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文化的建议

校园文化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1 17:26: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文化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园文化的建议

第1篇

摘要 高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本文论述了高校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作用。应该摆正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地位。并结合实际对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策略性思考。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营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意识,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风格特点、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多元化入手,立足于现实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寓乐、美、学、文于一切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之中。用现代体育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健全的组织文化构建凝聚群体意志和力量的团队精神,这对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凝聚力、组织效率的提高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一、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及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特点:就体育文化而言,它不是对单一的文化活动的开阔和描述,而是以深逢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群体文化。在高校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传播中,从精神理念的设计到具体部门的实施,都需要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群体协调。

校园文化的实践性特点:校园文化即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个实践过程。不管是从学校层面、管理层面、教师教育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存在继承、发扬、修正、完善的过程。也称为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文化的凝练和形成同样需要有针对性地工作部署与实践活动来实践、传播、运用、灌输与推广。

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特点: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与客体对象相对应的校同文化建设的承担着、执行者和受益者,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术论坛、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媒介宣传引导、各类的竞赛活动等。都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作为文化现象,体育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高校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具思想性、学习性的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中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在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每一个校园人;也加速校园人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需要,有效抑制与大学生要求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体育文化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突出的德育功能,提高了校园人热爱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使高校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拼搏、刻苦成才,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体育活动中的竞技运动正好突显了为集体拼搏的竞争精神,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实践证明,高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激发人们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合成巨大的内聚力,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

(三)高校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开展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能够强有力地调动校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学校活力。

校园文化工作离开了体育工作就缺乏应有的牛机和活力。我们在抓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注重以有效的体育活动相配合,鼓舞斗志,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高校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学生在运动场中最容易传递真情实感,最容易赢得同场竞技者的喜爱和尊重,也最容易得到战友般的信任,并在“是对手更是朋友”的轻松氛围建立新友谊。在运动中,校园人学到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如何实现合作,如何把握适度忍让和情感表达,“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具有传播导向效能。高校体育活动能陶冶、感染、规范学生,为个体行为提供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三、关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体育文化对建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下面就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达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二)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组织学生观赏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第2篇

校园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环境、规章制度,也包括办学理念和人文关系。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的一种共同追求,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人”;内容是“文化”,目标是“校园及校园人的发展”。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就像一种无形的生态环境,能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受到情操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人文素养的养成,给人以激励,左右着师生的价值取向。任何沉浸在其中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影响。

形象塑造功能。学校形象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是一个学校在社会公众、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总体印象。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此外,在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校园环境中形成的群体需要、目标对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总是由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引起的,对中学生来说,中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制约其人格及“三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上深刻的烙印,具有持久性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说明。从校风良好的学校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在走向社会后,总是留恋、怀念、保持着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并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环境,抵制不良风气,为纯净社会风气作出努力。

隐形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产生刊中生群体,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为准则。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虽然对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习惯具有潜在的规范性,它并不具有强制性,而只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它通过特定文化心理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地传播信危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地选择代替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盲目斥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人具有一定的调节力和约束力。它不仅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激发人们创造出最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成果,甚至会创造出新的准则和新的规范来,从而使校园文化对整个社会文化起着一种鲜明的示范和“导航”作用。

道德启迪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师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内心体验中受到心灵震动、情操陶冶、哲理启示。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人的品格,并给校园的人们以强烈的感染力,形成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从而促使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纯真、美好、善良、理智的心灵的形成。

校园中互动着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特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换言之,影响着学生的意识,思维与行动。教师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对社会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将会使校园文化发挥着输送文化先锋和典范的辐射功能,并能发挥出较之于社会文化更为积极进取的创造和探索;成为一种具有教育导向性的社会文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校园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展开的,它应以人为主体,以价值为核心,以文化为引导,以提高教育质量、师生素质及社会效益为目的,并且突出鲜明的个。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应体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各个环节以及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凭借着校园文化构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和环境,激发师生的潜力,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创新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的进步,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人校合一”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坚持以师强教、以教强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知名度,在学校校园文化构建中,一是要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向心办;二是要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形成竞争力;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上进心。

教师只有心情愉悦地工作,学生才能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快乐地成长。我们应始终树立“火才强校”的理念,发挥人的作用,挖掘人的潜能,把教职工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真诚地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成长,支持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充分听取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公平、公开的利益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大家的力量和智慧,为学校的发展孕育和激发活力。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办学校的宗旨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这是被确定为我们的教育方针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来做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对于我们学校只是几千分之一,对于我们的班级只是几十分之一,而对这个学生的家庭,对于这个学生本身就是十足的百分之百。

在学校中,一方面,学校可通过评选优秀学生,开展体育、科技、文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健康活泼、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开设校本课程。充实图书室以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地方。

以家长为本。学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较大程度受家长观念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家长接待月、家长信箱,开通家校绿色通道,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促进学校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样,才能构建起适应家长需求的学校校园文化。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以人为本,构建灵动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灵动主要的是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必须充分体现“人文思想”。构建灵动的校园环境,必须全面整合和优化学校的环境资源,文化设施的设置,学校内部的陈设等均能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将学校的发展理念赋予其中;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开发校园景点,提升环境的文化品位;规划设计校园文化系列标识,体现学校教育特色。正如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曾这样说;“一所学校的品位首先是一所校园品位,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应该精雕细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学校要培育的是主流文化。要形成自己独特的

文化氛围和学校的杨啪观,这种核心价值观映射到学校的办学宗旨、管理模式、发展模式、师生意识上,造就新型现代校园

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走向,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进程,作为校长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现在不少学的管理,管理者只重视任务的完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人的情感和需要,教职工成为教学的机器,这种反人本的管理是值得批判和抛弃的。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是符合时展趋向的,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章,强调入的主体性,把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柳的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管理更应该是人格化的管理。

在教学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承认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肯定人的价值,确立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形成自主治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实行教学互动和教学民主;创建课堂师生共同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以教师的发展,指导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师生的共同发展推进学校的发展。

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我认为,学生学习可以不优良,但做^不能不善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激情和梦想,让他们挺起胸脯走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现代人。

特色文化是学校教育优势的集中体现,具有凝聚力、推动力、生命力,它是校园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也是学校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可以利用学校优势项目或学校区域条件以及利用学校历史底蕴来构建学校的特色文化。

构建校园文化制度

学校的制度应该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条件。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文明监督队,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常规管理,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第三,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弘扬“敬业、奉献”精神,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创建校园行为文化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脉 ,文化建设, 国内外大学

Abstract: the campus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is the essence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full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ontext of naturalness, humanities, historic features, detailed comparison about two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lace of each other enough. Full explana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he humanities, the culture, time, space, to a university have the profound function and meaning.

Keywords: campus buildings, cultural constructi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如今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于学校文化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不断为之而努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包含了环境文化,环保理念,人文精神三大理念的。对于大学的自身发展需要来说,必须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而加强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之后,也可以使学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文化引领职能,可谓是一举两得。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国内外的大学均是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经验,不断进取,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以及其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形态是每所大学都具备的独特性质,独特的风格。当代的大学是源自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国内外的大学均在历史发展的脚步下一步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和韵味。

2国内外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对比

2.1自然性的对比

大学不仅仅是用来学习的地方,更是一处环境美好的景致。中西方的学校建设一直存在着不同之处,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为了体现各处的文化特质及所受到的文化影响,各个大学的建筑角度也不尽相同。在国内,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没化,倡导绿色环保的校园理念,一年出现一个新景象,一年争取走上一个台阶。当然,在这种快速的发展下,也难免会出现不好的情况,许多建筑忽略的传统和文脉,建筑可识别性差,校园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丧失了本该拥有的高校文化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创建高校的时候就需特别注意去挖掘高校建筑的文化内涵,传承一直以来的文化思想,并刻不容缓的去建设与时代同步的高校建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环境无暇点,处处能说话”。在这种观点下,我国国内高校的建筑与环境更应该做到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学校的各色景物建筑也能深刻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让在学校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轻声诉说。

在国外,校园的一般没有围墙,大门也与其他的建筑融为一体,人们可以任意到校园内游玩参观,体现一种无边际大学的情景,可谓真正的开放性大学。此外,国外的很多大学都可以被称为一个景区,校园内的建筑环境都能体现出美、智慧、自然的特征。比如哈佛就被称为一种历史,而完备的设施对于大学的培育和发展起着坚定的坚实基础,这一点不容忽视。

记得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便知道该城市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同理可推,只要看到学校的建筑,就能知道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需要什么。学校文化与学校的环境在这一点上决定了学校的整体氛围,学生在一所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建筑的学校内,逐渐被熏陶,被感染,久而久之,会带上学校的那中文化素养。

2.2人文性的对比

对于学校的文化内心核定,围绕文化内心来说,学校就应该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围绕核心,办学理念,甚至是学校的校训,校歌以及育人目标。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应该从大事物,建筑,小到一花一草都传递着精神文明,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起到教育与熏陶的作用。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的,对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感化,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不是电脑,只要输入一系列的数据就可以计算,学生是一个承载与学习的载体,他们需要自主消化、吸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校园环境可以在这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国内,校园的课堂环境,人文素质,任课教师等都是重要的部分,为了更好的宣传,学校内设立了很多板报,板报包含了时事新闻、政治、科普知识等等有益于学生与社会融合、与世界接轨的设施、同时,学校每天进行广播,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到知识,感受身边发生的事件,在人文化境上,在发现有新的主意,新的建议的时候,应果断提出建议,新的血液才能带动新的发展、新的进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校园文化的开展是重中之重,在此之下,对于学生也有着很高的影响。因为校园文化的开展可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当然,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外,并非没有其他业余活动,例如校园中的比赛,活动等等。中国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在建筑、书法、绘画还是文学,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对“境”的营造。把文化素养,文脉继承与环境建筑之中,让知识文化存在于无形与有形之中,达到健康传播的效果。

相对于外国来说,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可以体现教育的实质,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这种精神。这种建设并非是一种表面上的装饰,也不仅仅是景观的设计,而是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髓。国外大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有学术自由,这包含了研究方面的自由,讨论方面的自由等。这一点,我国在大学建设上必须向西方国家认真学习,因为这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代表,国外所做的学术自由也是一种新的表率。

2.3历史性的对比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西方国家的大学建立的相对中国要早,因此也沉积了更多的底蕴和文化,西方的学校一直以自由开放为主,以人为本,倡导的是自主学习,自由学习钻研。就我国与外国相比,可以轻松看出,西方国家的办学理念都是崇尚自由开放,而我国,仍拥有许多条条框框。当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从大学创办以来就一直遵循的。

我国可以从国外大学的经验上借鉴一下,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创办理念,礼乐相成,西学中用,多元共生是我国高校建筑文化的起源。虽然我国没有西方国家那么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我国快速的发展,我国在大学的建造上秉承着虚心好学,吸取西方教育的优势,发扬自身的特色,不断进步。在我国,从各地所建立的大学来看,风格迥异,不尽相同,对每类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同,大学的校园人文精神和校园建筑均在关注人的不同需求,建筑与一所大学来讲是剖析出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以及人们的愿望。面对社会对知识的创造,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大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如今的大学在建筑上要深刻包含我国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悠久的知识韵味。

结语:

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具备良好的高等教育平台,而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学校更应该具备优良的设施,完美的建筑。对于国内外大学来说,中点都是要加强以人文本,重视大学物质文化的创新,国外大学在校园建筑、图书馆、体育馆等物质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成功的提高了学校的形象,为学生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对外,也会有一个美好的声望。校园建筑是外在的标志,也是一种影响,同时更是一种创新理念。国外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吸取前人的经验,开拓出新的领域,新的精神。借鉴于这些经验,我国的大学建设也可以不断进步,进而,我国更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学校建筑也应多多包涵文学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冀生.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

[2]王露.我国高校建筑文化传承初探[J].新建筑,2003

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校园文化

一、导言

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推进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提升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促进医学院校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建设以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校园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何克服这些消极因素,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下去,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不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但是在一些医学院校中,校园文化建设依旧面连着系统性不强的问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医学院校为了提升硬件方面的实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形的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说的多、做的少,缺乏长远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有的甚至将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规划上,具体实施的则很少。诚然学校的发展需要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但是过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医学特色

作为以培养医疗卫生战线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突出体现这一特点,将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医学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格局时,并未充分认识到体现医学特色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的建设缺乏应有的医学精神。这些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斥着浓厚的实用主义,将社会需求作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这与建设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部分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当做是娱乐活动,没有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缺乏能够反映医学院校特色、能够引导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学校自身的特色便难以体现出来,建设一流医学院校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三)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缺乏文化内涵

当前,一些医学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制度管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引导、激励、凝聚和约束等方面的作用,把强化制度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未能将制度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缺乏人文内涵。这就导致学生们对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感,有的甚至抵触这种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人文修养与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科学属性较为明显得学科,医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精神,但同时也应注意对于学生们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从学生们的思想特点出发,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并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尤其是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中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将网络作为弘扬医德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空间。例如可以开通网上展览室,将学校的校训、先进典型事例、学校动态、学生的交流互动情况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们观看和学习。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又方便学生们及时浏览,可谓一举多得。

(三)以社会实践促职业素养形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校园十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但也不能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医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应当重视社会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把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个重要载体,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范围,创新实践形式,使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专业的价值。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特征;建设;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6-02

一、当前小学校园文化的现状

校园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勒提出的,他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把它作为一种区域性、社会性的文化,随后,众多学者又对其作出界定,校园文化正在研究中逐步发展。曾任教育局副局长的梁为揖曾提出,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从中小学做起,才能发挥它的育人带头作用。可见,校园文化已经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校园建设中来,而且它也将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促进小学校园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活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依赖整洁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使全体师生享受浓郁的文化氛围,实现潜在的育人目的。然而纵观众多小学校园,很多学校都做到了自然环境的优化,校园环境整洁优美,但是缺乏相应的文化氛围;虽然张贴了名人字画和名言警句,但是更新频率较低,形成了最开始时学生感觉新鲜,最后漠视的状况;教室陈列单一,文化气息薄弱,失去了培养学生个性的机会。

2.校园活动成效不明显。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很多学校的文化活动看似丰富,实则大部分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走形式,而且组织形式不够科学,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建设内容,无法体现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特点,没有充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范围,锻炼交际能力和管理能力,没有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对于学生自尊心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不够全面,造成了校园活动举办的轰轰烈烈,但是文化建设成效不明显的现状。

3.轻视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依靠有形的物质建设,另一方面要依靠无形的精神上的校风建设,这两方面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然而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物质轻校风建设的现象,如在建设目标的制定上,将校园环境建设放在第一位,不惜花重金来装饰小学校园,而却把校风建设放在次要位置。如果说外部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架的话,那么校风建设就是校园建设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如果校园风气不正,即使环境再美丽也会褪色。

4.对校园文化课程的认识不足。很多学校认为本职课程学好就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殊不知,校园中有很多方面可以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如学校板报、公告栏、橱窗等,都可以当作学生的潜在教育课程,而事实是很多学校往往是将这部分空间作为表扬优秀学生和彰显学校优秀事迹的舞台,片面性很严重,不仅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相反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三、如何促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当前建设实际,掌握校园文化动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以人为本”为育人理念,认真践行校园精神文明发展,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具有竞争合作意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在教学方面,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在管理方面,既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扰,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方法。

2.强化领导作用,加强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校园文化是为推动校园建设开展的,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把它当作一件实事来对待,要调动一切因素,推动校园文化的稳定发展,从校园实际出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对建设质量进行考核测评,以保证健康发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建设队伍和机构组织也是非常必要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教师和学生是校园建设的主体,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作用,挖掘建设潜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环境是文化的直接体现,是育人的重要条件,对于环境的建设,既要注意外部硬件环境的建设,也不能忽视思想软环境的建设,要利用好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使它们彰显文化的引导作用,还要在科技创新、文化构建、精神塑造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环境的构建要体现不同个体及不同群体对它的不同理解,在形式上使它变得鲜活灵动,营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氛围,使每种环境都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计划认真组织,开展适合小学生身心特征的、形式多样的、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充分利用富有意义的节假日,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使活动既有文化性,又有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总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无论是基础教育工作者,还是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人员,一定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根据教学实际,积极调整思路,构建完善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辉.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1986,(10).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匾额文化 教化功能 装饰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类人群,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内容结构上,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与行为文化三种形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校园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各个方面因素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制度与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表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在当代文化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各高校顺应时展的规律,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其发展态势来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鲜明的时代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是对于一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通常情况下文化与政治的发展程度是一致的,而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有其自身的文化传承,并不断发展,对于外来文化及其他社会先进文化兼收并蓄,同时将高校自身的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地传播到社会,进而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体现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高校的使命与教育教学任务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具备创新性,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继承中实现必要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障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二、以匾额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构建途径

(一)以匾额的教化功能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中国自古便有“文以载道”、“图以鉴世”的传统,因此,教化、宣扬是匾额的重要功能之一。匾额常被用来旌表功德节操、标榜良善美德,比如,孔庙大成殿中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分别题写的“万世师表”匾、“生民未有”匾与“与天地参”匾,推崇孔孟之道、宣扬儒家文化;河南康百万庄园中的“端节退让”匾、“谦受益”匾,鼓励正直清廉、褒奖谦虚谨慎。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系统中,遵循一定的办学思想和目标,通过全体师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学校内所形成的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群体目标、治学态度以及各种思想意识的校园文化的总和。在高校校园中展示具有宣扬、教化意义的匾额,通过潜层渗透,以化育而非训导的方式强化思想教育。将学校的人气、风气、人文传统以匾额的形式言简意赅地呈现,使师生在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方面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二)以匾额的装饰功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匾额不仅蕴含了文人骚客的艺术创作,还融合了制匾艺人的熟练技艺与辛勤劳动。这种结合了文人与匠人双重优势的技艺形式,将匾额之美发挥到极致。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匾额的评价:“眼前景,手中物,千古无人计及。”

现代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与高校建筑相得益彰的匾额装饰,不但可以发挥熏陶与美育的功能,而且可以起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会以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师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因此,一所高校要持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必须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与校园建筑环境协调、适宜的匾额装饰,充分展现校园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深入挖掘高校的文化底蕴,走个性化创新建设之路,凸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个性与特色。

三、结语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在育人这一永恒的主题上,就是将古人所说的“道”与“器”有机地结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属于表层文化;精神文化是支柱,属于深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核心环节。

匾额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具有自身完整的文化内涵。将匾额的教化宣扬功能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题,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将其装饰美化功能应用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既体现出文化的传承,又具有创新意义。以匾额文化为载体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对个性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合唱艺术 品味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群体文化,其品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优劣,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品位的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有力保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合唱是一种广为大众喜爱的音乐形式,一直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进行亲情教育极好的方式。目前它也是高校校园里最活跃、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活动之一,大力开展合唱活动将会给校园文化品位的构建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

一、在合唱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合唱是众多人参加的活动,是一门最富有个性而又需要充分合作的艺术。基于群体性表演的特点,合唱所表现的是一种群体的情感或意识,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和谐和秩序,它要求合唱队的每个“个体”(包括每个合唱队员、每个合唱声部)都必须融入“合唱”及“合唱队”这个“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合唱反对“个性”,要求“共性”,要求每个合唱队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达到心灵与感觉的默契。在合唱中,任何一位参与者不协调的表现都是致命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参与者在合唱排练和演出时,要在同一艺术要求下,各司其职,同时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很多自我意识严重、漠不关心集体、自由散漫的学生,在经过大合唱的排练演出后,感受到了大集体的凝聚力和温暖,更是因此改变了自己很多不良的习惯。在合唱中,通过个人声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们认识了自我,是合唱这门艺术改变了他们,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在合唱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纵观我国近现代合唱艺术的发展过程,有众多的表现爱国主义的歌曲贯穿其中。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如《何日醒》、《中国男儿》等作品,为当时的文化变革在音乐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时期的爱国主义歌咏运动曾唤起无数热血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奔赴战场。直至今天,当我们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这些抗日救国歌曲时,仍然会感到热血沸腾,精神激昂,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祖国颂》、《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等代表作品体现了人们对祖国发展的喜悦和歌颂。在合唱活动中这些作品让学生“心灵震撼”,激发出大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在合唱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唱艺术自身的特点和组织过程特点,对大学生的审美观、人格塑造以及专业学习等多方面有着独到的补偿和提高功能。合唱既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有效的非智力因素的训练方式。通过合唱活动,可以在审美教育中弘扬严肃的音乐文化传统。合唱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合唱艺术审美就是认识和领会合唱作品中的思想美和音乐美。通过充分研究合唱作品中的思想美和音乐美,通过艺术的实践,能以强烈的力量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经过长期的熏陶,从而达到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通过在校园内大力开展合唱比赛,开设合唱讲座等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对美产生一种标准,而且这种标准会随着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弘扬民族音乐,普及严肃音乐,合唱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通过合唱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塑造和健全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合唱艺术是以人声的音响信息传递感情、表达深刻含义的。优美和谐的合唱歌声能够调节和平衡人们的感情,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合唱活动中所提供的优美的作品以及作品中渗透的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团结向上、乐观开朗的情感体验,通过合唱的排练和艺术实践,使合唱活动的参与者和听众、观众的感情随着乐曲的旋律起伏波动,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同时,也使人格得到了提升;通过合唱活动,可以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合唱艺术可以用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涉及了多个领域。在合唱的艺术活动中,既有视唱、练耳、节奏、声乐技能方面的训练,又有和声、曲式、复调、欣赏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既有音乐专业业务的提高,又有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在高校大力开展合唱艺术活动使学生们通过参加合唱的排练和演出来丰富文化生活,拓宽知识面,提高其多方面的能力。

四、在合唱活动中培养师生的组织能力

作为师范院校或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工作后大部分都要到中小学从事教师的职业,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而合唱是中小学都比较普及的一项活动内容。师范院校或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若是在大学期间经常参加合唱活动、合唱比赛,无疑会对他们的艺术能力和组织能力有极大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尤其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锻炼是课堂上所得不到的。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合唱团员得到的更多是课堂之外的艺术实践经验。当把他们从合唱队中以个体形式挑选出来去站在一个崭新而又陌生的业余合唱团面前时,这个角色的转变将带给他们极大的挑战。我们的部分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由于在校期间有过很多合唱排练演出的经验,能够带领自己工作单位的合唱团在各类合唱比赛中频频获奖,还有的毕业生成了区县文化馆的专业合唱指挥老师。

五、在合唱活动中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

一所大学的教职员工凝聚力的强弱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声誉等各方面的工作,也会影响到整个校园文化品位的构建和提升。大学教师由于职业关系,平时相互间的接触和交流机会很少,无形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间和干群间的隔阂,不利于教职员工的凝聚力的形成。合唱这种集体艺术活动是所有文化活动中投入最少的项目。合唱只要每个人有一副正常的声带就可以进行演唱。因此合唱活动的举行,将会使教职员工在活动过程中必然会要与他人合作交流,交流多了,相互间就会更容易理解,在合唱艺术的活动中凝聚力就会自然形成了。高校的教工合唱团应运而生,很多教职员工宁愿牺牲休息时间也会去参加合唱队的排练和演出。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合唱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合唱所具有的教育、审美、愉悦等功能,对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方面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高校校园开展合唱艺术活动不仅是构建校园文化品位的需要,更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8篇

1.1学校管理

德育校长任组长,学生处具体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一是,制定德育工作要点和德育配档表,指导专业科及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二是,制定专业科及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每月汇总公告;三是,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习和经验交流,丰富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管理艺术;四是,组织全校德育活动,例如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升国旗仪式、周末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

1.2专业科管理

专业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一是,做好年轻班主任的培养工作;二是,协助班主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三是,组织班主任进行德育研讨;四是,组织专业科文体活动的开展,凝聚力量,展示专业科风采。

1.3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德育阵地的指挥官。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问题生的稳定转变工作;二是,组建班委,制定班规,确保班级正常运转;三是,人性化管理,打造特色班级;四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五是,主动开展家访工作,争取家长对德育工作的支持。

1.4学生自我管理

三自教育是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德育管理的目标,学校通过组建学生会督察员队伍和搭建德育实践周两个平台实施三自教育。各班级推荐优秀学生加入督察员队伍,学生处负责督察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从中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组成学生会。德育实践周由学生会组织管理,每个班级轮流上岗执勤,确保每名同学都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亲身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也为自己创造了学习机会、提升了服务理念、提高了管理能力。

2企业文化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引入更多的企业公司,使校园与企业文化共融、品牌提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学生更新理念,提高技能,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于德育管理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社团文化

中职生充满了朝气,散发着活力,他们需要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青春舞台。团委组织社团,选聘老师进行活动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周末晚会、经典诵读、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志愿者活动应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通过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来提升自己。

4创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