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1 17:26: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探究的环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物理;探究式教学;三个重要环节
在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实验、观察、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获取和验证真知,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因此,物理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探究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要切实抓好教学中得几个重要环节。下面我就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点滴体会。
1.激发问难,自主探究
物理中的一些规律和结论是前人针对生产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科研中发现的问题,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物理结论,它是物理知识的骨架,是新研究的对象。因此,物理知识的教学,必须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重视规律的形成过程,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前人发现规律历程,品尝获取知识的快乐。
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诱使学生去探究答案、解决问题、寻找真谛,这个阶段主要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挑起探究的欲望,然后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也就是非指导性的探究。
2.释疑导,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把学生不甚理解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集中解决。为此,可以让学生把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都拿出来,这时教师不要立即作答,和过早作解释,而应综合大家的提问,设计一系列的思辫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讨论,合作探究,共同交流,给好奇爱问的学生以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辩论。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同座合作,两人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就题中的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研讨;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视班级的人数多少,以5~8人一组为宜,分组时最好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性别差异、能力大小,进行均衡分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使探索更加深入,结论更趋准确;还可以是全班集体探究,共同讨论,这种方式适合于争议较多、难度较大、带有普遍性关健问题,讨论中要让全班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必须指出的是这一阶段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敢于争辩,认真倾听,虚心接纳,团结互助,共同分享。教师则只需要在关健之处适当指点,指导。
3.强化巩固,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职语文 体验式诗歌教学 课堂环节
一.体验式诗歌教学释义
所谓体验式诗歌教学就是指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从从学生的主体体验入手,通过创设各种诗歌体验场景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诗歌)的情感世界,身临其境的感受文本(诗歌)世界的旖旎风光,并进而追问和探究文本(诗歌)的世界,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并且经过积极内化,最终达到丰富生命体验、构建个体精神、获得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意义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对于诗歌这种蕴含了更多的非逻辑性的隐形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的题材来讲,“体验”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高职语文体验式诗歌教学的动因分析
(一)理论推动
1.基于大纲要求
2009年颁布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界定为:“坚持文道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知行统一,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坚持基本要求与多样选择相结合,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为体验式诗歌教学的开展推波助澜。
2.源于经典教育理论
自然主义教育强调培养“自然人”,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以及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重视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来发展儿童。由此可见自然主义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体验式教学思想。在今天情境学习理论备受关注的理论背景下,在今天注重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指引下,体验式教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罗杰斯(Rogers,C.R.)的强调自我,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其本质就是围绕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而生成的教学思想与策略。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现状分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体验式诗歌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与学生的情感内化。高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知识基础与语文基础能力有待提高,但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思维活跃,情感体悟能力较强,这都为活动体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终生发展需要
相比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的普高学生,我们的学生几乎无升学压力,无需围绕高考指挥棒,游离于表层的识记,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古典诗歌的审美境界,他们都将在完成五年高职学习阶段后直接踏上社会,因此指向于终身发展的自学能力培养与拓展学生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健康人格已是目前教学阶段所必须强化的目标。而体验式诗歌教学,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完整精神和生命成长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学活动。
(三)应用价值
1.体验式诗歌教学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的体验都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与主体生命的整体相关联。因此,学生在体验中,首先必须是自我的融入与感悟,主体的角色在感悟中得到完全认同,或者说凡体验总是自我的,他人无法代替,否则就失去了体验的特性。体验式诗歌教学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对诗歌学习的主动参与和对诗歌内容、诗歌风格的积极把握,从而生成学生自己的个性解读。
2.体验式诗歌教学有利于加快知识经验的转换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接受知识,积累经验,但是这种知识和经验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为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建立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体验。比如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沙鸥”这一意象,必须要带领学生理解诗中的物境,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情境,进行深度体验,在学生的内心构建起诗人当时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产生共鸣,有所感悟。也就是说,体验式教学打破了学习中机械孤立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新的结果和感受。
3.体验式诗歌教学有利于促进情感的生成
情感的生成取决于人的感受的积累和感受的发展,体验是情感的生发剂。“如果没有感受现象,就不存在情感发展的机制,就不会有任何情感经验作为印记留存在记忆系统中。”“情感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丰富人的感知觉,使人生活在自然的而不是概念的世界中。”[1]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会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鲜明的、即更强烈的刺激,往往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并与之融通,激发出真正的情感。体验式诗歌教学,能让学生在世俗化功利化的世界里找到一方纯净,能让他们变得更真诚、更友善、更感恩、更纯粹,更有担当。
4.体验式诗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体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中介。体验式诗歌教学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超越现实、超越生活,随着诗人一起神游、探访诗人妙笔之下的一个个神异的世界,去领略诗人所创造的一个个神奇美妙的意境;特别注重利用诗歌的语言特点训练学生的潜意识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等。这样,体验式诗歌教学可以自然而然的帮助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的习惯。
二.高职语文诗歌体验式教学课堂环节的展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古典诗歌课堂教学中,如何既能让学生在优美动人的诗境中浸润、驻足、陶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个性情感得以生长、开花,创新思维得到成熟、进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诗歌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提高诗歌课堂效率,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个值得一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体验诗歌教学的研究则是对以上思考的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运作这种体验呢?
(一)主要环节的阐述
1.读诗文。“体验”是一种全身心感受的学习方法,为此,必要的诵读是诗歌学习中引发感官的第一步,是从音乐节奏体会美感的绝佳手段。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而不同于偏重分析的西方文化。这使得古典诗歌非涵泳讽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2.入诗境,即进入情境。体验的产生首先要缘于学生对教学情境的切身感受。“当一个人定位于一种现象时,便意味着他正满怀兴趣地接近这一体验”。体验式教学情境由教师预设,与教学专题对接,与学生的经验对接,可以创设生活性情境、思辨性情境、感染性情境、展示性情境等,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里之间设障质疑,使学生的心里处于悬而未决又需急切解决的探索状态,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和冲动,激活思维,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提高认知、升华情感。
3.悟诗情,即用心体会。体验是一种亲历行为,在体验活动中,学生投入情境之中,用自己的思想结构、知识经验、生活常识与专题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对问题进行权衡、调整、修正,做出价值判断,这是一个学生在心理层面对自己的认知图式进行优化的过程。在分析问题的意蕴、理解问题的本意和实质中吸收了心理健康知识,在跌宕的内心变化、难以言表的感受中生成对问题的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内在的修为与品位,体验的意义得到凸显。
4.续诗韵。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外化是体验式教学的终极目标,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觉迁移、升华教学内容,从心理调节到外部行为调节,强化内在价值取向,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研究型课案的再探讨
[研究性课案一]《静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静女》中“赋”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感受诗中静女及男子的形象。
二.教学重点:学习《静女》中“赋”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感受诗中静女及男子的形象。
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式教学
五.预习阶段:
1.自制朗诵音频、视频。(通过自主学习,涵泳讽诵,体会“赋”“重章叠句”的效果)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完成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读诗文
聆听课前学生上传至空间的的朗诵音频、视频;播放示范朗诵的音频;接着学生比较,点评;最后学生齐读。(设计意图:体会诗歌“赋“的特点及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入诗境
在诵读中,学生放飞想象,情境还原。一对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跑进我们的视野,想象这一次妙趣横生的约会。(1)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三,理清课文的四个情节“相约”“相见”“相赠”“相悦”。(2)学生分组演绎四幕小品剧。(3)分组进行表演,点评。
(在表演过程中,在表演过程中,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点评,进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重点细节,一步步走进诗歌的美妙境界,情感内化,从而更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①关键字词:
“搔首”:挠脑袋,抓头皮,形容男子由于心急二抓耳挠腮的样子。
“踟蹰”:形容男子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的样子。
“爱”:通“B”,隐蔽,隐藏。
“说怿女美”:喜悦。“女“:通“汝”,这里指彤管。
“归荑”:通“馈”
②关键句子:“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重章叠句。直接赞美静女的句子。“静”是对古代女子最高的评价,它代表了一种绚烂中的适度和妥帖,纷繁中的笃定和纯净。
女孩:
“俟我于城隅” 主动大胆
“爱而不见” 天真调皮
“贻管”“归荑” 纯真多情
“我”:
“搔首踟蹰” 憨厚痴情
“说怿女美” “美人之贻” 爱人及物(喜爱)
③人物形象分析:
静女:娴静可爱、顽皮活泼;男青年: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设计意图:此环节,表演是形式,点评才是关键,学生的点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智慧分享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抓住每一次点评的契机,强化学习注意点和重点,学生对男女主人形象的感悟也更到位了,真正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有效的突破。)
(三)悟诗情
此时,再次进行活动体验。
1.请几个同学再次有感情的朗诵。(经历了刚才的活动体验,学生情感内化,这次的诵读,明显有了很大进步)
2.寻找合适的歌曲进行演唱。
(激发学习兴趣,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另一种方式)
(四)续诗韵
实践证明,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之前的环节训练了学生的“听”“读”“说”“唱”能力后,这个任务的重点便放在对学生“写“的训练上,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同学们结合自己专业(计算机专业),根据诗歌的情节,人物的特性,为课后即将制作的flash,写下自己的设计构思和理念。
布置作业:根据课上写的构思,设计并制作一段flash。
(此环节,是对诗歌的再创造,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离我们年代久远,但其韵味日久弥新。学生学习难免会有时代的隔阂,而采用不同形式的活动体验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上述课例通过模拟当时情景,还原诗歌情境的相关活动,进行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促使学生真正体验并把握诗歌情思。
四.结语
“体验”既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新理念,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在高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体验的体验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构建,为改变传统诗歌教学的弊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独特的意义。
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对读者的影响过程,诗歌教学效果的达成过程就是对文本的体验过程。笔者深信:在人生的舞台上,读诗的人将比那些不读诗的人更有能力过一种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走进诗歌的路上更轻快一些,体验更深一些,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第2版.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第10卷.
3.伊道恩等.中学语文教学建模一一学科教学建模丛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4.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
5.李敦杰.关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7
6.张扬.论“体验”的诗歌教学[D].2012.2
7.褚丽萍.中学诗歌体验式教学研究――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教学为例[D].2010.12
8.许志红.疏离与回归: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思考――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4.5
9.肖海平,付波华.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研究.2004.1
10.王志红.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运用.教育与职业.26
1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2008.4
12.刘秀风.体验式教学在“基础”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6
13.曾毅.略论语境策略意识与语文体验式教学[J].教育探索.2009.7
14.蒋常香毛莉婷刘小青.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
注 释
一、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1.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有五个特点: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基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2.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与学生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点:这两种探究活动都是一种求知的过程,探索的结果对探究者本人来说都是未知的;两者进行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也基本相似,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科学研究过程的雏形。不同点:(1)探究目的不同。科学家的探究是以发现人们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为目的,而学生的探究是以探究的形式为载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的思想,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2)探究过程有区别。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是真实历程,学生的科学探究大多是模拟过程,是对科学探究的再探究;(3)探究程度有差异。科学家是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探究,学生是在浅易的专业基础的背景下进行的局部的、较低层次的探究。
以探究为本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应该尽可能地反映真正的科学研究所从事的工作。
3.“预设”与“生成”。
“预设”指的是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对教学过程发生之前的事先设定,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按教案执行的实际过程。
“生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过程中,脱离或超越了预设而发生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非预设”是生成最为明显的特征。
二、课堂中的科学探究实践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下面我便结合“葡萄糖结构的探究”教学案例对课堂探究教学试作阐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这堂课中,我通过视频先播放一段学生非常熟悉的广告“三精葡萄糖酸钙”,学生都很兴奋。然后我提出问题:“葡萄糖酸钙可以补钙,那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你能写出它的结构简式吗?”学生一片茫然。这时我及时作铺垫:“我们如果知道葡萄糖的结构,自然而然会写出葡萄糖酸钙的结构。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究葡萄糖的结构。”
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关于有机物结构的测定,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与学生一起复习回顾有机物结构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简单表示如下:分子式元素种类、原子个数燃烧法;结构式官能团种类、数目定性、定量实验。接着通过书本提供的实验事实“1.80g葡萄糖完全燃烧,只得到2.64gCO2和1.08gH2O”,由学生推出葡萄糖的实验式为“CH2O”。再根据条件“葡萄糖的分子量为180”推出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上述过程主要是学生根据我的课前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接下来学生根据葡萄糖的分子式自己猜想可能的官能团,学生一般猜想得出下列官能团:醛基、酯基、羧基、羟基、醚基。我又指导学生根据分子式中的不饱和度对猜想进行条件限定,学生得出“醛基与酯基、羧基不可能同时共存”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的课堂生成,又有教师的预设指导,就加强了实验设计的针对性,从而节约了时间。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时间的统筹安排。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之后,学生要根据猜想来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验证比较熟悉的官能团“醛基、酯基、羧基”的存在,且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先检验“醛基或羧基”,因为他们对酯基的检验不熟悉。在检验羧基时学生设计出如下三种方法:(1)往葡萄糖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2)测葡萄糖溶液的pH值;(3)往葡萄糖溶液中加入NaHCO3粉末。检验醛基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把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②把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上述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我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适当的指导。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设计出实验方案之后,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药品,检验羧基选用方法(2),检验醛基选用方法①。结果证明葡萄糖不显酸性、有醛基。这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我的预设只不过是预先给学生提供了实验药品,使学生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案。但是学生只能得出“葡萄糖有一个醛基和无羧基与酯基的结论”,至于还有其他哪些官能团就无法得知,这时我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新的“支架”。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给出实验事实:“在一定条件下,1.80g葡萄糖与乙酸完全酯化,生成的乙酸酯的质量为3.90g”,这样学生通过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推出葡萄糖分子中有五个羟基;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后进一步探究得出,也就是学生在做“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这个实验时,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不加热会出现“浊液变清,溶液呈绛蓝色”这样一个新的、学生预想不到的实验现象,然后我引导学生做实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分别与乙醇、乙二醇、丙三醇反应)进一步探究得出绛蓝色是由于葡萄糖中存在多羟基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后者。而且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我先后做了三次不同的尝试:第一次:明确告诉学生把配好的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先分装在两支试管中,一支里面加入葡萄糖溶液,然后与不加的那支试管对比,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发现了“绛蓝色”这一现象。但是我感觉预设过于明显,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也设计不出这样的实验方案,这样就有点不像学生的探究,所以有了第二次的改动:这次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就是“把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但是在实验前,我着重强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一步操作之后的现象变化,并及时加以记录。结果只有一两个学生观察到“绛蓝色”,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到了加热后生成了砖红色沉淀。没了教师的预设,学生无法发现新问题,后面的探究就无法进行。从而有有了第三次的改动:将第一次的“教师预设”与第二次的“学生发现”有机结合,先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观察,如果大部分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再由我根据预先设计进行对比演示实验。趁此机会,我还在课堂中教育学生:作科学研究必须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否则就会因为忽略了一个小细节就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很多科学家的重大成就都归功于他们善于抓住意外发现。
在“葡萄糖有多羟基”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先后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实验过程全部由教师预设好,学生跟着做;实验探究能否继续全部依赖学生的能否发现新问题;在学生无法生成的基础上利用我的预设,将我的课前预设与学生的课堂生成有机结合。实践证明第三种的效果最好。
5.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得出“葡萄糖中有一个醛基,多个羟基”的结论。然后根据“在一定条件下,1.80g葡萄糖与乙酸完全酯化,生成的乙酸酯的质量为3.90g”这一事实,定量地推出葡萄糖分子中有五个羟基。再根据“葡萄糖可以被还原为直链已六醇”的事实,以及我再告之“两个羟基不能连在同一个碳上”这个信息,学生基本上会写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此实验事实学生很难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所以必须由教师提供信息,否则这个探究也无法顺利完成。至此学生已经可以画出葡萄糖的结构,而且根据官能团可推出葡萄糖可以被氧化成葡萄糖酸,从而也会写出葡萄糖酸钙的结构式,至此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也告之结束。
三、反思与结论
通过这堂“葡萄糖结构的探究”课,我充分意识到,一节有效的课堂探究课,如果教学过程全部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学习,就没了探究的味道,不再是探究课了;同样如果整节课都交由学生去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的课堂生成构成,没有教师的任何预设,那这节探究课也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课堂中的探究,不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需要有教师的预设,但不是死板的预设,而是有机的预设,是要关注学生课堂生成的预设。所以我认为一节有效的课堂探究需要“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编.戢守志,金庆和,梁静敏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2]盛珩.关于有效课堂的思考[J].化学教学,2008,(12):28.
【关键词】五环节;高职;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56-02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12BZJ005。
《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核心技能课,通过学习学生使能熟练掌握300种常见园林植物的种名、属名和科名,能准确地掌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对光温水的要求和园林应用形式。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的课程团队,近七年来不断努力,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气候特点和学生学情,并通过实践反复改革确定课程学习内容,现学习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园林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第二部分是园林植物观赏方式、第三部分是园林植物配置方式,第四部分是园林植物识别个论,个论分乔木、灌木、草花、藤本和水生植物分别讲述,重点讲述300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和对光温水的要求。《草花的识别与应用》是该课程一个重要的单元。单元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草花的识别与应用》单元教学内容
在对园林行业相关工作对园林植物应用种类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认了80种草花的识记与园林应用为本单元教学内容。分8学时完成,教学重点为80种草花的识记要点,由于学生初次系统的识记园林植物,识记草花过程中相互混淆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本单元主要解决80种草花中同科属植物之间的形态特征区别这一教学难点。
二、学情简介
本单元学习对象为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学生在此前学习过园林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形态特征的描述方法,而且在生活中学生对身边的草花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技能目标:
1、熟记80种草花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2、掌握80种草花的形态特征和识记要点
(二)能力拓展目标:
1、能了解80种草花的生活习性和园林用途
2、能简单鉴定未学同科草花植物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选择
教学方法以“分组比赛法”为主,另外还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展示法”、“举例法”“故事法”。
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现学现卖”、“你问我答法”、“查漏补缺法”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为查、教、学、练、考五环节组织法
第一环节查:
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或是书本查询将自己平常喜欢或常见到的草花植物进行自查,将查出的植物交给组长汇总,上课时公布各组查出的植物数量。课后可将各组查到的植物以卡片的形式贴在班上的板报上,查出草花植物数量最多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
通过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环节教:
此环节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教师通过幻灯片讲解草花识别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识记要点;通过草花形态特征描述讲解引出其园林用途和生活习性,并可通过图片展示或是常德市和校园实例更形象得展现园林用途。
第二步是教师通过实物(课前已准备好在实验室的草花)或是在草花基地讲解草花识别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识记要点。此过程一般选择分组教授,假如全班人数为48人,每组6人分8组,每组教授3种同科草花识别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此类植物的识记要点。并能以校园的实例为例找出其园林用途。
通过此环节主要使学生找出草花识记要点和园林用途,为实现本单元的技能目标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学:
第一步每个同学学会3种植物后,分组挂牌,挂牌后将所认识植物的识别要点告诉不同组的另外8人,并能讲出其识记要点,这种学法我把它称为“现学现卖”法。
第二步通过区分同科属植物的不同点,促进学生对草花植物识记要点的理解记忆。
第四环节练:以分组比赛的方法通过园林植物识别多媒体软件或是现场实物,采用抢答题、必答题等方式给学生练习。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本系CAD实训中心和草花实训基地都是全天候开放的,因而还可将此过程放在课后通过“园林植物”兴趣小组的开展完成。
通过三、四环节使学生能熟记草花识记要点和园林用途,实现本单元的技能目标和细心观察的情感目标。
第五环节考:
第一种考核方法是通过园林植物多媒体软件进行小考,这样可以真实的检查学生学习的部分效果。
第二种考核方法是通过实物以抽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通过此环节检验本单元的学习效果,总结出学生的学习弱点,为此课程后面的综合实训埋下伏笔。
以上五个环节可自由组合,且有些环节如查、练、考等环节可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六、教学效果评价
1、课堂中学生分组竞赛的情况可以评价部分教学效果
2、通过软件考试和实物考核的结果可以评价部分教学效果
3、通过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可以评价部分教学效果
七、“五环节教学法”探索与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提高学生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五个环节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兴趣小组提高课外的执行力,将课堂无限延伸。
3、“学”的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采用“现学现卖”法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既当学生的同时也当老师,在不同的角色中熟练知识。(下转272页)
(上接256页)4、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进行无纸化考试,节约资源,同时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琼,罗亚,彭慧.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药理学课程的单元教学.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3:12(18):167
[2]赵亚夫.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单元设计.学科教育[J].2003:5:1-10
[3]黎华、刘柳.如何进行高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3(5):25-26
[4]陈彩红.运用自然学习模式进行单元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2013:10:31-36
[5]王莉梅.浅谈会计课程单元设计实践.探索[J].2013(5):73
1.物理科学探究中“操作性探究”与“非操作性探究”
1.1操作性探究与非操作性探究
关于科学探究的具体操作形式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有两种提法:第一种是从探究要素的角度进行划分,即“在学生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第二种是从探究的时空关系进行划分,即“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其他学习活动”。
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把科学探究可以分为操作性探究与非操作性探究两个类别。所谓操作性探究就是指以动手操作为标志的探究类型,它可以是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等。而非操作性探究的鲜明特点是没有亲历动手实验的过程,而探究的重点落在数据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论证等探究环节。非操作性探究容易被忽略,但是“信息收集与整理论证”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开普勒的故事最有说服力:第谷在临终前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天文观测资料全部交给了开普勒,开普勒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关于行星运动的第二条定律和第三条定律。可以这样说,开普勒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的非操作性探究,没有这种探究就没有天文学的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非操作性探究突出的分析处理物理信息的能力是物理科学素养的更高一级的要求。
1.2非操作性探究的要素划分及主要形式
依据《课准》,操作性探究与非操作性探究的要素划分见下图:
非操作性探究的主要形式有调查研究、资料收集、讨论分析,等等。资料收集主要学生是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相关研究信息;调查研究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实地勘察、走访相关人员等方式调研社区生活中相关的物理主题,促进对问题的深入认识;讨论分析是指学生针对某个物理主题而展开的交互式的探讨,是学生相互沟通信息、展示思维过程的谈话活动。
1.3非操作性探究的实践意义
1.3.1非操作性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实践操作形式
非操作性探究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和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42项活动建议的统计分析显示:在42项活动建议中,有24项建议指向为非操作性探究,占总数的57.1%。尽管《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实例,它们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但是《标准》中设置的这些活动建议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和鲜明的指向性。这些活动建议中大量涉及非操作性探究范围,说明了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为主要特点的这种探究形式是十分重要的。
1.3.2非操作性探究是对传统实验操作性探究的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
“探究活动可以是对所有要素的探究,也可以是只包括部分要素的探究”。显然初中阶段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认识是逐步形成的,大部分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探究教学中往往过分注重“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两个环节,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这五个环节往往被忽略。非操作性探究正是突出了这些容易忽略的环节,是对传统的操作性实验探究的一个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
2.不同教材中非操作性探究的统计分析
我对两种版本的教材进行了统计分析如下。
调查教材:(1)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册)(2005年7月第1版2006年6月修订,第3次印刷)。(2)刘炳升、李容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册(2004年5月第1版2004年5月第1次印刷)。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1)非操作性探究已经为各种教材编写者所认可;(2)非操作性探究的地位没有充分地显示出来,非操作性探究还主要安排在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3.加强非操作性探究实施的建议
3.1教材编写中要突出非操作性探究活动的设计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加强突出非操作性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加强非操作性探究的根本措施。探究活动中加强对非操作性探究环节的设计,学生的分析整理的方法要给予适当的信息提示,如简单的调查统计的表格、分析判断的方法、部分相关的信息,等等。对于一些不宜学生现阶段进行的探究实验,可以抛开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的探究要素,突出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和分析与论证环节的探讨活动的安排。
3.2教学实践中要突出非操作性探究
针对学生对于析与论证、评估等的环节易形成弱点的问题,在教学中要突出非操作性探究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关于学生讨论的环节,不要简单化处理,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组织,督查学生做好记录,将研讨环节做到实处;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必要时可以采用走访调查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全面理解与认识;从探究活动认知的过程来看,要加强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元认知的培养,在做好元认知知识与认知体验的前提下,通过对探究方法的评估、对探究结果可信度的探讨等,突出对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主要环节 循序渐进 合作交流 反思
新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教学法有它自己的特征:首先,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其次,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再次,注重交流合作;最后,注重自我评价(反思)。
探究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解释(分析论证)评估(反思)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知识目标。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课中让学生猜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与归纳等探究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在探究式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路感官系统同时接收信息,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寓教于乐,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探究式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但是探究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如可以先从提出问题开始,对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达来说可以由粗糙到精确。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科学探究的环节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每一次探究活动,学生重点学习某一个环节涉及的有关方法。以便在完成一阶段学习之后达到对探究方法的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探究内容逐渐深入。通过探究内容的逐渐深入,使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刨根索底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加快成功的步伐。故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
(一)、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二)、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三)、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四)、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五)、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
四、反思提高,锻炼思维
论文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教学法有它自己的特征:(1)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2)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3)注重交流合作;(4)注重自我评价(反思)。
探究式教学的七个环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5)解释(分析论证);(6)评估(反思);(7)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二、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知识目标。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课中让学生猜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与归纳等探究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
在探究式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路感官系统同时接收信息,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寓教于乐,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2、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探究式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但是探究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如可以先从提出问题开始,对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达来说可以由粗糙到精确。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科学探究的环节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每一次探究活动,学生重点学习某一个环节涉及的有关方法。以便在完成一阶段学习之后达到对探究方法的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探究内容逐渐深入。通过探究内容的逐渐深入,使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刨根索底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加快成功的步伐。故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一、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二、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三、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四、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五、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
4.反思提高,锻炼思维
反思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探究活动的结论有时可能不科学)和探究报告的完成,所以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适时的反思、去伪存真,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结论向真理靠近。同时,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比较,在矛盾的冲突中去拓展思维能力,在矛盾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论文摘要:物理探究是新课程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师生互为主体;师生互动中,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是实施物理探究的重要环节。
在新一轮的物理基础课程改革中,要大力倡导实施“物理探究教学”。许多物理教师对为何以及如何开展物理探究教学存在着一些困惑。本文从物理探究教学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理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科学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学活动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的过程,而且是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过程。实践证明,物理探究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生这两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来源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怀疑,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
二、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理念是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改革目标之一:改革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困惑的问题的时,要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三、在实施物理探究教学中,师生互为主体,注重物理语言表达能力
物理探究教学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际上,物理探究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的发现过程。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物理探究中要以“师生互为主体”为中心,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从探究中学会学习。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探究,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此过程中,老师语言的设计,学生如何组织物理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下面从以下环节的实施对物理探究教学加以探讨。
(一)在教师设问中,注重启发诱导
物理探究教学是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实施的每个具体步骤中,教师要围绕该知识点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诱导作用,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以通过教师的“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
(二)在学生探究中,注重思维发展,培养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或通过实验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会将取得的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逐步丰富个人的探究成果。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培养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三)在师生共探中,注重物理语言表达,学会在合作与交流中反思与感悟
这个环节着眼于“交流──互动”式教学的实现,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肯定还存在某些困惑,那么教师就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在这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要着力于建构师生互动模式,强化学生的参与、投入意识,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产生教、学协调与共振,培养和发展主动、能动、促动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7~9年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