的习惯,将“穿越”引入古文教育中,无疑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精神振奋。

(1)从古“穿”今,古今相连。

如可以告诉同学们,不少电影电视剧都是根据这不足百余字的古代小故事改编的。如曾有最近热映的电影《画皮》《倩女幽魂》等等。而课文中曾学习到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也被借鉴到了电影王力宏自导自演的电影《恋爱通告》中。由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足百余字的古言故事经常被人们借鉴到电影电视剧?这些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亘古不变的价值。

(2)由今“越”古,创作课本剧。

让同学们发挥创意,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创意,如旁白。甚至可以虚拟一个穿越人物,加入到课本剧中,让学生们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来编写和穿越人物的互动。因为表演的需要,学生们会自动自发地去了解整个课文的意思,背诵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这既是对课文的另一种形式的背诵理解,也是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反复诵读,体验音韵节奏之美。

读,是小学生们最容易接受,也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中国古文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的意蕴都在字面之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代都以诵读为蒙学之始,虽有弊病,但不可否认,这种学习方法确实会有较强地学习效果。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所以诵读对他们来说很轻松,而反复地诵读,加上老师的一些点拨,既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意思,又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学习过的内容一时忘记,到中学阶段,也能够凭内心深处的记忆很快想起来。

当然,读也是有技巧的,老师在诵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读字音和句读,让学生们能够正确掌握字音和节奏。二读感情,读得绘声绘色,帮助学生通过语调、感情理解文章意思。如《伯牙绝弦》之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低沉,可显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无奈与痛苦;坚决,可示伯牙决定之不可更改;平调,则显示说故事之意味。不同的语调,不同的理解。三读韵味,让学生们感受到古文的音情结合的韵律之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划划节奏线,读出古文的韵律,朗朗上口。

三、文白互写,激发创意热情。只要让小学生们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那么,让他们以课文为模板,改编创意,写出自己的古文也并不是难事。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擅长模仿。他们能够自动忽略掉个别词句的不太理解,整体上把握文章意思,敏锐地抓住语言的特点。读了《学弈》,可以让学生们写《学棋》、《爱书》等等。一些较为优美的古诗,也可以让同学们想象其中的意蕴,仿写出优美的散文诗来。如《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简明易懂,情思惆怅悠远。不正可以让学生理解意思发挥创意,写出自己的现代诗来。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在比较中认识到,古诗的韵律悠远,和现代诗的洒脱自由。甚至可以让他们用古文来改写自己的作文:如吾父嗜烟如命,母屡劝若不闻,再劝,父发脾气,乃摔门而去母伤心,哭泣不止,无心做饭吾只好亲自下厨,情形好不凄惨。夜,父归,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父长叹一声:一日无烟,怎活得下去?母无奈,只好听之任之,戒烟一事暂且不提。

作为教学者,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难,实应迎难而上:以文章特点,激发学习古文的情趣;反复诵读,让同学体验古文音韵之美;创意书写,体验古文简约古朴之美。在学生们心中埋下对古文向往欣赏之心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罗建霞.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J].才智.2011(6):62.

[2]林洋.浅谈小学文言文的乐学趣教[J].成功(教育).2011(10):91.

[3]邱静君.小学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