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7 09:5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教师读书交流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教师阅读;中小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53-02
教师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阅读是教师的文化标志,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职业文化,获得精神的成长。可以说阅读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无书可读、没有时间读书、不会读书”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发展源泉,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为此,作为学校就需要转变认识,创造条件推动教师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结合中小学工作实际,本文建议学校可以采用以下五种策略来推动教师阅读。
一、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
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中,学习倦怠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一让教师阅读学习,他们就会找各种理由,例如“没有资料啊”“没有学习环境”“没有时间”“读不懂、不会读”等,这反映出一些教师“不想学习”“不愿学习”“不会学习”。教师学习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它对教师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学习对于提升生活质量,提升工作能力,改善教师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学习是教师个人支配的一种学习方式,体现为教师学习过程的安排,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学校在推动教师阅读时,首先引导教师开展观察学习、阅读学习和反思学习。学校可以通过教研、科研等考察、听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和需要,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引导教师阅读专业性的读物;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等,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
在推动教师个人主动学习的同时,学校有必要开展共同学习活动,在集体阅读中提升教师对学习的认识。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共同学习可以分为师生共同学习、同伴共同学习、家庭共同学习三种基本类型。在学校范围内,师生双方可以通过环境营造、书香班级等活动共同学习,教师引领学生,学生影响教师,双方可以共同成长。同伴学习是指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学习研讨活动,例如可以在班级、年级组、学科组等教师群体之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建设学习型教研组、学科组或者年级组。家庭共同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家庭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行动,影响子女学习、影响自己的爱人,形成具有书香气的家庭环境,这样能够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品位。通过共同学习,可以形成一种互进互助的氛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二、重视阅读的专业引领
阅读不是无目的的随意性活动,阅读是为了成长和发展。随意的阅读不仅对教师的发展起不到作用,而且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正如苏联别林斯基所言:“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的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和学习规律进行专业引领。
第一,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进行引领。按照教师知识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划分为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师实践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四类。因此,教师进行阅读时,应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学科知识差的教师可以阅读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底气;而对教育学、心理学缺少了解的教师可以阅读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而对于实践智慧不足的教师可以补充教师实践类知识;而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拥有广阔的知识对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选择文史哲、科普类读物。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引领。教师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各有差异,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教师所处阶段的特点进行引导。按照专业发展阶段可以将教师分为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三种类型。新手型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需要适应新的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这就需要阅读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关的书籍。熟手型教师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最旺盛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教师就需要总结和升华个人经验,更新原有观念,激发潜能,形成新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阅读教育反思类书籍;专家型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明显,而他们就需要阅读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方面的书,提升教学境界。
第三,从教师学习规律进行引领。《礼记・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指出了学习的内在规律。作为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学习规律。教师在阅读时能够广泛涉猎,博观约取,不然这种学习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阅读时,有不懂的要能够及时追问,对阅读的文章要有所怀疑。学贵有疑,在提出疑问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加以考察分析;此后,对所学、所学、所思要能够加以辨别,分辨其中真伪;在最后的阶段,要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检验。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形成新的教学认识,获得新的成长。
三、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在推动阅读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为教师的阅读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教师的合作交流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研讨和交流活动:第一,不定期开展演讲诵读活动。教师的演讲诵读活动可以在教研组、年级组举行,也可以与班级学生一同开展。在集体中,能够形成一种学习和研讨的氛围;第二,开展专题性的小型讲座。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心得、实践等,开展专题性的小型讲座;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虚拟交流活动。学校可以在网络上开辟阅读专栏,将阅读策略方法、实践反思、读后感交流、教育随笔等通过平台展示出来,供教师研讨和交流。
针对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心得、书评、教学随笔反思等,学校可以将这些成果推荐展示出去。①结集成册。学校根据学科、年级或者专题等,把教师们的读书笔记做成专栏整理成册,作为学校的材料保存推广。②学校将教师优秀的读书成果公开发表,例如有的学校会将本校教师撰写的优秀论文、随笔等推荐到报纸、杂志上刊登,例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班主任》《教育科学研究》等。通过这些活动既是对教师读书成果的尊重,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
四、营造学习的环境氛围
教师的阅读活动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而一所学校文化氛围是否浓厚主要体现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待书籍和知识的态度。因此,推动教师的阅读,需要将注重文化的积淀和书香校园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整合教师学习资源,重视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成为教师阅读的重要条件。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条件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数据库,例如建立学校自己的学习资源库或者联结国家或者地方数字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北京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老师们可以随时进行网上阅读、在线浏览,在家也可以预借、浏览。同时,网络也提供了一种交流平台,老师们可以就读书中的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质疑、下载资料,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共享和交流。
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重视每位成员的学习。教师的阅读不是孤立的活动,它与学校领导和学生的参与紧密相连。因此,应开展学习型学校建设、学习型班级、学习型领导、学习型教师建设,通过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氛围,打造一种学习文化。从校长领导到教师,再到班级学生,通过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通过几棵树晃动整个森林,这样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文明、儒雅、尚学的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型文化会应运而生,成为教师阅读的推动力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无形资源。
五、加强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了充分推动教师阅读工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唤起教师读书的热情,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中小学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提供学习资源、建立制度规范。
身教重于言教,为了促进教师阅读,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如果领导干部自身不读书不学习,不管如何夸大阅读的作用,其他教师不会行动。有的中小学校长以身作则,学在前,想在先,成为学校阅读的实践者和领航人、终生学习的带头人。凡校长要求阅读的书籍,自己一定首先阅读,并向干部和教师讲解,以此促进集体阅读。在校长的阅读下,学校的中层干部也发挥“传递”作用,不断进行阅读传递。只有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教师、鼓励教师、激励教师,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内涵解读路径选择
1991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构建了“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教学发展”的四维教师发展模型,其中教学发展被认为是教师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教师教学发展随之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育供给侧改革、新课改和教师专业化的多重背景下,小学生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越来越显现,小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突出,教学环境的多维性和两义性越来越强烈,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面临的挑战愈益严峻。重视和研究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解读
关于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有学者立足于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在个体努力与外部支持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进而促进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1]。有学者从理性思考与超越之维的角度,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理论探究、实践反思和发展行动,提高自身教学专业意识、专业智能和专业精神,以实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卓越教学以及自身生命价值的专业成长历程[2]。有学者主张从应然意义上进行解读,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以教学咨询组织为主要载体,通过教师教学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引领教师的教学反思、协同与创新,以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持续提升[3]。还有学者站在组织支持与服务的立场,指出教师教学发展是学校或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持续支持与个性化服务,从而使其在教学价值观、教学学术与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4]。
上述观点虽然认识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其根本目标在于生成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具体而言,小学教师教学发展表现出下列特征。
第一,主动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小学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极为强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征。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一定要实现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与超越。小学教师在自身教学发展方面的追求应当是自主的,是源自内心对教学的正确认知、深深热爱和美好期盼,能够积极主动地确立发展目标,及时有效地展开批判性反思,并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际行动。
第二,阶段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伴随着教师教学生涯始终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规划,是指小学教师依据自身教学发展实际需要所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教学执行,是指教学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运行;教学反思,是指小学教师对自身教学发展过程及其达成效果的审视和评价。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就是在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提高的。
第三,整体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既包括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哲学观,也蕴含教学能力和教学学术。前者是小学教师对教学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映,它是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学术水平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后者作为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它一旦得以形成和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小学教师对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哲学观的认识和理解。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既彼此关联又相互影响,它们辩证地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四,情境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具有高度情境性的过程。一方面,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依靠个体对教學实践的感悟和体认而获得的,小学教师必须基于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进行教学价值观和教学能力等的自主建构,进而获得教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另一方面,由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必须与教学的现实场域紧密联系,在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教学发展。
二、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由于教学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事实性存在”,而是一种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价值性存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路径选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前提
首先,小学教师要形成个体的教学哲学。形成个体教学哲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教学哲学家,而是要运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思考教学的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等问题,诸如“什么样的教学是好教学”“什么样的课程是好课程”“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等。只有对这些教学的基本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引领教师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发展。
其次,小学教师要树立教学学术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及西方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学术运动,对传统以科研作为唯一教师考核标准的价值导向产生了强大冲击,为学校教学具备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在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教师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倡导像科学研究那样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并且把教学研究融入教师的备课、上课、教后记、听评课和读书等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把教师教学发展真正置于教学研究的牢固根基之上。
最后,小学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学发展理念。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向专家和同行学习,而且更需要与学生合作和交流,这是丰富与改善自身教学的重要路径。小学教师要意识到自身教学发展绝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要积极主动谋求自身教学发展,勇于面对教学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成长。学校要注意设计和实施常态化的、为教师所喜闻乐道的教学发展项目,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的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氛围,鼓励教师更多地投身于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2.激发教师自觉: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
首先,小学教师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不像传统学习那样过于看重结果,而是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意识、创新思维、情感体验、人格模塑和道德养成;它具有突出的问题解决导向,重视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实践困惑和疑难的有效解决,因而对小学教师教学发展极具积极价值。
其次,小学教师要重视反思性实践。所谓反思性实践,其实就是以批判性反思的方式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主张把教师分为“作为公仆的教师”、“作为劳动者的教师”、“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和“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等四种类型[5]。其中,“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就是强调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和反思性,能够创造性地直面和妥善解决“唯技术化”弊端下复杂的教学问题。我国教育学者叶澜和林崇德提出了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恰当地表明了反思性实践对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小学教师要加强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秉持“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的理念,其核心价值追求在于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参与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它能使小学教师把教室作为自然的“实验室”和“研究场”,在清晰的自我效能感支配下实现研究和改善教学,从而促进自身教学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
3.完善制度设计: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保障
首先,要不断完善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教学工作量、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数量、教研等定量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规范、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定性评价;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要面向广大教师,体现出统一性,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学科教师教学的特殊性;要通过教学评价的制度导向,引领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教学。
其次,要加大教学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比重。当前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有论资排辈、科研为重的倾向,致使一些默默耕耘于教学一线且效果优秀的年轻教师难以很快实现职称晋升。为此,需要对职称评聘设定教学时数、教学质量量化的最低标准和教学学术水平的基线,在基本条件达标的情况下优先依照其教学发展水平评定职称。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助教制度。助教制度是指刚分配到学校工作的年轻教师,前1-2年要跟随教学能力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老教师做助手,通过这种“传、帮、带”提升其教学水平。这种制度一方面能使新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熟悉自己的教学活动场域,另一方面也能从老教师身上感受到敬业精神、学识修养、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从而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教学发展。
4.实行差异培训: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关键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领域,教师教学发展也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本质与规律。有学者指出:“在教学头几年,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呈上升趋势。教了五、六年后,教师已经習惯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进步的速度就不像以前那样快,甚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此时教师如果不加强自我发展和完善,最后就会出现衰退现象。”[6]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发展往往存在着“高原期”现象,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归因分析,忽视“高原问题”的妥善有效的解决,其教学发展就很有可能会丧失前进的信心与动力。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实行的差异化培训。
针对新入职教师,要重视不同任教学科和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的差异性,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针对处于“高原期”的教师,培训内容要侧重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如何顺利渡过高原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培训方式要注意采用专家引领与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反思相结合,培训时间上要注意体现经常性与及时性;针对教龄超过15年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培训内容应该侧重于学科专业前沿、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技术方面的学术性培训,培训形式要突出学术沙龙或学术研讨、头脑风暴、批判性反思等的价值与作用,培训时间上可以适当延长。
5.建构发展共同体: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条件
美国教育联合会1991年在对教师发展进行界定时曾经鲜明地提出了“组织发展”的概念,即以“共同体”的形式塑造和谐有效的组织氛围,加强和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形成更优更佳的教学实践。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同样需要共同体的支撑,它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一个与新的教学思想理念、新的学习和研讨材料、共同体其他成员展开情感交流和智慧碰撞的良好契机,通过共同体情境中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分享,从而实现共同体中所有教师的教学发展和教学成长。
我国学校教学发展共同体主要有“实体”和“虚拟”两个类别:所谓“实体”,是指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面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如以教学研究项目为支撑的共同体,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目标,通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和集思广益,展开深入的专题式教学研究活动,撰写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或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或设计与开发出新的教学课件。所谓“虚拟”,是指共同体成员在网络空间里展开的非面对面的探讨与交流。虚拟网络共同体的召集人应当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热情和责任心的教师,其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是在促进教师个体教学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使其顺利转化为一种组织化行为,把教师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化的协作学习,教师的教学发展也因此被赋予更多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作者:张典兵
参考文献
[1] 焦燕灵.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意义与路径指要[J].教育探索,2013(4).
[2] 苏强,吕帆,林征.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超越之维[J].教育研究,2015(12).
[3] 康翠萍.从“理念”到“行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性之路[J].江苏高教,2016(2).
[4] 陈时见,周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6(8).
一、力求读书与发展有机结合
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我们积极指导学校做好教师读书学习的管理,把读书学习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读书与教师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上,学校按照区里的要求,积极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三年读书计划,做到了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使教师学有方向,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我们还努力发掘教师读书的典型,注重梳理他们的阅读成长经验,利用有关平台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引领更多的教师向阅读更深处漫溯,读出精彩,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七年来,我们先后宣传了本区教师读书发展的典型64人,表彰了区优秀读书个人202人、教师优秀读书集体16个。为了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我们还为教师开设了“拨亮心中的那盏灯”等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领教师认真思考、规划未来人生的奋斗目标。
二、探索教师阅读管理的策略
教师群体的阅读质量主要靠管理来实现,管理方略尤为重要。我们探索出的有效阅读管理策略有:
一是专家引领。几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高万祥、陶继新、张文质、闫学等人来我们的教师读书峰会上开设“名家讲坛”,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为教师打开专业阅读视窗。同时,我们也注意发挥本土专家的作用,对广大教师进行了有效的阅读引领。
二是同伴互助。在我们的倡导下,各种形式的读书发展团体,如魏集初中的“敏笃”读书小组、张集小学的“春天把我们吵醒了”、柳新实验小学的“‘8+1’工作室”等,成为活跃的读书力量。
三是定向阅读。我们积极倡导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开展定向阅读,相继为教师举办了“做人做事做学问”、“小课题的研究”、“走进校本教研”等专题讲座,特别是在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制订有针对性的读书计划,并要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和研究任务。
四是自主阅读。我们倡导教师要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有阅读意识,要坚持每日阅读,并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
三、善于激发教师的阅读情趣
我们认为,教师应形成读书人格,即具有强烈的、稳定的读书热情,具有稳定的阅读思维方式,形成有效的阅读行为风格。教育管理应促使教师把读书当作一种需要,当作一种职责。
一是激发教师的阅读需要。我们力求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切实有效的方法,激发教师的阅读需要。例如,我们开展的“成长面对面”、“我读我秀”、“辩论当歌”、“绝对挑战”等十多项阅读活动,都是应教师的成长需求而策划的,因而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同,也焕发了他们读书发展的热情。
二是适时聘请专家(名师)领读。基层学校积极与市(区)教科所、高校或发达地区的学校联系,通过“请进来”的专家学者对教师的读书进行思想引领与方法指导,行之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阅读意识和能力。
三是选定中心发言人讲读。基层学校在市(区)教科所推荐书目中,选择若干本现阶段需要重点阅读的书目让全体教师阅读,每本书再指定若干教师精读,进行精心筛选、摘抄,然后再联系自身的阅读感悟开设专题读书讲座,或是以“读书沙龙”等形式进行中心发言。
四是采用“每册一卷”导读。即针对需要教师重点阅读的书目,学校编写导读提纲,印发阅读思考题以及作者的观点,然后要求教师依据问题阅读,以问题促阅读、促理解、促思考、促实践。
五是举办“开心书会”。紧扣愉悦身心的主旨,基层学校先后组织了“好书推荐”,交流“读后一得”,介绍“我喜欢的一本书”等治动,实现共享资源。
六是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让参与阅读的师生有了共同语言,在反复的阅读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体味不同角度的思考,学会了理解与沟通,发展了认知与思维。
七是组织“读书大看台”展示。即区、学校通过展读书笔记(博客),评书香班级,选师生书迷等活动来激发师生的阅读成就感。
四、注重教师读书方法的引导
高效的阅读往往是通过良好的阅读方法来实现。我们在学习借鉴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的读书方法推荐给学校和广大教师选用。
一是任务式读书法。即让教师带着任务进行阅读,学校组织评价与反馈,以此提高教师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二是问题式读书法。教师带着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走进相关书籍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渠道,再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三是研究式读书法。教师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教育专题或研究课题,阅读相关理论,分析实践现状,借鉴他人经验,指导自己实践
四是备课式读书法。阅读中,我们指导教师像备课那样,学会概括书中的主要观点,学会把握精髓,善于传播阅读的信息,同时融入自己的体悟和见解,让自己的思想走向深刻。
五是休闲式阅读。一种缘于兴趣和爱好的广泛阅读,有利于增长见识,常有意料之外的启发和收获。
六是人文式阅读。读、背一些经典诗词、美文,使自身“回归感性”,丰富人文情怀,形成宽广的胸襟和审美视野,修炼人格。
五、致力校长阅读意识的引领
教师读书工作的推进与校长的阅读意识密切相关。我们要求校长应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读书责任心,帮助教师树立起“每天读几页书与每天上好一节课同样重要”的意识。我们在校长中开展了“读书,我为教师做些什么”的专题活动,以促进校长为教师阅读的服务意识。我区的每届教师读书峰会,都要求校长亲自带队参加,还专门设立针对校长的活动板块,让他们感受阅读的力量;我区还建立了教师读书先进集体和读书优秀校长的评选表彰制度,激励校长重视阅读。目前,我区已有4位校长被评选为徐州市优秀读书校长,有16位校长被评选为区优秀读书校长。
六、打造教师读书峰会的品牌
我们着力打造了“教师读书峰会”的品牌,使这项旨在推进教师阅读的大型读书交流、展示活动,已经成为我区教师读书文化发展最具影响力和特色的品牌。“教师读书峰会”每年一届,每届历时6个月,包括策划阶段、发动阶段、交流阶段、展示阶段,分学校活动、分会场活动、主会场活动三个层面展开。
一是策划阶段。峰会前夕,我们组织专项调研,了解对教师阅读内容和活动形式的需求,形成全区的教师读书峰会预案。随后,区教科所再召开优秀读书校长和读书教师代表座谈会,讨论本届峰会预案,确定峰会主题、活动板块等事项,修订方案。最后,形成读书峰会实施方案,上报区教育局分管领导与局委会审批执行。
二是发动阶段。下发读书峰会实施方案,逐层进行读书峰会的宣传发动,部署读书任务,组建读书峰会筹备组;区教科所选定适合教师阅读的推荐书目,并代办征订;以自愿申报和轮换的方式选定分会场承办单位;对分会场活动板块设置、日程安排、材料征集、典型推荐等相关事项提出原则性意见,确定分会场召集人与组委会成员,并选派区兼职教科研员任分会场联络员;各分会场参与单位协商制订分会场活动方案,进行任务分工,统筹分会场活动;各校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动员教师参与读书活动,推荐读书典型和读书交流材料。
三是交流阶段。在学校和分会场两个层面,展开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交流各校推荐的读书典型经验和阅读心得等;各校推荐申报区级读书先进个人与集体;区教科所筹备主会场的活动并从基层推荐的资料中选编优秀文稿编辑成册。
四是展示阶段。由局长总结上年度全区教师读书工作,布置下一年度的教师阅读任务,表彰区级“优秀读书个人”和“优秀读书集体”;展示基层学校和教师创造性的阅读文化和工作经验;邀请专家指导我区的教师阅读工作。
七年来,全区学校新装备供教师阅读的图书达百万元以上。很多教师真正的爱上了读书,步入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十一五”以来,我区教师承担的市级以上课题数量大幅度增长,其中有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1项(其中重点课题6项),市级课题(含个人课题)1270项,先后有5项成果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74项获市优秀个人课题成果奖。近年来,全区千余名教师获得了省、市、区优质课奖,百余位教师获得了各级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10位教师获得了江苏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小学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一)
在我任教的十三年中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讲究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
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三尺讲台上,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学大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优劣的关键。作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我积极参加了新课程培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教师提高培训等,抓住一切培训机会,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及时将培训所得知识与同事交流,第一时间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他主动向老教师学习,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和建议,并经常主动地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汲取长处,常和同事探讨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形势下的教育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制作课件,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带领全体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积极开展建立“书香校园”特色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全校掀起了“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溢满校园”的读书热潮,并借此时机在2019年带领全体语文教师申报了市级小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荣获三等奖;
在近六年的工作中,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钻研课标和课程,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了解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他多次承担学校公开课教学,外出培训后的汇报课等,并获得表彰奖励。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所任教学科成绩名列前矛,由于教学效果好,本人受到了学校,社会的一致好评。2019年——2019年连续三年年终考核为优秀教师。
我并不认为当老师一定要投入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爱校如家、爱学生超过爱自己的孩子。但我认为当老师需要你投入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把学生近似地当作自己的孩子,尽你所能地付出你的智慧和爱心。这对任何一名教师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持之以恒,总是这种心态,总是这种精神,总有与这种心态和精神相应的行为。我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我一直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曾经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严格要求是我对学生的第一要求,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纪律上,还是在活动中、交往中和假日中,我都坚持“严格要求,严中有爱”的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着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主动融合到集体中来,主动参与建设维护这个集体。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处,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特殊的生源。该校多数为农村孩子,近年来,外出务工家长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多了,对班上的留守孩子,我非常关心,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出一整套帮扶计划与措施,使这些孩子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班上的四个留守孩子心理都很健康,很乐观,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其中耿玉玉被评为米东区“优秀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有一个叫林胖胖的男孩子,几年前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 在外打工,年幼的他寄宿在一个老乡的家里,这个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做事小心翼翼。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主动找他谈话,让他担任班干部,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时间一长,这个孩子变得爱说爱笑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大家的关爱和鼓励让这个孩子摆脱了失去父母的阴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所带班级的学生自信、乐观、大方,班风班貌好。
教育这项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争取更大进步。
小学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二)
Xx同志,小学高级教师,自197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他忠诚于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成绩卓著,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一名老教师,他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并不因为自己是老教师而因此挑拣工作,拈轻怕重,而是服从分配,和年轻教师一起探讨工作,教书育人。他认真学习新教学大纲,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工作。他学而不厌,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对自己“充电”,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以严要求高标准来衡量自己,他不断给自己施压,工作之余,勇于探究,努力钻研教材,分析每堂课成功在哪里,哪里存在不足,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在教学中他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让他的教学自成一家,自有风格,所以在教学业绩上也很显著。近几年所带的班级数学科都是第一、第二名。一名老教师有如此热情,如此认真的工作态度,实在是很难得。
作为教师,他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还着力注重师德教育。教育教学中,他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体谅学生的疾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学和管理始终受到学生的欢迎。师生配合默契,效果自然良好。他爱学生,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几十年来,他在不变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演绎着不变的爱心。有时他把爱心转化为对学生的尊重,有时他把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严厉,体现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他的课,学生没有坐姿不正的,没有不思考的,没有迟到的……他的爱心是真诚、宽容和坦诚,他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心。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也十分注重“师范”作用,衣着整洁大方,言行规范得体,对待任何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差生,更是关爱有加。在学生心目中,他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严厉而又不失同情心,公平且不失灵活性。
【摘要】小学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小学教师应从提高认识、激发兴趣、创设阅读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选择书籍、科学的阅读方法、做好积累。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提高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呆板沉滞、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 ”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然而目前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一、课外阅读资源贫乏,涉及的范围十分窄,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局限性。在大部分家长与学生的思想里,形成了优秀的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这一狭隘的概念。为了考试,只好针对性的买些作文书,学生平时阅读的内容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
二、有的学校虽构建了图书角、图书厨柜,只是摆设。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如下问题:
1.没有好书读。因为多数图书角、图书厨柜很少有小学生喜闻乐见、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家中更不用说有藏书,有合适的书。
2.没兴趣读。书厨、柜中只有一些陈旧的书或是作文书,没有学生感兴趣的读本,所以他们不想读。
3.没有时间读。长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手段,导致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用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同时电视、网络等有声媒体的普及,占去了学生一部分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不愿意面对单调的文字。
4.有的学生虽能调控课外阅读的时间,但目的不明、方法不当。学生们认为,看课外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因而,即便阅读也,是流于形式,是囫囵吞枣,摘抄些所谓好词佳句。
如何面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切实在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呢?可以根据学校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有书读。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成立“书香读 ;开放图书室,内有上万册小学生喜闻乐见、高质量的、紧跟书社”时代的课外书籍;并对图书分门别类,把它分成中外名著长篇小说类、童话类、寓言类、民间故事类,科技类,历史典籍类,道德精品类,学习工具类等等,方便学生借阅。
其次我们通过告家长一封信、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家长多为孩子买课外读物,现在很多高年级学生的藏书量达到几十册以上。
再次我们还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每天都能有图书借阅,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图书交流制度,让图书动起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孩子能看到更多的课外书。
二、让学生有好书读。时下出版物众多,但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制定了各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如二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为《一千零一夜故事》《豪夫童话》(注音版);三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为《伊索寓言》《爱丽斯漫游奇境》等 。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性,还可以推荐了一部分选读书目,如《会飞的房子》《汤姆叔叔的小屋》《月亮宝石》等。这些课外读物思想健康,学生阅读后能使他们从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让学生有时间读。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落实课外阅读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校建立了课外阅读时间保障机制,并从地方课程中开辟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极大的保障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四、让学生有兴趣读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要灵活机动采取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成立“读书社团”为了满足部分课外阅读量大、能力强的学生,定期组织他们开展读书交流探讨活动,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需求,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2.建立“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标准,每学期进行一次评选,在评选都能激发班级整体学生爱读书。
3.榜样激励。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喜爱读书的例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还以身边的教师和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为榜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五、让学生会读书。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还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教给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还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2.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有时摘取书一二个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也可以把自己认为是佳作的文章作为精读,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对自己订阅的报纸,也可以作剪贴分类,做成剪报本。
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如喜欢探索的可介绍自然类书籍,喜欢军事的可推荐他看看有关军事的书籍,作文语言平淡的可提醒他多看些优美的文章……这样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各有所获。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能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略读;三略三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079-02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由三年级每册的8篇略读课文,到四年级增至14篇,五六年级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达到了1∶1的比例。可见,略读课文在整套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精读课文的教学,而对于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一直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是“三略三重”。下面以《卡罗纳》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对略读课文教学“三略三重”策略的思考与探索。其中,“三略”策略是:
1.教学目标求简明。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重点,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即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此标准,笔者将《卡罗纳》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认识5个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③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给予帮助和关爱。
2.教学过程求简要。崔峦老师指出: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粗”,建筑简约的教学框架。教学过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留给学生整块的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的时间和空间。在略读课文之前,有一段“提示语”,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两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提示语”。
《卡罗纳》 的课前提示语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钱的性命。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为我们提供了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自主阅读――交流谈论――积累拓展。根据提示,笔者将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导入新课,回顾梳理;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③品读句子,体会感悟;④学会安慰,拓展延伸。
3.教师引导求简练。教师的引导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放开”。要让学生更多元地理解文本就要为他们提供更开放的阅读,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使教学更突出,更集中。《卡罗纳》这堂课,我们就抓住“在课文中划一划,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大家对卡罗纳的爱;然后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对这些句子的感受;再自己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句子。”这么一个着力点,在教学中重打细敲,结果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
略读课文教学的“三重”策略是:
1.重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会用课内所学的方法开展课外阅读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读自悟。适当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抓住要点,忽视枝节,只把要点弄清,不必把每段每句都搞清楚。《卡罗纳》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主要教学环节:①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②品读句子时,请学生再轻声读读课文,哪些句子表达了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在旁边写写批注。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只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2.重语言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略读课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教学《卡罗纳》时,当学生充分阅读后,结合课文板书,笔者设计了一则小练笔,让学生仿写:
有时候,爱是一句温暖的话语,带来阵阵暖意;
爱是__________,送来_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我们留心感受,爱,无处不在。
写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好的句子说一说,再将几句话连成一首美美的小诗。此时学生已深入到浓浓的爱的世界中,写话、说话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甚至写了几段,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重迁移延伸。教育家颜元认为,读书人求知识,不经过“习”,“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知”,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迁移运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对于精度教学而言,略读教学在迁移运用的方面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因为略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习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运用方法、培养能力。在《卡罗纳》教学总结阶段,笔者提出:这篇课文节选自日记体儿童小说《爱的教育》,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小学生中的一百个感人的故事。小说在1886年发表后,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先后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请学生课后认真读读这本书,写写读后感。
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长了阅读量。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表达能力的重点所在。只要正确认识,教学得法,它发挥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小。因此,略读教学也能很精彩。
参考文献:
[1]高玉.略读教学策略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5).
坚持以"十" 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师德教育、学科培训、岗位培训、名师研修、国际交流及提升师能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面向全体教师,整合利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在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健全和拓宽教师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为更好地推动推动XX教育实现更加优质、更具内涵、更为协调、更有品位、更大影响,办人民满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形式
1.全面完成国、省、市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各项规定指标,积极做好省、市培训的送培和派送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出国培训工作,落实各项培训任务。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县级培训活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全员培训(考核)工作,同时指导基层学校开展好校本培训,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
2.县级培训由局组织人事科组织协调,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实验幼儿园具体承办,行政业务科室、教研室靠前指挥并参与实施,将采取以全员培训为基础,以网络培训为支撑,以集中面授培训为重点,以骨干和专项培训为抓手,以专题讲座、学科专业知识辅导、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互动、研讨、观摩、网上交流、考核等为主要形式,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教师需求为切入点,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三、培训内容
1.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月活动,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各类教师培训活动之中,坚持教育先行。通过读书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宣讲形势政策、通报典型案例、重温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感言交流、征文评比、点述点评、公开承诺、自查自纠、专项整治等活动,引导教师定期进行师德总结、撰写自育笔记,建立教师师德电子档案,实施考评监督机制,切实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培养造就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
2.有效开展教师学科培训。围绕我县教育抓内涵反展,抓质量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研究各学科教师培训系统化、系列化实施的方案,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在培训项目设立、培训人员安排等问题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利用暑期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和国、省网络学科培训来加强各学科技能的培训,确保全县教师全员参与其中。每月花一至两天时间对所教学科教材进行阶段性梳理,通过名师对教材的分析辅导、课堂教学研讨,进一步理解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实施策略,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难点,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钻研教材,优化教法,提升教师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根据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培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分类培训的办法,放大培训效应,聘请高校教师开展业务辅导,提高培训层次,并以此培训班为阵地,更大力度的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达标、"荷韵杯"赛课、省"蓝天杯"会课、省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目标。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指导、促进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为师生更深切感受国际文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大引资培训力度,英语教师通过观摩外教的课堂教学、参加与外教的沙龙研讨,每月一次外教集中培训等形式,丰富英语文化知识,增强口语、会话、交流能力,提高全县外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3.持续做好岗位技能培训。顺应我县教育发展需求,持续推进非教学岗位专项技能培训。办好与高校联办的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财务人员专业人才培训班;做好网络管理、网上结对平台、录播教室、视频会议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等现代化多媒体和软件应用的培训;组织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基建(维修)审计、责任督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社区教育、职成教新闻报道、实验技能、科技创新、七巧科技、航模制作等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员、保育员、通讯员、实验员、科技辅导员等特殊岗位专业人员素质,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人力支持。组织实施心理咨询师、新教师、班主任、教科研人员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锻炼,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4.大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围绕"十二五"规划中教师的学历目标任务和2017年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监测评估要求,重点加大研究生学历的提升幅度,继续通过年度目标责任分解推进研究生学历提升,各单位要将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任务分解到人,加强宣传动员,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激励机制,并跟踪督查到位;县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好原有函授班基础上,与高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班,尽力为教师学历提升提供便利和有效服务,保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既方便、又真正有所收获;现局对全县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进行检查管理和督促指导,严格执行好学历提升奖励制度。
5.抓实抓好学校校本培训。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教师业务状况,和当前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机制,制定校本培训计划,确定内容、形式、人员和时间安排,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辅导活动。要围绕县、校师能建设"三项展示活动"方案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年度目标计划,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活动平台,有侧重的加强师德培训、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竞赛;要以骨干教师培训、参加省市培训的教师学习心得交流、结对单位和骨干教师的人才支援、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一体化集体备课研究与实践、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汇编,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努力发挥已有网络资源在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各校要精心挑选适合本校的网络教育课,将其纳入自己的校本培训计划,一并上报。确保每名教师在"XX学习在线"实名注册学习,每学年完成3个以上、不低于8个学分的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并按8个课时计入校本培训总学时。负责"XX学习在线"后台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要积极主动与基层学校联系,做好教师注册入学的指导、管理、考核工作。各职能科室要发挥好学科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指导,对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6.全力拓展骨干教师培训。持恒办好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的效益,举办教学展示、读书交流,组织骨干教师送教到镇,承担培训任务,帮带青年教师,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引导、促进骨干教师自我提升,推动骨干队伍、教师队伍建设。
7.全面落实幼师培训考核。为深入贯彻精神,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针对我县目前幼儿园师资多为临时聘用人员、公办教师数量不足、幼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起点很低的现状,继续加大对幼教师资培训力度。以县实验幼儿园为培训基地,以集中培训、分散指导、园本培训、教学观摩、教育论坛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幼儿教师的师德培训、普通话达标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教师资格两学辅导、专项技能培训等,提升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幼儿园保教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强化幼儿园教职工全员培训(考核)工作,今年对全县幼儿教师进行键盘弹唱的培训考核。
8.高度重视网络培训。网络培训是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全员培训的保障,是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资源和空间的主要途径。本年度培训工作安排中,认真落实好国家级、省市级教师网络培训,遴选有能力、有热情、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好的人员担任网络培训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和管理员,重点指导网络学习的方法,帮助教师学会对专题式、单元式培训资源进行积累和梳理,多掌握综合性和通识类知识,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四、培训要求
1.根据有关安排,做好培训前准备工作,带好自备材料;
2.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因故不能参加培训的,需提前提交书面请假手续(加盖单位公章);
3.及时复习消化所学知识,并加强自学;
4.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五、培训考核
县级各类培训结束后,将进行考核。
1.考核形式:书面知识闭卷考试,过程检查记载。
2.考核内容:①学科知识(70分),包括教材理解与把握、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和相关学科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②出勤率(15分);③遵章守纪情况(15分)。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是人类思维想象、沟通交流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工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是人类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媒介。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现就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建设作简单论述,以抛砖引玉,躬求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现象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情况稍显落后,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人文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工作不创新
农村小学教师少,人均任教学科多,工作压力大,教师们整日疲于应付,很难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长期停留在上世纪末期的水平。就语文教学而言,教会孩子读书、写字、作文尚可,要说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确是有心无力。
(二)学生知识不全面
农村以留守儿童居多,学生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在学校,学生上课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就连学生用图书也难达标,学校教育相对滞后。学生生活在半封闭的环境中,除了教材外,几乎没有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鲜知唐宗宋祖,更不论秦皇汉武。
(三)师生地位不平等
人文性,重点在人,即要以人为本,就课堂教学而言,即要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育理念奉行“师道尊严”,教师将自己放置在“管理者”和“领导者”的位置,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德育渗透不到位
农村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严重,思想品德课程形同虚设,德育的主战场由思想品德课堂转移至语文课堂。即便如此,语文教学少有德育渗透,或有渗透,也多以说教为主,很难做到润物无声,水融。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建设措施
(一)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配置一批质量合格、数量达标的远程教育设备,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立足课堂,放眼世界。二是购置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使学生有机会和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零距离接触,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2.改善教育民生,提高教师地位。一是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向农村教育汇集,并让这些人才来得了,留得下,用得好。二是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但要让教师能走得出去,对教育战线的精英也要请得进来。三是给教师减负提质,让教师们少做内勤杂务,多做学术研究。
(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转换角色,把主动权留给学生,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外,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要以“爱”为中心,彻底根除辱骂、体罚学生等陈规陋习。
2.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因受自身条件限制,其发展方向、发展速度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避其所短,展其所长,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三)打造和谐的人文课堂
1.用好信息设备,营造和谐氛围。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符合课文情节的图片、音乐或者文字等,将知识点设置成动态的教学影像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化信息,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尊重学生体验,适时情感熏陶。在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尽量多用自我感悟熏陶感染学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是教育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典范,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材料,抓住时机教育和感染学生。
3.鼓励多读多思,提高文化修养。书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必由之路。鼓励学生多读书,既指教材,更指符合小学生阅读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书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读书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分享,指点学生勤于思考,从而达到文化积累、修身养性的目的。
4.联系生活实际,展现学生本性。课本的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生活中的实例充分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为学生带来的酸、甜、苦、辣,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缺少人文性,我们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人文课堂,从而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建设,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精神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晓萍.浅论如何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