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1 17:26: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127-01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分析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对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创新氛围淡薄

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而是过分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形成了“重成绩轻能力”的错误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了不利影响。

1.2师资队伍较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更新非常快,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因为年龄或者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及时对自己知识含量进行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学习。

1.3教学模式陈旧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既无法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要求,又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成了阻碍。

1.4教学结构不足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高校因为教学经费有限,没有合理安排好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需求相互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

2 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方面,高校各个职能部门需要达成共识,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与自,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索和论证,养成勤于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对学生提出的不成熟创新想法,高校教师需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需要建设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创新的创新欲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高校教师需要建立正确的师生观,理解和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平等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和观念,教师需要坚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认可与肯定。最后,高校教师需要注重提高素养,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在教学中以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2.3注重教学模式改革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于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计算机知识的竞赛活动,或者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对计算机知识学以致用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2.4 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堂教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帮助学生认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体会创新观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意义;建立科技小组,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动漫设计等各种竞赛活动,利用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和科技的更新,对计算机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高校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和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晓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7):210-211.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学生就业;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39-02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瞩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也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上。用人企业和应届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用人企业招聘目标的错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如李怀晖等进行了自动化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今后高校人才培育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1]。如李霞等对企业实践中营销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进行了研究,为营销专业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企业工作提供了基础性指导[2]。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0名在校大学生、200名毕业生以及20家用人企业的调查分析,初步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为本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胜任力、胜任力模型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个人特征、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社会角色、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

胜任力模型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特征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必须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且对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一目标产生关键影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为:大学生在高校教育行为等外在因素和自身学习规划等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获得的能够得到并完成工作的能力[4]。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初步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的基准性就业胜任力和鉴别性就业胜任力。构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特征,如表1所示。

本文借用冰山模型,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分为知识技能、胜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5个方面并据此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如表2所示。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的评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取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实习实训真正引入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最后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接受企业人员的指导并完成真实性的项目及工作。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中各特征的权重计算,成立专家小组,由9名和学院保持校企联合培养关系的企业管理人员组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胜任力特征的权重值。

(1)一级指标的配置。本文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表3赋值,构建矩阵。

计算得出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和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

以某位专家的一级指标为例:

按照上文所述计算得出:C.R=0.0954。因为C.R

(2)二级指标的配置。本文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每个维度下的特征作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仍然采用两两比较法。在此,不再逐项说明计算过程。

三、结论

为了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更加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本文将胜任力模型引入本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提取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15个胜任力特征,并根据用人企业的评测计算出每个胜任力特征的权重,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结果表明,用人企业既关心学生的执行能力、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更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可以让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最终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此模式还可以为企业人才的选拔、鉴别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不同专业之间差别很大,其评价指标也会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等的l展而变化,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并随时调整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用人企业需求的真正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怀晖,杨桂华,陈静.自动化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7-28.

[2]李霞,王启万,夏虹.企业实践中营销专业大学生胜任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4,(17):152-154.

[3]徐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胜任力模型视角[J].企业经济,2012,(01):68-71.

[4]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第4篇

关键词 系统发展观 系统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Ability Training

LIU Xiaoy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ar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o master two vital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the system, while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ed methods and measure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Key word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system capac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 前言

系统发展观作为嵌入式技术和互联网融合的结果,物联网旨在使用互联技术来整合服务。“系统”变得无处不在:万物的状态皆可感知、测量、监控;人与物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交流互动;智能系统使得各种事件的预测更加容易,各种资源的分配更加优化。由于嵌入式系统往往集成在大规模商业产品中,使得嵌入式系统必须有最优的性价比。嵌入式技术对系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计算机作为一门公共技术,其他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也在学习计算机,那我们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的优势在哪里呢?那就是我们我们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系统发展观的管理,用系统的观念去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相互之间的关联。在后PC时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等计算机及其应用都对系统发展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要不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我们要把目光和焦点放在如何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的培养上面。

1 系统能力的内涵

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的关键内容是要在掌握相关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怎么样来构建一个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翻新、推陈出新,同时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也要加强。

而对于大部分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来说硬件设计能力不如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行业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不如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数学理论基础又不如数学系学生。而计算机系统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长,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能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 目前现状

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发展观认识的不够全面,甚至缺乏这样的一个系统发展观。学生不具备将每门课程之间的关键点联系起来。他们一般是分散地学习每门课程,而不知道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不具备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同时还缺少系统性较强的综合实践环节,这使学生理论上一知半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对于系统化培养方面考虑较少:(1)课程体系中缺乏一门独立的能够贯穿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课程。(2)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够紧密。(3)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的具体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即:课程里的内容显得相对落后没有紧跟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4)课程体系中缺乏对于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考虑。如对于不同计算机类的应用系统需要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包含哪些相关内容?特别是对于课程实验内容。

3 建议与措施

(1)从系统观出发,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去想问题、解决问题。将计算机专业中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要讲透彻。同时要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系统观。用系统的观念去理解实验、掌握实验。重视信息和计算,并将它们作为不仅仅可以适用于计算机的普遍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控数字世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层面的认知、设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如如何合理构架各类不同应用系统。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考虑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系统观的软/硬件贯通人才。

(2)系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总体思路。以系统发展观为主线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其中,分3个层次建设系统课程:①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digital logic circuit(DLC)、Fundament of Computer System(FCS)。②新组合的核心课程: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COAD)、Operating System(OS)、Technique of Compiling(CT)、Computer Architecture(CA)。③扩展和提升课程: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ECS)、Computer Network(CN)、mobile computing(MC)、Parallel computing(PC)、Big data parallel processing technology(BDPPT)。

(3)我们要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机的概念,即硬件+软件的整体概念,使他们摄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内涵,同时要让他们掌握Hardware与Software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4)让学生深刻理解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Instruction Set System(ISS)、Operating System(OS)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计算机的指令是怎么样在计算机中运行的,如:计算机是如何取一条指令的、如何执行一条加法指令。假设一个程序由十条条指令构成,那么计算机就按照一条指令一条指令的顺序去执行,就可以完成这个程序。

(6)关于硬件的基本组成原理等要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相应的TTL、MOS等电路。使他们掌握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尤其是相关的逻辑电路的各种门电路、时钟、延时等相关概念。发现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硬件知识。如很多同学对相关的译码器、编码器、锁存器等器件不熟悉。

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计算机系统各个不同抽象层的实现及其相互转换的机制,其抽象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4 总结

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普遍缺少的两项技能。本文从系统能力的内涵着手,分析了目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所存在的缺乏系统观的这一普遍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周兴社,袁春风等.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

[2] 杨新凯.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48-149.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5篇

【关键词】CDIO;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教学

The Reform Proposal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on CDIO

Yang Yun Tao

Yunnan Agriculture Trcgnicai Colleges Yunnan Kunm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DIO profoundly which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and guides the reform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thought.In the paper, Ruijie network engineering lab teaching mode is presented for providing real network environment,and significantly 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Meanwhile,Packet Tracer simulator is adopted in the simulation training, which has the features of simple-operating, realistic effect and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CDIO;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

1、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包含了先进的网络技术方法。课程实训教学现状如下:

(1)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材为主,围绕教材内容制定实训教学计划。这种模式的主导思想就是为验证理论而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做实训,往往是教师事先安排好,按照规定的步骤完成即可,根本不会将实训过程作为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过程。缺少基于项目驱动的综合、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

(2)传统的网络实训室的做法是会使得网络实训的过程演变成了插拔线的过程。传统做法的三个问题:一、学生的宝贵实验时间大半浪费在插拔线上,而不是用在真正的实训内容上,学习效果差;二、不断地插拔线,设备的端口容易损坏。一般一个端口的标准插拔次数是有限次,而一次课可能就要插拔十多次;影响实训教学质量。

(3)网络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更新非常快,产品种类繁多。网络实训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难以跟上应用的发展。另外,网络产品的封装性好,使用相对简单,对网络产品的介绍分析缺乏深度,使学生缺乏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过程控制不足,知识与能力培养不协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能力培养和工程设计锻炼;传统的考核方法有时也只是一张试卷,对实践的考核明显不足,考核方法单一。这样完全没有工程中的过程动态监控,导致知识与能力培养不协调,考核结果具有很大的不公正性。

(4)学生的个体意识强,学生几乎没有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在工程实践中团队协作、沟通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对工程的认识不够,导致和企业需求脱钩,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更难于把工作做到更好、更高层次。

针对以上现状和不足,我们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的改革应是体现出对学生内在创新冲动及创新思维的充分调动和激发;实训内容的设计要从新思维、新观念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在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创新、强化工程能力的驱动条件。

2、CDIO工程教育模式

2.1CDIO工程教育模式产生及特点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其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

2.2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CDIO作为国际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紧密围绕“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思路展开,强调学生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实现工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表达。将CDIO基于项目教学的理念有机地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中,经过合理科学的实施,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实训教学的也给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发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是高职学生工程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动力源泉。

3、构建基于CDIO的课程实训教学体系

3.1构建基于CDIO的课程实训教学体系的原则

对照专业培养要求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在CDIO大纲指导下,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网络管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基本设计导向,自顶向下遵循“系统一模块一单元”这条主线逐层展开课程实训践教学体系的架构,有序进行各项能力的分解和配置,并按照“学网”、“建网”、“用网”、和“管网”的顺序将其细化后的能力落实到各个实践环节。依据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样的理念,本课程结合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茭菱校区校园网络具体环境,按照茭菱校区校园网络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围绕项目任务安排教学。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训教学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兼顾网络发展新技术分为十三个项目化实训。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实施方法,每个项目课题间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形成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个性发展机遇,使之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构建CDIO理论下的课程学习架构

在学习之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4―5人,小组中的每个同学各负其责,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每组选出相应的项目组长,依据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样的理念,实训过程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沟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进行设计,从方案论证、原理图设计、制作、调试,全部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并最终上交项目报告。项目报告以PPT和DOC格式的文档。

4、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教学模式

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是专门提供实践教学、实践创新的场所。它提供真实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亲自搭建网络、亲自动手调试、配置网络设备,分析网络状态,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达到对网络建设技能的掌握,真正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和实战能力,增强他们在将来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岛式布局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实训室布局方式,每个物理实训组成为一个小岛,每个组推荐6-8个学生使用。每组设备是独立的。通过独立的分组设计,组与组之间的成员不会相互干涉,相对独立,避免了组与组之间的成员误操作或恶意操作带来的危害。在实际使用中,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通过传输介质将若干组连接起来。每组的基础设备为:2台路由器、2台三层交换机、2台二层可网管交换机、1台无线控制器AC、2台无线AP、8台PC机(配双网卡)、1台设备管理控制服务器(简称RCMS,通过八爪线分别连接8台基础网络设备的Console口,对网络设备和实验行为进行集中管理,设备的“一键清”初始化自动地进行实验的场景恢复)、1台实验室机柜。可扩充的功能模块:无线模块、安全模块、存储模块、融合通信模块、网络管理、网络协议原理。每组的网络设备集中摆放在一个机柜中,构成一个RACK组,这样方便对各组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由网络硬件设备组成的实验室必须考虑可管理的问题,否则无法发挥设备的作用。采用这种设备模式,组内设备自由组合,学生无需反复拔插配置口,而是通过网络登录RCMS对这些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秩序,方便老师对实验过程进行管理、监督、检查。

5、Packet Tracer 教学模式

PacketTracer是思科公司开发的仿真网络实训平台。是一个为网络初学者设计的用于提供计算机网络设计、配置和网络故障排除模拟环境的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和教师建立仿真、虚拟和活动网络模型。这样可以将网络实验环境拓展到学生的个人计算机上,学生可以自由安排个人的时间先通过该环境进行实训,然后才到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进行真实的实训。既可增加学生的实训时间且实训方式灵活,又减少对网络硬件设备环境的使用时间,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该软件有下列特点:

(1)支持多协议模型:支持常用协议HTTP、DNS、TFTP、Telnet、TCP、UDP、SingleArea OSPF、DTP、VTP and STP,同时支持IP、Ethernet、ARP、wireless、CDP、Frame Relay、PPP、HDLC、inter- VLAN routing and ICMP等协议模型。

(2)支持大量的设备仿真模型:路由器、交换机、无线网络设备、服务器、各种连接电缆、终端等。提供图形化和终端两种配置方法。各设备模型有可视化的外观仿真。学生操作界面直观,容易理解。

(3)支持逻辑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设计模式:逻辑空间模式用于进行逻辑拓扑结构的实现;物理空间模式支持构建城市、楼宇、办公室、配线间等虚拟设置。虚拟设置逻辑空间模式用干进行逻辑拓扑结构的规划和实现。

(4)可视化的数据包工具:配置有一个全局网络探测器,可以显示仿真数据包的传送路线,并显示各种模式,前进后退,或一步步执行。

(5)数据包传输采用实时模式和仿真模式,实时模式与实际传输过程一样,仿真模式通过可视化模式显示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使用户能对抽象的数据的传送具体化。以上这些特点可方便快捷地进行网络的组建、设备的配置、协议的测试等网络技术相关的学习。

6、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采用现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新的学习环境,体现了“基于项目学习”和“做中学”的理念原则。这些有利于学生掌握个人和人际技能和网络系统构建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工程科技知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是专门提供实践教学、实践创新的场所。它提供真实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亲自搭建网络、亲自动手调试、配置网络设备,分析网络状态,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达到对网络建设技能的掌握,真正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和实战能力。

基于Packet Tracer的网络实训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设计比较容易,实现简单,可以在课堂上做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对于学生来说,要为学生提供可靠、真实而较为廉价的实训环境。PacKet Tracer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反复设计、练习、测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训。虽然PacKet Tracer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网设备,但它方便学生练习网络设备配置所使用的命令行操作;能模拟真实网络系统功能,排除络故障;还能积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设备配置与管理的工作经验。但是,Packet Tracer并不能模拟网络设备的所有操作,所以采用基于Packet Tracer的实训教学方案,与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软件或硬件设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实训教学。才能够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运涛CDIO教育理念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综合实训中的运用[J].福建电脑,2011年7期

[2]王建平,李怡菲.计算机网络仿真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3]周坚和,袁浩浩,陈艳等.CDIO理念下《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河学刊,2012年第4期

[4]徐生炜.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年第12期

[5]杨锐.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建设方案书,2012年4月

第6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

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解决社会上特别是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更是首当其冲,义不容辞。

1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断下滑,个体差异越来越大,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一方面,在专业理论讲授课上趴桌的同学越来越多,学习效果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的实践实训课上,学生模仿教师操作,能够完成实训内容,但学生并不理解其含义,所学操作内容随着下课而“下课”。这种在教学上继续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和实践实训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虽然中职的学生各方面基础较差,但动手实践的参与意识较强,模仿能力较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智能,挖掘其实践潜力,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打破理论讲授课和实践实训课的界限,融合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实训实验于一体,让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中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引发思考问题,从而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之于指导实践操作,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就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2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2009年9月起,我校在理实一体电子实验班取得成功之后,在各学科中全面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教学实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NTFS权限管理”一节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将课堂设计为实验前理论准备、实例操作、实验提问、交流讨论、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师生互答、扩展阅读、实验思考等9个环节。在实验前理论准备环节,教师简要讲述NTFS权限,并设计应用情境引入课堂(也可以不讲,将理论准备知识印在实验报告中);实例操作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精心编写的详尽的实验报告,跟随操作视频(录像)按步骤对文件夹进行NTFS权限设置操作;在实验提问环节,教师就NTFS权限及共享权限设置的异同点等问题进行提问,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并抛给学生;在交流讨论和实验验证环节,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操作其它实例,对得出的答案进行验证,记录结果;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就各小组的答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师生互答环节,学生可以就本节课得出的答案中未能很好理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提问,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如:NTFS权限管理是否可在FAT系统中实现;扩展阅读环节,教师将本节课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延伸的理论知识印在实验报告上供学生阅读,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讲解;实验思考环节,列出本课实验中应注意和思考的内容,也可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过渡设问)作为课后作业,或者引出下节的实验课题,如:FAT与NTFS的区别及转换。当然,以上教学实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中可根据实例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不应照搬照套,死板应用。

表1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前后的比较。其中,08级网络专业应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07级网络专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08级学生与07级学生层次基本相当,试卷难易度相当。

网络专业的学生人数基本相当,但在及格率和高分率方面,08级学生相比较于07级学生提高很大。08级学生的成绩集中在70-90分区段,07级学生则集中在60-80分区段。同时,据各专业课老师和班主任反映,全面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后,虽然08级仍有个别学生厌学、趴桌,但整体学习风气明显好转。据调查数据显示,相当多的学生是欢迎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他们尝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对实践技能掌握得更好了,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也能够理解了,知道了“怎么做”,更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做”。在专业课学习初有小成之后,甚至班风都随着学风好转了,08级整个年级已经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3关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笔者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笔者认为,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成功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3.1 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关系,注意做好二者的衔接。教师应该对整个课堂要达到的目标了然于心,对本课涉及的操作步骤和相关理论极其熟悉,对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把握恰当。在授课中什么时候进行理论讲解,什么时候让学生进行实例操作,什么时候再回到理论探究,什么时候将所得结果用于指导实践操作,并在实践操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些环节的衔接以及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处理、取舍都极其重要,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备学生、备教材、备实验。

3.2 努力创造条件,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和小团队合作模式。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主导者、指导者,教师需要掌控整个课堂,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细心的指导和帮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行大班体制下,一位教师要组织课堂,要讲解理论,要指导实践,特别是指导实践操作,当课堂中出现一些问题时,教师根本是疲于奔命,无法应付,这就会导致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遇到困难,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因此,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可以加强教师对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指导。如果不能采用小班化教学,可以考虑增加实验指导教师的方法予以解决。同样,采用小团队合作模式有利于整个课堂的组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更接近于工作实际,但也要注意避免出现团队之外的游离者,还要注意团队角色的轮换。

3.3 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开发校本教材和实验报告库、课件库。目前,并没有理实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配套教材,传统的教材往往偏向于理论,实验极少,更甚于只是作为教材的附件而已,而且理论知识强调全面性、系统性,不适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组织各专业的资深教师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编写理实一体化的校本教材;确定培养目标后,厘清应该掌握的实验,根据本校学生实际,设计实验报告;以教研组或专业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开发课件库。在编写校本教材、设计实验报告、开发课件库时,一定要注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让学生知其然,掌握实践操作知识,也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实验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

3.4 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建设符合要求的理实一体化实训环境。为使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学校应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建设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实训环境。

图1是我校新建成的网络实训室,除了可同时容纳48人进行实验外,还专门设有理论教学区(授课区)(见图中右上角),配有投影机、投影屏幕等多媒体设备,方便教师进行理论讲解。需要讲解理论时就进行理论学习,需要实践操作时就进行实训,避免理论与实训的脱节,有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训环境可以建设成实习车间的形式,模拟企业(工厂)的流水生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以致用,毕业即可就业。

3.5 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打造一支过硬的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专业素质,把握理论的高度和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教师

对计算机网络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都决定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各个学校应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采用“送出去”的方法,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训,或者参加网络行业各类偏重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学习培训,学校予以报销相关的费用。例如,笔者就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曾经在网吧当过兼职网管师,也在企业担任过网络管理顾问,还在培训学校中兼任过讲师,经过这些实践,与网络行业进行了“亲密接触”,提高很快。同时,学校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引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担任兼职讲师,也可以担任实训指导师,通过他们与本校教师的相互交流,促进本校教师的提高,进一步夯实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度。

当然,成功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提高的地方,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设问思考和参与显得不够,而对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我们只有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樊丰富.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8-29.

[2] 李兴莲. 专业课教学改革呼唤一体化教学[J]. 职业教育研究, 2007,(6): 163-164.

[3]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 计算思维; 面向应用; 文科专业; Access数据库应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71-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computer teaching. Taking the Access database appli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beral arts student, from two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 of training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and makes it practiced.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pplication-oriented; liberal arts majors; Access database application; teaching

0 引言

自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2010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后,计算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届的广泛重视。以九校联盟(C9)为代表的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之后43所院校厦门会议就大学计算机体系研讨也一致认为,计算机教学面向应用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计算思维应成为大学生的普适能力,应该在坚持计算机教学面向应用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1]。同时呼吁大学计算机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及广大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旗帜鲜明地研究、建设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体系。

1 文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

1.1 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整个社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不能仅仅着眼于软件工具的使用,而应有相对稳定的,能体现计算机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核心内容,同时需要更加突出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价值取向,以及做人、做事、与人合作共处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多元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和推进计算思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深入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规律,更好更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二是把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用于各个领域,推动在各个领域中运用计算思维,使各学科更好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2]。

1.2 文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与面向应用的关系

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文科专业学生相对于理工科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数理知识较少,在思维方式上更多地是从事实、现象得出结论,而不是运用概念、逻辑关系进行推理[3]。因此,对于文科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首先要构建一种计算机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计算机的特点和用途;其次是要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中生动形象的实例,有目的、适度地引入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释、分析、抽象、提取,帮助他们形成问题求解的思路。

计算思维培养与面向应用的计算机教育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培养计算思维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计算机知识背后的思维训练,从而学会应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不断理解计算思维,逐步训练,使自己具备计算思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Access数据库应用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

利用数据库工具对数据进行基本的管理、分析、加工和利用,对于当代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我校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的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是数据库技术的入门课程,也是培养计算思维的重要课程。数据库课程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数据库模型、数据完整性约束、数据库设计、数据操纵、数据查询等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下面从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两方面,探讨如何将计算思维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中。

2.1 教学中有目的地突出思维训练

根据文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用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数据处理的方法。重点把握好第一课导入、数据库基础理论等关键内容的教学设计。

2.1.1 重视教学第一课

教学第一节课是课程导入,使学生认识数据库,了解其应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节课。我们特别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从学生身边的实例,例如学生校园一卡通、考试题库、图书信息检索等应用引入数据库,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接下来通过演示网上购物的一次交易,让学生体会商品购物过程中包含着用户相关信息、商品信息的读取;商品库存信息、商品销售信息的更新;用户付款信息、商品销售金额的统计;商品订单的生成等数据库知识与操作。最后教师给出数据库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学生初步认识到学完这门课程后,能运用数据库基本原理及其数据库技术建立数据库,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完成大量数据的管理工作。

2.1.2 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数据模型的建立过程

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教务管理系统为切入点,从系统分析、数据收集、建立模型、数据入库开始到最终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其中如何抽取、组织现实世界中的教务管理数据,并转化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一种结构保存,即合理建立教务管理数据库是课程的教学重点。以往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按照教材指示直接进入数据库,完成数据表结构设计。其实建立数据库、数据表的操作并不难,难点是如何对现实世界的事物抽取、转化为数据库中的数据,这个知识点不讲授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当学生独立完成数据库综合作业时,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对于所要设计的数据库,不会分析、抽象现实世界中的哪些事物及其属性将由计算机处理,不理解信息世界中的概念模型如何转化为计算机世界中的关系模型等等。现在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不直接将已设计好的数据库提供给学生,而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抽象出现实世界事物及其属性,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不可能直接从现实世界建立模型,因此用信息世界的E-R(实体-联系)方法建立概念模型,再转化为计算机世界所识别的关系模型来存储,并通过图示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意义,理解模型转化的过程,如图2所示。

经过对教务管理业务分析,将部门(系)、教师、学生、课程、教材等基本信息抽象为实体。一个部门(系)拥有多个教师或学生,一个教师或学生只能在一个部门(系)中工作或学习;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可被多个学生所修;每个学生选修的每门课只有一个课程成绩;一本教材可用于多门课,一门课有一本主教材为实体间联系,用E-R方法描述,如图3所示。

根据概念模型设计,转化为教务管理数据库关系模式如下(以部门、学生、课程为例):

⑴ 部门(部门编号,部门名称,部门主任,办公室,联系电话…);

⑵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所在部门编号,住址,联系电话…);

⑶ 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所用教材编号…)。

分析、讲授到这一步,学生便可以根据关系模式用数据库建立一张张关系表了。学生只有认识到建立数据库系统的目的,是要实现计算机对现实世界中各种信息的处理,掌握了数据库设计的关键环节后,围绕教务管理的表、查询、窗体、报表等数据库对象展开设计就变得轻松了。

现实世界中教务管理涉及的每一个学生、老师、课程、教材等映射成信息世界的一个个实体,再到计算机世界的一条条记录,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分层次、逐步抽象的过程。抽象是一种精确表达问题和建模的方法,也是计算思维的一个重要本质[4]。基于“抽象思维”,采用约简、聚类、分解等方法就能够将一个复杂的客观现实形象化地描述出来[5]。数据库基础理论中有很多计算思维思想的体现,我们要根据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度地、逐步地引入,同时结合实践环节使学生理解、掌握。

2.2 实践环节为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

计算思维是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并从最坏情况进行系统恢复的一种思维方法。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控制功能(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性等)是计算思维的最好体现之一[6]。如关系的完整性约束,保证了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正确、有效和相容。对于这个概念,如果直接讲授,文科学生不一定都能理解,而将这部分知识结合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关系完整约束,可收到较好效果。

学生在完成数据表结构设计后,按照要求录入数据。实践环节教材一般都是按照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方法及步骤进行组织的,学生按照步骤一一完成即可。实验所用数据都是符合字段属性设计及数据完整性要求的,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就不会出错,但这样也体会不出数据完整性在数据库中所起的作用。现在我们改变一下方式,提供数据源时有意给出一些违反字段属性或数据完整性要求的数据,例如在学生表中,对于学号字段给出重复值或空,那么在定义学号字段为主键时,由于不能通过学号识别每个学生,由此产生错误提示信息。对于学生所在部门编号字段,实验数据有意给出某个学生的所在部门编号字段值不是部门表中给出的部门编号,学生在录入数据时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在建立部门和学生的一对多关系时,无法实施参照完整性,因为将学生分配给一个不存在的部门,违反参照完整性原则。再有对于出生年月字段,在其字段属性的有效性规则设计时,设置规则为出生年月在1990年至1999年之间。给出的实验数据,有的学生出生年月不在这个范围内,数据就无法录入,因为违反了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当学生遇到上述种种错误时,必然产生困惑,从而会思考引发错误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改正错误,挖掘出隐含在操作背后的关系完整性约束知识点,学生也就能够理解了。

在实验环节,针对每个知识点,我们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实例,先讲授要实现的目标和基本方法,在完成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出问题,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给学生预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理解和问题完成实验内容。

2.3 应用数据库技术培养求解问题意识

每年度学校举办程序设计竞赛(数据库类),我们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从班级选拔开始,再进行院级选拔,最终到校级参加现场答辩。在自拟主题的数据库设计中,学生需要自己去识别问题域,根据主题数据需求自行设计数据库。在每年度文科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工作之初,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从申报题目、学生组队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结合所学数据库知识,学生成功立项“人文北京之北京传统饮食文化信息查询系统”、“历代帝王墓葬发掘史数据库”等项目,经过一年的项目研究,顺利结题。参加竞赛、项目研究的学生感受颇多,不仅能够学以致用,亲身实践了课堂所学及课外拓展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应用数据库技术求解问题意识的培养。

3 结束语

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意识、兴趣和能力,而不是灌输一大堆概念与知识[7]。数据库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根本,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数据库基本技术,学会利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能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为本专业领域服务。目前,经过两轮教学实践,我们的体会是教学过程较为顺畅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数据库综合作品设计质量提高了。在本年度进行的北京联合大学程序设计(数据库组)竞赛中,我院有19组参赛,2组获得一等奖,8组获得二等奖,7组获得三等奖,取得可喜成绩。数据库应用课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研究还将继续深入开展,对于教与学,都是挑战,我们将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卢湘鸿.大学计算机体系研讨―43所院校厦门会议共识[J].

计算机教育,2014.13:27-31

[2] 谭浩强.研究计算思惟,坚持面向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2.21:45-49

[3] 钟伟,刘佳.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探析[J].河北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88-90

[4] 程春玲,张少娴,陈蕾.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数据库课程

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8:81-82

[5] 李雁翎,谊.知识的内化:计算思维的培养与数据库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13.7:33-35

[6] 李雁翎,谊.知识的内化:计算思维的培养与数据库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13.7:33-35

第8篇

专   业

公共课

专业课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

140

110

旅游管理

130

13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

100

兰州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85

12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5

土木工程

9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5

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

175

15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59

车辆工程

14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34

测控技术与仪器

154

会计学

122

交通运输

165

100

自动化(自动控制)

156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117

甘肃中医学院

临床医学

165

118

护理学

120

80

甘肃政法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0

101

甘肃农业大学

市场营销

140

135

文秘教育

地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园林

兰州商学院

经济学

165

125

投资学

155

122

天水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0

120

小学教育

136

经济学

125

兰州城市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职教师资)

120

111

物理学

90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135

101

河 西 学 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20

79

种子科学与工程

90

园艺

130

70

小学教育

155

113

陇 东 学 院

学前教育

150

120

财务管理

9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6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150

农学

145

园艺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