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1 17:26: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地理;自救与互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05-02

“地震的自救与互救”节选自人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第三章第三节。本次说课为课前说课,将本次说课分为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部分进行。

1 教材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繁。从整个教材内容编排看,第一章是从宏观层面介绍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第二章是从国情层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灾害;第三章是从应对层面介绍如何防灾和减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综观教材,对学生生活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无疑就是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了。因此,这将成为本节内容的讲授重点所在。基于近几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有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地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以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为例,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地理学习,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另外,之前所学“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的塑造”对本课内容也有所涉及,为本节课的讲解奠定一定基础。世界上自然灾害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遇到自然灾害的可能,频发的各类灾难,极大地刺伤了人类脆弱的心灵,面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究竟该如何应对,这就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在各种各样自然灾害中,地震又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新疆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接部位,是地震多发地区,震中也许就在身边。只有在了解地震的特点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技能,才能做到居安思危,临“震”不乱。基于教材及学情分析,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作为本次说课的教学题材进行设计。

本课的知识主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灾前准备――识别地震前兆和防震准备(以家庭或者个人为单位),准备是各类灾害自救与互救的物质基础;第二部分,灾中应急――避震(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第三部分,灾后救助――震后自救与互救(具体方法和实施非常重要)。因此,通过“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现场演练――总结升华”的内容安排,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感悟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激发学生兴趣,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以电影、视频动画生动地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展示,让学生从视、听、练中掌握地震自救与互救的技能,然后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升华。安排学生课下探究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手段。

3 课标要求

1)以地震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

2)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3)情感目标:①提高防灾意识,重视生命价值;②居安思危,在特定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5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地震知识,懂得如何自救与互救。重点突破:采用情境教学法了解地震基本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判断视频材料中不同主人公地震逃生方式的对与错,对避险知识进行合作探究,通过体验感悟法切实提高学生面对地震时的避难逃生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有效情境,让缺乏临“震”经验的学生深刻体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进而掌握地震的自救与互救技能。难点突破:先通过视频动画演示过程,然后进行现场模拟演练,让学生从中学会应急逃生能力,增强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意识。

6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地震是土地爷一生气、一跺脚,地就震了”的小故事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地震。)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 回顾地震的概念,地震带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范围,指出新疆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接部位,是地震多发地区。近几年我国境内发生多起7级以上地震,事实表明,中小学生是地震灾害中容易受伤的群体。(设计意图:学校是人口密集区,防灾工作尤为重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视频演示,合作探究 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视频片段,启发演示,学生自己总结震前前兆,如何做好震前准备。明白了震前前兆,该怎么办?(设计意图:启发式引导,探讨研究,突出重点,点明地震自救互救的三个环节。)

体验感悟,现场演练 由地震波的知识引出避震的“黄金12秒”,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做好避震的瞬间抉择――是“跑”还是“躲”?阅读《室内避震要点》,进一步掌握“躲”的技巧。演示各种场景中的避震活动,检验学生的避震能力。(过渡:震中很短暂,震后方显真本事,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更为重要。)教师讲解如何处理外伤,演示震后自救Flash,让学生判断对错,通过体验感悟法切实提高学生面对地震时的避难逃生能力。点明在震后被困情况下应“保存体力、坚定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意识。

课堂互动:进行现场模拟演练,SOS求救信号演示。(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避震、震后自救互救要点。)

总结升华 用杞人忧天的故事进行课堂总结,点明人人都要树立忧患意识,板书归纳,明确地震自救与互救技能。(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明确主题,强化防灾意识。)

随堂练习 Flash判断震中避震、震后自救的对错,“争分夺秒”知识抢答题。

第2篇

关键词:测井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测井处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67-02

前言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是石油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往届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都是解释一张测井图,处理一口井,这样势必会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懒于实践,直接抄袭。针对出现的这些情况,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以现场需要为目的;(2)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根据需要配备了一些油田的实际井资料,使测井课程设计内容丰富、新颖。并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以下几项改革尝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面作了如下的一些尝试。(1)在地球物理课程设计知识建构方面,逐步引入一些新的方法和理论;在理论向实践转化方面,让教师通过参与课程设计的编制、实施和评价,提高对课程的理解,丰富其理论知识,促使教师对“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等进行思考,逐步形成较强的课程设计开发意识。(2)建立《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习题库》,让同学们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专业问题,加强动手能力,改变以往学生只有依赖老师才能学的教学方式。(3)熟悉常用的测井软件,比如forward测井软件,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巩固了测井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4)要求每个学生围绕手工解释和实际处理井资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包括根据测井图的岩性识别及储层参数的计算、解释结论等方面。(6)利用石油科技新技术研究所的项目,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科研课题进行实际处理,促进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使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在课堂教学别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测井资料处理的例子进行知识的传授,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采用“多媒体+板书讲解+实例分析”的三合一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解的方式主要是讲述一些处理方法、把握的原则、软件的应用等解释手段,必须详细地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融为一体,提供的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地展示抽象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接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板书时间,增强授课效率,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式;实例分析主要是对一口典型井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是对少数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特别有效,采用实例分析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互动效果。“三合一”的讲课方式便于开展互动式教学,避免了学生无所适从以及相互之间照抄的现象发生,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从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疑难问题进行提示或引导,启发和诱导学生解决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进行测井课程设计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主要用来检验每个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所达到的程度。它包括:书面测试(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验基础知识);课堂答辩(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互相提问,或疑难问题的分析辩论)。处理井的实际过程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了基本的能力,它是每个具体环节的累积。课程设计报告主要考核学生的方法、步骤、问题剖析、结论分析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使考核工作的难度增加。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重新建立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对于测井课程设计的考核分三个方面:(1)手工解释图件占30%;(2)计算机处理井资料占50%;(3)课程设计报告占20%。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课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一口实际井的处理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基本功”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起码具备一般的动手能力,这是实践的基础。在测井课程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应用知识。例如,根据教师提供的测井图学生能够识别一些岩性,并会计算一些储层参数,要会在计算机上处理一口实际的井。在“基本功”的训练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场所、计算机以及实际井资料,还要附带一些测井解释所需的软件。

2.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手工解释图件部分到报告的撰写,始终坚持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多个方面:测井图件的识别与解释;编程与调试;成果图的显示与制作;撰写实验报告等等。众多环节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动手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使学生在文字表达、口头表达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结语

在课程的建设探索中形成了以下特色。(1)长期坚持科研带动并促进教学发展的思路,通过科研积累现场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在讲述基本测井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融入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不感觉枯燥乏味,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白地球物理测井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帮助。(2)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课堂理论讲授为辅,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教改特色。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过测井课程设计之后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三年多的教学探索,测井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通过测井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课程设计的能力,从最近毕业的学生情况来看,普遍受到油田和一些科研院所的肯定。

参考文献:

[1]胡克珍,张超漠,我系测井解释与数字处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石油教育,1995,(10).

[2]王廷山,关于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2).

[3]张华,龚育龄,邓红珍,“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冻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第3篇

一、目前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现状

地理思维能力是人们把握和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传统的地理课程设计具有预设性,教师只要根据设计的流程走,依据设定好的教学内容和规定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基础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新课程理念则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之间构建动态课程。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以基本知识为基础,学会分析、探究地理规律,熟悉事物分布。

二、地理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定位

在全新的课程理念环境下,教师的教学就是传递地理信息的过程。给学生教授之前,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和熟悉知识,对内容进行梳理,还要寻找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认知,补充认知不足的问题。这时,教师扮演的就不只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信息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者。

三、探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模式和手段是地理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的。针对目前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为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点提升有效学习的方法。

1. 大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创新力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学活动和任务、目标等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指导者、沟通者和信息的传递者,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主动思考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进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例如在学习“地壳运动”课题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最后同桌之间互相讲解,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想法,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可以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在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知识信息的传递,而且有利于制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转变自己主导课堂的观念,注重师生平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难处,尊重和鼓励学生。

3. 搭建适应学生思维的支架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强调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导致了学生机械的学习,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自己当作学生思考问题,揣摩可能遇到的问题,搭建一个最适应学生的思维框架,从而引导学生思维畅通,梳理思路。

4. 采用案例教学法

第4篇

    一、整合课标内容及学生需求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确定教学准确的教学目标需要对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整合。

    本节课所涉及到课程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不要求对水循环进行分类,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海陆间循环、陆上循环和海上循环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行为动词“说出”与“说明”在知识层次目标上的不同,“说出”属于了解水平,“说明”属于理解水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本节课所上的中学是我区的三级达标校,因此确定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是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教学要求的最低线。对于学生的需求分析,需要直接从学生中收集相关的信息。由于是借班上课,缺乏对学生的直接观察与了解,只能间接获取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从整体上看,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建构。通过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对“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的读图分析,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3、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进而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二、整合各版本教材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着力体现自己的编写特色。教师在进行不同版本教材整合时,特别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教材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例如本节课人教版单独呈现框题,鲁教版以问题的形式,把陆地上的不同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为铺垫知识,而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未呈现。因此,如何确定作为铺垫的知识,应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目标的达成等方面,从减轻学生负担出发进行处理。考虑到所上班级的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各版本教材共性之处的做法,把自然界水的分布作为铺垫知识。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借班上课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造成课时不够的问题。由于本节课以长江为案例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湘教版教材中的“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这样案例与示意图吻合,便于开展相关教与学活动。

    三、整合前后知识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着眼于整体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把初中、高中已学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促进已学知识的迁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本节课上到“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时,以长江为案例,首先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地貌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与自然界水循环的关系,把初中的知识与高中知识进行了整合,让学生明确河谷地貌的形成是水循环的杰作,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中,联系到了必修1前面所学的长江中下游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以及大气环流有关知识,以此为案例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把前面所学有关气候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了整合。

    四、整合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探究式学习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推崇,课改也强调探究式学习。之所以强调探究,主要是针对以前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排斥”接受式学习,或是将它 “一棒子打死”。 总体说来,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均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学习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例如讲到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时,利用课件呈现“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图上箭头改成线段),要求学生在线段上添加箭头的方向。在学生活动前,根据教学实际,讲解径流与植物蒸发腾等概念,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描述其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式。

    五、整合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些优势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传统的板书,言简意赅,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记忆;板图板画凝炼逼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进行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整合。

    例如本节课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时,课件显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示意图,让学生找出水循环的三个环节并描述其形成过程,教师及时板书相关内容,形成三种自然界水循环的联系框图,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种水循环的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把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整合相关学科知识

    地理是唯一跨自然和人文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语、数、历、政、化、生、物、美等知识。在教学设计时,要立足地理,兼顾综合,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成,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5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设计与开发 地方院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42-0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融合了地理学、测绘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展现了超凡的学科融合能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在国土、测绘、气象、地震、林业、军事、水利、环境、交通、环保等领域,全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1]据统计,全国共有350多所高等学校近800个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2]矢量化与建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GIS软件开发与系统管理分别是GIS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三个层次技能。GIS软件开发是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占GIS从业人员的32.01%。[3]各高校GIS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GIS开发能力培养。[4]地方院校GIS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GIS设计与开发以行业结合应用型为主。故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GIS应用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院校受生源、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条件等影响,GIS设计与应用教学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GIS设计与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设计与开发经验,同时需要丰富多彩的实例演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IS设计与开发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功底。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女性比例较高,其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功底相对薄弱。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GIS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以组件式开发为主流。[5]通过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组件,可以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的GIS应用程序,嵌入常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为进一步与应用行业融合提供接口。目前,各高校GIS设计与开发大都采用组件开发,且一般选用ArcGis,SuperMap,Mapgis,Mapinfo的二次开发平台。

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强。GIS设计与开发以应用开发为主,需要依靠大量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科交叉性强。本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学科和具体应用行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融入行业应用当中。3.教学方式灵活。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GIS设计与开发常采用项目教学法[6]、分组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能动性。因此,GIS设计与开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教学。[7]以实践操作深化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不断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顿悟。

二、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探讨

(一)强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

GIS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需要配套一系列课程构建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来辅助教学。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3.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原则[8];4.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5.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课程可调整性原则。

基于当前对GIS设计与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院校课程设计情况,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GIS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等课程,囊括了GIS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全面反映了“概念―原理―方法―操作―应用”五位一体的特征。

(二)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GIS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实验教学过程多采用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进行程序演示与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编程重现。在此模仿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关注了代码的书写,而未能主动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程序运行成果所获得实践成功的成就感。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架构示意图

项目示范型。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从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进行分析、讲解、示范以及实践,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

团队协作型。GIS设计与开发设计项目过程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教学知识点假设项目背景拟定题目,教师担任指导,由学生分组自学、协作完成教学工作。小组中一人负责问题分析,担任项目甲方,负责提出需求;一人负责与甲方沟通,建立规范化需求清单;两人负责系统设计与系统原型快速构建;一人负责项目测试;建立系统设计之后,全组分工协作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开发竞赛型。GIS开发大赛注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选题、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最后的测试,周期长、任务多样、难点多,能锻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磨炼学生意志,非常接近工作状态,能使学生尽早接受社会竞争。目前,除ESRI和SuperMap每年均会举办一次全国性GIS大赛外,很多高校会举办一些校内竞赛,其中GIS设计与开发均是其重要的竞赛项目,这为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型。通过与相关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和接触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辅助完成项目的同时,熟悉项目流程、认清重点和难点、提升开发技能等。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项目阅读能力。

软件测试型。通过对GIS系统进行黑白盒测试,发现GIS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常见Bug分布情况,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避免自己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就业引导型。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进行应用行业分组,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联系,举办企业专题、行业发展前沿、就业指导等讲座以及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业务流程、观摩企业成果,扩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知识面,了解业界动态,建立行业发展与GIS应用交集,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三)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GIS设计与应用课程群学科交叉广泛,知识增长点众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展学科领域和提升知识结构,以优化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多数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教研仅限同门或相似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9]众多实践表明,科学研究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与抓手。科学研究可以以项目为纽带团结各层次、各学科人才,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建立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项目资助与带动下,才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更新、人才交流,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教学与研究,形成良性的“引进、培养、锻炼”长效发展机制。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凝练研究方向,覆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教学团队。

三、结语

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GIS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GIS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GIS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以及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多模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可丰富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转变,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优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董隽.高等综合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9(1).

[3] 赵银军.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4] 蔡菲,孙英君,单宝艳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GIS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6).

[5] 钟广锐.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7(2).

[6] 黄猛,李攀.项目教学法在地里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2(5).

[7] 赵冠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4).

第6篇

关键词 CDIO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成果转化

1引言

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或没毕业的学生,是个较特殊的群体,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求知欲不高,学习意志薄弱。心理偏执和叛逆,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但是这些学生也有积极的一面,如个性突出,思想开放,社会参与度高,易融入社会等。大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目的是让学校管住孩子,尽量让孩子学些东西,能有一技之长。所以中职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这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要调整教学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是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中职院校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理念,推进《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更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课程任务主动创作设计和制作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课程任务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建立适合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的理念是欧美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它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 它的核心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i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这四个层面达到预期目标。

3 CDIO在《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传统《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是在课堂上围绕教材,老师理论讲解指导,给学生看大量的作品启发学生构思,然后学生模仿设计制作的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忽视团队协作精神、轻视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等问题,特别是忽略了设计制作成果的转换。如何引导学生尽快的进行设计与制作,并把设计制作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产品是该课程教学的新任务。改革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学以致用,要让中职学校的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去,直接实现设计成果的经济转化。

3.1结合CDIO的宗旨,注重装饰专业学生意识培养。

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通过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培养直接适应企业工作的中职生,主要是先进行意识培养。意识培养是指要培养学生“设计制作是为企业生产产品服务的意识和精神”。学生刚进入学校初期就要引进CDIO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充分接触实际生产企业,了解客户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牢固树立设计和制作是为企业生产服务的概念和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计算机出效果图的教学和训练,几乎没有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并把设计转化为企业生产产品的意识培养课程。虽然在二年级也领学生进企业和市场实习考察和参观,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学生没法把理论与企业和客户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设计上,不能很好的把设计转化为企业的生产产品。

教学改革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向实际运作上转变。注重实际设计制作能力训练并在课程教学环节加以体现。真正做到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是为了生产而设计。比如,注重学生的课外学习环节,在学生刚接触装饰专业课程时,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装饰物品和建筑造型,社会的流行趋势,总结它们赖以存在的条件、特点和流行元素,消费者为什么会喜欢?最后发现把设计转化为实际物品是要符合一定规律的,不能凭空胡乱设计。还要时刻想着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否被消费者喜欢,企业是否能采用并生产等。让学生时刻有为生产而设计制作的意识。

3.2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

模型制作课程在教学大纲中属于公共空间设计模块的内容之一,与其他专业课紧密联系,是设计师进行设计表现的一种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非常重要。课程的重点是掌握建筑模型设计制作的方法与流程。难点是制作前期对建筑模型的分析、理解,制作中期对建筑模型的创新、整合,制作后期对建筑模型周围的配景、灯光等问题的处理。

装饰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构成,平构和色构独立开课,把立构和模型设计制作合并,让立构为模型设计和制作铺垫并柔和在一起,让学生能更好的进行模型设计和制作。课程的教学思路具体如下:

( 1)在充分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在学生充分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先学习立体构成部分,让学生分模块学习,充分练习创新设计能力和手头功夫。再此基础上进行大型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2)在项目教学的各个阶段中由教师负责项目任务下达、制作中期检查、最终进行成果验收。

(3)项目设计运作实施分小组进行,每组由3~5名同学组成设计团队,带着企业任务进行设计制作。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既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协助。

(4)教师随时解决在项目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组织协调项目制作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个体差异,教师加以启发点拨和进行学习评价,看过程和态度。

充分利用现在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从很多方面对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把理论规律重点讲解,然后学生以3~5人为一个小组合作自学,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装饰商品和建筑产品中得到启发,欣赏作品,启发灵感,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各自的设计方案拿出来,一起讨论,然后把大家的设计制作优点汇总,形成小组的作品。由于作品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每个组员都付出了努力,成就感让每位组员感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和力量,进而学会合作。这是CDIO的教育理念之一。

3.4设计制作作品要转化为企业生产产品.

CDIO强调的是一体化,是把能力和素质贯穿于学习的各个方面。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瓶颈往往与社会脱节,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中,所有课程都要以具体的实践项目贯穿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的系统掌握适应企业的能力。

实施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培养计划及目标,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课堂搬进生产企业或者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设计制作,直接做企业需要的设计,减少环节,让学生和企业受益,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企业的合作能力。真正做到资源的不浪费,提高学生的成果转化能力,与企业快速接轨。

4结束语

在国际先进理论引导下,改革后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充分了解市场;在以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下,让学生的设计制作与企业相联系,以便及时把好的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的能力。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应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合作教学

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概念

“合作学习”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属于文科教学中的老大难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小理科”。在地理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大量的公式计算。在“等高线”“等深线”等相关计算中,必须要采用一定的理性思维。新课程标准形势下的高中地理课教学模式下,开展合作教学模式的教育创新,是对高中地理课堂的一种高效创新。复杂的教学环境对广大的地理学科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效展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可行性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包容度

在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工作创新,很有必要。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加以尊重和理解,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布置与之匹配的课后作业,从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预设更大的包容度。

对于偏科较严重的“理科男”,高中教师可以在课后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在课后针对学习效果较差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分析,对症下药,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差异化教学,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地理课程中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计算”等教学难点开展多媒体教学,将互联网教学方式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2.立足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内容重点设置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摩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吸收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建议,在合作教学的模式下,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难点。然后,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重点的具体设置。

3.安排小组和活动,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来说,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将地理学科中的教学难点设置成一个课题,有序开展各种各样主题的地理实验。

教师在解答地理难题的时候,还能够把各种抽象的地理现象,转变成具体的物体运动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找到相关地理课题实验性学习的最后答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最大成功。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蓬勃发展。在全日制中学中开展地理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工作,重点是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划分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合作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应该从最大程度上深入挖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已知条件,进行定向思考,从而找出解决地理难题的普遍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4):115―118.

[2]旋晓伟,王 林,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01):125―128.

[3]孙丽君,周申立,卢 敏.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12):125―126.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发展

创新改革的进行对于我国学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课程教学实行创新型发展成为的必然。高中地理教学在今后学生步入大学乃至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时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应顺应时代需求,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实际培育高中人才,更为高效地进行课程教育。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地理课程教学已有明显成效,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积累已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但面临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地理教学也在日渐发生变化。学生在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后,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已具备初级能力,能够做到一定程度上的知识应用;进入高中后,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地理学科被作为副科进行学习,学习态度的不端正造成对于地理学科日渐忽视,兴趣的逐渐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面临更大的高中学习压力,地理课程教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面对高考,学生不得不加大对于考试科目的学习力度,加上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着固有的缺陷,造成地理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1.教学内容枯燥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只注重对于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生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师生间关系的淡漠,使得学生无法唤起自身对于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交流的缺乏无法使教师认清当前的教学实际,也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进一步阻碍了地理教学的发展。

2.地理教学空间存在一定局限性

高中地理教育中,多数教师关注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而相比考试课程,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关注少之又少。教师不注重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课下时间利用的缺失使得地理课堂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措施

面临当下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变地理教学方式,创新高中地理教育,是改进教学质量的根本方法。

1.现代信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

社会的进步带动着信息化发展,学校教学应做到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发展潮流的顺应。开展信息化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广阔的地理知识,信息化的引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还能够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利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课堂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应做好实际生活中知识运用的正确引导。教师应注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总结,通过地理知识的总结进行对于生活中知识的阐述,把生活中的实践体验教予学生,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3.课堂气氛的充分调动

课堂学习气氛的调动在师生间知识的交流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维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保持对于地理学习的高度关注,在气氛的营造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当下高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通过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改进,能够保证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与提高。高中地理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新课标对于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完成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不仅要靠教师,学生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育改革会逐步深入,教学质量会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