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1 17:26: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经济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第2篇

为全面掌握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的现状、问题,提出进一步激励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的有效对策, 2010年初,课题组对我省民营艺术院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同时借鉴了省文化厅在2008年和2009年经由各市文化局主管部门摸底的河北省民营艺术院团统计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石家庄、唐山、沧州、邯郸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民营艺术院团进行个案研究。在综合各方面情况下,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省民营艺术院团基本现状及分析

1.民营艺术院团总体基本状态

由于民营艺术院团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在文化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数字只是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艺表演团体或不愿交纳手续费而没有办理注册登记,或因自由组合,团体和人员很不稳定而没有进行注册登记,我们只能根据各市、县、区上报情况统计和在文化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及我们采访到但未在政府部门登记的院团人数之和进行统计、归纳。总体来看,我省民营艺术院团近两年呈现上升态势。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效益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目前共有325家(实际数据可能要比这一数据多很多)民营艺术院团,占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第一位石家庄市,共有128家,占全省39.4%;第二位为唐山市,共有38家,占全省11.7%;第三位为保定市,有32家,占全省10%。民营艺术院团种类繁杂,包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杂技、歌舞、魔术、皮影戏等,涵盖我省主要艺术种类。

2.民营艺术院团内部基本状态

(1)民营艺术院团经营者基本状态

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经营管理发展阶段尚处于初级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民营艺术院团有99.3%是个人投资建立,老板与经营管理者多数是合二为一,没有专业化分工。从现代企业理念来看,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旦出资人(老板)在经济和生活等其他方面出现异常,就会影响整个艺术院团发展,甚至解散。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在现阶段还是比较适应的。由于出资人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为了获得出资人角色利益最大化,经营者角色通常情况下能做到按劳取酬、鼓励多干,在节目编排效率,演出成本控制等方面能做到相对优化。

(2)民营艺术院团资产基本状态

从调研的统计来看,民营艺术院团资产总额分布差别非常大,最少的艺术院团只有1万元,最多的有一千万元,相差一千倍;平均资产为35.66万元。大部分民营艺术院团资产总额集中在30万元左右,其中30万元以下,占73. 3%。

民营艺术院团办公经营、排练场所普遍缺乏。在自己家中办公经营的占52.9%,租赁场地办公经营的占14.8%,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占20.8%,自己拥有固定办公场所的仅占11.5%。没有固定排练场地的占33.4%,在自己家中进行排练的占31.1%,租赁场地进行排练的占23.6%,自己拥有固定排练场地的仅占11.9%。

(3)民营艺术院团演职员基本状态

由于民营艺术院团人员流动频率较高,总体从业人数较难统计,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民营艺术院团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民营艺术院团占90.50%,其中:11―20人的占12.6%,21―30人的占27.1 %,31―40人的占33.6%,, 41―50人的占16.2%。

民营艺术院团演员以青年为主,如19岁到30岁的演员占31%以上的民营艺术院团占统计对象的84.78% 。民营艺术院团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为初中文化水平,初中文化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占31%以上的民营艺术院团占统计对象的82.7%。

据调查统计,民营艺术院团培养演职人员的机制处于简陋、低水平状态,尚未建立高层次的机制。演职员大多来源于本民营艺术院团的培养。其中本院团培养的演职员占90%以上的能占统计对象的31%。培养演职人员的机制制度分布为: 46.2%的民营艺术院团是通过本院团师傅传授, 32.2%的院团不培养演职人员, 12.2%的院团通过送员工到当地培训班形式进行培训, 4.1%的通过到其他民营艺术院团观摩学习形式培养,有的则是通过父辈传授的。

3、民营艺术院团演出基本现状

(1)演出场次相当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年,河北省平均每个民营艺术院团演出达到183场次。

调查统计显示,40%左右的民营艺术院团全年活动时间在半年以内。每年演出活动总时间的分布为:6.2%演出活动总时间在1个月或1个月以下,35%在3―7个月,,全年演出活动总时间在8个月以上的占58.8%。

(2)演出手续较为规范。95%的民营艺术院团领取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但有5%的民营艺术院团没有领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约有88.2%的民营艺术院团在演出前能够到文化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11.8%的没有备案。

(3)创作能力不高。民营艺术院团自己创作剧本剧目的占68.4%,不创作的占31.6%。排演新戏的民营艺术院团中,大多数不是导演指导。排演新戏的方式大多为以下几种:对照VCD等光盘排演的占30.8%,请老师指导的占26.7%,导演指导的占23.7%,复排传统剧(节)目的占13.8%。

民营艺术院团排演新戏一般都只占用很短时间,大戏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一些短剧最短的仅半天,很多剧(节)目,编创人员一说剧情,演员简单磨合一下就能上台表演。短平快的节目编创方式,能较快适应观众,赢得市场,但大多难以保证质量。

(4)民营艺术院团主要经营、演出对象是厂矿、农村、农民、中老年群体。主要演出地点是厂矿和乡村的民营艺术院团占66.2%,主要演出地点是城乡交界处的占27.5%,也在城镇演出的只占3.8%。民营艺术院团正式演出剧本剧目时的观众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约占65%,能吸引年轻观众的演出大多是带有歌舞和杂技等项目的演出。

(5) 民营艺术院团市场开拓。

民营院团的演出市场开拓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一是受邀请参加政府公益性质演出;二是依靠中介(经纪人)介绍的演出;三是依靠自身营销人员推广;四是自发公益性演出。这四种方式其中前三种在多数艺术院团中交错运行,一般民营院团里都设置专门的营销人员,常年负责联络固定客户,开拓新客源;在通过中介进行演出的民营艺术院团中,通过中介(经纪人)介绍的演出场次占民营艺术院团总演出场次的比例,最少的民营艺术院团占3%,最多的占90%,平均占38.5%。而自发性公益性质的演出则多是村镇一些自发组成的艺术院团,只是在年节闲余时在本地区及周边进行节庆自娱自乐性质演出,不盈利。

(6)民营艺术院团演出收益状态。

近两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艺术院团演出收益逐步提高。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一般演员在演出日,每日平均为50―100元左右,中档演员每日平均为150元左右,名角演员每日平均在150元―300元左右。

4.民营艺术院团内部管理基本情况

从调研来看,目前我省民营艺术院团普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相当部分民营艺术院团内部管理实行“个人家长制”,财务、节目排演、人事关系等,基本是团长或出资人一个人说了算。家族式管理模式较普遍。管理方法原始、落后、不规范,民营艺术院团内部管理状态急需改正、完善。

据调研初步统计,内部没有成文规章制度的民营艺术院团占13.5%。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民营艺术院团占36.3%。实际上,这一比例肯定会更高,大部分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并不只是院团单方面责任,由于签订合同对彼此都有制约作用,而民营院团的舞台演出薪酬多是一次一清,因此许多演员也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这种现象在歌舞类民营院团中尤其明显。演员收入分配形式主要是包日制或包月制。由于许多民营院团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大多数民营艺术院团没有缴纳任何社会保险。此外,调研初步统计, 约96.1%的民营艺术院团没有建立演职员的行业组织――工会。

由于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欠缺,近1/3民营艺术院团出现了劳资纠纷。劳资纠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位原因是演员跳槽, 第二位原因是工资薪酬。

二、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特点

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坚持面向市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行“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定分配”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搞好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观念,能吃苦、善开拓、抓质量、讲效益。常年坚持演出,从演出收入中获得收益,然后再寻求更大的发展,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办团形式多样,定位较合理。我省民营艺术院团基本上为个人独资所有制形式,出资人往往就是法人代表或主要经营负责人,日常管理和演出承接等工作基本上以演出经纪人为中心,采用“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设施、自定分配”的办法进行组织。剧团大致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演出节目包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杂技、歌舞、魔术、皮影戏等,涵盖我省主要艺术种类。民营剧团的演出市场主要定位于厂矿、农村。农村有着广泛的戏剧基础,民营剧团从团长到一般演职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最了解农民,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民营剧团千方百计地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来组织演出。他们为农民写戏演戏,满足了农民渴求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开拓了一片坚实广阔的演出市场。

2.演出剧目丰富,生产快捷。“民营艺术院团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因而他们的演出节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民营艺术院团面向群众,演出剧目灵活多变,你点什么,我唱什么,观众的要求就是民营艺术院团的标准。为满足基层观众的要求,民营艺术院团开发出了花样繁多的剧(节)目,诸如开业戏、生日戏、周岁戏、等不下20种,一个故事一出戏,根据观众所需可以编演上百出戏。在基层,很多演出场所只要求红火热闹,吸引观众,所以,许多民营艺术院团,需要随时面对雇主和观众提出的临时演出要求。这也培养了民营剧团的编创能力。需要演出一个新的剧目时,只要导演把提纲说一说,相关演员按提纲分“行当”凑一凑,即可边排边演,边演边排,排演新剧目所需的时间短,生产快捷,可以快速地适应广大基层演出市场的各种演出需求。

3.机制灵活,分配较合理。我省民营艺术院团主要实行团长负责制、演员招聘制和全员责任制等责、权、利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团长在整个民营艺术院团中既是领导者,又是演员招聘、薪酬分配、演出承接等日常管理的实施者。演员招聘途径广泛,大多通过演员之间相互介绍,近两年,一些艺校毕业生也充实到民营艺术院团中来。团长与演职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根据演出情况,有以合同等书面契约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的,也有只采用双方口头协议方式的,相对自主性较大。民营艺术院团薪酬分配严格实行按劳分配,演职员的自身利益与民营艺术院团的整体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树立了“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观念,充分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4.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民营艺术院团在经营管理方面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明确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和追求。民营艺术院团目的大都是为了营利,只有极少数是为了兴趣爱好。因此,从一开始,民营艺术院团就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之路。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实体,我省的民营艺术院团在发展中不但丰富了我省演出形式,促进了我省舞台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演员经纪人、业余剧作家、流动民间艺人、演出中介机构等附属行业和组织,涌现了生产、销售、租赁戏剧服装、灯光音响、民间乐器等相关服务市场,带动了戏剧服装、乐器和灯光、音响等舞台演出设备、交通运输、餐饮以及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条民间艺术产业链。民营艺术院团对地方经济起着不可忽视的拉动作用,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

三、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生存经验

1.“以戏养戏”的管理理念

由于民营艺术院团没有政府资金投入,因此“以戏养戏”是适用于国内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的一个管理理念。每一个剧目对创作、筹备、制作、上演以及后续经营都在严格对预算控制下进行,需要收回成本。民营艺术院团在现阶段尚无法实现多元的经营,在国内环境中又处于与剧场、演出中介不对等的地位,对于成本控制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整个民营艺术院团倒闭。因此,在每场演出之前,都会确定启动资金的来源,成本花费的阶段,票房对回收预测,预计之外的补救计划等。在这样严格谨慎的投资思维模式下,民营艺术院团基本上杜绝了不经论证、盲目上马、拿钱砸奖等问题出现,养成了“老戏养新戏,新戏成老戏”的创排模式。

2.以观众需求为本的销售战略

民营艺术院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观众对于购买决策的迟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人民,以观众需求为本,在市场中求生存,在演出中求效益,是民营艺术院团得以生存的又一法宝。 所以,民营艺术院团始终以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演出价格、适应的演出内容、独特的营销策略等计划,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剧场。

3.以继承、借鉴为基础,坚持改革创新的创作理念

民营艺术团体大多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很多艺术院团,如一些河北梆子团、落子团等,最初建立的目的就是在自娱自乐的基础上保有地方特色文化。所以民营艺术院团大多做到了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认真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发掘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同时,民营艺术院团又立足基层、面向农村,将创作与市场开拓、服务农民结合起来,能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增强舞台艺术的感染力。以继承、借鉴为基础,坚持改革创新的创作理念使得我省的民营艺术院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4.长期的客户维护

民营艺术院团一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固定的忠实的观众是一个民营艺术院团赖以生存的源头。为了保有固定客户,民营艺术院团非常注重客户的维护。一般有专人进行客户管理和维护。在客户管理上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固定客户定期更新,通过邮件贺卡、纪念品等方式不断联络老客户。一方面不断完善既定客户的信息,另一方面筛选客户,减少下一次联系客户所耗费的无用功;第二,利用公益活动等形式建立特殊交流,拉近与客户尤其是政府之间的关系;第三,定期举办邀请联谊活动,培养客户对民营艺术院团的认同。由于注重维护既有的客户,民营艺术院团才能稳步长足的发展,继而达到成本的缩减,服务的改善。

四、民营艺术院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存环境严峻。民营艺术院团在数量上尽管已经相当可观,但在人才、剧目创作、社会认同、影响力等综合竞争力上仍落后于国有院团。民营艺术院团白手起家,没有观众基础和市场影响力,演出往往都是靠自己,演出场次很不固定。正是由于市场生存环境的相对严峻,导致大部分民营艺术院团陷入了社会影响力不够、演出出票困难、无力创排新剧目、演出质量上不去、无法吸引观众、社会地位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

2.演艺人员匮乏,演员流动性大。一方面,演艺人才非常紧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待遇不断提高,就业门路不断拓宽,青年从艺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民营艺术院团演员的后继人才出现明显不足。人才流失对演出剧目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使很多民营艺术院团存在着“后继无人”的担忧。另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强,导致民营艺术院团稳定性差。由于院团本身缺乏规范的运作,对演员没有按照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更没有实施规范的社会保障和人员管理机制,所以演员跳槽现象时有发生。

3.排练场地严重短缺。从调研基本情况来看,民营艺术院团没有固定排练场地的占33.4%,在自己家中进行排练的占31.1%,租赁场地进行排练的占23.6%,民营艺术院团自己拥有固定排练场地的仅占11.9%。没有排练和演出场地是民营艺术院团普遍凸显的问题。由于民营艺术院团资金短缺,而排练场地往往租金昂贵,导致民营艺术院团不可能长期租用固定的排练场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演剧目的质量。

4.演出市场竞争无序,市场混乱。一是市场营销手段落后,演出经纪人队伍不够规范。目前我省没有正规的演出管理经营机构为民营艺术院团的演出市场牵线搭桥,营销手段主要停留于“靠关系、靠熟人找市场”的层面上。由此造成的垄断性经营等形式出现,给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二是民营艺术院团间相互压价或以次充好。有些民营艺术院团为争市场,违背市场规律,互相压价;有的更是打着其他民营艺术院团的牌子承揽演出,弄虚作假、欺骗观众,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侵犯了别的民营艺术院团的名誉权。

5.民营艺术院团创新意识弱,资金缺乏保障。农村市场的简约化、低层次和消费扩张不足,加上没有现代化、规范化建设的市场需求,使许多民营艺术院团主观上缺少创新求变的动力,他们往往奉行“借来主义”,依葫芦画瓢,缺少既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又通俗易懂、适合于农村演出、能让群众接受和喜爱的剧本。这样的结果只能萎缩了受众面,使得演出受众大多局限于中老年观众,并且很难培养出新的观众群体。此外,民营艺术院团的演出没有财政资金的投入,演出收入主要用于养人,而用于设备投入更新、剧本创新编写等软硬件方面的建设费用极少。

五、对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我省的文化资源大省和戏剧大省的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民营艺术院团在经营上灵活多样、机制上容易创新的优势。弥补现有国有院团艺术品种和艺术风格的不足,弥补国有院团的市场空缺,抢占市场空白点,占领中、小型演出场地,在农村、社区、工矿、基层文化站以及商务楼宇等更广阔的天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出市场,与国有院团形成市场互补效应。

第一、政府应加强对民营艺术院团扶持及管理的力度

一是要在财力上给民营艺术院团积极扶持。由政府创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项目。除了有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二是加强对民营艺术院团的管理力度。建立对民营艺术院团创作演出的剧(节)目指导、规范和提升机制,建立、健全民营艺术院团演出动态质量监督管理档案。对于长年不演出的民营艺术院团要采取措施,必要时予以注销。同时每年对剧目创作上乘、演出社会反响良好、经济效益较好的团体要通过评比给予表彰、奖励和宣传,扩大民营艺术院团的社会影响。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环境

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艺术院团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支持民营艺术院团的良好氛围。其次,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民营艺术院团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艺术院团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演出市场体系,完善演出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非法、违规等演出行为,有效保护民营艺术院团合法权益,整顿和规范演出市场秩序。

第三,组建民营艺术院团行业协会

一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合作互助作用,在剧目编排、剧场排演、奖项获取等方面为民营艺术院团做一些实事,让原本分散的民营艺术院团找到“娘家”和社会归属感。二是利用行业协会组织管理作用,加强民营艺术院团行业自律,特别在剧目宣传、营销中引导民营艺术院团加强自律、自主、自强意识,推动良性竞争,使得文化市场更加精彩纷呈,不断提升演出质量和艺术水准。三是建立学艺行业劳动用工推荐制度和用工保护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奖励拨尖人才。

第四、建设高素质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队伍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家乐;经营水平

1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家乐经济发展现状

农家乐这一新型旅游模式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乡村旅游演变而来的。自政府出台旅游扶贫政策以来,农家乐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由于都市人群长期处于喧嚣紧张的生活状态中,需要回归自然寻求一种轻松的旅游方式,由此农家乐经济产业链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乡村旅游客流量已达3亿人次,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已达800亿元[1]。现如今大江南北都可看到农家乐的身影,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另外,农家乐的发展对实现城乡融合有着重要意义,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农家乐在我国各地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2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家乐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家乐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整体发展规划不合理,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进,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第二,部分餐饮门店证照不齐全,无证经营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资金,普遍经营规模较小,一些未经防火审核的建筑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经营者缺乏安全自救常识。此前,我国农家乐项目开发较为盲目,出现资源浪费及管理思想落后的现象,经营者通常对旅游市场预测不敏感,缺乏具体营销策略,对于旺季和淡季经营不平衡。由于经营者文化素养的限制,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文化内涵,服务质量也较低。此外,政府方面对于农家乐的扶持力度不够,参与度较低,没有积极做出引导,使原有的乡村味道遭到破坏,甚至会造成农户间的恶性争斗。

3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家乐经济发展对策

3.1强化管理部门自身责任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其重视服务质量。为了促进农家乐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的规范与引导不可缺少。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农家乐的开发与经营管理进行全方面的指导,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建设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项目,促进行业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应明确行业准则,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增加经营者的自律性,整体提高农家乐发展水平。应对农家乐经营人员展开培训,如在旅游知识、礼仪服务规范、管理水平、烹饪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使其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家乐品质与等级。对农家乐实施等级划分政策,加强管理部门的整顿,对相关场所进行综合评定,对基础设施、安全条件、卫生标准等几项内容进行综合考评,对于评定不合格的商家进行警告、整顿[2]。在执行检查时,要求经营管理人员出示营业执照,必须达到证件齐全的要求,否则将不予开放。农家乐协会应对经营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利并体现出经营者的基本义务。对农家乐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当地风土特色来确定,不可盲目发展,具体表现在增添新颖娱乐项目,同时保留生态特色。

3.2提高农家乐经营水平

农家乐经营者应立足当地的生态特色,从基本服务起步。在农家菜上体现出当地饮食文化,为游客提供农家屋,为游客提供可采摘、垂钓等休闲娱乐地域,将田园风光展现出来。农家乐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提高经营水平,研发出他人无可复制的项目。农家乐最大的特点在于“农”,所以经营者应充分开发可供游客实践的农事项目,运用农村风光与农事活动吸引都市人群的目光。例如,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由于旺季带来较多的游客,使现有食物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许多经营户带领游客进行农事采摘,游客在农事活动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不同的山水成就了不同趣味的农家乐,游客被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所感染。由此可见,农户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趣味旅游项目。现有资源指的是土地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等,使游客参与到趣味项目的体验中,领略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农村生活体验,体会农家乐独有的魅力。

3.3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需要对农家乐的长远发展给予支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规划布局。制定的规范管理体制要符合实际发展状况,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从物价、卫生、质检等各个方面入手。定期做市场调研工作,收集市场信息与旅游动态,对市场行情做出预测,为农家乐业主提供正确的指导,研发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家乐的扶持力度,维护公共关系,将农家乐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优质服务宣传至更多地区,利用政府优势扩大本地农家乐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群来休闲度假,从而提高农家乐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此外,政府应辅助农户积极开发新景点,充分展现本地特色。由于大量游客长此以往的蜂拥而入会导致农村基础设施遭到损坏。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对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展开建设,完善相关旅游设施,同时提供便捷的交通旅游路线,如开设旅游大巴通道,使游客体会到舒适与便捷感。

3.4拓宽融资渠道

农户应寻求更多的融资通道,解决农家乐资金短缺的现状,改善设施管理与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也可促进其在健康稳定的状态下不断增加新的项目,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连锁产业链,使农家乐逐渐形成星级档次。金融企业需适当降低对农民的贷款门槛,使农家乐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对商业银行来讲,可以拓宽贷款营销的渠道,从而达到与农家乐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目的。此外,建立网络营销平台,用现代化经营理念进行管理,打破传统营销模式,依照科学流程展开管理,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优势,为农家乐开拓旅游市场。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客流量与经济效益,使农家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林下经济;对策;辽宁

一、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辽宁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林业,即是实现生态宜居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效益。

二、辽宁林下经济特点及效益分析

(一)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在集体林权制度发生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通过对林下土地的种植、养殖等进行立体复合经营,从而实现农、林、牧等各业的共同发展,在不砍伐树林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森林覆盖率、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集体林权改革和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辽宁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和几年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从东北地区的角度看,近几年来的林间养鹿、林下参药、林间种蛙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11年仅松江河地区在林业方面收益达8.65亿元,而林下经济的收益占到了总收益的2/3。东北地区盛产的黑木耳、人参、松茸等都可以林下种植。从全国的角度看,大多数研究和调研表明,发展林下种养增收增效是显著的:寇祥明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发展林间套种牧草和养鹅的循环农业模式比稻麦轮作模式增收2.8倍;丁大俊等认为发展林下养禽经济效益显著,还能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周乃富的研究也认为林下养鸡能有效改善土层养分;吴宝成等对比了低树龄杨树套种中药细柱五加和露地栽培细柱五加的根冠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发现套种的细柱五加的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丁晶晶等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下种植雪菜可使农户每公顷林地年增收纯收益4.6万元;陈州调研发现,林茶间种,除了林木的收益外,茶叶的采摘期可延长8-9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8%,茶园平均每亩增收500元左右。可见,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三)辽宁地区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辽宁位于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省份,拥有出海大通道,“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节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集体林权体制改革过程中,辽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止至2018年,辽宁林业用地面积为735.92万hm2,森林面积为571.83hm2,森林覆盖率达39.24%。辽宁的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条件适宜食用菌、果菜、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的发展。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辽宁看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全省林下经济开发面积达143.33万hm2,林间养殖动物驯养存栏量达5000万头(只),建设了中药材、食用菌培育基地和野生动物驯养示范基地,成立了建昌核桃、朝阳杏枣、铁岭平榛、丹东日本栗、抚顺平欧杂交榛、桓仁林蛙、西丰梅花鹿等一批特色产业企业,建立了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专业合作社近千个[2]。截至2018年,以林蛙驯养繁殖为主营项目的辽东地区实现林蛙年产量2亿余只,年效益达13亿元。以林下饲养河蟹为主营项目的盘锦年产河蟹7.2万吨,年效益36亿元。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开发的并获得收益的林下资源有林下人参、细辛、刺五加、玉竹、五味子、龙胆草等药材;榛子、南果梨、薄皮核桃等干果(水果);平菇、香菇、滑子蘑、木耳等食用菌;刺龙牙、大叶芹、龙须菜、蒲公英、蕨菜、猴腿蹄盖蕨、水芹菜等山野菜;林蛙、狍子、野猪、梅花鹿、鹅、鸡等动物;青山沟、凤凰山、关门山、医巫闾山等森林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辽东森林食品、药材、旅游为主要发展项目,辽西林药和林下种养的产业发展格局。(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的瓶颈。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雄厚,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近两年来辽宁林下经济的增速趋向缓慢,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林下经济开发不单追求森林资源的开发,而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打造林下立体经济和多功能文化体验,实现森林康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建立的多种经营体协同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足,还需大力挖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辽宁林下经济新的增长。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一)建立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乡村振兴既要实现产业振兴,也要实现生态宜居,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区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实现林下经济高产优质,就要形成采、收、产、销的完整经营体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至关重要。根据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经营主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形成功能稳定且各发展相关主体之间互促互进的发展模式。1.加强龙头企业对其他经营体的带动与合作。龙头企业作为林下经济经营的骨干,能够保证林下经营产品的供应稳定,因此要积极进行林下新产品的研发,在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连锁经营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积极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龙头企业将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给一些中小企业、个体、合作社、家庭林场等其他经营体,这些经营体通过服务于龙头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产品[3],进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各经营体间要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形采、收、产、销的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辽宁省林下经济的发展。2.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形成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客户、终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培养一些规模化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林农的有效合作,向林农宣传并推广好现代林下经济与传统林业经济的区别,加深对林下经济的理解[4],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识,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基地与林农间的联系,优化关联产业的布局,实现林下经济的有效发展和管理。3.加强科技研发和金融机构扶持。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发展林下经济也不例外。政府要扶持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建立企业、农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空间,探寻适合该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也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利用科技的力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精深加工。辽宁的林下经济基础雄厚,应面向高校推广林下经济项目,引领科研机构为企业和林农提供科技支持、做好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指导林农科学生产经营[5],同时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龙头企业搭建与高校的联合实践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林下经济中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政府也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推出金融产品、灵活贷款方式等渠道[6],增加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缓解企业、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资金短缺的困难。4.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行政行为,比如统一管理或者削减林业税费、补贴种植费等举措来促进林农主动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与林业协会的对接,发挥林业协会在行业间的推动作用,帮助经营主体实现市场化信息服务一体化,打造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效益,提高消费者对林下经济产品的认可度。(二)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可人云亦云,当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生产生活特点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推进,以地区整体经济布局为出发点,做到不过度开采,不浪费资源[7]。辽宁已经形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块产业,对于处在发展瓶颈上的项目,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新的突破点。林木都有正常的生长周期,而森林资源自身的生长恢复速度较慢,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要加强后备资源的培育和引种,保证原材料的供给;而对于林下经济而言,随着林木的生长和森林微生态的改变,可选择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及经营模式都应当随之调整,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无法实现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探寻适宜的土壤环境和林木生长条件,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准确把握可发展的林下种养殖品种和种养模式。科研部门要指导企业、合作社、林农在瓜果蔬菜、牧草牲畜等复合模式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8],比如品种的选择、树种的间距、作物的管理等。(三)加强“智慧林业”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应用。2016年国家林业局编制完成了《“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互联网+”林业模式在林下经济上得到了有效应用。“互联网+”林业主要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技术为支撑,以网格化、数据化、物联化的形式,实现林业的多元管理和资源的精准共享[9]。而“互联网+”林业就是以“智慧林业”为发展方向和目标。“智慧林业”的应用,使得林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形成统一的、一体化的、互动的运行模式,林业建设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规划,林业经营得到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林下经济模式选择得到了更加精准的分析,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与此同时,“智慧林业”也为林下种养殖产品广开销路。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渴求,林下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农村电商将优质的林下产品向全国人民推介,企业发展、林农的收益得到了保证。“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更需要发挥“智慧林业”的作用,使林下经济发展更精准,更贴近人们的需求。(四)打造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即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辽宁开发了很多森林旅游资源,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随着生态的恢复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更多地区的森林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具备了康养要素条件。一些乡镇依托乡村振兴的有利政策,自主开发一些短期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在参与体验生产的同时放松了身心,另一方面家庭林场在当地完成了林下产品销售,降低了运输和销售成本[10]。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林业供给侧改革,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快培养森林康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宣传森林康养知识,开发森林经济的体验模式。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将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给游客,让游客的农林知识在森林康养产业中得到普及。大力开发人们追求的“森林疗养院”“森林瑜伽馆”等创意休闲模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山林文化传播出去[11],不断丰富森林康养的文化内涵,使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

四、结语

林下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有投入少、回报大的优点,可以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市场、人们对生活需求品质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营体之间更应融合协同发展,加大林下经济的集约化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要因地制宜规划好各地区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的产业发展更加兴盛,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的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陈鹏.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中国林业经济,2017(2):77-78.

[2]李载栋.建设生态辽宁促进绿色发展——辽宁林业发展思考.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56.

[3]车晓芳.基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的辽宁林下经济发展.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11(6):73-75.

[4]张彤,刘笑冰.国内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林业经济,2018,11(6):32-34.

[5]杨晓刚.发展林下经济拉动林农致富增收“新引擎”.内蒙古林业,2020,11:9-10.

[6]周健培.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南方农业,2017,11(17):53-54.

[7]万丽萍.试析我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园艺,2019(24):163-164.

[8]王强盛,杨娟,祁明华,倪雪颖,夏萌霜,李钰.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江苏农业科学,2019,47(4):120-122.

[9]王建武.“智慧林业”在森林资源管控中的应用和思考.园林生态,2018(11):88.

[10]钟春艳,张斌,孙素芬.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为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0,48(10):55-60.

第6篇

【关键词】莱芜市 服务业 统计分析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构建社会主义特色社会背景下,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之时,深入研究莱芜市服务业发展状况,能够较好指导政府经济工作,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莱芜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莱芜市服务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在促进发展、提高税收、推动就业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一)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总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随着生产总量的增加,人均服务产品和服务密度也逐渐增加,莱芜市服务业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到2013年,莱芜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237.95亿元。

表1 2011年~2013年来莱芜市服务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二)服务业在经济社会的比例逐渐增加,占比逐步提高

“十二五”以来,第一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这符合产业调整的趋势;第二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比例平稳发展;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2013年,第三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例达到了36.37%,占比得到进一步提高。

表2 莱芜市2011~2013年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单位:%,亿元

(三)就业比例逐渐提高,成为提供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从“十二五”以来,第一产业提供社会就业岗位的贡献率逐渐下降,从2010年的40.1%下降到23.8%,农村产生了很多剩余劳动力。从2010年开始,第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的贡献率与第二产业整体上平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每年为大批从第一、第二产业下岗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在很大程度上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缓解社会矛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表3 莱芜市2011年~2013年三大产业吸纳社会就业贡献率对比 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服务业总体发展较快,占比不断提高,然而服务业发展也存在总量较小、比例较低、结构不合理、发展较为缓慢等问题。

(一)受市场环境要素制约,服务业发展受到影响

2013年,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大背景下,全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服务业发展也受到影响。主要是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生产经营要素制约的问题,国家在年初取消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的两大扶助政策,使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两大乡村消费热点退潮,在短期内又很难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使乡村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稳中趋降。

(二)居民收入等因素制约了服务业发展

虽然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档次不断提升,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但是物价高速增长,与高速奔跑的CPI相比,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偏低,城乡社保体系有待健全,居民在消费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心理担忧,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推动莱芜市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经济结构改革的要求,服务业的发展的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总量,调整内部结构,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一)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二、三产业平衡协调发展的局面。努力构建合法、透明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政治环境,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经营行为,构建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改善基础设施环境。

(二)拓展市场辐射范围

坚持发展交通、餐饮、零售等传统服务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岗位。促进市场体系构建,增强辐射圈和外向度。在最近几年来,莱芜市商贸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下,还需高度重视农村市场的设立,逐渐深入农村;发展现代流通行业,促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经营模式的发展。

(三)积极扶持新兴服务行业

近年来,市场经济中的房地产、旅游、医疗保险、教育等服务行业需求量较大,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基于此,政府有关机构应制定更多的优惠激励政策,在资金、税收、使用土地等方面大力支持。另外,注重管理,制定统一收费标准,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规定,增强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的市场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发科技服务行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产业化,在科学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社会化服务。

(四)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将城市经济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促进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就业政策、养老政策的调整,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灵活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农村人口想城市的转移,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集中机制。

(五)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为了加快服务业迅速发展,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尤为重要。所以,莱芜市政府必须将以增加经济效益为核心,将企业的改革、改造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相结合,继续促进国有经济的机制改革,鼓励兼并、合法破产,促进企业强强联合与资产重组;尤其是对经济存量和增加值两方面进行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激励和监管机制,运用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各种服务企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使得服务业朝着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第8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组织,加强农民工回引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复盛乡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做细农民工回引培育工作。通过全乡广泛宣传、完善政策、搭建平台等方法,努力实现让优秀农民工能回得来、留得住、站得稳,有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前期摸排,我乡优秀农民工XX人,在外务工人数XX人,已回引农民工XX人,其中党员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农民工村干部XX人,农民工后备干部XX人,有入党意愿的XX人,有担任村干部意愿的XX人,40岁以下优秀农民工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摸排,完善台账。一是通过摸排,筛选确定一批回乡意愿强、创业基础好、个人素质高的重点人员,精准对接,采取结对帮带、政策宣讲等方式,加强跟踪。二是确定培养对象,建立优秀农民工信息台账,乡村干部开展结对联系培养,提升农民工的政治素养和回乡意愿。实现农民工党员发展计划,今年已发展农民工党员XX名。三是注重将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头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返乡农民工,建立“一卡一策”,专人跟进,支持其投入XX乡都市近郊游计划,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二)深入开展调研,做好宣传引导。由各村联系领导带队,组织村两委人员到村入户开展农民工回引工作专项调研,与返乡农民工召开座谈会,加强交流、搭建平台、宣传政策,组织召开全乡农民工党建工作推进会,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实际困难与需求,为返乡农名工提供支持并解决后顾之忧。

(三)做好回引对接,培养中坚力量。全乡组织后备干部帮带责任人落实到位,采取把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为党员、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对有回村任村干部意愿的,采取一人一策一卡,加强跟踪培养,把优秀农民工选拔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目前XX村已由返乡优秀农民工担任村支部书记,实行一肩挑,1人为副书记考察对象。

三、存在问题

(一)村两委班子及后备力量队伍建设不够,村级后备干部缺乏,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少。

(二)宣传力度还不够。对返乡政策、项目优惠条件的宣传还未全面到位,很多优秀农民工对返乡创业信心不足,不够了解复盛乡发展现状,不愿返乡。

四、下一步打算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升对农民工党建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乡干部包村联系制度,实现对农民工回引工作的认识、责任、措施、工作的“四到位”,从而形成全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细化台账,重点培养。细化农民工回引台账,从优秀农民工中选拔政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为村干部、村级后备力量,科学规划、努力把有入党意愿的优秀农民工培养成党员,把村干部培养成能带领村级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提高农村党员发展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